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多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歷史請某位大神推薦一些書(不怕多,越多越好)類似詩經楚辭史記左傳?


這麼好的問題,回答居然這麼少,有點失落。 樓上的回答是直接介紹書的,書就在那裡,不會跑,但是很少有人會告訴你怎麼看書才能效率最高。學習傳統,思想和方法很重要,不然給你一本書,你要是不會看,反而誤了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用手機回答的這個問題,以下的文字主要是通過語音輸入的,樓主將就看吧~

----------------------------------------------------------

史部

記得我在讀研之前,聽一位教授的講座,他說研究人文社科,首先要有歷史的基礎,如果你連歷史的基礎都沒有,那麼你研究什麼都是飄著的,沒有根基。當他的學生向他請教問題時,他說,先回去把中國通史過一遍之後再過來跟我討論。 聽了之後,挺受刺激的。那一年,我大四,我是保送的,沒有了就業的壓力,我便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了中國通史。我的專業是藝術,學習歷史的過程困難重重。我之所以堅持了下來,是因為我發現歷史很神奇,學完之後,我的很多事都想明白了,很多迷惑都有了答案,性情也有所改變,而且研究水平有了整體提升——雖然我的專業不是歷史。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歷史是我真正的老師。

樓主想要學習傳統文化,建議先從歷史著手,因為無論是什麼文化、什麼經典、什麼思想、什麼著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脫離了這個大的環境單獨研究它,很容易斷章取義,畢竟任何人都脫離不了他所處的環境做研究。樓上有人說不建議直接讀原典,大概也是擔心這個方面。以我的經驗,讀完通史歷史之後再去讀經典,這樣比較不容易出現偏頗。

學習歷史,想要什麼書,那要看樓主的學習目的和古漢語水平了。如果你的古文功底深厚,訓詁考據這些也都沒有問題,那你可以直接看25史,尤其是史記和漢書,可通讀兩遍。如果沒有這個功底,還想達到專業級別,可以參考下兩個大部頭:《劍橋中國史》11卷本和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20多卷,注意不是他兒子白至德編的《白壽彝講歷史》,而是白壽彝花十年時間編著的《中國通史》,這本書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編訂的,有些意識形態上的東西已經不適合當今了,需要辯證的看。此外還有顧頡剛、梁啟超、傅斯年、陳寅恪、錢穆、許倬雲等史學大家的書,也可以參考,網上都搜得到。

想要快速的了解古代的歷史著作,可以參考錢穆先生的《中國史學名著》

學習歷史也要講究方法,可參考梁啟超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和《編補》、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傅斯年的《史學方法導論》、李大釗的《史學要論》,如果這些仍覺得困難,可參看許凌雲的《讀史入門》,很適合初學。

深入研究,《史記》《漢書》肯定是繞不過的,《史記》可參考韓兆琦的注本,《漢書》我看的原文,我給它的定位是:把它當作輔助工具,有別人引用了它,我就去翻一翻,查一下原文,沒有打算通讀——《藝文志》除外。《藝文志》很重要,可參考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李零的《蘭台萬卷》

深入研究,想要了解大師是怎麼考證歷史的,可參考呂思勉先生的《呂思勉讀史札記》、顧頡剛的《古史辨自序》和清人三大考證:趙翼《廿二史劄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其治學態度著實應該學習。

如果自己確實沒有這方面的功底,這些也都覺得比較困難,那就像我一樣,買本好的通史類著作當底本吧。至於選用什麼教材,也是因人而異,建議你先去圖書館裡面去看,去搜中國通史都有哪些書,然後把這些書通通借過來,挨個翻看,尤其看看它的前言和目錄,感興趣的,可以去試讀裡面的章節,然後從一堆書中選出一兩本最適合你的。如果要我推薦,可參看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我高中是學理的,歷史知識基本一點兒沒有,後來學習中國通史的時候用了很多教材,但從頭用到尾的只有這本。之所以沒有選錢穆的《國史大綱》,是因為當時這本書只有繁體豎排版,而我的古漢語功夫又不好。而且呂思勉先生的書本身就夠用,學術水平非常高。前段時間買了他的《呂思勉讀史札記》,真切感受到呂先生研究歷史的功力之深厚。

當然了,一本書肯定是不夠的,沒有一本書可以支撐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你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底本,選用別的書為參考。比如說,在看先秦的時候,你可以以這本書為綱,然後再去看先秦的斷代史,這本書里講到了諸子百家,那既然你想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那麼春秋戰國作為中國的思想文化最燦爛的時期,你就可以在這一章多下些功夫,多參考其他的關於諸子百家的書,至少要弄明白先秦顯學怎麼分的,弄明白六經到底是什麼,弄明白周易和易經是什麼區別,弄明白為什麼司馬遷要把韓非和老子放在一起作傳……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深入學習先秦史而有所了解的,這部分還可以參考馮友蘭、胡適、勞思光、李澤厚的中國哲學史,尤其是前兩個人。這樣一來,雖然你並沒有看到具體的原典,但是你已經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了,知道論語和老子誰先誰後,知道莊子和孟子誰先誰後。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的歷史就沒有白學。再比如,看兩漢的時候也可以單獨去看兩漢的斷代史,弄明白黃老之術和獨尊儒術是怎麼回事,弄明白佛教道教的產生背景,還可以單獨看下漢書藝文志…看到清的時候還可以去參考《清史稿》,了解一下清代漢學與朱學之爭……這樣的話,不僅你的歷史水平會不斷的提升,對歷代思想 文化的嬗變也會有大致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你就可以去學習先秦的典籍了。

---------------------------------------------------------

經部

樓上有人說不要直接讀原典,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不讀原典,而只是讀後人的一些議論,只不過是在讀「流」,而非「源」,猶如隔靴搔癢,並沒有學習到真正的地方。當然,樓上所擔心的那個問題也不是不存在,但是,只要你能用正確的方法學習了通史之後,我不相信你對待原典就不會像沒學一樣斷章取義。 更何況,讀原典,看什麼書很重要,樓主如果讀先秦的書,大概不會只看原文吧,那麼,選用的注釋本就非常非常重要,這個重要性甚至會超過原典本身。一本好的注釋本,不僅考證準確,治學嚴謹,而且在前言和序言部分多半都會交代這本書的成書背景、寫作背景、寫作原由及版本等問題,你通過這些了解都可以知道這一本書的來龍去脈,基於這個背景下再去研究其實就已經足夠了。所以我覺得,要讀原典,要重視原典中的前言、序、跋、記等這類文字,很多都是提綱挈領性的。

先說【易經】。至於諸子百家想學什麼,這要看你的興趣。在大四那一年,除了學習歷史,我還看了曾仕強先生講的《易經的奧秘》,說實話,這個講座實際的學術水平並不高,但對於當時的國學小白來說,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如果你像我一樣沒有國學方面的基礎(幾乎為零),建議您不妨看一看,他對於學習國學來說真的是非常好的入門,雖然裡面的很多觀點我現在都不敢苟同了。通過這個講座,我便最先接觸到了易經。自學時,最初用的版本是李鏡池先生的《周易通義》,很薄的小冊子,讀起來不費勁。後來買了黃書祺張善文的《周易譯註》,覺得很好,裡面有譯文有注釋,很適合初學。在你的水平逐漸加深之後,你還可以看王弼的注本、孔穎達的正義、朱熹的注本、《易經程式傳》、《雕菰樓易學五種》等歷代的注本。

以我的經驗,學習《易經》,可以先過一遍《易傳》,尤其是《繫辭》。弄懂《易傳》,你就大概知道了《周易》的基本思想和立場了,再去看《周易》就要輕鬆很多。

《易經》是六經之一,如果你前面先秦歷史的基礎打的好,那你就應該對六經、儒、道、墨、陰陽等幾家顯學有最基本的了解了。那麼其他的幾部經和子書也可以相應地加深了解。

學習詩經,可以考慮程俊英的《詩經譯註》,其他本如聞一多《詩經通義》、《風詩類鈔》,高亨《詩經今注》。如果想深入學習,那你大概還要弄明白詩三家注,看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方玉潤《詩經原始》,姚際恆《詩經通論》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弄明白每首詩所描述的背景、用意、文學價值及對後世的影響等。詩三百篇,不必從頭到尾讀,壓力大,還不見得學有所成。弄清原委之後,學習百篇、精讀30餘篇即可,選詩可參看余冠英的《詩經選》

學習【尚書】,初學可以參考上海古籍李民、王健的《尚書譯註》,這本書的特點是平實簡明,適合初學,而且前言部分非常詳細的論證了尚書一詞的由來、流傳過程、今古文之區別、各個不同版本的特點,以及歷代研究尚書的學術史等(雖然有點啰嗦)。這個前言如果讀明白了,那你對尚書就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了,然後再去看原文,會覺得胸有成竹。其他版本如:周秉均《尚書易解》、《白話尚書》,屈萬里《尚書今注今譯》,王世舜《尚書譯註》,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等。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建議你看一下清人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顧頡剛、劉起釪的《尚書校釋譯論曾運乾《尚書正讀》,以及歷代注本,如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的《尚書正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蔡沈《書集傳》,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孫詒讓《尚書駢枝》,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等。當然更多的參考書在這本前言里已經介紹過了,你直接去按照他介紹的參考書去找就可以。

《春秋》我最近才開始學習,研究《春秋》三傳,《左傳》為主,《公羊傳》《轂梁傳》次之。《左傳》的普及讀本,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我用的是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和沈玉成的《左傳譯文》,楊老的著作這是研究《左傳》的集大成之作,想要深入研究肯定是繞不過的,不過這本只有繁體豎排,注釋用的小字,看起來十分費眼,我沒有通讀,只是別的書有引用到《左傳》我才去翻下。《左傳譯文》也是繁體豎排,其實主要就是為了配合《春秋左傳注》而出現的,且沒有經文,只有譯文,譯文也主要是直譯,非常簡略,兩書配合看對理解要好些。

《公羊傳》和《轂梁傳》在漢代風行一時,現在幾乎無人問津了,如果說《左傳》是一部豐富詳實的歷史文獻,而公羊學和轂梁學也是從政治哲學的高度來解釋《春秋》,意識形態沒了現實的土壤,自然也就落寞了下去。不過研究先秦文化,備一本肯定沒壞處,雖然裡面的很多觀點會讓你覺得匪夷所思,不過它確實真實地反應了漢朝的某些政治意識形態。我用的譯註本是:上古的王維堤《春秋公羊傳譯註》和承載《春秋轂梁傳譯註》。

今人可看熊逸的《春秋大義》和《隱公元年》,熊逸很牛,這兩本書會顛覆你以前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三禮我還沒系統的學習,三禮中,目前最重要的《禮記》,先秦最重要的是《儀禮》後來是《周禮》,隨著時間的推移,《儀禮》《周禮》中很多內容離現實越來越遠,而解釋《儀禮》的《禮記》反而地位越來越高。三禮的緣由大概要了解下。看《禮記》我只讀了王文錦的《禮記譯解》,這本很簡單,注釋很少且主要是音注,全書主要以譯解為主,有譯有解,這本非常非常適合初學,不過現在看來,有點滿足不了我了~

《禮記》中的《大學》、《中庸》需要另提一下,學習這兩篇,建議同時參考好的《禮記》注本和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很多學者不喜歡宋明理學,認為他們曲解經義,對經典的解讀都是為了自己的義理服務的。就算如此,中國的儒學也繞不過他們。而且,《大學》、《中庸》之所以被列入四書,這是朱熹提出的,並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就算是批判,也要先弄清楚在批,切不可棄之不顧。

學習《大學》《中庸》,單獨的著作含金量並不高,可參下梁漱溟《&<禮記·大學篇&>嚴伍兩家解說》,其餘的如:丁紀《大學條解》,黃懷信《大學中庸講義》,毓鋆《毓老師說大學》、《毓老師說中庸》,僅供參考。學習《大學》,可與《禮記·學記》一同學習,可了解古代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大學之道」要「親民」了。

《大學》一文不過1700餘字,《中庸》一文不過4000餘字,強烈建議您背下來。

另外提一下《孝經》,漢代重孝,漢晉儒家學者都是要學習《孝經》的,而且很多觀念和俗語都是從《孝經》中來的,只是時過境遷,裡面的很多內容都失去了實踐的土壤,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現代人看這些當然嗤之以鼻,不過裡面也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地方,其中有一句:「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這句話我讀後感慨良多,想一想,現在有多人,對外人就和顏悅色,而對家人就橫眉冷目?

《孝經》全文不過2000餘字,了解一下,不是壞事。


其他的經學,如果想要研究,可參考十三經註疏(後面有介紹參考版本)。

---------------------------------------------------------

子部

樓主想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思想史這一塊比較重要。現在不像原來,非要學習完四書五經才能學習子學,新文化運動已經把孔子拉下神壇,將其與其他子學並舉,這是好事(所以我把《論語》也放在子學裡)。在你看完《易經》之後,可以看一下《論語》,老莊,《孟子》,《韓非子》,《墨子》等等,先秦顯學不過六七家,可以都做下了解。

論語,建議你先去圖書館借一本李零教授的喪家狗,這本書的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幫你打通論語的基本知識,包括孔子其人、他的弟子、論語成書,以及論語所要闡發的思想等。李有點兒像是學術界的痞子,很幽默,而且主要是站在義理的角度去理解論語,雖然他本身是研究古文字的。考據方面當然也有,但義理方面更加突出,他的《喪家狗》是所有今人譯註論語中,我看得最津津有味兒的一個,當然裡面的很多理解,看看就行,不能夠全信(其他人的也是,錢穆先生的注本義理味兒更濃,而且是正兒八經的濃)。有很多學者拿考據的功夫來批判李零對論語的理解,我覺得有點不妥。

此外還有,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是我最初用的注本,有學者覺得這本書的義理味兒比較濃,沒有錢穆其他的書好,個人比較贊成。李澤厚的《今讀》自然是哲學味兒稍濃了,在「有朋自遠方來」一句下,還引了陶潛的《停雲》,頓時覺得富有意境,書中新意頗多。楊伯峻先生的注本,應該是今人當中最簡易平實的了,受其叔楊樹達的影響,考據嚴謹而準確,適合初學,但是不適合深入研究。如果想要深入研究,請參考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他是程俊英的父親,這本書是全面、深入、細緻好研究《論語》的最佳讀本,注釋非常非常細緻,且無門第之見。本書開篇我用了一上午的時間只讀了十幾頁,把「學而時習之」讀完就很燒腦了。此外,歷代名家的注本很重要,何晏、王弼、王肅、黃侃、杜預、孔穎達、朱熹、二程、劉寶楠等都可以做下了解,即使不了解,程老的這本書也足以滿足你。

如果你對李零的書感興趣,你還可以看一下他的人往低處走兵以詐立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三本分別是,研究老子、孫子和周易的書,其中老子所選的底本是帛書本,這在今人的研究當中比較少見。

再說【老莊,我個人比較喜歡道家,所以看完易經之後,我只學習了三章《論語》,然後就迫不及待地進入老莊了。學習《老子》,可以參考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或《老子譯註及其評價》。陳先生使用的是王弼本,目前比較流行的版本有五個,你要先做一下了解,再去考慮選擇哪個做底本。如果想要深入學習,並且想去比較不同版本的異同,那強烈建議你去看一下劉笑敢先生的老子古今,那本書是把五個版本對照著來,一章一章的過,每個版本有什麼異同,會有專門評析,歷時十年,洋洋百萬餘字,加上先生深厚的考據功底,這本書的學術水平非常高。

今人研究著作,我是很少看的,不過我要推薦熊逸的《道可道》,這本書哪裡好,看了你就知道。

《老子》上下篇加起來不過五千言,強烈建議你把它背下來。

至於莊子,你可以參考一下曹礎基的莊子淺注,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劉笑敢先生的莊子哲學及其評價考據方面還可以看一下郭慶藩的莊子集釋有人說方勇的譯註本也不錯,我沒讀過。

另外提一下墨子,相對來說,歷代對墨家的研究遠沒有道家熱,可能是受到時代的束縛,但是墨家學派在先秦中出現很早,在當時是屈指可數的顯學,不能因為今天不熱了就不管他,裡面有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思考——雖然他的出現多半是為了跟儒家唱反調。

其他的子學就不多說了,沒有深入研究不敢亂說,我所知道的其實也很少,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你會深刻的感受到,什麼叫學的越多越無知。

---------------------------------------------------------

說一下【中國哲學史。其實在學習通史之後,你就可以去閱讀中國哲學史了,上文已經說了,建議讀胡適馮友蘭和勞思光的本子。目前比較流行的是馮友蘭的本子,但是胡適的本子閃光點很多。讀馮著,你會覺得是一代大儒在娓娓道來,讀胡著,你會覺得是一代風流才子在台上高談論闊。胡適是杜威的學生,洋博士,其著更有靈氣,我很喜歡,雖然裡面的有些「大膽質疑」後來有些站不住腳,但是其思考的過程中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思考。當然,你也可以這幾個不同的版本參考著看,你會發現他們之間的立場會有所不同,而且,這樣閱讀更容易加深印象,還能增進自己的理解,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我從中獲益良多。

---------------------------------------------------------

除此之外,有幾套很好的【叢書】十三經註疏,主流版本是阮元的清刻本。

1.我覺得目前比較好的是上海古籍那套繁體豎排的。無論是底本,還是考據,校釋還是註疏都算上等。豆瓣地址:十三經註疏(平裝)

2.目前好的十三經註疏,基本上都是繁體豎排,北大有一套是簡體橫排,李學勤主編,那套比較適合入門,但是有一些句讀錯誤,很多學者都指出來了。 豆瓣地址:十三經註疏(21冊) (豆瓣)

3.此外,中華書局的十三經清人註疏這套也很好,豆瓣地址:十三經清人註疏叢書

子學這塊,首推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含金量相當高。非要論缺點,那就是繁體豎排,不太適合初學。但是很多好的版本只有這套叢書里有,比如《白虎通》。豆瓣地址:新編諸子集成 (豆瓣)

中華書局前幾年出的《中華國學文庫》是簡體橫排本,好書很多,可以看一看,我買了幾本都很好:《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本)、《論語集釋》,《莊子集釋》,《荀子集解》,《四書章句集注》等,很多新編諸子集成中的書都排成簡體本放入該叢書了。豆瓣地址:中華國學文庫

---------------------------------------------------------

【集部】

這部分就太多、太雜了。我所學也很少,能想到的就列出來,算是做個參考。

另外很多關於經、子、史學的研究,非「源」而是「流」的,我也放在這裡了。

研究先秦歷史,涉及到很多神話,可參考袁珂的《中國神話傳說》和《山海經全譯》或《山海經校釋》、聞一多《神話與詩》;其他如郭世謙《山海經考釋》、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

學習《楚辭》,可參洪興祖的《楚系補註》王泗原《楚辭校釋》,如果只是了解,中華書局林家驪的《楚辭》譯本就夠用。

歷代大家的著作:王夫之《讀通鑒論》、《船山全書》,陸德明《經典釋文》、王引之《經傳釋詞》、黃宗羲《宋元學案》《明儒學案》,顧炎武《日知錄》、王念孫《讀書雜誌》、俞樾《群經平議》、楊樹達《積微居》系列,等等,好書很多,讀是讀不完的。

通論經學的,可參:皮錫瑞《經學歷史》和《經學通論》、熊十力的《讀經示要》、章太炎的《國學概論》。初學可參呂思勉《經子解題》、屈守元《經學常談》,這兩本都是提綱掣領性的小冊子,讀起來不費勁。此外還有錢基博《經學通志》和《國學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這兩本雖然字數不多,但含金量很高,其中一篇《大學》解題及其讀法,不過8頁紙,我讀了3天,才算完全通曉。錢基博是錢鍾書的父親,錢鍾書之所以如此厲害,離不開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

關於經學研究的,可參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新儒家的著作,還有金克木、錢基博、錢鍾書等人著作。熊十力是新儒家的代表,這個不用多說了,後面三位都是其子弟,唐君毅的《哲學概論》我尤其喜歡。

關於讀書方法,可參考:胡適《習慣重於方法》、梁啟超《讀書指南》、胡懷琛《怎樣讀古書》、金克木《書讀完了》、呂思勉《為學十六法》。(後兩本已經絕版,網上可下載電子書)

【文學】學習文學,先秦《詩經》、《楚辭》,漢代樂府詩,魏晉文學如建安七子、晉陶淵明,其後是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

詩集可參看[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南朝梁]徐陵《玉台新詠》、[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五代]趙崇祚《花間集》、[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清]納蘭性德《飲水詞箋校近人可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樂府詩選》、《三曹詩選》《唐詩三百首》參陳婉俊注本,宋詩可參錢鍾書《宋詩選注》,《全宋詞》參唐圭璋本

詩歌理論可參:[南朝梁]鍾嶸《詩品》、王國維《人間詞話》。若深入學習,還可參錢鍾書《談藝錄》

此外,《說文》是要備一本的,可參上海古籍的《說文解字注》,是個大部頭,覺得很好。《說文》有三個重要版本,都可以了解下:[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宋]徐鉉《說文解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關於漢語言理論的,可看王力先生的著作


關於教育問題、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可看:朱光潛《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或《溫和的修養》。

還有一本國外的書,也比較適合我們現在的教育,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不到200頁的小冊子,可以解決一些觀念上的問題。

---------------------------------------------------------

最後,我想說,好書很多很多,是讀不完的,但是原典本身沒有很多,是可能讀完的。如果讀一些「流」,就不要想著非要讀多少,「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做人首先要熱愛生命。


學習時記得旁邊備本字典,遇到不認識的字,隨即查一查,注在書上,不丟人。

可以嘗試著習慣看繁體豎排的書,這是一項可以讓你獲益良多的技能。很多真正的好書都是豎排本,比如上古出版的《十三經註疏》和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

書中若有引注,建議翻一翻索引的書籍,可以加深兩書的聯繫,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讀經典也相當於在自己身上投資,只是很多人看不到短期效益便覺得讀書無用。希望你不要想著通過學經典來取得什麼可以量化的成績,只要自己內心充實豐盈就好。 首先得修身養性,然後再想著經世致用。


最後的最後,祝你能夠學有所得,能夠學而時習之

程子:「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經典的力量,在於彌讀彌新,獲益終身。


謝邀。

如果只是想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讀經典。推薦你去讀錢穆先生的書,二十種左右吧,你可以慢慢讀了


二十五史你未必讀的進去,讀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吧。


我都是看歷史言情,然後去查相關正史資料洗腦的我會說?雖然感覺很low,但非常有效,當你對這個時代有基本了解,對主人公產生感情,史書再生硬也能啃下去。這麼做的後遺症是如果你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不好容易造成記憶混亂,正史野史混在一團。

我唯一從頭到尾看完的史書只有《史記》,17歲的生日禮物,我主動像媽媽要的,原以為是一本,結果她送了我一箱精裝版6本,專門那注釋摳下來都能搭出一個狗窩,我整整看了三年,期間多次旅行社帶一本過安檢,權當板磚了!至此,我絕對不看史書了,死都不要!

初高中我都有訂《文史天地》這本雜誌,基本是正式,野史也能瞎掰的和正式一樣,非常好看,無聊看幾篇這樣。

一個寫言情的叫小春,他寫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系列雖然戲說了主人公,但她查閱了大量資料,關於那個時代和主人公的基本經歷都是完全正確的,根本不用核對百度百科。

我好像偏題了,反正就這樣!


詩經,熟讀100篇,很熟練背誦20篇,這個不難。楚辭,熟讀。左傳,熟讀,要會背經典。戰國策,韓非子,墨子,列子,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史記(熟讀之後讀一下明史和錢穆的史綱就可以了),兩漢的文學可以不看,但是政論要看,比如桑弘羊,賈誼,馬援,建安七子的詩,三國志,世說新語,全唐詩(讀不了就讀李白杜甫王維岑參李杜王的代表作要背),宋詞300首,宋史只讀名相的列傳就夠了,元朝基本沒有值得讀的,明史,清史,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厚黑學,魯迅,沈從文,張愛玲,郁達夫,中國之命運,毛選五卷。。。。。。太多了,編不下去了。以上絕大部分都看過,但是覺得粗讀十本不如精讀一本,四大名著水滸和紅樓我大約讀了20遍(也有好幾年沒看了),西遊一遍也看完,要理解上古看詩經,中古看漢朝政論和唐史以及宋朝的名相列傳,文化看論語孟子老子列子李白杜甫王維宋詞水滸紅樓。近現代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看毛選,看中國之命運看魯迅張愛玲胡適郁達夫(有對比才有傷害)。當代看看80年代的朦朧詩(顧城北島),看路遙,李敖,李碧華,楊小凱(經濟學家)。鄙人已經多年沒有讀書了,讀了不掙錢。


對於中國古代文化,陰法魯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很不錯,方方面面涵蓋給多。
古代文學,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四卷,系統全面),還有游國恩版(四卷,這版我也沒看過~),羅宗強版(三卷,最富文采),我說的都是大學教材~
本身是考古代文學研究生的,另一門專業課恰是文化史,所以,私認為專業的教材最為系統,全面,也不覺得乏味。
另外文學史還有復旦大學章培恆版,還有一個是,《劍橋中國文學史》,視角不同。
希望有所幫助。


越多越好~,最好能找到全讀了,但這不現實。
論 語
昭明文選--第一部詩文選集
玉台新詠--第一部專錄婦女題材作的詩集
徐霞客洲記--古代遊記第一書
古 詩 源--唐前詩歌最佳選本
古文觀止--華夏文章第一選本
顏氏家訓--古代家訓第一書
詩 經--第一部詩歌總集
掛 枝 兒--明代民歌第一書
夾 竹 桃--明代作家創作民歌第一書
文心雕龍--古代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詩 品--現存在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
六一詩話--古代第一部詩話體著作
隨園詩話--清代影響最大的詩話
三國演義--古代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儒林外史--古代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水 滸 傳--古代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京本通俗小說--現存最早的宋人話本集
西 游 記--古代神話小說第一書
晏子孫春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紅 樓 夢--古代長篇小說第一書
錦 香 亭--第一美女傳
聊齋志異--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第一書
希 夷 夢--中國第一部演述夢幻故事的長篇小說
三遂平妖傳--古代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
再 生 緣--古代彈詞第一書
瑤 華 傳--古代第一部以狐妖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
鏡 花 緣--古代長篇雜家小說第一書
岐 路 燈--古代第一部長篇教育小說
野叟曝言--古代第一部絕妙小說
水 經 注--集魏晉南北朝地理學大成之巨著
天工開物--古代科技第一書
洛陽伽藍記--第一部詳細記載佛教寺院的文史名著
齊民要術--現存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現存惟一一部古代家庭經濟學著作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名著
折獄龜鑒--現存惟一一部古代決獄名著;
黃帝內經--最早全面闡述中醫學的名著
金 剛 經--南禪宗主要經典;
六祖壇經--祥宗南宗第一經典
山 海 經--古今語怪之祖;
太上感應篇--一部在舊中國影響巨大的宣示因果報應的迷信書籍
孝 經--古代第一部專言孝道的著作
帝 范--古代帝王誡子第一書
考 工 記--先秦科技第一書
永樂大典卦書集萃--古代最為深入人心的卦書搜 神 記--古代志怪筆記第一書
世說新語--古代志人筆記第一書
夢溪筆談--中國科學史的坐標:筆記雜史的第一書
智 囊--第一部輯錄古人智慧言行的書籍
容齋隨筆--宋人筆記第一書
浮生六記--古代文學史上罕見的以抒情散文筆法寫作的自敘傳
笑林廣記--華廈笑話第一書
史 傳 部 史 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戰 國 策--第一部國別體史料彙編
漢 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國 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資治通鑒--現存現模和影響最大的編年體史書 左 傳--第一部記事詳細的史書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能被稱為「藝術」的文化活動有哪些?它們與當時的人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哪吒和紅孩兒,誰的戰力高?
《史記 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 」,後面的三版是什麼呢?
周易入門讀什麼書比較好?

TAG:中國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文化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