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為什麼不給管仲社會地位,而是給他很多財富?

話說管仲幫助齊桓公九合一匡、稱霸諸侯之後,生活很奢侈,但是沒有相應的爵位,僅僅是因為他在國內推行的主要是經濟改革嗎?


如前面幾位兄弟所言,齊桓公是諸侯,諸侯確實不能再分封諸侯——不過,這是一面,另一面是,諸侯有封賜臣下食邑的權力,接受食邑的大夫,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與列國交通,其土地、勢力甚至比一些小諸侯更為強大。如晉人帥諸侯之師滅掉偪陽國後,就曾經想把整個偪陽賜給宋大夫向戌;又如晉國之六卿、魯國的三桓,都是可與諸侯抗衡的食邑大夫。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受邑的人是國君宗室,他還有顛覆國家取而代之的能力,如晉曲沃(本人及子孫吞掉了晉國),鄭太叔段(叛亂未成功,逃亡他國)。
所以,對於管仲的大功,齊桓公雖然不能封他為諸侯,但仍在能力範圍之內,封他以很了不得的食邑,使管仲這一族成為齊國有數的強宗。《左傳.庄三十二年》記載道:「城小穀,為管仲也。」注稱:「小穀,齊邑,濟地穀城縣城中有管仲井。大都以名通者,則不系國。」說明小谷已經是「以名通」的大都了,桓公不但捨得賜之於管仲,還興師動眾為之築城,確屬恩澤有加。管氏一族採食於小谷之後,繼續在齊國發揮影響力,《昭十一年》就曾記申無宇的話:「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於今賴之。
且齊桓公還有進一步寵嘉管仲的舉動。僖公十二年,他派管仲去平定周室戎亂,周襄王大喜,欲「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不肯受,周王大大地讚揚了他,令他「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最終接受下卿之禮返回。此次「平戎」,本有兩端,一是平戎於周,一是平戎於晉,齊桓公派了管仲去周,隰朋往晉,有特意讓他去受天子嘉賞的意味。

(有兄弟認為管仲在齊國群臣中地位最高,這點不確,管仲本人說的是:「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可見純以卿位論,國高是上卿,又是天子所命,管仲低於二人。但是管仲「位卑而執齊政」,權勢又確實是齊國群臣中最高的,因此,周天子嘉賞管仲的話里,只說「往踐乃職」,言「職」不言「位」,就隱含著這一層考慮。)


管仲在齊國的地位已經突破天際,無法更高。

他的社會地位相當於齊國的國務總理+太上皇。

齊桓公給了他富、貴、親三項特權:錢不比齊桓公少,地位在國氏和高氏兩位命卿之上,而且齊桓公稱他為「仲父」。國君管他叫「爹」,他還能怎麼高?

(補充:從職位上講,國氏和高氏比管仲高,因為他們是「命卿」,也就是由周天子任命、輔佐國君的人,這其實是周王室對各諸侯國的一種控制手段,也就是給每個國君指定兩個直屬手下;從勢力上講,管仲的地位更高,因為實權在握。簡單說,三人工作組,管仲是副職,但是實權在握,另外兩個是正職,但是權力沒管仲大。)

至於沒有爵位,那是當時的社會制度不允許,因為爵位是周天子賜予的——即使齊桓公願意僭越周天子的權力,爵位也是沒法給的,因為那個時代的爵位不是空頭銜,有了爵位就要有封國,難道管仲要在齊國之內再建一個小國給他?而且這也不符合「尊王攘夷」的戰略,等於自己打臉。(補充:管仲有自己的封地,但不是「封國」。)

管仲和齊桓公都是「實在人」,富於天下,貴過天子,要那些虛名幹什麼?孫權的謚號是「大皇帝」,難道他的地位就比曹操、劉備高了?韋小寶封了個「鹿鼎公」,小玄子不是想辦他就辦他?

至於管仲的地位到底高不高,那看怎麼說了,從職位上講,不算最高;從實際上看,真的無法再高。


山東淄博。往前追溯3000年。有一個傳奇人物,九十歲封王,赫赫有名的姜尚,姜子牙。


他七十歲入仕,八十授業,直到輔佐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才被分封在這片土地上,以臨淄為都,稱齊地。今天我們主要是說小白的黑歷史,所以介紹完齊國的由來,我們還是直接往後再推500年。


猜到了開始


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小白,當時的「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名字叫做,齊桓公。


齊國打從分封開始就有很雄厚的實力,有天時地利的優勢,到了小白這時代,他爹是齊僖公,他是齊桓公,兩代人在位時間都很長,百年時間,足夠齊國重整旗鼓稱霸五國了。

小白還是公子的時候,他爹齊僖公就已經發奮圖強,什麼事兒都要參合一下,比如主持多國會盟啦;平息宋國與衛國之間的爭端啦;宋國、郕國不向周天子朝覲而出兵討伐啦;平定許國、宋國的內亂啦;與鄭國擊敗狄戎啦等等,忙得就和聯合國國務卿似的,但也因為存在感實在刷的頻繁且漂亮,逐漸使齊國形成小霸局面。


齊僖公亡後,是輪不到小白即位的,即位的是他大哥齊襄公姜諸兒。如果襄公勵精圖治,估計也等不到小白來稱霸了,畢竟國力強盛,繼續發展就行。但是襄公荒淫無道,昏庸無能,還暴戾不堪。於是被大臣和宗親奪了權,堂弟無知即位。為什麼輪到堂弟了呢?因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個早就感覺到有內亂將至,正在國外逃難呢。


無知名不正言不順,即位不久兩個月就被大夫給殺了。小白和糾聽到消息後,各自回國,爭分奪秒看誰先到,誰就是下一任霸主。當時,小白帶的謀臣是鮑叔牙,公子糾的謀臣是管仲。管仲為了確保公子糾即位,在小白回國途中截殺他。小白假死逃過一劫,搶先即位。當然為免後患,第一件事就是讓收留公子糾的魯國殺了公子糾和管仲。


公子糾不得不死,但管仲只是被囚禁,他的好朋友鮑叔牙諫言了,說管仲有霸業之才,能安邦強國。齊桓公於是帶管仲回國,和他談了談治國之道,大為讚歎,封他做了大夫,讓他推行變法。


齊國從此慢慢變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國。

沒猜到結局


按理說齊桓公一生也算成功,有識人之明,得到了許多良臣的幫助,匡扶國政,霸主強權。但是齊桓公其實並不是有大才的君主,他只是懂得知人善用,能聽得進諫言,能看得到將來。他在位43年,這時間久得讓他做了很多大事,但同樣久到五個兒子已經忍不住爭奪王位,不管他的死活。


而年邁的齊桓公病痛纏身,良臣逐漸死去,管仲最後諫言他遠離三個大臣,他聽了,但意志力不夠,沒有堅持到底。也許這是他第一次違背仲父管仲的諫言,卻成為了最後一次。


齊桓公晚年信任的三個大臣,公子開方;御廚易牙;貴族豎刁。他覺得這三個人是真的對他好,開方放棄了親友來齊國,為了陪他再也沒有回過衛國看望親友;而豎刁為了進宮陪他,狠下手把自己給閹了,再不能傳宗接代;易牙更厲害,聽他感概不知道嬰兒肉有沒有豬肉嫩,二話不說就把自己三歲的兒子煮了。

可惜桓公已經年邁將死,三人要想保持權勢,就必須擁立新君。見齊桓公已不久於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個宮女從洞里爬進去給齊桓公餵食,並說了三人的所作所為,齊桓公絕沒有想到,不過是一次不聽諫言,就看錯了人,讓自己竟落得這樣的下場。他以無顏面見仲父管仲為由,掩面而亡。三個佞臣合夥餓死了病痛纏身的齊桓公,屍身放了兩個月都無人料理。搞的齊國國力由此衰弱,百年後江山更是換了人來坐。


百年後大夫專權,一個姓田的大夫後來乾脆幽禁了齊康公,自立為王,並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史稱「田氏代齊」,因此莊子後來諷刺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後人評價桓公,九合諸侯,有領導之能;抵抗外夷,有大將之風。但人們也都承認他晚年昏庸,更大膽一點的,也說他本身並不是很有才能,真正的明主即使自身能力不足,只要能善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招攬那些有雄才大略的人輔佐自己就好了。


但關鍵賢臣和小人往往同時存在。明辨是非,這項本領很重要啊。


糾正一下錯誤。
《禮記王制》公爵五百里也才只有兩(上)卿命於天子、一(下)卿命於其君,侯爵四百里只有兩個命於國君的(下)卿,魯侯爵國是給周公的特例,七百里,下有一個伯爵兩個子爵,三個上卿。但是齊桓公的爸爸哥哥打下的地盤讓齊國七百里比公爵還大,所以他才能搞三個卿,但是不能再大了,再大,那個時期,要引起國際非議和糾紛,特別是魯國,長勺之戰也看出,魯國實力依然與齊國不相上下,不論是齊桓公尊王前,還是尊王后更要尊禮。管仲雖然是下卿,但是《論語》說他有伯氏三百邑,也就是二十乘馬車的俸祿,這是公爵上卿的待遇了。而且管仲還率領著齊桓公自己的那一軍一萬人。《左傳魯僖公十二年》天子用上卿禮接待管仲,管仲都說國、高是天子之二守(爵爺),他只是個有司(三卿)。國、高原本也是下卿,但是早在齊桓公繼位之前就已經享受上卿待遇了,還有擁立之功勞,也不可能變動他們。
國君不可以封爵,但是國君下面不是說就沒有封君了。《禮記王制》說伯子男附於諸侯曰附庸,只是中國的禮法更嚴謹,沒有所謂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種操蛋事情。齊國因為原本是侯爵四百里,所以下面可以有兩個子爵,各二百里。國子、高子就是這兩個子爵,而管仲,整部《左傳》並沒有稱呼他為子,齊國在春秋早期那種禮崩樂壞不明顯的時期,也不可能再有多一個子爵。晉國在獻公時也只有一個上卿,里克只是中大夫,但是到了春秋中期的晉國,就請求天子封了很多伯爵子爵。


管仲的社會地位也不是很低啊,在齊國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讓管仲的家族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壯大,並且在管仲死後幾百年中,管家一直都是齊國的大家族之一。但是因為管仲出身低微(畢竟不是貴族出身,甚至可以說是戰俘),所以不能封爵位。
個人見解,歡迎指正!!


爵一般只有因軍功獲封或者貴族繼承才能獲得。


給了,拜管仲為亞父


首先爵位是王來封的 (我一直覺得爵位是來表示親疏遠近的 不是來表示社會地位的)諸侯沒有權利 當然除了自己封王
其次管仲在齊國權勢很大 社會地位很高 已經是上卿了 外人能做到的最高地位了吧 畢竟還有一些宗族 這些人沒法比
再其次 管仲的最突出的是政治上的貢獻 使得小白以及之後的春秋主走上了王霸之途 讓小白最開心的就是能在其他諸侯面前裝逼 所以小白才那麼聽話
再再其次 管仲在國內也推行行政 手工業 軍隊 等方面的改革 經濟也只是一部分


推薦閱讀:

想要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及更早前的贵族文化,应该看什么书呢?
戰國時期趙國司寇李兌進攻沙丘,逼死主父(趙武靈王)之後為何沒有被懲罰?難道是趙惠文王授意的?
張儀對秦國如此忠誠的原因是什麼?
怎麼看待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擊破楚國?
如果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东征到当时春秋战国的中国,那么未来的历史会有怎样的改变?

TAG:歷史人物 | 春秋戰國東周 | 管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