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普通耳機而言,入式式耳機對耳朵的傷害會更大嗎?

在同等長度使用時間的前提下。


做為入耳耳機(Etymotic ER4P,降噪 25 分貝)8 年的用戶,我覺得入耳耳機對聽力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比如,在一個吵雜的環境下,開放式耳機需要更大的音量,你的耳朵需要不斷的分辨和過濾耳機外的音源。長久下來你的聽力就會鈍化了。

入耳耳機可以讓你更集中於音樂,更小的音量需求。某些細微的聲音入耳式耳機都原樣重現,你的聽力會慢慢地保持敏感。

但是,入耳耳機不宜戴太久。否則可能會引起耳鳴。


我也來補充一下吧,我現在用的是拜亞的dtx60,標準的入耳式耳機,按照大家說的,普遍而言,入耳式耳機降噪功能遠超普通耳塞,所以可以用更低的音量得到更好的聽音效果,從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對聽力的損傷.
下面補充一些關於耳機的心得:

  1. 降噪耳機一般分為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兩種,我大致說一下,被動降噪指的是一般耳機,通過隔斷耳道對外的聲波傳播達到降噪效果,簡而言之,和用手堵住耳朵原理一樣,而主動降噪就相對比較高級一點,它是通過獲取外界噪音聲波波形同時自身產生反方向聲波對噪音進行減弱甚至抵銷.一般而言,主動降噪耳機的價位在300-2000不等,有sony、森海、創新等品牌發布過相關產品,sony此類產品較多,森海好像就一兩款,創新只是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需要說明的是,主動降噪耳機在市場上的反映一般,所能達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盡如人意。
  2. 對耳朵的損傷不僅僅是在入耳和普通耳塞的區別,對發聲單元也有關係,一般而言,有的品牌耳機注重低音(普遍存在於日韓系),個人認為要達到像迪廳那種節奏感對耳朵的健康肯定有一定程度的犧牲的。而有些品牌的耳機則注重人聲注重對音源的還原甚至在低頻可以做了一部分的削弱(常見於歐美系)此類耳機我覺得相對而言對耳朵的傷害要低一點。
  3. 國產品牌耳機了解不多,建議上京東、卓越等正規電商購買,如果沒有識別能力的話,不要相信什麼假一罰十的賣家。
  4. 個人認為,對聽力影響最小的我覺得是主動降噪的入耳耳機,不過一般而言發燒友不會買此類耳機,因為會影響音質。而且一般低端的主動降噪效果也一般。

來個耳鼻喉醫生說一下啊,鼓膜也是需要氧氣的,開放式絕對好於封閉的。


我是這樣理解的,造成耳膜損害的原因一般是聲音過高,強度過大。
聲源和耳膜的距離與造成耳朵傷害沒有直接的聯繫
不管是入耳式還是普通耳塞,聲音降低一些對耳朵都有好處,而前者能夠隔絕部分外界噪音,降低音量也能聽得很清楚。
不過,入耳式耳塞也可能造成其他麻煩,我坐地鐵的時候,入耳式耳塞配上支持降噪功能的MP3,身後要下車的人說話往往聽不見,因此不止一次的被對方推搡和怒視。


入耳式對耳朵沒什麼影響。
但他的聽診器效應對我的心情影響很大,每每聽到會很煩躁,走路也必須小心。


本文從聲學角度分析入耳式耳機對鼓膜的影響,不包含醫學觀點及心理和神經因素。僅供參考!

人的耳膜是一個隨聲音強度變化振動的具有彈性的軟組織,它對聲音的分辨能力基本是與信噪比(有用信息和雜訊的比值)成正比。之所以人在嘈雜的環境中要大聲喊,就是這個原因。雜訊大,為能聽清更多的細節,就自然地調大音量。

入耳式耳機的好處是隔離了大部分的環境雜訊,可以以很小的音量達到高的信噪比,直接作用於鼓膜的聲強小,這是它的優點。因此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是長時間聽耳機同學的首選,它能釆集環境雜訊,反相後疊加到信號中,抵消雜訊。提高信噪比,尤其是索尼的數字降噪技術(聲明:俺是東北人,絕對的抗日)。

鼓膜承受的聲壓是有一定範圍的,在一定強度之內,它產生線性形變(人感受的聲音和耳膜接收到的聲音成正比)。如果聲強過大,耳膜無法恢復形變,造成傷害。最具殺傷力的聲音是瞬變聲音(可認為是脈衝聲音),如果高分貝的突變聲音施加在耳膜上,有可能會撕裂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這就引出了入耳式耳機的一個害處。塞得太緊,與普通耳機相比產生的聲場不同,密閉空間會產生混響(可認為是反射疊加效應),同樣的短時衝擊聲音有可能被完全同相疊加(相當於放大作用)。如果是周期性的短時衝擊聲音,會更可怕。耳膜受迫振動產生形變,沒來得及恢復形變,新的激勵又來,如果周期剛好與聲程符合一定的數學關係,會對耳膜持續增壓,可能會穿孔。

一定強度以內的樂音對耳膜產生的形變不會造成耳膜聲特性的改變,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和時間長短沒太大關係。長時間聽音樂有可能可能會產生精神疲勞,長時間的音量較小的噪音對聽力也沒有損害,說不定相當於新耳機煲機,越煲音質越好,呵呵。如果是經常聽重金屬或是鼓點強烈的電子樂的朋友們就要小心了,其中瞬變信號比較多,盡量減少音量


前面有大神從理論上解答了,我補充下感覺上的問題吧。
我自己有個入耳耳塞,這種耳塞如果價錢足夠,煲得好,器材搭配得合適,然後加個比較OK的塞子(我那個耳塞買的時候廠商就給配了各種塞子,最舒服的應該是黃色的海綿塞)的話,聽出來的聲音是沒話說的,當然,音樂在此就成了一種享受,不舒服一說在聽的過程中自然就不存在了。
當然危險也是存在的,你會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除非像我原先那個舒爾一樣有PTH,可以切換,但是依然不推薦在街上走動——尤其是過馬路——的時候聽。
而所謂的傷害,在短期內也是沒法評估的,一般都是到了3、40歲,聽力下降的會比同齡人厲害之類,當然這個影響因素也就更多了。如那個大神的理論回答,對聲音造成的生理傷害,只能通過分貝和時間兩個指標來衡量,而產生生理的不適還是可以感受到的,要知道,一直在耳道里塞著一個東西肯定會讓耳朵悶氣,我原先就因為長期塞耳機耳朵得過濕氣(和腳氣一個原理),後來果斷退燒,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問題。
總之,不要奢望耳塞這個東西不對耳朵產生刺激,因為和音箱比,那是種不自然的聽音方式,最好的選擇是音響,其次大耳機,但便攜性稍差。至於入耳耳塞和普通的耳塞,我依然會選個好的入耳,在聽音的時候盡量享受,但適可而止。


理論上無區別,但是過猶不及。長時間,大音量,以及不舒適的耳塞套聽音樂,都會對耳朵造成影響,這就像一晚十次,一日十餐,喝完冷飲後吃燙山芋,潛水之後坐飛機一個道理,萬事皆有度,另外,很多人喜歡用數千元的耳機聽mp3品質的音樂還要求音質,覺得音質不夠好就開大音量,這就像對著全裸的林志玲一次又一次地打飛機一樣,純屬暴殄天物,身體搞壞了,不能全怪林志玲。


入耳式耳機隔絕噪音的效果的確很明顯,在室外的確是首選的攜帶型耳機類型...當然也會有如郭磊所說的問題,過馬路還是要多注意一些
但是在安靜的環境中,個人更傾向於頭戴式耳機的舒適感覺,入耳式戴時間久了還是會讓人頭暈暈的...


不會。作為資深對比使用者,在同等使用時間和聽覺感受下:

入耳式耳機封閉性更好,所以噪音少,音量可以開的小,所以入耳式在馬路上佩戴危險性更大,因為對外界音響隔離的太好了。

而普通耳塞式,封閉不緊,外界噪音大,要達到同等聽覺感受,音量會開得更高。但兩者在室內佩戴相差不大,而入耳在室外表現更出色。

我現在都用入耳式的,建議是選擇好適合你耳孔大小的膠套,如果膠套過大,則無法很好塞住。現在很多入耳式耳機都附帶2個或者3個型號膠套供你選擇。


入耳耳機優點是隔音,而正是因為隔音了,耳機發出的聲音也容易泄漏出去,幾乎全部進入耳道,而且入耳耳機把耳道封閉住,同樣的音量下,比普通耳機對耳朵的聲壓會更大,造成的傷害也會更大


各有說法。但是不得不承認,稍微好一點的入耳動鐵,隔音非常優秀,聽音樂只需很小音量,相反漏音嚴重的非入耳耳塞會無意識提高音量,反而對聽力有損傷。不管什麼耳塞,聽音時間都不能過長。


入耳式耳塞如果真的對聽力會造成較大損傷,可能的原因在於,使用習慣。尤其是在較為嘈雜的環境下,為了聽清楚聲音內容,不自覺把音量調高。從而達到損傷閾。比如在人聲鼎沸的地方聽歌,耳塞鬆了,誤以為音量過低,調高音量,然後才發覺是耳塞鬆了,遂塞緊。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呀。
拋開使用者的因素不談,只關注產品造成的影響,不關注使用環境,殆矣!
菜刀還能使人受傷吶


傷害分兩種,耳道損傷和耳膜損傷
對入耳式耳塞而言,其實是增加耳道損傷的可能性,降低耳膜損傷的可能性
入耳式耳塞使用時間長了,如果橡膠材質不夠柔軟,或大小與耳道不匹配,則會讓耳朵感到不適,甚至有發生炎症的可能。
而對耳膜來說,入耳式耳塞很好的隔絕了外部噪音,讓我們聽清楚音樂所需要的聲音能量更小,其實是保護了耳膜。

但入耳式耳塞大音量下更容易損傷耳膜,因為離耳膜更近。
另外入耳式會增加意外事故的發生幾率。


是否降噪對我來說並不是重點。入耳式耳塞和耳孔長期緊密接觸,衛生更加重要。有些人(例如我)的皮膚就比較敏感,容易受刺激分泌油性物質(耳屎?),還會弄髒耳塞,戴久了會痛。所以一個便於清洗的耳機是很重要的(然而並沒有……)。


還有個動鐵動圈之分,動鐵理論上比動圈更保護耳朵,助聽器的構造。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不過如果單純講傷害的話,這兩類耳機都存在這個問題。骨傳導耳機、懸浮式耳機才是真的對耳機沒傷害。


耳機品牌選購:http://coj.me/zhihu/erji.html#19606255


相反,入耳損傷小。
假設在戶外或公車這類公共場合。入耳能夠更好的隔離外音,而普通則不行。很有可能的情況則是:佩戴普通耳機時由於外界雜音的干擾而調高音量,從而分貝更高,傷害更大。


我覺得隔音好的入耳耳機更加保護聽力。用過很多各式各樣的耳機,平頭塞隔音不好,聲音需要開到很大,雖然進入耳朵的信息量不多,但是這是聲音強度很大的信息,聽久了會容易煩躁和不適。而隔音好的入耳式耳機,表面上聲音更大更清楚,但實際上是很小的不會損傷耳朵的音量,體現在你聽久一點也不會有不適感。


推薦閱讀:

求好用的隔音耳塞?

TAG:生活常識 | 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