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什麼不能建更多高密度的高樓?

不用做到香港東京但至少可以到紐約倫敦那樣? 目前的土地利用率實在是不怎麼高。交通實在還是不好,我覺得有很大提升空間,是有什麼法律,建築,地理上的原因么?想和大家請教


因為北京是按照800萬人口的規模規劃的!到了2000年眼看規劃不夠用了,就開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先是搞了回龍觀和天通苑兩個巨大的睡城,看著不行公共交通壓力太大就搞了亦庄,然後又高南部城區崛起,反正是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沒有給未來留下空間,以至於到了2015年被中央發配到通州去,被中央強制趕走的滋味不好受,所以北京市從上到下抵觸,結果直接導致了王市長被免,蔡市長上台。

北京的四環路就是800萬人口規劃的典型,導致的後果就是北京極度缺少貫通南北和東西的交通線路,所有車都要繞環路行駛,也缺少公共交通,比如作為一個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北京的環路基建根本沒有給公共交通留下空間,以至於現在的公交專用道在最外側車道,跟進出口混在一起,一段有一段無,完全是加重交通負擔的模式,還有學校醫院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全都集中在舊城區,導致大家都要向市區擁擠,總之北京市是一個被玩壞的城市,典型的受制於官僚集團的短視和懶惰!希望將來能有所好轉。

居然有了這麼多贊。。。看來還是有很多朋友關心我們國家帝都的發展的~回頭我找一堆圖片來給大家講一下在一個城市規劃愛好者眼中比較理想的北京規劃~~敬請期待~

看大家這麼踴躍,我先從北京的老城講起,說到北京的規劃,就得立足於1949年的北京城,當時北京還是一座有城牆的城市,城牆後來拆成了二環路,功過留給後人說,先說這幾座城門和他們的用途,百度上也有,我省去大家的時間簡單介紹。

圖:

明朝的城門規劃,和後來清朝沒什麼太大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西南方向的廣寧門在清代為避諱皇帝姓名改名廣安門,現在也叫廣安門,正陽門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門了~
北京的城門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其中里九指的是明代南城擴建之前的老城所擁有的九座城門,就是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以北的城區,明代中期新擴建南城有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廣安門東西便門七座城門,北京的城門有獨一性的功能,大致講講。

順序從西到東到南繞一圈:西直門,走水車,俗稱「水門」,水從玉泉山運到皇城,負責整個皇家內務的用水,也是溝通北京和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的要道;德勝門,軍隊出征和回城的門,俗稱「軍門」,是北京軍事重地,德勝門箭樓是保留最完好的城樓,大家去北京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幾十個炮口;安定門,走糞車,不太雅呵呵,但是人的排泄物也得往出運啊~地壇是當時主要的糞廠,有人說安定門是軍隊回城的門,我估計不太可能。。。;東直門,很重要,大家知道東直門內有一條簋街,據我了解簋街一開始就是叫鬼街,原因是古代北京晚上天黑以後大家就不再活動了,唯獨東直門內這麼一條街有很多人吃飯,因為東直門是走建材的,又叫「建直門」,木材砂石這些,其產地往往很遠,基本都在郊外,所以車夫們要一早趕路,半夜才能回,因此北京城特許東直門內地區在夜晚凌晨也可以營業飯館,當時管凌晨營業的市場叫鬼市,凌晨營業的一條街也就自然就是鬼街了~後來改了個簋字,取飯食盒的意思。東直門往南是朝陽門,這個門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北京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要走漕運,漕運當時的終點是東郊的通州,當時已經無法再走水路直接到積水潭了~所以通州卸貨往京城裡運糧和南方來的其他貨物,都走朝陽門,俗稱「奇貨門」,大家可以看到朝陽門和東直門的商業氛圍很濃厚~這為以後北京的發展方向埋下了伏筆;崇文門並不像大家想像的是走讀書人的呵呵,而是走酒車的,酒這東西好啊~麻醉人的神經,所以走私也就昌盛,走私酒很危險要爬城牆。。。死人無數~俗稱「哈德門」(哈要念三聲,德是輕聲);正陽門也就是前門了,專走龍車鳳輦,是北京當時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八大胡同就在這。。。;宣武門不走軍隊,走死人!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是清代主要的刑場,所以俗稱「死門」~押出午門外斬首的都是朝廷大員~一般人沒那個待遇,押菜市口行刑的是一般的死囚犯,菜市口東邊有個地名叫虎坊橋,殺頭的時候犯人沖東,叫「送入虎口」;阜成門,運煤的,俗稱煤門,北京取暖和作坊用火主要靠煤,煤產自哪裡?京西門頭溝和石景山~那麼往東必過阜成門。外七門沒什麼可說的,東西便門方便出入,左安右安門的北邊都是一大片菜地,永定門是普通百姓出京的主要通道,城門高大堅固,現在重修了。。。廣渠廣安門也是起交通作用,西邊的廣安門更重要一些,因為當時南方各省進京必須走盧溝橋,普通百姓決不能從通州進入北京,不然要殺頭的!南方來的人要沿著永定河向西,經盧溝橋進入宛平城,經過詳細檢查才能進京~

可能有點亂,咱們簡單總結一下,北京的城門從西北到東南,走水走軍隊走糞走建材走糧食走酒走皇家車隊走死人走煤,那麼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是哪幾個門呢?首先就是朝陽門,走糧食,民以食為天~朝陽門一直是繁華所在,熙熙攘攘,然後是東直門,居家過日子你得有建材,崇文門酒很重要,阜成門煤也很重要不然冷啊~廣安廣渠都是交通要道商業繁華。所以北京主要的商業區在哪?首先是東直門到朝陽門一線,改革開放以後在東直門到朝陽門東邊的東三環附近形成了北京的CBD中央商務區,也就可以理解了~其次是阜成門內的金融街,能源好像天然和金融要掛鉤~崇文門也是一個商業繁華所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歷史和今天是有著緊密聯繫的,拋開歷史空談是沒有意義的~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北京最南邊左安門右安門的裡面,很大一部分是菜地,廣渠門到廣安門是兩廣大街,兩廣大街以南幾乎沒人,這為毛主席在建國以後將大量工廠遷入北京提供了便利,空地多啊~但是工廠是需要有原料和能源的輸入的,所以毛主席最終下令拆除城牆,很大一個原因是他想把北京建成一個工業城市,而狹窄的城門很難走卡車,所以要拆掉城牆建大馬路走卡車方便運輸,在1950年代人們對此表示很理解,畢竟窮了那麼長時間都想進工廠過上好日子~。南城是清朝貧窮百姓和普通漢人的主要居住區,所以北京很多重要的文化中心在南城,比如天橋地區的相聲和戲曲,天橋地區在民國時期有幾十家劇院~非常有名氣,小市民的消遣是最重要的文化嘛~

說完城牆再說新北京,北京的地理區點陣圖:

大家可以看到北京這地方好啊~西北有靠山,東南有平原,北有長城高山護衛,南有平原海洋可用,北京市內(虛線)平原面積6400平方公里,那是相當的平~其實不缺地。周圍京津冀地區有5座主要城市,張家口承德唐山天津保定。

放大一點,大家可以看出來北京周邊的幾個區縣建成區,東邊的是通州,西邊的是門頭溝,北邊有昌平順義,懷柔密雲平谷都太遠了。。。南邊有房山大興,東南有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就是亦庄。

再放大一倍,我把二環和五環標註出來了。之所以標註這兩個,是想讓大家有個直觀的認識,二環就是北京老城,面積62平方公里,人口眾多,人口稠密,而且北半邊30公里的地區,三分之二是國家各大機關所佔~五環全長98.6公里,環內面積700平方公里,住了北京一半的人口(980萬),請注意北京2200萬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多是住在五環外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這就是環路規劃和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所帶來的問題。大家請看五環,五環內有大片綠色,實際上三環到四環都有很多空地,如果把城中村算上,那可供開發的地區很多,為什麼不全都利用起來?原因就是環路規劃的面積與輻射型的道路交通有矛盾!請看下圖:

圖片不太美觀。。。我實在是水平有限。這是北京起自三環向外輻射的主要線路,大家可以看到這些線路與環路交叉的地方,往往是最繁華的地段~可是這些道路輻射的面積是有限的,在這些道路之間的地段很多都是沒有充分利用的。而這些背景主要的向外輻射的道路,基本上都遠到五環外很遠的距離,南邊最遠的到禮賢鎮,就是二機場選址所在地,東邊其實沒到頭,西南邊是房山,西北是著名的睡成回龍觀和著名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回龍觀東邊的路直達另一個睡城天通苑,地鐵擠死你,回龍觀有200萬人口,天通苑有100萬,這是兩個「小區」的人口。。。天通苑往東通到機場,往南是二機場,再往南就是朝外大街和京通快速,分別是朝陽門和長安街到通州的延長線。

這些向外輻射的道路每天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堵!因為他們連接的往往是幾十萬上百萬人早上進城和晚上出城的壓力!而北京的很多地鐵線路也就沿著這些輻射道路向外走,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建這些輻射型道路?原因很簡單,因為城市發展必然的需要~大家可以看看全世界主要城市的道路形態,幾乎都是從主城區像八爪魚一樣向四面八方延伸,而沒有像北京這樣一圈一圈環路像攤大餅一樣往外擴的,因為成本太高,而且綠地和空間都不足。北京的空地綠地少得可憐,想踢球只有少數幾個學校有場所,游泳館等設施幾乎沒有~輻射型道路的堵還不光是這些,除了道路盡頭的睡城人口,三環四環乃至五環地區攤大餅建成區的人口也要走這些路上班,更加劇了堵車現象,原因?沒有其他路~北京作為一個2200萬人口的大城市,除了三四五環以外就沒有多少快速路了,二級路少得可憐而且紅綠燈無數,走起來太慢。

其實說到這大家也就應該想到了,從一開始北京就不應該建設三環四環,起碼不是以環路為地標進行開發,從一開始,就應該採取從古代里九外七外加後來開的三個城門向外輻射的建設方式,採取以城際鐵路、公交、地鐵和私家車四位一體的交通模式,近距離可以鼓勵大家騎自行車,現在北京幾乎沒有城際鐵路,公交佔用道路主要通道現象十分嚴重,自行車幾乎無路可走!理想中,北京應該以輻射型道路為基礎,採取將主要居住區和商業區工業區分布在輻射型道路兩側的方式,居住區之間輔之以綠地、公園和其他基礎設施,輻射型道路建成有公路、鐵路、地鐵和公交專用道的複合型道路,城際鐵路在近郊不設站。

我們再看看世界先進國家的道路公交系統。先上我認為的楷模中的楷模,英國大倫敦地區:

大家可以看到,大倫敦地區並沒有明顯的邊界線,但是綠地不少(中國的城市哼哼。。),有一些數據還是很厲害的,倫敦主要有一個都市區(urban)和大倫敦區(metropolitan area),其中倫敦都市區有1700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大倫敦區面積8000平方公里,人口1400萬,大倫敦區地圖:

藍色是高速公路,灰色是鐵路,倫敦一個1400萬人口的大都市圈,之所以沒有堵車或者很少有堵車現象,就是因為公共交通搞得好。倫敦市有402公里長的地鐵線,與之相比人口2200萬的北京地鐵線路目前是574公里;與此同時倫敦市還有366座火車站,也就是我說的城市群內部的快速鐵路,這366座火車站基本都指向終點位於倫敦市中心的18座火車站,倫敦市區1000萬人口有18座火車站,大家可以想一下,北京市區只有5個火車站,北京站北京南站西站北站和一個貨運的東站。。。火車站是我最不願意去的地方。。。
倫敦的公交系統24小時運營,規模在世界上都算很龐大,這對消除交通擁堵很有效果,倫敦有8500輛公交車,700條線路(平均每條線路12輛公交車),19500個公交站,年運載人次20億;我們可以和北京相比,2200萬人口的北京,北京有公交車2.4萬輛,線路1200多條,年運載人次47億,不知道有多少公交站。相比人口只有一半的倫敦,北京的地鐵公交只佔些許優勢,鐵路客運完全沒有,公交效率低很多(平均每條線路20輛公交車),正點率低得多得多~沒法提了。。公共服務資源不足非常明顯,這不是一句發展不足可以解釋的~

再看看其他國家的,被譽為義大利最現代化的城市博洛尼亞,48萬人的小城市:

很明顯的市中心老城向外的放射狀道路網,橫貫全城的鐵路線和客運鐵路線,密集的道路,明顯的舊城區,博洛尼亞人騎自行車上下班很正常。米蘭:

還是很明顯的放射狀,廣袤的綠地,和發達的鐵路線。


樓上說了日照間距問題和北京很多大院以及單位圍牆
我想再補充一個原因,個人也認為是題主問題——感覺北京高樓沒有紐約東京密度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各種退界啊!! 道路退界一退退幾十米,消防退界又退幾十米,然後你再規劃個綠線種樹,能密才怪呢QAQ

紐約

北京


其實北京或者說任何大城市都想也正在建高層高密度的大樓。
那為什麼題主會覺得北京的建築不夠高不夠密呢?


首先是規劃的滯後性
本來想扯一下樑陳方案的,不扯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打開百度或谷歌地圖,我加深了二三四環道路。可以看出老城區(二環內或者說故宮前門這一帶)的城市肌理是衚衕型的,越往外建築越高越大。

那麼二環內因為保留歷史文物、建築原因是極小的衚衕四合院等小房子很好理解,二環外尤其是二環外五環內有很多五六層的住宅小區和十來層的辦公、酒店、商業建築,對土地的利用率很低。這些建築其實大部分也就二十多年的歷史,那時根本想像不到今天的北京會有這麼多人口這麼高的密度,規劃太滯後。就像老小區都沒有考慮到停車一樣,我住望京的這個小區也就03年左右建的,沒有幾個停車位更沒有地下車庫,當時哪能想像到十幾年後會有這麼多私家車,現在六點之後只能找馬路牙子停車了。地鐵、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都一樣,當建築都起來了之後這些設施不夠用再修補,可就代價大很多了。對於這一部分建成的房子,由於巨額的拆遷費用(再說有錢人家也不賣呢),很少有人拆了重建高樓,不如新拿一塊地划得來,確實有點雞肋。所以你看最近十年的項目哪個不是吃夠了容積率在建,無論住宅還是商業。看看現在的天通苑、望京CBD、通州的新城。看谷歌百度地圖正在施工的建築那個不是萬丈高樓拔地起,如果還是蓋低層住宅那一定是走高端路線了。

地理原因
北京緯度決定了太陽高度角,決定了日照間距,不可能像香港一樣,建築挨那麼近。

其實拋開土地因素來說,低層建築是更經濟的,超高層反而單位建築面積的成本要高。這是為什麼九十年代、00年代北京建了那麼多六層板樓住宅的原因之一。不用花兩倍價錢建地下室,不用裝電梯、不用封閉樓梯間、建築結構負荷更小更省材料等等吧。以上我說的是拋開土地因素。但當今天土地越來越珍貴甚至成為建築最大的成本的時候,高層高密度建築是很好的選擇。


倫敦哪裡來的密集的高樓。


政治因素占很大一部分…
三環內修個超高層,拿個望遠鏡都能看到中南海了…
北京市二環內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是有限高的…
之前全北京最高的建築是國貿三期…以後是中國尊…
華盛頓特區周圍也沒有什麼高樓大廈…
美國總統也害怕隱私泄露啊…
北京跟紐約沒有可比性…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玩過模擬城市類的遊戲。比如我最近在玩《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總人口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可以開始建高密度住宅了。我 chua chua chua 建好一片之後,問題就開始出現了:交通堵成狗,警察局消防局都不夠用,學校不夠用。最嚴重的是醫院不夠用,死人特別多,甚至停屍房也不夠用。周圍建了一大堆相關建築還是經常資源不足,最後好多住宅都被遺棄了。

可能遊戲中的例子比較誇張,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這個問題:城市的規劃不僅僅是住宅資源,人口密度上去了各種配套資源都要跟得上,否則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

(現在正在考慮我的遊戲里要不要把高樓推倒一部分建成醫院和低密度住宅)

另外題主提到的大城市別的國家我不知道,美國的我們一般大家印象是這樣的:

紐約(攝於 2014)

芝加哥(攝於 2016)

可是真正去過之後發現美國的城市只是 downtown 比較集中而已。而且這些樓中的很多都不是住宅而是辦公樓。住宅很多長這樣:(圖在谷歌街景里隨便在去過的地方附近點的)

紐約,在曼哈頓這個算是中等密集

芝加哥我覺得單就住宅而言比我印象中的北京上海密度低多了。中國城市的路比較寬倒是真的,美國 downtown 部分的路都挺窄的,偶爾見到寬的(比如華盛頓)會有一種「好像中國」的感覺。


這個吧。。。。怎麼說呢。。。。咳咳,。。吐槽開始!

全部是吐槽哦,木有分析。

1,論北京已經提前實現了藩鎮割據

1.1 部委割據,不多說了,大院里有澡堂子電影院游泳池食堂。。。多少個大院呢?嗯,北京的主幹道有多少,大院就有多多,大院和主幹道密度成反比。

1.2 海淀區高密度學院區割據,又是無窮多的院子,相對而言,無窮少的主幹道。

1.3 古迹割據。天壇一個圈,紫禁城一個圈,頤和園各種園子~當然燕園屬於例外不多說。

1.4 外來人口割據。某個小區,全是某個省的人,這種小區我見過無窮多。

1.5 大院現代版——天通苑回龍觀圈地割據,類似的大小區在郊外也是一抓一把。

1.6 行政區劃割據,親眼目睹某條路,一邊是西城區一邊是丰台區,晚上如果你從飛機上往下看,搞的跟南北朝鮮一樣有喜感。。。我會說南二環到南三環之間還有草灘子么?嗯。。。這是我玩兒鷹時才知道滴。。另外最搞笑的就是以前住過八一電影製片廠附近某小區,該小區是海淀區在丰台區內部的一塊兒飛地。。。

好了,帝都完全不是一個現代城市,這些割據勢力讓人穿越回到漢代的長安城裡,一個又一個巨型的圍牆和圍牆之間少得可憐的一些主幹道。。。至於吐槽拆城牆的,你們難道沒發現,六環就是六道城牆么。。。。

2,吐槽之後的一點感想

都說帝都亂成這樣是沒有規劃,問題是,一個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強悍的,人口最多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首都,居然沒有規劃!天子腳下居然任由各種割據勢力發展導致首都從汴梁那種發達的商業城市模式倒退回了漢代,這說明什麼問題?

這說明叫喊沒有規劃是隔靴搔癢。

這說明,一個偉大的,宏偉的,夢境一般的華夏民族的未來,已經在一個所謂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首都提前展開了。。。。。呵呵呵呵呵呵,我就是喜歡帝都這種妖異的味道呢。


走在金融街上很容易發現,路旁的大廈無論是什麼造型,都是差不多高的,所以肯定有限高的要求。不用到樓頂,在我自己所在的樓層,視線就能從金融街旁的政協禮堂越過中南海的綠樹藍湖和故宮的紅牆黃瓦一直看到東三環的國貿和央視。從我的視角看出去,三環以內就如同一個凹字,深深地凹下去。我想如果金融街的樓再高點,坐在辦公室里,架起望遠鏡就能看到中南海里出入的車牌號了。


猜測題主是指沒有像上海香港那樣高樓林立的區域。大致有以下幾點:1.中心老城及圓明園等區域是歷史保護區,需要保護和限高,限高方式由保護源向外漏斗型提升高度。理論上城市中心區是交通最便捷、基礎設施最好的地方,因此地價最高,可以支撐高密度高樓大廈的成本。然而因為這個限高和保護,導致該高密度的地方密不起來。2.與1相關,中心城是中央的心臟,周邊也不能有高強度複雜建成環境,更不能有可以俯瞰到中南海的高樓。3.朝陽CBD,作為金融寶地,理論上可以成為高密度區域,只能說是規劃的問題了。


首先說結論:盲目建設高密度的高樓是沒有意義的。

下面我嘗試從交通規劃的角度解讀這個問題。

1. 盲目學習歐美的經驗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美國,很多城市在規劃時不是以人為本的,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城區生活功能的缺乏,大量居民居住在郊區,早晚高峰產生嚴重的交通擁堵;郊區以低矮的公寓和獨棟房屋為主,佔用面積很大,超市、電影院等生活娛樂設施間隔較遠,出行必需依賴汽車,對行人極不友好,也助長了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2. 但是這不意味著國內城市規劃是成功的,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支路系統的缺失。對於 CBD 等行人出行集中的地方,應該以方便行人出行為首要目標,機動車出行為次要目標,而國內的 CBD 往往是大寬馬路,這種規劃是非常不可理的(為什麼三里屯商區隔著一條馬路人流和興旺程度相差如此之大? - 管理 - 知乎)。此外,國內缺乏將機動車引入或引出出行小區的支路系統,大量出行小區緊鄰次幹路甚至主幹路,這對於區分始發終到車流和過境車流、分散次幹路和主幹路的交通壓力,也是十分不利的(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式住宅小區,對居住區規劃及住宅建築設計有何影響? - 王兆洋的回答 - 知乎)。

綜上所述,盲目建設高密度的高樓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擁擠的城區和分散的居住區只會增大交通壓力、助長城市蔓延。從交通規劃的角度,應該在城市中將各種土地用途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做到以人為本,並注意支路系統的規劃與使用。

相關回答:中國的建築、城市布局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 王兆洋的回答 - 知乎


北京的城市規劃問題成因非常複雜,簡要講一下個人理解:

中國傳統城市格局舊有的以皇城為中心的格局是一種政治格局,與現代西方城市經濟學Bid-rent競租理論有著本質的矛盾,而規划上卻將兩者套用在同一個單中心同心圓里。

Bid-rent的理論非常非常簡單,就是以支付意願來決定土地功能,於是競價最高的CBD佔據了中心,也帶來最大的密度,工業、居住、農業以同心圓的形式向外擴張,密度、高度、地價逐漸降低。模型如果複雜些還可以看到工業更願意競租在高速交通周圍以便於運輸,以及城市副中心辦公功能的聚集。這些都是市場主導的行為。香港即是典型的例子。

而我國歷史上匠人營國的傳統向來都是以皇城為中心,「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些都是政治意志決定的規劃。老北京城當然也因襲了這樣的結構。(雖然彼時故宮太和殿也是最高的建築,但與市場意志的邏輯完全不同)

解放之後制定北京規劃方案時梁陳提出轉移行政中心的努力夭折,北京依舊是個同心圓,而理論上該有的「CBD」恰恰與故宮完全重疊。彼時梁思成面臨的核心矛盾任務毫無疑問是對於故宮的文物保護和北京歷史面貌的維護,於是又基於此提出了例如「北京舊城建築物最多只能建二、三層,不能超過故宮或城牆,天安門廣場上新建築物的高度不能超過天安門的二重檐口」等等主張。中心區的密度、高度全面受限。

於是我們看到最近二十年大規模的開發商覬覦衚衕、強拆,為什麼?因為低密度衚衕所在地本應是價值最高的地方,市場是逐利的。開發商自身的邏輯沒問題,梁思成歷史保護的邏輯也沒問題,只是當他們重疊了,兩者邏輯矛盾重重,隨著行政中心臃腫、人口膨脹、路網規劃失誤......矛盾再升級,積重難返。

如今朝陽區崛起,國貿大望路形成CBD,北部因為高校聚集了科技企業,而整個西部南部發展停滯,在低密度舊城的四極,產生了極度的不平衡城市面貌,都是後果。

當然談到建築高度,大馬路稀路網、極大的建築退紅線要求、日照間距、防火間距,都是原因,但我認為這些原因都是雪上加霜而已。
——————————
更新:
只是一個小觀點,敘述很短,為了避免誤解,再重複一下本文第一句:
北京的城市規劃問題成因非常複雜。
而且時至今日基本無解,也無法照搬任何城市的解決方案。
舊城的保護無力一直以來是令人非常遺憾的痛點。


東京哪有那麼多「密集的高樓大廈」。中國的大城市可比發達國家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多多了。
以日本為例:
據2008年數據,全日本共有3302.51萬棟住宅,其中一家一棟的獨立住宅3012.78萬棟,佔全部住宅總數的91.23%。

首都東京呢?不好意思,平均建築層數只有1.4層。市中心也才2.6層。

題主可能以為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都住在高樓大廈里?並不是:

以北美、日本為代表,那些密集的高樓大廈不過是CBD的寫字樓,普通居民則多住在郊區的「別墅」(北美叫house日本叫一戶建)里。


還有的住在一梯N戶的公寓里,一般也不會建的太高。


而後者這種【公寓式住宅】在中國的大城市郊區則可以建成「密集的高樓大廈」:昌平啦、天通苑啦、燕郊啦、玩命科學園啦


外行對建築相關指指點點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接觸密切因此就以為懂,然而並不懂尋常問題背後隱藏的複雜關係,坦白講尋常百姓真的得感謝規劃局和有責任感的建築師規劃師啊~


我認為新地塊用於建築住宅已經非常密集了,比如那幾個有名的睡城 我都覺得密密麻麻看著瘮人。地塊一般都是拆遷所得,路權什麼的移交市政效率極低,導致那麼密集的住宅區成為孤島,不通公交,交通和環境能不差么?佔了人家地就要給人家蓋回遷房啊,也在商品房邊上,然後比如死了人要搭個棚子吹拉彈唱,無照經營亂停車焚燒垃圾都沒人管。。。


與上海相比。
1-路網密度低(單位面積內的道路長度以及單位面積內道路面積)導致地塊較大,交通容量有限;同樣,較大地塊也會受到資源制約,如電力、水等
2-道路退界大,街牆弱化,各個地塊各自為政,並且佔據的面積不小……還是回歸到了路網密度上來……
3-開放式街區少,大院大央企大住宅區類似故宮形成了封閉的塊,在交通容量沒法增加的情況下,地塊沒辦法支持更高的開發量……感覺又回到了路網密度上來
4-古都風貌保護。故宮、頤和園等古迹區以及城市內山體制高點眺望點需求,限高。


此問題的評論變成了日照權和居住權的爭執。我想那些叫嚷著日照是人權的,一定都是在帝都買得起普通住宅或者已經有房的人吧。
我個人旗幟鮮明的支持首先要儘可能多的保障窮人買得起房子的權利,居住權大於日照權,而不是日照大於居住。
相應的,達不到日照規範的公寓樓,同樣應該享有平等的落戶、上學等權利,而不是被視為二等房屋。
北京不應該只是有房人的北京,北京應該容納更多的希望在此紮根的買不起普通住宅的人。雖然做不到無限多,但起碼不應該被一個並不合理的日照規範,直接削減掉差不多一半的機會。
了解基本事實,有理有據的歡迎質疑。
對日照規範要求無知想當然的,邏輯混亂用個人喜好強求別人的,隨口誇大沒有證據的,既得利益反對窮人居住權的,看情況刪除摺疊不商量。
另外,單就本問題而言,北京的樓宇密度,確實就是日照規範造成的,對比商業辦公區和住宅區密度可知。答題無誤。
附帶的,我支持高密度和居住權大於日照權,不影響答題正確。
-----------------------
看了評論才知道,果然愚蠢的日照規範之所以無法修改,還真是有民意基礎的,民意大到政府自己都不敢改自己發布的規定。
但凡以為離了日照規範就變成黑屋子的,請看北京的公寓和辦公,這倆並沒有日照規範控制,變成黑屋了嗎?
總結一下對日照規範理解的典型誤區

1 我就是要曬太陽!沒有日照規範就是侵犯我曬太陽的人權!
這就是基本邏輯錯誤。
日照規範規定的是所有住宅的最低標準,而不是最高標準。
政府沒有規定必須每個人都吃得起肉,你怎麼吃上肉的?
你要曬太陽就自己去買大量日照的住宅,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也只能買這種住宅。
實際上這種偏高的日照標準,嚴重降低了土地利用率,減少了住宅供給,抬高了住宅價格,侵害了多數買不起房的普通人的利益。
以個人的偏好代替立法,這種人對城市和社會一無所知。

2 沒有日照規範,黑心的開發商就會把北京全蓋成黑乎乎沒有陽光的房子,會侵犯窮人的利益。
這是經濟學上完全的無知,或者是惡意誇大。
降低產品的最低標準,不會造成市場上全是最低標準的產品。
政府可以允許最低標準的小破館子,怎麼市場上出現了這麼多大魚大肉好吃的餐廳?
並且,沒有日照規範,開發商就能做出沒有陽光的房子了?知道還有防火規範和通風排煙要求嗎?
既使完全取消日照規範,市場上也仍然會提供正常可居住的住宅,請參考衚衕四合院和上海里弄,沒有日照規範的朝代,大家都住在黑屋子裡了沒?
至於住在地下室的窮人,是地下室的錯?還是因為造成他們窮的人的錯?
認為是地下室的錯的,認知水平還不如那些只要附近蓋樓就舉個橫幅上街抗議被侵犯了日照要求賠償的人。

3北京政府故意控制容積率,造成房屋短缺,抬高地價掙錢,改變日照規範根本不能增加容積率。
這種陰謀論的觀點千瘡百孔。
且不說日照規範產生於80年以前,那時候中國都還沒有房地產這個行業,而且日照規範是全國通行的,問題也不止出在北京一處。我與容積率和日照規範搏鬥十多年,看到全國很多大城市,無論政府規劃部門,開發商都深受困擾。說北京市利用日照規範控制容積率,沒有根據。政府要控制容積率,根本不需要依靠日照規範,規劃條件直接規定的容積率才是控制方法。實際情況是因為日照標準和城市的複雜遮擋情況,原本正常規定的容積率,根本無法達到。老的居民樓只要低層有一戶純東向或西向戶型,那麼就能造成東邊幾百米都不能蓋高樓,這就是日照規範的威力,極度不合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研讀一下日照規範和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這恐怕是當年制定規範的人根本不曾想到的。
至於政府賣地,實際上北京城區已經沒啥土地可買了,才會去要收河北保定的地,控制容積率並不會帶來什麼更好的收益,反而只有提高容積率才能更多的賣錢。老住宅區也只有提高容積率,才能覆蓋拆遷成本。而日照規範正是控制老住宅區密度的主要因素,造成這些老住區根本不可能再拆遷。


4 北京就不應該建成高密度,低密度城市就是好。
這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
我的觀點是,低密度城市固然宜居,似乎很舒服,但這種停留在農業社會的價值觀,並不利於社會往尖端發展。
現代工業社會需要更高強度的分工協作,更複雜的社會機器,特別是高密度的人口和相應的設施,很多科技的研發,商業模式的形成,都需要極高的人口密度,否則勞動力需求無法滿足。商業需要流量,流量,流量,沒有高密度人口,就沒有流量。科技上,大型研究項目需要大量的金字塔尖的人口,包括科學家,投資人,權力者等,以及他們的整個團隊,梯隊,進而包括大量為他們服務的人口,甚至為這些人口服務的社群和基礎設施。
更何況不只是一個產業,大城市還要充當眾多產業的發動機和集散地,要推動整個地區的發展,產業之間還有協同,這是城市文明發生和攀升的必要條件,在大農村一樣的密度下,上個班都要開車幾十公里的話,是無法支撐這種群體的,所以才會有紐約,東京,倫敦這些大都市,提供足夠的密度,才有足夠的可能性和複雜性,支撐未來的都市尖端文明。
北京這種密度,差得遠呢,遠遠不能適應北京現在承擔的社會功能。
高密度人口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而高密度的建築如同機器,只是為了更好的支撐這種高密度人口,讓高密度也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多少年輕人為了夢想來到北京做北漂,住在地下室里打拚,難道不應該給他們更好的居住環境嘛?建築本來有能力給多得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然而大農村一般的低密度北京,扼殺了北京的可能性。
反過來把生活質量的降低歸結為建築物太密,而忘記了高密度是社會和人群自己的需求,這就是倒果為因,血口噴人。
何況,絕大部分城市也只能是低密度,少人口的。社會要發展,就需要少數的幾個大城市達到極高的密度,去探索更高層級的都市文明。
高生活質量的高密度都市,無論低層高密度,高層高密度,都是很多人不曾見過也不曾想過的,這不奇怪,畢竟城市這麼複雜的系統,多數人並不理解。但建築學有能力創造這種都市,高質量的生活不是只有大農村一種。

簡而言之,日照規範本質是來自前蘇聯那個地廣人稀的極度苦寒之地的生活習慣(日照規範說明裡反覆提到前蘇聯如何如何,殊為可笑),作為硬性指標推廣到全國根本就是削足適履,尤其對幾個高密度大都市的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浪費土地資源,並且受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追捧,錯誤觀念變成政治正確,政府部門都無可奈何。
日照的取捨,應當交由市場去決定,而不是行政命令,最起碼在幾個大都市急需如此。


----------------

每個人有權選擇自己認可的房子,而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被迫買滿足日照的貴的要死的房子。

願意曬太陽的,盡可以去買容積率低的日照多的房子去好了,憑什麼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花錢買太陽呢?而且現在政府把大量無關權益全部捆綁在普通住宅上,比如學區和戶口,日照的影響被不合理的極度放大。

而且,日照規範要求的是最不利的部分在最不利的日期,也需要滿足要求,帶來的是總有相當一部分住宅的大部分時間是大大超過規範要求的,這在現有規範的要求下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大量的人只能住地下室或者單租北房,現在還有多少人買得起滿足日照的普通住宅?不滿足日照的公寓很多人也已經買不起。
解決價格的首選是擴大供給,而日照問題是提高容積率的首要障礙。
----------------------
北京沒有做成高密度城市,最大的問題在於住宅的日照規範
對,就是那個極度愚蠢的住宅日照規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 GB 50180》要求普通住宅主居室在冬至日不小於1小時或大寒日不小於兩小時滿窗日照。此規範最初既沿用了前蘇聯的日照標準,哪怕蘇聯已經不存在,日照規範依然陰魂不散,並且左右著整個國家絕大多數城市的基本面貌,以所謂保障居民日照權益為名,讓全社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土地成本高昂,城市肌理撕裂,城市空間大而無當。
你怎麼不規定所有車都要超過賓士,所有飯店都要提供魚翅呢?
當然有日照是好事,但在大城市房價漲上天的今天,日照規範極大降低了容積率,降低了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對整個城市提高密度、降低土地成本造成了根本阻礙。而且這規範不斷被強化,因為其迎合了農業社會北方地區部分人曬太陽的習性,還造成大量居民對日照的畸形偏好。

而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直接決定了其文化商業多樣性、活力和創造力。結果是北京有天價的住宅,卻攤得像大農村,完全無法形成高強度的城市機體。
相比之下,南方城市的密度要高得多,城市商業文明發展也更發達。

而另外一個因素,則在於交通擁堵和停車空間的,目前北京的治理水平和交通參與各方的狀況,也無法支撐過高的密度。城市人口密度直接造成巨大的交通和停車需求,小汽車的停車和道路容量需求非常驚人,因而首先需要非常強大的公共交通,否則密度肯定上不去。但另一方面來說既使地鐵和公交,承載力也是有限的,不能無限提高。
不過目前以北京的這點容積率,顯然還輪不到談公交極限,甚至小汽車都可以搞定,無非就是多建停車樓不計容積率,加強城市路網細化 立體化,精細化交通管理,提高司機素質等等。離香港這種高密度城市還差得遠呢。


題主恰恰說反了,北京不是土地利用率低,而是核心區利用率太高了,導致副中心建設多年遲滯。

好的城市都是有多個衛星城和副中心的。北京為什麼需要環形放射狀路網,是因為四面八方的人都要快速進城,那麼目前科技有兩條路可選,地鐵或者開車。地鐵建設是有周期的,而且顯然不如環路快。至於北京環路為什麼慢,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們為什麼要說北京的核心區是利用率太高。道理很簡單,只要看城市的職能就好了。北京市把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市政府,各種部委都集中在三環內。全國人民都要跑進來辦事,能不擁擠嗎?

過去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有些老百姓想來還來不成。現在你看看光每天上訪的群眾有多少……

北京的問題表徵是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實際上是既得利益集團賴在三環內,不願意遷入衛星城導致的。


屎尿,垃圾,生活污水,往哪裡排?地下管道夠用嗎?交通夠用嗎?車停哪?化糞池要增加到多大?天天糞車在路面上開,垃圾車在路面上開。這是什麼樣的城市啊,想像一下。
聽說一個城市的心臟是下水道。多往心裡想問題。


建議中央把廊坊燕郊等地直接納入北京市,東西南北郊區建設輕軌直達市區,輕軌、地鐵、公交、私家車等和諧共存,總之辦法一定會有的。


你們忘記了著名的北京大直角。


推薦閱讀:

明朝首都北京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怎麼才能裝成看起來像城裡人的樣子?
街頭塗鴉是如何選擇時間地點的?

TAG:北京 | 城市 | 房地產 | 城市規劃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