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輕時為什麼希望自己以後能封征西將軍,而不是征北或者征東什麼的?
是不是因為當時東漢對外戰爭前線在西涼所以征西將軍是建功立業所在?在四征裡面是不是征西位置最高?
我就喜歡知乎三國區這種文字讀起來萌萌噠的問題,那如果曹操說自己希望以後做征東/南/北將軍,是不是這個問題就會變成:
曹操年輕時為什麼希望自己以後能封征東將軍,而不是征西或者征南什麼的?
曹操年輕時為什麼希望自己以後能封征南將軍,而不是征西或者征東什麼的?
曹操年輕時為什麼希望自己以後能封征北將軍,而不是征西或者征東什麼的?
現在說正經的。四征四鎮的高低都是老話題了,漢朝的四征乃雜號也,曹魏時期因為軍事的重要性,四征的地位高於雜號。東南西北都是兩千石,沒有差異。
但是曹操為什麼說要做征西,可能還真是有原因的。
煌煌大漢四百年,在董卓入京之前,絕大多數人心中,漢朝幾乎是一種永續的存在。從事後的角度看,我們現在知道東漢在桓靈之後就差不多到頭了,但是時人並不這麼看。首先東漢的少年天子長不大的魔咒,到漢桓帝的時候就破解了。漢桓帝對內誅殺梁冀,奪回了朝廷的大權,在朝堂上借著河南尹李膺誅殺宦官張成之子的事情對世族發難,用黨錮限制了一大批盤根錯節的世家的影響,可謂雄猜之主;對外果斷的重用涼州三明,也就是張奐、皇甫規和段熲對西羌進行嚴厲的鎮壓,最終在付出了天價軍費之後,幾乎把西羌斬盡殺絕,平滅了邊患。闢土服遠曰桓,漢桓帝這個謚號當之無愧。
所以說曹操年輕的時候想當魏公魏王,那是斷然沒有的,年輕的曹操以為自己一輩子還是會活在一個大體清平的世界,而在一個清平的世界,能夠做到頂級也就是侯爵,而拿到侯爵的方式——要麼是外戚,要麼就軍功,前者需要有個好姐妹或者生個好女兒,而軍功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在年輕的曹操看來,以討伐帝國西面邊境的羌族而聞名的戰爭給了他深刻的而印象。
西羌戰爭這段歷史因為漢桓帝歷史名聲不好,加上緊接著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馬上開啟,所以並不廣為人知。但是其驚心動魄和慘烈程度,絕不亞於衛青霍去病驅逐匈奴的戰役。比如三明最強硬的段熲的戰績:
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
在段熲給皇帝的上書中,毫不掩飾自己種族滅絕的想法:
臣以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埶窮雖服,兵去復動。唯當長矛挾脅,白刃加頸耳。
認為羌人打服了還是會反,還是殺了省心。當然段熲也不是說大話,若生在漢武帝時代,少不得也是青史留名的名將:
建寧元年春,熲將兵萬餘人,繼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種戰於逢義山。虜兵盛,熲觿恐。熲乃令軍中張鏃利刃,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淚怒兵將曰:「今去家數千里,進則事成,走必盡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觿皆應騰赴,熲馳騎於傍,突而擊之,虜觿大潰,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
以萬餘之兵,砥礪士氣,斬首八千,可比張遼白狼山對榻頓之戰!看段熲用兵,我們大概能明白後來為什麼關羽、張遼、呂布等『邊地人』都喜歡身被重甲,先登陷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打法了。後來張奐要招安,段熲強硬的上書反駁,說除惡務盡。
熲規一舉滅之,不欲復令散走,乃遣千人於西縣結木為柵,廣二十步,長四十里,遮之。分遣晏、育等將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里許。又遣司馬張愷等將三千人上東山。虜乃覺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熲自率步騎進擊水上,羌走,因與愷等挾東西山,縱兵擊破之,羌覆敗散。熲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獲牛馬驢騾氈裘廬帳什物,不可勝數。馮禪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漢陽、隴西三郡,於是東羌悉平。
最後用木柵欄將羌兵偷偷的圍了起來,窮追不捨——「熲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最後除了皇帝派來的謁者馮禪招降的4000人之外,其餘的斬盡殺絕,最終徹底的平定了羌亂。
這樣的赫赫武功,在曹操當時所在的官二代的圈子裡,都是非常艷羨的。一者,去邊疆刀馬拼殺,博一個侯爵回來,對家族,對自己,都是莫大的榮耀;畢竟漢家沒有異性諸侯王公,侯已經是最高級的封賞了。二者,在外立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朝堂的政治鬥爭,並且有了實實在在的功績,只要不深度捲入政治鬥爭,也相當於有了護身符,就像王夫之所說的:
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
但是王夫之也還說過:
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說正是因為如此,士大夫人人都追求立邊功,人人尚武。最終形成了瓜分鼎峙的三國時代。所以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年輕的曹操,其從小到大所感受到的,就是這種人人都熱衷於建立邊功的氛圍,而涼州三明尤其是段熲,毫無疑問給曹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為什麼叫征西將軍呢?自然羌人在西是重要的原因,事實上,上一任征西將軍叫馬賢,在一次征討羌人的戰役中:
到射姑山,賢軍敗,賢及二子皆戰歿。
而馬賢的死成為了羌亂的標誌:
於是東西羌遂大合。鞏唐種三千餘騎寇隴西,又燒園陵,掠關中,殺傷長吏。郃陽令任頵追擊,戰死。
後來才有了涼州三明的力挽狂瀾。所以征西死,則羌亂,征西在,則羌平。以征西將軍自詡,也算是年輕的曹操一腔熱血的報國立功的情懷吧。不知道後來做了魏王的他,晚年又做何想?
最後用陳普的一首『詠.苟或』作為結尾吧:
亂離揀得一枝棲,得路爭知卻是迷。 曹操若逢諸葛亮,暮年當作漢征西。
下個東漢將相年表你就知道,朝廷常設的就四五個將軍號,驃騎(或者是車騎,手機回答沒法查),征西、度遼和護羌校尉,這就是帝國最重要的軍職了,其他壓根就不是常設的職務,怎麼立志?
補充一下:
後漢書百官志一詳細的記載了將軍這一職務在東漢的演化過程,從這個過程配合東漢大臣將相年表,就能很輕易的得出曹操說希望干征西將軍實在不是謙虛,而是當時的征西將軍遠比我們熟悉的時期貴重的多的結論。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將軍最早的制度設計是主管征伐的職務,有戰事才設立,沒有戰事就罷免(大將軍例外,因為衛青當過,之後又和大司馬攪在一起,脫離了將軍設置的初衷)。
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到東漢依然是事訖皆罷的思路。
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因為戰事頻繁,度遼將軍這個本來該事訖皆罷的臨時差遣變成了常設職務,成為了帝國主戰一方的重臣。
同樣的邏輯之下,因為延綿大半個東漢朝對羌的作戰,征西將軍的常置和重要性自然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一個帝國通常只有四五個負責戰爭的職務中選擇可能是最貴重的一個(大將軍驃騎車騎已經行政化,失去了設置初衷),這個志向並不算低。
當然,成剛說的問題也存在,曹操的家世地位本不該說自己追求武職,但是在拋除曹操為什麼要追求武職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得出在當時的武職中征西已經是最貴重和最能施展前途的職務之一的結論。
反對司馬懿的回答。
因為只是打個嘴炮,跑火車一樣的扯個皮。
東漢一朝,士人基本不會主動想去干武事,這種事說穿了比較丟臉。武人是被士人看不起的,如孫堅,呂布,張飛。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晉朝,司馬炎和胡芳還要互噴對方是將種。即便這種思想沒那麼嚴重的東吳這個寒門武人政權,張昭對兒子張奮去干武事也是不滿的。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和喬玄,何顒,李瓚等人有交情,也可說成是年輕一代中的名士,然後幹嗎去主動想去干武事,自貶身份的行為?
封侯或許是想封的,至於想主動去征西而獲封侯,只是嘴上唱唱而已,不必當真。
至於四征,劉秀以後到漢末以前,東漢就一個征西將軍,說他不是位置最高也是最高了。
另外必須說一句,檀石槐在北方一樣風生水起,夏育,田晏,臧旻慘敗而歸。
————————美麗的分割線————————
只想求求那些武人,士人都分不清,士人是看不起武人的,而且理解不了士人一般會羞於去干武事的人不要評論了,有點心累。
我就稍微給點史料好了。感覺完全的在和人對牛彈琴,很累了。
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預既還鎮,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不許。
叡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帝嘗與之摴蒱,爭矢,遂傷上指。帝怒曰:「此固將種也!」芳對曰:「北伐公孫,西距諸葛,非將種而何?」帝甚有慚色。
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
昭弟子奮年二十,造作攻城大攻車,為步騭所薦。昭不願曰:"汝年尚少,何為自委於軍旅乎?"
少以父任為武衛校尉,領兵隨從征伐,屢有功捷。本郡議者以才少處榮貴,未留意於鄉黨,才乃嘆曰:"我初為將,謂跨馬蹈敵,當身履鋒,足以揚名,不知鄉黨復追跡其舉措乎!"於是更折節為恭,留意於賓客,輕財尚義,施不望報,又學兵法,名聲始聞於遠近。
西涼天天跟羌族打仗,一打就是一百多年,從皇甫規打到張奐打到段熲打到皇甫嵩打到董卓,東北南哪兒有那麼熱鬧?征西的含金量肯定是最高的,雖然大家的工資一樣,換了是誰都想要個頭牌不是么?
因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魄力!
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時,其實真正出力的不多。獻帝被董卓挾持,袁紹等人準備另立新帝,曹操說,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古代皇帝南面而坐,群臣向北朝見皇帝。所以這話的意思就是,你們立你們的新皇帝,我自己西去長安討伐董卓!所以征西大將軍實至名歸。
代表了曹操賓士亂世的想法,征西將軍是征討赤眉軍所設立。赤眉軍是西漢末年的一支重要叛亂力量。也可以說是滅亡西漢的代表,攻入了長安。曹操此言,應當是替國家掃除叛逆,忠君為國之言。
情感上,聽說他比較佩服伏波將軍馬援
選擇上,北邊匈奴已經滅了,東邊是大海,南邊是好像一直沒有戰事,而且劉姓皇室宗族也比較多,應該也沒有太大的軍工機會。西邊,一直在打仗,和羌族,規模還挺大並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繼續,機會多。
東邊是是我大漢疆土,在東是大海。
北邊是草原,再北,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我大漢要之何用。?
而西邊再往西那裡有塞外江南,有美酒美人,我曹孟德兵峰所至,皆是我大漢疆土,這是何等的豪氣?
其實我覺得很簡單就能解答 需要答這麼多麼
因為當時西涼發生了叛亂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
為了對付叛軍而成立了西園軍
而曹操是其中的一個軍事指揮官【徵太祖為典軍校尉。】
如果不是靈帝死亡 政治鬥爭 西園軍極有可能是要去西涼平叛的
作為一個在西涼打戰的將領 希望自己以後能封征西將軍 不是很自然的嗎?
征西將軍是因為當年的漢朝,東面是大海你去征誰啊,北面的匈奴已經成了小綿羊,鮮卑還沒掀起波浪來,只剩下西面的羌族桀驁不馴,所以曹操認為戰事在西面,當征西將軍不是很正常嗎?
劉秀一直不敢惹羌人
到東漢破產 三國並立
孫策收拾了山越
曹魏搞顛了北胡
諸葛痛打了南蠻
蜀漢和曹魏
對西羌一直是安撫
羌患依舊
羌人在哪
中國西部
至於為什麼羌人這麼強
我目前手裡資料少
但看過一個視頻
古羌人的盔甲武器的尺寸
那玩意是人戴的?
一群金剛啊!!
看到一個村民
戴先人的盔甲
像小朋友穿大人衣服
想恢復漢武時代的榮光,然後隨著年紀的增長覺得壓力太大,還是先統一華夏吧。再然後就把自己耗死了!
那是因為他那時候的成就遠不止征西將軍,人到暮年回首往事,感慨加自謙一下居多
東漢皇家基本盤是西北和三輔,北軍羽林將士多出於此,就像士族功勛宗室封建多出於河北南陽東海,歷代皇后除了光武的兩位,多是西北重臣之女,馬皇后兩位梁皇后鄧皇后以及閻皇后李皇后均源出於此,不是帶地投效的建國合伙人之後,就是常年在西北的柱石功勛宿將之女,征西將軍官位之重自不待說,更重要的政治意義向皇家表忠誠,當然曹操也不是完全沒做到,起碼獻女一事是達成進度30%了。
總不能說我想當征東西南或者北將軍吧
因為漢朝的主要軍事威脅在西北,特別是西邊的羌族,所以,就是征西將軍了
兩漢對西域三通三絕,查一下史料就知道了。得到西域和失去西域,痛苦和榮耀。
其實這個說簡單也挺簡單的,因為當時東漢朝廷深受羌亂困擾,所以不征西,征南征北往哪兒征。。。
謝謝邀請。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我的答案可能要開些腦洞。
首先要從東漢最有名的一位征西將軍說起,他就是馮異。
此人隨劉秀破赤眉、定關中,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更難得的是,馮異本人道德品質非常好,其他劉秀手下的大將都在爭功時,他卻默默到大樹底下坐著,一言不發,所以有「大樹將軍」的美稱。
這種一個朝代開國將領的事迹,對曹操這種生活在同一朝代的人來說,想必有很大的激勵作用。現在網民對周相、朱總的也是讚譽不斷,也與之類似。
另外再從東漢時期的態勢來看,和西漢相比,北方的匈奴威脅已經不那麼大了。反倒是涼州、雍州一代的羌人、氐人不斷起兵,戰禍連連,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百多年,東漢政府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卻始終平定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征西將軍這個頭銜,意味著最艱巨的任務和付出。
最後是曹操說這段話的背景,這是他戰勝袁紹集團後說的話。當時顯然輿論對他不利,指責很多,甚至有人懷疑他要篡位,唾沫星子能淹死人。
這時曹操公開發文,說自己人生最大的想法,不是當皇帝,是做東漢的忠臣。至於征西將軍之類的話,不過是為了更好、更令人信服地表明心跡而已。
否則的話,曹操如果選征東,那就是打朝鮮半島這種弱雞;選征北,當時匈奴沒了,鮮卑也崩潰了,也沒什麼打頭;選征南,差不多等於和馬援那樣,鑽山溝打武陵蠻,要是自己不想打,也很少會受到攻擊。曹操有大志向,當然要選作為急難險重任務的征西將軍了,選別的,豈不是等於自我貶低?
謝邀。
題主可以查查漢朝西部有什麼就行了。
我覺得答案和題主問題里為什麼不出現征南的原因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諸葛亮應對夷陵之戰承擔怎樣的責任?
※曹家篡漢和司馬家篡魏有何區別?為何貌似普遍認為司馬家道德敗壞罪有應得而對曹家無過多批判呢?
※諸葛亮是不是和孟獲對戰很多次,互有勝敗,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八擒諸葛亮?
※《軍師聯盟》這部劇這樣歪曲事實,真的不會教壞小朋友和不懂歷史的人嗎?
※陶謙為何不讓劉備居下邳而居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