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徐晃排在五子良將的最後一位?
張樂于張徐,說起來徐晃雖然曾經與曹操為敵,但張遼、張郃也是,他又比張遼、張郃更早加入曹操團隊。比起樂進,他有更多知名的戰績(陳壽: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比起于禁,他又沒有晚節不保。
試從幾個方面進行推測吧。
推測一:官號參考《三國志?蜀書?關張馬趙黃傳》: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
先主為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
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
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黃)忠為後將軍……與(關)羽等齊位 。
成都既定,以(趙)云為翊軍將軍。
《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文帝即王位,轉(張遼)前將軍。
以(樂)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
遷(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文帝即王位,以(張)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
文帝即王位,以(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
上下對比,發現單單看官號貌似並不能說明排名順序的問題= =,但至少能說明為啥五子良將是這五子而不是別人。
推測二:言論根據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請把「太祖」畫上著重號,「太祖」即是曹操,曹操對這幾個人的看法言論肯定很重要,篩除曹操對他們的一些奉承話,我們來看這一段: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表彰大會只有于禁樂進張遼,沒有張郃徐晃,所以于禁樂進張遼排在了張郃徐晃前面。
推測三:名氣
張遼逍遙津八百破十萬,吳人膽寒,威震華夏,盛名之廣,甚至現在日本民間還會用「遼來來」嚇唬小孩子,論名氣他自然排第一無需多說。
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樂進因驍勇果敢而聞名,但事迹卻不多,陳壽也說了有可能是事迹記載不夠詳備或是事迹遺失了。
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于禁善於整軍,經常得到曹操讚賞,可以說是曹操最倚重的將軍之一,他的威名令魏國士卒都很敬服,威名在內而傳之於外,但由於最後投降所以不能將他排在前列。
張郃以巧變為稱。張郃善於行軍布陣,多次挫敗蜀軍,在蜀國知名度高,在吳國恐怕低一點,而且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勝利(街亭破馬謖還是馬謖失誤在前),最後還犯了錯誤中箭而死。
在《張樂于張徐傳》最後唯獨沒有說徐晃擅長什麼或是以什麼著稱,似乎可見徐晃名氣確實不如前四位,故把他排在最後。
推測四(很扯腦洞很大):個人主觀愛國情
大家都知道,陳壽原來是蜀國人。
注意!前方高能!
張遼樂進用來針對吳國,逍遙津更是大敗吳國,雖然吳國蜀國是聯盟,但是相信蜀國人並不喜歡吳國人,就好像英國與美國都在北約,但英國人很討厭美國人一樣(去過英國的應該都有所耳聞尤其是學生青年),所以吳國人被揍了,蜀國人幸災樂禍,張遼樂進被排在了前面。
于禁最後被蜀國俘虜了,蜀國人倍有面子,所以排在了第三。
張郃是來針對蜀國的總讓蜀國吃敗仗,對於蜀國人來說很討厭,但是好在他終究是被蜀國人搞死了,所以就在第四。
至於這個徐晃,間接把蜀國大將關羽整死了最後還是自然死亡,蜀國人不高興,他就排到了第五。
之前翻書的時候看到一個有趣的點 來回答一下題主
個人認為五子在三國志中的排序 是按照五人假節的順序排的(沒有權威的依據)
張遼假節在討陳蘭梅成之後(赤壁戰後)
樂進假節在「討孫權」之後 (時間在張遼之後不遠)
于禁假節在奪朱靈營後 (具體時間不詳但至少在張遼之後)
張郃假節在漢中之戰即夏侯淵死後
徐晃沒有假節
再看五子的排序和假節順序,除了于禁的假節時間沒法確切得知,其他四人排序都確實吻合這個規律
我想這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答題主的問題
因為徐晃除了戰關羽那次,沒有獨自領軍更多記錄,都是副將,從征,自然戰績名氣不如那四位
有史可稽,作者意願:
「五子良將」概念由陳壽在其獨立著述的《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中提出;且後世劉宋裴松之注版《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與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未對原版「 …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一文作增刪補改。反觀「曹八將」、「八虎騎」等說法,無正史出處考證。
原版修史成書於五人卒後49年,蓋棺論應定,但作史者凡有忌諱皆不書。作者獨立著述,致使作品內容的權威解讀權歸於作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表?
※如何評價諸葛家族?
※分析下,三國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人是誰?
※三國時期,魏諷謀反案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厲害還是司馬懿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