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關於「一滴血就可以測癌症」的報道?


先說結論吧。


不管是一滴血、一滴唾液還是一滴尿,用來驗癌,查的都是「腫瘤標誌物」。


然而,到今天為止診斷癌症的金標準依然是取相關組織進行病理診斷。目前仍沒有哪個「腫瘤標誌物」可以有效地篩查、早期診斷癌症。


所以,關於「一滴血就可以測癌症」的報道:

現在來說說理由。


讓所有癌症都能早發現、早治療,一直是醫學界乃至普通民眾的夙願。


但是因為技術所限,現在對於腫瘤確診最準確的辦法只有病理學診斷,也就是取一塊腫瘤切片放到顯微鏡下看,這就要對患者進行活檢或者手術取標本。


然而,哪怕再小的穿刺活檢也是個手術啊,總不能來個想檢測癌症的患者,就對他說:

所以對於癌症早期檢查,也有了其他一些參考方法。


比如左摸摸右摸摸的體格檢查,就是通過觸摸身體異常的腫塊來做個參考,再比如拍個片子的影像檢查,看看給身體照相以後,有沒有什麼異常。


腫瘤標誌物檢測也是這些「參考方法」中的一個。


腫瘤標誌物是由惡性腫瘤細胞分泌,或者機體對腫瘤反應產生的一類物質。這些物質存在於腫瘤細胞和組織中,也可以進入血液,因此能抽血查到。


正是由於由於這些關係,再加上腫瘤標誌物可以在血液中查出來,能反映腫瘤發生、發展,所以在治療的時候,可以用來監測、評估療效。

比如在大家的體檢單上,經常會看到一堆諸如 AFP、CEA 的縮寫,這 AFP 異常升高提示肝癌;CEA 異常升高提示直腸癌、胰腺癌、胃癌等;CA199 提示胰腺癌、膽管癌肝癌、宮頸癌等;PSA 提示前列腺癌;NSE 提示小細胞肺癌。


醫生會根據這些數值的異常情況,來用作診斷、治療癌症的參考。


但是,注意了,丁香醫生說但是了。


腫瘤標誌物可以用來檢測、評估,用作參考,但是沒有辦法來診斷腫瘤。


一方面現在發現的腫瘤標誌物有成千上萬,但是真正能運用到臨床的,也就是上面幾個。


另一方面,這些腫瘤標誌物的準確度還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有些時候,即使沒有得癌,這些腫瘤標誌物的指標也是會上升。比如 AFP 是目前肝癌臨床診斷和監測的腫瘤標誌物,但是妊娠、肝炎、肝硬化、胎兒神經管畸形等,AFP 也會顯著升高。


而有些時候,即使得了癌,這些指標可能也會靜靜躺在那一動不動。比如有一部分患者得了肝癌,但是對應的 AFP 不會升高,這就存在漏診的風險。


所以,在醫院檢查到腫瘤標誌物異常,都會被要求再次做更深入的複查,確定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並不能根據腫瘤標誌物的情況來診斷癌症,更不用說用一滴血來直接確診癌症了。

當然,這不是說腫瘤標誌物一無是處,它常用在對癌症患者的術後複查上,對腫瘤標誌物的動態觀測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


同時,雖然在診斷癌症的準確性上,腫瘤標誌物比不上 CT,比不上胃腸鏡,更比不上穿刺活檢或者手術取標本,但是它最大的優勢在於方便。只要抽個血,就可以給醫生一些參考。所以腫瘤標誌物的檢查經常出現在各類體檢中。

腫瘤標誌物不是腫瘤診斷的標準,只是起到一個引起警覺的作用。


雖然一滴血測出癌症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但是現在距離這個願景的實現,還有相當的距離。


就好比你在後廚看到一隻活雞,但是並不能確定它是會被做成大盤雞,還是椒麻雞,還是辣子雞..... 只能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再下結論。並不能說看到後廚有雞,就斷定今天中午要吃大盤雞。


癌症的早期檢查也不例外。任何的檢查,都要遵循從簡單、無創、廉價到複雜、有創、昂貴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懷疑到診斷既要有充分的檢查,更要有充分的證據。


最後說下題主所列的這個新聞。


丁香醫生覺得,這種研究是相當有前瞻意義的,也許未來終有一天會有一滴血測癌症的方法。但是現階段,媒體過度渲染這樣的研究,並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被一些不良商家拿來做噱頭推銷些無用產品,那就不好看了,畢竟這世上,最不缺扯虎皮做大旗的人。

到那時,我們就會感嘆: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高了,是不是得了癌症? - 丁香醫生

作者:楊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住院醫師

普通人查癌症記住 3 條,簡單便宜不被忽悠! - 丁香醫生

作者:周祥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生


想在線詢問丁香醫生健康問題?

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只要戳下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一則「一滴血可測癌」的新聞火了。

新聞稱,清華大學教授羅永章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可以檢測腫瘤。熱休克蛋白是一種腫瘤標誌物,是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可以反映腫瘤的發展情況。

按照人民日報的報道,該試劑盒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用於臨床肝癌檢測。

然而,人民日報也犯了錯。

監測而非檢測

事實上,羅永章的試劑盒被誇大報道了。查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可看到,熱休克蛋白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 「用於定量檢測非放療肺癌、肝癌患者EDTA-K2抗凝血漿中的熱休克蛋白90α,該指標用於對已明確為肺癌、肝癌患者的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

也就是說,該試劑盒僅僅用於監測已經確診癌症的患者病情,而不是用於檢測發現癌症。

注意,監測不是檢測,一字之差,相去甚遠。

有學者指出,檢測是檢驗癌症存在不存在,監測是在已經確診癌症的情況下,對其發展進行連續觀察,以判斷治療方法是否有效。

比如某患者經過病理活檢確診患了癌症,治療開始的時候其癌症標記物的值是1000,化療一個療程之後,標記物的值降到100,說明化療效果不錯,治療的方向和選擇的藥物是正確的。相反,如果標記物值不降反升,醫生就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那麼,專門用於監測的癌症標記物能不能用來檢測癌症呢?一般來說是不能的。比如某人驗血發現腫瘤標誌物值是80,能說明他患了癌症嗎?不能。因為這些腫瘤標記物常常會因為其他原因而存在,比如組織受傷等。

而新聞的題目「一滴血可測癌」,不論從文字上還是從語言感覺上,任何人都會理解為「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測出有沒有患上癌症」。再加上新聞里大談什麼癌症早期發現,讀者還以為羅永章以檢測一滴血的神奇方法突破了癌症早期篩查的難題。雖然羅永章聲稱已經對「一滴血可測癌」進行了闢謠——監測不等於檢測,但人民日報「用於臨床肝癌檢測」的報道仍然在清華大學的網站上存在。

試劑盒的含金量

我們再追溯一下即可知道,羅永章的熱休克蛋白檢測試劑盒並非新發明。在葯監局網站上可以看到,該試劑盒的批准日期是2013年4月12日,有效期至2017年4月11日——一種剛剛過期的試劑盒突然又翻炒起來,總讓人覺得有點蹊蹺。

疑問不止於此。就羅永章熱休克蛋白檢測試劑盒的報道,華人抗體協會創始人和會長、現任職於葯明康德公司的王守業博士早在2013年就提出過幾點質疑。

首先,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羅永章「國際上首次發現Hsp90α為一個全新的腫瘤標誌物」。文獻檢索表明:在國際有影響的期刊上,已經有多篇有關Hsp90α是腫瘤標誌物的綜述文獻,作者都不是羅永章。顯然,他在這個領域既不是首創者,也很可能不是最有影響的學者。

此外,患者只需取一滴血液就可得出熱休克蛋白數據,其實並不神奇,因為ELISA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已經是一種成熟而廣泛應用的技術,而且國際上有不少公司在生產出售應用於非臨床試驗研究的Hsp90α檢測試劑盒。

第三,無論是通過歐盟藥品局(EMA)官方網站還是google,網上檢索都沒有發現該技術「通過了歐盟認證以及獲准進入歐盟市場」。


首發「科學貓頭鷹」微信公眾號


官方標題黨,代表了整個媒體行業的風向。


1、媒體的話永遠只能信一半

2、把所有的癌症混為一談的,都是文盲。什麼晚癌九死一生?聽起來朗朗上口是不是,純屬胡扯。每個腫瘤的分期分組幾乎都不一樣的。

3、清華教授要被黑了?

4、沒癌,正規三甲醫院體檢中心定期體檢;有癌,正規三甲醫院專科就診。


1,尚未撼動病理診斷金標準的地位。
2,仍屬於外周循環腫瘤標誌物,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優於傳統指標。
3,可以作為廉價且方便的初步篩查手段(高敏感,低特異),在人群中篩出高度疑似病例,然後通過其他手段確診。
4,這個標題容易引起錯誤理解,認為腫瘤診斷已經非常簡單廉價,甚至精準。
5,新技術尚未臨床普及。
6,報道指的是肺癌,不是所有癌症。不同癌症的兇險性不一樣。
7,黨媒也開始玩標題黨,這是媒體劣幣驅除良幣的體現。
8,醫學進步是循序漸進的,大家不要過度樂觀,也別過度悲觀。

以上1-6條都需要有醫學最基本知識體系才能理解,包括那篇報道也需要醫學基礎才能完全理解。但是絕大多數吃瓜群眾只能通過標題理解出第4條。這才是最恐怖的。


我首先贊同丁香醫生的那個回答

其次想說點別的:
這個報道中的真實性是可以保證的,壞就壞在標題上。

其實點進去仔細閱讀內容,他的本意應該是多了一種靈敏度和特異度都比目前的腫瘤標誌物更好的檢測方法,但是,在今天這種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很多沒有腫瘤專業知識的朋友可能光看標題解讀出來的意思卻是:科技發達,只用一滴血就可以確診癌症,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難免會有人進一步解讀成,醫生要你查那麼多項目甚至叫你挨一刀活檢都是為了多賺錢!然後此時我的內心OS:我能怎麼辦啊!我也很絕望啊!

所以,我覺得有時候媒體報道不要取一個太爆炸的標題。而且你既然說官媒,應該會有更多人會自然信任你,你更應該更客觀,避免誤導。

最後,整個報道而言,我覺得主要是希望大家清楚以下幾點:
1、關於腫瘤診斷標準,也就是如果懷疑你得腫瘤了,只有一個標準是板上釘釘的,就是取到了活檢病理。但是不是每一個疑似腫瘤的病人都可以取到活檢,畢竟要挨一刀,而且大家體質各不相同,能否承受活檢手術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在沒有活檢之前,醫生更多是用非創傷的手段盡量找證據。這些包括ct 血液檢查等等。但絕對不會因為某一滴血的結果就診斷。所以這裡就是說:一滴血診斷癌症這是假的。

2、這個報道真正的意義在於,出現了新的腫瘤標誌物,特異性更高。這個在治療及早期診斷和複查的指導意義更明顯。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報道是真實的。


1. 報道雞毛當令箭, 參見幾個高贊回答。

2. 羅永章 嚴重造假前科幾乎坐實。

關於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清華大學羅永章教授

  作者:不平而鳴

  方舟子先生:

  此信是揭發今年的工程院第二輪候選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羅永章。

  此人靠所謂的中國第一個抗血管生成的抑瘤生物藥物-恩度沽名釣譽,並在
轉讓公司時賺取了上億人民幣。可惜,其所吹噓的恩度,不過就是美國Entremed
臨床未獲批准的endostatin。 關於此物,您可能也是早已了解,由於其發明人
JudahFolkman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都不能證明其臨床的有效性,所以即使羅永章
侵犯了其知識產權,為了獲得諾貝爾獎,他還是大吹特吹中國的恩度。羅永章主
要論據就是其生產的endostatin是復性比Entremed的好(其實也就是雞同鴨比,
一個是細菌表達,一個是酵母),其次,恩度是his-tag蛋白,在世界上可謂聞
所未聞將his-tag的蛋白作為治療藥物使用(其實也就是提純工藝不過關而採取
的不得已而為之方法。其不說這種外源tag會增加endostatin的免疫原性,使其
半衰期降低。更可笑的是1.羅還在各個會議上大吹自己是蛋白提純大牛;2.大肆
發表未經嚴謹驗證的論據his-tag可以增強蛋白半衰期為自己的恩度添上皇帝的
新衣)

  作為一個學者,而且處處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流名校畢業的博士,用一個似是
而非的藥物騙取癌症病人及其家屬的錢財,現在又要榮登代表中國技術學界的最
高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可真是將其成為學術界的袁世凱了。如有任何疑問,
請與我聯繫。

(XYS20110722)


放張圖,只想說兩點。
1. 這不是什麼新鮮的技術,已經在臨床應用很長時間。
2. 靈敏度和特異度都堪憂,價值真的呵呵。


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坑害大爺大娘的「一滴血檢測」可以用央視的這個報道背書了。
我知道記者報道國內科技成就一般都會有點誇大或者歪曲,畢竟不是專業領域,通常而言確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醫學畢竟事關民生,希望報道的時候能嚴謹些,像這種有類似的騙子的,最好能夠前後腳同時報道出來,畢竟,老年人還是很認央視的


報道這種的新聞沒擺false postive和false negative數據的都是信息垃圾。
沒有這兩個數字根本不可能對這個方法進行任何有意義的判斷。
坐等有人更新數據。


現在還做不到確診腫瘤。腫瘤的確診還是需要活檢樣本病理檢驗。
通過檢驗腫瘤標記物不太靠譜,打個比方,有點像唐氏篩查血檢。

現在的發展方向是檢測這一滴血中的DNA, 如果檢出一定量在腫瘤中才有的DNA片段,或者極易誘發腫瘤的DNA片段,則可考慮做進一步檢查。

醬紫

(一般科技工作者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


這題我回答最合適了。回答簡單點

病理診斷是金標準,儘管這個標準是因為其他診斷沒有病理診斷精確拔高的……事實上仍有1%左右的誤診/無法診斷。這次的報道的方法僅僅是篩查性質 篩查性質 篩查性質。

黨媒這也是標題黨,有誤導嫌疑,以後萬一病人要說一滴血就能查為啥要抽辣么多怎麼辦?


官媒提供了利用混淆重要信息的方法來檢測閱讀能力釣魚的新技能唉


前排反對下_@科學貓頭鷹
我覺得你可能沒有仔細看文章內容,文中提到該試劑盒檢測的是該蛋白,監測的是肺癌肝癌的病情,與你說的內容無二。再評價下這篇新聞,只能說該新聞作者缺乏足夠的醫學常識和科學素養,開篇說的就是如何發現癌症是困擾科學界的一大難題,結果介紹的是一種監測肺癌肝癌以及是否有肺部肝部轉移的科技突破。
怎麼說呢?
大盤裝小菜,逼格挺高,但不管飽啊。


最近,「一滴血檢測癌症」概念火了。

一滴血檢測癌症,誰這麼不靠譜?!

一滴血檢測癌症,清華大學教授羅永章發明的方法?

專家迅速反擊,騙人的!

羅永章教授不得不現身說法「一滴血檢測癌症很不準確」。

大家仔細閱讀文章後會發現,原來是標題黨打了一個勝仗,差點坑害咱們人民。

前情回顧:

清華大學羅永章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熱休克蛋白HSP90α是一個全新的腫瘤標誌物,可用於癌症患者的檢測,自主研發的定量檢測試劑盒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在臨床中使用。

這個情況被某些媒體解讀為「一滴血檢測腫瘤」,在網路上大量轉載,引髮網友熱議。

剝開真相:

羅永章教授團隊這個試劑盒的科研基礎來自於2009年發表在PNAS上的一篇論文。該論文證明分泌型Hsp90α能促進腫瘤侵襲及轉移,其含量與腫瘤惡性程度正相關。

在這篇文章中,說明血清HSP90α與腫瘤惡性程度正相關的數據如下:

其中,圖A說明在長了腫瘤的小鼠血清中才有HSP90α(黑色條帶代表HSP90α ),在正常小鼠血清中沒有HSP90α(無黑色條帶) ;

圖B說明在正常人血清中沒有HSP90α(第1、2列,無黑色條帶),而肝癌患者血清中有HSP90α(第3-8列,有黑色條帶);

圖C說明正常人、良性腫瘤患者(包括乳腺癌、尿道癌)、惡性腫瘤患者(包括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肝癌)血清中HSP90α有差異。良性腫瘤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高於正常人,而惡性腫瘤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高於良性腫瘤患者

圖D、E說明肝癌患者(共17人)和乳腺癌患者(共21人)中,是轉移性癌症的患者血清中HSP90α顯著高於非轉移性癌症患者

換句話說,用血清HSP90α 來區分正常人與腫瘤患者,區分惡性腫瘤患者與良性腫瘤患者都是OK的。

聽起來多麼美好,但科研畢竟是科研,沒有那麼嚴謹,以圖C為例,如果一個人血清HSP90α水平為20ng/ml(下圖中紅線所在位置),你說這個人是正常人還是肺癌還是肝癌呢?

基於此發現的創新性和無力性,羅永章團隊聯合國內8家三甲醫院,完成了世界上首個Hsp90α作為腫瘤標誌物的臨床試驗,總樣本數達2347例,成功證明了Hsp90α是肺癌相關腫瘤標誌物,可用於患者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

但是具體數據我們還沒有看到。

不可否認,多一個標誌物,對病人也許就多一份希望,但話又說回來,如果讓你推薦給別人是否做血清Hsp90α,做一次300元(採用ELISA即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方法,成本本來就不高),一滴血就好,可以監測癌症,你是推還是不推呢?

我只想說,土豪的話,可以推,畢竟這個標誌物現在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參考資料: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Hsp90α secretion and its function in tumor malignanc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Dec 15;106(50):21288-93. doi: 10.1073/pnas.0908151106.


這是借著老婆海霞在中央電視台的身份搞了一波誇張宣傳吧


新聞明顯的有誤導讀者的地方。

首先發現新的腫瘤標誌物是一件好事情,這點是要肯定科研工作者的勞動的。至於腫瘤標誌物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奇,丁香醫生已經說得很好了。

接下來很多人關注的,就是「一滴血」的神奇標本量。估計很多吃瓜群眾看了都以為只要扎一下手指取一點點血就能做檢測了,其實不然。聯繫一下新聞裡面提到的信息,我猜想這個試劑盒使用檢測方法的應該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體方法學我就不說了,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反應,是在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反應杯裡面進行的,一般的標本用量,大致在0.05ml~0.1ml不等。這個標本用量大概就是新聞「一滴血」的來源了。但是實際檢測要是只給那麼少的血樣,估計檢驗師是要罵娘的。實際上,抽一管2ml的血,一般情況下也就能離心分離出0.5ml左右乾淨的,也就是不會夾雜有紅細胞和纖維蛋白絲的血清。這0.5ml的血清才是能用來檢測的標本量。而且在實際操作中,為了避免出現特殊情況比如需要複查重做或者血清分離不好等樣本不足的情況,通常來說采血都會采稍微多一點點,3~4ml及以上當然是最好的。所以,「一滴血」的說法純屬誤導廣大群眾,大概是UC的人最近跳槽去人民日報了。。。

總而言之,①腫瘤標誌物沒那麼神奇;②商品化之後的檢測試劑盒沒有那麼高大上觸不可及但是也不是個人在家能隨隨便便自己檢測的,應該還是要通過去醫院抽血檢測;③「一滴血」的說法完全不靠譜;④感謝大牛團隊為醫學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在學校不好查資料,但我目測靈敏度高,特異性低,意味著查了這個也得進行大量的確診實驗,對早期肺癌意義也不見得多大,當然對治療效果有指導意義。


第一反應就是假新聞…但我希望這是真的。


一看標題,我去,一滴血檢測癌,啥癌都能查出來?那不和地方台小廣告甲乙丙丁肝風濕類風濕艾滋病晚期癌症都能治的神葯一個效果了么,仔細一看是肝癌肺癌,而且說法也很模糊啊,也沒說和傳統瘤標相比誰的特異性更高啊。而且新的產品出來了價格跟已經大量臨床使用的瘤標相比有沒有什麼優勢都沒有提到吧?


推薦閱讀:

當身患絕症的時候,體面地死去和苟延殘喘 你們會怎麼選?
媽媽得了直腸癌,我是否應該出國?
如何界定癌症的早,中,晚期?
無法接受親人得癌症,已嚴重影響生活,怎麼說服自己接受現實?
後悔自己出生 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受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健康 | 新聞 | 癌症 | 醫學 | 癌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