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哪些舊禮俗在今日復原正合時宜?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跟無親緣關係的朋友交往,也可以序列輩分,稱之為「張五哥」云云。你怎麼想呢?


冠禮、笄禮。

————————
《禮記》說,夫禮始於冠。
現在流行的習俗—假定真的存在「流行的習俗」—里,是沒有少年的成人禮的。
我們是什麼時候被當做一個成年人看的呢?大約是高考之後吧。
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有三件人生大事,是需要大辦特辦的。
一是周歲,二是結婚,三是花甲。

可是沒有人把成人禮當做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成人禮應該是一個光榮的儀式,經歷過這個儀式,他就不再是一個孩子了。
在這個儀式前後,他要被鄭重告知,也要在之後的日子裡身體力行——去做一個對自己,對父母,對親友,對社會都負責的人。
他要開始學習如何去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做一個獨立又有擔當的人。對男對女都一樣。
辦一個隆重的儀式,要當頭一棒,提醒一個人過去的年少無知都已經死去了,彷彿唐僧師徒渡過通天河見到自己的屍身的一樣的一個新生。多有意義啊!

說到舊日禮俗,冠禮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又是比較容易更新改進融入新時代的一個。

————————
我在查找相關資料的時候,找到一個有趣的民俗——給家中男孩子留胎髮,紮成辮子待到 6 周歲由舅舅剪掉。
這個風俗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成人禮」——通過 6 歲剪辮來告訴孩子已經脫離了總角年紀,要開始學習知識文化禮儀道德法律等等,不能再當自己是小孩子了。

百度前兩頁關於這個關鍵詞的網頁和新聞都表示,這個風俗似乎只存在於安徽?

————————
十五六歲的時候學語文,最喜歡那些抑揚頓挫,或慷慨蒼涼,或溫潤婉轉的古詩文。
那時候就對一些現在文中罕用的詞句,比如「弱冠」,比如「及笄」,有一種特別欣喜的感觸。總覺得這些字詞,能帶來一種特別的、狂放的、少年意氣的感覺。
就像這樣: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多棒啊!!!
在我二十歲那年,我幻想著有一場冠禮。

————————
可是現實多殘酷啊,他們沒給我加冠,扔給我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古代人見面打招呼,拱手、作揖、請安之類的,民國初年改良成鞠躬,似乎過了一陣就莫名其妙地不流行了。《茶館》里還有, 「民國好幾年了,怎麼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也許是因為日本人鞠躬用得太多所以咱們這邊故意不用?


我覺得上課時對老師鞠躬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可以復原


在這個裝逼成風,而且姓名重複率高的時代,我認為給自己取個字倒是很和時宜:
以下資料來自網路: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繫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原,平為名,原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毛澤東,字潤之,澤東潤之,意在東流之水滋潤東方萬物。[2]

在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覆。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扣合式:名與字扣合嚴密,共同表示一個深刻內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扣合為「鞏固」。

並列式:名與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孟子,名軻,字子輿,「軻」與「輿」都同車有關係。東漢文學家王充,字仲任,「充」與「任」屬性相同。

注釋式:名與字有互相注釋的作用,使道理講得透切。東晉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濤」之意,寓有履行常規慣例,遵循和師法先賢道德規範之意,表達了遠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與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馮夢龍,字猶龍,同用一個「龍」字。明末清初戲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個「玉」字。

相對式:名與字對立相匹,對照強烈。南宋哲學家朱熹,字無晦,「熹」同「晦」明暗相對。現代戲劇家洪深,字淺哉,「深」同「淺」相對。

因果式:名與字互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規律。南宋辛棄疾,字幼安,從小根除病疾,自然得獲安康。元朝馬致遠,字千里,駿馬賓士可致千里之意。

推導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張九齡,字子壽,「九齡」正屬「童子之壽」也。唐李賀,字長吉,吉宿長臨,正應慶賀。

呼應式:名與字互相呼應,揭示出意義。如東晉郭璞,字景純,正是「璞玉」同「純良」呼應。清孔尚任,字舉重,「任」同「重」呼應,寓有「任重道遠」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為使用。南宋陸遊,字務觀,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詞人秦觀,字少游。西漢司馬相如因慕戰國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為「相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老子的思想?老子返璞歸真的思想如何做用於現實中?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人祭祀祖先的習俗和地府轉世輪迴的神話體系是否矛盾?
如何系統地學習吟誦?
為什麼梨園春會衰落到幾乎無人問津?

TAG:風俗 | 傳統文化 | 社會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