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美國大選年,政治題材片在美國本土都很難大賣?《林肯》例外的原因是什麼?

《林肯》上映 3 周票房 6400 萬美元


謝邀

在我看來,《滿州候選人》這種的才算政治片。

《林肯》算歷史大片。


謝邀。我覺得,與其說在「美國大選年,政治題材片在美國本土都很難大賣」,倒不如直接說「政治題材片在美國本土都很難大賣」。這裡的問題是:誰願意去消費政治題材的電影?受眾有限。

話說回來,什麼叫大賣呢?我上box office mojo上查了一下往年(尤其是2008年大選年)的一些政治類題材電影的票房情況(單位:美元)。

2008年12月 對話尼克松Frost/Nixion 票房2700萬 預算2500萬
2008年11月 米爾克Milk 票房5500萬 預算2000萬
2005年10月 晚安好遠Good Nigh, and Good Luck 票房5500萬 預算700萬

我記得米爾克給希恩·潘帶來了一座小金人,晚安好遠也讓克魯尼作為導演的一面得到認同,可謂皆大歡喜吧。這個成績,我覺得算得上賣得不錯了吧。

而且@talich也說了,許多都可以歸為歷史體裁。唉其實這個問題我相當於沒有怎麼回答啊羞愧~~~~(&>_&<)~~~~


其實好萊塢大製作的票房根基是娛樂程度。
話題性根本不那麼重要。這一點跟評論界的審片角度不一樣。大部分美國觀眾根本不在乎所謂現實思考,他們需要的是觀影的滿足感,刺激感。這才是拼票房的片子最需要考慮的因素。
再說,這兩年美國電視界其實還是有政治味的,尤其是付費台。不論是電視劇集「Veep」還是電視電影「規則改變」都證明政治話題還是有人在關注,但這些題材絕對不會上主流院線的。喜歡看這些題材影視作品的人根本不是電影消費的主流。


Daniel Day-Lewis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外文電影/電視劇里的中文字幕「接地氣」現象?
怎樣看待男神約翰尼德普被傳家暴的事情?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美國產生了那樣體量級的電影工業?
《12猴子》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大多120分鐘左右,亞洲方面的大多90分鐘左右?

TAG:好萊塢Hollywood | 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