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孫悟(wù)空」卻為什麼大多被念成「孫 wǔ 空」?

我也是這樣念的。


我發現知乎網友確實很好學,很努力。就這麼個問題,已經提出了不知道多少種理論模型,多少種偉大猜想。遺憾的是,大家猜想很踴躍,驗證卻不太積極。為了驗證這些模型,我已經想了不少反例,現在感覺興緻索然了……因此,此問題下的評論,除非特別有意義的,不再單獨回復。

————————

很多答主試圖從語言學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許多贊。這麼做確實很學術,很「知乎」,我支持這種態度,但是,其結論我並不認同。

@唐小鬧 同學認為:

孫是陰平(一聲),悟是去聲(四聲),空是陰平(一聲)。也就是[55]→[51]→[55],在發音時,這個詞的第二個音節會產生語流音變,變成類似於上聲的發音([214])。也就像「孫武空」了。

我在評論區提問:「周潤發」該怎麼讀?他的回答是:由於「潤」字找不到對應的三聲讀音的漢字,所以不會變成三聲。可是,如果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那麼「觀世音」該怎麼讀呢?

事實上,聲調分別為「一四一」的三字詞非常多,而符合唐小鬧同學總結的規律的辭彙,卻似乎只有「孫悟空」一個,不符合的倒是有一大堆,例如:

周潤發,觀世音,關漢卿,朱自清,張濟科……

特別是「張濟科」,第二個字「濟」同時具備四聲(經濟)和三聲(濟南)的讀音,但據我觀察,還沒有人讀作「張擠科」的。也就是說,即使第二個四聲字具備讀三聲的替代漢字,也不見得就會變成三聲。[注1]

一個理論,我們把它總結出來,應該能夠解決我們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才應該得到認可。顯然,因為聲調而變音這個觀點,暫時還沒有符合這個要求。

那麼,究竟為什麼「孫悟空」常常被讀作「孫武空」呢?我認為原因沒有那麼學術,沒有那麼「知乎」:就是習慣了,沒有為什麼。

很多字就是莫名其妙被廣泛讀錯,實在很難分析為什麼。例如:央視主持人「撒貝南」,他的姓究竟應該念「薩」還是「灑」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央視有一個節目叫「撒貝南時間」,每次節目一開始,他都會說這麼一段開場白:

大家好,歡迎收看撒(灑)貝南時間,我是小撒(薩)。

另外,據我觀察,有很多人把「諸葛亮」讀作「諸哥亮」,似乎也很順口。但是,音調同為「一三四」的「司馬懿」,卻不會有人讀作「司媽懿」。這又是為什麼呢?

還有就是已經被摺疊的 @金璧城 同學的答案里提到的「張韶涵」的名字,連張韶涵本人都讀錯。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是習慣了,沒有為什麼。

————————
注1:經 @王二 和 @基本廢話 提醒,這裡名字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張繼科」。因此,這段分析似乎就失去意義了。不過,我又想了另外一個名字作為論據,那就是「孫少安」(《平凡的世界》)。可以使用「孫少安」的名字代替「張繼科」,原文其他結論不變。


樓上各種大神各種論證。。。
可我就是弱弱的問一句:


只有我一個人 讀 「wù」 四聲嗎?!!!!
從小到大四周的人都是 讀 wù啊!!!

為什麼你們要跳過 是不是 直接問 為什麼啊?!!!
我看到樓上那麼多大神一本正經的分析!我就總感覺我被代表了啊!! 我和我周圍的山東人都沒讀成 三聲啊!! 啊啊啊


@唐小鬧 和 @江潮生 兩位答主都提到了普通話四聲實際調值和語流音變的問題,我有一點小意見,再加一點小補充:

小意見在於,正如其它許多答主提出的連續上聲的情況下,第一個上聲音變為陽平一樣,實際上,上聲+非上聲也是會音變的,此時前一個上聲會變為半上聲(我在知網上看到有說是211也有說是21的,請專業人士指教)。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提出另一個解釋,那就是因為懶(節省力氣)把原本第二個字的(51)弱化為了(21),而(21)-(55)這個搭配又恰好符合實際上的 上聲-陰平 時的讀音,所以顯得我們好像是在說「武空」一樣。

還有一些補充的問題:
1. 為什麼「八路軍」沒有音變?我猜測是因為「路」和「軍」並不構成片語。
2. 為什麼「周潤發」沒有音變?( @王備 ) @唐小鬧 的解釋是因為「潤」的上聲很少見
3. 為什麼「肝細胞」沒有音變?(沒有解決……)


我就不相信只有我們這不念成「孫 wǔ 空」,我是從來沒聽過念第三聲的,方言一般都念第一聲,不念方言的話都是第四聲。
明明就是一些地區的語言發聲習慣而已,沒啥為什麼的
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我是對一些正兒八經分析的挺無語的,雖然是符合知乎精神的,但卻有一種《走近科學》的即視感。。。


我們這邊是念成孫(sen1)悟(wu2)空(khong3)
西南官話,成渝片


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實際大家念的不是wu3 ,而是wu0,是輕聲。
沒有誰真正讀三聲把音全發完的。

讀輕聲是因為wu音要把嘴O起來,太費勁。


北方方言中(尤其北京話)把四聲讀三聲的例子很多,比如辦公屎,啞洲,擋案,紙量等等。
而且這種變音沒什麼規律可循。
至於為什麼悟能悟靜不變音,私以為,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更習慣於稱他們為八戒沙僧,另一方面,讀三聲與「武」同音,比較符合斗戰勝佛在人們心中形象。


這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很多人都讀錯了唄,非得有人來給粉飾,找各種理由。


這個跟語音流變沒關…我老家方言也是讀上聲,不讀去聲。

原因是,因為在很多人心中那就是「武」字!比如我的祖輩,教育比較少,會寫的字不多。你問他這個孫悟空的「悟」怎麼寫,他就告訴你是武術的「武」…

那個時代可沒有多少人能讀書啊,悟空也一般被叫成「齊天大聖」、「美猴王」的,爺爺奶奶們知道西遊記都是通過大人給小孩講故事聽來的啊,誰會管是哪字啊…

我小時候也一直以為是「武」啊。你看美猴王一副棒打南山腳踢南海形象難道不應該腦補成「武」嗎!「悟」是什麼鬼。

我很晚才知道「悟」的意思以及為什麼叫「悟空」這個名字。這對於幾十年前的沒讀過書的人來說做不到啊。

所以答案就是:他就是孫武空孫武空孫武空啊!


個人覺得,既然這個現象廣泛存在,那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將其完全歸因於「習慣」並不能解決問題。
我的看法是:有語流音變的原因,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

首先普通話里存在念成「孫武空」的現象,其他人也解釋了,這很可能是由於「悟」字這個去聲字夾在兩個陰平字之間,發生了語流音變。我贊同這個解釋,同時再加上一句:「孫悟空」三個字的主母音都是u,連讀的時候「孫」末尾的n一般發不到位,而將un發成一個鼻化的u,這樣更容易與「悟」開始時的高音部分連接起來,「悟」字給人的印象就以低音部分為主了。

其次,這個現象還存在於我的家鄉話(中原官話)中。三個字的音調一般是24 55 24.這樣一來語流音變的理論就不好解釋了。(如果是「孫悟空」那麼應該是24 21 24)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是讀白字了。「悟」字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民眾讀成了「五」,教給了小孩子,或者甚至是小孩子自己讀了半邊,讀成了「五」。這樣一來,孫五空、豬八戒,對應得更好了。即使是理解成「孫武空」,在小孩子的眼裡也比較make sense,因為能打嘛。至於「悟空」,就太玄乎了。

不只是「悟」字,在我印象里,家鄉話連「吾」也讀上聲,直接造成我在上高中之前都一直以為「吾」在普通話里也是上聲字。

其他答主舉了一些陰平-去聲-陰平的例詞,它們(在普通話里)沒有發生語流音變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為中間的去聲字有輔音,這樣字與字之間的分界比較分明。另外,很少有一個類似的詞能像「孫悟空」這樣,在我們識字以前就被如此廣泛而頻繁地使用。


這個問題涉及到語言學裡語流音變的相關知識。
漢語普通話的四聲目前分別標為[55]、[35]、[214]、[51]。
孫是陰平(一聲),悟是去聲(四聲),空是陰平(一聲)。也就是[55]→[51]→[55],在發音時,這個詞的第二個音節會產生語流音變,變成類似於上聲的發音([214])。也就像「孫武空了」。下面這個圖方便理解。


看了一圈,暫時沒發現誰提到孫午飯。


活了二十幾年周圍還沒出現讀孫 wǔ 空的人


高票回答都不令人滿意。
我猜測,「孫悟空」讀成「孫武空」是以下兩個原因,相輔相成吧。
1. 86版《西遊記》電視劇的影響
我特地去抽看了《西遊記》的前兩集,發現「悟空」單獨使用時是讀作「wu4空」的,而在「孫悟空」三字連用時讀作「孫wu3空」。
電視劇這麼演,想不被影響都不行啊。
《西遊記》第1集至第2集前半部分所有出現「悟空」的情節:
"wu4空"的例子:

"孫wu3空"的例子:

西遊記_百度百科
西遊記-電視劇
2. 「wu3」在口語中比「wu4」更常用,「悟」為佛家用語,在口語中不常見,同讀音的字又沒有能在口語中挑大樑的,所以被異化讀為更常見的「wu3」
wu3的組詞:【五個】、【晌午】、【入伍】、【仵作】、【比武】、【跳舞】
wu4的組詞:突兀、非禮勿視、務必、【俗物】、【耽誤】、厭惡、領悟、大霧
「【】」括起來的詞是偏口語的詞,可以看到,wu3在口語中更常用(而wu4想拼出幾個口語詞都很難),所以「悟」的讀音被改為wu3也就很自然了。

悟(漢字)_百度百科
再看其他同學舉的例子:

周潤發,觀世音,關漢卿,朱自清,張繼科

run只有4聲的漢字,沒理由改生成僻的run3

「世」、「漢」、「自」、「繼」這些字在口語中都很常用,也沒理由異化
「孫少安」這個例子,應該是被「劉少奇」影響的(「劉shao4奇」),「張韶涵」、「項少龍」也是如此。

劉少奇故事 第1集


陰平和去聲這兩個「極端」的聲調,好像在口語中都被被「糾正」成比較順耳的上聲。如「亞洲」的「亞」,「脂肪」的「脂」等,這兩字好像在北京話中都讀成上聲。估計拐個彎說話既「婉約」又很有「范兒」吧!
算了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鼓勵也不限制,省得中國語委屁股癢又開始「媚俗」地把"悟"字「正音」成上聲了!


我一直念wù空啊


真正的原因是86版西遊記的唐僧發音不準,觀眾都跟著他念,就都這樣了。


下載(zài)為什麼念成下載(zǎi)?一(yī)個為什麼念成一(yí)個?不(bù)要為什麼念成(bú)要?二(èr)為什麼念成(a èr)?


很簡單,如果他叫孫悟孔。你還會叫三聲么?


強(qiǎng)迫症


推薦閱讀:

為何簡潔的文言文被音節和字元較多的白話文取代?
為什麼漢語中哭是「哭鼻子」,而不是「哭眼睛」呢?
哪些字的正確筆順會顛覆你以前的寫法?
「孤陋寡聞」里的「孤」是什麼意思?
漢語歌曲的韻律導致難以創作與演唱嗎?

TAG:語言 | 漢語 | 讀音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