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世民這個人?
上馬打得了天下,下馬創得了盛世,無愧於天可汗的稱號。
他個性很強,在軍事上是個天才,而且果敢堅韌,幾乎戰無不勝。
但當他得到江山時,又能保持清醒克制,識人善任,用人唯賢。
可能他的敗筆就是太子問題吧,玄武門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還是太大了。
參考:古今中外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160條)
1、為鼓舞抗戰,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業》開篇即贊曰:「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而漢之武帝,唐之太宗,則又創盛業劃時代之英雄也。武帝承文景之餘陰,張撻伐之雄師,犁庭掃穴,四夷懼伏,大漢威聲,騰播遐邇。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該書復贊曰:「漢族之衰微,國威之不振,於是掃蕩群雄,拯斯民於水火,大張撻伐,揚國威於域外,則有待於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成蓋世絕倫之英雄,實太宗具卓然特立崇高偉大之精神,有以致之!」
該書《結論》三贊曰:「中國漢族國勢之盛,自古未有如唐代者,太宗真震爍古今之民族英雄也!唐太宗精明果斷、神武勇敢之英姿,懷仁民愛國禮賢下士之精神,削平內難,征服四夷,使唐人威聲,遠播域外,漢族勢力,震爍古今,斯誠吾民族史上最具聲色之一頁,太宗亦千古不朽之英雄矣!」
該書末尾,則將唐太宗與拿破崙相比,四贊曰:「今日國人之推崇唐太宗,亦猶當日法人之崇拜拿破崙然。使有唐太宗第二者出,以恢復吾民族之光榮,則吾民其馨香禱祝以待之矣!」
2、宋祭唐太宗碑文:「天命聖智,率其雄傑,補其裂,紉其絕,續其歇,益其竭,東西南北,張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跡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於天地!」
3、明成化祭唐太宗:「惟帝肇開鴻業,奠安生民,濟世之功,垂於永久。」
明代人祭唐太宗昭陵:「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灑藻武攘胡!」高適:「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
4、辛亥,巴蜀討清檄文:「唐太宗削平胡虜,明太祖重建漢族,炮盡雷轟,人皆虎賁。」
陳寅恪弟子王永興,則在《唐代軍事史略論稿》具體闡述:「唐太宗最重、最知軍事,百戰百勝,故能創建大唐帝國,輝煌於華夏民族之史冊。乃為保衛吾華夏民族獨立文明之戰,乃為解除我國廣土眾民在隋末亂政、東亞中亞霸主(突厥等)暴政下之戰。」「華夏民族幾千年歷史中最光輝的時期,保衛了華夏民族幾千年優良的傳統文明,李世民能充分發揮吾華夏民族之民族精神即『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也!」
5、明憲宗:「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純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
6、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太宗卓然而為唐三宗之冠。」
7、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8、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
9、浚儀國史修文志:「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10、舊唐書:「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11、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12、房玄齡:「恥君不如堯舜。」
13、吳兢(則天實錄無所避諱,世之董狐):「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14、宋神宗終於見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話就說:你來做魏徵,我來做唐太宗。
15、杜甫詩句有「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很樸實,還可參看其他唐人詩句對貞觀的描述。請注意唐代詩人是極有傲骨的)
16、《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僅二十九人。又頻致豐稔,米斗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17、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給自己起了一個貞觀年號(859-877)。
18、歐陽修又論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19、北宋的理學先驅程頤曾想直接干預司馬光《資治通鑒》對唐太宗的「評價」,要求給予「篡名」,並且要求從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否定魏徵。他的干預沒有成功。
20、戈直:「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
21、呂祖謙評價唐太宗:「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
22、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23、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24、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爭議,最後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25、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26、白居易《七德舞》贊唐太宗曰:聖人有作垂無極!
27、後人評價唐初撥亂反正之功:「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以夫子為先聖實始於太宗,遂為萬世之定製廟祀遍天下,名物度數之詳,字義音釋之備,毫分縷析,是後世有考。」
28、理學家真德秀贊:「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29、明季歷代論書彙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30、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北擒頡利,西滅高昌、焉耆,東破高麗、百濟。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北狄列傳》
31、嚴耕望在《唐代文化約論》中說:「郎現行之法律雖規摹西洋法律,固亦未能全脫唐律範圍;蓋唐律審慎精密,誠有足取者。又就輕刑一端而言,笞不過二百,流不過三千里,投不過四年,死不過絞斬,無終身囚禁凌遲琛鋸之刑;緣坐限於父子,亦無族誅之制。」「蓋盛時代,中國實以東方共主之姿態出現,四夷君長群尊中國皇帝為天可汗,中國聲教之遠播,異族向慕之竭誠,可見一斑。原來中國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發展,至此而國家統一,政治安定,故文化發展得作一大集結。」
32、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在令人驚奇的亞洲出現了……現在漢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草原帝國)
33、韋伯:「作為中國版圖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34、韋爾斯曰:「第七八世紀,中國乃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之國家。其時歐洲人民尚處於茅舍塢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國人民之生活已進於安樂慈愛、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
35、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諾斯):「自唐朝起,中國文明規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長期分裂的狀態。」
36、三代而下論事功者無過於唐。——偽酋乾隆
37、《世界社會的歷史》(麥基主編):「從西元200年到800年之間,中國的近鄰正在逐漸形成自己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中國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這些國家在地域和人口上都比中國小得多,這就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確定了中國無可爭辯的統治地位,關於這些國家的最早記錄都來自中國。……在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進程是以朝鮮為中介的。在朝鮮、日本和越南,藝術精品尤其是繪畫、建築和陶瓷,都受中國模式的影響。」
38、築東陽評價李世民:「孔子之後數一數二的人物。」
39、斯特恩絲在《世界文明》:「唐朝建立了一個比此前的漢朝範圍大的多的帝國,其疆域遠超今天中國的面積。」
40、歐陽修:「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41、司馬光:「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42、明太祖要求衣冠、政績、制度向唐朝看齊。「詔衣冠如唐制」「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進二十條」「篇目一準之於唐,合六百有六條,分為三十卷,或損或益,或仍其舊,務合輕重之宜」「准唐之舊而增損之」「漢九章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舊」,五年計劃的米價是以貞觀之治為指標,終生研讀唐太宗《帝范》《貞觀政要》。
43、明成祖視唐太宗為終身偶像,終生以唐太宗自勵、自比。「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所以永樂也效仿唐太宗《帝范》,撰寫了《聖學心法》。言必稱唐太宗,常謂:「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又謂:「唐太宗吏治清謹,所以為盛。」並拒絕封禪,道:「每聞郡縣上奏,朕惕然於心,唐太宗亦不封禪。」
44、陳寅恪嘆李世民:「古今唯一之天可汗,是固不世出人傑所為也!」
45、柏楊《貞觀對》感慨道:「貞觀,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燦爛的年代,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英明君王。他在位的二十二年,使殘破的中國恢復和平與繁榮,並擊敗所有的外敵,一千五百年來,中國人尊敬他為大帝。他虛懷若谷,不恥下問,一再的要求他的部屬,指出他的錯誤,提出與他不同的看法,然後要求具體的批評與建議;並接受部屬的指摘。李世民就是在這種自設的嚴厲制衡的機制下,締造他的偉大帝國,獲得歷史上崇高地位。後人把李世民和部屬之間的對話,彙集成冊,定名《貞觀對》,作為國家的經典,像《新約》《舊約》作為基督教的經典一樣。一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再看這些對話,不禁百感叢生。假如李世民的後裔,能夠照著《貞觀對》來行事,恐怕今天雖然已是二十一世紀○○年代,天下仍是唐王朝的天下。」
46、明太祖更視之為民族復興之導師,並祭曰:「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伏念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
47、經典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片尾總結:「在中國有史以來所有帝王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被百姓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由於他的豐功偉業,也由於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難以發現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也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在世52年中,唐太宗做了23年的皇帝,自18歲開始,他整整經歷了35年的政治軍事生涯。在軍事上,在起兵反隋過程中,李世民從太原沿汾河南下,直搗長安,在統一的戰爭中,更是馳騁縱橫數千里,他所表現的卓越軍事才能和思想,可以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著名軍事家相媲美。稱帝登基之後,偃武修文,採取輕徭薄賦政策,關心民生疾苦,使得隋末幾告破產的全國經濟很快得意全面復甦。在政治上,更是鼓勵臣下進諫,虛心聽取不同和反對意見,同時大膽啟用選拔才能之士,終於蔚成了被後世稱道不已的貞觀之治。一方面徹底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北方外患,另一方面則政治清明,最初全國死刑犯每年不過29人,後來也不過增加到290人。此外,無論在文化提升疆域定型上,唐太宗也都有決定性貢獻,締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無可諱言,李世民一生當中難免也有瑕疵,像是兵變、對子女的關係,幾乎重蹈李淵的覆轍,以及晚年的獨斷、猜忌、迷信傾向等等,但是這些瑕疵並沒有使他的豐功偉業因而減色。畢竟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時代,能夠真正超過貞觀之治的水準。」
48、黎東方《古今獨步的唐太宗》:「唐太宗之所以能博得歷史盛譽,在於他一身完成了一個君主極難完成的兩件大事:打天下與治天下,從而成為獨步古今的君主。貞觀之治來之不易,唐太宗的做法更是千古難得。他先擊破東突厥,擒住了領利可汗;繼而,平定了吐谷渾;接著,統一了高昌;消餌了來自青藏高原的軍事對抗;最後,沉重打擊了西突厥。天可汗即萬國之干,得了這尊號的唐太宗,意味著他執了東方的牛耳。唐太宗成了歷代雄主難以企及的大材;『貞觀之治』成了大治,成了歷代各種大治中最膾炙人口的大治。」
49、築東陽《血勇與人道》盛讚李世民:「唐代武功之強悍,詩歌之燦爛,在歷史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這兩條,都與李世民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歷史上的李世民豁達大度,天姿英武,憑一股生生不息的銳氣,輪流騎著六匹駿馬,引領著古代中國登上了歷史的巔峰。他真正是曠古少有的政治軍事英雄,其才力之卓絕,胸襟之遼闊,規劃之弘遠,非那些心胸狹隘人格扭曲的強人可望其項背。唐太宗代表的質量立國型路徑,對內實行開明政治,與民休息,英才當政,國無冤獄;對外王霸雜用,文武並舉,使中國不僅成為武力最強大的國度,而且成為文明的原創者,為鄰近列國所仰慕仿效。李世民代表著常人不可企及的偉人夢,也代表著常人可以接近的英雄夢。但他的人性則是永遠貼近地面的。他是這塊土地的兒子,他那醇厚的仁愛襟懷是由常人習性中培植起來的,他的身上那種純凈得幾乎沒有雜質的陽剛之美,是真誠的追求者可以逐漸接近的。他的血勇之氣是人性的,他對武力和權力的運用是健康的,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李世民由對天下英雄推心置腹,發展到對子民推心置腹,從而得了最浩瀚純正的『人和』,血勇與人道的耦合,正是盛唐之魂!」
50、吐蕃傳:「贊曰: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犁其廷而後已。」
51、疏議序註:「蓋姬周而下,文物儀章,莫備於唐。」「乘之則過,除之即不及,過與不及,其失均矣。」五代各國立法基本上取法於唐。
52、宋代「因唐律、令、格、式而隨時損益。」
53、明代「宜尊唐舊」,明太祖下令「日進二十條」。
54、日本仁井田升:「七世紀的唐律比十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羅林納法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也可以同十七世紀德意志法典相媲美。」日本大化革新後,編定近江令、大寶律令,篇目大同於貞觀令。
55、高麗王朝、安南的李陳黎三朝,「參用唐制,歷代遵行」。
56、西伯利亞筆記:「送來黃金、白銀、小米和絲綢的中國人,總喜歡使用奉承話,隨意處置其日漸減少的財富。他們用奉承話和其日漸減少的財富來引誘居住在遙遠地區的民族,使這些民族更接近他們……由於顯要人物「王子」和人民之間關係不融洽,由於中國人陰險、狡猾、詭計多端,由於兄弟們樂意接受於他們彼此間不利的勸告,引起顯要人物和人民之間的衝突,中國人使突厥人古老的王國土崩瓦解,使守法的可汗滅亡。貴族的兒子成為中國人的農奴,純潔的女兒變成了奴隸。」
57、章太炎:「魏齊兵而不殣,隋世暴而不貧,訖於貞觀開元,治亢文景,識均田之為效,而新室其權首也。」
58、錢穆:「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折中樞。」「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但專就中國論,漢以後有唐,唐以後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唐代的政府組織,又把一個創古未有的大國家,在完密而偉大的系統之下勻稱地、合理地凝造起來。」「唐製得斟酌南北,開國即規模宏遠,漢、宋所不逮。」
59、陳寅恪:「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唐代之武功為中國歷史上之空前盛業。」
60、黃仁宇:「7世紀的初唐,是中國專制時代歷史上最為燦爛光輝的一頁。當帝國對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際,其內部組織,按照當時的標準看來,也近於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積月深。 」
61、赫.喬.韋爾斯:「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對照的是那樣的鮮明……在唐朝,中國的極盛時代……中國呈現了繁榮、幸福和文藝活躍的景象遠在任何同時代國家的前頭。」
62、池田大作:「閣下如此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生活在中國這五千年漫長歷史中的哪個朝代?」湯因比:「要是出現這種可能性的話,我會選擇唐代。」
63、錢穆又盛讚曰:「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之精神,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此種政治、社會更方面合理的進展,後面顯然有一個合理的觀念或理想為之指導。這種合理的觀念與理想,即是民族歷史之光明性,即是民族文化推進的原動力。他不必在某一個人的事業上表出,而是在整個民族的長時期的奮鬥下,篤實光輝地產生。」並感嘆,「租稅不整頓,農民生活無法繁榮;兵役不整頓,國家武裝無法健全。後世中國遂想望漢、唐之富強而不可幾及,這是重大的一種因素。」
64、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65、柏楊:「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66、格魯塞: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並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叫(都護府)。當時世界上,只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
67、魏元曠《蕉廠隨筆》:「唐時才士,無不遇之嘆。」
68、李敖:讀唐朝歷史,應該特別注意它的文化面。唐朝在文化上為舊中國轉型,為「可憐『玉環』倚新裝」。如今唐朝已經「內庫燒為錦繡灰」了,但它的文化面,卻萬古長存,我們忘不掉。
69、李約瑟:「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70、斯坦因親身翻越帕米爾,為的是體驗昔日的唐軍,他嘆服:「行軍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比之漢尼拔、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不知要超過多少倍!」
71、魯迅:「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
72、鄒容:「此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拋漢唐之衣冠,去父母之髮膚,以服從滿洲人之一大紀念碑也。」
73、王夫之:「開元之盛,漢宋莫及。」「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唐初直諒多聞之士,皆自僭偽中,拔濯而出。」「讀史者鑒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治學矣。」「自太宗以寬容撫士庶,吞舟漏網,則游鱗各呴沫於浦嶼,即有弱肉疆食之害,而民不怨其上也。」並讚歎曰:「解楊廣之虐政者,群盜也,而 益之深熱;救群盜之殺掠者,唐也,而予以宴安。」「讀太宗論治之言,我不敢知曰堯、舜之止此也,以視成湯、武王,其相去無幾矣。」「自非聖人崛起,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何足以制其狂流哉?!」王船山又高度讚譽貞觀之治重燃了天下為公的火種,曰:「聖人堅攬定趾以救天地之禍,非大反孤秦、陋宋之為不得 延,固以天下為神器,毋凝滯而盡私之。故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財,』非與於貞觀之道者,亦安足以窮其辭哉!天地之產,聰明材勇,物力豐犀,勢足資中區而給其衛。聖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故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王者無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謂也。」
74、美國學者菲茨傑拉德評價道:「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一與和平的恢復者,更是漢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他的個性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並且成為一個後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在中國的帝王中,無人可與之相提並論。」
75、南宋戴少望給予唐太宗兵法《唐李問對》極高評價:「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
76、蒙古成吉思汗用兵深沉有大略,受啟於《唐李問對》,曰:「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並參照制定蒙古法典《大札撒》。
77、西域古典長詩名著《福樂智慧》,受唐太宗《帝范》啟發而成。
78、唐太宗「中書門下,相防過誤」,乃現代三權分立雛形之一,戈直贊曰:「集眾人之善,而防一己之私,真唐虞三代之遺意也!」
79、曾鞏復贊貞觀之治曰:「以租庸任民,以府衛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才能任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製,兵農有定業,官無虛名,職無廢事,居者有餘蓄,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於刑措!」
80、司馬光又嘆唐太宗曰:「驅策英雄,網羅俊義,好用善謀,樂聞直諫,拯民於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盜賊化為君子,呻吟轉為謳歌,衣食有餘,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頸闕庭,北海之濱,悉為州縣!」
81、程祁贊李世民人盡其才:「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率天下於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任於仇讎,起於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 諫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82、蘇軾曰:「太宗之從諫近乎聖。」並比較唐太宗漢武帝曰:「軾謂古之賢君,知直臣之難得,忠言之難聞,故生盡其用,歿思其言,想見其人,形於夢寐,可 謂樂賢好德之主矣。漢武帝雄材大略,不減太宗。汲黯之賢,過於世南。世南已死,太宗思之。汲黯尚存,武帝厭之。故太宗之治,幾至刑措,而武帝之政,盜賊半天下,由此也夫!」
83、林奇慨曰:「其心猶足為堯、舜之心也。」
84、唐仲友評李世民《氏族志》撥亂反正:「自魏有中原而華夷之姓雜然無辨,唐承南北之弊,氏族之書,又出英斷,太宗之美意可勝嘆哉!」
85、後人對《貞觀政要》集注,於唐太宗親作《秦王破陣樂》曰:「古之樂莫善於韶舞,庶幾武舞之遺意矣!」且贊《唐律疏議》定中華法系千年之制:「迄貞觀 用之,無所變更!」更贊太宗掃平六夷之偉業,曰:「其氣概直可以寒氈裘之膽而奪之氣,而中國尊安,夷裔退抑,亦足偉也,謂之英武,不亦宜乎!」
86、唐仲友甚至對李世民之長孫皇后,亦贊曰:「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
87、范祖禹復贊太宗刑罰罕用之功:「刑清而民服,若太宗之恤刑也,可謂至誠而近於古也,幾致刑措,宜哉!」
88、阿越《新宋》:「三王五帝此下數千年,最賢唐太宗。」
89、朱熹:「為政不在用一己之長,而貴有以來天下之善。」
90、唐律評論:「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
91、孫中山:「漢唐發展昌大。」「最強盛的象漢族,當漢唐武力最大的時候,西邊到裏海。」「唐之六典,今六法全書。」「吾皇漢民族之精神,且發揚流衍於無極,文之望也!」「如漢之文、景,唐之貞觀,能保民斯為善矣。」鄒容:「拋漢唐之衣冠,去父母之髮膚。」
92、國父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亦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榜樣,寫道:「世民為天人之資,勖靖助之以建大業。日憂黃種陵夷,憫支那削弱。數游漢土,以訪英賢,欲共建不世之奇勛,襄成興亞之大業。太宗之資,衛公之略,籌保黃種生存者有所取資焉。」
93、台灣抗日先烈羅福星,以臨刑藏頭詩,將民族之貞觀、民權之中山,繼往開來連為一闋,曰:「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民」胞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仙」客早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
94、《文苑傳》贊李世民之教育:「文皇帝解戎衣而開學校,飾賁帛而禮儒生,門羅吐鳳之才,人擅握蛇之價。靡不發言成論,下筆成文,足以緯俗經邦,豈止雕章琢句。韻諧金奏,詞炳丹青。故貞觀之風,同乎三代。」
95、千年帝王教科書,李世民撰寫之《帝范》曰:「至若長氣亘地,成敗定乎筆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當此之際,則貴幹戈而賤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 塵已清,偃七德之餘威,敷九功之大化。當此之際,則輕甲胄而重詩書。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廢也。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咸在茲焉! 」
96、五代民族英雄柴榮,終生崇拜李世民,自勵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97、締造台灣「均富」的蔣經國,終生研讀《貞觀政要》,以求如何在人口密度最大的華人地區縮小貧富差距。他手著《開發西北經濟》贊曰:「唐代以兵馬數萬人遠征西域,收復三十餘國,威震蔥嶺,世界武功無過於斯時。」
98、劉師培《攘書》:自譜牒失傳,而姓氏之學廢,然大唐繼興,即有姓氏譜之纂錄,降及趙宋,此學未泯,分北虜漢,明晰辨章,稽古之功,顯可沒與?……漢唐區宇,炎黃子孫,倦言顧之,潸然出涕矣!
99、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贊李世民鑿開混沌之功:「自五胡慘禍,及唐而太宗始大振!」
100、向達:李唐上汲漢魏六朝之餘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於繼襲舊文物而外,並時採擷外來之菁英。
101、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 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102、五代後唐時,「(唐)閔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廷訪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意於致理。」
103、宋朝詩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104、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105、辛棄疾勸諫,以唐太宗為勉勵:惟陛下留乙夜之神,臣先物之機,志在必行,無惑群議,庶乎「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之烈無遜於唐太宗。
106、李敖又說: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鬥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107、據史料記載,宋仁宗「嘗讀《太宗政要》(即《貞觀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學業為本。』王硅日:『人無學業,豈堪大任。』帝復日:『人臣不可不知書,宰相尤須有學。」』
108、據《遼史》所載,遼朝君臣對《貞觀政要》也十分重視。遼興宗時,史臣蕭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遼史?蕭韓家奴傳》)。遼皇子耶律雅里「每取唐《貞觀攻要》及林牙資忠所作《治國詩》,令侍從讀之」。
109、《金史》中記載,金朝君臣也都把《貞觀政要》當做治國必讀之書。金熙宗對大臣,「朕每閱《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矩法。」
110、金哀宗時,大臣趙秉文輪直進講《尚書》、《貞觀政要》。金人還設益政院,以學問該博之士為寺講學士,「日以二人上直,備顧問,講《尚書》、《通鑒》、《貞觀政要》」(《金史?百官志》)。這說明,金人已將《貞觀政要》作為治國必備之書,列為帝王治國參考。
111、明代規定將《貞觀政要》與《尚書》、《春秋》、《資治通鑒》等書列為皇太子必讀之書!
112、明宣宗聞侍臣講《貞觀政要》時說:唐太宗致治之關,庶幾成、康,實本於此。予嘗覆是書,謂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謂治國猶栽樹.根本不搖則枝葉茂,君道清靜是百姓安樂,皆要語也。」
113、明穆宗命閣臣進講《通鑒節要》與《貞觀政要》之書,作為定製!
114、明完宗還親為新刊《貞觀政要》本作序。成化元年(1465),明憲宗的序文寫道,《貞觀政要》「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戒,朕甚嘉尚焉」。
115、《貞觀政要》在海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鄰國日本、韓國等國。日本最高統治者定《貞觀政要》為必讀教材,韓國總統金泳三就總統之任前反覆研讀的書中,就有《貞觀政要》一書。這裡所列舉的史實,足以說明《貞觀政要》問世後,一千多年來在中國歷史和海外所產生的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116、蔣中正《中國之命運》言:「秦漢時代,中國的武力彪炳於史冊,而跡其武功,在北方則是為民族生存求保障,在南方則是為民族生活求開發。」「隋唐統一,舉蔥嶺以東,黃海以西,沙漠以南,南海以北,所有全領域的宗教、哲理、文學、藝術、天文、術數、法律、制度、風俗、民情,亦已網羅綜合而冶於一爐。」
蔣更言唐太宗「發憤圖強,雪恥禦侮」,希望陳寅恪把自己寫成唐太宗第二,歌頌其以東亞病夫逆轉工業強敵的抗戰功勛。
117、朱元璋:「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詔衣冠如唐制。」「准唐之舊而增損之,日進二十條。」李善長:「漢《九章》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舊。」
118、宋教仁深情寫道:「李唐大行開拓主義,滅突厥,平西域,征服高麗,郡縣之制遍於中亞細亞及西伯利亞、滿洲平原、朝鮮半島等處。上下五千年間,吾漢族之所以對待外族而最得優勢者,吾祖若宗排外之主義,進取之政策,將略具於是焉。吾四萬萬尊祖敬宗之同胞乎,起!起!!起!!!二十世紀之中國,將賴汝為還魂返魄之國,迎汝為自由獨立之尊神,汝老者壯者少者幼者,其勉乎哉!其勉乎哉!」
119、毛潤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120、古生物學家徐欽琦:「盛唐是集千年與百年尺度的兩個大年春季於一身的。」
121、李方研究表明:「隋末唐初,白榆妄、王須拔、魏刀兒、薛舉、李軌、劉武周、苑君璋、張長遜、郭子和、劉季真、梁師都、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十幾個軍閥勢力都曾結援突厥,隋朝後裔楊政道也曾在突厥的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權,羅藝、王君廓叛唐雖未逃到突厥,但曾以突厥之地為避難之所,李仲文起兵割據雖未成功,也曾與突厥籌劃通謀。東突厥是隋末唐初中原軍閥勢力的後盾,也是內地戰亂兵爭的策源地。」可見,隋末唐初不僅是統一戰爭,還是一場民族自衛反擊戰。李淵雖然表面上,迫於均勢的需要也向突厥行敵國禮(非稱臣)、周旋,但李世民在統一戰爭進程中,打擊突厥從不手軟,無論是雁門解圍、五隴空城還是渭水退敵,或者兩度勸諫李淵對突厥不可綏靖(軍帳夜哭、力阻遷都),在李靖和蘇定方驅除兩突厥恢復漢家舊疆之前,就開始了。
122、朱熹又曰:「唐太宗用兵至極北處,夜亦不曾太暗,少頃即天明。」
123、「心學」先驅陸九淵雖與程朱理學對立,卻同樣贊李世民曰:「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124、《新舊唐書隨筆》:「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的出場,完全是一次天才的獨步,一顆耀眼的星辰划過黑暗的天空,給眾人以奪目的光亮。即使依照今人的標準,許多人也會覺得他的人格力量貫穿了一切時代,正如莎士比亞的文本力量越超古今一般。李世民能臻於此境,全在於他的稟性中固有的力量,隱含在他身上的意志力,特別是他獨具一格的「反思」和「內省」的潛質。」
125、陳飛《李世民》序言&<走近偉人&>讚歎道:「他不僅使他的所有政治活動、軍事活動看上去都像是美術大師技藝精純時的傑作,而且在總體上也達到了那個時代和那個文化所能夠想像的高度。以致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承認唐代是中國歷史與民族的巔峰和象徵,而唐太宗的政治、軍事作為又是唐代的最高典範。所有曾被認為是美妙的東西,在這個時代都有著充分的生長;所有曾被作為理想的東西,在這個時代都有著足夠的成就。甚至可以說我們的人文品格和精神,在這裡發揮到了極致,實現到了極致!真、善、美,都在這裡得到了集中反映。這一切都是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於是有人將他比作帝舜、帝堯,甚至比作黃帝、神農。李世民完成其偉大的時候,比任何取得類似偉大的帝王都要年青。唐太宗李世民是空前絕後的。」
126、後人評價唐詩總結道:「詩莫盛於唐,賦也莫盛於唐,總魏、晉、宋、齊、梁、周、陳、隋八朝之眾軌,啟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漢,蔚然翔躍,百體爭開,昌其盛矣。」
127、日本學者著《唐令拾遺》,稱李世民律令格式基礎上的唐律,其源遠流長為世界五大法系之首,曰:「影響東至日本、朝鮮,南至安南、西至西域,北至契丹、蒙古。」
日人桑原曰:「自余良朝至平安朝,吾國王朝時代之法律,無論形式上與精神上皆根據唐律。」
128、「中國在經歷了近四個世紀的動亂後崛起,進入了最昌盛的發展時期,所有這些都歸功于軍事天才統帥―唐朝皇帝李世民,他每個縣都將農民組織起來,在北亞、南亞和中亞幾乎沒有對手。」——T.N.杜派:世界軍事歷史全書
129、民國學者李旭指出:「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德國哲學、法國大革命、德國精神革命、道德哲學等,理念潛運,與中國相互輝映發明,而追溯其源頭活水,我們不能不推崇唐初李世民之提倡經學,與統一經學解釋,以奠立高深的學術思想根基的功績。」
130、李國文:唐朝的天空,從廣義上講,以長安為中心,向東,江湖河海,向西,絲綢之路,既無邊界,也無極限,因為這是一個高度開放,略無羈束的精神天空。你能想像得多麼遙遠,它就是那樣的毫無止境;你能想像得多麼遼闊,它就是那樣的無邊無沿。我對於這位自稱「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的李世民,欽服不已。就憑他以萬乘之尊翩然起舞這一點,其豁達豪爽之中,浪漫風流之外,所表現出來的萬物皆備於我的大手筆,大作為,大自信,大開放,應該是英國的湯因比、中國的魯迅這樣的大智慧者,才對盛唐的輝煌,格外刮目相看的。
131、黃埔軍校網《唯一一個沒有貪污的時代》:「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誌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只有貞觀王朝。唐帝國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併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一度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132、明末大思想家、抗清志士顧炎武:「今日所以百事皆廢,正緣國家取洲、縣之財,纖毫盡歸之上,而吏與民交困,遂無以為修舉之資。即如唐代之驛舍,有沼、有魚、有舟、有池、有林;後代驛舍,殆如隸人之垣。」並稱:「余見天下州城,為唐舊治者,其城郭必皆寬廣,接到必皆正直,廨舍之為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人情苟且,十百於前代矣。」
133、黃霑《中國夢》:「我的夢和你的夢,每一個夢都源自黃河,五千年無數的渴望,在河中滔滔過,那一個夢澎湃歡樂,那一個夢湧出痛苦,有幾回唐漢風範,讓同胞不受折磨。」
134、戰略家鈕先鍾:「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135、孟憲實評價唐太宗:貞觀時代不僅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也是中華民族心中的一塊聖地、一方凈土。當我們的感情需要撫慰時,我們會想到貞觀。當我們需要鼓舞勇氣的時候,我們還會想到貞觀。
一是君臣如親人。我們後來的歷史,有過很多權力等同野蠻的事實。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皇帝不是這樣對待臣下的。貞觀時代,權力不是這樣野蠻的。
二是社會和諧。後來,我們看到過很多政府,對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對待敵人,兇狠殘暴,如狼似虎。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政府不是這樣對待百姓的,貞觀時代的百姓不是這樣不幸的。
三是國際地位崇高。天可汗,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號。每當我們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凌的時候,每當國家再度割地賠款的時候,我們都會想到貞觀。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受氣,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低三下四。
貞觀之治達到一個高度,越往後人們越望之彌高,無法超越。這23年會成為1300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標杆。成為1300多年來我們的一個民族情結,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個人與一個時代不期而遇。一個時代因一個人而登上歷史的巔峰,一個人因一個時代而名垂千古。
136、貞時時期確實做到「中國自安、四夷自服」,文治和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唐太宗也就成了空前成功的皇帝。——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
137、在後世人眼裡,太宗朝文治武功並盛,既空前又絕後。——《劍橋中國隋唐史》
138、《全唐詩》太宗小傳:貞觀之治,庶幾成康,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而銳情經術,初建秦邸,即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為學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間,則與討論典籍,雜以文詠。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詩筆草隸,卓越前古。至於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139、明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曆世故,未有出於縱垮裙展之中,發於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140、明 趙弼:「太宗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髮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141、《貞觀政要》在國外也很有影響。約在九世紀前後,這部書就傳到了日本,並立即引起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注意。鎌倉時代,1205年博士菅原為長專任講官,為幕府講解《政要》,對當時日本政局影響很大。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在1615年頒布的《禁中並公家法度》十七條中,第一條就規定天皇必讀《貞觀政要》,以「明古道」。此後,《政要》一書在日本得到了廣泛流傳。明治也讀[貞觀政要]!
142、「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李世民自我評價之一。
「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李世民自我評價之二。
「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所謂「古之哲王」有幾個做得更好?李世民臨終的「懺悔」,幾近神性的人格。
唐太宗遺囑,更是凝聚了他撥亂文治武功三冠王的一生:「平寇亂,安黎元,灑洪災,攘大患,前史不載之鄉,並為州縣。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道存物往,人理同歸,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唐太宗平薛延陀幸靈州詔:「獯獫強暴,歷代憑陵,前王弊其貪殘,中夏憚其薦食,百王靡服,千古不賓。朕載懷慷慨,命將出師,旗鼓一臨,沙漠大定。雪涇陽之周恥,報白登之漢讎。截瀚海以開池,籠天山而築苑。其餘醜類,軫余遐念,將奮鈇鉞,受命上元。」——唐太宗此類偉業,共有十大外戰,都有驅除胡虜的宣言,如親征高麗光復遼東「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北伐突厥以霍去病相勉等。
太宗語侍臣:「漢家先造山陵,身復親見,又省子孫經營繁費,我深是之。"此即海拔最高的唐昭陵由來,若是侵華日軍捏造的唐太宗胡酋,不可能依漢家先人為葬。
143、 明朝胡應麟: 夫衛公在唐誠一代元勛。然文皇(唐太宗)將略遠出其上,非若高帝於淮陰,真弗如也。」
144、北史列傳:及聖哲應期,掃除氛祲。暗於時變,猶懷抵拒,率其群醜,屢隳亭鄣,殘敗我雲、代,搖蕩我太原,肆掠於涇陽,飲馬於渭汭。太宗文皇帝奇謀內運,神機密動,遂使百世不羈之虜,一舉而滅。瀚海龍庭之地,盡為九州;幽都窮髮之鄉,隸於編戶。實帝皇所不及,書契所未聞!
145、明朝王志堅:「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此為唐太宗稱號「千古一帝」的由來。
146、何去非總結李世民振衰起敝、洗雪國恥、橫掃亞洲的過程:「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於是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147、雪域桃源贊曰:仆觀貞觀之政,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於理。房、杜良相,高、馬乾臣。魏徵忠骨,馬周賢達。兼以李英公、李衛公之雄略,安可不成雄烈之基哉!北擒突厥之酋,南平粵桂之地。揚威西垂,德靖東宇。何其盛也!文皇之功烈,後幾莫追也。是以嘆之,太宗文皇帝,臨朝二十三年,放權納言,知人善任。功業輝燦,政治之清明,官吏之廉潔,百姓之安居樂業。壯哉!千古一人而已。
148、唐太宗主導的,從三皇五帝到五胡亂華,恢復中華的文化工程《群書治要》,古人給予崇高評價,如:
「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史百家之內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即《群書治要》),上之。太宗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劉肅《大唐新語》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臣君者非所可忽也。」——〔日〕林信敬《群書治要校正序》
今人面臨著中華復興的偉大任務,亦認識到了群書治要的價值,如:
「《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裡頭最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家?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這個材料太豐富了。這個東西(指《群書治要》)能夠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沒有這個東西不行的……全人類的文化如何延續下去,他們給了我們一把鑰匙。湯恩比先生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整個世界的社會問題,要靠中國的孔孟學說。唐太宗編的這個書就能救世界,這套書應該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去學習。」——凈空法師
「有一本書叫《群書治要》,它其實呢,不是一本書,它是一套書。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能夠開創「貞觀之治」,發現呢,其實做皇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包括對自己的修養也是提出了要求,於是呢,請他的大臣魏徵把上古時期的諸子百家的經典全部集成到一起。所以說呢,這一套《群書治要》可以說呢是唐以前中國智慧的結晶。」——《國學堂》主持人梁冬
149、蔣中正次子蔣緯國主編修訂的兩岸軍界必讀經典《中國歷代戰爭史》,對太宗文治武功,皆給予至高評價:「古代帝王中,實不多見,對人性之鑒識,更顯其卓越,在國家行政上亦提高諫官地位,樹立制度,民皆安居樂業,公私富給,其開明至公之領導,外戶不閉,道不拾遺。」「特出之軍事天才,掃蕩群雄,統一南北,選定要地建立作戰策源地,逐步推進,遠征達於中亞,以機動對機動而輔以奇襲,可謂神矣。」
150、曠世經典史學名著《世界文明史》作者威爾·杜蘭寫道:「中國之所以能夠再邁進一個偉大的時代,是由於中國最偉大的帝王——唐太宗的賢明。他運用軍事天才,把史無前例的入侵者擊退,收回漢朝以後失去的領土。他修治內政,拒絕奢侈的生活,視察長安的監獄,為中國奠定了一個最富創造性的時代。中國的湖泊,到處都有書舳,江河口到處都有商船,從沿海的港口揚帆到遙遠的印度洋和波斯灣,在八世紀的長安,穿皮衣的人要比廿世紀的紐約人來得多,一個小鎮就有絲織工廠,工人數以萬計,中國的絲在歐洲以金來交易,然而在中國本土是一般人都有的衣料,人像是用紅寶石雕成,中國從未達到如此富庶,人民從未享受到如此豐衣足食。這個偉大的民族,立即迷上了美,凡是能創造美的人,都享有極高榮譽,在這個時代里,人人都是詩人。」
151、傳媒大亨默多克,讚美貞觀之治:「它是世界上最強大,最開明,最進步的一個帝國,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光輝燦爛的一個時代。」
152、興中會反清,擴為興漢會,在惠州起義前後曾電議:「有所憑藉,大可為李世民之續。」
153、(宋)朱翌:自三代而下創業守文之君兼之者惟唐太宗,漢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其後永徽有貞觀風見張說傳,開元有貞觀風見姚崇傳,建中有貞觀風見李吉甫傳,惜乎三君皆不克終遂使太宗獨稱焉!
154、徐鉉:昔我太宗文皇帝革暴隋,一宇內,屈已濟物,虛心納諫,故四夷君長,歷代不賓,稽顙闕下,可謂德矣。聲明文物,垂三百年,絕而復續,可謂禮矣。苟使逾百千代之有國家者,猶當企聳下風,奉行不墜,況中興之嗣君乎?周秦宮闕,是本朝二宅。貞觀德禮,是本朝家法。若棄之而不念,委之而不修,非天子之意也。
155、國父孫中山先生對宮崎滔天說,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再造唐太宗之「不世之奇勛,興亞之大業。」
156、越南阮福映:好觀古史,嘗稱唐文皇致治之美,法度可觀。
157、李卓吾《焚書》站在整個華夏民族恢復振興的經緯上,評價唐太宗為「英主肇興」。
158、梁實秋、徐小芬《照耀千古留唐風》後記寫道:「貞觀之治,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代表,成為中國人嚮往的理想國,世民被譽為三代以後最卓越的君王。文治:足以傲視歷代帝王,孕育出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新境界;內政:愛民不擾民,稅收之輕徭役之薄,更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軍事:東征西討統一隋末,即位後更揚威四海,開拓疆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廣大,望風披靡洋洋大觀,跨州連海雄視天下,唐人,唐人街,是多麼的景仰。世民的一生光輝燦爛,圓滿完美,在中國歷史上發射出萬丈光芒,『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締造出一個震古爍今的新時代!」
159、陶成章《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寫道:「我中國紹基於皇古(炎、黃),蔥蘢於唐、虞,而光耀於漢、唐」,更獨譽唐太宗締造了「全亞聽命時期」,奉貞觀為「中國民族冠冕第一時期」。
160、抗戰勝利前夕,柳克述主編《青年模範叢書》特撰《知識青年從軍之先例李世民》一書,首章&<由黑暗到光明&>曰:「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是多麼偉大、崇高而顯赫的一個人物!任何一個略讀中國史籍的人,講到李世民,想想他一生的事迹、文治和武功,沒有不景仰膜拜的。我們現在來講他,並不是因為他做了皇帝,或是強調英雄主義。君主制度只是中古時代的一種政治形態,早被民主的潮流淘洗盡凈。英雄主義完全是從個人的觀點出發,並沒有提倡的必要。我們現在要研究他,正要拿著現代的眼光,從國家民族的立場出發,透過時代的關係,看到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我們知道:中國歷史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顯然的充分地具備了『由黑暗到光明』的時代意義。」
該章更曰:「在這樣長期的中古黑暗時代,究竟是誰給我們民族帶來了光明?誰能把呻吟於異族鐵蹄下的民族拯救起來,重新地給予我們以自由安定與繁榮?我們探究史跡,不能不說是這位全民族的偉大人物——李世民。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
該書感嘆道:「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其書後各章更贊曰:「世民把握著這歷史上的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契機,接受著這國家民族思想的陶融和激勵,平突厥、夷鐵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遼東,作為了一個劃時代的實際工作領導者,無怪乎成功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其書尾聲結論曰:「由於李世民的崛起,撥亂反正,使數百年黑暗的世界,一變而為光明的世界,並由於其武功文治的輝煌成就,使華夏民族在此時期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僅樹立了一種獨立的開創局面,尤其成功了一種引導全世界走向高度發展的境界,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光榮,都是這位從十六歲即應募從軍的知識青年李世民一手創造成功的。偉大的李世民!」
菩薩心腸 金剛手段
情場上風流蓋世,戰場上橫掃千軍
推薦閱讀:
※618年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那秦王李世民住在哪裡呢?住在皇城裡面還是在長安城有別的府邸?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了歷史,那麼又怎麼知道他殺死兄弟?
※唐太宗吞蝗這件事該怎麼看?有多少作秀的成分?
※唐太宗說過哪些名言?
※《西遊記》里涇河龍王為什麼能在李世民生前面稱他的廟號「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