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裡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什麼不是先誠意後格物?學習前不是應該先擺明態度么?

個人理解啊,格物致知更偏向於社會經驗,而誠意正心似乎要恪守學習事物的倫理規矩。到底哪個更重要?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王陽明和朱程之間的各自如何解釋這個的?


你描述的致知大約等於「擴充知識」的意思,和朱熹的思想一致。但是王陽明所謂的「致知"、「格物」有些不同,而且個人認為應該更符合曾子、孟子的原意。以下是王陽明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概要,參考自《傳習錄》、《大學問》:

什麼叫致知?
「』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即孟子所說的「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可以理解為人人生而具有的道德觀念。

什麼叫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比如你意在賞花,則「賞花」即是一物。你意不在賞花,則「賞花」這一物歸於寂。即所謂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什麼叫格?
格者,正也,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尚書》言『格於上下』,『格於文祖』,『格其非心』,是同一個意思。

格物與致知的關係:
良知所知之善,雖誠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為之,則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猶為未誠也。良知所知之惡,雖誠欲惡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有以去之,則是物有未格,而惡之之意猶為未誠也。 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為之,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知之惡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去之,無有乎不盡。然後物無不格,而吾良知之 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而得以極其至矣。夫然後吾心快然無復余憾而自謙矣,夫然後意之所發者,始無自欺而可以謂之誠矣。故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蓋其功夫條理雖有先後次序之可言,而其體之惟一,實無先後次序之可分。其條理功夫雖無先後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 固有纖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為孔氏之心印也。」


格物是對客觀事物有了解,類似於博物學。致知是獲取知識,類似於主動受教育,比如孔子的十五而有志於學。成就偉業從教育入手,這是儒家的一貫態度。而正心誠意這樣的道德要求,一般放在開蒙之後再解決,也符合一般規律。我覺得沒什麼錯。聖人不是天生的,體察他人,培養正氣,還是要在一定教育基礎上才行。


請提問者先格致一下漢語的知。
然後請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什麼必須先憂後樂?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兩隻老鼠在吃東西么?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為什麼人神不同道要比盛年莫當更是阻礙呢?


樓主的問題在於理解錯了「誠心正意」這幾個字。
古書上的很多字,變成通俗話,說了幾千年後就變了味道。比如「知道」二字,已經不是老子所說的「道」了。

這裡的「誠心正意」,說的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狀態。我牽強的解釋下,誠字,你可以理解為「澄」。大多時候,人心就像一杯旋轉的水,是定不下來的,所以這個時候的知見肯定是不明的。就好比人發怒的時候,往往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必須要等水平靜下來,水裡的雜質沉澱了,才是心地清明的時候。謂之「心正」。

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格物致知處於學、悟、修的階段,誠心正意是學、悟、修的結果,而不是前提條件。有了「誠心正意」的結果,就代表心修成了,心修成了,身也就修成了,謂之「身修」,而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近剛好在讀《大學》,略有所思,僅供參考。

《大學》是儒家思想綱領性的文章,重點在於前段孔子所言「經」的部分。因此儒家「理想人格」的框架就來自這篇文章。

首先,「大學」為「努力全知,經世濟用」之意,多數人明白「努力全知」,但不明確「經世濟用」。這應從儒家思想的出發點來考慮,儒家思想是為統治者提供參考的「治政」思想,其出發點在於培養鄉野間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價值追求,並且這種價值追求是以禮法為核心紐帶和依託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格致」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理而後牧人」,格知的客體也就是「牧人之禮」「牧人之學」。
這就直接導致了「明德」在於「明為政之德」;「親(xin)民」在於「使民革新」;接下來一系列的「正心齊家治國」皆是這個出發點。

回到題主的問題,在我的理解下,問題就成了在追求儒家式的理想人格的前提下,誠意和格致何者為先的問題。

這裡的「誠意」是要求士大夫對儒家為政思想的「誠心認同」,這種認同靠禮法的「術」約束,進而內化成道德觀念或為政道德觀念。而認同要想誠心,必須讓認同來自於實踐,這樣的「儒家信仰」才會堅定以至於「正心」。而實踐活動最好的方式就是對事物不停的觀察分析和經驗的持續積累,這就是「格致」所能做的。如果順序相反,「誠意」之後再「格致」,那應當誠什麼樣的意呢?難道是誠純粹的學問之意嗎?顯然不是,這與「大學」以求「為政牧民」的出發點就是矛盾的。誠意的來源也是空洞沒有根基的。


相互依存,先後有序無序渾然一體,哲學要求內求感!勿僵死的方式理解!


推薦閱讀:

王守仁真的那麼厲害嗎?就是因為悟出了知行合一 嗎?這和自身的能力素質有一定的關係吧 ?
王陽明心學的現代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釋是怎樣的?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
王陽明和曾國藩,孰高孰低?

TAG:學術 | 王陽明王守仁 | 儒家 | 儒家思想 | 儒家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