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書改編的電影不能通過審查,書卻可以發行?

書籍和電影電視的審查標準是否不同?為何書籍的尺度要寬一點,很多政治敏感問題都不受影響,比如文化革命這一段。


很多事情,讀書人知道了沒事,最底層的大眾知道了可就不行了。
看書的人少,而電影是最大眾的文化娛樂。從蘇聯起就把電影當成最重要的政治宣傳工具了。國內的審查也是受蘇聯影響。底層接觸的文化涉及到意識形態引導,這是貨真價實的文化陣地,絕對不能被別人佔領。


謝邀!

  1. 在當今社會,書的傳播面相對狹窄,影響效應有限。
  2. 書的篇幅較大,細節較多,對閱讀者文化水平要求也高,創作者的「掩蓋能力」也不弱,而我朝管控書籍出版發行方面的鷹犬的文化水平已經逐年下降,缺少將書稿讀通讀懂的時間、能力和精神,所以容易「放水」;電影則不同,鏡頭語言的類型分布有限,直觀性較高,尤其是面向市場的影片,不可能搞的十分晦澀難懂。
  3. 書籍從創作到和讀者見面,技術管控層面較少,技術障礙不高,基本上成稿後就能讓人閱讀,所以預先控制能力較弱,只能在發行出版環節布控;影視在我朝,即使劇本出來了,也要進行預審後才能獲得拍攝許可證,拍攝過程中還可以直接間接干涉,拍攝完後還可以審片,即使審片通過拿到公映證,依然可以通過控制放映渠道來限制甚至禁止影片播映...所以很多僥倖過審的影片,其實只是無法和觀眾們正常見面而已。

上面的回答感覺都沒到點子上~(家裡是做圖書發行的,剛好對電影審查也有一定了解)


其實原因是圖書和電影的發行政策不同~

(這裡的圖書發行主要指二渠道發行,即不是圖書大廈之類的店,而是那種小一點的書店)

圖書的發行流程:除了國企出版商之外,其他人想要公開發行書刊,需要書號,這個書號很簡單,向國企出版商買就可以了~

甚至不需要書號,你找到印刷廠,印一個假的書號也可以~

然後聯繫發行商就可以買了(只要他們願意擔這個風險)

而之後的事情就是躲避審查,市場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一次大檢查,這種檢查分為兩種:檢查有沒有書號 和 檢查內容是否違規(這裡的違規主要是涉黃和涉紅)

而大部分檢查都是好幾次,第一次未必能查到你,查到也未必能發現,畢竟那麼多書呢,開始檢查前只要把書收到倉庫裡面就好了

沒有書號的書被查到就是罰款,內容的話可能就要進去了~

更關鍵的是,這個政策也是時緊時松,之前某有書號的發行了5.6年的雜誌都被斃了,因為涉紅~以前那個程度不算,那是那個時期剛好政策變緊~甚至帶吸血鬼的校園漫畫我們都自覺的收了起來~害怕出問題~

也就是說,圖書審查很多是下緣處審查~而且是可以規避的~

而電影是在還沒傳播之前就審查,沒龍標根本不讓上映~

以上~


比起直接衝擊人眼球的畫面來說,單純的文字就多了幾分隱晦,很多內容是可以隱藏在文字之下的,而電影的連續畫面很難在這點上做到。


推薦閱讀:

豆瓣電影top250刷完一遍是什麼體驗?
IMDb 和爛番茄(Rotten Tomatoes)、Metacritics 的電影評分,各有什麼特點?
梁家輝為何近年總是演配角?
好萊塢特效公司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被小馬奔騰收購會給國內影視特效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電影《千與千尋》的最後,為什麼千尋能知道那群豬中都不是他父母?安排這一段有什麼寓意嗎?

TAG:電影 | 書籍 | 審查制度 | 嚴歌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