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和與諮詢師發生咨訪關係以外的私交(諮詢師為主動方)?

那我只好重新上來貼一次,因為我沒有誹謗任何人,說的每一句都是事實。對得起天地良心。

受過的創傷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傷害我的人不僅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說過,還不斷這樣給自己「洗白」。

forgive but I will NEVER FORGET

到此為止。都已經是2017年了

提這個問題我是需要鼓起勇氣的。
有點不知道如何說出來。

我是來訪者,網路諮詢。這是我人生首次諮詢體驗。

想要首先說明的是,可以肯定,諮詢師有資格證。
第二,我清楚地知道,我提問的這個關係,並不是普通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的移情,因為當時我對對方並沒有產生特殊的情感。導致這個情況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諮詢師採取了主動的追求和示好的言語,除此之外還有向我索取私人生活照片等舉動。

我深知這違背了職業道德準則,但我提問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想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有什麼規章制度(當然這個也是非常重要,也麻煩各位專業人士給與解答),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當來訪者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自己在心理上應該如何面對?如何在心靈上保護自己?而不是變得整個人都錯愕了,我當時就是那樣,感覺十分混亂和迷茫,甚至乎現在也是。

後來我在這次的事件中,在所難免的對該諮詢師產生了很多,真的是也很深的一些情感,完全超出了咨訪關係,有非常多類似男女親密的戀愛關係之間的互動,儘管都只存在於線上。然而讓這個關係變得更為複雜的,是對方已有家庭的這個事實,當初我是不知道的。儘管這一切交流都僅存在於線上,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真的發生過什麼,但這件事對我心靈上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有些情緒到現在都沒辦法處理好,需要並且打算尋求另外的心理協助。

我還想知道的是,在整個諮詢的這個行業里,或者說在培訓諮詢師的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措施來防止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據我了解諮詢師是會接受督導課的,但我並不認為有人會公然把發生的這種事情在督導課上提出來讓督導老師點評。

又或者說,評估機構在考查諮詢師的時候,到底需要什麼條件,才能保證諮詢師在執業的過程中,不會為了自我需求,而嚴重偏離了這個職業應該走的道路?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提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歸咎於誰,而是想知道有什麼方法,在未來可以讓來訪者首先防範於未然?

---------------------------------------------------------

不知道修改問題還會不會有人看得到。
時隔數月,不得不承認還和該「諮詢師」一直斷斷續續有聯絡,其中的經歷一句兩句話說不清楚,也許是叫強迫性重複,創傷很多。但我最終走出來了(我有針對這件事開展新的心理諮詢,這真是有點諷刺),對他再也沒有那種「特殊」的情感,他也再不能傷害到我了,然而心裡越發覺得這位「諮詢師」的心理問題甚至比我還要嚴重,因為如今我已能比較平靜面對這件事情,但他對我還是時而充滿了「感情」,但是更多的時候充滿了敵意,常常用語言攻擊我。

過去我出於心裡的「感情」而想要「保護」他所以並沒有將他名字公開,但是現在我覺得公開更能讓一些潛在的來訪者提高警惕,我對他心裡並沒有恨,絲毫也沒有,儘管他直接說我是個神經病(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位「諮詢師」之口),於這件事,我想我已經好了(當然還有別的心理問題仍需解決,現在正在接受新的諮詢)只是實在覺得他一點也不適合做諮詢師,所以決心公開。

對著天地良心發誓,以上說的沒有一句是假話,雖然一絲證據都沒有留下來,儘管這裡是匿名提問,他也一定知道我是誰,他知道我很多個人信息,但是我也沒有害怕,因為我的心始終都是坦蕩蕩的。


你提到了好幾個問題,都很有深度,我很樂意跟你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首先什麼是「移情」?
並非必須有你提到的「特殊情感」才是移情,就你的例子來說,你和這樣一個幫助者/權威/重要人物的互動關係,發展成今天這樣混雜著依戀、期待、困惑、失望、或者還有憤怒等等等等的複雜情感,可以理解為就是「移情」本身。

你們關係的發展走向、你在過程中一步步的應對,都帶著你自己的風格和印記對嗎?
比如如果換成一個戒備心極重的當事人,可能諮詢師一有這種苗頭,她就會立刻終止諮詢關係;而如果換成一個心理結構更鬆散、自我保護能力趨近於零的當事人,則可能會被對方騙財騙色還懵然不知——這種事也不是沒有……

而你似乎介於兩者之間——是什麼影響了你,使你沒有在覺察到風向不對時,第一時間就扭頭走開?是對對方的期望、幻想?是對被欣賞、被關注的渴望?是不敢/不忍拒絕、是害怕內疚感?……這些描述只是舉例,藉此說明,不是每個當事人在同樣情境下,都會產生這些感受的。無論你的真實感受是什麼,那些就是你個人的印記——也就是說,你無意識地調用了內心深處的經驗,去應對了當時的情境——這就是「移情」。

抱歉我有點較真了,這也是因為看到你用了不少專業詞,看得出你對這些挺感興趣,那麼我就說得認真點了。
在足夠的專業經驗支持下,其實任何關係都是移情——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從移情的角度理解你的諮詢發生了什麼,也一樣能說明白。

當移情一步步展現時,真正有能力、且敬業的諮詢師,會由淺入深地跟你一起觀察、揭示它們,幫助你看到你的人際風格、模式,讓你對自己有更多的覺知和理解。

而你碰到的「諮詢師」——抱歉我必須加引號,雖然我理解絕大多數當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回護自己的諮詢師,但就你描述的這位的形象,成功激起了我的憤怒和鄙夷——這樣的行為,一在職業道德上絕對不配稱為「諮詢師」,二在專業能力、和心理結構上,也糟糕得令人髮指——當然,其實我並不了解他,只是基於你的描述相當具體清晰,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段就當是我在泄私憤,別理我。

說正經的,諮詢師的行為沒有幫助你去了解雙方之間正在發生的事,而是按你的描述看,完全見諸行動、試圖滿足他自己的慾望,於是出現了你提到的這段感受:
變得整個人都錯愕了,我當時就是那樣,感覺十分混亂和迷茫,甚至乎現在也是……
這直接讓我聯想到了什麼呢?——當一個依戀父親的女孩,忽然發現父親的手伸進自己的裙子里時,可能就是類似這樣的感受!

諮詢師對當事人下手,其性質就是亂倫。
所以你需要明白這一點: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那個扮演父親的人內心處在扭曲的狀態。
當事人完全有權利混淆依戀與性——許多時候這恰恰是他們尋求幫助的核心內容,但如果諮詢師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地利用這一點,就算不做人身攻擊,不用「不配」這個字眼,最低限度,也是「沒有能力」坐在那個位置上的。

說到如何應對,首先停止諮詢是理所應當的,不讓損害繼續擴大——不過我不知道你對此是否還存有疑慮?
假如你會擔心失去這個人提供的支持功能、或其他任何顧慮,或許不要把解決這些情緒的期望放在這個人身上,而是另找一個更靠譜的諮詢師來幫你消化這些更好。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出口惡氣,或者避免其他當事人再被騙,可以試試對他的發證單位舉報。我不太清楚這樣做的流程或效力,不過總比什麼也不做好吧?作為從業者,總是希望行業敗類越少越好的。

你還提到了督導,其實道理一樣——有專業素養的諮詢師,即使沒有能力在諮詢中處理某些狀況,也會在督導時努力去呈現自己碰到的困難——即使那很挫敗、羞恥、艱難。在這一點上,你小看真正的諮詢師們了。雖然因經驗和成長階段不同,總有些感受可能會被掩藏或迴避,但專業與否的分界線在於:
一有沒有能力覺察到,二有沒有努力去覺察——後者的其中一個表現就在,一個稱職的諮詢師,會克服內心的掙扎,而勇敢地在督導中呈現自己的局限。

至於培訓過程中如何預防諮詢師犯這種錯,這很難說能靠「培訓」完成。因為任何一個接受了足夠多培訓的諮詢師,關於「雙重關係」的禁忌肯定聽過不知道幾百遍了,具體在諮詢室里能不能自覺遵守,一取決於諮詢師整體專業能力的高低——經驗越多理解得越深,越不可能幹這種害人害己的蠢事,二取決於諮詢師本身的心理結構整合度——通俗講就是「諮詢師自己心理有多健康」。後者不是培訓能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主要渠道是個人體驗,也就是諮詢師自己接受諮詢的經驗。

我個人解決這個關於「預防」問題的經驗是,收學生的時候必須「挑人」——許多培訓一收就是幾十人,這明顯就是光沖著錢去的,裡面不混進老鼠屎才怪。許多年前就聽過一個說法,西方國家心理諮詢行業的從業隊伍,挑人挑得厲害。希望我們也能往這個方向努力吧……至於怎麼挑,這就沒法幾句話跟你說明白了,籠統來說還是靠老師的專業水準,尤其是動力學取向,對心理發展的理解是個動態評估,沒有什麼機械化的工具可用,只有看老師自己有多敬業、專業能力有多強了。舉個粗淺的例子——對真正有經驗的諮詢師來說,幾分鐘的互動,就足以感知到對方的心理發展水平大概是個什麼狀態了。

最後說到「防患於未然」,也就是「如何選擇諮詢師」這個命題了?貼一篇去年寫的公眾號里的文章,有點長,有興趣可以看看:

【求助FAQ】怎樣選擇心理諮詢師
原創 2015-07-06吳涵鋒

這個題目跳票好多次了。原本的期望,是通過分享一些「內幕」,幫助準備接受諮詢的當事人,最好能不花一分冤枉錢,就能找到專業能力過硬的諮詢師。
可是稍一琢磨就沮喪地發現,這個目標太過理想化——因為即使帶著我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還是無法保證在不接觸諮詢師之前,就清晰地判斷出某個從業者是否靠譜——心理諮詢的水,真不是一般的深吶……

所以只能儘力而為,說說基於我的工作經驗和對諮詢的理解,在判斷一個諮詢師是否合格、如何避免所託非人的風險上,有哪些可供參考的維度。

說到底,能否找到合格的、專業的諮詢師,取決於當事人有多可靠的渠道,能了解到目標諮詢師的專業能力。心理諮詢這件事的複雜程度,很難要求一個當事人對它有極其深刻的了解,由此來判斷諮詢師的深淺。所以只能照貓畫虎,我就假設是我自己準備挑選一個靠得住的諮詢師,那麼帶著十幾年的一線工作經驗,我會關注哪些事情呢?

開始諮詢前:

1、最好的了解諮詢師的機會,是安排預約的過程。
如果有可靠的口碑渠道,再加上自己親自電話或郵件與諮詢師討論設置安排,基本就是最理想的條件了。
對諮詢過程本身的疑問、基本的設置安排,最好能直接向諮詢師詢問——這些都不是諮詢內容,諮詢師有義務花時間跟你交待清楚,所以不用跟他們客氣。
而交流這些的過程里,可以關注以下方面:
諮詢師能否開放地面對我的疑問、而非拒絕或迴避——假如開始就無法坦然,諮詢中又怎能真正「真誠」?

諮詢師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對待我,而非急躁或敷衍——假如幾分鐘的傾聽都做不到,怎麼相信他能hold住一個小時的諮詢?
諮詢師能否注意到我的情緒,而非只關心事務性的內容——聽「過程/背景」的能力,是一個合格諮詢師的基本能力;
諮詢師能否清晰地告知、且堅持他的基本設置,比如時間、收費、場所等等,而不是「有求必應」——如果沒有保護設置的力量和勇氣、或沒有設置應該被保護的意識,這樣的諮詢師會把諮詢弄得越來越混亂,也沒有能力面對將來諮詢中的「攻堅」時刻;

……

大體上,因為有經驗的諮詢師本人必然達到了一定的整合度,所以會呈現出一定的「彈性」、同時也會是不卑不亢/有理有節的。無底線的柔軟或「權威感」過於明顯、或莫測高深遙不可及,都反映出諮詢師內心不夠飽滿或平衡——順便提一句,對諮詢師來說,不用琢磨怎樣「表現」成這樣,因為這是由內而外自然散發的狀態,與其考慮生硬地「攀附」這種狀態,不如踏踏實實地多花點時間覺察自己。


2、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在網上搜索到諮詢師回答的一些問題、撰寫的一些文章,或講課的音頻視頻——因為這些是另一個相對直觀的渠道,可以觀察和感知諮詢師對專業工作的理解、以及本人的風格和氣質,而且,
不用花錢。

目前越來越多有經驗的從業者,都開始關注如何在諮詢前能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直觀的了解,而非教條地在諮詢之外保持「神秘感」——那是對弗洛伊德時代所謂「節制」和「中立」的僵化理解。現代的談話治療領域,更多地滲透進了存在主義取向的「人本」因素——諮詢師首先是個活人,然後才是「諮詢師」這個「角色」。

所以我個人更希望看到的,是帶有諮詢師本人內心活動的文字,而非僅僅是用理論或經驗解讀某些現象、「分析」某些「問題」——當然不能說喜歡把探照燈向外打的就一定沒水平,只是這樣並不利於我了解諮詢師本人。換句話說,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這個諮詢師想讓我看到什麼」——這更像是有選擇的「表現」,而不是「這個諮詢師是什麼樣子的」——更開放的「呈現」。


3、許多諮詢機構的網站上,都能查到諮詢師的照片和文字介紹。通常這些文字簡介會包含培訓經歷、職業資格等級、專長或風格等等。
除非萬不得已,我不會選擇只能查到這些資料的諮詢師——因為其實這些資料看了也白看,第一我根本無從知曉這些信息的真實性,第二即使屬實,這些東西看似很有針對性,其實卻空洞無物且經不起推敲——所有這些內容,與諮詢師是否有可靠的專業能力,幾乎是呈「不相關」狀態。比如從業者完全可以列出罄竹難書的培訓清單,做起諮詢來照樣狗屁不通——並非危言聳聽,這種情況絕非少數!
嗯,認真說來,上面說的「萬不得已」並不存在。因為假如我只能找到這麼點資料的諮詢師,說明我花的準備時間還不夠多,與其盲人騎瞎馬地花這麼貴的諮詢費去碰運氣,我寧可多花點時間再好好搜索或打聽一陣。

4、聲稱自己擅長諸如「人際關係」「婚姻情感」「職場」「青少年」「EAP」……每多一個標籤減1分,滿分5分——什麼錢都想賺,要麼說明是個新手,急迫需要增加個案經驗,所以飢不擇食;要麼反映了更深層的認同彌散——連自己是誰、能幹什麼都不知道,還能指望ta有多靠譜的專業能力?順便吐槽一句,現象學的分類在實際諮詢工作中根本不存在,這種分類方法本來就是偽命題。

5、大包大攬號稱能搞定某些/很多/全部「心理問題」的,不是騙子就是白痴——心理諮詢的效能根本就不是諮詢師能單方面決定的,敢誇這種口的壓根兒就是外行,一秒鐘也不用考慮。


先想到這些,有我沒想到的,各位有疑問的可以在評論或後台提,我再補充。

假如已經開始諮詢了,如何判斷諮詢師的能力是否可靠呢?


1、最簡單直接的甄別指標:我對自己內心的了解,是否在增加、在擴展?同時如果諮詢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比如3個月以上時,可以再加上一條「我的整體生活和情緒狀態,是否出現了改善的趨勢?」

上面這個說法是為了儘可能嚴謹些,才這麼表達的。因為有一小部分個案中,由於當事人的特質和與此直接關聯的困擾性質,諮詢在早期階段很難表現出明顯的「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癥狀」或「痛苦」減輕了。

但是!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發生。

假如諮詢師能力OK,大多數諮詢是前幾次就會開始展現效果的,比如情緒改善、癥狀緩解、對走出困境的信心增強等等,而假如是上面提到的這少數情況,這些「效果」沒有如期而至,那麼也應該會有「認識擴展」的反應出現——比如「哦!原來事情/我自己/別人還有這一面」,或者「咦?我怎麼從沒想到過……」「第一次有人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內心活動——即使「問題」未見實質性的改變,但這些細微的、外周的滲透和積累,正是所謂的「改變」必經的過程。

反之,如果我發現諮詢就像陳詞濫調,周復一周沒有任何「新鮮」的體驗產生,甚至諮詢師對我說的話就像居委會大媽一樣循循善誘滔滔不絕,卻又空洞無物、無法引發我內心產生新的理解和自我探索的慾望,那麼這個諮詢師多半不太對勁了。
而開頭還提到了一個補充條件——一段時間之後,認識的擴展必然帶來體驗的改善,如果後面這一條遲遲不出現,也完全有必要直接跟諮詢師提出討論。

需要再次強調一下,諮詢效果不單單是看「問題有沒有消失」來判定的。這涉及到諮詢如何發揮作用,之前有許多篇文章都具體談過,再簡單提一下:擴展的內心疆域帶來更大的空間、釋放出更多的心理能量,於是擁有了更多內心資源,「問題」自然發生變化。——心理諮詢的支點並非直接指向「問題」,而是通過擴展當事人對自己的認識,改變了原本僵化的認識和應對「問題」的整個內心系統,才能產生諮詢效果。
所以有沒有幫助,關鍵是看自己的內心是否產生了更多新的認識、新的情緒體驗,只要有這種趨勢存在,「問題解決」只是遲早的事。

2、諮詢師是否重視、關注我們的關係變化?
我不能再具體解釋了,因為篇幅太長。如果要讓非專業人員看懂,再簡單的說明,都得涉及整個心理治療的理念,不該是這一篇文章應該解決的問題。
簡單說來,有經驗的諮詢師一定極其重視咨訪關係——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從這最直接的互動中獲得一手資料。
所以最常見的情景會是這樣:諮詢師會隔三岔五、甚至每次諮詢都會問「你對我們這次諮詢感覺如何?」「你對我們最近一段時間的諮詢感覺怎樣?」「你對我有什麼感覺/看法?」等等。如果我的諮詢師在前五六次諮詢中,上述問題一次也沒出現,我會考慮換人的。
另外假如我對諮詢師提出了抱怨、不滿或針對他本人的疑慮,而他看起來並不想跟我詳細討論這些,反倒是掩飾、迴避、甚至反唇相譏,那麼可以到此為止,不用再浪費錢了。

3、我願意對諮詢師透露的事情/想法/情緒,是在變多還是變少?
良性的諮詢過程,趨向於信任和貼近。所以如果諮詢師讓我慢慢地越說越多,甚至某天我忽然發現:「啊!我居然連這也跟他說了!」或經常出現「咦?我怎麼還記得這麼件事……」——這些都是諮詢師的「抱持」能力夠強的指征,同步的,此時我應該會感覺這個諮詢關係讓我體會到安全和放心。
反之,如果我發現隨著諮詢進行,我有越來越多的話是不能說、不願說的,那就說明諮詢師太多時候無法理解我、甚至讓我感到真實的表達是不安全的,那就趕緊走人,要是走前能罵他幾句出出氣,那就更完美了!

4、諮詢師能否經常發現我「看不見」的東西?
比如我說了一段話,諮詢師的反饋常常讓我感到既意外、又能觸動我的情緒——這就說明他「看到」了我內心存在著、卻被我自己忽略的東西。
後面這個「觸動情緒」很重要,如果僅僅是聽起來很新鮮,卻無法擾動我內心的感覺,那麼也許他只不過是抖機靈或賣弄什麼現成的經驗和知識,使我們雙方都產生「自己變聰明了」的錯覺;
但是如果諮詢師的反饋經常能「勾起」我內心的感受,那就說明他是真的有能力觸及到我內心「隱藏」的部分,這就是真正的「乾貨」了。


5、假如我對諮詢師提一些要求,得到的反應是怎樣的?
之前有很多次提到,絕大多數情況下,諮詢師的反應應該是「回應,而不滿足」——諮詢早期尤其如此。
假如諮詢師對我的要求總是二話不說就答應,這並不說明他是個好人,這說明他是個「濫好人」——順應當事人內心的慾望和動力,完全不可能實現「擴展」當事人內心世界的目標。所以如果諮詢師大量地干這樣的事,只能說明他自己的邊界和內心力量有問題,面對要求時無力維持諮詢師的功能,所以這樣的諮詢師,雖然讓人感覺人畜無害,但恐怕也沒多大用處。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既能關注我提問的背後動機和心理動力,也能關注跟我保持情感連接,而不是只顧揭示表面之下的東西,卻總是忽略我可能體會到的被拒絕感……

6、還是先寫到這兒吧,另外前文提到關於預約時可以注意的幾個方面,可以在諮詢開始後繼續關注,因為那些都和諮詢師的基本功有關,基本上這裡提到的這些條件,如果你的諮詢師每條都能做到七八十分,就已經很值得繼續了。最低限度,這樣的諮詢師一定能幫助你向前走一段,所以你就專心關注自己、呈現自己內心的過程,讓他們也能專心發揮「幫助」的作用,這樣基本就能把你付出的諮詢費最大化了。


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男女戀愛的關係如果出現在諮詢中,那麼顯然來訪者是被剝削了,付錢談戀愛,諮詢師這麼見諸行動,真糟
顯然題主你也感覺被剝削了,所以忍不住來問這個。

這種情況,作為來訪者怎麼辦?我也不知道。
我也想看看其他答主怎麼說,持續關注。


既然僅限於網路交流,幾乎可以肯定,讓他狂熱迷戀的是他內心投射到你身上的幻像,而不是真實、鮮活的你本人。你或許能夠覺察到在你們的互動過程中,他對你的理解常常是似是而非的,可能搭點邊、深究起來卻又不完全是那麼回事。被不那麼討厭的人熱切愛慕著的感覺是很多人難以抗拒的,人性如此,你也毋需在這一點上過於糾結,記得經常提醒自己看清真相。
有這樣的付諸行動,是諮詢師本人對於自己的覺知不夠,作為來訪者可以防患於未然的措施是,在選擇諮詢師的時候要考察對方是不是接受過中長程的個人體驗,(如果沒接受過,那麼簡介里肯定不會提及,所以不需要多問)。


應邀!

心理諮詢目標? 心理諮詢協議?

和心理諮詢師探討您的感受和期盼。

違背職業倫理,可投訴。


這個諮詢師是在壹心理註冊的嗎?可以去想壹心理投訴一下試試看,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們管不管這個。。


謝邀。

怎麼說呢,這是有關諮詢的倫理問題。諮詢師是用情感工作的,所以喜歡上來訪者可以說是一種工作中的常態,而來訪者愛上諮詢師也幾乎是常態。這裡面一定是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在正常的諮詢中,當咨訪同盟足夠堅固,這些感情都可以拿到諮詢中被討論。如果諮詢師的職業素質夠用(包括技能、經驗、人格等等)在處理中就可以盡量不傷害來訪者,或至少可以加以利用而促使來訪者成長。如果諮詢師的能力不夠,就應該轉介來訪者去找別的諮詢師,這本身也是倫理的一部分。

如果諮詢師的行為超出諮詢設置,要看是超越了邊界還是侵犯了邊界。我理解,超越邊界是為了治療的需要,而侵犯邊界是諮詢師為自己的目的而傷害了來訪者。侵犯邊界就是諮詢師自己職業能力不足。如果諮詢師有督導,在諮詢師自己尚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其督導就會進行提醒。如果沒有督導就只能呵呵了……自己都還是病人。

親,諮詢師愛上來訪者或來訪者愛上諮詢師,這並不違背倫理。因為咨訪關係是生命最深處的相遇。正是因為這種關係如此深刻,才能撼動來訪者在早年與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人格。我會認為它的深廣都不輸於一場戀愛,但它卻有著最清晰的邊界,而且從一開始就以結束為前提。如果諮詢師沒有這樣的覺悟,不能在這場關係中遵守設置,堅守邊界,保護來訪者,那他確實是沒有職業道德的,更是沒有從業資格的。


諮詢師嚴重違法了倫理,可以由當事人向國家註冊行業協會進行【實名舉報】。


有資格證的諮詢師未必是能夠從事這個行業的諮詢師。在網路找諮詢師就有很大的風險,一個你並不知道他現實中的實際情況,究竟是考到證拿來擺設,還是出於其它用意在進行網路諮詢,這點無從考證。但是從你的描述來看,諮詢師採取了主動的追求和示好的言語,除此之外還有索取私人生活照片等舉動本身是不正常的。如果是網路認識的好友有這樣的舉動還可以接受,是正規的諮詢這種情況就絕對不允許。

我覺得遇到這種情況首先還是要從這段感情中脫離出來,本身這個諮詢師諮詢並不規範,還違背了諮詢的原理和態度,對你的心理問題解決並沒有任何好處。諮詢師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而不是和求助者談戀愛。

個人建議如果自己已經深陷其中,最好中止諮詢,另外找一個諮詢師。在網路找諮詢師的時候要注意,在確立諮詢關係之前,最好先試探性地觀察和了解諮詢師的水平,比如通過語音、電話、文字交流特點等形式來做一個綜合判斷,看諮詢師是否保持價值中立,做到心態平穩,沒有其它企圖。鑒於諮詢師的風格各有不同,有些人所使用的療法都不一樣,關鍵要看的就是諮詢關係是否匹配。你信不信任他,覺得他可不可以?這點是需要自己內心作一個評估的。

正規的諮詢,移情現象是很普遍的,合格、正規的諮詢師會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而沒經過訓練或者缺乏經驗的諮詢師,則會處理不了,往往深陷其中。一般剛入行的諮詢師,都會有督導幫助他們解決這個現象。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一樣,網路諮詢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沒見過面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人是狗,哪怕有資格證,又怎麼能通過合理的接觸判斷他的水平呢?

諮詢機構在挑諮詢師的時候是很嚴謹的,主要是看性格和態度,一般好的諮詢師,性格都比較沉穩,冷靜,看起來會有點內向,交流對話不會顯得特別話多,相反會覺得很靠譜,很平靜。遇到這樣的諮詢師,大多數都是比較可靠的。

不要以資格證判斷諮詢師的優劣,要用心去感受諮詢師的水平。


立刻斷開聯繫,動機發生改變會直接影響最終結果。他不是在救你,只是想收你而已,如果不是有諮詢師的身份這無可厚非,有了這個身份卻這麼對待自己的患者,已經嚴重的違背了職業原則和為人之道,因為這給你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你要知道,道德水平與證件能力身高家庭沒有任何聯繫,陌生人不一定就是壞的,天使也有墮落的,你遇人不淑就該早早地斷開聯繫,再繼續下去,坑了自己,最後就是個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題主的描述中完全有理由相信題主的人品與修養。該諮詢師傷害了題主,為人不齒。題主也不必過於緊張,而且你也並沒有公開當事人的姓名。

心理諮詢師要清楚的了解雙重(或多重)關係(例如與來訪者發展家庭的、社交的、經濟的、商業的或者親密的個人關係)對專業判斷力的不利影響及其對專業服務的潛在危險性,避免與來訪者發生雙重(或多重)關係。在雙重(或多重)關係不可避免時,應採取一些專業上的預防措施,例如簽署正式的知情同意書、尋求專業督導、做好相關文件的記錄等,以確保雙重關係(或多重關係)不會損害自己的判斷並不會對來訪者造成危害。

從以上準則可知,諮詢師可以與來訪者發生性愛關係,但諮詢師需要「簽署正式的知情同意書、尋求專業督導、做好相關文件的記錄等,以確保雙重關係(或多重關係)不會損害自己的判斷並不會對來訪者造成危害。」

對於尋求心理幫助的人而言,他們處於弱勢地位和相對脆弱的狀態,很容易受此類關係的左右,發生移情和轉移注意力,且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根源往往就在於童年缺愛,如果這時有人愛你,可想而知,你是多麼需要。如果想解決心理問題,還是始終專註在這一點上比較好。


他不算一個諮詢師,起碼的職業操守都沒有。


以下隨便說說…給一些有限的建議 (?????????)

呃…他確實在壹心理有一個號,可以搜到了,是實名認證的(沒有人預約?)也有很多證明學術論文什麼的,但是我想說,以他接受督導和做諮詢時間以及他面對工作態度來看,似乎並不比新手諮詢師強到哪去,專家也許只是某一方面研究很成功,不代表工作能力強,不代表實際操作一定不會參雜亂七八糟的私心私慾,就是不要太相信光環。還有學會自我保護,不要過於信服哪個諮詢師,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產生了移情一定要坦誠的和對方討論,沒準他也有同樣的困惑,只是沒好意思和你說了…(當然此時也是檢驗能力的好時候~)
心理工作還是一個很有彈性和包容度的一個工作吧,…如果諮詢師自己心理成熟程度都還像個小孩子一樣,那還是提早放棄這段諮詢(畢竟技術不可能過關… 你需要的是更能獲得成長的高質量的一段關係~要成長啊不是朋友啊戀人都是什麼鬼啊~
總之,三思啊…不要二次傷害…抱抱TAT

ps其實比起技術,諮詢師自己的表達風格也是很重要的~


我也經歷過短暫地糾結,果斷停止!


我幫忙你諮詢了很懂倫理的專家,如果你覺得被剝削和收到傷害,可以投訴到倫理委員會。他的建議如下:

1,將此事寫清來龍去脈,多客觀事件描述,少個人感受判斷;這裡需要姑娘你提供一些對話記錄,除了自己被剝削的感覺,還需要一些客觀的對話供倫理委員會來判斷

2、投訴到註冊系統的倫理委員會,他們會給諮詢師發函要求說明情況,必要時會有質詢聽證,拒絕配合調查者將被做倫理違規公示。

3、我詢問過,非註冊諮詢師是否會被因此審查,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審查之後會有公示,這個人以後會被禁止進入註冊諮詢師行列。公示之後,這個人在行業內也會被其他行內人士驅逐。

如果你需要其他的支持,你可以郵件我:youxianglunli@163.com.我可能不一定及時回復,但會關注你這件事的進展。


不要忘記最初自己諮詢的目的,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候,回去目的地點看看,心理問題答案千差萬別,前提是自己思路需要平緩。


在這樣的關係里,往往女孩子更容易受到感情上的傷害。關於你問的能讓來訪者防患於未然的方法,我覺得最簡單有效的是就是女孩子找網路諮詢師時盡量選擇女性諮詢師,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題主遇到的問題,而且女性諮詢師作為一名女性,可能更能體會你的心情感受。


題主的經歷有點像我。。。同糾結過。更新――――――――樓主線上,我貌似比你慘,事發至好久了,中間求助過別的諮詢師,也知道這樣不好,佩服樓樓,只是我到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不過我覺得離那一天不遠了。就醬。


我想,你能夠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詢問,說的很坦誠,這實際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這個過程需要你去直面自己的感覺,相當於你自己開始治癒自己了,恭喜你,走出了這一步。
對於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實在是微妙,如果你的諮詢師確實對你表達出了完全與諮詢背離的,個人情感上的話題,我得對你表示遺憾,但是又要因為你能夠這樣明晰的覺察,並且我能感覺到你已經下定了決心做出決定,為這些要給你喝彩。
對於你的問題,我得很遺憾的告訴你,恐怕能夠限制諮詢師的還只有來訪者的投訴而已。因為心理諮詢這個事情本質上是在用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治療,就好像藥物的副作用,只要兩個人建立起了關係,那麼兩個人彼此一定會有一些非專業的感情融合在裡面,優秀而有職業素養的諮詢師能夠控制這些,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些情感來和來訪者一起工作。如果你因為這段諮詢關係而感覺到焦慮,那麼我很支持你帶著這種感覺去尋找下一個有足夠職業素養的諮詢師來一起克服。


這個諮詢師不合格,想換想投訴都可以


題主要訓練自己觀照的能力,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你只是黏著上了自己的感受,而非人或物本身。。。建議參加一些內觀訓練吧


主要看你自己,你覺得諮詢師可值得託付終身,彼此合適,就可以天長地久。覺得被玩了,就找證據投訴。本來就不能死規定,做諮詢師就不能和來訪者情投意合,本來人與人就是通過交流認識的,相知相熟相守。還是替自己未來考慮考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不明覺厲


推薦閱讀:

作為心理學從業/研究者,你會通過哪些方式去判斷你的同行專業水準如何?
我的精神分析師說如果條件允許會有勇氣追求我,這麼說符合精神分析的規範嗎?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師 | 咨訪關係 | 心理諮詢糾紛 | 心理諮詢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