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破橋的這本書《忽悠的原理與技巧》,你怎麼看?
破橋的書在這裡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
破橋在書中詳細分析了方舟子在「打韓」的整個過程中使用技巧和手法,並對互聯網社會的輿論做了很多分析和總結。
----
破橋是反方的,期待方舟子支持者能回答駁斥。
跟著知乎的連載讀完了全文,如今電子書也已放出。看了一圈網上的評論後,決定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整體評價,我認為作者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全書不是沒有瑕疵,但斷橋的思路是對的,非常希望這本書被大力推廣,並看到更多網友的進一步探討。
討論一下內容,《忽悠》這本書是在講什麼?
前三章主要敘述了韓寒被質疑代筆、作弊與身高的三件事,第四章敘述了肖傳國和方舟子的爭論。
所以這本書是在講方韓之爭,方肖之爭,並以打擊方舟子為主要目的嗎?我不這樣想。
如果看完第四章,只得到了對南方周末的負面觀感,是非常可惜的;如果看完全文,只得到了對方舟子的負面觀感,也是非常遺憾的。
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寫作時野心過大,想寫出一本網路輿論方面的開創性科普作品。」
我想這才是他的意圖所在,也是我認為這本書好在思路的原因之一。
看到一段12年4月時,作者和其他網友的討論,其中他說,「我一直認為,韓寒事不重要,他只要繼續寫書,質疑者就會不斷邊緣化。肖傳國事情重要,涉及無數病人,但我沒有時間寫,唉。」
既然覺得不重要,作者為何還要花那麼多時間在方韓之爭上,耗費篇幅在書中敘述此事呢。我覺得這是因為這件事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即使如今三年過去了,網路上(比如隔壁當年那個犀利的韓寒是否已經離我們遠去? - 韓寒 各個答案的評論區)依然為此爭執不下。所以,方韓之爭只是一個便於切入的例子,如果傳銷的問題可以更順利出版,如果360和方舟子的爭論廣為人知,我想作者也會考慮將這些多加敘述。
【#】這裡有一個我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
從作者的行文能看出,他不是在講有一個爭論,到底誰對,而是在講如何在輿論中去黑一個人。對於已經認為韓寒可疑、或認定韓寒造假的網友,會認為作者屁股太歪,是在洗地,從而一開始就不願去看他的文章和整理的事實。那麼,作者真的有必要更注意用詞,照顧讀者感情嗎?還是說,這些人並不是作者的目標受眾,不需要在這裡花費太多心思。
前幾天為什麼郭敬明抄襲,韓寒只是涉嫌代筆,兩者卻產生非常不同的爭議?是郭敬明真的比韓寒人氣高嗎? - 郭敬明(人物) 里排名第一的答案(雖然看起來誤解了題主的意思),對方韓之爭的敘述看起來更中立一些。但不寫的四平八穩的觀點就不是好觀點了嗎?而且,過於四平八穩的觀點真的方便傳播嗎?
然後是這本書的具體問題。
《忽悠》一書,對於整個方韓之爭的描述,我認為還是比較完整和接近事實的。 但也並非全無遺漏。
一些評論認為這本書選取事例不完整,很多他們眼中的「強證據」只是一筆帶過,造成了韓寒看起來很無辜的「假象」。但實際上,這本書中分析過這種思路,當和質疑者交流後,你會發現他們認定的「強證據」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也有韓寒的支持者認為,這本書沒有收錄一些有力支持韓寒的論據,如復旦古籍所蘇傑博士的語言學分析。
作者可能也有在書中幫助澄清一些事實的想法,但主要的點並不在這裡。我想這也是為何他沒有將所有質疑材料都展開來講的原因。他的目的並不是告訴人們方韓之爭中誰是誰非一個結論,而是「希望讀者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獲取網路輿論的基礎知識,明白社會規則的意義。」
之前和一位支持代筆論的網友提到本書後,他寫了這個答案:破破的橋描述的質疑者質疑韓寒代筆的邏輯是否客觀? - 社會 ,認為了這本書存在「栽贓」,並沒有反映方舟子和其他質疑者真實的做法、想法和目的。
我的回復是:你的回答里有一句,「14-15歲寫的描述大學校園生活的作品更是語言老道」,這應該是在指?小鎮生活?,但是《小鎮生活》里有99年播出的《還珠二》的歌詞,所以韓寒至少是在17歲寫的這篇,你難道不奇怪自己為何會對這篇文章的創作時間判斷錯誤嗎?不擔心身高的事,乃至與代筆的事自己的判斷也發生了類似錯誤嗎?包括《小鎮生活》的問題,這些破橋的文章里都有詳述。
在方韓之爭中,其實大部分人都是看客,即使是韓寒或方舟子的狂熱粉絲,能三年下來跟進這件事的都只是少數。心中已下判斷的質疑者,也許12年時了解部分質疑情況,但其實不一定了解全貌,只是我們很難發現自己的局限。
在和這位網友的交流中,我提到部分代筆論持有者很不堪的行為,他給出的評價是「那個鏈接視頻確實低俗得讓人驚訝,有些韓黑也轉了,他們就這水準」,「都是假冒水軍和極端腦殘號的常用語」。而在「驚訝」之前,他將一位攻擊韓寒並被韓寒反擊的代筆論持有者,判斷為韓寒一方的卧底,但其實,這些攻擊行為,從質疑韓寒開始,到如今2015年,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大量存在。一些網友會認為「正常質疑」者不是這樣的,但這本書本來就不單單只是研究正常路人的表現,它研究的是整個輿論的表現,甚至包括疑似水軍的賬號在其中的行為。
還有網友認為第二章花費篇幅描寫「質疑身高」這麼一出鬧劇很無聊,只是「羞辱騙子」的手段,誰會當真,但事實的確不少人當真了。作者寫道「身高事件高中生就應當能搞明白,卻騙倒不少教授,殘酷地體現了中國輿論現狀」。我想這些就是研究這出鬧劇的意義所在。認為無聊的網友,也許需要反思,當簡單的事實都難以達成共識,今天也許只是「羞辱騙子」,後天變成了「誣陷好人」又該怎麼辦。
關於誰會當真的疑問,還出現在不少認為韓寒沒有代筆的網友間,還是比如上文提到的隔壁,不少網友對仍有不少人判定韓寒代筆感到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這些人一直存在,其中有只是比較理智的內心懷疑類,不過也有無下限騷擾他人類。你看到了才明白自己以前所見即世界,認知有局限。
肖傳國部分我了解不多,暫時沒有發現書中有什麼重大缺陷。
【#】在網上評論中,還發現一個值得討論的地方。
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拒絕了這本書,因為作者是幫韓寒和肖傳國這樣的「騙子」說話的。馬伯庸轉發了此書微博後,評論里也有不少人表示失望。所以我們到底在追求的是立場,是標籤,還是事實。
這其實讓我想起天涯一個號稱前韓粉的網友發的帖子《寫給韓寒:我!羞!為!你!的!粉!絲!》,裡面說說,「為了替你辯解,我跟朋友鬧翻,被他們說成偏執狂;有人罵我,我固執地認為他們全是肘子的粉;他們罵我腦殘,我會連續回罵他十多天;他們給我發很多關於你的分析,我根本就不看;你們說你的文章是你爸寫的,我一直認為這就是誣衊。」 (後續是,這位網友後來認為韓寒沒有有效的反擊質疑者,於是對韓寒轉黑,並接受了人造韓寒論。)
在相信/支持韓寒的人中,一些人因為覺得自己熟悉韓寒,明白他的成長軌跡和文字風格,所以不關心質疑,並相信韓寒。還有僅因為韓寒比方舟子長得好看,口碑也不錯所以支持韓寒。而類似上文敘述中的這部分的人,也很可能是出於一種盲信支持韓寒,這就是話語權在作怪。當年也許韓寒因此受益,但當缺少話語權的肖傳國碰到類似的事,卻只能迎來倒霉了。
那麼這種盲信有必要破除嗎?怎麼破除呢?
《忽悠》一書我覺得可以繼續探討的地方,即如何尋找與利用可靠的信息源。
其實是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人非聖賢,都可能犯錯。《忽悠》一書中認為我們應該像戒毒癮一樣戒掉被污染的信息源。但如何分辨哪些是被污染的,哪些是乾淨的,偶爾出錯是否就當摒棄,多次犯錯如何確認出於惡意。
在我的判斷里,韓寒是一個相對可靠的信息源,但顯然他也有不靠譜的時候,有時為了朋友也會誤導他人。
前面提到的12年4月那個討論。當時另一位和作者幾處意見相左的ai網友說的話,我覺得有一定啟發意義,也是《忽悠》這本書里目前有所交代的想法。
相信知識分子,相信公知,母豬都能上樹。公知們都是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你寄希望於他們有道德的血液,寄希望於他們去教化大眾,根本就是與虎謀皮。本來就應該鼓勵知識分子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團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大眾會去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來決定支持還是反對。大眾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是需要長期的基礎教育和實際的鍛煉積累提高的。指望公知來做這個事情,還不如指望《人民日報》呢。
((看客) 會不會像公知那樣,去提高大眾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或者思考怎樣去提高呢。 )
不會,看客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或者思考怎樣去提高,
這樣就不會被公知忽悠了。
每個看客都提高自己,大眾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就提高了。
這本書除了面向媒體人、意見領袖等,對於普通大眾,值得閱讀與思考的一個地方可能就在這裡。而引文中」公知「,「知識分子「這些詞,顯然還能有很多其他的替換對象。
【#】這裡還想舉一個和方韓之爭有關的例子,一毛不拔大師之前在微博上,曾經發表如下言論:
「這裡寫的曹某和文化商人的軼事圈內很多人都知道,我當年還以為是個騙子呢。不過更八卦的是,曹某還對若干名人說過方舟子攻擊韓寒 乃是上層授意的,讓他們不要摻和,當年我也以為是胡扯,現在看來,嘖嘖……」
雖然一毛和方舟子也有過節,但是他大抵是一個比較可信的信息源,於是我們認為他這句沒有問題。然後從中能推出什麼呢?當時很多網友由此「下定論」認為某派(和文中曹某走得很近)不利於韓寒,方舟子不過是「走狗」,中間跳過了很多其他可能,而一毛本人其實不過講了一個傳言,事實上出於對他的信任,局外人也只能了解到有這樣一個傳言的階段。即使找到了可靠的信息源,我們也真的能有效利用嗎?總覺得存疑。
令人高興的是,《忽悠》這本書里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到這些政治與陰謀論的地方,不論以後這些東西是否被證實,這本書對於輿論的分析都還可以單獨成文。
讀《忽悠》一書,我覺得最需要的是反思。
作者在連載時答讀者問,提到「當前公共輿論中的學術議題爭論,問題並不出在業餘人員的參與,而出自破壞討論規則的行為。只有正確的規則,才能導向正確的輿論。假使你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那合理的行為不是宣示對方無知,而是維護規則,共同趨近正確答案。」
每個人都可能有無知的地方,宣布對方無知並不是最好的討論方式,如果看完這本書只是拿去打臉,而不對自己反思警惕,也很糟糕。
寫完後稍微讀了一下,慚愧於整體思路相當混亂,不過大體是這樣一個評價和一些觀點了。
其實非常期待如韓寒這樣的大V幫助推廣此文,但無論是出於避嫌考量,還是不想再掀爭議,總覺得這個期待成真的可能性有點小。
寫的是不錯的,但我對大眾的認知表示悲觀。
多年上網的經驗告訴我,所謂提倡某一套理性的規則,然後達到大家共同認同的真理,是一個看上去很美好的幻覺。
純粹的不帶感情的學術討論註定不吸引人,也註定只能發生在關係很近的、素質較高的一小群人之中。換言之,開放性的網路、面對大眾的宣傳不存在理性討論的土壤。
所以,到頭來,即使向公眾宣言正確的觀念,也是需要忽悠的,特別是和公眾自身利益相衝突的時候。
讓所有人都明白前後的邏輯,從而從理性上支持你,實際上不具有可行性。真正可行的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像方舟子那樣,想盡一切辦法向其他人頭腦里灌輸觀念,另一方面竭盡全力消滅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
我就說一件事情……就按照他那本書里的要求,一個人想要有效地捍衛任何一種觀點(統一地),是否是可能的?……
例如,在面對神創論者「寒武紀大爆發是神的干預」的觀點時,你不採取任何他反對的論證方式,是否可能捍衛進化論?在面對進化論者「化石證據支持進化論」的觀點時,你不採取他反對的論證方式,是否可能捍衛神創論?……以他這種規格的要求,無論是進化論還是神創論都不能得到捍衛(即使這兩種觀點已經是在這個領域僅有的兩種觀點了)……
上面的內容僅僅是一個例子,實際上按照他這種要求,任何一個人都別想捍衛得了任何一種觀點——然而這種結果是荒謬的……
就連他自己,也不得不使用他所反對的論證方法來論證他反對這些論證方法的合理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回頭看,肖傳國的肖氏手術已經被多篇國際權威雜誌判處死刑,2016年5月神經外科雜誌的文章就是肖氏手術的墓碑,斷橋的種種貌似公坦客的的評論,只不過是立場先行,貌似客觀背後實際是偏頗的材料取捨和評判。
偶然看到這個題目,一個答主說道:「其實他這篇文章 才真是沒少用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呵呵,這正是當年我看完破破的橋文章後所說的。
辯論本身就是一種包含忽悠的遊戲,包含法庭辯護也是如此,雙方都會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並展開論述,而會忽略甚至有意迴避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而一般來說證據都很少有充分證明或證偽的,只是會加強認同或反對結論的力度。實際上,歷史的考究,哲學各個派別的爭論,等等也都是類似各說各理的遊戲。
破破的橋說的忽悠技巧,其實對於方韓兩邊都大量使用,包含他自己的文章也不少採用這個忽悠技巧,也因為自然語言一定不會像數學語言那麼嚴謹,充分必要條件嚴絲合縫,所以一定有漏洞可鑽,也一定能抓住對方的把柄,哪怕再小的。
對於一個很難用主要有效證據去強力證實或證偽的事件,只是累加可信度或可否定度,那麼由於每個人對定性尚且有分歧更別說對定量的認可了,因此往往就是打亂仗,再加上人多嘴雜,這也是當年我不太願意參加方韓之爭的原因。
破破的橋作為支持韓寒一方,如果擺明立場和方舟子那邊主要幹將去砍殺,那麼還算得上條漢子。但既然屁股做過去了,但還裝作公正客觀理性的立場,選擇那些對方舟子一邊不利的忽悠例子來論述自己的理論,卻迴避韓寒那一方大量同樣忽悠的例子,這明擺著就是用自己的中級水平去欺負對方以及第三方那些低級或低低級水平的人,就是很Low的事情了。作為一個想參與辯論的人,對其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就是看他去找誰去辯論,是高手,還是中手,還是低手,更別說明明積極參戰,還要做出第三方樣子的。這是一篇謠文,而且是一篇造謠造的相當大膽的謠文,本身就是忽悠學的典型案例。
文中列舉了三位著名作家:莫言、老舍、魯迅,以他們的乾淨手稿來佐證韓寒的手稿乾淨很正常。
首先,這就像是拿熟練工跟新手比手法敏捷,並不科學(在破橋的理論中,這種基本常識被稱為 「雙重標準」、「製造區別」,他就是愛把明明不同的幾方硬是扯在一起攪渾水);
其次,稍加搜索可知,事實與破橋所言截然相反:這些老牌作家都有修改或謄抄的習慣,壓根比不上那位一次成型的少年天才。
這就是破橋的兩大基本手法:神邏輯、偽事實。
《忽》文洋洋洒洒十多萬字,其實也就是顛來倒去地重複使用這兩大手法。
質疑者要的是什麼?正如王培元說魯迅手稿那兩段里提到的,能夠體現創作者「鍊字、造句、改作、思考」的修改,而這些內容,在韓寒的「手稿」里,幾乎完全見不到。
PS.相關代筆推理可以參考這篇回答→ 芢鋆:如何評價松本清張及其作品?
破橋深諳所謂信息污染和傳播畸變,那麼他該明白,條件許可的話,應當優先展示當事人的口供(比如莫言的微博)。此處,刨去吹牛的成分,三聯的編輯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莫言的謄抄稿,想當然了。
至於寫作速度,莫言一向快,更快的網路寫手也比比皆是,並不是說,就因為誰誰誰寫的快,就質疑他是代筆。
問題在於:
①.寫作新手,突然爆發就能趕上老牌寫手?
②.韓寒早期是自稱拖拉機速度、磨磨蹭蹭。莫言是全身心投入,而韓寒是泡妞踢球一樣不少,只在課堂上寫;
③.一般題材的小說,有靈感有才華就可以一泄如注。而《三重門》是山寨《圍城》之作,都是資料彙編式的掉書袋模式,快不了(高才如錢鍾書,也就日均500字。當你聽說某人把壓路機開出了藍寶堅尼的加速度,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不可能!)。
破橋對於莫言、魯迅手稿的錯誤理解,尚可歸咎於他人的誤導。他和司馬少對老舍手稿的論述,則是很明顯的邏輯推理錯誤了:
誰能告訴我,老舍這段話是怎麼證明「這是初稿」的?
怎麼從「扯了另寫」推導出「歷來就是一次成型的」?
「已發表過的作品不願再加修改」跟韓寒的『幾乎從不修改』又有何可比性?
韓寒的證詞他也要刻意曲解:這「少年時候文章的手稿」難道不包括《三重門》整本書?還是,破橋想證明《三重門》出自中年韓寒之手?
再說了,這「一次成型、一稿而成、非謄抄稿」的說法,最早見於16年前的《兒子韓寒》,難不成也是質疑者引申自韓寒博客?
另,「韓寒」所謂的「重寫」,並不是謄抄舊稿,而是將原前半部整體廢除後的重新創作,實際相當於一氣呵成30萬字,並不能用於解釋那些『創作性修改』的缺失。
引用的案例可以篡改,韓家的證詞可以曲解,照理這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但你要以為破橋僅此而已,那就太單純了!他連對方的觀點,都可以偽造。
質疑者:證據指向情況A
破破橋:質疑者觀點是B,而證據指向A,所以B是質疑者的臆想
PS.林彪說老毛:他先為你「捏造」一個你的意見,然後他來反駁你的意見。
甚至,連某些「質疑者」是否真是質疑者,都很成問題。
這個屢次就錯別字跟警察報警的「方粉」,後來被發現其實是小飯那幫人假扮的(甚至可能就是韓仁均)。
至於韓寒的「預言」,其內容是對尚超在12年3月中旬那篇質疑文章的回應,只不過在手稿4月份正式公布後,有了更詳細的資料,這項研究延續了下來而已。本來就已經在乾的事,假裝預言他們會這麼干,這是「韓寒」一貫的裝B。
都是當初引起過轟動的事情,他都搞不清楚先後因果基本事實,無條件採信韓家說法。作為一個專門研究輿論、邏輯的,如果他是無意,那說明水平不行;如果他是蓄意,那是騙子。
破橋的文章里,很少能夠見到對於某位具體的質疑者進行有理有據的批駁,基本都是他對「質疑者邏輯」的二次演繹,再自己反駁自己,玩的是左右手互搏的把戲。
二手「邏輯」加上二手證據,這就為他所謂的「信息污染」創造了充分條件。
質疑者支持代筆論,那就天然承認一個人的思維和閱歷能夠被另一個人模仿,關鍵問題在於能力和動機:
①.40歲的兒童文學作家理所當然能夠描寫青少年視角,14歲小P孩則難以寫出成年人的思維和文筆;
②.韓仁均作品的敘事主角是寶貝兒子時,當然應該描寫韓寒的經歷;「韓寒」敘述自己的事,為何要飆出一大堆老一輩的心理和視角?
質疑者的理論與這種情況毫無矛盾:韓仁均以兒子的經歷為基礎寫一篇文章。比如《韓寒愛車如命》
破橋替質疑者總結出的標準A:作家根據真實經歷所寫小說的內容應與其生活經歷一致,這話頗值得玩味,他首先是個不成立的病句:如果是小說,那就沒必要一致;如果「一致「那就不是小說,而是日記、紀實類的文章了。
破橋沒法像我這樣僅從字面上就把標準A否定掉,畢竟是他總結的,玩下去就變成給自己找茬了,於是他來了個驚世駭俗的逆推:賽車生涯文字應該出自賽車手筆下。
舉個例子:馬雲是中國人,逆推一下,中國人是馬雲,這就錯誤了,但是這個逆推出來的錯誤並不能用來否定原命題。
這是很基本的智商問題,他那洋洋洒洒十幾萬字,也就相當於當眾抽自己一個耳光,再告訴大家,我就是這麼抽那些質疑者的,然後一群腦殘韓粉歡呼雀躍:抽得真狠!
代筆的標準是什麼?韓寒自行設定是「一行字」。
質疑的最低限度是證明代筆,並不非得要找到代筆者。當然,如果證據確鑿,質疑者並不吝於指出這點。像《漂》類的文章,可以證明代筆,但鎖定代筆者的證據並不充分,質疑者只是遵循韓寒自己的說法,認為是出版社編輯,這本是很嚴謹的態度。
破橋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千方百計地把矛盾的焦點往韓仁均頭上拐:先給你附加個「比如韓仁均」論點(這麼說倒也不算錯),然後,他Cosplay進行反駁,針對【代筆者是韓仁均】這點全力開火。雖然他也模糊地提了「編輯」一嘴,卻沒有實質性反駁這點。其實,你只要把這個段子里的「他父親」替換成「出版社編輯」,就可以看出這一系列詭辯有多荒謬——編輯改稿,甚至是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改稿,是業內普遍情況,是高概率事件。在別人身上,這不算代筆,但在韓寒身上,卻算!
破橋所謂的「整體思維」,就是把所有你做的事情視為一個整體,再從你做A事的表現上,提取出一個牽強的特性,要求你做B事時也要遵循相同特性,不然就是自相矛盾。
這套東西的牛叉之處在於,它可以正著用,也可以反著用:
你說韓寒不慎說漏了嘴,那他應該非常愚蠢,他能一騙十三年?
你說韓仁均騙了十三年,那他肯定小心謹慎,他會不慎留下博客穿幫證據?
「完全就是基礎設定上的自相矛盾」——————這是一套閉循環的話語體系,它永遠無解!
閉循環的邏輯又來了:
你說韓仁均寫了三重門,那他擁有絕世天分,他會窮困潦倒?
首先,絕世奇才未必就不會窮困潦倒,有個成語叫做「懷才不遇」;
其次,銷量和質量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說明不了什麼【絕世天分】。《三重門》也就放在16歲少年身上,能顯出奇才來,放在中年文人手中,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了。借網友一句糙話說,2寸丁丁長在襁褓嬰兒身上可以驚為天人,但是長在成年人身上只算是三等殘廢了;
再者,韓仁均也並非什麼隱居:他是黨報副主編(後來還做過區政協委員),金山兒童文學協會成員,編纂亭新鄉志的領導小組成員,文學、攝影獲獎無數,被《新民晚報》稱為文學新星,每年能寫40萬字,但是這一切在99年戛然而止——寶貝兒子出名了,他就真去「隱居」了;
他更非窮困潦倒:看《兒子韓寒》就能知道,他90年代初就有輕摩,住小洋房,家裡有錄放設備,開攝影館,花上萬元買286、386,94年開始電腦寫作,韓寒小學的時候就有單反玩了,你呢?
『小心謹慎、從未被懷疑…』← 這是破橋的設定,與事實無關,更與質疑者無關。破橋式「邏輯」的通病就是,自己設定一個虛假的概念,自己再在這個概念中兜一個大圈子,然後告訴大家,這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傻瓜們低頭一想,的確自相矛盾,破橋說的好有道理哦!
補充:朋友們話有多可信?
照理,網路爭論,畢竟不像法庭有個偽證罪作威懾,站隊幫閑才是常態。
比如,韓寒生女,按江湖朋友們的「證人證言」,小野應該不存在才是。但事實呢?
你要說,沒有具體證據不能輕易否定,我沒意見;要說連懷疑也不可以,這就很難讓人贊同了。
說回有著眾多證人的 「韓寒」早期作品,
先以《求醫》為例,它有同學的「目擊」證言,且與《兒子韓寒》互證,
唯一的問題是,它與韓仁均2012年貼出來的就診記錄不符:韓寒當晚18:50在金山縣中心醫院就診(韓寒老家,松江二中在另一座城市),這說明他是放學回家後去的醫院,且還要在家休養一周。也就是說,同學以為當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它的真實發生地點,其實是韓寒家中。
我倒不認為這份病歷是偽造,也未曾見到有質疑者如此宣稱。儘管如此,破橋宣稱不可能偽造的理由,卻也是站不住腳的:韓仁均固然不可能預知到十多年後的質疑風波,但質疑並非只在2012年才有,早在新概念時便有人質疑代筆。為了應付1999年的質疑而偽造出的證據,2012年遇上更大風波時又拿出來用了一遍,這也是合情合理的推測。
再說《三重門》
韓寒的寫作方式是不能有人看,迴避著老師同學,偷偷摸摸,上課時寫,
同學們是怎麼目擊他在創作《三重門》的?
同桌陸樂都要韓寒秘密宣布才得知此事,
突然冒出來的一堆「從寫第一頁開始大家搶著看」的同學,是從哪穿越過去的?
既然有「手稿」,那必然有個寫的過程,
只不過原創是寫,抄寫也是寫,韓寒是哪種?
正常情況是先寫作後投稿,但韓寒身上卻出現了驚人的一幕:先投稿後寫作。
趙長天新概念後收到稿件,同學則表示新概念前後才開始寫,到學期結束仍未寫完。
那就只能是在抄了。當然,歡迎破橋證明這些「目擊證人」是在胡扯。
破橋對於證詞的運用也是宗師級別
如果郟宗培根本不知道1999年有新概念大賽,那這個「一出來我們就知道了」的是什麼?是奧特曼?
郟宗培所說的1999年底,是破橋理解的「收稿時間」么?不是,郟說的是他誤以為的新概念時間。要從郟的證詞里推理出收稿時間,必須默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他收稿是在新概念之前。這與質疑者殊途同歸
這裡邊還有個立場問題。控方可以質疑辯方證人,你辯方也能夠否定己方證人?韓氏父子、趙長天、胡瑋蒔…的相關證詞都指向1999年4月,你破橋提出個1999年底的說法,這是將諸位「證人」置於何地?
要求一個60多歲的老人,對十多年前的往事,在口語上嚴絲合縫,是不現實的。破橋通常喜歡抓住這些難以避免的小細節上的錯誤,借題發揮,去製造出最大限度有利於韓寒的「另類真相」,遺憾的是,同時製造出了更多更大的矛盾。
補充:身高問題
韓寒的身高,肯定有假:
①.身高賭局中,親密好友只敢下注170,還神奇地發明了個毛高凈高的概念;
②.矮矬子李大眼,他會稱呼一個173的高個子為「見光死」、「和我差不多」?
③.一位合影作證的好友小飯,針對同一張照片,兩次描述的身高差居然不一致。
調戲韓寒身高,本是研究代筆閑暇時刻的娛樂,但經過韓寒及其狗友的攪和,最終演變成了一場無尺量身高的鬧劇,其大致過程如下
A:這是我和韓寒的合影,他肯定有173,你不信?
B:這是我和韓寒的合影,我覺得有171,你又不信?
C:這是我和韓寒的合影,應該達到170,你還是不信?
H:就算我當眾來量一下,你依然不會信,身高無法自證!
包括最後唯一成行的賭局,也是如此,一個莫名其妙的「質疑者」,跑過去和韓寒比了一下,然後爽快地認了輸。
不論破橋玩弄什麼春秋筆法,認準一點:身高是怎麼出來的?是量出來的!
既要做出努力自證的姿態,卻又始終迴避公開地量一下,只能說明這裡面有鬼。
量身高的標準模式是什麼?赤腳壓發皮尺。質疑者藉助不同攝影環境的照片中的各種參照物,進行間接的計算,本屬無奈之舉,它必然是有誤差的,只好說誤差停留在一個接近真實數字的範圍內(164——168),與韓寒的公開數字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就是質疑的基礎。
破橋認同韓寒的各種身高,卻又詰責必然有誤差的質疑者「改來改去」,這不叫雙重標準,還什麼叫雙重標準?
不管它什麼早高、午高、晚高,173是不是你韓寒的身高?是,你要自證,就挑你最高的時候出來量一下嘛。
回歸破橋的攪混水大法
就算你破橋不知道什麼叫透視畸變、近大遠小,你總該知道去找直立站姿的圖片做比較吧?一個低頭駝背,一個彎腰含胸,我艹,他真好意思這麼一橫。
所謂的「信息控制」,就是拿出個不明所以的東西,虛晃一槍——「你居然不告訴大家這個!」
你說他不懂透視效應吧,東拉西扯幾萬字後,他又殺了個回馬槍,引用一個攝影師的分析,說明韓寒左臂持桿是直接往前伸,軀幹和球杆相距有一段距離,所以透視效應把韓寒的身高縮矮了9公分。
這是大多數韓粉常喜歡乾的事,提出一種設想,只要它有利於韓寒,就把他當真相。問題是,你有證據支持這個設想么?
相反的證據倒是有:
首先,相同站姿的照片,不止一張,從韓寒的腦袋相對於身後相框(尤其上緣)的位置變化來看,這是不同角度的攝影作品。在這不同的視角下,球杆卻幾乎都在韓寒的鼻尖位置,可見透視效應並不顯著。也就是說,球杆和韓寒軀幹,是在很接近的平行位置;
其次,網友們可以穿上T恤模擬下韓寒的站姿,由於高低肩的動作,會在衣服上拉出N道斜紋褶皺。如果你採用破橋支持的A姿勢,雙手皆前伸,由於衣服被左上臂往前提,這個斜紋將是從你的左肩往下斜拉的;怎麼才能像韓寒一樣,將褶皺集中在腹部的位置呢?答案是B姿勢,左上臂略微後拉,相當於做了半個擴胸運動,使你的胸肌挺起。
不知大家有無留意到,破橋在驗算身高的時候,
扯著扯著,身高差就轉換成了外眼角高度差,而且男女通用。
破橋這裡有任何形式的公理或運算以支持他這個轉換么?——答案是沒有。
通覽上下文,他的思路是這樣的:
合影里,眼角比頭皮更易清晰確定,
所以研究身高應該用外眼角高度為標準,
所以( 身高差 = 外眼角高度差 ),
所以,方舟子說身高差4cm,就等於方舟子說兩人眼角高度差4cm。
「我認為」一個觀點,嫁接到你頭上,就是你的觀點。
所以你看他,很認真地做了N萬字的研究,證明方是錯的。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小小的,不惹人注意的偷換掉的前提上。
質疑者得出代筆結論依靠的是一系列證據:文筆老成、隱秘寫作、手稿乾淨、茫然無知……(說來也巧,與上世紀50年代的一部日本推理小說有著驚人的雷同,韓仁均說不定就是照著演的)
文筆老成不過是證據鏈中的一環,這是由質疑者自行文本分析得出的結論。韓粉總強調讀出了青春的氣息,雙方各執一詞,而文筆又畢竟不是可以量化分析的對象,這時候引入質疑前的第三方評價再合適不過,老作家們的文評與質疑者完全雷同。
老作家知道證據鏈中的其他環節么?不知道!那麼他們輕信了「知情人的告訴」也屬正常。他們對韓寒的信任與否,與質疑者的推理,其實沒多大幹系。
破橋這裡的套路就是:坍縮質疑者的觀點,把證據鏈中一環的輔助證據,升格為得出結論的主要證據,把老作家上升為整個邏輯的核心部分。你是由老作家說像成年人而得出的代筆結論,那麼,老作家還說過相信韓寒,豈不應該得出原創的結論?你不引用老作家的信任,就是信息控制!
在破橋諸路攪混水大法中,這招算是比較高端的了。
這本書剛看完第一章,也許不適合急著回答,但是看完之後心裡特別壓抑,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我覺得我和作者的知識面重複度比較高,對於他所運用的邏輯學和心理學知識,我都非常熟悉,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冷靜地去思考,而我想可能有些讀者如果沒有這樣的背景知識往往會被他提出的一些概念所吸引,無法反思或者質疑書中的內容。最後再申明一點,我不是韓寒或者方舟子哪一邊的粉絲,對這個事情本身我其實是不大關心的。
第一點,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寫的不夠中立,應該說完全是站在韓寒這方的角度來寫的。文章的作者認為很多指認韓寒代筆的論點十分可笑,我可以理解。但是這也不能反過來證明韓寒沒有代筆啊。這就像作者說的當一個命題用逆否命題表述出來的時候,才能發現這個命題的可笑之處;而之所以在之前察覺不出來,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假設。看文章的時候,我感覺作者是從韓寒沒有代筆這個假設出發來論述的。另外,他指出方舟子多次對對方使用蔑稱,但是韓寒也有過「USB」這樣的表述,很多地方給人感覺過於偏袒韓寒了。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反忽悠」,完全沒有必要用這麼多篇幅來渲染方舟子這一方的不是。把這些部分去掉,文章的的價值更高一些。
第二點,文章對於一個群體進行了捆綁。央視在報道敘利亞反對派是如何如何不堪的時候,做了多少喪盡天良的事情的時候,它並不會告訴——其實他們都不是一個派別的,只不過這麼多派別都反對巴沙爾政府,甚至這些派別之間見到了也要開打,在這麼多派別中有混亂邪惡的,有中立善良的……但是把這些人全部打包成一個整體,然後渲染群體中最不堪的部分,就可以得出這個整體是混亂邪惡的。在這個事件中也一樣,作者提到的很多觀點,並不是方舟子本人的觀點,而是方舟子方的觀點。反過來如果我把韓寒粉絲中特別可笑的觀點,特別不合適的發言都搜集起來,用作者的方式來進行歸納總結,也一樣可以得出不利於韓寒粉絲的結論。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的方法的無用。作為一個工科的人,我們有一個習慣就是不管你這個理論到底是不是完備、自洽或者其他形式上的優雅正確,我最關心的是和實際是不是相符。好,現在作者證明了方舟子一方用來證明韓寒代筆的觀點是可笑的,那麼韓寒到底有沒有代筆呢?我覺得作者的方法最後雖然並不會證明韓寒沒有代筆,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傾向於韓寒沒有代筆。
我下面說的這個例子,我不提及具體的細節,但是大家可以掂量事情有多少真實性。
某煤礦的老總寫一本回憶錄,回憶當年建礦的情節。這個人本人是個大老粗,但是書的文筆很好,有人就傳言是秘書代筆的。事實是秘書完成了幾乎全部書稿,老總提供了當年的情況,包括一些細節。大家可以對照作者的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一些論證的方式,對於老總代筆的懷疑,其標準必然會落入入標準粗糙,雙重標準的陷阱中去。
1. 這本書有很多只有當事人知道的細節,所以因此說這是代筆的很可笑,要是代筆也是有同樣經歷的人代筆的
2. 雖然這個老總平時看上去是個粗人,公開場合不拿發言稿就說不出啥來,但是因此說這是代筆也是很可笑的
3. 這本書的手稿,老總還留著,雖然上面很乾凈,有一些讓人生疑的錯別字,但是因此說這是代筆很可笑
4. 剛有人傳言說他代筆的時候,老總拍著胸口用烏紗帽作保自己沒有代筆,宣稱誰能證明他代筆懸賞一百萬。所以說這是代筆是很可笑的
5. 他要是代筆,那些編輯、出版商、朋友、老師、同學、作家都幫著他說話,證明他不是代筆的?這些天南海北的人,全被收買了?顯然不合常理嘛。總會鬧個分贓不勻什麼的吧?總有個收買不到的吧?難道這些還不能「證實」嗎?所以說這是代筆是很可笑的
等等……
我按照這個作者的方式來論證,幾乎可以證明所有質疑這位老總代筆的觀點是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但是事實是他就是代筆了。(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能用作者的理論在這裡尋到什麼蛛絲馬跡)
我在讀到作者說到某人在保證某件事時信心十足,從一個側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證明這件事是真的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到作者有一些比較幼稚和理想化的傾向。羞恥心這種東西只是對同樣為善良的人才起作用,我所接觸到的「成功人士」中是很少有人還保有這種東西的。
調查責任事故的情況,如果要用作者的標準去衡量,或者說從邏輯上去證明,幾乎可以肯定得出(傾向於)和事實相反的結論,作者太小看人為了利益能做到什麼地步。
最後,我想說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是有毒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也許對於方舟子一方的很多人來說,看了這篇文章會判然醒悟;對於一些原本就了解這些邏輯和心理學常識的人來說,這篇文章也是對於這些知識的複習;但是,還有一些人,比如說大學生,其中很多人本來就比較相信一些宣傳,按照作者的這種方法,幾乎所有的傳言都會變成謠言,也就會變得更加相信宣傳中所提到的「有一些勢力在惡意攻擊」;但是,因為家裡人的關係,我偶爾能看到內參,你會發現社會上的「傳言」是真相的概率出人意料的高,原來這麼匪夷所思的東西居然不是無中生有;即使《某某元》這種看上去幾乎全部是胡扯八道的地方,過幾年你再回想一下,居然還有那麼幾條是真的;有些傳言,本來沒有渠道證實,結果做編輯的朋友恰好他們有收到一些指令。
你就會發現,即使有著作者邏輯、心理學知識,但是在現實面前毫無作用;你對事情真偽的判斷,還不如那些狗屁不通的位置比較高的大老粗。這些論證、這些推理,就是一個笑話,反而會被別人所利用。這就是我看完之後覺得鬱悶的地方,「百無一用是書生」。
也許作者會覺得他寫的這些東西並沒有錯,如果別人曲解了他的意思——把「證明『證明韓寒代筆的證據』是可笑的」,理解成了「證明韓寒沒有代筆」,那是別人的錯。這就像你給我媽這個年紀的人看「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會損害食物的營養」的文章一樣,文章是說的沒錯,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說微波爐和營養的關係,沒說其實用油鍋大火炒比微波爐更損害食物的營養又不是作者的錯,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像我媽這樣的人就是會理解成不能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啊!而社會上到處都是我媽這樣的人啊!
這是我讀的有關網路輿論的第一本採用科學方法而非民科方法寫就的書,我認為自己受益匪淺。
書的切入點是網路輿論,圍繞方舟子倒韓和倒肖的實例展開,但其核心在於,如何讓讀者分辨陰謀論思路與正常思路。
非要按題主的意思站隊的話,方韓大戰的時候,我也是反方的。不過那純粹是因為,我當時只認識(而且喜歡)韓寒,方舟子則是頭一回聽說。這種預先站隊的支持與反對毫無意義,倒不如說正是輿論的操縱者所喜聞樂見的。高一的時候我還信過一段時間陰謀論呢...
破橋的這本書主要是關於網路輿論操縱的論述,而不是關於方韓大戰的站隊。我之所以認為它值得一看,不是因為他跟我站隊相同,而是因為他遵循的不是(最起碼因為所列舉的證據都有鮮明的出處,所以看起來不是)陰謀論邏輯。
在這裡給那些將要挺方的答者提一個醒,如果要挺方,如果你認為破橋的傾向性太明顯,是在站隊,比如下面這條,
那你最好也舉出確實的例子,遵循你高中就學過的那套假說演繹法,而不是純粹喊喊口號。
喊喊口號誰不會啊,釣魚島是中國的!
寫的不錯,很多憑直覺覺得老方不對的地方,破橋兄都給出了合理的剖析…… 當然出來的有點太晚了,現在老方因為黑了不該黑的人被封殺了,似乎都沒多少人關心了。
反駁 @劉銳 關於疥瘡的論述
全文轉載自韓寒癢還是韓仁均癢
方舟子說:\疥瘡是因為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疥蟲鑽入皮膚,在皮膚中間穿行打隧道、產卵,引起過敏反應,導致皮疹、瘙癢。皮疹多發生在皮膚皺摺處,包括手、腕、腹部、陰龘部等。【只有幼兒患者才會在頭部發生皮疹、瘙癢】,少年和成年患者不會。所以該文說的【「腮邊凸起一塊」、「足、頭、腹無處不癢」,不是疥瘡的癥狀。】不把疥蟲殺死,疥瘡不會「不日痊癒」。\
維基百科中文如下:
疥瘡(scabies)是一種由體外寄生蟲引起的、有較高傳染性的一種皮膚病。多始發於手指夾縫,癥狀為皮膚表面出現丘疹,同時伴有晚間尤甚的奇癢。隨後【逐漸遍及全身】,但【少見於頭部】,scabies一詞即來源於拉丁語中的「癢」
後面癥狀部分還有:【成人患者的頭部和頸部一般不受影響,但嬰幼兒也會發於頭面部。】
百度百科的疥瘡下沒有提到成年人頭部不會發生皮疹、瘙癢。只是說明多見於少見,比如:
一、痒疹兒童與成人均可發病,但以兒童為多,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軀幹部,皮損主要為風團樣丘疹,如豆樣堅實,瘙癢無度,病程緩慢,無傳染性。
【少見於頭部】、【一般不受影響】、【以兒童為多】、【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軀幹部】確實不等於【「腮邊凸起一塊」、「足、頭、腹無處不癢」,不是疥瘡的癥狀】。
《忽悠》文中提到的www.scabiesweb.org,截圖如下:
如圖確實有:「Scabies is most often noticeable on the head, neck, hands and feet. Generally,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affected in these areas than adults.」的描述,中文就是:疥瘡是多發於頭部、頸部、手部和足部的,只是通常嬰幼兒比成人更容易在這些區域被感染。
為了進一步表面我沒故意隱瞞。我還查證了當年患乙型肝炎的韓仁均是否一定會皮膚瘙癢的問題。
翻看維基百科的乙型肝炎條目中的患者癥狀,如下:
「帶有發熱、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黃疸。往往也會沒有癥狀而因此病情不被發現。」
沒提瘙癢或癢(通篇都沒提)。
百度百科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條目中,只有臨床表現下的急性乙型肝炎提到「瘙癢」,內容如下:
「【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一過性大便顏色變淺,【皮膚瘙癢】、肝區壓痛及叩痛等」
然後,僅僅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的癥狀。
那從皮膚瘙癢反過來查呢?
維基百科的癢條目中引起發癢的原因僅在內科疾病一欄有「黃疸和膽汁淤積」和乙肝比較接近。
在百度百科的皮膚瘙癢條目中,在引發瘙癢的因素下有「當皮膚髮癢又發黃時,應到醫院檢查一下肝和膽,看是否患有膽結石。」
膽結石同樣是導致膽汁淤積從而引發瘙癢。
那麼韓仁均的乙肝是否必定有黃疸或膽結石呢?
前面維基百科的乙肝條目已經提到「往往也會沒有癥狀而因此病情不被發現。」
百度百科的乙肝條目也有這樣的表述:「而急性無黃疸型多較隱匿,癥狀輕,似有輕度乏力、納差、噁心等不適,恢復較快,常常體檢化驗時才被發現。」
那我們只能從韓仁均的回憶中找了,韓寒的這篇文章里正好有:
我的父親韓仁均以及他的作品
「還有新生身體複查。結果是GPT100多一點,肝功能不正常(當時指標40以下算正常)」
「做了最後一次檢查,同時抽了三份血樣,分送華山醫院等三家醫院檢驗,三份結果完全不同,一份正常,二份不正常。」
可見韓仁均的乙肝癥狀很輕微,是被檢查出來。最後也是靠檢查判斷而非癥狀,而且居然還有一份檢驗報告是正常,這往往意味著指標處於臨界值,而癥狀不明顯或沒有癥狀,所以得依靠血液檢驗。中間也沒提到黃疸、膽結石或皮膚瘙癢。韓仁均因為乙肝瘙癢的可能性也不大,或者反過來說,韓仁均的乙肝沒有瘙癢癥狀的可能性不小。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故意隱瞞呢?這篇文章的發帖時間是2012-01-27 14:08:14
而方舟子《對「天才」韓寒《求醫》的醫學分析》發表則是2012-01-28 10:40:33)
看來除非未卜先知,否則故意隱瞞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在醫學上,我終歸是個靠搜索和百科的門外漢,這種判斷還是參考醫生的意見更妥當。幸好有記者採訪了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皮膚科桑紅教授,得到的答覆是:「僅僅一個皮膚癥狀,還無法完全準確判斷,到底是何種疾病。」
全文請看這裡疥瘡和肝炎有時候真的很像
或這裡金陵晚報數字報刊
而且搜索了「疥瘡+頭部」後,發現真有患者在網上求醫
這裡:患疥瘡三年了,用了多種葯,疥瘡蔓延到頭部
男 17歲健康諮詢描述:患疥瘡三年了,用了多種葯,疥瘡蔓延到頭部了,還沒好,怎麼辦?
結論:韓寒有可能因為疥瘡而皮膚瘙癢,而韓仁均也可能並沒有因為乙肝而皮膚瘙癢,所以疥瘡問題不能成為《求醫》代筆的證據。
利益相關:對此書期待已久。
目前看到了連載最新的第四章第一節,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關心韓寒代筆事件的人看到第三章第四節足矣,而且個人感覺其最有價值的除了對「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的系統總結,還有將整個事件串聯起來並與讀者拉開距離這一效果,無論從時間(約兩年後)還是空間(從打筆仗到旁觀)上跳出事件外,能讓人更好地看清整件事情,乃至類似事件的全貌,以及其核心邏輯。
對在下而言,這部分內容給在下的收穫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流氓會武術,兵也擋不住;科學家會武術,流氓都擋不住。
至於什麼能對付科學家,在下是不知道了。
第三章第五節開始的內容已經跳出韓寒事件,似乎進入到對輿論環境的分析和揭露了,應該會有更為深刻的內容。
======================================================================
全文閱讀完畢,第四章的後續內容和預想的基本相同,再往深了寫估計就不是傳播學和輿論學而是社會學的東西了。
個人覺得遺珠之憾的是,作者其實可以考慮將方韓事件時的一些博客也附進書內,作為可供參考的觀點。當然可能那些作品和作者在想要表達的這本書的主題不甚一致。
其實這書就該改名稱《 忽悠的原理、技巧與實踐》
看到@田鋒 這位賣拐的出來忽悠,我又不得不出來抽臉了。
其稱老舍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專心寫作」,但從老舍經歷來看,其東奔西走進行講學和社會活動的部分也不少: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學系任華語講師,教導英國人學習中國的官話和中國古典文學。業餘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1929年夏季,離英,途經新加坡並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以新加坡為背景的小說《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間,老舍先後任教於濟南的齊魯大學和青島的山東大學。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的國家狀況,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1936年寫出長篇小說文學代表作《駱駝祥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老舍離別家小奔赴國難。1938年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於武漢成立,老舍被推為常務理事和總務部主任,同年隨文協遷到重慶。自此主持文協工作直至抗戰勝利。抗戰期間老舍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為抗日做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運用各種文學體裁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抗戰結束後,老舍於1946年3月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寫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2月,應周恩來委託文藝界之邀回到北京。國內工作期間,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老舍
除此之外,從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一書的寫作經歷來談,也看不出專心寫作是其寫書的整個過程中每天的工作:
《四世同堂》一書分為3部,共100段。1944年在重慶的報紙開始連載,作者打算用兩年時間寫完,但由於時局動蕩,且作者身患多種病痛,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第一、二部。第一部、第二部是在中國國內完成的。第三部是在他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期間完成的。 四世同堂
而且有趣的是,破橋書中並非只有老舍這一個孤例,其第一節 信息污染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 文中也早已通過莫言例子,對「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進行了分析,並付上了莫言的手稿圖片作為參照:
當然,這遠不是最好笑的部分。田鋒在最後還拿破橋博客里一句話說事「如果韓仁均真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騙子 怎麼可能讓你們找到這麼明顯的證據」。由於他答案里沒給出處鏈接,我一時也難以考證具體情況如何,不過按他這個揪著一點就把人其他寫的東西否認到「根本沒有任何可信度」的邏輯,從其造謠老舍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專心寫作」這一件事來看,似乎也可以推斷出他自己寫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可信度」來呢~
-------------------------------------------------------------------------------------------------------------------------------------------
-------------------------------------------------------------------------------------------------------------------------------------------
田鋒本人來回復之後,槽點更多了。
「老舍當然在專心創作了 他寫作的時候也是在課堂上 要防備老師檢查嗎 又一個偷換概念的。」
———— 「專心創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專心寫作」?要說」專心創作「和「專心寫作」有不同,那倒還有些許偷換概念嫌疑之處可談,但田先生可是嘴一撇,在「專心寫作」前面強加了「每天」這個量級,原概念早就變了。前面扯淡扯的爽,轉頭就不認了?另外我沒搜到老舍在課堂上寫作的相關信息,田先生不給個老舍在課堂上寫作的出處?步子邁的大了點吧,233。
~~~~~~~~~~~~~~~~~~~~~~~~~~~~~~~~~~~~~~~~~~~
「老舍是職業作家 每天的工作就是寫作 不用分心其他 這有問題嗎
韓寒上課寫小說難道不要分心去防備老師。 」
———— 韓寒上課寫小說被老師干擾這點有問題,我倒認為可能性挺大。不過若韓寒上課寫小說防備老師,那必然是受到了老師這邊的外力因素影響而去防備,防備這個行為同時也會讓他分心,無法集中全部時間和精力到寫作上。那麼按這個邏輯說回來,老舍寫作過程中一樣受到了教課講學+社會活動+病痛騷擾這些外力因素影響,他本人也進行了對上面三項因素的相對行為,難道這些外力因素不會讓他分心?
~~~~~~~~~~~~~~~~~~~~~~~~~~~~~~~~~~~~~~~~~~
「他又說莫言把「處女作」寫成「霉女作」,其實莫言寫的是「處」的異體字,並不是「霉」字。」
」請問異體字怎麼才算一樣 莫言是連筆字 你貼的是楷書 那確實沒法完全一樣。 第一行右起第5 6個字 不就是莫言寫的那個異體字嗎。」
———— 那我提線了啊。
我昨天回答里曾就上圖第三行紅圈中字寫過如下內容:
「下付一個」處「字的異體字表,雖然莫言第三行那個字跟其中數個有些需相似之處,不過異體字表裡裡面好像沒有一個能跟莫言第三行原字一模一樣的:」
田鋒很快發現了其中蹊蹺,並質問我」請問異體字怎麼才算一樣 莫言是連筆字 你貼的是楷書 那確實沒法完全一樣。 第一行右起第5 6個字 不就是莫言寫的那個異體字嗎。」
不幸的是,這是我看到田鋒貼出方的那段話後,所放的一個直鉤。
我上面所寫的這部分內容,其實是複述了破橋書中看來的一個問題。在我昨天在「而且有趣的是,破橋書中並非只有老舍這一個孤例」這塊時給出的鏈接 第一節 信息污染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 中,破橋早就指出過這個問題,詳情見下圖中紅方框部分:
昨天我在答案的最後部分補充過「破橋在第一節 信息污染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開頭第一段的相關內容,其中也早已闡明了他寫的這部分內容,用的並不是自己的邏輯和方法:
「在撰寫本節前一周,筆者正好得知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喜訊,於是花了十分鐘閱讀相關材料,仿照這場運動中質疑者的方法,列出以下「鐵證」,證明莫言作品必然是別人代筆的:」
說白了,莫言把「處女作」寫成「霉女作」這塊,和剩下的文中開頭八點,都是破橋根據「質疑者的方法」而擬出的反諷例子,而且破橋本人在寫完八點後,接著就點明了「然而現實中,這種辯論是不會發生的。普通人的正常反應是——你神經病啊?因為每一條都有明顯的邏輯錯誤」。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方在反駁前真的去讀了破橋的第一節 信息污染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這節原文的話,對破橋的這部分內容是反例勢必會有了解。不過,方本人好像是沒讀過這篇文章,他僅根據破橋」信息污染「原文中第8段一個例子就做出了「那個韓家軍......"那段回應,卻沒有看完全文,更沒想到後面有詐。方倒是發現了破橋那些「仿照這場運動中質疑者的方法」反例里藏著的問題,但不幸的是,方本人也正是順著破橋刻意留下的這些問題,按著破橋的路子把方原本支持的這些「運動中質疑者的方法」批判了一通,並間接承認了這些方法的錯誤和支持了破橋的觀點。
如果田鋒也真的去核實或讀了第一節 信息污染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原文,想必也會很快發現我上面那個直鉤,並指責我「你怎麼用你反對的方法?看看人破橋早就把你戳穿了,打臉了吧」云云,同時也會發現那含有「處女作」寫成「霉女作」的八點其實是破橋的反諷例子。但不幸的是,目測田沒有去核實或讀了破橋的原文如何,只是看了方的那段話並被方拐進了溝里,也沒有識破破橋的反例和沒發現我寫的那部分只是複述破橋反諷中的問題。
看了這二位的反應,說實話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來面對他倆,只能對著這張圖學習一下表情:
------------------------------------------------------------------------------------------------------------------------------------------------------------------------------------------------------------------------------------------------------------------------------------------
繼續更新。
「韓寒寫作和被老師干擾是同時發生的 而且老舍所謂教課講學+社會活動+病痛騷擾並不是和寫作同時發生的 老舍不會同時一邊寫作一邊還教課講學 社會活動什麼的 即便是病痛騷擾 也並不是說老舍非要帶病寫作。」
看到這就233了。教課講學+社會活動跟寫作不是一個時段倒還好說,這兩點是人為因素可以安排,這也是我標註「韓寒上課寫小說被老師干擾這點有問題,我倒認為可能性挺大」的原因;但後面我接著又標註了「那麼按這個邏輯說回來」,強調的是田鋒在「分心」邏輯上的問題。既然要談「同時」,那怎麼在田鋒本人回復的一開始「老舍當然在專心創作了」里卻不給老舍和韓寒規定一個單位時長相同的時間單位,來作為其判定的標準?從「每天」轉移焦點到「分心」又到「同時」,這轉進水平也真是讓人看醉了。
「莫言所謂霉女作是謄清稿。而不是什麼原始手稿。」
那麼肘子口中所謂「莫言的真正手稿一點都不幹凈(圖下)」 的 「原始手稿」在哪,肘子又是如何核實他口中那份手稿的真實性和認定兩份手稿的性質的呢?我又回頭搜了下,原微博在網上倒是有記錄,但肘子對手稿的分析卻沒搜到相關例證。
「說到底 按所謂破破的橋的詭辯 韓寒永遠只能活在小概率事件里。 他第一次寫長篇小說 就在極端苛刻的條件下保持其手稿乾淨整潔。」
「破破的橋為了證明其合理性 找遍了知名作家做類比 但他忘了 他找的知名作家 都是專業作家 人家的工作就是寫作 不會出現韓寒創作那樣的苛刻條件 更別說人家都已經積累了多少年的寫作經驗 而韓寒只是第一次寫長篇小說。」
原來上課被老師干擾就算是「極端苛刻的條件」,而「教課講學+社會活動+病痛騷擾」的苛刻度還不及「上課被老師干擾」了啊~ 老舍看到這簡直要哭瞎了。至於「他找的知名作家 都是專業作家 人家的工作就是寫作 不會出現韓寒創作那樣的苛刻條件」這點就更好笑,「苛刻條件」吐槽如上不說,田的原觀點是「每天的工作就是專心寫作」,到這裡就改成「工作就是專心寫作」了,自己扇了自己一巴掌。寫作經驗差別我倒是很認同,但寫作經驗是個宏觀概念,在我印象中也一般是和作品質量等宏觀評價標準掛鉤,啥時候跟手稿乾淨度這一微觀標準搭上界了?按這個邏輯來說,我隨便寫個手稿出來,看看乾淨度似乎就能證明我已經「積累了多少年的寫作經驗」呢~
「當破破的橋辯無可辯的時候 就放出了終極大招 所謂如果韓仁均真是騙子 就不會讓你們找到這麼顯而易見證據的邏輯推理。 」
田先森在這裡又偷換了個邏輯。按他給出的鏈接 Sina Visitor System 來看,破橋發微博的時間是2012-11-21 13:05,而他寫書則是在此之後的事了。人在發微博之後辯的內容照樣有的是,到田這裡就全部消失成「辯無可辯」了~
~~~~~~~~~~~~~~~~~~~~~~~~~~~~~~~~~~~~~~~~~~
「我估計正常人都清楚 上課偷寫小說和作家正常創作 之間的客觀環境的差別 。說多了 就沒意思了」
按這邏輯原來不清楚「上課偷寫小說和作家正常創作之間的客觀環境的差別」,就不是「正常人」啊。即使是不就這邏輯而單就「上課偷寫小說和作家正常創作之間的客觀環境」來說,上課偷寫小說這大家都知道,那什麼是「作家正常創作」的客觀環境呢?世上作家這麼多,創作環境和習慣千差萬別, 敢問田先森研究了多少作家的創作環境和習慣,又是依據什麼方法來判別環境的客觀性的?再說如韓寒三重門的文筆,撐死也就是地攤暢銷書作家的水平,寫這點東西還需要多「正常」的環境?23333。
都說了 方舟子微博被封了 你可以自行百度
肘子的微博被刪,他的例證出處也被刪了?我早說了「原微博在網上倒是有記錄,但肘子對手稿的分析卻沒搜到相關例證」。還是先拿出來肘子的分析和例證吧,光讓人百度,不知道百度上真有沒有呢?
」當然是極端苛刻 一邊構思創作 一邊還要防備被老師發現。 老舍難道寫作的時候旁邊還有人來回巡邏不成。 你這樣狡辯才真是自打嘴巴。「
難道只有「一邊構思創作 一邊還要防備被老師發現」才算極端苛刻,別的干擾就不算極端苛刻了嗎~ 按這邏輯我也可說「老舍是極端苛刻,一邊教課講學+社會活動+身患多種病痛,一邊還要抽出有限的時間來寫作。韓寒寫三重門的時候還有人來找他教課講學+社會活動+時局動蕩+身患多種病痛不成?你這樣狡辯才真是自扇厚陰」,很逗。
「在這之前 破破的橋就已經寫了所謂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了 發表在微博上 只是沒出版罷了。
那之前寫是寫了,但充其量只有一部分,遠沒進入成書階段的修改和定稿階段,而且破橋本人在當時並沒有將其成書的打算。破橋本人博客里早有寫到他的寫作過程:
「書中第一章於2012年3月完成,第二章於同年7月完成,第三章於同年10月完成,第四章於2013年3月完成。後在磨鐵公司責任編輯的建議下,大幅縮減篇幅(原稿分為六章),於2013年10月定稿。然而,這本書因故一直未能出版。由於作者生活變動,考慮到今後不再有時間運營此書,所以用專欄連載的方式公開。《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目錄、腰封與閱讀提示」
就我來看田先森本來就是辯無可辯,不然也不會看都不看破橋原文,就把這樣腦殘的邏輯都用出來了。花了4個小時讀完,總體來說寫的不錯。
我很喜歡邏輯思辨,做過科研,了解科學,也有些科學精神。
關於純粹辯論邏輯有更好的書,如《學會提問》,作者的貢獻更多在於如何在網路時代看待忽悠。
1.不要對自己不了解的話題發評論,特別是確定性的評論,否則容易被打臉。隔行如隔山,更何況世界這麼大,應該眼界開放的來評判。
2. 在網路時代,信息太多,中國社會整體信譽低,網路上魚龍混雜。如果想要了解一個話題的真實情況,第一是尋找原始資料,第二是尋找可靠的信息源。尋找原始資料最為保險,但是耗時耗力,並且自己也有出錯的時候。尋找可靠的信息源是一個取巧的方法,比較高效,但盲信有可能出錯。醫學文獻有證據等級之說,雖然專家意見權重不高,但是也比道聽途說來得靠譜。而在網路上,值得信任的「信息源」大致等同於「專家」。
對於個人或者一個團體是否是一個優質的信息源需要自己判斷。對於果殼相對比較信任。比如我查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我很可能搜索的關鍵詞加上「果殼」兩字,如果是醫學問題,就得用英文查,最次也得去CNKI。對於方舟子,以前認為不管方舟子在其他領域怎樣,在科普領域還是比較靠譜的。但現在知道他抄襲無數,在網路上也隨意轉載未經證實的消息,加上本書作者提供的證據和剖析,現在對他的態度是由路人轉黑。
知乎作為有品位的社區,刊登這種垃圾,是非常不合適的。現在,肖傳國的手術,已經被國外科學家用嚴格的雙盲實驗證明是無效的了。作者這種抬肖貶方的手法,也已被事實擊垮,算是一本非常失敗的書。另外,韓寒自從方舟子質疑後,在文學上毫無建樹,連雜文都沒有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方的正確。JNS -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 -
給你們舉個例子
第四節信息控制
這節里為了說明方舟子在信息控制 所以拿出老舍的手稿 來證明 韓寒手稿整潔的合理性。證明方舟子在搞信息控制
其實他這也是信息控制 因為他一樣沒給你完整的信息。
老舍是專業作家 每天的工作就是專心寫作 他寫四世同堂的時候也已經有了20年的寫作功力了 所以寫出長篇小說的手稿乾淨 也是合理的。
但韓寒寫三重門的時候呢 才16 7歲。且他不是專業作家 他是學生 他所謂的手稿大部分都是在課堂寫完成的 一邊寫小說 一邊還要防備老師發現 同時還要保證手稿的乾淨整潔。而且這還是他第一次寫長篇小說。(而且按韓寒韓爹的說法 寫了一個多學期 都沒被老師發現)
你說用老舍的手稿證明韓寒手稿整潔的合理性 是不是在忽悠人
============
其實他這篇文章 才真是沒少用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
在舉個例子 發現韓三篇首先是出現在韓爹博客上這個事情的時候 知道這位破破的橋 是怎麼詭辯的嗎
他在博客上說 如果韓仁均真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騙子 怎麼可能讓你們找到這麼明顯的證據。
按他的邏輯反向推導 這世界上就沒騙子了 因為只要騙子被揭穿 都能用他這話詭辯。
這種人寫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可信度。
===========
方舟子 那個韓家軍「破破的橋」又跳出來出醜(圖上),東施效顰質疑莫言「代筆」,說莫言手稿太乾淨,其實莫言的真正手稿一點都不幹凈(圖下),乾淨的是莫言送交出版的謄清稿。他又說莫言把「處女作」寫成「霉女作」,其實莫言寫的是「處」的異體字,並不是「霉」字。這個「破破的橋」據說還是北大博士,其實是個連常用字都認不全的半文盲。其一再歪曲事實混淆視聽為騙子張目,更證明是個十足的學術敗類。有誰知道這個北大博士的真實姓名嗎?
===============
再補充一個
謝邀,因為這個問題,我拜讀了關於肖傳國這一章。
第四章 社會信任的潰敗——肖傳國之爭 -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 知乎專欄
首先的映像就是,文章主要是說事,重點在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上。
這章說的大概就是肖傳國同方舟子恩怨的前因後果,我印象中算是比較全的。
提一個問題把,希望作者 @斷橋 能回答一下。
作者最後寫的,但到了CCTV《今日說法》上,手術成功率已變成了零。
彭劍的原話是,沒有一例能治癒,有所改善的不超過20%
方舟子的原話是,沒有一例成功的,就成功率是零。
為毛就我的理解這倆人的意思差不多?難道作者認為有所改善等同於成功率?
再說幾個自己覺有論述問題 的地方:
1 肖傳國是因為肖傳國案,「被剝奪了在中國的所有職位,行醫資格被中止兩年」,
作者為什麼要說是 「不能自證」,我理解這個不能自證說的「是關於肖氏反射弧的質疑」,雖然是打了引號,只是畢竟肖傳國被撤職主要原因並不是學術爭議,而是因為違法。我認為這種時候作者不應該秀自己的寫作手法。
順道提一句,肖氏反射弧至少在2010衛生部的評價是
一致認為「肖氏反射弧技術」缺少安全有效性的循證醫學 證據,不應在臨床上使用。
那一年正好是肖傳國案。
2
肖傳國案之後,方舟子設立安保基金,在我看來安保基金的意義:
一是保障方舟子等人的安全。
二是說明了肖傳國和肖氏反射弧的問題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三是我認為也附加了一些東西,比如順道驗證了一些方黑們的智商。
可是作者方舟子是順勢成立,對他想保障自己安全卻隻字不提,讓我感覺論述有失偏頗。
不說結論了,我怕我也會有失偏頗,希望各位讀者也擦亮眼睛來看,不要被任何人忽悠了。
---------------------------------------------------------------------------------------------------------------------------------------
一直沒機會看這本書,今天看了下作者的致謝,我看到幾個熟悉的名字
詳情請看GMAT寫作教材《七宗罪》
看得進這本書的人,不是破橋的擁躉,就是本就質疑一切什麼也不輕信的。
其實邏輯學並不難,難的是事實本身。說了那麼多的廢話,卻還是解釋不了四兩拔乾片這樣的錯誤為什麼多達幾十處?
花了大約5個小時通讀,我覺得作者的文筆稍欠,技巧略顯粗糙,在這方面我不行我也不上,就是評論下。
特此註明,未捐助作者,純粹的看客一名。
推薦閱讀:
※母親患食道鱗狀細胞癌,作為一個女兒應該怎麼安慰她?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
※現在治療乙肝有突破嗎?中國的乙肝患者是不是被放棄了?畢竟新生代乙肝患者很少了。
※如果因為感冒,一個鼻孔塞住了,那是只有一片肺能夠裝氧氣而鼓起來嗎?那另外一片肺豈不是在鼻塞期間都癟著?
※李獻計歷險記中的差時症是虛構的嗎?那麼醫學上有沒有類似差時症的病?
※如何評價一型糖尿病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