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信任諸葛亮嗎?或者說諸葛亮有野心么?
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時,屢戰屢敗,但是諸葛亮有不出隆中便三分天下之能,差距略大。而劉備在有龐統,李嚴這些人時,能感覺到劉備想疏遠下諸葛亮,最後實在無奈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和關張關係也不好。要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兵發兩路一統中原,那時候恐怕不是若嗣子可輔偏輔之了吧。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題主問: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否信任諸葛亮?
我想是一定的。
劉備在演繹中是怎樣對諸葛亮的呢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玄德大喜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演義中劉備對諸葛亮是賞識、提拔、信任的
同時對群臣表明的態度是:有他才有我
對孩子的態度是:沒我就當有我
對親信的態度是:沒誰不能沒他
當然演義中卻又誇張成分 但貫穿文中的核心不僅在於興漢討賊這一核心思想 同時也在不斷描寫諸葛亮的力挽狂瀾
但若問實際蜀漢正史上 是否對諸葛亮信任 則不然
從官職上: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這裡解釋一下 直到建安19年 諸葛亮才領了個軍師將軍 之前都是中郎將 我想最多連中郎將都不是最多是個祭酒 這樣的官職和趙雲的遭遇是一樣的 一個不三不四的官職
從征戰上:
公元214年 劉備征川 軍師是龐統
公元219年 劉備進攻漢中 軍師是法正
沒帶諸葛亮
劉備最重要的征戰戰役中 並沒有帶諸葛亮
託孤:
演義中 人們經常忽略了同樣被託孤的李嚴 這是作者創作文學的詬病
先主病篤,託孤諸葛亮,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託孤給李嚴的原因主要是當時現存的蜀國管理層結構:
1 自家派 關張去世
2 荊襄派 鳳雛去世
3 益州派 法正去世
4 東州派 孟達叛逃
如此四面受敵的情況下 劉備決定:李、諸葛二人共同執政保證劉氏集團運營 從中又互為牽制
有人說識人 關於劉備對馬謖的態度是否為真 現在不可考 但是對於李嚴卻是有的
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劉備去世後 李嚴一直屬於隱身狀態 與諸葛亮形成了一明一暗的掌控狀態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劉備在用人上確實是有藝術的。以上
我覺得題主是新三國那種厚黑劇看多了吧。龐統,法正在劉備心裡能跟諸葛亮比?劉備打益州,荊州給諸葛亮管,劉備打漢中,益州給諸葛亮管,荊州給關羽管。打仗沒帶諸葛亮帶法正叫法正比諸葛亮重要?那法正是不是也比關羽重要。打益州,留守荊州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帶的是龐統法正魏延黃忠,是不是魏延黃忠在劉備心中地位比關羽張飛趙雲高?
諸葛亮跟關張關係不好,這真是高希希導演的原創劇情,關羽想找馬超比武,請示的是大哥軍師,軍師一紙拍馬屁神文2爺樂的半死。至於翼德,後來劉巴看不起3爺,武侯親自寫信給劉巴說,請你放低一點文人的架子。這叫和關張不好?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分歧,其實就是《三國演義》是一部「三觀」更正的著作。
《三國演義》里貶曹而捧劉,這是強調血統論的重要性,所以《三國演義》是認同門閥世襲這樣制度的,這也是千百年儒家文化熏陶的結果,中國的王朝強調立嫡長子的傳統,就與游牧民族立幼子的文化大相徑庭。
既然有了合法性血統純正的劉皇叔,那麼必須需要一位鞠躬盡瘁的文臣代表來輔助他,否則這個故事就不完美了。於是《三國演義》著力刻畫諸葛亮的形象,幾乎把老諸葛同志各項屬性都點滿了,能文能武,忠心不二。諸葛亮足智而近妖。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呢? 答案是肯定的,諸葛亮同志是沒有的。
現在從小雙修文理的中國少年們,是很難理解以往私塾啟蒙制度下,熟讀四書五經科舉少年們的想法的。
概括起來說,讀書人的理想是「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就是要當官,當文官。個別牛逼的人可能理想是做聖賢,向孔子孟子看齊,那個太難。
那麼身份是文官,即便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那身份仍然是臣子,作為臣子就要對君王國家負責;作為臣子那麼畢生的精力就應該投入到輔佐君王,讓君王成為千古流芳的明君。
這就是一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這也是諸葛亮同志的理想,所以他畢生的理想就是輔佐君主,文治武功。這個理想讓他在三個國君之中選擇了劉皇叔,這個理想讓他在劉皇叔死後仍然兢兢業業輔佐阿斗。
名聲對當時的人是很重要的,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在劉皇叔死後自立為王,取阿斗而代之,都完美先生了大半輩子,怎麼能夠在最後的幾年晚節不保?
另外來說,諸葛亮沒有自己拉一波隊伍,搞軍閥割據,也已經說明他自己早年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明確規劃,他就是要做名臣,他就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般人這種情結叫做迂腐,但是在名臣身上,這的確是令人感動的一種氣節,比如文天祥同志,比如于謙同志,而且這些名臣都是從小立志的,這充分說明從小樹立偉大理想對一個人人生軌跡的影響。
我是劉備,字玄德,以後的蜀國之主,雖然人馬不到十萬,但是我就是想當國王。
一開始孔明起這個國名時候我是不同意的,一,我並不打算以後讓他當丞相 二,蜀這個字不好,我不喜歡,遮天蟲 三,關羽和張飛的意見我還沒問呢。
張飛說他書讀的不多,但是就覺得大這個字好,乾脆叫個「大國」
關羽則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只有武將才是最主要的,起了個「武國」
之後孔明讓我給他答覆,我便以他倆為拖辭,說暫時沒決定好。
春風回頭,萬萬沒想到第二天孔明提了壺陳年好酒去找他倆,張飛和關羽小腦不發達,這是我找華佗鑒定過的,被忽悠的答應了下來。
議事的時候孔明一人發了一根煙,就是沒給我發,就像兩個人打架,贏家總是根本看不起輸家一樣。
從此我的國家就叫蜀國,遮天蟲國,這讓我很受不了,此為一恨。
我是劉備,持雙劍,只是耍得不太利索,有一次關羽讓我在他面前露一手,我旋轉跳躍,就是不閉眼,結果我賠了他一件衣服,孔明拿著他那件被我劃破的衣服取笑了半天,最後自己留下了。
我問「先生何意?」
孔明躲避目光不答
我又問「先生何意?」
孔明轉過身去,還是不答
我再問「先生何意?」
孔明轉頭說道「這有何意?我拿去給準備過江的難民穿而已」
旁人皆大笑,唯我欲言又止,心理暗恨,以後必殺之。此為二恨。
說起第三恨,現在想來也是半點也恨不起來了
那天晴轉多雲,我帶著三千難民渡江,他們是自願跟著我的,本來開始我的計劃就才四個人,我,關羽,張飛,還有我。
沒想到前一天孔明拿了個小喇叭滿街宣傳「劉備拿了大家工程款準備收拾細軟跑路」。當我來到江邊,地上站滿了人,有人說「你怎麼現在才到?我們等你兩天了」
孔明坐在馬車裡,扇著扇子,用著劣質的奶嘴喂著劉蟬,看著他默默的說了句被我聽到的話「這麼笨,應該是親生的。」
此為三恨。
我是劉備,中山靖王之後,氣死於白帝城,兇手孔明和劉蟬。
end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答案很簡單,但是解釋不容易。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不防設身處地的來想。首先從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開始。劉備一個年紀接近半百,經歷了20載戰爭風霜的人,要去屈尊請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這是現在任何一個boss都不會做的,但是劉備,他做了。不按套路出牌,結果必然很尷尬,第一次去找諸葛亮,諸葛亮不在,他家人說他出去聯機lol,這時,一個boss的心情是怎樣的,大家可想而知。我劉備要不是時運不濟,需要來找你?可是,劉備身旁的倆兄弟不會搭台階,張飛就直接大罵諸葛亮90後年輕人高分低能,估計回到公司也和簡雍孫乾等人說了這事。劉老闆這人,就愛面子,別人越說是諸葛亮不好,他越要堅持做下去,這才是禮賢下士!
沒辦法,他又去了一次,這次諸葛亮出去和基友吹簫彈琴了,gg。但越是這樣,劉備越是要去,第三次諸葛亮在家玩單機,rpg大地圖,還要一個小時,劉備也不說話,只能等。不過僅僅是這些,劉備作為一個久經風霜的人,都無所謂,過去了,都過去了。
但是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的發展策略是什麼?諸葛亮:老闆,你之前做的太low,聽我的如何如何,保證進世界五百強!劉備這樣一個長者,心裡如何想?你一個年輕人怎麼就這麼想搞大新聞,我現在公司快都破產了,哪有心思世界五百強?你想搞,我讓你去搞,什麼都不給你,自己玩去。
之後,諸葛亮在什麼資源都沒有得情況下促成了孫劉聯盟,但是占荊州入川又被擱置在一邊。為什麼,諸葛亮還是陳詞濫調:老闆你聽我的,妥妥的五百強,跟我干,有前途。
按理來說,劉備只要不犯大錯誤,諸葛亮永無重用之日。但是,愛面子,不喜歡別人搞大新聞的人,往往自己喜歡搞大新聞,夷陵之戰,一戰回到解放前。劉備自己也逃不了,只能把爛攤子交給諸葛亮:亮,我不行了,當初該聽你的,現在整成這樣,你要是嫌我兒子不行,你來當董事長,我把股份都給你。
其實,事情發展到這裡,諸葛亮也早就明白了。從入川時,或者更早,毫無實權,他就明白了,搞大新聞,要靠自己,自己兩度被臨危授命,難道還看不出你們這些長者的心思,一幫紙老虎而已。我能做的我會繼續去做,我當初說的,也都無所謂了,大新聞不大新聞,都是過眼雲煙。對我來說,時間已經被浪費的太多了,我要做的,很簡單,一個字,就是干!至於篡位什麼的,我都不在乎,誰在乎?
曹操出征,荀彧留守。劉備進川,不帶關張趙。諸葛亮北伐,留蔣琬在成都。留守的一定是最信任的。
領導對下屬的信任,一定是基於對其角色定位和能力評估的,所以,皇叔對亮,肯定是信任的,但也是有一定條件和範圍滴。
以關羽之死為界限吧,關羽死之前完整的劉備集團里,有兩個派別,一個是為關張為首的親信派,劉備最為信賴,。另一個是諸葛派,有諸葛和他一直在拉攏的趙雲。兩個派別總體和睦,互相制衡,矛盾也有,比如關雲長華容道義士曹操,他可是給諸葛亮立了軍令狀的,劉備很尷尬的保了下來,不要說關張聽諸葛的軍令就此諸葛低一個檔次,諸葛是撼動不了他們的地位的。中間還出了個龐統,本來剛好用來制衡諸葛,結果呵呵。。為什莫要以關羽之死為界呢?有兩個原因,一是關羽之死以及其後續發展導致了蜀國原本權力平衡的破壞劉關張相繼死亡,劉備是在萬般無奈下託孤諸葛的,劉備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所以死前試探諸葛亮說他可以取阿斗而代之,嚇的諸葛亮磕頭把血都了出來了。第二個原因事關諸葛亮,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輔蜀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順天而行.從出村到劉備伐吳失敗,這個階段諸葛亮百戰百勝,無一敗績,因為他算定了一切,換句話說,這期間龐統之死和劉備之死,他也是事先知道的,他甚至提前為陸遜提前準備好了八掛石陣。細思極恐。第二個階段逆天而行,諸葛亮逆天伐魏,長史都可以從天象看出來魏正當興,諸葛亮難道看不出來?但是這正是諸葛亮出村所追求的,他出村不是為了輔佐劉備,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就是為了這一刻,與天斗。。。司馬懿不如諸葛亮,司馬懿卻笑道最後。因為司馬懿得天時。庸庸之人順天而行,真正英雄以與天斗為樂。雖然諸葛順天逆天之界並非確切與關羽之死,卻因關羽之死而致,且囫圇之。再回到問題上,劉備相信諸葛亮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是劉備在諸葛亮的船上,而非相反。。。。。
之前看其他問題中有位答者提到過一點這方面的問題,就是葛公不可能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古時對名分是非常看重的,復興漢室是個非常正確的政治口號,正因為有了劉備有了劉禪,才有了政治資本,季漢才能是一個政權,不然它僅僅只是益州而已,益州的士族才不會管益州是姓曹還是姓諸葛。葛公本荊州士族,若取而代之必觸動本地士族利益,益州人亦會排斥葛公政權。內部天天吵個沒完,哪天曹魏兵至,益州人民舉城相迎,殺雞宰牛跳著廣場舞夾道歡迎,高唱著:「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呀,送給那英勇的解放軍呀」
生前對諸葛亮還算是信任的,但是託孤白帝城,就深深體現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忌憚,詳情請看「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因為漢代有霍光,王莽的前科,所以劉備深怕自己一輩子的蜀漢江山會被諸葛亮架空劉禪而奪取,所以直接用話試探諸葛亮,直接攻心,讓諸葛亮在後來盡心竭力死而後已。
推薦閱讀:
※如果說「攬二喬於東南兮」是諸葛亮歪曲願意,以激怒周瑜。但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怎麼解釋?
※為何劉備不和趙雲結拜為兄弟?
※如果將《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和《水滸傳》里的吳用對調會發生什麼?
※《三國演義》中提到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東西?
※三國時期士卒等級和現代軍銜如何類比?就比如虎賁中郎將相當於目前什麼軍銜?軍侯,校尉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