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


看到一篇影評,覺得寫的不錯。
以下:

《倭寇的蹤跡》觀後感
作者:斷臂如來
  知道徐浩峰很久,原因是因為《逝的武林》這本書,我曾經在書店裡徘徊很久,看了這本書無數次,為封面上薛顛先生的身姿而讚美。卻在很久以後才買回來,一讀而競,引為快事,是近年來少有慶快之事。
  慢慢看了他其他幾本書,關注了一些徐浩峰的消息,知道他在拍電影《倭寇的蹤跡》,當時便有迫切要一睹為快的想法。
  後來看了電影,跟朋友聊了很多,也想寫點什麼,終究難以落筆,雜念紛紜,不知從何說起,想要寫出點什麼,反而困住了自己的筆尖。直到今天看見友人寫了一篇影評,提及某部影片「每一個鏡頭要交待的信息都太過豐富,豐富到讓人應接不暇導演把他的思考不知不覺帶入了每一個鏡頭,也許因為思考太多,想要交待的信息太多,所以整體略顯粗糙。」讓我忽然有些感觸,《倭寇》也是如此。
  我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寫作文,總覺得有好多事要寫,好多話要說,每每在語文考試寫作文的時候要在試卷後面貼上一張紙片,否則是不夠我寫的。幸而終於有人告訴我,好的文章都是簡單的。看古文就曉得,我依言讀了古文,才知道自己的文字笨拙。但是我原諒了我當初的笨拙,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會表達。
  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文章的第一件事就是說明白,最後一件事也是說明白,不止文章,說話、做事也是如此。明確達到目的,手段便可以不拘,如此文章方有千變萬化。所以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是手段,他沒有見地!
  這是個表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方式和機會,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是智者,所以自己的意見非常重要,因為他們自認看見了真相。
  唐朝時候,中國禪風熾盛,延宕至於宋元,則機鋒迭起,以令人捉摸不到頭腦的言語叫人開悟。開悟要成佛,是大事,豈可驟得?但是禪宗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原因是,有些事,沒有辦法直接說出來。
  不能說出而能讓人領會的辦法有許多種,中國人深諳此道。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琴有弦外之音,看山水畫看真了筆墨的只有外國人,那是欣賞油畫的習慣。
  電影是畫面的藝術,雖然默片時代已經過。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學會欣賞一本電影,還是得學會欣賞鏡頭。《倭寇》已經太過直白,導演要講的太多,有時候覺得這是導演在對著人而自言自語。
  介紹陌生的東西容易,但是介紹熟悉的東西反而很難。當年袁和平導演用樹葉凝聚成團來表現太極功夫,觀眾接受了。從此對太極拳有了印象,這個可怕的誤會導致了觀眾無法認同真實的太極拳。人總是習慣滿足自己。
  有太多的東西難以表達,原因是沒有現成的土壤,難度在於說得巧妙,有趣味,這個時候酒瓶新酒,便是導演的功力。《倭寇》裡面有大多數人不了解的東西,如影片的台詞說:高手的事情很難懂。普通人怎麼明白高手的事,不能照著做,只能看導演的本事。
  《倭寇》的畫面,我最欣賞的是佘小姐走在巷子里,竹影搖曳,她一身白衣,面容憂鬱而迷茫。她的情人搬著一把異常高大的椅子跟在後面,一言不發。
  這個鏡頭裡的人物,情緒飽滿的簡直要溢出來,我看到這個鏡頭,暗暗擔心,生怕導演安排出什麼台詞來。因為這個時候,無論什麼台詞都顯得無力,加了,只有畫蛇添足的效果。
  當初看《遊園驚夢》,裡面的台詞簡直破壞了一切的美感,剝奪了觀眾所有的想像的空間。導演完全是在取悅西方觀眾。鏡頭中是中國人,但是人物的感情和旁白都是西式的,怪異的感覺,好比是看見外國人吃中餐,一人點一條魚,抱在胸前吃。而《遊園驚夢》之中的鏡頭顯得笨拙無比,當翠花(我對編劇取得這個名字真是不屑)撞見了榮蘭和那個男人,之後是獨自漫步在山林之中,鏡頭給了她特寫,側臉,似乎努力想從她的表情之中告訴觀眾,當時,她有多麼悲傷。與其用這種低估觀眾鑒賞力的鏡頭,為什麼不選擇使用一個遠景,展現出偌大的樹林之中對比之下顯得嬌弱瘦小的身影?如此,周圍之景也融入鏡頭之中。
  而《倭寇》開始的畫面,是雨落殘荷,不知道導演是否喜歡紅樓那個橋段,林妹妹要「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是落在開頭,有些不明所以。或者導演有禪宗意境,那又是別樣趣味,只是與影片脫太遠,意境不諧。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徵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語。四個老頭圍著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邊是三個異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漸漸地,老頭們的話題轉成了那些異族女人。現實生活之中沒有這樣圍著桌子的躺椅,這是藝術,是導演的高調。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離譜了,如同她的人一樣,處處離譜。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氣,充滿幻想,又難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鬧,卻處處不滿於現實,終於落得鬱鬱寡歡,這時候她的遭遇不僅不令人厭惡,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她要殺了裘冬月,讓人不知道是因為羞愧太過反而生出殺心,但是導演怕人不懂,加了一句台詞,讓這個女人說出,被原諒最痛苦的調子。頓時整場戲崩潰,可惜了於老一場好戲!
  只是一個這樣的女人還取姓為佘,真是女子如蛇嗎?不能不說導演太心狠,也太刻露!
  裘冬月還有另外一個女人,飲馬村的改娥,這個名字,也是個道具。導演太過聰明,心機安排到了這種細節,改娥,拆成「女改我」。又是長著佘小姐的臉,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卻是終究讓女人改變了自我。為了那個女人上山,到最後卻牽掛了一個不那麼幻想,實惠到給了銀子就要主動以身相報的女人。
  設計精巧,裘冬月騙了一回佘小姐的護衛,贛崗,這個名字也是絕妙,贛,有賜的意思,這個名字是,給了你一個位置。處處被賜予,哪怕最後一個當一回高手的機會,也是被裘冬月賜予的。影片里有一場戲,贛崗找郄佬,表示要進他家找佘小姐,結果對方說你也可以跟別人一樣潛進,但是他還是要走了郄佬信物,這個人物是這樣子。
  其他如劉鎧,留得一幅鎧甲,而且是一副紙盔甲。他想要一副真正的鐵盔甲,當梁痕錄告訴他紙盔甲的好處,他在乎的是自己內心認定的榮譽。這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生在了沒有土壤的環境中,註定成為庸人。正如影片之中郗老對天而嘆:天下太平,不與小兒遊戲,還能做什麼?
  想為戚家軍留點影子的叫左偏使,左偏就是革命和激進,郗老對他說高手在民間。這是一句動人的話,這是一句口號,有完整的觀念潛伏其後!佘小姐名叫么尼,諧音是「什麼呢」。其實她本身就是個問題。她的生命簡單而蒙昧,四處尋求活著的激情或者說自己的存在感和生活的意義,求而不得,讓她甚至想到了死。贛崗只是個位置,這個位置是空的,贛崗只是佔了位置上的便宜,近水樓台而已,這個位置很快被主角梁痕錄取代了,為什麼呢?梁痕錄說,你打死幾個,我見你幾次。泡妞的高手哇!當然首先是佘小姐已經被他身上那種帶有冒險精神和衝破一切的勇氣所折服。
那四大家的四佬,蔡、王、陸、郗,導演把的問題藏於這個四個姓氏之中,不知是否隱喻文化之衰落成為形式的魏晉年間。影片之中,四大家族的名門正派的作風,拘泥不化,講究門面,講究正面進攻,頗有些周文的繁瑣。頻頻提及的世家概念,也許是導演流露的一絲默認的笑意。正面進攻,卻是躺下一地,戰場上的兵技不比世家的武功。兵技只求目的,超越了一切的過程,生活偏偏是細膩的,人生的一切需要正面的面對,這就是世家的武功。如同第一高手裘冬月面對老境,面對與人通姦的妻子,面對自我。他選擇退隱山中,卻終究還要下山。他選擇放過那一對背叛自己的人,卻終於還是要實行一次報復,儘管後來他還是出手阻止了,但是說明他動過這個殺念。被艷麗的舞蹈刺激了的世家弟子在水牢中說: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之前在廣場上,有一名弟子為女子妖艷的舞蹈激動,動身練武,姿態嫵媚陶醉,被郗老一鞭擊暈,稱這些異邦女子為妖女。妖,是蠱惑人心的意思。
  四個花船姑娘,卻叫梅蘭竹菊,前面加一個賽字。梅蘭竹菊是正人君子的代指,一個賽字,賽過影片之中那些名門正派的君子,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輕文從質。那些姑娘的活潑與世家的沉悶,到底何者為生命的真實呢?其實,真實的不是你願意表現出來的,而是你正在表現出來的!周文疲弊,盡乎在此!
  文明的萎落,恰恰是以最繁盛的面貌。一切落成了觀念,輕易移動不得,抬手就錯,文明便死了!
  影片之中,面對船中的「倭寇」那些姑娘問,為什麼不來一個前後包抄?四老之一回答:我們是名門正派,講究正面進攻。正好影片之中梁痕錄卻斬釘截鐵地說:戰爭,沒有常理。戰爭,總是奇正相輔,放能制勝。而當座位上的大老還要再說什麼,卻被郗老打斷,意思是面對蠻夷女子解釋這些幹什麼,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世家大老,這麼做,甚不得體!
  影片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角色,一個叫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一個是梁痕錄,是戚繼光的親衛。冬月是十一月,十二地支之中屬於子,子是開始。古人詩曰,冬至子時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一陽生,代表陰盡陽生,所以影片之中一直強調裘冬月漸至老境。陰盛則老,但是他雄心不死。山中寂寞,收拾不住這個第一高手。在面對改娥拉著自己的衣角,他說服自己:我是第一高手,只想做個善事。在被賽蘭的棍子撂倒之前,還要反覆告訴自己:我是第一高手。求而不得,是因為執念,他找不到自己的生機回還之處。他被郗老說了幾句話,撩撥的咳出鮮血,證明了他有執念。第一高手老了,老而不安,老而不甘,卻不知道生命的轉機在哪裡,這是裘冬月。
  梁痕錄對放棄努力的左偏使說,你的想法,現在是我的。這叫做信念。信念足以讓一個人堅定,堅定的人便有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小聰明,而是生活為他打開了一個格局,這一點,俗人難以理解,或者按照電影說法,高手的事很難懂。梁是支架之中的橫木,是支撐架子的關鍵。戚繼光,一代天驕,獨木擎天。如今大梁已,錄取留痕。這個故事的演化,也不過是一代天驕影響所及的一些餘韻罷了!
  影片之中說俞大猷發明了鴛鴦陣,戚繼光發明了棍法,其實事實剛好相反。鴛鴦陣是戚繼光發明,俞大猷才是棍法驕子,甚至傳棍法於少林。導演博學精深,應該不至於出現如此疏漏,或許是留有深意吧!
  這種直白來自設計太過精巧,需要高水準的觀眾,也總欠缺一段天然風流。導演太過聰明,觀念多,表達的慾望太強,終於成了幕後黑手!
  梁痕錄跟裘冬月有一場對戰,導演在試圖告訴人們真實的武學。最後兩人的對拼,只是一下。如同之前老早提醒大家的:中原武學,模擬的是馬戰,兩馬對沖,殺招只在交錯一瞬。同樣的最後,裘冬月也是一下制勝,梁痕錄頹喪不已。日本電影界的天皇,黑澤明在他的影片《大劍師》之中也有同樣的鏡頭,椿三十郎對決室戶半兵衛,有大約一分多鐘的沉默,然後是暴起一擊,身影交錯之後便是鮮血激迸,達數尺之高。徐浩峰深諳功夫,將完整的過程也表現了,黑澤明靠的是天才和日本劍道的想像力。天才不需要知道過程,卻能夠將結果表現在觀眾眼前,但是徐浩峰有的是實在的武學。後來北野武翻拍日本經典熒幕形象《座頭市》裡面也有座頭市一劍擊殺保鏢的橋段,可惜北野武用了一個鏡頭給保鏢模擬他意念之中的戰鬥,自信滿滿之後卻被座頭市變化的劍招擊敗,真是毫無想像力的鏡頭,較之前輩黑澤明,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影片名叫《倭寇的蹤跡》,倭寇在中國還有一個叫法:鬼子。鬼子的蹤跡是什麼?慾望,執著,邪念,無明,人心有鬼,處處留跡。或者算是點睛吧!


《倭寇的蹤跡》是一部沉悶的電影,我的觀感並不太痛快——這決不是說它糟糕,而是它的確不同於過往許多武俠影片:矛盾鮮明、高潮迭起。


它不像胡金銓、張徹,不像劉家良、成龍,不像張鑫炎、徐克,你看不到什麼詩酒江湖、劍氣縱橫,你也看不到撼動天地的愛恨情仇、英雄悲歌,總之,你基本看不到我們熟悉的許多標籤橋段——青衫磊落行,劇飲千杯事,拳掌刀風中,群雄畢授首。

它身上烙著另類的、鮮明的個人風格,而這類風格的烙印,屬於徐浩峰。

正式成為影人之前,他筆名還叫「徐皓峰」,那時他已經提出,還珠樓主後,許多導演,包括徐克,繼承了他描繪的「武功」,這種武功,如《東方不敗》里,是一種機關槍和迫擊炮的效果,這類視覺效果與科技相仿,其實等於把武功否定了。(見徐皓峰《無道之器——武俠電影與傳統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包括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武人琴音》,包括小說《道士下山》、《大日壇城》,包括參與編劇的《一代宗師》,我們所看到的套路,都是俗稱「硬派」的風格,力求寫實。他說他描繪的是「武行」,不是「武俠」。


在過去,張徹重於文戲,武戲交給武術指導。而胡金銓的武指只提供建議學問,實際設計拍攝,仍以導演為主,因此他的武打片有濃厚的個人特色。徐浩峰沿用了這條路,當了《倭寇的蹤跡》的動作指導。他以前在老武人邊上,接觸過一陣子形意拳,可惜到初中便廢棄了。


有人說他的武戲返璞歸真,像老邵氏,拳拳到肉。其實不是,老邵氏還有你來我往的交鋒、拆招,他們大開大闔。而徐導的這部電影里,你可以看到,打鬥時演員模擬「馬戰」,四處遊走,尋隙伺機,四肢是內收的。他覺得,這樣更貼合真實。

影片開篇,殘荷塘邊,假倭寇梁痕錄與霜葉城的武人對打,一招了賬,乾淨利落,這是古龍的風格——不,古龍模仿的是吉川英治、柴田煉三郎的小說,這更像是日本人偏愛的特點。

沒錯,徐浩峰致敬的是《座頭市》系列。遠景,長鏡,勝負只在一招間。在他《刀與星辰》的影評集里,他不止一次提過這些作品。


沒有疾風驟雨的影像空間,沒有秒定乾坤的鏡頭時間,沒有特寫、升降格,甚至沒有振奮人心的配樂、對白,尋常觀眾——包括我,都曾在一段時間內感到索然無味。感興趣可以再去看看,我相信,你可能不會太習慣。


但是,這仍是一部有特殊意義的電影。《倭寇的蹤跡》,是一場冷峻的鬧劇,從頭到尾,都是對固有觀念的顛覆和嘲諷。


故事改編自他的小說舊作,在原作里,戚繼光和俞大猷在朝廷嚴密的監察下,以極微薄的財力物力,擊退倭寇,期間還創造了鴛鴦陣、棍法刀等絕技。然而戚不得善終,俞一時激憤,命令侍衛刀客前去攪亂南京城。其時明朝軍制渙散,刀客以一人之力,將俞大猷的絕技「如響」、「如影」分別傳授給不會武功的波西米亞舞女貝慕華、監察史大人的小妾,竟接連挫敗四大家族武士團、歸隱出山的第一高手崔冬悅,果將偌大南京城,掀了個底朝天。(收錄於徐皓峰短篇小說集《刀背藏身》)

電影維持了原作的氛圍基調,卻抹去了一部分歷史色彩,作了一定程度的改編。假倭寇除了宋洋扮演的刀客梁痕錄,還多了一個左偏使,他們的目的也不是擾亂「霜葉城」,而是闖過「郗、蔡、王、陸」武林四大世家的擂台,讓戚繼光的抗倭刀在武林開宗立派。

打擂開派並不少見,葉偉信的兩部《葉問》,前半部分均援引了這個題材。

有趣的是,電影的開頭,徐浩峰就有意無意犯了一個錯,讓鴛鴦陣及抗倭刀的推廣者依次對調,發明鴛鴦陣的成了俞大猷,發明抗倭棍法刀的成了戚繼光。自此,全片一直籠罩在一種離經叛道的、荒謬的黑色幽默氛圍里。


徐導試圖借本片說明,「人生的悲劇是由於觀念的誤差造成的」。梁痕錄被錯認為倭寇的依據是倭刀,但那卻是一柄經過改良後的「抗倭刀」。他們最初開宗的夢想破滅,正是因為那是源流於倭寇的東西要不得。郗佬言辭振振「軍營兵技」與「世家武功」不同,他說「高手在民間」,可笑的是,民間的「高手們」卻接連在軍營絕技「如響」、「如影」里栽了跟頭,甚至包括第一高手裘冬月。


於承惠老師扮演的裘冬月,氣質依然如同以往,斗笠遮顏,長髯過胸。他拿的是雙槍,《道士下山》說,長槍是古代戰場的龍技(第二十五章「白盡梨園弟子頭」)。《逝去的武林》說唐維祿的兵器是判官筆,而在形意門中,判官筆就是雙槍(「五台雨雪恨難消」章節)。裘冬月下山時釋放情慾打的拳,也像是槍法化出的拳法。

於承惠老師的出場,做足了第一高手的派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是一個心虛的人。他的小妾與侍衛偷情,他讓出了他的家業,上山歸隱,原因是他覺得自己「老了」。他難耐山中寂寞,貪戀俗世,又下山打倭寇,他將自己的鬍鬚染黑,束上須囊,因為他怕別人說他「老了」。


可惜他仍是一個荒誕的集合體,他自以為高尚,小妾裘夫人卻要殺了他,因為「被寬恕比被懲罰更難受」,他不斷自我暗示「我是第一高手」,卻在舞女的一擊之下,倒地。

高手們嘩然,我也驚了。

演員趙圓圓扮演裘夫人及村姑改娥

21世紀,武俠片走到了瓶頸,處處都是模式化。於是,徐浩峰在這部電影里展現了他對這一類型片的野心,因為隨處可見他對觀念、文化的嘲弄,十夫長劉鎧在時代背景下,貪戀更不實用的鐵鎧甲,最後卻只得到一副西洋鐵甲;「民間高手」武士團們在不會武功的賽蘭面前一一倒地,劍拔弩張的氛圍下,武士們最後居然不務正業、隨著舞女翩翩起舞;貪圖第一高手名分的大反派郗佬是一個恪守禮法的人,他祭鞭澆油,做足了面子派頭,卻在舞女的一擊之下,倒地。

凡此種種,琳琅滿目。

大反派郗佬

但是徐浩峰的嘗試,並不算太成功,他試圖在電影里灌注太多東西,使得整部電影的敘述進程有點脫離邏輯,譬如,原著中,刀客跟施展如響的舞女、如影的小妾都有魚水之歡,留有情愫,還交待了兩個女人是好奇、喜愛刺激的,如此也解釋了她們幫助刀客的鍥而不捨。


而電影看下來,更像是演員們根據指令的機械狂歡,莊重與詼諧的錯落無致,頗為生硬,乍看之下,像是一出不明所以的鬧劇。


《倭寇的蹤跡》上映沒多久便倉促下線,票房以慘淡告終。


故事的結尾,抗倭刀終於有了名分,然而卻被冷落在兵器庫的黑暗角落,刀客梁痕錄也被放逐江湖,走向了文人化的蘇杭。


徐浩峰似乎一開始就預料了這個結局,「如影」、「如響」出自佛經,說五蘊皆空,如影、如響,是非相。


這個結局,似是他不爭勝負的自嘲。

《卧虎藏龍》剛剛出世,也曾引起業界嘩然,它迥然於常規武俠講勝負爭鬥,它講人道關懷,最終獲得了國際大獎。同樣,《倭寇的蹤跡》也在國際上得到了獎項提名。


值得慶幸的是,徐浩峰說自己於這部電影的創作初衷,是更照顧自己的個人意願,而非外在的市場。他有心尋求武俠片的新路徑,而不是迎合觀眾的感官刺激。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那麼,我們共同期待他最新的作品:《師父》。

------------------------------------------------------------------------------------------

那個,我也開了公眾號,微信搜索「言少的江湖」,或「yanshaojianghu」,謝謝關注。


徐浩峰這個名字,被更多人熟知是在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公映之後。他與鄒靜之、王家衛三人共同擔任了該片的編劇。

而除了編劇之外,徐浩峰其實還有更多更為鮮明的身份: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形意拳大師李仲軒的後人、武俠小說作家、硬派武俠片導演等等。

因此,徐浩峰似乎很難被定義。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他很懂武術,熟知一個真實的武術世界。

事實上,早在1997年,徐浩峰便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此後的口述歷史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讓其名噪一時,該書記述了徐浩峰的二姥爺、形意拳大師李仲軒先生的生平,狀寫出一個現實中的武林生態。而到了2014年,他的另一部武道小說《道士下山》被陳凱歌改編拍攝成電影,徐浩峰再度進入大眾視野。

而同樣的,作為導演,徐浩峰已經多次進行了面向大眾的嘗試。從2012年的《倭寇的蹤跡》、2015年的《師父》,到2016年的《箭士柳白猿》(2012年出品),徐浩峰迄今共拍攝了3部電影,而且都走進了院線。但它們仍然不足以讓徐浩峰變成人盡皆知的導演,原因很簡單,徐浩峰在拍我們認為很難看的武打,展示我們固有經驗外很陌生的武林。

這3部影片,徐浩峰基本確立自己的武俠風格,影片節奏緩慢,打鬥招式感強,臨陣強調跑位和比劃,過招簡練往往一擊致命。同時,電影重視對武術觀念的闡發、武學修為表現,在人物平實的形態、動作當中,蘊含氣度、丰神、勁力——這些通通被被總結為是硬派武俠。你會發現,徐浩峰不僅與徐克、李安(《卧虎藏龍》)不同,甚至與胡金銓、張徹、張鑫炎也有巨大的差異。

已經有太多的人,詮釋了徐浩峰的武術觀:實戰技擊,科學武俠、新武俠、硬派武俠等等。但其實,就一種嶄新的武俠景觀而言,徐浩峰在打鬥方面所體現的不同,還只是表象。深入徐浩峰的電影,可以發現,在他為數不多的3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種形象——「闖入者」的形象。無論是《倭寇的蹤跡》中的倭寇、倭刀、梁痕錄,還是《箭士柳白猿》中的箭士柳白猿,以及《師父》中的師父陳識都是此類。

在《箭士柳白猿》中,箭士這種居間協調武林糾紛的角色,其實是江湖的異類;《師父》中陳識向北到往津門弘揚武學,更是對北方武林的闖入與挑戰;而《倭寇的蹤跡》這部最早的作品卻最具意味,一個子虛烏有的倭寇來襲的謠言,攪亂了霜葉城武林的一潭死水,在這個荒誕故事的背後,是梁痕錄作為闖入者,引入的改進倭刀、實戰技法對舊武林的衝擊。

作為徐浩峰對其最早的文學作品《逝去的武林》的改編,同時作為徐浩峰最早的電影創作,《倭寇的蹤跡》當然寄託了徐很大的野心。在這其中,你不僅可以看到對武術、武林的概念新解,還有對明朝社會官場的影射,武者的命運是戰時應招、催促如火,一旦戰亂平息,國中止戈、百無一用,乃至需要遁跡銷聲。

於是,戚繼光的獨門兵器不得不流落民間,依靠他的後人苟延承傳;護城守將只能身穿紙盔甲,每天高喊殺敵口號度日;而現實武林中的民間武者則淪為地方官宦豪強,看家護院的打手······

這裡,如果不引入徐浩峰對現實武林預設和介紹,還不足以說明其中的荒誕性。

在徐浩峰看來,所謂的武術其實遠不是金庸、古龍飄飄欲仙、飛檐走壁的想像。

武術是藝,是一門行當,一種職業,習武之人也不過就是手藝人而已。他們和街頭巷尾的說書賣唱、保媒算命、修鞋挑擔、剃頭補鍋本質上並無區別,都是一種底層職業。

甚至,徐浩峰直接地說明,「其實沒有什麼武林,它是被生造出來的,很多時候是參考土匪世界臆想出來的一種半神仙、半土匪的人際關係和活動方式,它跟民國真實的武林差距比較大。而武行是有確指的,指的是開武館、做保鏢、做私人武術教師的這批人,這叫武行。」

簡而言之,武行和武人不過是組成了歷朝歷代直至清末民國社會世相的一個基本單元而已。

因此,武林並非高不可攀,它甚至是卑下的。

當明朝一個戰場顯赫的將軍,他的武學和兵刃,被迫要向民間武林尋求流傳的可能時,本身便具有了極大的諷刺意味。

而對於那個已經被世族門派協同掌控的武林來說,它又是幸運的。「倭刀」的闖入,是武林重新獲得實戰能力提升的一次機會,是一次獲救。

徐浩峰為什麼如此執迷於塑造「闖入者」的角色,為何如此熱衷於實現武林的重生?這背後,可以看出徐浩峰身上傳統的武林價值觀,以及積極的儒家入世心理。

不管是《箭士柳白猿》、《師父》還是《倭寇的蹤跡》,我們看到,闖入者作為一個改變格局和生態的角色,都預感或者明知武林的敗壞不堪,但它們還是承認並積極擁抱這種體系,並渴望在體系當中成就自己。

徐浩峰是有很強的反烏托邦傾向的,他總是會去承認慾望的存在,以及慾望和武林建設的正相關性。這種表現,在《倭寇的蹤跡》中是裘冬月,在《道士下山》中何安下的角色體現的最為明顯。這種慾望的奇幻之旅,使得積極入世、入武林有了內在的心理動機。

而外在的,徐浩峰又非常謹慎地維持著武林規矩與道德侵蝕的微妙關係。《倭寇的蹤跡》讓人相信武行的內部腐壞,不是內在自然發生的,而是被外部勢力干預;同時,即使某些從武之人被道德腐壞,他們面對闖入者的挑戰,仍然會在統一的武林規矩的框架下,公平地解決問題。

徐浩峰或許認為,那些跳脫在腐壞勢力之外,卻仍然身在武林當中的闖入者,可以重新改變武林,為舊武林重新注入新鮮血液。徐浩峰或許更加相信,真正維持武林的,永遠都是規矩。

這於是能解釋,為什麼他給《倭寇的蹤跡》安排了一個不同於小說原本的圓滿的結局。也是《箭士柳白猿》中柳白猿最終活著的理由。

但到了《師父》的時候,結局卻已充滿悲劇色彩了。

徐浩峰悲觀了嗎?


沒什麼電影學術理論或技術方面的實質性評論,但還是非常想寫點自己的感受,因為我覺得電影非常有意思~

打個比方:看多了大眼睛尖下巴的五官標誌型的漂亮妹紙,突然有一個五官不標誌但卻很有味道的姑娘出現在眼前,覺得這姑娘很迷人,值得玩味和期待。

有人說電影的鏡頭語言處理得過飽滿,導演太貪心技術又不夠高明,鏡頭的銜接和轉換不夠流暢等等,我以為這些不足以影響電影的整體風格,且不說水平,因為標準可能會束縛一些東西。

電影的節奏和光影攝製所塑造的清冷的安靜,以及不動聲色的台詞藝術,讓我感覺到徐浩峰是個很認真,內心有追求的人。

有幾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台詞,我覺得非常非常有意思~

你不看我還跳什麼?!
我不是看舞蹈,是測試你的體力
測試我的體力幹什麼?!
萬一你這個人種侵犯大明
我好心中有數

義士,從昨晚到現在,我們也繞城有兩圈了,你是不是想以累死的方式來淹死我們呀?啊?
不,我在檢測
啊?
你們是海道防官兵
通過你們的水性
可知這座城的水上防禦能力

義士,我倆能不能商量商量?
你讓我把鎧甲脫了,烤烤乾再綁,好吧
我這是紙漿鎧甲
在水裡泡了那麼久,第二天肯定會變形的
我都快50歲的人了
還像小孩子一樣套著紙
連鐵的都混不上
你懂不懂,紙甲比鐵甲高級,特質的紙張凝結之後,不怕水泡,拿10石的箭也射不透,還比鐵甲輕。
你內行,你是內行!可我就是喜歡鐵的。


很幽默~很深情~很真熾~非常有意思~
對,電影就是給我這個感覺。
啊~不想當導演的編劇不是好學生

你內行,你是電影的內行!可我就是喜歡這麼拍電影。


作為一個傳統武術的愛好者,曾經嘗試著看過幾遍《倭寇的蹤跡》,但是每次總是看不下去,最長的一次也就是看到一半。當時心裡總覺得這電影有地方不對,卻又說不出來問題在哪裡。後來又看了《師父》、《箭士柳白猿》這些,忽然間明白了徐浩峰武俠片的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徐浩峰對於武俠片——或者說功夫片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簡單地說,徐浩峰對功夫電影的理解有兩個錯誤:第一,對功夫的認識有問題;第二,對功夫電影的認識有問題。
先說第一點,對功夫的認識。
徐浩峰是形意拳師李仲軒的傳人,聽說過很多武林掌故,並且自己也經常練習形意拳。但是,徐浩峰對於傳統武術過於神話了,他自己也分不清傳統武術中到底何為虛、何為實,經常拿一些看似神奇但根本經不住推敲的例子來說傳統武術,比如我在《逝去的武林》里就看到描寫形意拳的功夫時說:
形意門的怪事不敢講。年輕時,我一度住在丁志濤家。在那時,唐師給我們表演過追火車。就是讓我們坐一站的火車,唐師說了:「我抄近道追你們啊。 等我們到了,見唐師在火車站等我們呢,搖著扇子,身上沒汗。能抄的近道,我們都想了,抄上也不會那麼快。我和丁志濤都不敢說話了。
要是武俠小說里這麼寫,我半句話也不說。但你既然號稱是記錄真實的武林,這顯然就是放屁。民國時期的火車速度再慢,30公里每小時也總還是有的吧?一站路就按半小時算,15公里的路程就算讓頂級的馬拉松選手去跑,也不可能在半小時之內跑完,那也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就算是唐大俠抄了近道,少跑了三分之二的路程,火車跑15公里他跑5公里,可是要做到身上不出汗……呵呵噠
再比如,他還說:
形意拳能練到什麼程度?唐師跟我打比方,說從懸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時,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橫著飛出去了,平安無事。
金庸的《連城訣》里確實描寫過這樣的場景:血刀老祖被南四奇追殺,從懸崖上跳下,然後在快要落地的時候用刀猛劈石壁,平安落地。但那是武俠小說啊。從懸崖峭壁跳下,你知道衝力和速度有多大嗎?就算懸崖是100米,那落地時的速度也已經將近50m/s——是不是對50m/s沒概念?換算一下,50m/s換算成時速是180000m/h,也就是180km/h。一個以180km/h落下的人,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實現這樣的神奇效果……
所以,徐浩峰的電影中就出現了很多看似「真實」,但其實經不住推敲的東西。比如讓妓女學了棍術的竅門,就能瞬間戰勝普通武師。你確定不是在逗我?還有很多招式和練武人的反應,其實也是來自於師門流傳的傳說,而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徐浩峰越是想一本正經的表現出這些東西,就越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其實在我看來,了解豐富的武林掌故的徐浩峰最適合做的是編劇,而不是導演。
第二,徐浩峰對功夫電影不熟悉。
在這裡我不想說劇情之類的問題,畢竟那跟武術無關。我想可能很多看過徐浩峰電影的人都覺得他的電影動作戲很寫實,但是又感覺總是缺點什麼。其實這背後的問題在於,徐浩峰的電影中徐浩峰往往身兼編劇、導演、武術指導。前兩者集於一身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徐浩峰硬是要做武術指導,問題就大了。我看過徐浩峰電影的紀錄片,在現場基本都是徐浩峰在給演員講武戲。徐浩峰真實的功夫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要做武術指導明顯徐浩峰還差一些火候。武術指導這種工作,看起來似乎不難,但真要做好其實並不容易。
徐浩峰在電影中非常喜歡用他所謂「寫實」的動作場面來表現他對武術的理解。但是,徐浩峰對於動作電影的理解本身也存在問題。其實洪金寶、袁和平、甄子丹等人說的很清楚:我們只不過是懂武術的電影人而已。動作片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動作是否精彩。當然,動作的精彩與否與武術動作是否真實沒關係,不是說只有高來高走才會好看。《精武英雄》以及李小龍的動作電影同樣以寫實而著稱。但是「寫實」和「真實」之間的區別在於,「寫實」好比《蒙娜麗莎的微笑》,「真實」好比蒙娜麗莎的照片,「寫實」是對「真實」的升華。徐浩峰錯就錯在把他認為的「真實」當成了「寫實」,最終使得電影的節奏和動作都沒有把控好。
熟悉香港功夫電影的人都知道,在香港武指圈有以劉家良為代表的寫實派和以袁和平、程小東等人為代表的寫意派——當然,袁八爺也設計過很多寫實風格的動作場面,比如《精武英雄》。要說老派守舊,那肯定是劉家良了。當年拍《醉拳2》,劉家良與成龍決裂;拍《黃飛鴻》,劉家良與徐克決裂,皆因劉家良不能接受那種搞笑或者寫意的武打風格所致。而且,要說出身正宗,那劉家良是黃飛鴻嫡傳弟子,怎麼也比徐浩峰好得多。但是劉家良在做動作設計的時候,首先會考慮電影如何表現、動作是否好看,然後是動作盡量符合邏輯。而袁和平即便是寫實,也是寫意基礎上的寫實。對比一下《師父》、《倭寇的蹤跡》與同樣以動作寫實而著稱的《精武英雄》、《猛龍過江》,其中的差別就很明顯。
另外,徐浩峰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是他獨愛非動作演員,例如他的御用主角宋洋,還有《師父》里的廖凡。當然,我並不是說普通演員不能拍動作戲,但既然要做動作戲的主角,那演員就應該有動作的底子。據宋洋自己說,他是在《倭寇的蹤跡》之前才開始練習武術,後來也曾被徐浩峰安排去泰山跟某形意拳傳人練拳。現在姑且不論成年之後才開始練武術的宋洋能否有足夠的伸展度,就說這幾年徐浩峰一直以形意拳來教宋洋,問題就很大。縱觀有所成就的動作影星,無論是李連杰、李小龍還是甄子丹、成龍、洪金寶等人,無不是習練百家拳術出身。雖然並不一定精於某一種具體的拳術,但整體上對於不同武術的大致風格是有了解的,所以能打的非常好看,還能根據劇情展示不同的動作。現在宋洋既沒有相應的動作功底,也沒有足夠的武術知識,這可能也是徐浩峰電影動作戲不太好看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宋洋動作戲基礎不好,能遇到一個靠譜的武術指導設計合適的動作,也能打得似模似樣,可是徐浩峰偏偏不是一個靠譜的武術指導。宋洋在接受《南方周末》的採訪時表示:
宋洋覺得,徐皓峰的指導方式類似於武行師父:「他不會跟你說得很白,很多東西他都是希望你去悟。如果你悟到了,在現場演的時候做到了,他會很穩地坐在監視器那裡,看著你笑。」
我的天……要說動作電影里沒有套招,也的確有過。比如《殺破狼》里甄子丹手持甩棍與持匕首的吳京的對打就沒有套招,雙方都是自由發揮。但是,這個所謂的沒有套招,是建立在大家都是老司機,彼此對動作電影熟門熟路的基礎上,而且只有兩個人也好調整。目前在動作電影圈裡,能做到不用套招的,可能也就是成家班、洪家班的人。我看過一部採訪成龍的紀錄片,主持人讓成龍現場示範一場動作戲,成龍就找來了幾個成家班的龍虎武師,擺了個姿勢,然後就開始打了。雖然不算出彩,但至少都能對上。這源於成家班十幾年合作中成員的默契——成家班之間有一些固定的暗號,比如喊「吼」聲是左後方的人出腿、喊「哈」聲是右前方的出拳,所以現場「吼哈」聲不斷既是壯聲勢,也是對動作。但是,我估計徐浩峰是沒有成家班這樣成熟而默契的動作班底的,而對宋洋這種當時只拍過《倭寇的蹤跡》這一部動作電影的人,居然不用套招,讓演員去「悟」,我覺得真是有點蛋疼……
在我看來,徐浩峰的動作電影就是一個練過幾年傳統武術、自認為自己熟知天下武林的書生導演,指導一個更年輕的、缺少動作戲經驗且沒有武術基礎的演員,然後讓這個演員在現場不斷地「悟」,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最後補充一句:我大學學得就是影視專業,也曾與我的老師以及文學院、藝術學院的老師們有過交流。在我看來,學院派的老師們拍東西或者寫東西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方面注重電影、文學本身的藝術性,非常想在電影里表現一些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在劇情、細節、鏡頭、人設等方面會非常斟酌,但另一方面由於脫離學院外的真實電影圈子,往往又對觀眾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學院派導演的普遍特點是口碑不錯或者兩極分化,票房普遍不高——當然,薛曉路這樣的是特例。


一驚一乍的徐氏武俠。


少數能讓我願意看兩遍的電影,
雖然是一部荒誕劇,
卻實實在在的感動了我。
不得不說,裡面有幾個配角確實演的不好,
但是幾個主要角色絕對鎮得住場!
尤其是歸隱的「第一高手」裘冬月和「現任老大」郄佬!表演簡直是太到位了!
以這部戲來告別人生舞台,於爺爺也算含笑九泉了!
但是這部電影的定位真的很尷尬,用一句話來評價:「電影很難討好一般觀眾,真正習武的可能又會挑出很多毛病。」
所以只能是一部經典的小眾電影。


這個片作為一部電影,很雷,很捉急。


徐皓峰老師腦子裡固然有很多東西,但在電影化的時候出了很大問題。

至於他想拍的那些「魂」,悉數讓王家衛吸收到了一代宗師里。


這個片和《東邪西毒》一樣,本質上都不是武俠片,核心要素都不是「俠」。
《東邪西毒》是裹了個武俠的殼,核心還是墨鏡王的騷情,《一袋宗師》亦然。
《倭寇的蹤跡》和徐其他的作品類似,盡量在還原武術的源流和實用意義,但是和浪漫主義的「俠」並無多大關係,而且徐對武術的理解相當偏頗。電影的觀感是有想法但不流暢。


謝邀。

這篇我看了好幾次都沒能忍著看完,作為一個習武之人,我真的覺得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那是明代,不是近代滿街都是汽車,不缺馬匹。需要兩個人跟跳大神一樣在哪晃來晃去還說模仿騎馬狀態么?牽兩匹馬出來騎著干啊。買不起馬你還練什麼馬上功夫?看個跳舞就能搞清楚對方人種的體力?跳舞的運動量和格鬥能一樣么?找個毛子大洋馬給他跳個舞就能打贏毛子拳擊手么?關注點應該在對方使用什麼武器什麼戰術吧?為什麼只有我覺得哪裡不對?隨便給個舞女講兩句就能打贏各種高手?如果這麼簡單,那麼練武還有什麼意義?更不用說台詞說的是棍頭伸出去,對方兵器一碰,就全力用棍尾掄上去,但是船艙中地方狹小如何掄棍尾?會被門框和布簾擋住。電影畫面中也並沒有掄棍尾的畫面,只看棍頭都一動沒動,兩個龍套就趕緊躺下了。沒有動作全靠配音,一個棍尾又是如何打倒兩個人的?你這糊弄誰呢?

我沒指望看飛天遁地,但我也不想看吊打二傻子。明代《武備志》里這麼描述偃月刀的:「以之操之示雄,實不可施於陣地」。讓一群二傻子拿個儀仗器,然後還在步下說用馬上功夫。然後被吊打,我真的覺得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情節拖沓談不上什麼新意,靠拉低敵人智商來擊敗對手,我都不說明代歷史部分拙計的已經跟外太空一樣,且當電影借古諷今。但是這種低能的打鬥,我實在忍不了,即便看不慣飛天遁地的5毛特效,看這個我還真不如去看邵氏老片。這是一部失敗的電影。票房已經證明。
--------------------------------------------------------------------------------------------------------------------------------------------
理論上來講,藝術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一部電影,你喜歡,那就是好的。別人說再好看,你看一半就睡著了,那對你來說就是不好看的。咱就說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甭管別人說那片怎麼樣,哪怕大家都罵是爛片,你看了以後感覺愉悅,覺得買著票值了,那就足夠了。《倭寇的蹤跡》在我眼裡就是部大爛片。但我無意於說覺得好看的人不懂電影啊,不懂武術啊,品味如何啊。那都沒意義,你們看了覺得好,看了感覺有愉悅感就行了,我怎麼說都不重要。同樣,你們就覺得再好看,也甭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我身上。什麼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不懂電影,你不懂武術這些話我還真就不愛看。瞧我這暴脾氣,既然你們非要質疑我個人,那我還真就要好好說道說道。

藝術是沒有量化標準的,但是大眾的審美是有標準的。作為一部電影,拍出來就是給大眾看的,而不是給自己看的。那麼票房就是一個是否受大眾歡迎的標準,有多少人認為這片值一張電影票錢。
《倭寇的蹤跡》票房慘淡,二十五萬。這點票房應該連拍攝成本都收不回來。從商業角度來說,可以算是失敗

當然有人喊我不懂電影,那麼此片也參加了「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第36屆多倫多電影節」,「2011年度香港亞洲電影節」,「第33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大阪國際電影節」,然而顆粒無收。沒有拿下任何獎項。這些國際影展的評委懂電影吧?但很遺憾此片沒有拿下任何權威獎項。甭跟我說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拿個藝術探索獎啊,這獎可沒什麼含金量。還是藝術探索,也就是把投資人的錢拿出去探索賠個底掉勇氣可嘉發個獎安慰下。那麼專業的電影評委足夠懂電影了吧?有藝術欣賞能力吧?對不起,他們也並不認同此片。因為毛的獎都沒拿到。那我說此片以當今國際主流藝術角度來說也是失敗不算胡說吧?

整部電影節奏拖沓,立意俗套,甭跟我說這種門閥壓制的題材武俠片里第一次出現啊。思想上也沒什麼獨特的東西。也沒用什麼獨創的鏡頭,沒什麼美學上的獨到之處。打鬥武戲上也沒什麼新鮮的,老動作片里乾淨利落打鬥的多了去了,不是什麼片都噼里啪啦打半天。所以我還真沒看出哪有創新。所以這片在我眼裡就是部爛片,在絕大部分掏錢買票看電影的觀眾眼裡這片不值那倆票錢,在國際影展的電影評委眼裡,一樣連個安慰獎都不配發。


再次證明了小說和電影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小說可以有很多非線性的敘述,可以有很多非常規的表達,轉化為影像就需要更多的鋪墊。小說的信息量和敘述效率,自由度要強齣電影太多,徐導對文本轉化的準備不夠,造成電影的完成度不高。好在,味道是出來了,有味道總是強過平庸無味。


裝逼與實力裝逼的區別


在b站上看的,當成一部黑色幽默片動作喜劇還是很棒的


影評·倭寇的蹤跡

看完電影很是喜歡感觸良多,於是就動了寫一篇影評的念頭。在下拖延症時好時壞,所以不敢再拖,看完第五天,終於決定動筆。

還有寫說在前頭的,讓夜某說完,希望能少一點,嗯,就是說大家看看就好。


首先,夜某自生二十多年,見識不多也並不獨到,看什麼問題都不免有一孔之見之嫌。所以在下看《倭寇的蹤跡》電影只看到了很好的一面,覺得這個電影好好看啊好喜歡啊我一定要寫一個影評……所以把電影誇得太狠大家不要打我……

其次,鑒於「首先」裡面的原因,夜某這篇影評要說的只是在夜某喜歡地方的褒揚。而那些影片中表現的十分深刻的地方,真的是無能為力。沒辦法,見識短淺思考不全面,看不了那麼深。

最後,看到這裡先對大家說一聲謝謝咯,還有,多圖預警,流量黨慎入!(hhh,終於能說一句這樣的話了感覺好爽~~~)

好,下面開更!

寫之前有千言萬語憋在胸口,寫之時卻發現無從下口,有種天狗食月的無助感。既然如此,那就想到哪寫到哪吧。

第一,我要說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是電影的環境and意境。

電影從開始的湖邊相遇到最後的各歸其所、散跡天涯,都籠罩在一種朦朦朧朧黑白分明的意境里。好似一幅水墨畫。

黑白灰三色構成了一個模糊的世界,其中彷彿恩怨分明又不分明,表現著時代的清晰與不清晰。

沒有絢麗的色彩,精彩的武鬥,那水墨畫般的環境和意境反而更令筆者著迷。每一幀上哪淡彩的畫面,給筆者的腦中衍生出無盡的想像。

在哪江南水鄉(原諒我一說起煙雨朦朧青磚白瓦就想起江南),有一處小城,城裡有高高的青色的牆、白色的瓦、窄窄長長的巷,走在巷中手指順著牆划過,不經意的從一個拐角,遇到一個白衣脫塵的女子……

哦,那感覺……感覺電影的畫面夠我玩一年~~

下面上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P1:試圖開宗立派讓戚家軍的武藝在民間流傳下去而不許的主角遭遇四大門的逼迫場景。遠有群山,近有小湖,兩幫人相遇,默默地開打。不用很大的空地,三招兩式就
解決掉紛爭。媽蛋太酷了些~

p2、p3:開打,打完。從這裡可以看出戚繼光將軍所改良倭寇刀的利害。隱隱揭露出四大門他們墨守成規所付出的代價。

P4:嗚嗚嗚,主角真的是帥呆了,這張可以當桌面了~感覺就是棒~

P5-7:這裡倒是涉嫌劇透了。但不得不發!

這裡是重拾大門大派大俠尊嚴的兩兄弟,對陣新生代一心為戚家軍軍中武技留火種的兩人。費盡辛苦的兩人終於能獲得公平對陣,開宗立派的資格。

只要闖過四條衚衕就有資格開宗立派,兩人終於走到了最後。


那一段路程走的,沒有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沒有各種裝酷耍帥,兩人只是淡然的走過,不驕不躁,不疾不徐,自有一副大俠氣魄!這段筆者翻來覆去看了三遍,猶自欣賞不已,當真是步步驚心。

P8-9:這裡是最後,心愿已了,重新拾回第一高手尊嚴的裘冬月和找回自己的兄弟郄佬相別的場景。

這一幕是充滿著情懷的,不過在這裡我們想說的只是他的環境和意境。額,似乎,不說說他的情懷沒辦法解釋清楚他的意境,額,算了,下文還有,以後再說吧。

反正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是感慨滿滿,那種相離的場合也是充滿著希望。

離去意味著征程的開始而非結束,裘冬月再找回自己第一高手的尊嚴後毅然離去。生活並不只是一場電影,他還要往下走,路還很長,但我們已經上路。

前行,遠方。這位年老的第一高手要去哪,要幹什麼,還會做了什麼?

這種留白真的是給了筆者無窮的想想呢~

感動到哭。

第二,我想說的是看電影不久時心中瘋狂湧出的吐槽。也就是對電影中對正統江湖的諷刺。
好吧,這其實我最想說的。但那個場景什麼的不說完真是不吐不快。所以放到了第二。以下真的是劇透嚴重了,大家如果討厭劇透的話不妨去看了看了電影再來看這一部分。

京城裡有四大門,代表著整個江湖。若想開宗立派得通過四大門的考驗即闖過四道門。而主角想開宗立派保留戚家軍武技。卻遭到四大門的橫加阻撓。

只因為戚家軍的武技所憑藉的特殊刀是從倭刀改造而來。所以這就不能入了中原武林的門。由此可見四大門乃至整個武林的迂腐——這是第一諷。

迂腐,中華文化向來是兼容並蓄,既然特殊刀具是改造而來擁有了中國特色,怎麼那就可以收為己用。

一處地方的迂腐揭露出更多的迂腐。嗯,仔細考量,也不能說是迂腐,應該是墮落、退化、低迷、衰敗?對,說衰敗好了。

第二個,是四大門所代表的武林的整體衰敗。

這裡可以用分類來一一分析。

1.裘冬月,這位天下第一高手。
在他身上有很多方面可以說,我們再細分一下更顯條理。

1)他,和他的歸隱。

歸隱是有原因的,只是因為他娶的老婆早與其護衛有私情而他發現之後出於各種複雜原因而做出的抉擇。

而他做出的這個抉擇讓我頗為費解,自己妻子做出這種事情為什麼要姑息養奸?他可是名滿天下的第一高手。他的兄弟也這麼認為,就是那個郄佬,他工於心計,直到此事卻不張揚,安靜的做個美男子看著自己大哥的離開,然後悄悄掌握四大門的權力。

不解半天,隨著劇情發展,倭寇來襲的事傳到了山上。心猶未老的他下了山,之後經歷的一系列事情讓我茅塞頓開,為何他要歸隱,為何他有要上山。

這裡請允許我賣個關子,等我將裘冬月全部分析完之後再給他的一系列行為做一個定語。秋冬與是電影裡面很典型的人物,務必要濃墨重彩的來分析。

下面貼上一張他上山歸隱時的截屏,大家注意看一下他的眼神。

其中的感情我就不多說了,大家自己體會一下,到最後分析完之後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

哦,對了,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他的鬍子。鬍鬚鬢髮皆白,這位第一高手儼然是一個老人模樣,而他下山之時的裝束就很有意思了。其中含義深刻。嗯,接下來就是他下山後的一系列分析。

2)首先是下山後的裝束,多出來的斗笠和胡套(暫時這麼叫吧,我也不知道該叫做什麼)。

上山時的他(參見上圖),和下山時的他,多的,是一個遮住頭頸的斗笠,和包起鬍子的胡套。上圖。

上山時,他喝了山下人家的一口水,下山時他主動去討水,其中也是有原因。不過下面會有解釋,所以這裡不提。

截圖上的兩句話,顯示了他對自己責任地認同,然而,那斗笠和胡套卻讓他內心深處的心虛頭露了出來。

其實還有段對話我沒截圖,山下人家問「你老在山上修成仙了?怎麼看起來比我還年輕啊」裘冬月笑笑沒回答,實際上他哪裡能修成神仙。

用墨水塗黑了唇胡,用胡套擋住了捶胸長須,斗笠蓋住了頭髮,耷拉下來的布蓋住了肩發。

他怕了,他怕老,他怕別然看出他的老來。他才這麼做。之後在對付戚家軍的如響棍法時他時時默念的「我是第一高手」更是真正暴露了他心中所想。

而這也,透漏了一點他為何上山。

老了。真的是老了。更可怕的是他怕老。害怕自己老了,不行了。作為一個第一高手,竟然連這生老病死的規律都想不開,遑論其他其他那些不如他的習武之人了。

其實他知道自己老了,只是不敢相信,不過後來漸漸的看破了這一事實,終於重新成


為了第一高手。

有一幕深切的說明了他知道自己老了。貼上來給大家看。

其中況味,大家感受一下。

3)下山後的第一件事——去行善。卻不得。

山下有一戶住戶,住戶有一個女兒(說到這裡就忍不住吐槽了話說電影小說里那些窮苦的關鍵的富有的怎麼都是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兒然後老是惹事我要是生活在武俠劇里絕對不養女兒!),上山時給了裘冬月一口水喝,兩人對望。

一下山裘冬月第一件事就是去再討口水喝,只是為了見一面那個少女,卻不想少女已做人婦,境況蠻慘。

第一高手去做善事,給人家錢,卻遇到這種情況。

好心好意給人家銀子卻被認為是有所圖,這不能不說是是時代的悲傷,大俠們行俠仗義的世道已經過去了嗎?做一次善事竟被認為是圖謀不軌,只能說是那個時代武俠精神的日趨凋亡。

面對改鵝的投懷送抱(額怎麼感覺不是個褒義詞),作為第一高手正氣凜然的拒絕了,卻有些傷感。第一高手是這樣拒絕的。如下

改鵝和他的長得妻子一模一樣,只是髮型服飾不同(特么的根本就是一個人演的我看到最後的演員表才發現筆者就是那種只看髮型服飾容易被迷惑的人,摔),遇到改鵝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多加照顧留下一個執念之餘,他心中充滿了憤懣。

於是走著走著打拳散氣,同時鼓舞自己鬥志。如下。

另,附帶兩人初遇截圖兩張。

筆者認為這拳打的還是蠻有水準的,第一高手風采不減。

剛興起了這個念頭,就被打臉了。

附,那一回眸的風情:

人生脫只如初見呢,當初第一面還是一個青蔥少女,再見已是哀怨(咦這個詞有些不屬實,悲怨好一點)少婦,相信這也是第一高手憤懣傷心的原因之一吧。

4)第一高手的慘敗。

主角被四大門誣陷為倭寇而全城追捕,不出所料的被圍困在一艘西域歌姬船上。英俊的主角恰好叫了美麗女主角來幫助自己金蟬脫殼,聲東擊西。

只是交了一招「如響」,一個絲毫武功不會的女主就一直把四大門拖在船外,KO了整個四大門。

裘冬月出馬,在門外躊躇半天,想了無數方法,還是沒躲過那一棍。成了這樣。

打臉了,被狠狠打臉了。第一高手就這麼敗了。預示著整個四大門的束手無策,因為一個未曾學武的西域女子。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整個四大門的迂腐衰敗。嗯,這個暫且放下,下面會細講。

至此,裘冬月的幻想徹底被打散。斗笠、胡套掉在一旁,他的白髮再也掩飾不住。他老了。老到不再是那個天下第一。

他被人抬了回去,顏面盡失,鬍子和鬢髮不用再掩藏,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了。

表面來看裘冬月完了。筆者也以為他完了,覺得他這個第一高手已到末路,不再對他抱有期望。


然而,又打臉了。

5)高手的事很難懂,你不要懂,只要相信我。——裘冬月

第一高手被抬回兄弟郄佬家裡,路上他心若死灰,將自己最後的錢財交給郄佬,希望替他交給改鵝。(哎赤裸裸姦情有木有有木有?!)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已經不想再回去,說明他內心的失望絕望。

然後之後發生的事又讓他重拾信心,再次變回第一高手。

男主角聲東擊西,希望打亂四大門的布置營救同夥,潛入郄佬家裡不想遇到了企圖來殺害自己丈夫的裘夫人。意料之外的兩人相遇,裘夫人敬佩戚將軍從而決定幫助男主。

男主又交了裘夫人一招「如影」,當然這一招又放翻不少人。話說習武的四大門竟然被兩個不怎麼習武的小女子打得落花流水,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言歸正傳,裘夫人的小白臉來找相好。遇到了裘冬月,被其說服去制服藏在郄佬府邸之中以訛傳訛的倭寇。

用如影的裘夫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小白臉束手無策。這時第一高手發威,說了如下幾句話。

真是帥呆了!

裘冬月用神乎其神的方法化解了危機,這讓我樹立起了對他的信心。

而他樹立起他自己的信心則是下一件事。

6)以德報怨。

裘夫人和自己相好刀劍相向。如果小白臉按照第一高手的想法來對付對方的話,直接就是兩敗俱傷之局,兩人同歸於盡。裘冬月大仇得報,揚眉吐氣,想來也是不錯。

然而,他卻在最後時刻出手,兩人同死、變成同活。明白過來的兩人醒悟,後怕的不行不行的。

以德報怨,武俠的風範終於體現出來,往後,整部片子就回歸到了正軌。往後的武林也回歸到了正道。

裘冬月的人物形象徹底被塑造出來。

在這之後,影片接近尾聲,終於也開始一場對決。

6)最後的對決。

兩人對兩人,裘冬月勝了,主角惜敗,但也獲得了開宗立派的資格。

白髮白須的裘冬月盡顯第一高手本色。高手回歸。武林回歸。

8)一個高手跌宕起伏的自我找回。

最終裘冬月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帶著尊嚴離去。整個人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無限敬佩,無限憧憬。

哎呀,寫了這麼多好累的說,上兩張圖把四大門分析完收工睡覺。

第一高手的離去,唯一讓我有些不喜的是,第一高手竟然還帶著那個胡套。既然已經找回了自己,何必再去戴那個呢?不懂徐皓峰老師為何這麼設置。

郄佬目視著自己大哥的離去,他還要營營於四大門,不過應該會與原先不一樣了吧。

第三,影片中對四大門所代表武林的諷刺真是舉不勝舉。

一,先說個最醒目的吧——兩個弱不經風的女人難住整個四大門。

如果四大門還能有點名門大派武林正宗的氣度,就不會——


這樣,

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了,

習武之人連兩個弱女子都不如,真是蛋疼至極。好吧,我其實還是對刀光箭雨啥的特技效果心存一點點喜歡的。

二,四大門。嗯,我要黑四大門。

其實剛開始四大門給我的印象還是很好的。

開頭時主角和小兵A對打,記下筆畫之後小兵A自認打不過,直接低頭認輸。兩人頗為默契的同時收手,點點頭走過,這多有氣度啊。

然而,之後,我對他們的印象急轉下降。

首先就是這種象徵著安逸的躺椅,我忒特么的看不慣!

好吧,這是地方特色,可以接受,那下面這張呢!

心志不堅,和妓女翩翩起舞,然而後面就更絕了。

這句話說的真好,若真是如此,世界上沒有壞人了。

順便說一句,這個起了邪念的好人智商還不夠,發生了下面的事。

這智商,無話可說……

好啦,終於寫的差不多了,也累得不行……

蠻浩大的文章。在兩千多字的時候就感覺不妙——差不多得五千完成——現在一看果然直覺誠不我欺呢。

不想寫了主要是好累,看看明早起床有沒興趣再補充一下。

就算補充,那些大的也懶得再寫,譬如「裘冬月對於改鵝的感情」、「裘冬月和郄佬之間的關係」、「主角與西域歌姬、裘夫人之間的糾葛關係(這個我都截圖了,只是寫著寫著忘了,哎呀呀)」、「四大門的衰敗原因」……這些這些好多啊,啊啊啊啊寫不完啦。

嗯,其實也沒啥。畢竟我想寫的都寫完了,也不虧蠻爽的。

總體來說,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希望大家看看,嗯,估計看到這裡的人基本上也被我劇透差不多了hhhh,好有成就感~

——END——


第一次明白紅樓夢中說的,留得殘荷聽雨聲 是個什麼意境 ,這幾年看電影有兩個鏡頭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一個就是這個,還有一個就是 大紅燈籠高高掛起 里四合院里點燈籠的場景。

打戲可真安靜,不像李安電影里覺得打戲太單調還要吟詩 ,這裡連配樂都沒有,只有刀劍碰撞之聲,倭寇的蹤跡里鏡頭都不怎麼動,也不調速,也不多給特寫,基本都是全景,感覺特別真實。包括之前《師父》里巷道里廖凡的打戲,感覺演員們可真下了功夫。電影里對兵器的講究,還有之前看徐浩峰寫的《逝去的武林》拳法的追蹤溯源,感覺他是想拍武林紀實錄,風格自成一派。


武俠片的恐懼不能是科技,得是文化消亡。

以下都是來自徐皓峰的《刀與星辰》的節選。
類型片反映了人類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數類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調,災難片是生態崩壞、黑幫片是都市次序崩壞、偵探片是社會制度崩壞、愛情片是階級對立或種族對立。
武俠片是研究世風的,所以背景反而應在太平盛世

……在好日子裡,一個人辦事辦不成了(戚將軍隨從想在無疑巷打過四門而在江湖上開一門留存戚家軍影子卻求公道不得),因為某一世風變異了,人物進入禮崩樂壞的危機中,最終以某種委婉的方式(經歷了許多沒臉面的事由裘老大打贏了宋洋仍然讓其開一門)將要消亡的東西(公道)保留下來。雖然永遠無法回到最佳標準,但「退而求其次」(最終還是給了一個公道),好在沒有消亡、沒有變質、只是稍稍走了點樣,勉強欣慰------這是我設想的武俠片的故事模式。
……按此故事模式,男女沒有資格大團圓,結局應是品貌皆佳的女主角離開了男主角,男主角和一個次一等的女主角(跳舞視宋洋為塔塔的女人)活下去,留下遺憾,但生活繼續了。或是全然的傷感,男主角離去了,女主角(趙圓圓獨自憑窗)留在原地。

武打片有兩條路線,一種是以胡金銓為開創的導演一人負責電影的文戲與武戲。另一種是張徹為代表的文戲與武戲分開,就是單獨的「武術指導」制度。
胡金銓的路線後繼無人,現在電影選擇的獨人使用改良後的倭刀,而不是鴛鴦陣,意思是他接下了胡金銓的路線了。(這是我腦補的)。

關於動作風格:
……《空山靈雨》是一種簡潔的「不著不架就是一下」的方式,這些動作設計與每部影片的情節意境相匹配,有著整體上的完善。(《倭寇的蹤跡》不就是這個樣子嘛。)


武俠片的作用應該是給人以生活的勇氣,讓人更有信心地活下去。
裘千月、郄爺、名門正派、裘夫人、改娥、官員、男主、跳舞的女人們等都獲得了救贖。


看過電影,感覺此片無論在敘事還是動作設計方面都是開創性的


你的這個提問前提,是很有誠意的

這是一部好片子。
就看每個人自己怎麼看。
看事物。片面,平面的看,都是不全面的。因為,就像太陽造謠地球一樣,有光明的正面,就有相對的陰暗面。
所以,就有。多角度看的說法
可很多現實里的人,都知道這個理論,但沒幾個人做到
這是為什麼
我們的現實教育。其實,就是教我們正面的看待現實。可是。現實之外,還有真實。
出入社會,就知道。真實的現實世界,和我們受到的教育,完全是相反的
到真實的世界裡過幾年,很多人都變了
做很多事,都是。口不對心的

這是為什麼
全是現實的不對嗎。真實的世界的殘酷嗎
不好回答
但每個人都要自己問自己
比如
為何要看不起人,為何要自掃門前雪,為何要損人利己

電影里
第一高手。一個男人,可以原諒自己的出軌妻子。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我已是老年,而新妻子,還是青春年華。
第二高手,用心計架空。排擠第一高手。但卻知道而不揭發。還維護著第一高手的顏面。
為什麼
第二高手,說戚家刀是邪道,但拿著戚家刀,卻還是感慨的說。。。。好刀啊,
為什麼
四大高手。可以不擇手段的幹掉那些人,卻擺出公平交手的機會。
為什麼

這些,就是現實。看透現實下的真實
才會明白
什麼叫。
透過現象看本質
看到本質,才會明白。明白才會做出真實的選擇
才會成熟。

所以,這部片子的話
要的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思考
也就是,導演的真實本意
面對這些現實,你會怎麼做
上升到人,這個高度的話
就是

你願意做個好人嗎
為此,不惜付出現實的不理解和代價
就像,第一高手那樣。

還有很多
就要你自己思考了

絕情無義非豪傑。不改初衷是丈夫

這個前提下,所有的電影內容。都是說的這個

至於,武術
這個,太專業了,
你不練武或者,不了解什麼是。拳腳,兵器。的話,
很難和你說清楚裡面的真正內涵
你有機會的機會的話
去問問導演。徐浩峰。吧


戚家刀樣式是錯的!


你得這麼看,其他的小成本電影,跟《倭》比,還能看嗎?就那些在主流院線上拍片的國產恐怖片?

郭德綱說得好,全靠同行的襯托。

徐浩峰選擇了一個易於裝逼的領域,這也算自我挑戰。因為人人都能踩他兩腳,以顯示自己對武術的內行。

人家本來就不是練武術的。人家是拍電影的、寫小說的。

另外,相比與《師》和《箭》,《倭》的器材和後期,明顯不行。為了避免鏡頭出來那種「廉價的數字味兒」(參看CCTV6的電視電影 ),徐採用了提高ISO並加大光圈,曝掉背景並製造大量噪點的辦法。

這種缺德招都能想出來,就沒什麼是他想不出來的了。

惡趣味突破天際。我看好他。


萬曆年間兩大名將俞龍戚虎,俞大猷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高手手下俞家軍個個得起真傳武藝高強;戚繼光發明了鴛鴦陣能讓一群農民揍得日本浪人哇哇叫。電影里則是反過來戚家軍武藝高強俞大猷發明了鴛鴦陣,如果不是導演太沒常識或者是寫劇本的時候喝高了那麼只有一個解釋:我就是反過來逗你玩,這個電影就是荒誕的一個故事,我唱戲你看戲。
然後嘛,電影里也確實到處都透露著一本正經的荒誕幽默。
不去琢磨電影里那些似是而非的功夫不把這片當功夫教學片來看挺有趣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這篇《驢得水》影評:《開心麻花還是花心開罵?鼓吹女權主義也得看看是誰》?
為什麼書評不如影評討論的廣?
用一句話概括蝙蝠俠大戰超人劇情?
《到阜陽六百里》最後車上的一個乘客交給秦海璐的繩子作何解?
電影《驢得水》,目前知乎一致好評代表了什麼?

TAG:電影 | 武俠 | 武術 | 影視評論 | 武俠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