能將人從絕望和沮喪中拯救出來的藝術作品有什麼共性?

看到有人說"聽了這首歌/看了這電影/書,發現我的生活並沒有那麼糟,我感覺好多了" 我很不理解,難道只有最壞的結果才直接同情嗎?而且人家的生活與你無關,自己難受才是真難受。
有時,一首悲傷歌/電影/書讓我想起往事,感覺書中講得就是我,我會因為回憶感到難過,甚至流淚。雖說無法變得高興,但事後總的來說還是好了許多。
因此我很好奇,所謂能將你從絕望中拯救出來的作品中,真正起作用的要素有哪些?


還有一種,就是先塑造幾個過得挺慘的人物,然後也沒有什麼逆轉的結局,他們只能在平凡中不斷走下去。但是你代入主人公後,回頭看看包圍著自己的絕望,就會覺得嗯好吧大家都是這樣啦我承認是我想得太多了其實好像也沒那麼糟。
比方講《蟲師續章》第三集《雪之下》里的阿時,失去了妹妹後被」雪蟲「一點點奪取體溫,即使身處天寒地凍也感覺不到寒冷,最後被主人公銀古拉回溫暖的人間。結尾的地方銀古用很平靜的口吻描述他的結局:
」阿時的凍傷很嚴重,失去了好幾根腳趾和手指,不過能活著回來就算是奇蹟了吧「。拼盡全力回到了原來的世界,生活卻可能還不比之前,但是沒有辦法啊,只能這麼走下去。
《蟲師》特別喜歡講這樣的故事,某某人因為某某蟲陷入某某混沌黑暗的世界,最後他們通常能逃脫出來,但沒有能全身而退的,不是少胳膊斷腿就是或瞎或聾。比如主人公銀古也是在黑暗中走了很久很久,月亮落下又升起,最後回來的時候一隻眼鏡已經被蟲吃掉了。但他回憶這一切的時候不是這麼說的,他會說」直到最後我的右眼終於看到了陽光「。它通過描述苦難與人物面對苦難的平靜的對比形成了治癒力,宣傳這樣的觀念,「苦難理所當然,但是生存本身就是幸運」,就這樣反覆講反覆講,直到你將苦難作為一條自然規律接受,直到你不再將生存當作理所當然。

比如《平凡的世界》,我看的時候一直還以為可以得到屌絲逆轉的結局,但是沒有,結尾處孫少平既沒有得到夢寐的愛情,也沒有能夠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


自我感覺這類作品主要分三類。一種是比自己還慘的,他們特別倒霉但是最後往往會有個好結果,這種讓人想到自己。
一種是特別激勵的,一個人奮鬥啊奮鬥啊,不管他成沒成功,奮鬥的過程都是十分的激勵人心。哪怕失敗都會給人安慰。
還有一種是治癒性的就是像很搞笑但是沒有什麼內涵的喜劇,或者是毛茸茸的小動物之類的,會激發人母性本能什麼的能帶給人滿足感。
所有的這種作品除了最後一種。都是貼近生活的,你能從裡面看到或者聽到自己的生活,從而帶入主角,自然就會得到激勵。要素說白了就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它會告訴你,還有可能,還有希望,還為時不晚。
《中國合伙人》上映那會兒,有人說(好像是咪蒙吧我不記得了),它之所以會火,是因為它告訴廣大屌絲青年,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哎呀差不多是這麼個意思吧)很多人看完頓時覺得滿血復活啊滿腔雞血啊動力十足啊明天我要開始奮鬥啊。
結果呢。還是該咋咋滴。
就像我剛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感覺人生真的是無限可能啊我一定要怎樣怎樣,可這勁頭沒幾天就過去了。
藝術作品對於一個人的啟迪,可能就發生在你讀到它看到它聽到它的一瞬間,而人生卻是漫長的一件事。
怎麼說呢,念頭只存在於一瞬,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卻是持續的。思想指導行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只見過人在絕望和沮喪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從來沒有看過藝術品可以將人從絕望和沮喪的例子。。。


①需要強大的代入感
在你閱讀或者觀看的時候感到逼真,真實,與大多數人的經歷體驗有重合的部分。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被老婆戴綠帽子,還被願望殺人入獄,一個有著大好前程的優秀青年從幸福的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
生活中人人都有這種跌入谷底產生絕望的經歷,自然很有共鳴
比如《阿甘正傳》這個創造奇蹟的男主人是個智商很低的在我們看來「」弱智「的人,」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傻瓜的一面,也許自己智商不夠依然渴望創造奇蹟的一面,自然非常有共鳴。


②逆襲
有逆襲的機會當然就不會讓人絕望,而且逆襲永遠讓人心潮澎湃。
關於逆襲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奔騰年代》這部電影,當年我一個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代入感是非常強的,不被人看好、處在逆境中、生活所迫的人非常容易被這個故事打動,哭的稀里嘩啦,痛哭流涕啊,太勵志了,會讓人感覺人生還有希望。
天生孱弱的人也有可能爆發最強大的能量!

③ 未必逆襲,但結局美好,值得人深思和回味,
主人公比你還窮還慘還天天被人侮辱嘲笑沒有尊嚴,但他依然有自己的信仰,平凡地生活著,
最典型的的就是《喜劇之王》,周星馳到最後也沒有大紅大紫,為女主角放棄了改變命運的最好的機會,但是,他和柳飄飄之間的單純的愛讓人覺得溫暖。
周星馳這個角色最貼近我們的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貧困潦倒但又心懷夢想,心地善良,卻因時運不濟沒有翻身機會的小人物。
我一直覺得周星馳的所有電影都很勵志,絕望苦悶的時候不妨認真看看,周星馳一直都在演小角色,演小人物的嬉笑怒罵,陽光和陰暗,善良和醜陋的一面,他的電影主旨都會讓人由心感到溫暖,其原因就是這些小人物雖然永遠是小人物,就算沒有大富大貴平步青雲的機會,也許有著你我身上都有的缺點和小陰暗小自私,但是,內心的正義和愛的力量是永存的,這就是他的信念。

④傳遞信念
就像前面說的,一定要有信念(信仰),
或者讓人贊同的理念
比如《美人魚》電影周星馳表達的主旨:「如果這個地球上連一滴乾淨的水,一口乾凈的空氣都沒有的話,你掙再多的錢也是死路一條。」

看了這部電影,大都對環境感到擔心,
大到地球,小到家庭,再到人心,都要打掃衛生,
事實上,外在的環境需要保護需要清理,我們的內心的環境有著更多數不清的垃圾,如果不好好清理,早晚有一天也要崩潰。

————————
上面都是電影,
再說說電視劇,看過那麼多電視劇,還有所謂勵志電視劇,其實真讓我覺得勵志並且讓我充滿希望的電視劇,我腦袋裡只有一部。
像什麼《女人不哭》《我是一棵小草》《我的青春誰做主》《奮鬥》《雪在燒》《暖春》諸如此類吧,說實在的,是很感動,但是,對我而言沒有什麼真正的正能量,啟迪也沒什麼……
無非就是苦啊,壞人真多啊,女主白蓮花啊,男主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賺眼淚啊……(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變得冷血了額、、、其實我是非常感性的一個人,可能寫了幾年小說對太多故事情節麻木了,套路什麼的膩歪了……不真實的故事無法打動我、動搖我)
真正讓我忽然對生命產生很大的敬畏並且真正認識到什麼才是樂觀生活,勇敢面對生命每一天的電視劇是日本的《一公升的眼淚》(沒看過的去看一下,百分百震撼,根據日本真人真事拍的,劇情這裡不贅述,看過都說好),只有這部讓我發現生命值得熱愛。
原因只有一個:它是真實的!
真實是最大的的力量,最可信服最可欽佩的力量!

說完了影視,再說書呢,也是這幾點

安利一本我認為很有意義很給與我能量的書吧,梁鳳儀的《我要活下去》,推薦給不少人看了,都覺得很好。
它給我希望和力量的價值在於,故事的女主人不僅歷經苦難,最重要的是她如何在苦難中一次次做出真實的自救的選擇(並非影視劇中那些豬腳光環逆襲一個比一個假,好像逆襲是彈指之間的事,白蓮花都能輕而易舉成為人生贏家,假死了)這本書告訴你怎樣活下去,利用也好,計謀也好,煎熬也好,不放棄生命,這才是最重要的。


呃,我個人感觸是,真正的痛苦是無法被安慰的,需要的只是理解。
一個好的治癒作品往往是講一個故事,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再告訴你,我懂這種感覺。悲傷的故事大抵差不多,便是失去。但人是理智的,明白永不可得之後會另尋出路,好了,給你個happy ending,心理暗示投射到自己,其實還是可以走下去的嘛!


和我的絕望和沮喪有相似,卻做到了我沒做到的、沒想到的。
故事(小說、電影、流行歌曲)里的這些人,他們的付出不一定獲得回報,卻讓我知道絕望面前我不是那麼無力,至少我可以做點什麼,我又可以怎麼做。給了我振作的熱血和行動的思路。


讓你覺得自己身處其中


共性就是能暫時把你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將你帶入「審美」的情境。
宇宙雖大,但我眼中只見這一物;人生雖久,但我身心只棲於這一瞬。
這不是拯救,也不是給人希望,而是超脫。而它能帶你超脫的也不僅僅是絕望和沮喪。
(那種什麼所謂治癒說到底是一種功利的產物,而審美最無關功利)

在這其中起作用的不是某一個要素,而是作品本身(不一定必須是完整的作品,也可能是一個片段或某一部分),換言之就是作品創作得到不到位,會不會讓人齣戲。而不讓人齣戲的前提就是不能錯,不能少,也不能多。這種精準就是到位。
到位了,它要說的東西就自然顯現出來了,它曾帶給創作者的感受就同樣的向欣賞者傳達過來了。
這時候要看的就是創作者的境界了。若創作者的境界不夠,哪怕作品到位也無法吸引欣賞者(比如如你心懷天下,他卻跟你灌雞湯);只有創作者境界足夠高,能打動他的東西才能同樣打動欣賞者。

大致總結一下的話,共性就是:
1、到位
2、作者境界高於或近似於欣賞者


我有一次喝了口滇紅,被解救出來了。


推薦閱讀:

心煩的時候怎麼辦?
女孩子遇到別人罵髒話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斑在無限月讀里的那個世界?
是什麼讓知乎用戶產生自己比其他平台用戶高一等的心理?比如看不起微博用戶,罵網易用戶腦殘。?
意志力能否改變面相上的缺陷?

TAG:電影 | 音樂 | 心理 | 文學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