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劉郎已恨蓬山遠」,為何是蓬山而非天台山?

據劉義慶的《幽明錄》、晉干寶的《搜神記》,漢明帝永平五年﹐會稽郡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採藥﹐遇兩麗質仙女﹐被邀至家中﹐並招為婿。
但後來劉郎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時,與此聯繫的居然是蓬山。例如李商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和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所以這是誤傳的原因還是故意為之的手法(畢竟都是名山,寫天台山的話平仄對不上)?


蓬萊、瀛山、方丈三山是東海的神仙居所,只是傳說之地,並不能到達,代表了遙不可及。皇家的造園中,常常用一池三山的手法表達神聖的概念,三山就代表了這三座山,可視而不可至。

僅就李商隱的詩詞來看,蓬山也是表示不可至的意思。

所以宋祁在《鷓鴣天?畫轂雕鞍俠路逢》一詞中改用了李商隱的詩,而此處的蓬山正是有皇家的寓意在其中。

因此蓬山在李的詩中代表的是一種觸不可及的寓意


因為這樣會多一個字【誤


額。。。我們來看一下李商隱的這首詩吧。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裡的蓬山,毫無疑問,指的是蓬萊山。而劉郎呢?
指的真是入天台山的劉晨嗎?我認為不是,而是另外一位更有名的大人物。
漢武帝劉徹。

眾所周知,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是個喜歡求仙問道的人。《史記·孝武本紀》里記載的幾乎都是漢武帝和各種方士、術士之間的交往事迹,而武帝也曾多次派人去尋找蓬萊山。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所以,劉徹真是對蓬萊念念不忘啊。。。他確實也會覺得蓬萊山太遠,而無法找到仙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啊。。。
而李商隱在這裡用這個典故,表達的意思就是,雖然劉徹已經相當痛恨、怨念蓬萊山距離遙遠了,但我離蓬萊山,也就是情人所在的地方,更隔了一萬重啊。。。


其實古詩詞中,寫到「劉郎」的詩詞句子很多,也並不是都是寫入天台山的劉晨或者劉徹的。
比如: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是劉禹錫寫的,「劉郎」指的是他自己。當然,他寫這詩純屬自己作死。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這是辛棄疾寫的,「劉郎」指的是劉備。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

這是周邦彥寫的,這裡的「劉郎」我認為才是入天台山的劉晨。。。

白居易寫過幾首贈別詩,是送給姓劉的朋友的,但我深切懷疑這位劉郎中就是劉禹錫。
不過在這裡,他也把朋友比作入天台山的劉晨。

願將花贈天台女,留取劉郎到夜歸。
不似劉郎無景行,長拋春恨在天台。


謝邀。
天台是初遇之地,蓬山是仙女居所。
相遇在天台公園,邀樂於蓬山小區。
劉阮嚮往的,當然是蓬山而不是天台。


劉郎已恨天台山遠,更隔天台山一萬重。 好難受


如果蓬山是天台山的別稱的話:1.天台山這三個字是三連平,讀起來不那麼好聽
2.一句只有七個字,一個地名(意向)佔了三個字,效率不那麼高,我們總是想用最精鍊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意思嘛。
劉郎恨天台山遠,沒有已字,跟下一句的意思就不連貫啦。

另一個可能,蓬山是代稱,蓬萊啊仙山啊一類東西,任何山的名字入詩不好用,都可以用蓬山代指咯。就像《長恨歌》里李隆基被叫做漢皇。


推薦閱讀:

盧綸的《塞下曲》中,「單于夜遁逃」一句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嗎?
有哪些唐詩的句子讓你覺得特有畫面感?
白居易的詩句,當時的農民能聽懂嗎?
現代流行歌曲的歌詞可以作為一種文學現象和唐詩宋詞比肩嗎?
李白的蜀道難說的具體是什麼山?

TAG:地理 | 詩歌 |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