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謂的藝術是情感、故事內容和文學性批判現實的工具對不對?
現在的藝術淪為文學性和批判現實的工具,再現的鏡子和立體符號的簡陋羅列。藝術里形式與內容的問題是一些藝術欣賞者永遠的死結,藝術永遠是表達內容的僕人,其結果就是用藝術講故事,標籤性、說明性泛濫成災,成為一種文學性工具。接下來藝術的再現性又為其文化性做了絕好的幫手,至於符號的羅列又在當代藝術條件下,所謂新的「文化性」施了一次新的化肥。符號即含義,符號即意義的標籤。在這樣的文化性和符號意義的擠壓之下,藝術本體所應該擁有的形與空間的張力、能量品質所剩無幾。
忽然心血來潮,跳下床來寫答案了。
首先,簡單明確的回答:不對。
藝術的敘事性從現代主義藝術的嶄露頭角開始就漸漸被拋在腦後了。到現在,藝術的劃分其實非常混亂,正好題主的描述中用的「現在的藝術」這種表述方式,非常之模糊,我可以理解「現在的藝術」是在說「當下的藝術」,我也可以理解為「當代藝術「,我甚至可以理解為「現在所有的藝術,包括通俗藝術(電影、流行音樂等)」。但是我通過題主後來提到的「當代藝術條件下」推測,題主所問的應該不是指我所說的第三種意義。
那也就是說題主指的是當下的藝術或者當代藝術。那麼@李永學的回答中第一條說得很對
藝術把脫離敘事性當做目標都是幾百年前的事兒了,到了抽象主義就已經徹底擺脫敘事了,然後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就跟那些出現在科幻小說里的為了科學而科學的瘋狂科學家們一樣,現代藝術時期的藝術家們應該算瘋狂藝術家),再然後是為了反藝術而藝術(讓我想起了為了消滅漫威奮鬥終身的死侍),現在我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藝術。眾說紛紜,但是沒有一個可以讓所有(專業的)人心服口服的答案。
其實,當代這種學科交叉、文化交融的情況下,各種學科都帶有豐富的其他意義。比如理論科學帶有哲學性,比如文學帶有藝術性(兩者實際上從文學誕生那天就不可脫離),那麼藝術帶有文學性也十分正常,而關鍵點在於我們不能由於藝術帶有文學性就定論其為文學敘事性的工具,恰恰相反,文學性或者說文學敘事性常常被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工具和方式,而且通常不是唯一的。
同時,題主提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問題,說形式永遠是表達內容的僕人。我仍然可以說:恰恰相反。現代主義以後,各個理論流派都開始對古典哲學中形式與內容的二元理論產生了質疑,從而衍生出更多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是克萊夫·貝爾主張的:「藝術除了呈示其形式關係的抽象式樣之外,就再也沒有更重要的東西了。其餘一切,如情調、信息以及理性的內容等,都與藝術無關,毫無美學價值。」俄國形式主義則認為「文學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題材內容,文學作品的特性就不在內容,而在語言的運用和修辭及技巧的安排組織,因此文學性僅存在於文學的形式。」
你看,現代主義的時候這種傾向就非常明顯,就連所說的文學、文學性都從內容、敘事性當中剝離出來。電影也不例外,大量的實驗作品、先鋒派作品都產生出這種傾向。推進到當代,那就更加極端了,與其說當代藝術想表達什麼,不如說當代藝術是想介入什麼。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當代藝術是相當糟糕的,幾乎就是不停地玩弄「批判」,但是我們很清楚如果作為藝術僅僅只是批判的工具,那麼藝術可以不存在,哲學、文學可以做得更好。那麼當代藝術意義在哪裡呢?我們注意到當代藝術往往帶有強烈的現場性和互動性,這代表著當代藝術的一個本質「介入性」,也就是說當代藝術或許有很多沒有脫離敘事,但是它擁有文學無法擁有的東西「介入」。它可以直接和環境、觀者發生化學反應,在這個時候敘事性,只不過是這種反應的催化劑而已,連工具都算不上。
綜上所述,藝術絕非表現內容的奴僕和文學批判的工具。
另外順便提一句,正如李永學提到的當代藝術曾經為反藝術而藝術,有一大群藝術家致力於消解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很多藝術家稱「行為」而不稱「行為藝術」,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悖論,實際上在這裡藝術的含義已經變異了,藝術家們雖然只提了「行為」,但是似乎所有人都知道那還是「藝術」。
其實我以上談的都可以歸納為藝術的功能性和工具化的問題。@李永學 提到
我個人是一直主張藝術的工具化的(肯定不是作為文學的工具,現在文學快變成藝術的工具了),但在我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之前這只是痴人說夢。
這個看法實在是非常激進,且看得出來李先生真是野心勃勃,如果可以我覺得我們可以私下有些交流。我對於藝術工具化一直持有相當謹慎的態度,但是難以否認的是:只要承認藝術具有功能,那麼這種功能就指向一種目的,或許是功利的(例如盈利),或許是政治意義的(例如「成教化助人倫」),或許是精神的(例如審美、認知),可無論哪種目的,都導致藝術成為一種工具。除非藝術本身就是目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藝術而藝術」,也許現在已經不是主流,但是我預測這種藝術觀不會完全消亡。
接下來,我意識到一個問題,題主似乎把「文學性」和「文化性」作為了一個同質性或者遞進性的關係來進行闡述:
……標籤性、說明性泛濫成災,成為一種文學性工具。接下來藝術的再現性又為其文化性做了絕好的幫手……
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妥當的,「文學性」應該是包容於「文化性」的。
首先文化這個概念是非常廣義的,廣義到什麼程度呢?「人類學之父」愛德華泰勒定義文化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原始文化》1871)這還僅僅是狹義的概念。這說明文學、藝術等等都是文化的下屬內容而已,因此文化性不可能擠壓到藝術的本體內容。
當代藝術強調符號是因為符號學在全球藝術圈裡都很流行,符號學跟你談的符號是兩碼事。
這裡的表述應該有問題,我想李先生的意思應該是「符號學中的符號跟題主所說的符號是兩碼事」。但我認為恐怕題主所說的符號就是符號學中的概念。符號學可以算作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符號學意義的符號在這裡是符合題主問題描述中的語境的。
那麼我要說的是,嚴格說來並不是符號學在藝術圈很流行,而是很流行對藝術進行符號學上的解釋。趙毅衡先生在《符號原理與推演》當中提到
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
他同時認為:人們是浸泡在符號當中的。那麼也就是說,只要意義被表達,符號就存在。而藝術也無法逃離符號。但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敘事性或者具體到現在所說的表達意義已經不再是藝術的目的且只是工具之一,那麼符號就成為了工具的工具。以此推論,藝術當然具有符號性,但是符號性這個寬泛的概念也無法擠占其本質了。
以上基本上回答了題主的所有問題。
=====================================================================
其實我有些時候在想,也許我們不用這樣賦予藝術太多使命,也許看到作品的第一直觀感受和人類共有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比各種學說的解釋更重要。這也是我一位老師的觀點,她是位女性,我認為這樣的觀點很難得,女性的感性在這裡十分美好,填補了空缺。
我覺得貌似嚴謹的理性分析之前的感性認識的確被我們嚴重忽視了。
謝邀,答案是不對。
藝術把脫離敘事性當做目標都是幾百年前的事兒了,到了抽象主義就已經徹底擺脫敘事了,然後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就跟那些出現在科幻小說里的為了科學而科學的瘋狂科學家們一樣,現代藝術時期的藝術家們應該算瘋狂藝術家),再然後是為了反藝術而藝術(讓我想起了為了消滅漫威奮鬥終身的死侍),現在我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藝術。眾說紛紜,但是沒有一個可以讓所有(專業的)人心服口服的答案。
我個人是一直主張藝術的工具化的(肯定不是作為文學的工具,現在文學快變成藝術的工具了),但在我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之前這只是痴人說夢。
你可能看到了很多敘事性很強的看起來跟諷刺漫畫沒區別的當代藝術作品,國內有很多這種作品,都是方力鈞那一波人搞出來的。當代藝術是沒有特定的標準的,只要滿足了「目的即藝術」這個基礎條件,幹什麼都行,包括畫諷刺漫畫(為什麼不行呢?拉個屎都可以變成藝術)。
當代藝術強調符號是因為符號學在全球藝術圈裡都很流行,符號學跟你談的符號是兩碼事。政治也是當代藝術里的流行元素。還有色情(性,本性)、人生(包括死亡)、自我。
當代藝術差不多就是由一幫民哲搞出來的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亂七八糟的物體組成的(我也是民哲,起初我為這個很傷心,但是自從看了理論車間後門的展覽之後心裡就踏實多了。因為我發現專業的哲學家其實也只不過是民藝,呵呵)。
那你看到的都是裹腳布一樣臭而長的東西 如果要批判 何必非要塞進藝術里 那還叫「藝術」嗎
你可以再衝破這個思維看看更多的作品
推薦閱讀:
※20世紀以前有那些充滿暴力美學的經典藝術作品?
※都有哪些藝術家的作品是創作過程中隨機性占的比重遠大於藝術家的個人選擇的?
※無素描基礎是否可以直接學習速寫,速寫與素描是怎樣的關係?
※初三學生自學攝影大概一年了,喜歡紀實攝影。諸位能否評一下片的不足?謝謝!?
※有哪些易臨摹的針管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