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問《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六個不解都是什麼意思?

三國歷史,諸葛亮,後出師表


首先要明白這篇文章的背景和立意,就是「反駁北伐無用,我們現在打仗總不贏,所以我們應該悶頭髮展再說」

也就是所謂的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六個不解就是: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懶得逐字逐句翻譯,簡單來說就是
1.劉邦很牛逼,手下也很牛逼,還要歷經千辛萬苦各種生死考驗才獲得天下,現在季漢比高祖劉邦的漢朝差了10萬個田橫,還想不主動出擊,只想著在家呆著就能平定天下,我不懂這裡的內在邏輯
2.那個被我在陣前罵死的王司徒當年天天引經據典,不出去打仗,在自己家悶頭髮育,結果被孫策挨個艹翻統一江東。這麼好的計策為什麼還會被滅,我不懂
3.曹操是當代的牛人,他創下基業時也是在一路的失敗中走過來的,我這人能力差,卻總有人告訴我要用安全的方法統一天下。天底下哪兒有這麼好的事兒?我是不懂的
4.你爹都說曹操能耐大,但是他當年還是各種犯傻,各種打敗仗,我就是一矬人,怎麼有辦法找到必勝的法則?這是我第四個不懂的地方
5.從我在漢中開始準備北伐到現在,還沒打,就已經一批優秀將領和大量精銳士兵因為壽命等原因損失了。這些精銳都是幾十年轉戰四方留下的底子,靠益州是絕對培養不出來的,按這個速度用不了幾年軍隊主力一大半都要損失,到時候怎麼跟敵人打仗?我也是醉了
6.現在國家貧困士兵疲憊,但是不是我們想不打就能不打,我們不打敵人,敵人就會打我們,我們還是會為了打仗而消耗國力。現在我們不進攻敵人爭取勝利,反而用少量的國土跟敵人打消耗,這也是我沒搞懂的。


簡單來說,這六個不解的核心思想就是
1.不主動進攻是無法達成復興漢室的理想,所以我們一定要出兵
2.不進攻就是在慢性自殺,坐等滅亡,所以我們一定要出兵
3.進攻就一定會遭遇損失,一定會可能失敗,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損失,而不是害怕損失和失敗而不去進攻
4.與其被敵人進攻,讓敵人破壞我們的領土,不如打出去


推薦閱讀:

諸葛亮執政初期所面臨的局勢是怎樣的?
空城計在現實世界中有哪些應用?
有觀點認為為南宋謀事比諸葛亮為蜀謀事容易,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結合三國鼎立和宋朝時的格局來分析?
千百年來諸葛亮為什麼總是受人尊敬?
為什麼司馬徽說:卧龍雖得其主 不得其時也?

TAG:諸葛亮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