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中,為什麼鄭莊公最終沒有殺死共叔段?

《左傳》中,共叔段的最終結局是「出奔共」。那麼,為什麼庄公沒有將他置於死地?是因為殘存的最後一絲兄弟情,是認為已經足夠維護國家安定,是自己能力不夠無法殺掉他,還是為了不落下「殺弟囚母」的名聲,還是……


首先,鄭莊公就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他是嫡長子,絕對的合法繼承人。
鄭莊公的母親非常討厭他,因為生他的時候是「寤生」,有兩種解釋:其一為難產;其二為睡著生出來,把武姜給嚇著了,所以就給庄公取名叫「寤生」。總之就是武姜不喜歡庄公,喜歡少子段,很偏心,凡事都向著公子段,對庄公的態度就像是後媽。
要知道,庄公14歲時(虛歲),武公就逝世了,而武公死前,武姜還要武公廢了庄公的太子之位,不過武公不同意。也就是說,庄公從此開始就是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孤兒了,一個新生國家的所有希望及政務就落到這個年僅14歲的少年肩上了
庄公少時母親就不喜歡他,父親又忙於國事,很少照顧他,都是庄公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著,缺少親情的滋潤。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鄭國此時不過立國十幾年而已,鄭武公是鄭國實際上的第一代君主,都在忙著鞏固國家的統治,穩定周邊環境的同時還不忘開疆擴土,所以和庄公相處的時間就很少了,對不對?
所以這個缺少親情關愛的少年,此時不但要承受至親離去的痛苦,還要承擔起國家安危存亡的重擔。(很心酸有木有(?o?) )
庄公繼位後,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蟄伏了22年後的庄公,已經浴火重生,將以霸主的地位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他不可磨滅的足跡!!!而庄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穩固他的根基,消滅一切對鄭國穩定不利的因素——公叔段,他的存在不僅僅是威脅到庄公的統治,還關係到鄭國目下的安穩繁榮甚至是鄭國的未來!!!試想一下,如果讓一個從小驕橫跋扈的人來當任一個新生國家的國君會有什麼下場?(手機碼字,不分析公叔段的驕橫跋扈,自行腦補一個被溺愛的孩子的性格),所以庄公必須要除掉公叔段。
然而,從小缺少親情的庄公,還是不忍心殺害他的親弟弟,雖然他羨慕公叔段有母親的關懷呵護,也恨母親的偏心,更記得公叔段對他的無禮,然而,庄公始終是把他當做自己的弟弟,畢竟他們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武姜和公叔段,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也是傷他最深的人!!!
他,一個缺少親情卻又非常看重親情的人,始終無法對自己的弟弟下手(想歪的人自行面壁⊙▽⊙ ),看著襁褓里天真無邪的突兒和跟在一旁俊俏的忽兒,庄公想到自己兒時也曾像慈父一般的照顧過公叔段,他回想起兒時與公叔段的做伴讀書,打碎了母親最愛的首飾,惹母親不開心,是段弟替他承擔了下來,庄公心裡一股暖流經過……還有那次他們在宮裡不知被哪來的野狗追,是他保護著段弟,打跑了惡狗,那時的段弟是多麼的天真,他們倆是如此的兄弟情深,只是後來…………

「段弟,這是我最後一次護著你了……」
( 這一段我自己腦補的,說不定人還真就是這麼想的,畢竟也是親兄弟啊)
最後的最後,他還是讓段弟走了,看著忽兒和突兒其樂融融玩耍的樣子,庄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不禁留下兩行熱淚……
奈何天意弄人,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再一次的發生在他們兄弟兩身上……

這裡補上一段評論的內容,儘管關注的也都是幾個說庄公虛偽的人~

首先,庄公繼位時14歲,此時庄公還是脆弱的,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庄公都不能那麼早除掉公叔段。
其次,關於庄公的記載是從「庄公22年開始」,所以庄公在除掉公叔段的這二十年間,都是在鞏固自己的權利、在國人心目中的賢君形象以及國家的穩定發展。在庄公後來的發展中可以看到,他並不是經常待在國中,而是在諸侯中到處奔走,今年誰不乖拉,誰又惹我不高興啊,我就去打誰咯~所以,庄公必須要有一個政權穩定、經濟繁榮的鄭國作為支持他稱霸的基礎。so,庄公要除公叔段必須讓他驕傲自大,野心畢露,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除掉公叔段,但庄公並沒有,除了親情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公叔段已經夠不成威脅了,他要是再造反,莫說公叔本人不臉紅,就是跟公叔混的人也不好意思了,(根據京地人民的反應看來,當時的公叔段造反已是不得人心的,更別說二次造反了)

庄公名寤生,已改,感謝@沾衣的糾正
————————————————分割線——————————————————

庄公兒子比較多,其中有4個先後擔任國君。 分別是太子忽 (鄭昭公)、公子突 (鄭厲公)、公子亹及公子嬰(子儀)。
庄公生前知道厲公不會久為人臣,而昭公又太耿直,雖有乃父之志,卻無其父之手段(兩拒齊國求婚←_←,被高渠弭殺害推斷出,婦人之仁,不殺高反被殺 ),就將厲公遷出鄭國,讓昭公順利繼位,又可保二子不出現他的悲劇。
奈何終究敵不過天意,宋國「幫助」厲公上位,從此鄭國內亂頻出,不再是歷史舞台上的主角,也錯過了強國的最後機會。

我說庄公重視親情不殺公叔段的推斷是:
1、庄公從小確實缺少父愛和母愛,所以對於親情自然渴望、重視。
2、庄公在母親如此對他的情況下(聯合公叔段篡位),只打跑了公叔段,對武姜說「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這是氣話,無論是誰,遇到誰都會傷心,你看歷史上那些弒父逼母,殺兄屠弟的君主(李世民,楊廣)庄公是不是很有人情味?再說秦始皇,他對趙姬做的那些事是什麼反應,秦始皇是再也不願見趙姬了,再看庄公是什麼反應?庄公是想母親想到哭了......
3、庄公對他的兒子也很關愛,祭仲曾對昭公說過 「必取之。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從。」,庄公寵愛他的兒子是證據確鑿的,但我們可以從中推斷出,庄公愛子是因為他從小缺少父愛,所以會對自己的兒子更加關愛,以此來補償自己兒時缺少的父愛,這一點,在心理學上可以講的通,對否?
綜上,庄公相較於歷史上其他君主,在被母親與胞弟篡位時,只趕跑公叔段,和母親武姜賭氣。庄公的做法可以說是很溫和了,他既不像後來的皇帝那樣無情殺弟囚母,也不像始皇帝一樣不見母親,足可見庄公是一個十分重視親情的人了,你們還要怎樣?歷史上居然還有人說庄公是偽君子,我真的要呵呵那些人了,不管活著的還是死了的!


庄公14歲繼位,開創會盟之先河,百戰百勝(詐敗除外),讓鄭國極盛一時,我覺得可以與之比肩的只有其後的趙武靈了,15歲繼位,其面對的困局與庄公時的局勢更加險惡一分,其後的結局也是惠文王與廢太子趙章兄弟父子三人殘殺,唉……

終以死兮問蒼天。
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 隱公元年》
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應。庄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潰,段出奔共。於是庄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居歲餘,已悔思母。——《史記 鄭世家》
者鄭武公欲伐胡——《韓非子》
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從。 ——《左傳 桓公十一年》
資料來自《左傳》、《史記》、《韓非子》
(全文完)


我倒是覺得 談無語 和 啊開心啊 說的很有道理,言簡意賅。

一樓獲贊的啰嗦了一大串YY親情孝悌的實在是太主觀了。

鄭莊公克段,是為了立威,除敵,目的達到了,再得個仁義的口號也無不可。

至於捧段那一過程,可能是出於來自捧殺的心機,也可能來自鄭國公族壓力,單至於一樓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歷史不是小說,不要帶太多主觀色彩。

「然而,從小缺少親情的庄公,還是不忍心殺害他的親弟弟,雖然他羨慕公叔段有母親的關懷呵護,也恨母親的偏心,更記得公叔段對他的無禮,然而,庄公始終是把他當做自己的弟弟,畢竟他們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武姜和公叔段,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也是傷他最深的人!!!」


因為段已經出逃,對庄公的統治地位構不成任何威脅,沒必要窮追不捨啊,窮追不捨是要被罵的呀。
那麼,為什麼不是顧及親情呢。根據《左傳》記載,庄公面對母親和弟弟的越禮行為從來沒考慮過勸導或者預先阻止,完全是我知道你們成不了氣候,小打小鬧的也治不了什麼重罪反而壞了我的名聲,就等著你們覺得自己實力雄厚了,來謀權篡位,我好名正言順滅了你的心態。
來舉例說明。庄公即位,要給他弟封都城嘛,姜氏獅子大開口要了京邑,庄公給了。(注意!這裡是庄公自己給的哦,相當於默默地給段打好了叛亂的基礎)大臣就跟庄公,這京邑規模太大,不和祖宗規矩啊,是國家隱患,要早作打算吶。庄公淡定地說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沒有關係,我們就看段自己作死哈。)
然後段也不是啥老實孩子,命令西部,北部邊境地區聽自己號令(「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大臣急了,跟庄公說,你到底咋打算的啊,你要是真想把國家給你弟,我就去伺候你弟去了哈,不想就趕快滅了他。庄公依舊淡定說「無庸,將自及」 (用不著管他,他會自作自受。依舊是靜靜的看著他作死)
終於。段召集了兵馬,打算攻打國都,姜氏還要給他做內應。庄公得知起兵日期後說「 可矣!」(可以下手嘍,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庄公的興奮呢)就派手下去打段的老窩,段跑到鄢,庄公親自打到那裡去,直到段逃出國。
從這裡我們看出庄公只是用老謀深算的政治手段,把段往溝里引罷了。


我認為鄭莊公是想要殺死共叔段的。《左傳》也說「謂之鄭志」。
1.庄公「寤生」,武姜不喜,更愛其弟共叔段。我們可以知道庄公在這件事里是沒有錯的,所以也許年幼的庄公會因為這樣的區別對待而傷心。但是年紀稍長之後,武姜「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我想生在君王家,當這種關乎地位利益的事情出現,庄公不可能對其母其弟心意如初。
2.庄公將京邑這樣重要的地方主動封給共叔段,縱容其造反生事的心思路人皆知。
3.祭仲、公子呂、子封輪番勸說庄公或者教育弟弟或者早做防備,但庄公每次都是對下點出共叔段的「不義不暱」而不對共叔段做任何勸導警告。
4.縱容共叔段的試探。就是「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這件事。
5.提前得知共叔段造反的時期,沒有提前私下制止,反而將計就計。「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為什麼沒有殺了共叔段呢?
1.共叔段出奔他國,如果鄭莊公為了殺自己的弟弟而發兵他國,會留下殘惡的名聲,不利於國內統治以及和他國的交往。
2.如果殺了共叔段,庄公和武姜之間的矛盾將不可調節。歷史也印證當統治者和自己的母親意見不和會對統治造成多麼不可思議的影響。(參照歷史上攝政的太后們)

以上兩點總結起來應該就是庄公為了維護統治和愛惜自己的羽毛。

3.雖然我認為庄公不殺共叔段的原因中親情占的比重很小,但不可否認應該也是有一點影響的。


.

投鼠忌器

074.《鄭桓大司徒夫人與子簡書》 (2013-02-21 16:00:07) 歷史 / 文化


『引言』 ..鄭武公之父鄭伯友大司徒血拚幽王宮而英勇殉國,武公繼其位入東都平王室

任大司徒。然王室大壞,平王東遷,連卿衣也無能力賜予。無奈之下,鄭桓大司徒夫人

改作亡夫卿衣送至東都舍館。不巧,兒子外出公幹而不在舍館。於是,夫人留下東西並

寫此信留言。此簡書經平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緇衣》之樂歌。其歌詞參考譯文

如下:

卿衣你適宜 雖舊我已改為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


卿衣絲質好 雖舊我已改造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


卿衣寬如席 雖舊我已改作 送至你舍館 還捎新米助你歺

【札記】 《無名氏·詩序》曰:「國人美武公。」失之,亳無讚美之詞,何以美之?《朱熹·

詩集傳》曰:「舊說鄭桓公、鄭武公相繼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愛之,故作是詩。」失之,沒主見。


《詩經》是地上文物,發掘原文文義為上,何必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藩君入王室為君,

周制是隻身進京住舍館,所以產生兩地書。孔子曰:「於《緇衣》見好賢之至。」言鄭桓大

司徒夫人之賢惠。


衛武公入平王室為大司徒,但平王東遷,王室大壞,周平王連天子應賜的卿衣也沒有。好

在鄭桓公、鄭武父子皆為天子所命之大司徒,兒子為卿穿父親的卿衣上朝,一點也不違背

禮制。


此信必須進入周平王室作樂程序,編入《王風》,不可能編輯在《鄭風》。而《游吉大夫

與子產前大夫簡書·丘中有麻》不應進入《王風》,卻被漢腐儒顛倒編輯。


此簡書寫作時間,自然而然是平王元年秋,新谷収獲後。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鄭莊公就是個心計男,又想做國君,又想撈好名聲。

後來有李二狗,沒事翻翻起居注,憋了一輩子要當賢君。

孔子大筆一揮,尼妹饒不了你。


推薦閱讀:

按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孔子的團隊會不會其實是個僱傭兵組織?
春秋時期的王孫滿到底是姓王,還是因為他是周襄王的孫子?
為什麼趙衰的家教那麼差?
有沒有類似《隱公元年》這類考據翔實,內容豐富的歷史類書籍?

TAG:春秋時期 | 左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