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外文書籍翻譯的很差?
不是單純的說術語翻譯的不夠好,而是有的太過於直譯,失去了讀書的韻味,甚至有些拗口。
比如建築學有的外文書籍翻譯,比文言文直譯的讀感還差,有些句子對於空間的表達還不如去看英文版理解的透徹,這是為什麼?
難道翻譯的人都不是本專業的嗎?還是翻譯水平問題
轉貼一個回答,這才是令人髮指:
有人問這種翻譯怎麼能過得了出版社那關……這方面我有一點靴微的心得,抖落出來吐一吐好了。這種翻譯作品能順利進入市場,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1、出版社拿到了作品的中文版授權,開始找人翻譯【遊戲開始】;
2、出版社懶,不想自己出去廣撒網多篩選,但是又非得拿著身段不肯屈就,所以專門去挑在與本作品相關的專業領域內比較有建樹的(比如心理諮詢師、程序員等)或者現有譯作比較多的(質量不論)【水平不錯但是剛出道的新人翻譯全數陣亡】;
3、報了稿費,千字多則80塊,少則30出頭,相當一部分候選翻譯表示你給我滾犢子【水平不錯但是不做虧本生意的翻譯被逆向淘汰】;
4、經過地圖炮決和擇優槍斃兩步之後,出版社從剩下的候選翻譯里挑一個看起來很敞亮,最關鍵是報價也相對比較低的。排除譯者純粹為了對作品的愛而甘當老黃牛的少數情況,此時入圍的譯者大概分兩種:(a)在其他領域已經有建樹了,希望借這個機會出本書給自己簡歷上添一份風雅,不差錢兒;(b)水平很差但是不要臉,從屎里也能榨出二兩油,使用機翻,或者把項目轉包給千字20都肯做的第三方,不管他是只求攢經驗的大學生還是什麼,反正眼不見心不煩,到時間弄出來那麼大一堆字兒就有錢掙,質量好壞跟我無關;
5、到時間,交稿。出版社編輯拿過來一看腦袋嗡一下就炸了。我操這也是人說的話?下一步路線出現分歧:
6.1.a、責任心不是那麼強的編輯就假裝沒看見,原樣把屁稿交上去了。如果上頭看也不看就放行,跳到步驟7;
6.1.b、如果上邊沒瞎,說你丫給我拿回去想辦法修一修,則轉入6.2;
6.2.a、如果編輯責任心強,或者被領導劈頭蓋臉一頓日,此時應該拿著那部亂七八糟的譯稿重新跑回市場上找人擦屁股,名義是「潤色」或者「稍微改一改」;
6.2.b、報價,比上回還低,因為「這書翻譯稿費我才給了6000,潤色給你2000就不錯了,你還要啥自行車,最多給你額外掛個名算是共同翻譯」【某些屎爛譯作偏偏還有兩位譯者,其實元兇只有一個,另一個是揩腚+背鍋俠】;
6.2.c、一部分對自己的服務價值有清楚認識或者之前吃過虧的翻譯表示你給我滾犢子,另外一部分不求質量只要給錢就干或者剛剛入行欠缺鬥爭經驗的翻譯慨然入彀;
6.2.d、出版社從這幫人里選一個,扔出譯稿。「潤色員」拿過來一看我日你個飛媽,這玩意兒只能燒了重譯,你讓我怎麼潤?
6.2.e、既然已經答應人家了,只好硬著頭皮上吧。至少先把明顯的語病都改一改,如果良心賬戶還有餘額,就看看有沒有過於聳人聽聞的錯譯和漏譯,撿最嚴重的補一補;
6.2.f、潤色員把稿子交給編輯,編輯往上層層遞交。這次上邊不太可能有意見,因為雖然成稿質量還是極差,至少比上一版有所改善,而且都花了兩撥錢了,也不想再來第三輪。放行。
7、下廠,印刷,交付,開賣。一本帶著油墨芳香的屁譯(如是經過步驟6.2來的則應稱之為「不那麼屁譯」)到了您手中。
追究責任的話這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一方的錯。出版社預算就是不寬裕,再加上盜版猖獗出了書也賣不出太多錢,能將就則將就。這個稿費絕大多數要錢又要臉的翻譯無法接受,要臉不要錢的翻譯數量極少可以忽略,只能交給要錢不要臉或者不要錢也不要臉的。這其中大部分是要錢不要臉的,不管你給的稿費多低,最後人家總有能耐掙上百八十塊,然後靠走量盈利。在這種惡性競爭之中翻譯報價越壓越低,出版社看見報價都這麼低當然很高興降低預算。讀者買了正版以後發現質量爛如屎很傷心,往後學乖了先弄個盜版瞧瞧啥樣再說。弄盜版的多了出版社就進一步削減預算。所以我覺得這是個可以自我維持的惡性循環,所有人都有責任,但是又無解,大環境如此、誰先改革誰吃虧。
總之就是這樣了。如果對外國文學有興趣,這年頭最靠譜的做法其實是自學外語看原版。
—-
為啥轉專業了我。市場對翻譯的需求和翻譯專業的學生上課所學的內容根本不對等。學校教你如何精益求精如何考慮所有淺層深層的語言轉換,而大部分的市場要求是快、便宜。低價找非專業翻譯快速大量翻書,然後讀者罵翻譯,出版商更壓價,惡性循環,鍋全是翻譯背。
小時候看書,隱約記得人民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一本讀起來硬是怪怪的,後來一看,翻譯跟其他幾本不一樣,那是第一次認識到翻譯的質量對作品的影響。
朋友接過萬字80元的潤色校對,就是把已經翻譯好的文字改通順,不需要懂翻譯前的那國語言。那些所謂翻譯好的文字基本全是上邊這個水平,根本不通順的。我們估計其實就是先機翻,機翻後找個懂語言的萬字XX元校對有沒有單詞譯錯。最後再找個中文水平好的,把意思改通順。一下就省了好多翻譯費
不用分析這麼多,核心就兩字「錢少!」,1999年我是個破研究生,翻譯書稿最低都千字40了,17年過去物價收入翻了很多番,翻譯酬勞不升反降成千字30了。誰會認真搞啊,在翻譯軟體基礎上改改得了。
摘錄自我對另一問題的回答,可點擊該鏈接(當翻譯(口譯/筆譯、全職/兼職)分別大約能賺多少錢? - TuaTua英語的回答 - 知乎)閱讀全文,分享了一些我對翻譯行情的了解以及對譯者自律的看法。
譯文爛的原因, @jinning li 已經說得很到位——整個行業的亂套。
我在這裡只是想呼籲有尊嚴的譯者們,請要臉、並且要錢,在這個惡性循環中,至少做好自己這一塊。
---------------------------------
北外高級翻譯學院一老師曾談到自己當年在新加坡剛畢業的時候,一家公司讓她做翻譯,那是她第一次真正靠翻譯賺錢,她的原話大體是:價錢很低,但是我很認真,就不多的一段,我研究了很長時間,排版也特別美觀,後來客戶非常滿意。(這位老師的譯文很好,而且她會把譯文作為一件作品,排版和封面都會做好。)
坐在下面的我們,當時一接單價格就是七八十的我們,不禁問:老師,那是什麼價格。
老師說:300。
我們驚呼:300,天價。(我們沒見過)
老師說:300,很低了。
英語學院MTI外聘的一位老師,翻譯水平很高(在課堂上給我們現場演示過,迅速、準確、得體、有文采;雖然不太會講課是真的,哈哈插一句,老師別怪我),一次被我們問:能靠做筆譯兼職生活么?
老師:肯定能啊,有什麼不能的。
我們:啊,那什麼價錢呀,能在北京買房么?(也是坦誠)
老師:千字300塊,一小時翻譯一千字,一天工作三小時,買房也沒問題吧。
我們:……
現實
據我觀察,高校老師很少做翻譯。一些出版社要出書會找高校老師,但完成譯文的都是學生。我如果是老師,有那種水平,我也不去做,其實就按照我現在這很不怎麼樣的水平,我也不去做——千字80塊,還一次性結款沒版稅,跟我開玩笑呢您!!!!!!幾個大白眼砸死你。
一次去人民文學出版社聽講座。他們出了一本德國女作家的書,翻譯出來的小說打到投影儀上,說實話,我真看不懂(可能是文學修養不夠)。走的時候他們還送了幾本作品,國外著作譯過來的,回來後我努力看了,真是佶屈聱牙。不敢說什麼,只能說是自己智商捉急,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
又或者,難不成也是千字80塊的作品?
勤勤懇懇、咬文嚼字,把1000個英文詞兒譯成像模像樣的漢語,要花多少功夫,對客戶和讀者負責的譯者才有體會。而那些願意用80塊去做的人,我不認為他們願意花這樣的功夫,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水平,除非是靠理想和情懷活著的人。我敬佩他們,但是寡人做不到。
不做爛翻譯
我因為見到了八九十塊的翻譯長什麼樣,所以對自己很不怎麼樣的譯文稍微有點自信,覺得——我這翻譯總比這樣的值錢吧。
有一次李長栓老師在課上講學生作業,說到一個詞兒要如何考證、如何找資料、最後找到比較靠譜的譯法,然後對我們感嘆了一句:是不是覺得幹嘛費這功夫,反正一千字才給100塊。
我相信當時很多同學心中想的是:老師您還感嘆這呢,現在100塊已經算高了。
老師有時候會說,譯者要有自己的尊嚴,不要拿那麼少的錢去交不像樣的譯文。現在的翻譯價格已經被拉低到不行,有些譯者也有責任。
我就在那一刻起了一個誓,不到100的不做。
研究生期間有一些譯書的項目,英譯中、可以署名,千字60-80元,我概不參與。
當時在上學,如果是為了學習目的,不應該那麼計較金錢,但是也這麼堅持下來。現在成了社會人,更要計較金錢。
如果你的項目是從翻譯公司來接,相對比較單純,你只對接翻譯公司就可。但是如果是直接和客戶或者出版社交涉,就會複雜一些。一個翻譯項目最終的價格往往是很多方溝通的結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出版社一開始原意花多少錢,這決定了最後能流到譯者手裡多少。
而如上面提到的,出版社對於這件事,沒有概念。給的價錢往往不符合常識。
但是有網友說的也有道理,是因為大家不願意花錢買書,整個出版行業不景氣,出書方也賺不到錢,所以不出合理的價錢請翻譯。
且說這是事實。
可只要價格太低,我還是不會接。
其實也一直也想找本好書、找個好項目,能署上自己的名字。
之前有一本「舞蹈學專著」,翻譯驗收後一次性結算,沒版稅,有署名。
它的試譯稿件是這樣的:
「功能」 一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特定的語義,大體說來有三種意思:一、指技能。在《管子·乘馬》里:「工治容貌功能,日至於市。」「功能」在這裡就做技能解;二、指效能和功效。在《漢書·宣帝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三、指才能。元代戲本《舉案齊眉》第三折:「則為你書劍功能,因此上甘受這糟糠氣息。」這段唱詞里的「功能」就是指文武雙全的才能。而在實際運用中, 「功能」也代指有才能的人。《 後漢書·陳龜傳》:「前涼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功効卓然。實應賞異,以勸功能。」三國時期曹操《論吏士行能令》:「太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清代侯方域《豫省試策三》:「然而……天下之僥倖不息,天下之功能不厲,皆足以窳吏而害民。」其中的「功能」都是代指英傑能人。
……
鑒於這樣一個現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生存空間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的鄉土社會,因此本章從歷史發展演變的角度,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功能不僅僅是靜態描述,還呈現其演變更迭。大致說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祭祀、教育、社交、娛樂等幾個重要功能,而這些功能也不是絕對孤立的,有時同時存在於一個民間舞蹈活動中。
以下是我的譯文:
The Chinese word 「gong neng (功能)」 mainly has three meanin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s first meaning is function. It』s used in this sense in the section titled 「Cheng Ma」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ical text Master Guan: 「For craftsmen that care about the look and functions (gong neng) of their handicrafts, and that trade them on the market…」
「Gong neng」 also means effect or efficacy. It is recorded in Di Xuan Ji of Book of Han that 「government work is heard every five days with prime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at each level reporting their work to the emperor for evaluation purpose (gong neng).」
In addition, the word is sometimes used to refer to talent or ability. In the third act of the Yuan Dynasty opera Ju An Qi Mei, there』s the lyrics 「for you I developed adeptness (gong neng) with both pen and sword…」 in which 「gong neng」 means proficiency in both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
Apart from the three meanings, the word can also refer to people with exceptional ability. The 「gong neng」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all refer to talented men, competent men or heroes: 「Zhu Liang, former governor of Liangzhou, just took office here…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Rewards should be given to him to motivate the competent (gong neng)」 in Biography of Chen Gui of Book of the Later Han; 「Honor the virtuous in times of peace and reward the competent (gong neng) in times of turbulence」 in On Managing Officials by Cao Cao in the Three Kingdoms era; and 「however… prevalence of those seeking advantage and lack of those having real talent (gong neng) is enough to corrupt officials and to harm the people」 in On Policies of the Province of Yu: IIIby Hou Fang Yu of the Qing Dynasty.
...
Against the new background,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ing no longer exists only in the rural society as before. This chapter goes beyond a static descrip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ing to demonstrating their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roughout history.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ing has multiple functions, notably sacrifice, education, socializing and entertainment, which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Sometimes one dancing event could fulfill all these functions.
(這裡不糾結這段文本了。其實第一段,就是解釋「功能」在古漢語中的含義這一塊,原文就拼湊且牽強附會,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說到這裡,長嘆一聲——我們有多少所謂的「學術著作」TMD都是這樣的。之前說的那個某研究院的某學術著作,我和審校老師在弄譯文的時候都覺得這本書丟人丟到家,是再怎麼翻譯也救不回來的。)
這家「翻譯中間商」(因為嚴格說不是翻譯公司,所以姑且這麼叫)算是真正懂翻譯的。可能交試譯的人不多,也可能其他的都不太好,因此看中了我的。
我說希望價格是300,要價最低200。
對方說價格最高給到120,還說XXX老師的價格也不過200。我假裝沒聽見,但其實心中在說:那簡直太好了,去請那位老師做啊!又便宜又好!
我說價格太低。但是對方似乎沒有別的譯員,因此一直在勸我。其實事情很明顯——他們也很無奈,出版社出的錢就是很低。
後來我沒有接。不知道後來有沒有找到其他譯者。
現在又有一本同系列的書,說價格是150了,磨了半天。我還是沒有接。
嫌便宜就不要做,接了就給客戶做好。
一個有尊嚴、有一定水平、對客戶負責任的兼職譯者,如果客戶或者翻譯公司給你開出千字一百元以下的價格,請告訴他/她:生牛肉都三十多塊一斤,15塊一斤的醬牛肉,你敢吃?
如果他們找到了接受100元以下價格的譯者,那與我們無關,譯文水平請那些譯者負責;如果他們把百度翻譯生產的譯文直接拿去使用,看到讀者蒙圈的表情也並沒覺得不妥,那也與我們無關。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混不容易,做翻譯一方面是熱愛,一方面是求生存。 這裡插一句,沒人靠情懷和奉獻活著(生來衣食無憂的人另說);老跟你講情懷和奉獻、不怎麼提回報和價格的人,大多是想騙你當廉價勞動力,警惕他們。
如果傳說中翻譯是一件很有技術含量的事,為什麼它值的價錢讓人連飯都吃不上。這裡頭有問題。
出版社賣的就是文字,譯文是其產品本身。但是他們只給80元,不得不說匪夷所思。
這價錢請人做翻譯,譯本看不懂、賣不出去,出版方請問你們圖什麼?
羅輯思維第119期中,羅胖說:
不關注他人利益,你的巨大的事業裡面沒有他人利益的共榮空間的時候,你這個事業本身是很難持續的。理想主義有的時候會墮落為一種剝奪他人利益的借口。給大家舉一個我現實當中的例子。《羅輯思維》現在在賣書,也在做書。有一次我跟一個出版界的朋友在聊這個事兒,我說:「很多外國翻譯過來的作品,書本身很精彩,可是那個翻譯實在是太爛了。你們為什麼不多出一點翻譯費呢?」你知道現在翻譯英文著作的翻譯費通常的標準是多少么,1000字80塊錢。就這麼個水準,你怎麼可能雇得到漂亮的翻譯呢?可是你知道那個出版人怎麼回答我的,說:「他們做的是學問,他們為的是理想,他們不圖金錢的。」我當時隔著桌子,我就差點呸(puiiiii)出來了。憑什麼人家為了理想,就可以不圖金錢呢?你拿理想去忽悠別人,然後自己掙錢,你不覺得這是一種最卑劣的理想主義者么?
譯者,如果你對自己譯文的質量有信心,請維護它的價格,不要自毀飯碗。
轉一個同行的答案,竊以為很有深意。
相關鏈接:聽說許多非專業英文書籍的中文翻譯很糟糕,有必要因此下決心閱讀英文原版嗎? - 匿名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我不做任何評價,只說事實。
你們知道國內的翻譯書都是怎麼出的么?
(1)選譯者
我幹了快三年了,到現在也不知道某些所謂的資深編輯到底是怎麼選譯者的。
像我這種小蝦米,選譯者的時候主要看試譯稿質量,綜合參考簡歷(翻譯經驗、專業背景等等)。從我的經驗來看,翻譯人才並不少,我見過很多英文理解能力強而且中文優美有靈氣的譯者,拿出的稿子非常棒。
問題是,很多重點翻譯項目根本就不挑這樣的好譯者。我不止一次發現有前輩挑出驢唇不對馬嘴的試譯稿,氣定神閑地說,讓他翻譯吧。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是從哪鑽出來的,連試譯都不試譯,直接簽合同。
我們社在業內算是不錯的,試譯相對公平,但是這種現象也時常發生,而且最近一年愈演愈烈。
(2)文編審稿
譯者本身素質就不高,交上來的譯稿當然千瘡百孔。
那怎麼辦呢?
那就靠文字編輯力挽狂瀾了。從核對原文到改病句錯別字再到潤色加工,一個負責任的文字編輯在一本翻譯書上付出的勞動往往多得離譜。可是這樣能解決問題嗎?
不能。首先,文編是有字數任務的(每年要審幾百萬字的書稿),而字數任務設定的默認標準是「譯稿質量基本過關,編輯以審核潤色為主」。如果你知道譯者是怎麼選的,你就會知道,對編輯提這種要求基本等於拿著二兩破銅要人家做黃金項鏈。可是要求就在那裡,完不成就要扣錢,如果你是文編你怎麼辦?
很簡單,放水。
所以很多文編的思路是,我把錯別字語法錯誤改了就行了,至於句子流暢不流暢,我幹嘛要管?甚至有很多翻譯書文編連原文都不核對,譯者譯錯了也不管,原因就是根本沒法管,錯得太多了,真要計較起來,文編只能代替譯者翻譯全書。那樣也不會多加錢,還累,說不定還被扣錢,誰會做這種事?
什麼?你說把稿子打回去讓譯者重新譯?你連譯者的來路都不知道,連人家開的什麼門都不知道,你敢惹他們嗎?
(3)複審校對
這一步是做什麼呢?就是進一步審稿,監督。
按理來說,如果文編工作不到位,審稿編輯和後面的校對就會提出修改意見。
你猜猜,如果稿子被審稿編輯打回來,一般會有哪些審稿意見?
有一種審稿意見,我估計你們根本猜不到。
那就是,譯文有些疑似錯誤,你改了,請你再改回去。
本來,這種意見是有根據的,因為有些修改文編不可以擅自進行,需要向譯者確認。但是譯者自己就是個糊塗鬼,他自己都說不清楚什麼是什麼。
你想不通對不對?沒關係,審稿姐姐開導你,這書翻譯署名又不是你,譯者譯錯了,責任是他的。可是萬一你改得不妥,責任就是出版社的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準備出版
審稿階段結束了,這書離出版就不遠了,按說這裡沒啥可說的了。
但是這樣正常嗎?並不正常。
國內出版社的審稿大概是幾個意思呢?說穿了就三條,第一,不能有敏感內容,第二,不能有錯別字語法錯誤,第三,不能有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和低級錯誤。
那高級錯誤呢?基本上沒人管。可是低級錯誤讀者都能看出來,高級錯誤讀者是看不出來的。有人說一加一等於五,你肯定知道這人整錯了,有人說黑洞內部的方形空間隱藏著芝諾悖論,你非但不知道那是扯淡,還會不明覺厲。
那麼誰來審查高級錯誤呢?同行專家。
技術翻譯書找技術大咖,文學翻譯找文學家,總之在出書前,應該找個牛人給看看。
可是這一步在國內基本上是沒有的。
正好,我現在就在為某個3流字幕組做翻譯。正好看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就進來回答了。本人雖然不是翻譯專業,但是混混字幕組還是絕對有這個實力的。可以說是強答吧,我算是半個業內人士
這樣說吧,有這個實力翻譯的已經可以把絕大多數會英語的刷下去了(小語種我們不說,就說英語)
所以,原因是這樣的:
1.真的有這個實力翻譯的,我可以說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2.給的錢你知道多少么?少到你tmd去麥當勞打工活得都可能滋潤點
3.這東西非!常!燒!腦!燒到,你坐下來想一個小時,有時候汗都出來了
3.1.會有大量你見都沒見過的詞,要去找各種專業文獻
4.外行都以為這工作和辦公室文員差不多的簡單,去你媽的,要不你來試試看翻譯一頁或者一分鐘?就連字幕組都沒那麼輕鬆了,我不相信翻譯一本真正的書會更簡單
4.1也就導致,我們根本拿不到錢。就如同上面有人說的,我翻譯一分鐘的視頻要花半小時(肯定有人比我快質量也高很多,但也不見得多),而sb肯定以為我們只需要5分鐘就能搞好一分鐘,再說一遍,去你媽的!
反正就是,想讓馬跑,又不給馬吃草,而且你還看不出哪匹是馬哪個是騾子,拉出來遛一遛才行。而這拉一拉,買單的就是消費者了。馬裡面你又分不出哪匹馬會賣力還只是應付應付你
如果你敢付譯者3,400+rmb/千字,保證你能看到高質量作品的出現。根本不是沒有人翻譯的問題
這真tm是什麼奇葩行業!
(轉載請發消息給我)給的錢太少
個人感覺,翻譯一般文章一天三千字,文學類一天一千還要反覆修改。以目前出版社給的錢來看………翻譯都得餓死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克蘇魯神話會有山東話
我不知道為什麼國內版的教父譯文
把Don.翻譯成「唐」
然後就有了「唐.柯里昂」這樣的名字 剛開始看還沒覺得哪裡不對 結果後來的紐約大佬都叫「唐.xxx」 「唐.zzz」如此類
出版社難道不覺得彆扭么
明明Don因該是一種類似「閣下」「先生」的尊稱吧
柯里昂閣下 巴奇尼閣下這樣才對吧
照出版社的翻譯來看 全紐約的大佬都是一個姓
《詹森藝術史》第七版,中文翻譯挑倆明顯的錯。
1. St. Basil the Great,翻譯成「聖巴西爾大帝」。正確的翻譯就是「大巴西爾」,卡帕多西亞三教父之一,是個聖人,但沒當過皇上。當然,幸好沒翻譯成「大聖」…… ?乛?乛?
2. Iconoclasm,翻譯成了「偶像破壞運動」。正確的翻譯是「聖像破壞運動」。要不然,就變成了一個正義的運動了……_(:з」∠)_
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圖書翻譯吸引不了高水平的翻譯去做。
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署名權去做翻譯的,而且往往是翻譯新手,沒多少經驗的。
本人是學外語的,現在雖然沒有從事翻譯工作,但是身邊很多同學都是做這行的,口譯筆譯都有。個人認為翻譯其實要求很強的文字功底,不是單單掌握一門外語就可以的,尤其是文學作品翻譯,一個詞,一個字的選擇不當都會讓這句話的韻味大大減分。有責任心的翻譯至少是拿到文章自己先看幾遍,理解透了才開始翻。
而現在市面上很多翻譯公司一味求快,求利潤,不給譯員足夠的時間去揣摩,去理解,只是一味的催稿,催稿,催稿!很多譯員拿到稿子便開始翻,機械性的翻,經常通篇翻完也不知道文章講的是什麼。或者通篇翻完後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經沒有時間去從頭修改。
翻譯公司支付報酬的不合理,我一個同學也是被翻譯公司壓榨的不行,後來自己出來單幹了。打個比方翻譯公司報價100-200元千字,真正到譯員手裡只有50-60,時間緊迫錢又少,這種情況下你覺得能認真負責翻好的有幾個?凡是想著省錢省時間的就做好拿到爛作品的準備。
翻譯能做到信,達,雅是需要刻苦的學習,反覆鑽研以及大量的經驗積累,不是單單外語考了幾級就能做的。同樣一篇文章,優秀的翻譯和爛翻譯翻出的結果是天上地下的區別。幾百塊找個學生翻和幾千找個有經驗的好翻譯得到的結果就是幾百和幾千的區別。
莫言能拿文學獎也因該好好感謝他那幾本書的翻譯。樓主不記得常凱申了嗎?
我讀過最坑的翻譯,一本說計算機圖形學的書,一個名詞,球體表面指針,卧槽,我蒙逼了一下午,這什麼鬼???沒轍找原版靠,麻痹的Global interface point. 全局介面指針
很多翻譯都是語言專業畢業,而不是建築計算機醫療等等專業的,翻譯專業書籍有時候真的是牛頭不對馬嘴。
有一次我找工作寫簡歷,為了凸顯格調就準備弄一份純英文的,自覺英語不是很過關,怕內容寫得不地道被人笑話,就託人找了英語專業的朋友,專業八級,幫我翻譯一份。
其中我有一段說我「經常到中國移動開會」,因為之前的公司是通信公司,與中國移動公司關係密切,經常因為方案體驗等去移動公司開會,這裡就是個傍大公司腿的意思,這哥們給我翻譯成
often go to China and have a meeting on the road
(經常到中國去,常在路上開會)
我估計這哥們以為我想表達我真的很忙,而且估計他肯定腹誹我的簡歷語句都不通順哈。
出版社的問題
- 給錢少
- 不負責任
市場環境的問題
- 大家都這麼干
良心的問題
- 不解釋
譯員的問題
- 沒能力、只要價格低也能接到單
一個四線印刷學校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告訴我他最近忙翻譯一些關於計算機設計軟體使用的書籍,一千字30元人民幣。
幾方面互相作用,互相推動,好不熱鬧。
超哥自由職業專題文章列表:
機遇篇
- 自由職業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自由職業者面臨哪些新機遇?
- 有哪些新興的自由職業的領域或行業?
- 作為全球最成熟規範的自由職業市場,為什麼在 Upwork 上活躍的中國用戶這麼少?
技能篇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的核心技能應該是哪些?
- 對自由職業者來說,在自由職業者平台與在自建網站接觸客戶,有哪些利弊?
實戰篇
- 新手自由職業者,有哪些可以拿到項目的渠道可以考慮呢?
- 放棄普通白領工作,在家做一名自由職業者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 自由職業者如何競標?有什麼競標技巧?
- 如何在網上從事 SOHO 翻譯工作?
- 自由職業的你,有多少年經驗了呢?對剛剛選擇這種工作/生活方式的人,有哪些建議?
- 自由職業者如何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生活篇
- 自由職業者典型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 做一個自由職業者是怎樣一番體驗?
- 利用業餘時間做兼職的自由職業是否可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 嚮往自由職業,本質是對現實生活中重重困難的逃避心理嗎?
- 工作與家庭的邊界的模糊,可能會給自由職業者帶來哪些問題?
- 當今社會筆譯的生存現狀如何?
1、出版社給譯者錢極少,少得令人髮指
2、譯者一個承擔或者找幾個人一起翻譯,每人的水平和責任心不同
3、我知道有人翻譯煩了會直接用Google翻譯。。。
4、校審的人一看翻譯得這麼爛也放棄治療了,簡單讀讀不那麼拗口就行
5、綜上,千萬別買翻譯書籍,尤其技術領域,千萬別買!千萬別。。。買
題主放心,現在出版社雇的翻譯基本上都是翻譯專業的。
這就是問題了。我國高校把翻譯專業當成翻譯去培養的。翻譯可以是一門技術,也可以是一門藝術。當它為特定價值服務的時候,它是一門技術;當它為普及知識服務的時候,它是一門藝術。筆譯在我國是像理科一樣精準的交流技術,它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甚至於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因為翻譯合同量大而更加倚重。
那麼問題就來了,不是所有的筆譯都是合同文書。人文類書籍需要翻譯者對於要翻譯的作品和原作者所處的環境有很強的知識儲備,然而目前我國的翻譯,往往是外語及格、語文不及格、其他知識更不用提了的狀態。這跟他們接受的職業教育其實是很相似的。
寫到這裡我來掛兩家翻譯吧。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的《紅兔》,RPG-7翻譯成火箭推進榴彈-7。
商務印書館出的《三十年戰爭史》,漏洞太大以至於無法吐槽,被稱為商務印書館之恥,商務印書館頑強地再版了一次就絕跡了。
其實在市場經濟時代,文學作品翻譯好不好,能通過銷量反映,真正受苦受累的,反而是《三十年戰爭史》這種人文類學術作品,翻譯渣得一塌糊塗然而投訴無門。
說白了,其實還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除去暢銷社,一般的出版社出版一本圖書,起印量最少得【5k~8k】才不會虧本。按照現在的市場情況,一本出版社能印【兩三萬】的書就可以劃歸為重點書,暢銷書了。
一般的外版圖書,出版社從版代手裡買過來版權,然後找人翻譯後出版。這中間多的環節都要計入成本的。況且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外版書不一定就會比國內作者的書好賣。理所應當編輯就會儘可能的壓縮這塊成本。
千字30~80的酬勞,直接就可以把有一定水準的翻譯濾過了。接稿的翻譯直接機器翻譯一次,人工理順下語句。這種情況下出來的翻譯你能指望有多好。
簡單補充一個想法,絕對不是洗地。
本人也是小語種專業,有見過很多很拗口,很不明白的譯著,還都是挺著名的作品,不解,於是去問老師。
老師解釋說,翻譯界一直有兩派之爭,一方主張譯文的通順和美感,也就是大家認為的「好的譯文」;另一方主張譯文忠實原語言,為了讓中國人在讀內容的同時,也能讀到語言思維,這個英語的大家都懂,沒什麼好說的,一些法語、德語或日語的翻譯著作,有一些是有明顯的原語言特點的,其實也就是飽受人們詬病的「翻譯腔」。
聽了這番解釋我也能理解這種生硬又毫無美感的譯文存在的意義,人家也是有著自己的藝術主張的。
雖然我是肯定不想翻這種。
外加贊同高贊回答,這年頭小語種的翻譯都越來越不好過,英語的估計是更慘吧。沒辦法,我一直認為翻譯家(尤其是筆譯)都是藝術家,藝術家向來很少有好日子過。根本原因是中英文的思維模式不一樣,你要讀懂英文,就得進入英文的邏輯,但一旦你進去了,再想把英文的邏輯變成中文的表達方式,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而很多人可能看懂沒問題,也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但是直接去翻譯,沒法從英語表達方式中繞出來。
其一,圖書翻譯價低,無法吸引優良譯者。
其二,好不容易有人願意接你的翻譯了,翻完了,交稿了。結果出版社不給錢,這幾天就看著一位翻中信的game changer的筆譯天天在群里噴中信不講契約精神。
這是一個沒有直接回答問題的答案,請考慮摺疊。單純藉此題黑一發。
---------------------------------------------------------------
亮點自尋。好了,這個是影印版,不能算是翻譯的書,我們再來看另一本。
手邊沒有這本書,所以沒法展示內頁截圖。參考豆瓣(數據結構與問題求解 (豆瓣))和諸多在線圖書商城的評論,可以一窺翻譯質量。除了翻譯的問題,稍微瀏覽一下書中的文字和代碼你能看到一個奇觀:此書的編輯或排版人員在編輯內容時,多半是臉在觸控板上滾過,或者用滑鼠在逗貓。
能出現這些問題,翻譯差也就不足為奇。這以後,我看到該出版社的書都會很小心。
推薦閱讀:
※頭腦特工隊的英文名Inside Out 有何含義?
※范曄譯的《百年孤獨》質量如何?
※霍格沃茨中的 Hufflepuff 學院在人文社譯本中為何被譯為「赫奇帕奇」而非「赫夫帕夫」?
※哪些翻譯讓你拍案叫絕?
※字幕組的動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