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ISO、快門、光圈、曝光這幾個概念?
效果見下圖:
這麼理解吧,你把一張完美曝光的照片理解成一桶剛剛滿的水,不多也不少,那麼如何把這桶水裝滿呢?
光圈:水龍頭開關的大小
快門:開了多久的水龍頭
ISO:濾網
如果你要把一個水桶裝滿水,需要打開水龍頭然後等水裝滿就行了,那麼你水龍頭開的越大(光圈越大)嘩嘩嘩的流水,流水的時間(快門速度)也就越短,同理,龍頭開的越小(光圈越小)嘀嗒嘀嗒的流水,需要的時間(快門速度)就越長,這差不多就是快門和光圈之間的關係。
ISO在裡面起到了一個濾網的作用,ISO(感光度)越高相當於濾網的空隙越大,那麼出水量一定就大了,同理裡面的雜質就會很多,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有很多的躁點和顆粒,如果ISO(感光度)低呢,那麼就是說明濾網的間隙越小,越能過濾出雜質,所以水流的速度就慢了,同時水裡的雜質也就少了,拍出來的照片相對乾淨了很多。種田要知節氣,開車要懂離合,任何一樣手藝都有行話。雖然我覺得盡量從實際問題說起,盡量不要說的很專業,但有幾個詞卻是談到攝影無法避開的詞,它們是:光圈,快門, 曝光,焦距, ISO,景深。
ISO(感光度)與圖片質量
ISO -- 感光度,是一個曝光率極高的詞,我們在超市買餅乾的時候就可能會看見包裝袋上寫:本公司已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這個ISO是國際標準組織的縮寫,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餅乾管理標準,也制訂膠捲的生產標準,所以貨架上的膠捲有ISO100,200和400的幾種,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膠捲。ISO感光度是CCD/CMOS(或膠捲)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膠捲,相機2秒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同樣光線條件下用ISO200的膠捲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則只要0.5秒。
在數碼時代,數碼相機的主菜單里都有ISO選擇,100,200,400或者800,這和膠捲上的一樣。看機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數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午餐和愛情都流行快餐,什麼事都要快點搞,按道理我們應該喜歡高感光度。但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高ISO雖然速度快但圖像顆粒粗,經不起精細放大出圖。所以風光攝影要用相機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細的畫面。高ISO一般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萬不得已的時候很多,所以高ISO圖片質量是數碼相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弱光場合比如昏暗的室內,午夜的街頭,ISO100時即使光圈開到最大,快門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確曝光,這時不用三腳架是無法把相機端穩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腳架,被攝者一轉頭照片同樣會糊。閃光燈可以救急,但閃燈會破壞現場氣氛,人會臉色不自然,而且相機內的小閃光燈有效距離不會超過四米,稍遠的人物和景物就無法照亮了。更何況有些地方是不準使用閃光燈的,如博物館劇院。我們沒有辦法只有提高數碼相機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樣是1000萬像素的小數碼DC和數碼單反DSLR,如果都設置在最低感光度來拍攝(例如ISO100或80),假設鏡頭的素質相同,它們所拍的圖片解析度和圖片質量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ISO提高到400來拍攝,圖片質量的差別就明顯了,DSLR拍出來的圖像依然乾淨,和ISO100時所拍差別不大,而DC的圖片質量則下降明顯,噪點很大,顏色失真,細節丟失。如果繼續提高到ISO800,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就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了,而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雖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如果進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也下降得厲害,但依然能滿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時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之差,您需要一顆勇敢的心才敢看。
在像素相等的情況下,CCD/CMOS面積越大,高ISO的成像質量越好。也就是說:在CCD/CMOS面積一定的情況下,裡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會造成圖像質量的下降。
所以現在的數碼相機不應該在1000萬像素以上再簡單增加幾百萬像素,而應該在提高CCD/CMOS質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寬容度才是當務之急。
800萬像素已經足夠旅遊攝影之需,我們在選擇數碼相機時就不該只看像素高低,而應該注意相機CCD/CMOS的大小。目前而言,解像度已經足夠,該是重點關心圖像質量的時候了。
快門
在攝影術最初發明的那些年,拍張照片曝光時間一般都需要好幾分鐘,大部分照相機是不需要快門的,開始曝光的時候把鏡頭蓋取下,然後看錶,五分鐘後蓋上,照片完成。
後來,膠片的感光速度越來越快(ISO越來越高),曝光時間變為一分鐘,幾秒鐘,1/10秒甚至幾百分之一秒,這時候用手取鏡頭蓋就不夠快了。我們需要一個能準確控制曝光時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快門。 快門有機械快門,電子快門,以及電子機械聯合快門等很多種類。
定義:快門就是相機里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安全快門速度。在使用135相機拍攝的時候有一個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
所有相機都基於小孔成像原理:拿一個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鑽個小圓孔,然後把有孔的這面對著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樹什麼的,就會在圓孔對面的箱內壁生成
此樹的倒影。假如我們在內壁塗上感光材料(裝上膠捲或CCD/CMOS),這個有孔的箱子就是一台完整的照相機了。這就是針孔相機。
既然一台照相機可以不需要鏡頭,為什麼現在的相機前面不是一個小圓孔而是幾塊玻璃呢?而且這幾塊玻璃(鏡頭)還賣得那麼貴!這是因為小孔要成像的話,孔必須很小,這也是針孔相機名稱的來歷。如果孔開得和門一樣大,這個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們沒有小門成像一說。孔小進光量就小,所以玩針孔攝影非常鍛煉人的耐心,一張照片曝光幾分鐘到幾個小時都常見。而且,由於光的衍射干擾,針孔相機拍的圖片都不夠清晰,如霧裡看花一般。
沒有人原意花幾個小時去拍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我們要想辦法加大進光量。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這個小孔開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圖像呢?人們馬上就想到了凸鏡的聚光功能。把玻璃凸鏡裝到大孔上,問題不就解決了?
確實如此。相機鏡頭就是這樣誕生的。今天數碼相機的各種鏡頭都是幾塊凹凸鏡的排列組合,然後外面用塑料或鐵皮一包。有了鏡頭,小孔成像的這個孔 – 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 – 就不再是針孔了,它變成了洞。
進光量問題解決。但有時候問題又來了: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大洞。比如夏日沙灘上烈日當頭,四處白花花一片,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還是白沙,我們需要眯著眼睛仔細觀察。鏡頭是照相機的眼睛,這時候相機也需要眯起眼睛。很顯然,為了應付不同的光線強度,我們還需要給鏡頭裝上能夠調節這個洞的大小的裝置,以便在強光時縮小為針孔,弱光時開成大洞。這個裝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一組凹凸鏡再加上光圈就誕生了完整的鏡頭。
定義:光圈就是鏡頭裡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
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也許您已經看出來了,光圈值和光圈實際大小是相反的,進光量最大時光圈為F1,最小時為F64。 對135相機來說大多數鏡頭的最小光圈為F22。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時候鏡頭的成像質量最好?根據上圖,最小光圈F22時光圈跟針孔差不多,數碼相機成了針孔相機,前面說過針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時候小孔又變成了大門,成像也差。所以,根據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庸之道,請牢記: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
我們稱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為最佳光圈。
如果是135數碼單反,中等光圈為F8或F11。小數碼DC要看具體機型,如果可選光圈值在F2.5到F8之間,中間的F4.6為最佳光圈。
假如光陰似水,鏡頭的光圈就是水龍頭,它控制著水流(進光量)的大小。
對於鏡頭我們當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這就如同家裡的水龍頭,雖然平時我們刷牙洗臉從不把它開最大,但萬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們會立即把龍頭擰到最
大,並且痛恨當初為什麼沒有裝一個大點的水龍頭。一個鏡頭最大光圈時成像並不好,平時我們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準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下,比如
深夜的街頭紀實抓拍,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最大光圈,並且後悔當初為什麼沒買一支大光圈鏡頭。
但大光圈鏡頭的價錢很貴,重量驚人。比如Canon70-200mm有兩個版本,光圈為F4的售價人民幣四千元,重700克;光圈為F2.8的那一款售價八千多元,重達1500克。這是因為光圈
大一級,鏡片就大很多,加工難度大。是否值得為大一級光圈多付出一倍的錢和負重的汗水,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曝光
為了講清曝光這個詞,我們還是回到小孔成像。假設一個黑乎乎的密閉房間,一面牆壁上開了個小圓窗戶,窗對面的內壁上安上感光材料(白瀝青,大型膠捲或CCD/CMOS)。這就是一台大型房式照相機。在沒有打開小窗之前,房間里是黑乎乎的。
我們打開小窗,光線從小孔而入,射到對面牆壁的膠捲上,產生光化反應(或光電反應,如果是CCD/CMOS),照片就誕生了。此過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確曝光的圖片,必須精確決定曝光量。所謂曝光量就是讓多少光進入這個密閉房間里。如果進光量太大,照片就會白花花一片,晚上變成了白天。如果進光量太小,照片就會黑乎乎的,白人變成黑人。
幸好我們有了光圈和快門兩樣工具可以一起來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門的組合。
可以這樣認為:光圈(值)大小其實就是那個小圓窗戶開多大,快門(速度)就是窗戶打開多久。假設窗戶只打開1/4,時間為4秒鐘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很顯然,窗戶打開一半,時間2秒鐘也能讓底片正確曝光,因為1/4*4=1/2*2=1,進光量都是一樣多。同樣的,如果窗戶全開,曝光時間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個鏡頭光圈全開為F4,用攝影行話來說,光圈F4快門速度1秒為正確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樣能得到準確曝光的圖片。
重要結論:一張正確曝光的圖片可以有N種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
總結以上幾個名詞解釋,有三個因素能影響一張圖片是否正確曝光:光圈,快門速度,ISO。
其中光圈和速度聯合決定進光量,ISO決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進光量不夠,我們可以開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門速度,還是不夠的話就提高ISO。
大光圈的缺點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門速度降低則圖片可能會糊,提高ISO後圖片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捨要靈活決定。
測光與測光模式
曝光和測光是一對雙胞胎,如果不能準確測定光照強度,正確曝光就無從談起。1965年以前絕大多數相機都沒有機內測光裝置,拍照時要另外攜帶笨重的測光表,或者靠經驗來估計光照強度。現在所有的數碼相機都內置測光表,它能測量光線的強度,自動給出能正確曝光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大大降低了攝影的技術門檻。
相機是如何實現自動測光的?原來每個數碼相機里都有一個光敏電阻(不同強度的光線照射時電阻值發生變化),相機內的電腦根據電阻值的變化確定光線強度,進而確定曝光值(光圈,快門)。
測光模式主要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區域(平均)測光三種。點測光只測取景框內一個小點的光線強度(此小點大約為取景框面積的10%到1%,看不同機型)。區域(平均)測光則把取景框分為5到63塊(看機型不同),分別對每塊測光然後再加權平均得到光照強度。中央重點測光是簡化的區域(平均)測光,只把取景框分為中央圓圈和四周兩塊,分別測光,然後加權平均(中央圓圈的權重為70%左右)。
根據什麼情況來採用不同的測光方式?大多數情況下用區域測光即可。在光線明暗反差很大時應該採用點測光。用區域(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也可以,你可根據自己的藝術創意進行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
到底怎樣才算是正確曝光?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準確的答案。總原則:照片要能真實反映拍攝時的環境亮度。如果一張正午戶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這張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則是曝光過度。曝光是否準確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的。
相機自動確定的曝光值90%以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準的時候,典型的例子是雪景,本來應該雪白刺眼的場景拍出來卻是一片灰色;再比如對著一堆煤球拍,本來是純黑,拍出來卻是灰煤。這種失誤根源在於相機的反射式測光原理。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物體本身可以發光,比如太陽或燈泡;大多數情況是物體能反射外來光線。反射的光線越多,物體就越亮,反之則越
暗。假設兩個極端,純黑色物體不會反射光線,反射率為零,而純白的物體反射率是100%。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中間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稱為柯達灰,也
稱為18%中間灰。
以一張客廳照片為例,客廳牆壁又白又亮,而電視機的大屏幕又黑又暗,窗帘和傢具等亮度居中。要以誰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相機自動測光就是取平均數,最後給出一個讓圖片達到中間灰的曝光值。
相機內部的自動測光電腦是個死腦筋,它認為全世界所有場景的平均亮度都是18%中間灰。好在大部分生活場景都是明暗交織的,平均起來差不多是灰色,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自動曝光自動測光都相對準確。但在雪景這樣的純白場景(或者煤球等純黑場景)時,相機依然會給出中間灰效果的曝光值,拍出來就會白雪成灰雪,煤球成灰球。此時我們就要對自動曝光值予以修正,對雪景增加曝光,煤球減少曝光,這樣才能拍出亮度和色調正確的照片。修正(增減)曝光值就叫做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的原則:白加黑減。如果構圖中有大片白色物體或者有燈等特別明亮的物體,就要相應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減低快門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體,則要減少曝光量。 一般來說,在光照比較平均的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測光和曝光比較準確,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時自動曝光往往不準,需要手動暴光補償。
之所以需要曝光補償,是因為相機的小電腦雖然聰明,但還沒有聰明到能判斷物體到底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電腦能辨別出白雪,茶杯,或者煤球,那也就不用人腦來補償了。不過就算
相機能認識物體,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還是需要曝光補償,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想故意把明亮的世界拍得灰暗些;又比如我想故意增加曝光量,把一個深色皮膚的妹妹拍得白白的。這些事情相機的電腦永遠學不會,因為它不懂我的心,所以我們永遠需要補償。
在膠片時代,精確測光和曝光是極其重要的, 負片底片一旦曝光不足,色彩就非常難看;而反轉片一旦過曝一檔(1EV),其色彩和層次就消失大半,更何況只有在底片沖印後才知道曝光是否準確。在數碼時代曝光的問題變得簡單了,拍完之後可以立即回放,曝光不準可以馬上改,而且如果圖片以RAW格式存儲的話,其抗過曝/欠曝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沒有曝成完全沒層次的一片純白,過曝/欠曝一個EV之內的照片都能在後期電腦處理時調正,而且基本不漏痕迹。但過曝/欠曝太多還是不行,如果相差2EV以上,調正後的圖片也會很難看。所以掌握曝光補償白加黑減的原則依然重要。
本文主要摘自:
幾個必要的攝影名詞解釋http://www.midphoto.com/
最後做下小廣告
王波,網名 一鏡收江南
軟體設計師,熱愛攝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眾號id:ilikephoto
http://weixin.qq.com/r/-kPg_O7EBLN7raqb9x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高能預警】以下內容未成年人請在父母的指導下觀看:
其實這事兒我最開始也想過很多很多比喻,包括樓上的各種思路。但是後來都覺得不是特別貼切而且記憶不夠深刻。
直到有一天腦門一拍:
【二次高能預警】
一次完整的曝光過程就像是一次OOXX。
把完美的曝光量看成是女性達到XX時產生的快感。
於是,光圈大小等於丁丁的粗細,曝光時間等於OOXX的時間,ISO感光度等於女性的敏感度。
在很粗的時候,敏感度不變,達到高潮所需要的時間就可以短一點,如果細,那OOXX的時間就需要增加;
欠曝:敏感度不變,或者過細,或者時間過短。
過曝:過粗,時間過長,過於敏感,(那簡直要爆炸啊!)
所以,我們如何調節這三者呢?
有時候需要一瞬間解決戰鬥,那就調粗一點,調敏感一點;
有時候需要慢慢來長時間戲耍,那就細一點,敏感度第一點。
光圈快門iso究竟是什麼前面的答案講的多了,這裡只說一下實際使用時的考量。
其實就算是專業攝影師(我不是,但我見過),拍攝時依然是靠自動測光獲得合理的iso/光圈/快門曝光值的,即使要手動修正曝光,很多時候為了迅捷往往也是調整EV值。之所以手動控制iso/光圈/快門,在多數情況下其實不是為了獲得正確的曝光,而是為了確保照片的解析力和表現力,換句話說,拍出來該銳的地方銳,該虛的地方虛。
那麼,照片為什麼會虛呢?
ISO
對於ISO來說,感光元件都有一個基底ISO。多數相機是ISO50-200不等,攝像機則一般更高,請參見你的相機說明書,另外這個基底ISO不一定是你可選的最低ISO,比如有的相機最低可選ISO80,但基底ISO其實是100,這時候ISO80並不會比ISO100更乾淨。只有在這個基底ISO,感光元件才會產生最低噪點,最乾淨清晰的畫面。高於這個基底ISO,噪點就會逐步增加,不降噪就會有顆粒感,甚至偽色點,降噪就會產生塗抹,無論如何都會降低畫面的解析力。所以想拍攝最清晰的照片,就要盡量向基底ISO靠攏。
要注意的是,畫面暗部和純凈顏色(因為只有一種顏色的像素點在起作用)特別容易體現噪點,對於暗部和純色特別多的場景,提高ISO時要保守些。
(賓得K20D在ISO1600下的噪點,已降噪,100%截圖)
光圈
對於光圈,每個鏡頭都有解析力最高-----也就是看起來最銳-----的最佳光圈值。由於鏡頭與鏡頭之間光學結構不同,這個值沒有一個定數,也沒有通用的計算方法,有的人說從最大光圈縮三到四檔就是最佳光圈,有的人認為f8-11就是最佳光圈,但這些只是粗略的估計方法,很多時候是有偏差的。還有人認為光圈越小越好,所以鏡頭的最小光圈比如f22是最銳的,這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光圈越小衍射就越嚴重,一樣導致畫質下降。要知道真正準確的值,必須參考你的鏡頭規格表或者看專業測試,從MTF曲線上看到什麼光圈下中心解析力最高,甚麼光圈下邊緣解析力最高(這兩項還不一定一樣),而如果是變焦鏡頭,不同焦段的最佳光圈又未必一樣。
實際使用時,一般人當然不可能記住這麼多具體的變化,通常只是有個大概印象,比如某變焦頭廣角端f2.8有點發虛了,縮到f5.6才能讓畫面邊緣看起來好些,長焦端只要f4中間就夠銳了,等等,都是靠拍完修片再拍完修片,從經驗中累積印象。如果是拿到一個新鏡頭,完全不了解,那麼「從最大光圈縮三到四檔」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最佳光圈估計方法。
然而光圈跟ISO不同,光圈還控制景深。只要光線允許,我們無論甚麼場景都希望使用最乾淨的基底ISO,但並不是只要光線允許,就無論甚麼場景都要使用解析力最佳的光圈。在同樣焦段和片幅下,光圈越大(也就是f值越小),景深就越小,也就是說畫面中合焦清晰的範圍越窄。於是你拍一個人的時候,對焦在人臉,人背後的背景會更模糊,這有助於突出主體。當然了,你用比最佳光圈更大的光圈去拍,主體本身的銳度肯定不如最佳光圈的銳度,但差距不會很大,遠遠比不上背景虛化帶來的對比效果在主觀上讓你覺得這人更清晰了。再說了,手機拍照還美顏磨皮呢,你盲目追求絕對銳度把毛孔拍出來,除了死硬派器材黨,誰會欣賞?
所以要按照景深的需求選擇光圈。
如果是一般的風景和建築照片,沒有明顯的前景背景差別,就盡量選擇最佳光圈,比如下面這張,雖然大樓有遠近之分,但最近的樓房也遠在鏡頭的「超焦距」之外,所以無須考慮景深問題。
關於超焦距可看這裡,初學者也可跳過
《如何使用數碼相機玩轉超焦距》上
拍人像、動物、以及任何需要虛化背景突出某個主體的情況,就可以考慮使用較大的光圈。當然,有時候虛化程度需要控制,光圈卻也不是越大越好。
還有一些情況會導致我們使用比最佳光圈更小的光圈,比如:
- 光線實在太亮,調到最高快門依然過曝
- 拍微距時景深太淺,比如花蕊是清晰的花瓣就虛了,於是縮小光圈增加景深
- 有時候拍攝前景的人和物但又不想虛化背景(比如到此一游式照片),想確保景深足夠大,前景的人和背景都足夠清晰,於是根據超焦距計算選擇小光圈
- 你想把任何點光源拍出誇張的星芒,就需要較小的光圈,當然這時候多數需要腳架
快門
比起光圈,快門應該比較容易了解。越快的快門,越不容易把東西拍虛。當然這種移動導致的發虛也分兩種,一是你拍攝的物體在運動,二是你的手和相機本身在抖動。現在很多相機有機身或鏡頭防抖,這隻能減少(但不是解決)手抖的問題,對於被攝物體的運動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我們拍攝飛行中的鳥或者拍攝體育運動,就需要很高的快門比如1/1000才不會拍糊,曝光時間短就導致需要很大的光圈來補償,同時鳥和運動員往往離我們很遠,這樣又需要很長的焦段,同時實現大光圈和長焦距的鏡頭必然又長又粗,所以你看見那些扛著「大炮」的人,基本上不是打鳥的,就是體育攝影師。
對於手抖,一般有一個「安全快門」的概念,就是說手持相機,只要快門速度快於 1/(鏡頭焦長),就不容易因為手抖而發虛。這裡的鏡頭焦長指的是135全幅下的焦長,如果你用泥坑D5500之類的ASP-C相機,就要乘以1.5(因為全幅的感光元件邊長尺寸是其1.5倍),奧林巴斯等4/3系統就要乘2,諸如此類。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用D5500和35mm焦段的鏡頭拍照,手持的安全快門就是1/(35*1.5)也就是1/52----最接近的可選快門是1/60,慢於這個速度就有手抖導致發虛的風險。當然這只是個參考值,如果你手特別穩,或許更長的曝光也安全,而如果你正氣喘吁吁,那麼也許1/60也不安全。
相機/鏡頭本身的防抖功能,有的廠商宣傳能把安全快門提升4-5檔,那是極端情況,實際使用能有兩檔就不錯了,也就是說開啟防抖,ASP-C相機在35mm,也許你能用1/15的快門拍攝出不糊的照片,更多的嘛,試試無妨,但不要奢望。
調整快門,就是為了在不抖不糊的前提下,提供充分的曝光時間,讓你能夠降低ISO和使用最合適的光圈。
當然,有些時候也會上腳架使用特別長的快門實現特殊效果,比如拍星軌、車燈軌跡、柔化水流等等。
還有就是當使用閃光燈時不能用太快的快門,因為簾式快門有快門同步的問題,一些相機的最高快門同步只有1/200秒左右(具體參考說明書),用比這更快的快門再用閃光燈,你會發現畫面有一部分沒被閃光燈照亮。
怎麼取捨?
通常情況下光線條件是不理想的,你不能同時用最好的光圈,最乾淨的ISO,和最快的快門。既然三者都影響畫質,那麼當必須犧牲一個成全另一個的時候,應該怎麼取捨?
這個問題也許沒有唯一的答案。我自己嘛,對於三者在心裡都設了一個限度,比如在常用的K-5II單反上,根據我對畫質的挑剔程度,ISO在1600以下可以隨便浮動,若光線太惡劣勉強容許3200;快門不超過安全快門+2檔(有腳架除外);光圈看場景。一般街拍隨拍是使用P模式(但賓得在P模式直接撥不同的輪就瞬間變成光圈或者快門優先模式了),然後------ 先根據場景選擇想要的光圈,如果選定光圈測光得出的ISO不太高,快門不會糊,那就OK。
- 如果ISO過高或快門太慢,就逐步加大光圈。
- 如果光圈已經最大,或者景深不夠,那就想辦法穩定機子用長快門拍出來。
- 如果實在沒辦法用長快門而不糊,就犧牲畫質靠高ISO強拍出來,寧要噪點,不要手抖。
說起來似乎複雜,其實拍多了也就是一種習慣,多數情況下只要第一步就行了。
對於新手來說也不用記住每一項法則,比如所謂安全快門並不需要心算,現在很多相機會自動計算出來,當接近或超過安全快門時就會在屏幕或取景器顯示手抖符號提醒你。你不知道某焦段f多少才是解析力最佳的光圈?沒關係,至少賓得單反內置了鏡頭MTF數據(也就是哪個光圈最銳的數據),怎麼選它自己知道。K5II的超級P檔,就分別有MTF優先、淺景深優先、深景深優先,以及快門優先,全自動但也隨時可以手動微調。只要你懂得根據場景構圖選擇自己究竟想要最銳的光圈,要深/淺景深,還是要高速,在半按快門的瞬間程序就幫你把光圈快門ISO通通設好了。等你熟悉了每個數值代表什麼,再慢慢開始手動微調不遲。文章來源於公眾號:攝影筆記(sybiji)
也可以關注我的微博:不知名的攝影師Glacier
首先咱們先看這張圖
點我查看
點擊上方鏈接可以查看這張圖,然後可以點擊查看。
如想看跟快門有關的知識,可以點擊圖片里的快門即可。
然後咱們挨個說。
先說光圈吧
光圈有6個作用你都知道么?
光圈是鏡頭中控制孔徑大小的組件。孔徑指的就是鏡頭中的一個洞,這個洞的大小對於我們的拍攝有很大的影響。
光圈一般以一個數值來表示,比如F2.8、F8這樣的,正式一點也寫作f/2.8、f/8這樣的。
光圈的主要作用
一、光圈決定了通光速率
光圈越大(數值越小),那麼表示孔徑越大,這樣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光線也就越多,通光能力也就越強。
可以這麼說,光圈越大越明亮。
拍攝星空來說,如果你使用很高的高感,畫面的噪點就非常難看了,畫質太差。如果你不想用太高的感光度,就只能從光圈快門方面下手。
因為地球自轉,所以拍攝星空有一個500原則,就是用500除以你的等效焦距,得到一個數字,原則上快門速度比這個數字更慢,就會出現星軌了。
所以拍攝星空的時候,光圈大一級,畫面就會好太多。這也是為什麼推薦超廣角變焦鏡頭的時候我一定問問對方是不是要拍攝星空,如果是,F2.8的光圈就是極限。再小就不好了。
二、光圈影響虛化效果
光圈越大,孔徑越大,那麼背景虛化能力越強。為什麼會這樣?寧老師不給大家講光學原理,大家只要記住小孔成像原理是——洞越小,越清楚。那麼反之,孔徑越大,越容易虛化。
同等條件下,光圈越大越容易虛化。
上圖為85mm F1.2光圈拍攝效果
上圖為85mm F16光圈拍攝效果
所以想拍得很夢幻,虛實結合不可少。
其它輔助作用
1、小光圈能出星芒效果
在使用極小光圈時,畫面中的點光源會出現星芒線。一般我們可以使用F16左右的光圈拍攝出來。
2、大光圈可以讓前景消失
當使用大光圈時,如果有離你相機很近的前景比如鐵絲網、柵欄等等躲不開的東西。可以使用大光圈,這樣前景會虛掉——直至虛化得看不到。
3、小光圈可以檢驗鏡頭清潔度
鏡頭是不是髒了可以使用小光圈對著白牆拍攝一張照片。小光圈可以讓鏡頭上或者鏡頭內部的污物更加明顯。如果不嚴重,我們可以不用清潔。
上圖左上角就能看到污點。
4、大光圈可以拍出不同形狀光斑
光斑虛化的形狀往往就是你孔徑的形狀。如果我們將光圈開到最大,我們可以在鏡頭前面加一張卡紙,卡紙中間刻出我們想要的形狀——要保證比最大光圈時的孔徑小。卡紙中的洞就成為了真正的光圈,虛化出的光斑就是卡紙中間洞的形狀了。
光圈基本上就這麼簡單。大家要記住:
?1、光圈是表示鏡頭中孔徑大小的比值。
?2、光圈越大數值越小,光圈越小數值越大。
?3、光圈越大越明亮,光圈越小越暗。
?4、光圈越大虛化越強,光圈越小虛化越弱。
再說說快門
快門不就是機身上的那個鈕么?一按就「咔擦」拍一張。要是真的這麼簡單,寧老師會專門寫一篇么?快門確實就是那個鈕,但是快門還有一個意義就是:相機中控制曝光時間的部件。
快門的長短(慢快),決定了曝光時間的長短。
?快門慢就是咔………………嚓!一下。
?快門快就是咔嚓!一下。
(點擊圖片觀看GIF圖)
咱們用的相機大多數是採用焦平面快門的。焦平面快門就是上圖中的樣子。在機身里,如果你用的是單反,輕輕把反光板抬起來就能看得到。
與大家認知不同的是,快門實際上是兩道閘門。我們看上圖最右邊的部分,挨著鏡頭近的閘門叫做前簾,挨著感測器近的叫後簾。
一開始後簾從下往上打開,但是沒曝光,因為前簾還閉合呢。然後前簾從上往下打開,畫面從上往下曝光——這就是「咔」,曝光結束後,後簾從上往下閉合,只要後簾閉合就是曝光結束——這就是「嚓」。然後前簾再閉合等待下一次曝光。
之所以有兩個快門帘,目的就是可以從上往下曝光也可以從上往下結束曝光。如果只有一個前簾的話,從上往下打開是開始曝光,但是結束曝光的時候,要從下往上了,上面曝光就會比下面的多,對於高速快門時,畫面上下就會嚴重曝光不同。
憑什麼?!憑什麼上面就要多曝光?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前簾和後簾兩個簾的原因。
快門是決定照片亮度的因素之一
對於快門來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決定曝光時間長短。高速快門曝光時間短,「咔嚓」,照片就不太容易拍攝得亮。
慢門曝光時間長,「咔……………………嚓」,整個「……………………」的時間都是在曝光,所以自然曝光容易亮一些。
大白天的室外曝光時間都不會太長。都挺快的。1/1000秒。
但是近了夜晚,環境一暗,往往就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了。1/60秒。
畫面中有動的元素快門就很重要
快門快(高速快門)拍攝出來的感覺,運動很快的東西也會被凝固住。
下面這兩張是快門慢(長曝光、慢門、低速快門,叫法很多)拍攝出來的效果。
拍攝者控制快門速度,往往也是為了達到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拍攝的畫面是完全靜止的,相機也是完全靜止的,那麼其實快門快慢就沒有用了,只有相機和畫面中的事物相對運動的時候,是凝固運動還是記錄運動軌跡,就決定了你到底用高速快門,還是用慢門。
快門速度的單位是秒,一般常見的就是30秒、15秒、8秒、4秒、2秒、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1/8000秒。
剛剛說的都是整檔位的快門速度,目前絕大多數相機還可以按照1/2檔,1/3檔來調節,所以就有了什麼1/20秒、1/50秒一類的。我們學習快門速度的時候,就按照整檔位來記憶就可以了。
有人說了,寧老師,你特么太狠了,這麼多數字怎麼記啊?!
你沒發現如果我們以1秒為基準,向上每一檔,向下每一檔都是2倍或者1/2倍的變化么(取近似值,別較真)?這樣,就記住1秒×2或者×1/2就行了。
一般來說
比1/4秒慢的,就是很慢的快門速度了。
比1/60秒慢的,就是慢門。
比1/250秒快的,就是高速快門。
比1/2000秒快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門了。
除了這些常見的檔位還有倆東西,一個叫B門,一個叫T門。B門就是按住了快門,你按多久就快門就打開多久。
T們就是按一下快門,快門打開,你再按一次快門,快門就閉合了。
但是因為現在大家都用一個叫快門線的東西,不需要一直按著快門,所以B門基本上一統天下,很少再有T門了。
最後是ISO感光度
這個我簡單說下,ISO感光度你可以很直接的理解為感受光的程度,這麼說可能有些不科學,但是簡單粗暴。
ISO越高,感受光的能力就越高,照片在同樣條件下,iso越高越亮,但是iso越高呢,帶來的問題就是畫質會下降,照片噪點會變多,因此在大多數條件下,都儘可能的用源生的最低感光度比較高,不過每台相機的ISO能力不同,好比A7S2的高感就很好,相對來說,A7R2就不如A7S2,但是A7R2的像素高,定位不同,可用高感也不同。除了特殊環境,突發情況,星空拍攝等,大多數還是保證畫質為前提,用低ISO。
http://weixin.qq.com/r/eXXfx03EtRDKrQmk9yBr (二維碼自動識別)
iso,快門,光圈決定曝光
相機之所以能成像是因為感測器捕獲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然後經過相機處理器讓信號成為能顯示的圖片,曝光過程就是感測器捕獲光信息的過程,iso,光圈,快門就是控制曝光的三個重要因素
1.快門,即控制曝光時間的器件,也被直接用來代替曝光時間這個名詞,先不管光圈和iso對曝光的影響,快門決定了感光元件即感測器捕捉光信息的時間,時間越長每個像素(感測器上可以捕捉光信息的基本單位)捕捉到的光信息也就越多,也就是每個像素輸出的點中的信息也就越多,相機只會吸收三原色的光信息,我們都知道光混合在一起越多就越接近白色,畫面也就越亮,反之接近黑色,越暗。舉個例子就是下雨時下的時間越長路面越濕,最後積水(相當於曝光中的過曝),時間越短路面越干,太短的話路面就看不出下雨了(欠曝)
2.光圈
這裡就是各檔光圈時光圈葉片留下的光圈空的大小,我們看得到光圈越大光圈孔就越大,如果iso和快門不變的情況下,通光孔的面積越大通過的光就會越多,感測器接收到的光信息也就越多,隨之影響曝光量,再舉個例子,我們要做到同等的曝光量,iso不變的前提下,光圈越大,快門則應該越小,就像用漏鬥倒同樣多的水,漏斗孔越大需要的時間越短。
3.iso,這是感測器的一個參數,表示每個像素接受光信息能力的強弱,光圈快門都不變的情況下,獲得光信息的能力越強則能在同等條件下獲得更高的曝光,因為它可以獲得抓到更多光信息。
iso快門光圈這三者如何影響曝光應該很清楚了,實際情況中因為環境的光線條件不一樣,我們所需要的曝光量也是不同的,而這三個參數要做的就是相互協調到達這個恰好的曝光量。此消彼長,曝光就是他們之間的一中平衡,而這三者,特別是光圈和快門在不同的參數下帶給人的視覺感受和拍攝方法的改變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光圈會影響景深,快門可以創造光軌和故意模糊產生的奇特效果。所以我們需要在保證曝光量是我們需要的情況下改變三者的參數,來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張照片,正因為彼此消漲協調後都能得到同樣的曝光量,所以同一種曝光量可以由無數種參數來得到,這就是曝光的魅力之一,而且不一定每張照片都需要准切的曝光量,有時候過曝一點有時候欠曝一點反而可以更好地表現事物的特徵。攝影一般第一課就得學曝光,這是攝影的根本,一張曝光出現問題的、不能良好表現所拍景物特徵的照片不能稱之為好照片。
--------『本文會持續更新』---------
說到曝光正常的照片,就需要掌握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ISO。
先從基礎說,只有掌握了最基礎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曝光:
第一大類:光圈
-----------------------------------------
講光圈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一下,光圈長什麼樣子。蜜茶以一個鏡頭為例,給大家展示一下光圈的真面目,如圖1。
知道了光圈的樣子,下面蜜茶從五個方面給大家介紹詳細一下:
一、光圈是怎麼工作的;
二、光圈在相機中如何表示;
三、光圈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四、如何選擇合適的光圈;
五、光圈在相機上如何設置。
如果了解這五個方面的知識,相信你一定能夠熟練運用光圈了。
一、光圈是怎麼工作的
光圈就是用來控制相機進光量多少的裝置,當我們在拍照的時候,光線進入到相機內部第一道門檻就是光圈。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光圈是如何控制進光量的,下面蜜茶給大家展示一下,如圖2。
看得出來,光圈的開口越大,進入相機的光線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光圈就是這樣控制相機的進光量的,類比一下生活的場景,其實光圈就好比水龍頭的閥門。閥門開的越大,同一時間,流出來的水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光圈在相機中如何表示的
在相機中,光圈用「F+數字」的形式表示,如圖3方框內顯示的F3.5就是光圈。F後面的數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F後面的數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
大家繼續看圖4:
通過這幅圖,能明顯看出來:
F後面的數字越大,通光孔越小,光圈就越小,進光量就越少;
F後面的數字越小,通光孔反而越大,光圈就越大,進光量就越多。
所以,F1.8的光圈就比F22的光圈大。
蜜茶後面講的時候會經常引用「F+數字」的形式來表示光圈,一定要記住。
三、光圈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相機光圈的大小,控制著進光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照片的亮度。
同一時間內,感光度相同的情況下,
光圈越大,照片越亮;光圈越小,照片越暗,對比如圖5-圖7。
其次,光圈從攝影藝術角度來說,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那什麼是景深呢?
景深,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張照片中清晰的部分。照片中,清晰的部分越多,表示景深越深,
清晰的部分越少,表示景深越淺,下面蜜茶通過圖8給大家展示一下景深。
清晰的部分就是相機的景深部分,就這麼簡單,記住就好。
回歸正題:那光圈和景深有什麼關係呢?蜜茶拍了三張照片來給大家詳細說明,如圖9-圖11。
通過上圖對比,可以看出:隨著光圈慢慢變小,照片的背景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景深越來越深了,虛化不明顯,所以光圈和景深的關係是:
光圈越大,虛化越嚴重,景深越淺;
光圈越小,虛化越輕微,景深越深。
四、如何選擇合適的光圈
1. 如你想拍一片花海的美景,就應該用小光圈盡量把花海整體都拍清晰,如圖12;如果你想單獨突出一朵花,應該用大光圈虛化掉背景,如圖13。
2. 比如你看到美麗的風景想合影的時候,就應該使用小光圈把人和風景都拍清楚,如圖14;如果你想單獨突出人物,就應該使用大光圈虛化掉背景,如圖15。
3. 如果你想在晚上拍路燈的星芒效果,可以採用小光圈,對比效果如圖16-圖17。
五、光圈在相機中如何設置的
蜜茶以佳能800D為例,教大家如何設置光圈:
1. 調到AV檔(光圈優先),如圖18。直接轉動機身頂部的主撥盤,如圖19,就可以調節。
2. 調到M檔(全手動模式),如圖20。按著曝光補償鍵,如圖21,同時轉動主撥盤調節。
至此,蜜茶再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光圈是如何工作的
通過控制光圈葉片的收縮,控制進光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反之,則越少!
▍光圈在相機中如何表示
光圈通過「F+數字」的方式表示光圈,F後面的數值越大,光圈越小;反之,則越大!
▍光圈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①光圈越大,照片越亮;光圈越小,照片越暗;
②光圈越大,背景虛化越好;光圈越小,背景虛化越輕微。
▍如何選擇合適的光圈
①大光圈容易突出主體,適合拍花卉,人物特寫等;
②小光圈適合拍風景類的題材。
▍光圈如何設置
①在AV檔(光圈優先模式)的時候,直接轉動機身頂部的主撥盤就可以調節;
②在M檔(全手動模式)的時候,需要按著曝光補償鍵,同時轉動主撥盤調節。
第二大類:快門
-----------------------------------------
大家都會咔咔的按快門拍照,但是對於快門是什麼,快門對拍照到底有什麼影響,大都是一頭霧水。今天蜜茶就來跟大家聊聊快門的那些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蜜茶分了五個部分給大家介紹快門:
一、什麼是快門,它是如何工作的;
二、快門在相機中是如何表示的;
三、快門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四、如何選擇合適的快門;
五、如何設置快門。
一、什麼是快門
很多人都以為拍照時按下的快門按鈕就是快門,其實這只是一個觸發裝置,在相機中還有一個專門的快門組件,如圖1所示,這才是快門的真面目。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辦公室里的百葉窗?「百葉窗」開啟,光線進入相機,到時間後「百葉窗」關閉,光線就無法進入相機了。所以說到底,快門是通過控制光線進入相機時間的長短,進而控制進光量的。
二、快門在相機中是如何表示的
相機中一般用1/400、8」這樣的形式表示快門時間(也叫快門速度),如圖2。這個數值越大,快門開啟的時間越長,進入相機的光線就越多;反之數值越小,進光量越少。
三、快門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1.影響照片的亮度
快門時間長短直接影響進光量的多少。在光圈和感光度不變的情況下,快門時間越長,照片越亮,反之越暗,對比效果如圖3-圖5。
2.影響記錄的「軌跡」:可以定格瞬間,也可以記錄過程。
我們以圖6中的小汽車為例介紹:
假設汽車從A點出發到B點需要10秒,如果快門時間設置為10秒,那麼汽車從A點到B點的整個運動過程都會被相機記錄下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張軌跡圖;如果快門時間設置為1/100秒,那就只能記錄汽車剛剛出發時一個很短的瞬間了。
快門時間不同,拍出的軌跡完全不同,對比效果如圖7-圖8。
四、如何選擇合適的快門
1.如果你想抓拍美麗瞬間,那快門時間越短越好,這能讓時間定格,拍的也清楚。
比如拍跳躍照或者抓拍寶寶、寵物的時候,此時蜜茶建議你使用高速快門,對比效果如圖9-圖10。
2.如果你想記錄軌跡或者過程,那一定要設置長快門。
比如拍汽車拉絲或者更高大上的星空。快門時間不同,記錄的軌跡完全不同,對比效果如圖11-圖12。
新手在手持拍攝的時候,很容易拍模糊。這是因為在快門開啟的時間內,只要手抖了,哪怕非常輕微,也會被相機記錄下來,導致拍出的照片模糊。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蜜茶建議大家記住一個概念:安全快門,它要求快門時間小於焦距(鏡頭上面的數字,代表的就是焦距,如圖13)的倒數,但不要比 1/30秒長,比如用200mm焦距拍照,那快門建議小於1/200秒,這樣拍出的照片才不會模糊。
五、如何設置快門
下面蜜茶以佳能的800D為例,教大家如何調快門。
在TV檔或者M檔的時候,直接轉動圖14紅圈中的主撥盤,就可以調節快門時間了。
至此,蜜茶再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什麼是快門
快門是一種觸發裝置,通過控制光線進入相機的時間,進而控制進光量。
▍快門在相機中如何表示的
快門在相機中用1/400 8" 等這樣的數字表示。
▍快門對照片的影響
①快門時間越短,照片越暗;快門時間越長,照片越亮。
②快門時間短,可以定格瞬間;快門時間長,可以記錄過程。
▍如何選擇合適的快門
①想要抓拍的時候,用高速快門 ②想要記錄軌跡的時候,用慢速快門。
▍如何設置快門
在TV或M檔下,直接轉動主撥盤調節。
第三大類:感光度
-------------------------------------------
前兩篇教程里大家已經了解了光圈和快門的相關知識,那麼感光度是什麼呢?
蜜茶以佳能800D為例,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一下感光度:
一、什麼是感光度,感光度在相機中是如何表示的;
二、感光度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三、如何選擇合適的感光度;
四、如何設置感光度。
如果了解了這幾方面知識,相信你一定可以熟練運用感光度啦!
一、什麼是感光度
感光度又稱為ISO,是指相機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圖1所示,相機屏幕上顯示的ISO100,就是感光度在相機里的表示。數字越大,表明設置的感光度越大,相機對光線越敏感;數字越小,表明設置的感光度越低,相機對光線越不敏感。
是不是有點太抽象了?沒關係,蜜茶給你舉個簡單粗暴的例子:
如果感光度高,對光線敏感的話,100米之外有一盞燈也可以看得到;如果感光度低,對光線不敏感,這盞燈放在面前也看不到。
二、感光度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在光圈和快門不變的情況下,ISO越高,相機的感光能力越強,拍出來的照片就會越亮;反之就會越暗。對比效果如圖2-圖4。
明顯能看出,提高感光度可以增強畫面亮度。
但是平時我們基本不會用提高感光度來增強畫面亮度的,因為高ISO會讓畫面看起來有顆粒感,這些顆粒就是所謂的噪點。
如圖5-圖7是蜜茶用800D在不同ISO下拍的照片,我們一起看一下ISO的高低對照片質量(以下我們簡稱畫質)的影響:
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我們放大圖5-圖7中白色方框內的區域,看一下細節對比,如圖8-圖10。
明顯看的出來,ISO 100照片的畫質最好,ISO 提高到6400的時候,畫面顆粒感非常明顯,ISO 超過12800後畫面已經面目全非。
所以,隨著感光度的提高,畫面噪點會越來越明顯,理論上ISO越低越好。
感光度的提高對於拍攝來說,有利有弊,那麼我們怎麼才能選擇合適的感光度呢?
三、如何選擇合適的感光度
1.如果是在光線好的環境下,用低ISO就可以了。比如陽光充足的室外,把ISO設置為100或200,能夠保證最好的畫質。
2.如果光線不好,但是搭配了三腳架固定相機,也用低ISO。
3.如果光線不好又沒有三腳架,只能手持拍攝,即使光圈已經最大了,但還是達不到安全快門值,為了防止手持抖動造成的模糊,只能通過提高ISO來縮短快門時間,保證畫面的清晰。畢竟拍一張有噪點的照片遠遠比一張糊了的照片更有意義,對比效果如圖11-圖12。
蜜茶小貼士:安全快門要求快門時間小於焦距的倒數,比如用200mm焦距拍照,那快門建議小於1/200秒,這樣拍出的照片才不會模糊。
四、如何設置感光度
蜜茶以佳能800D為例介紹,教你如何設置感光度:
可以在P、Tv、Av、M模式下調節,直接按機身頂部的ISO快捷鍵,然後轉動主撥盤調節,如圖13。圖14是ISO在屏幕上的顯示畫面。
至此,本篇教程就結束啦,蜜茶再給大家總結一下:
▍感光度是什麼
感光度的另一個名字叫ISO,是指相機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對於拍照有什麼影響
提高ISO可以增強畫面亮度,但ISO的提高會給畫面帶來明顯噪點。所以理論上ISO越低越好。
▍如何選擇合適的感光度
①光線好的時候盡量用低ISO;
②光線不好有三腳架的時候,盡量用低ISO;
③光線不好又沒有三腳架的時候,可以提高ISO來縮短快門時間,從而拍出清晰的照片。
▍如何設置感光度
按機身頂部的ISO快捷鍵,進入到感光度調節界面,再轉動主撥盤調節。
第四大類:光圈、快門和感光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
通過前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對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一張照片曝光是否正常,就是由它們三者共同決定的。那這三者是如何配合共同決定照片曝光的?所以本篇教程,蜜茶會給大家詳細介紹。
曝光說白了就是照片的亮度,三者如果有一個設置的不對,都可能出現曝光不足或者曝光過度的情況,也就是拍出來的照片太暗或者太亮。所以在說這三者關係之前,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曝光正常、曝光不足過度和曝光不足。
一、什麼是曝光正常、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
如圖1所示,方框內的曝光刻度表就是衡量曝光是否正常的標誌。
如圖2所示:
當指針指在中間的「0」時,表示曝光正常,拍出來的照片亮度合適;
當指針指在左邊的負數區,表示曝光不足,拍出來的照片偏暗;
當指針指在右邊的正數區,表示曝光過度,拍出來的照片偏亮。
所以想讓曝光正常,必須讓光圈、快門和ISO相互合作,三者是如何相互合作的?接著往下看。
二、光圈、快門和ISO關係
蜜茶以圖3水龍頭為例說明:如果拍一張曝光正常的照片是接滿一桶水,我們用水龍頭閥門的大小代表光圈,用水流時間代表快門,ISO代表濾網。
假定ISO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把水龍頭閥門擰小,那麼接滿一桶水的時間就會變長;如果把水龍頭擰大,那接滿一桶水的時間就會縮短。所以光圈和快門是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關係。
ISO起到濾網的作用,ISO越大,表示濾網的空隙越大,出水量就越大,但是雜質也會越多,拍出來的照片就會有很多的顆粒噪點。反之,ISO越小,濾網的空隙越小,雜質就越少,照片也就越乾淨。
通過圖3,我們又能得到下面的道理:
水龍頭全開(假設此時光圈為F4)+2s的流水時間(快門時間)=裝滿一桶水(曝光正常)
水龍頭半開(假設此時光圈為F5.6)+4s的流水時間(快門時間)=裝滿一桶水(曝光正常)
同樣是接滿一桶水,可以用兩種不同的參數組合,如圖4表格。
把這個例子應用於我們平時的拍攝中:
如果需要慢快門操作的時候,比如記錄運動軌跡,可以縮小光圈,延長快門時間;
如果需要大光圈操作的時候,比如拍攝背景虛化,可以加大光圈,縮短快門時間。
蜜茶再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①光圈、快門和ISO共同決定了照片的曝光;
②拍一張曝光正常的照片,ISO不變,光圈越大,快門時間越短;光圈越小,快門時間越長。
如果覺得有用,不要忘記「點贊」+「分享」
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未完,待續==========
想看更多關於攝影的教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michasheying。
添加好友的時候不要直接搜,先選下方公眾號,再搜索,每天更新精選教程。
有這麼好的視頻 教程 看文字 多無聊啊
攝影世界入門——by 殺價幫FView視頻
哈哈,這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M檔。
快門,ISO,光圈,只變換一個參數的大小,其他不變,拍幾張就知道,每個的作用了。
然後就理解互相協調了。
如果你留意,當光圈變化的時候,景深也是變化的(景深還和焦距,物距比有關係)。
接下來就是嘗試曝光補償的微調(曝光補償就是微調快門速度)。
前兩步理解了,接下來就是加入閃光燈,(我發現新人剛開始學的時候,很不容易接受光圈決定閃的進光量。)
這只是曝光,還有光的方向與色彩等需要你了解,加上上面的... ...
具體都是怎麼回事,建議你弄個紐射和熱靴日記之類的看看~
八張圖,四個簡短概念。
曝光:
光圈:
快門:
ISO:
圖片來自應用"Great Photo"。
很簡單。三種情況。
前提是一定要習慣用M檔拍攝,不能永遠也搞不清他們之間到底搞了些什麼鬼!
感光度永遠是最後考慮的!!先定死在100,懶得鳥它。
OK,現在就剩下光圈和快門了,一下簡單多了。
第一種,先確定光圈,你是要拍什樣的片?虛化還是不虛化(說景深淺景深深對有些剛人門的同學來說簡直頭暈,嗯,我頭暈過,說虛化就明了多了),要虛化就大光圈,要背景清晰就小光圈,拍一張看一下,過曝或過暗轉快門就是。
第二種,先確定快門,要拍流水絲綢,燈光流線什的就慢快門,拍一張看下,過曝過暗就轉光圈。加了閃光燈的情況下,快門在125隻能下,不能上!
第三種,麻痹!勞資光圈開到最大了(1.2,有錢人)快門慢到安全快門警戒線了(手持拍攝情況下,安全快門等同於拍攝時鏡頭焦距,比如你用85拍,那快門不能低於100,如果是50焦距拍,快門不能低於50以此類推),片子還是欠曝!同學,感光度等你召喚!彪吧。人門機你就悠著點彪。
以上這些就是從實戰角度歸納了下感光度,快門,光圈的一點基本關係。會有一些籠統和偏頗,但對於弄清關係還是很直接,弄清之後,可以自己慢慢摸索它們的奧妙之處。
快門比如為——門
光圈,在一定焦距[視角]下——門的大小
iso——房間的大小[房間越大,iso越小,也就是——iso越大,房間越小,需要的人就越少]
光線——人
正確曝光——人剛好不擠不空地站滿整個房間
快門數值——門打開多久
光圈數值——門打開多大[焦距越大,視角越小,相同光圈下門要越大]
iso數值——房間越大,需要的人就越小[實質就是感測器感光的能力大小,感光能力越大,需要的光也就越少]
外部光線強弱——人的數量
測光——根據外部人的數量,計算需要多少快門時間多少光圈大小以及以什麼樣的感光能力[iso]去拍
A檔——你控制門的大小,門打開的時間機器決定
S檔——與A檔相反
M檔——門的大小以及打開的時間都你來控制
P檔——與M檔相反
曝光補償
+——人站擠點
- ——人站疏鬆點
你還有什麼需要了解的?
首先把光理解為水。快門可以理解為一個閘口,打開快門時能通過多少數量的光可以理解為打開閘口通過多少體積的水。快門就是開門的時間長短,光圈是閘口面積。快門時間短但光圈大,和快門時間長但光圈小,兩種情況流出水的體積是一樣的。通過的水越多,相當於通過的光子量越多,打在底片(感光原件)上就會越亮。所以快門時間越長,或者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多,照片越亮。反之越暗。在不同情況下光圈和快門需要打組合,可以自己算。
(PS:光圈數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
f/1.4 2.8 5.6 11 22
f/ 2 4 8 16
以上可以解釋為什麼2.8的通光量是1.4的4倍而不是2倍。相鄰光圈之間相差2倍,f/1.4和f/2之間差兩倍,f/2和f/2.8差兩倍,所以f/1.4和 f/2.8相差2×2倍,而不是單純的2.8/1.4=2倍。
快門的理解就是一半。
在以上兩個變數確定的情況下,ISO(感光度)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亮度」。 ISO數值低,照片暗但噪點少; ISO數值高,照片亮但噪點多。最直觀的理解是晚會。舞台上運動著的人必須用快速快門拍照,進光量少,照片灰暗,所以可以提高ISO。但ISO過高噪點多,數據配合就需要多練習。EOS6D和5DⅢ的高感是很不錯的。
------ ------ ------ ------ ------ ------ ------
光圈還有一個概念是景深。微距用大光圈(對焦點以外被虛化),風景用小光圈。
你真感興趣可以看看《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教材》,講得很清楚。
就這麼幾個基本概念,有興趣有正常認知能力的很快就弄明白了
建議樓主去看看<理解曝光>這本書,簡明易懂。
隨便打一個比方吧,如果用把一瓶水倒進碗里來表示一次拍攝過程——假設,把碗剛剛倒滿作為優質曝光效果的標準,那麼這其中涉及到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瓶口大小,瓶口越大,單位時間內倒出來的水就越多。
然後,是倒水的時間,倒水的時間越長,倒出來的水就越多。
最後還有一個碗的大小,碗越小,所需要的水就越少。
好了,那麼針對某一個碗,把它倒滿所需要的水量是固定的,那麼如果瓶口大,則倒水的時間不需要很長,如果你希望倒水的時間能夠長一點,那麼就要選擇瓶口不是很大的瓶子。
不同的瓶口大小、倒水時間的長短、碗的大小,最終會造成不同的情況(如碗沒被倒滿、剛剛倒滿或者溢出來了),這種多因素所最終決定的情況,就是曝光。
在這裡面,瓶口的大小就是光圈(光圈數值越小,瓶口就越大),倒水時間長短就是快門(快門時間越短,倒水時間就越短),iso就是碗的大小(iso數值越大,碗就越小),這些因素相互組合,決定了曝光——不夠、剛好、還是多了。
曝光簡單的理解就是照片的明暗,是不是過亮了,或者是不是過暗了。
快門、光圈、ISO的理解,下面放一張圖,可以比較形象的理解:(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如何理解這幾個概念?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實踐。
毫不誇張地說,當你拿著相機帶上腳架出去夜拍一次,你就會對這幾者有相當直觀的感受了;當你能手持一張夜晚街邊人像,腳架一張星芒車流建築的時候,你就已經理解這些到底是什麼了。買本紐約攝影,回家好好看三遍。
推薦閱讀:
※手機攝影如何拍出高大上的感覺?
※如何用手機拍 Vlog?
※跟人一起創辦攝影工作室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
※微單轉接老鏡頭手動對焦能幹活嗎?
※是否可以拍攝一張鏡子的照片當做鏡子使用?這樣不是節省了鏡子的材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