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京劇不能好好說話?
每次聽京劇的時候都抑揚頓挫,好好地一句話非要拐上幾下才能結束,為什麼京劇不能好好說完一句話,而每句話都要唱出來。
就為不讓你聽明白,知道了吧?
為什麼薛之謙不好好說話?醜八怪就醜八怪還矮埃愛。不也拖很長么?你沒有感受到京戲的可玩賞點而已。
京劇「四功」唱念做打。涉及你所謂「好好說話」這個點的是唱念。
唱的話京劇是以聲腔托唱詞,講究板眼的節奏,這一節奏長了,自然唱得就長。京劇和所有音樂一樣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節奏吧。至於什麼唱詞用什麼板這個就需要對京劇的聲腔、音樂非常的熟悉,還要有相當的文學、音樂功底了。京劇除了有慢的,拖的,空處著音,繞樑不息,也有塊的緊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聽來著實痛快。
京劇需要用上唱的地方,往往是情節激烈處,戲劇矛盾衝突的爆發點,戲劇的看點,光用語言表達不足以突齣戲曲的審美魅力,因而必須要把這種戲眼、節點上的語言音樂化與文學化,來表達人物複雜的語言或是心理。
假如你要問,為什麼京劇的語言跟我們不一樣哪?
就是念的問題了,念要念韻白:
中文是一種具有嚴格聲調要求的語言,所以音韻的美也是京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唱戲需要押韻,押韻需要有根據的方言,而各地方言不統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韻白、蘇白、京白、廣白,合稱四大白話。
而韻白,籠統的說,可算得上是明朝的普通話,隨著明中後葉崑曲的一統天下而盛行開來,後世的戲曲往往也就用中州韻來念了。戲劇離不開韻白。京劇裡面也有北京話京片子,但是用京白的要不就是胡人,要不就是少不更事的花旦,要不就是丑角,中州韻仍然是京劇主要行當青衣、老生、大花臉的念法。如果你在京劇裡面聽到好好說話的北京話,那老生青衣上台還是有權利用韻白念一句「請講普通話」。
古時候人說話跟現在不同,古時候的普通話跟現在也不同,你就理解為京劇里的念白就是古時候的戲曲普通話也不錯。
您所謂的好好說話不知以和為標準
摒棄了音樂性。您還是去小學教室門口聽背課文吧。
每劇都好好說出來的叫話劇
那你要 川劇、崑劇、瓊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秦腔等戲劇怎麼活?
新聞聯播會好好說話,發音標準流暢,還不用買票。。。。 但依然好多人不愛聽啊!
京劇,音樂劇,歌劇,各種劇(除了電視劇),哪個像新聞聯播一樣好好說話了,估計離say goodbye也不遠了吧
為什麼外國人不能好好說中國話?
題主不能因為你聽不懂而說人家不好好說話吧?我也聽不懂上海話福清話,我只會慚愧自己不懂,不會說人家不好好說話。
你這問題就是找噴的
聽王佩瑜講《京劇是很好玩的》,京劇的念白是「湖廣音、中州韻」,一是京劇源於徽班進京,多湖廣安徽人士,其實這是當時的官話。二是後期念白也有京腔京音,多是用於醜角,用以區分。
一句話:京劇是舞台表演,所以塑造人物要誇張誇大,無論是勾臉還是唱腔、念白,都是如此。
認真回答的都不看標籤嗎。
鉤鉤鉤!我不信這麼蠢的問題是題主真心實意的提出來的大家別上當!
字正腔圓,請鎖定晚7點cctv_1
平時說話也講究抑揚頓挫啊……難道平時說話一個語速一個語調嗎……
京劇有崑曲拖胎出來,崑曲和京劇的念白,行話叫上口字,學名中州音或者湖廣韻,是南宋時期的官話。(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舊時崑曲是中國古代藝術文化里的相對高大上的,達官貴人才可享受到,所以得用官話,是中華語言文化的孑遺,並不是不好好說話。
我已經心平氣和的和您說了這麼多了但是心裡實在覺得不罵您過意不去所以你爸爸我勸你遇上您不懂得中國古文化問題時先TM自己查查再不濟問度娘別再揣著糊塗裝明白在這裡丟人現眼你個傻逼!
6因為京劇是Peking Opera(歌劇)而不是 drama(戲劇)。歌劇重音樂性,戲劇重文學性。京劇一般故事情節簡單,不管唱詞還是念白都十分通俗,文學性不高,正是因為要配合它的音樂性。
另外,念白(說話)分兩種。你所說的「不好好說話」指的是韻白,一般是身份比較尊貴的角色使用,比如帝王將相,大家閨秀。另有京白,聽著像京片子說相聲,一般是市井角色使用,比如演當差、打更、市井老人的丑角,或者演丫鬟的花旦,都是說接近普通話的京白。使用京白還是韻白,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決定。
以下是針對評論區提出的
「不同意京劇屬於歌劇」
「不同意京劇文學性不強」
做出的解釋:
為何京劇文學性不強。
先解釋下,「文學性不強」不僅僅是指文辭不夠優美,文學價值不高(與縱向的其他中國古代文學,以及橫向的同時期西方戲劇相比,的確如此),更多是指,在京劇藝術中(我們知道,京劇是一門包括了……的綜合性藝術),文學的重要性沒那麼高。
前面那點好理解,我要解釋的重點是,為什麼文學性在京劇中不那麼重要,進而可解釋為什麼京劇是歌劇,而不是戲劇。
五四時期的各種混戰中,大家隔三差五就會就京劇改革在《新青年》上互懟。以胡適、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為代表,把「舊劇」貶得一文不值。
比方說認為臉譜就跟把馬坊烙印印在馬蹄上一樣,認為《殺子報》、《戰宛城》這類劇目是野蠻的(這些情節殘忍、有違倫理道德的,建國後都成了禁戲,連《四郎探母》都是禁戲,說楊延輝叛國、奴顏媚骨,重婚),包括武戲中的打打殺殺,都是野蠻的,沒有文學、美術上的價值美。
胡適沒那麼激進,但也是反對舊戲,提倡革新的。他在《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中說,元雜劇的缺點就是「折子戲」,因為篇幅有限,只能說故事大意,不能進行細節描述和鋪陳。各種虛擬性、程式化的動作(包括武打),道具,化妝,都是中國舊戲劇的「遺形物」,就像裹小腳一樣。只有淘汰凈了,才能有純粹的戲劇。另外,中國文學最缺乏悲劇觀念,凡事都要大團圓。
我們都知道,如果那些都淘汰凈了,那就不是京劇了。按照胡適黨的想法革新下來,產物是什麼呢?
對,是話劇。我看評論里有小夥伴說了,要是京劇都按題主說的「好好說話」,那是話劇,不是京劇。
所以,為了解釋、反駁以上觀點,下面這篇文章提出了「因為京劇是歌劇,不是戲劇」這一革命性觀點。
因為京劇的歌舞性強,文學性弱。
偏歌是文戲,偏舞是花衫戲,偏武是武戲。
文章中心思想是,文學、音樂、舞蹈(包括武打),是難以兼容的,可以並存,但不可能都成為主角。要思想性、文學性、故事性強,那麼音樂和舞蹈的表現必然受到壓制。
舉個簡單栗子,如果晚會要表演歌曲節目,那就只能有「伴舞」,如果是舞蹈節目,就只能有「背景音樂」。
胡適他們認為程式化動作等是「遺形物」,大團圓結局等,破壞了戲劇應有的文學美。其實,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京劇、或者說戲劇應該以文學性為主(戲劇的確應該如此),同時意識到其他東西(歌舞、化妝等)和文學性不兼容,所以必須淘汰凈了,其文學性才能得到發展,即京劇才能好好發展,變得更加「文明」。
可是中國傳統戲曲發展的客觀趨勢卻是:歌舞重了,故事輕了。
為了說明戲劇、戲曲中文學性(故事)和歌舞的分離,以及它們各自應有的獨立性,作者用音樂中的概念解釋了下。音樂中,器樂和聲樂是分離的,也就是說樂器演奏和唱歌是兩個獨立的概念。
折子戲的出現,也說明了京劇的文學性弱而音樂、舞蹈性強。
因為折子戲節選自全本戲,是為了避免冗長劇情、突出精彩部分。今天我們進劇場看戲,也大都是折子戲,因為我們是去看錶演,而不是看故事情節的。
為什麼我們進劇場,是去「聽戲」,而不是「看戲」?
雖然這些解釋,是專門給兩位提出反對意見的朋友的。但最後這兩頁,也送給題主。
最後推薦 中國戲曲學院 京劇學 考研參考書目。我覺得,想要完整了解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最方便有效的辦法,就是把該學科最高學府的考研參考書目看一遍。
以前所說的所有觀點,出自《京劇叢談百年錄》。
更正:抄錯了,是翁思再,不是翁再思。
推薦閱讀:
※荀彧、荀攸這類「沽名釣譽」的人,和華歆王朗有區別嘛?
※有人認為紅樓夢詩詞在莎士比亞詩歌面前一錢不值,怎麼反駁他?
※如何評價B站gta5主播特底和瀟哥對撕事件?
※和《權力的遊戲》比起來,中國的所謂「五千年文明」是不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