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蒙元興起的時候,遇到的不是南宋,而是鼎盛時期的漢或唐,那麼蒙古人能不能完成統一?

如果蒙元興起的時候,遇到的不是南宋,而是鼎盛時期的漢或唐,那麼蒙古人能不能完成統一?


蒙古人不會統一中國。但蒙古人在漢人「友好勸說」後,會把中亞到歐洲再洗一遍。


這個問題歷史已經給予解答了啊,唐朝突厥敗亡,薛延坨興起,薛敗亡後回紇興起,回紇完了以後又有黠結斯,這些新興草原帝國的興起與蒙元之興起完全是一回事啊,中原王朝強,這些新興民族會被分化瓦解,中原王朝弱,則其會做大以致南下劫掠甚至征服,所以唐朝歷史已經可以告訴你蒙元如果興起於唐朝時會有何種結果,而且唐朝有蒙古民族了,只不過名字不叫蒙古而且也只是更大的草原民族之附庸


我貼一下我以前寫的文章。看是否能回答你的問題。
博客正文

中國歷史上的蝴蝶振翅導致巨大風暴事件

   李唐在有些人眼裡是無比的崇拜,無上的榮光,偉大的皇朝!大約連基本的歷史真實也不顧了!
  
  唐朝存在了302年。從安史之亂算起,在以後漫長的150多年的時間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因為唐朝的中後期,藩鎮割據,皇帝名存實亡,節度使們為了爭奪地盤,不斷混戰,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如何?唐代詩歌包括杜甫的詩歌都有大量的反映。
  
  在有些人的眼裡,唐太宗是明君中的明君,中國古代之千古一帝,而藩鎮割據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當年他攻下了西域很多地方,又因太遠沒法管理,就採取「以胡治胡」的政策,設立了很多藩鎮,並且重用胡兵胡將,這個政策到唐亡都沒變,安祿山就是拜這個政策所賜,發展壯大的。唐太宗的這個遺產可謂影響深遠,唐亡後,朱溫做了皇帝,節度使還是那些節度使,地盤還是那些地盤,除了皇帝不再姓李之外,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變,所以史書稱五代是藩鎮割據的延續。由於節度使們誰也不服誰,包括皇帝朱溫,所以在藩鎮首長們的互相攻伐下,朱氏後梁只存在了十來年就滅亡了!而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原大地就更迭了五個朝代,史家謂之五代。而其中有三個是沙陀人(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建立的,謂之沙陀三王朝!五代的各個王朝都很短命,五代的後漢王朝甚至只存了三年!  
  我要說的是,其實五代這種割據混亂造成的最大惡果是後晉石敬塘割讓幽雲十六州,他為了不被別人滅掉,也是為了做皇帝,以幽雲十六州為條件以換取契丹出兵,契丹出兵後幫他滅了後唐,他當了皇帝,就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可能有人要罵他「漢奸」,可他本來就不是漢人,是沙陀族,只不過取了個漢名而已,他和後唐的李克用李存瑁(也是沙陀族)只不過是當年唐太宗政策的受惠者罷了。
  
  幽雲十六州的失去對三十幾年之後建立的宋朝影響巨大,可以說宋朝的國勢與此息息相關。好不誇張的說,它甚至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勢,也許幽雲十六州沒有失去,也就不會有後來金和蒙古的崛起。宋朝建國比契丹遼國晚了三十七年,幽雲十六州已經被割讓三十多年,而幽雲十六州包括了現在整個華北平原的大部。其中就包括宋朝的京城開封的屏障——燕山山脈及山西太行山一帶,而宋朝剛剛建國,此地已經被遼經營了三十多年了,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被北方宿敵佔領,北宋的滅亡也被種下了因子。此事說影響到了宋朝國勢肯定異議不大,說影響了世界歷史的走勢肯定有人認為是誇大其詞。大家想一下漢朝漢武帝時代通過三次大的對匈奴的戰爭,是如何影響世界歷史的走勢就會知道,漢代的匈奴正是因為陰山一帶的戰略要地的失去導致了「胡馬不能度陰山」,於是只好不斷地北遷,後來匈奴的一部到達了歐洲,奴役歐洲達幾百年之久,被當時的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假如幽雲十六州沒有失去,遼的戰略空間被縮小到燕山太行山以北,契丹民族就不會那麼快被漢化,因為北方的苦寒之地更容易讓契丹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中國的歷史已經反覆證明,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帶後,很快就被漢化,失去其強悍的民族特性。同樣的金國的女真族也是這樣,即使是它後來滅了遼,如果不佔據幽雲十六州,也不會很快被漢化,因為此地比遼人和金人生活的更北方寒冷地帶要好的多,遼和金先後都把都城遷到現在的北京一帶,加快了漢化過程。而契丹和女真的漢化過程就是其力量不斷弱化的過程。
  
  當世界進入第一個千年的時候,此後的一二百年間,註定是蒙古騎馬民族馳騁縱橫的時代,因為三百前一位中國有名的君主,為了證明其「文治武功」的偉大,攻佔了許多游牧民族的地方,又採用了極為懶惰的治理辦法,除了禍害自己的國家外,最後還導致了北方游族的內遷,蒙古民族在無其他強大游牧民族力量的制衡下,終於崛起於那廣袤的草原,橫掃亞歐兩洲。
  
  
 


很大可能性是,蒙古重演匈奴,突厥,或者柔然的故事。

至於重演誰,看拿什麼劇本,碰上哪個唱對手戲的「冤家」。

如匈奴,算他好運,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力拚國力五十年,死也光榮。
如突厥,算他不運,被人抓住時機直搗黃龍,只能在含元殿下詠詩起舞。
如柔然,算正背運,只能被歷史遺忘,連留下一個聲名顯赫廣為人知的名字,都不得。

歷史假設性問題,我可以嘗試去想,去分析,去臆測,可以試著給出主觀性結論。

但不能做展開,展開也無意義,本就是對客觀歷史宏觀掌握基礎上的主觀判斷,求同存異。

但,反對@宋史也瘋狂的回答。典型的借口論調。

慶幸我們中國人一直以來不喜歡找借口,推崇謙虛,推崇實幹,推崇自省,也因此有漢唐偉業。

宋在軍事上不利要一口氣歸因於前朝(細數下來還隔了五代)的開國君主,這種話,恐怕趙大胖看到,也會怒其不爭,也會羞愧難當。

洛陽老城東關附近的夾馬營大街上,現在的石磚瓦礫也都還有千年歷史的痕迹。宋王朝的建立者,蓋世雄傑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從小在這裡長大。風起雲湧間,城頭變換大王旗,他從實踐中獲取真知,他從馬背上奪取江山。

於我們,幸運的是,他是一個實力派,有他,我們民族得以喘息,翻身重振,氣象滕雲,幾欲復興。

於我們,不幸的是,兄終弟即,眼高手低,高粱河後,中夏黯淡。


蒙古的興起應前提是:蒙古作為游牧部落為了爭奪水源、糧食、牧場而進行擴張,這就要看蒙古的周邊大國對蒙古是什麼樣的外交政策。一、如果問題說的是蒙古作為漢唐周邊的一個外族,則這個問題不會出現。因為蒙古的興起,與金朝處理得不恰當的民族關係多少有關係。金對蒙古雖有安撫冊封,但實際上還是經常壓迫蒙古部分部族,而這些部族為了生計和歷史仇恨自然要與金火拚。而這種情況在唐、明這種大帝國時期是很少存在的。因為能夠稱霸中原並且將周邊部族臣服的王朝,一般都有很合理的對外政策。強大的中原王朝經濟富庶,以至於能夠給周邊民族提供擔保,不用與他們爭奪資源,並且使用成功的民族政策給他們提供保障。這在唐、明等有鮮明的例子證明。而唐明時期這些外族經常作為中原王朝的番兵,替他們鎮守邊疆。當然一旦中原王朝出現衰落,那自然胡人就會南下亂華。
二、如果題目說的蒙古與強大的王朝是不接壤的,沒有政治地緣關係的,或者說相隔很遠的,那情況就不得而知了,就要看兩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實力對比了,此外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因為這好比兩個強大的勢力強強相碰,誰勝誰負很難判定。猶如元朝遠征日本、唐朝與阿拉伯的戰役一樣,結局都是讓人難以猜測的。
我才疏學淺,如有不同意的勿噴。


游牧民族也是在不斷發展的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他們 從野蠻到文明化 從沒有文字到創造文字、文化 最重要一點:游牧民族的軍事戰鬥力也是在不斷發展的 入侵歐洲的匈人 號稱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們的弓箭還是骨頭製成的 而再往後一直到蒙古時期 游牧民族全方位發展了
曾經游牧民族沒有馬鐙 現在有了 有了馬鐙才有騎兵
曾經游牧民族沒有鐵器 現在有了
曾經沒有鐵甲 現在蒙古有了重甲輕甲
曾經沒有攻城器械 現在有了漢人的火藥 有了阿拉伯人攻城炮
這時的蒙古族已經不是那些蠻族前輩 如匈奴 柔然 鐵勒之輩了
蒙古騎兵是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發展的最頂峰了
對付他們 還真的靠ak47


漢唐對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勝利,其實是一種經濟勝利。匈奴、突厥在經濟上耗不起(唐朝能勝突厥,是因為之前突厥游牧經濟剛剛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漢唐在軍力上其實並沒有比它們更強。
蒙古能滅南宋,並不是南宋軍力弱,而是蒙古在滅掉金朝後,佔領中原,使得它的經濟遠比匈奴、突厥有保證,才能打得起四十多年漫長的宋元戰爭。而金朝是自己作死,非要兩線作戰,如果它不在蒙古南下後侵宋,未必會這麼快就被滅掉,東亞的歷史或許就將改寫。


大唐本來就是少數民族。。。


上面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異想天開,契丹的遼蒙古人的元滿洲人的清可比之前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厲害多了,女真人建立的金基本屬於在這兩類之間的水平


蒙古人的征服靠的不是人多而是武器質量和戰略戰術。蒙古的弓箭是出了名的穿透高,而蒙古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由於是原始的部落游牧民族,不像漢唐那樣是農耕民族,所以大大小小的仗就沒停過,自然人員素質甩漢唐幾條街,野外作戰漢唐贏的幾率不大,守城還有希望,可以參考襄陽圍攻戰。


推薦閱讀:

唐朝的人是如何看待武則天的?
唐藩镇割据时,朝廷真的弱到无力讨伐吗?什么导致朝廷不如地方?为什么不借郭子仪的余威收服藩镇呢?
如何评价唐德宗?

TAG: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元朝 | 蒙古國家 | 成吉思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