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Bebeyond留學培訓是怎樣的體驗?具體來說對申請又怎樣的幫助

又到一年留學宣傳季。各大留學公司都開始瘋狂宣傳,搞各種校園宣講會。
希望大四剛剛經歷完申請季的師兄師姐能講講自己的經歷,幫助學弟學妹們選到合適的留學機構。


快速讀全文:

選中介要選能退款,可以中途停止退出的(1.2中的結論)
簽合同不要衝動,起碼要了解三個不同類型以上的機構。一定要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從哪裡,獲得的什麼服務。不要聽天花亂墜的修辭。(2中的結論)

看到Bebeyond又開始大規模宣傳,我和當時同班的同學(2015年4月班)覺得必須寫下自己的經歷和看法。

之前回答過一個和Bebeyond有關的答案,大家可以參考棕櫚大道這個留學機構怎麼樣啊? - 大橙子的回答。
1.首先講一下刺激我寫這個帖子的兩個原因:
1.1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特別喜歡的一個妹子(同班),發Bebeyond的線下講座宣傳,告訴學弟學妹們不要報名BBY,還有同是BBY的她的室友對BBY的吐槽

(別人朋友全習慣性馬賽克)
1.2 揭露中介機構的做法應該有利於學弟學妹們省下幾萬塊。
有智慧的長輩告訴過我,留學中介每年會招很多人,最後盯著他完成合同的人會佔極少數。其他人或者自己DIY,或者保研,繼續工作等放棄出國,還有一些因為中介申到很差的學校。其中,放棄出國和通過其他途徑申請到學校的同學,會覺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會計較。尤其是通過其他途徑出國的人,遇到這種事就夠糟心了,要用全部精力準備申請,申請結束之後就愉快地去玩耍,不會深究中介。
中介一般會簽訂不準退款的協定(BBY就是這樣),因此,他們的大多數收入都來自與這部分人。
就像健身房盈利主要來自於辦了年卡,卻很少去健身的人一樣。(雖然後者是自由選擇的)。
所以,如果你看到了這裡,請一定記得,選中介要選能退款的。畢竟,你很難保證這是一個靠譜的中介。如果到時候因為交了錢,而不得不跟著做,耽誤的是自己。另外,大三大四有很多變化莫測的機會,如果有很好的保研或者工作機會,不要錯過。

2.陳述一下客觀情況
我人傻,大家不要學我。
當時聽了BBY四個人大師姐的宣講會,覺得「哇!好像很牛逼的樣子」
後來學姐說她的室友都在BBY,他們不是傳統的中介,而是啟發式教育,不停地幫助你想清自己。覺得「哇!好像是真的在做教育!感覺好有情懷,好厲害」
一個看上去很厲害的同學簽了BBY,告訴我這是最便宜的,其他機構都要好幾萬。覺得「哇,還便宜誒」
於是去了試聊。米總看起來很乾練專業,而且用極其美好的的未來告訴我,一切皆有可能,各種文科專業都可以申請。覺得「哇!聽起來好牛逼」
米總告訴我,啊啊啊,時間很緊啦,要趕快簽啊等等。於是第二天就拿錢去了。

總結教訓:
前一年好,不代表今年好。
十個班中有一個班好,不代表你能去到那個靠譜負責的班裡。
你看到的成功案例可能是100個失敗案例中的10個,其中大多數人或者自身條件極好,或者通過其他途徑(比如師兄師姐,找外教)等方法拿到OFFER。
一個顧問靠譜,不代表機構靠譜。你必須問清楚,是誰,哪個人帶你。她是什麼背景,有過什麼成功案例,同時帶多少人。(因為有同學同簽BBY,是米總親自帶的,反映還不錯)

有空繼續更吧 準備洗洗睡了
無邏輯地吐槽
之前在棕櫚問題下的回答有一個「想看世界的小雷」評論。點進去看了他的其他回答。額...想說,BBY你做線上能給點心嗎?一個這樣的機構也是不想吐槽。如果不是太Low,就是管理不善。


此文我曾經發在另一個相關的帖子上:世畢盟和Bebeyond哪家留學諮詢機構更好?

在這裡再貼一次。

我被BeBeyond「害慘」的那一年

為什麼留學要留給自己來做

今天朋友圈被一位北大學生控訴某留學機構"害慘"了的文章刷屏。看完不少感觸,非常想說兩句。

先談談我自己的背景。

我曾經是BeBeyond留學的學員,當年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錄得的兩位中國內地學生之一,這在當年是一個比較神奇的申請結果。我到後面為BeBeyond站台做一些講座的時候還不斷提起過。碩士畢業後,我加入了紐約時報上海分社,運氣很好,作為一個新人就隨團隊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

從2010年開始,我就開始兼職做留學顧問。我當時兼職的角色非常像今天流行的"mentor"式顧問:人在海外,遠程幫助國內對於本專業感興趣的學生申請。後來全職加入了一個傳統留學公司,從前台的市場銷售,到後台的文書輔導,通通走了幾輪。2014年,我獨立創業做留學公司,用BeBeyond的方式輔導低齡高中生申請美國本科,至今三年半。

因此我寫這篇文章的角色非常複雜。一方面我有幫助BeBeyond的本能。另一方面,我確實實實在在地,以兼職,員工,管理者的三種角色在留學行業工作了7年,在一線接待過上千留學家庭。期間,我不斷用前專業調查記者的態度反覆思考和研究過這個行業。以下便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讀者諸君見仁見智。文章不短,到後面還有廣告性質的文本,如果能堅持讀完,希望能對你有一定得幫助。

作為消費者,如何「看穿」一家留學機構?

首先,客觀地說,留學機構天然自帶招黑體質。主要來自兩個原因:

A.該服務失敗的後果極其嚴重。

B.該服務受制於人的因素。

放眼望去,同樣被這兩個因素牽扯的行業,大概只有醫療行業了。因此,醫患糾紛有多少,留學黑中介的新聞就有多少。一個學生如果考不出雅思,再去考就行了,不行換一家機構再學。但是如果一個學生申請不到好的學校,這個結果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對一個正常的華人家庭來說,如果家裡的小孩沒有在當年正常獲得升學成果,這是要出大事情的。「把別人前途毀了」是一個留學機構經常承受的罵名。

讓更多消費者氣上加氣的是,一旦出了事,機構常常本能地逃避責任。這就好像一個身體已經經受痛苦的病人,還要在醫院忍受一個醫生的冷嘲熱諷一般,簡直不可思議。這種惡性循環使得留學機構口碑日漸低下。往往在諮詢前,消費者不得不報著最大的懷疑。在這種互不信任的大氛圍下,雙方經常會在"不信任-防禦-更加不信任"的死循環中繞路。

留學機構為什麼總是頻出事故?因為這是一個絕對以人為核心的服務行業,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有無法覆蓋的死角。譬如刷屏文中提到的CV里clear和clearly的低級錯誤,就屬於留學公司常被詬病的地方——PS/CV改得差。記得有一次我面試一位某大公司出身的"文書顧問",她直接跟我說,到了旺季,她一個人要處理將近五十多位學生的材料。開始的時候她信誓旦旦地想要把每篇文章寫得非常有意思,到了後期,只求上天保佑能在deadline之前交點就好。還有同行跟我形容,在一些公司,司職文案的人到了申請季,都被投放到一個屋子,這個屋子進進出出的人都蓬頭垢面的,根本沒有時間回家洗澡。

可見,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機構主觀想"作惡"(按照正常邏輯,他們並沒有作惡動力)。而是整個服務結構高度依賴於每個顧問或寫手的責任心,英語水平,或業務判斷力。就算顧問或寫手本人沒有任何態度問題,光申請季本身的疲倦就有可能出現各種大小錯誤。這些錯誤,放到一個高競爭的環境,很可能被放大成致命錯誤,直到出現「把別人前途毀了」的後果。

高風險,再加上大部分留學公司的局限性導致事故非常容易出現,使得留學機構特別容易招罵。

因此,作為消費者,選擇留學公司時,你特別需要看清楚你選擇的系統本質是什麼。如果你的選擇就是一個傳統中介,本質上就是把自己的升學前途全然委託給了一個個人或機構。在此委託授權下,你必然面臨以下兩種可能的結果:

A. 享受事情被別人carry的輕鬆愉悅

B. 事情被別人搞砸的風險

很多人在消費前,潛意識裡已經懂得了這一點。他們在挑選中介機構的心態,本質上是在評估哪一家機構,A情況發生的概率遠遠大於B。

為了求證A&>B,大部分消費者會問如下幾個問題。

-你們像我這樣背景的學生,有成功的案例嗎?

大部分經過訓練的銷售,都會非常敏感於此道,馬上給你各種案例,勾起你相關的代入聯想。而事實上,當一個機構招了1000名學生時,哪怕只有10%的成功率,你也會聽到100個好案例。但900個普通案例,未必如你所想。

-你們的師生比是多少?

這個問題,以期推算出自己受到單位時間的照顧是多少。很遺憾,這個問題往往無效。一個大中介的銷售主管在面試時直接跟我說:「我們在銷售時都對客戶都說,一個顧問帶20個學生。但實際情況基本上要比這個翻一倍不止。」

-你們的顧問是什麼樣的背景?

這背後的隱藏邏輯是:只有有過類似成功經歷的人,才有可能讓我成功。實際上,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或環境,才能訓練我獲得成功?

很多機構架不住市場壓力,需要招一些背景名校的顧問裝點門面。但是很多顧問的turn over rate非常高,很多人面臨的實際情況是經常遇到自己的顧問不斷地在變。

消費者和機構之間的博弈可以就此永恆下去。無論你用任何方式確認了一個A事件發生概率極大的機構,請不要忘記,這不代表B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沒有了。這是當初的選擇決定一個必然後果。我們要麼選擇接受,要麼只能更換自己的選擇。

二,申請真的是「玄學」嗎?

——什麼樣的人,容易獲得好的錄取結果?

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申請故事:

一個背景十分一般的人,最後去了一個非常好的學校;

一個背景非常不錯的人,最後申請結果平平。

今年暑期學校特別有含金量,明年好像憑藉同樣的項目,就申請不到什麼好學校了。

在這堆混雜的結論面前,只好得出一個結論:申請是一門玄學!

成功的申請者是否有一副共同的畫像?我認為是有的。七年間,我接觸了無數學生,通過經驗總結,自然而然能發現一些學生,看著就是一副"能申請好"的樣子。

這些人的共性是:

1.不管他們來自什麼學校背景,什麼分數背景,都有一份"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憧憬

2.他們願意承擔責任,更容易從自身去找原因

3.他們願意開放地聽取建議,願意與他人交流意見與看法

兩個加分項是:

1.關鍵時候,該勤奮的時候並不含糊

2.有一定的見識和閱歷,判斷能力強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熟悉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就會發現他們的人才選拔制度與國內有相當巨大的差別。簡而言之,他們歸根結底,評估的是一個人才的「發展潛力」(Growth Potential),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現有成就」。

中國的人才選拔機制,譬如高考,是完全基於一個人的「現有成就」的。你在高考那幾天的狀態如何,發揮如何,總得分多高,可以一筆勾銷你過去的所有失敗與輝煌。

而在美國,評估一個人,更傾向於尋找人的「發展潛力」:除了天賦和學習能力以外,他們還關心你是否會比別人在這個領域待的時間更長?願意付出更多精力?一個人如果能在一件事上成功,ta往往能把這種能力遷移到不同的領域中。

這種差別在申請上帶來的彈性空間,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也是一些申請者最後得以做出了「超越背景」的申請結果的理論根據。即,細究起來,成功的申請者的材料中,能夠充分地體現一種十分有說服力的發展潛力。當然,表現形式可以非常多種多樣:有的人是通過來自第三方強力的推薦信,有的人是通過超長的科研時間,有的人是通過豐富的實踐經歷,有的人是通過完整的PS或Study Plan寫作。

本質上來說,決定你申請競爭力的,是這一切行為背後的「決策主體」,即你本人是為什麼做出這一切事情的。(WHY you did it),而不是上述任何一種表現形式(WHAT have you done)。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經驗總結的成功申請者長什麼樣:

1. 表面上:不管他們來自什麼學校背景,什麼分數背景,都有一份"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憧憬

本質是:具有主觀能動性

2. 表面上:願意承擔責任,更容易從自身去找原因

本質是:願意麵對問題

3. 表面上:願意開放地聽取建議,並與他人交流意見與看法

本質是:願意解決問題

上述1-2-3,如果你對照身邊的成功人士多看幾次,就會發現幾乎是做好一切事的根本模型。

但是在中國國情下,會出現兩種可能:

A.申請者本人具備上述三個素質;

B.申請者本人不全具備或全不具備上述三個素質

如果你是A類學生,任何機構招到都是撿到。因為他們完全具備自己搞定一切的能力。當然,這些學生本身需要一些支持—因為事實是,很多我國年輕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有這樣潛力素質(這個是個相當重要的判斷,以後有機會可以再展開談一談)。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是被激活一下,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和素質。

如果是B類學生,又想達到好的申請效果,在一般情況下,似乎只能走一條"包裝"之道了。即,讓自己顯得具有主觀能動性;願意麵對問題;願意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

推演至此,我認為,一個真正可以給消費者帶來附加價值的服務,應該解出這樣兩道難題:

如何能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

高效地幫助有潛力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

如何能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

高效地提高一個人對待問題成熟度和對世界的態度?

否則的話,只可能在包裝層面反覆打轉,無法解決核心源頭問題。這個核心源頭問題解決起來十分困難,從消費者體驗來說更是費力不討好。所以幾乎不會有行業內的人even bother to get close to it。

畢竟,速度,便捷,見效快,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每個人都皆大歡喜的答案。

三,包裝,代辦,這些多快好省的方案,到底有什麼問題?

這裡我們離題看一下,在一次留學中,會涉及到哪些主體?

1.申請者

2.海外大學

3.留學機構。

在國內,我們可以去品評留學機構的好壞。但是卻忘記了這件事的另一個主體:海外大學。在美國,一個私立大學,本科業務是完全賠錢的。碩士研究生是一塊能賺錢的業務。他們天然地希望招募足夠多的國際學生,支付全額學費,貼補本國學生的獎學金。他們幾乎不需要為這個學生的任何前途負責(當然最後會要出一份就業數據)。甚至可以再大膽地推測,"讓中國來的學生,最後歸中國去",也並非不可能。

於是,海外大學留學機構,都從申請者的口袋裡掏完錢,這件事便結束了。

可是,誰來關注申請者究竟獲得了什麼?他們將如何去適應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系統?未來又如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里找到工作?

這些問題完全不會暴露--直到你知道有多少海外留學生身處抑鬱的疾苦之中。直到你知道有多少留學生無法找到工作時。這些是家醜,是沒有人貼到朋友圈的殘酷事實。這是在海外大學結束學歷教育義務,留學機構結束合同義務之後,申請者所要面對的真實挑戰。

而這個時候,申請者不再是一個申請者,是一個23-25歲的年輕人了。所有的裝飾終有一天要褪去,他終將獨立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退潮之後,誰在裸泳,十分清楚。

留學這件事一開始要辦好的話,本質上,是要拉近申請者海外大學之間拉近距離,不斷地賦權給申請者,讓他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能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這句話,聽上去有些雞湯,但就是實情。這樣的申請者才是最有可能被好的學校錄取的,並也是在瞬息萬變的世界最具備應變能力的。

我們似乎從談留學開始,一直談成了雞湯。但這是個隱藏得非常深的現實邏輯,並非一碗熱乎的雞湯。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真實問題。

全國範圍內,目力之所及,所有的留學機構,大概只有傻不拉嘰的BeBeyond圍繞著這個核心做了十幾年。

我在網上搜過BeBeyond的評論,發現會有非常兩極分化的說法。你會發現,這些輿論中,有的人恨它,有的人愛它。但是幾乎沒有人出現在中間地帶,評價BeBeyond反覆給我改了多少遍文書,多少次簡歷,等等類似的"中介活"。

當年我遇到的BeBeyond,也是一個亂糟糟的局面:好像很多培訓師都看過我的文章,但是我並不知道誰來負責我。我總是不斷地被告知,我的文章不夠好,也沒有人給我指出一條明路。我反反覆復,一遍遍修改,直到自己都改到終日鬱郁。我也曾無力吐槽:為什麼沒有人為我的申請負責?

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年。我終於在工作深刻體驗到,這一切本身就在BeBeyond當時的體系設計中(而非我當時想像的不負責任)。一個人的成長,必須是在徹底的獨立中不斷實現的。BeBeyond的系統設計,是人為創造了一個緩衝環境,讓你第一次獨立面對自己的處境,思考自己的問題。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培訓師在給意見時非常小心謹慎,因為如果培訓師肆意給出自己的判斷意見,很容易干擾個人的判斷(因為你會非常自然地就選擇一個更容易,風險更小的路徑,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為了做到這種"看似不存在"的"服務",培訓師其實需要做大量的觀察工作,剋制自己,讓自己隱形,在需要出現的時候方才出現。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BeBeyond,交了錢,還要自己忙乎一大堆的作業,工作坊,團隊學習等等。所有的培訓手段設計,無非都是為了能做到:

如何能在相當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幫助有潛力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且高效地提高一個人對待問題成熟度和對世界的態度?

這一切,都是在與這個速度,便捷,見效快的時代對抗。BeBeyond是否有真實的問題?按照常理推斷,不可能沒有。但是掌握自己的人生,主動「害慘」自己,總比被「害慘」是個更優的選擇?

回到消費者,你的選擇上。如果你要選擇容易的路徑,又願意承擔失控風險,你不應該選擇BeBeyond的系統。因為在這裡,所有的任務都會揮霍你本來想節省的時間。

換言之,如果你想選擇的是一條個人發展之路,你也不應該選擇普通中介的系統,那裡難以承載你發展自我的需要。

無論何種選擇,願所有人能如願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謹記一條,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坐在一間各種花式斷電斷水斷網的房間裡面,我敲下這篇文章。

簡單說一下自己的背景:復旦生物本科,15年7月份加入BBY。當年申請績點3.4+,T109,G324+3.5,沒有文章,沒有長期的科研項目經歷,一段學期海外交流經歷,一封海外交流教授推薦信加兩封本系老師推薦信。個人認為,申請條件算不上好。申請方向:Public Health。最終錄取學校:約翰霍普金斯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專排第一),MSPH in Global Health研二學生,現在衣索比亞從事當地離校青少女HIV患病率調查研究。

寫下這篇文章主要是想站在自己研究生第一年的尾巴上面,回顧一年多前的申請,並做一個總結。

在研究生剛入學的時候,我曾經收到很多來自下一屆同學的微信。有詢問我哪一家中介比較好,也有直接跟我吐槽中介不靠譜的。百度,知乎,一畝三分地輸入中介的名字,會出來各種評論:有贊的,有罵的。主要原因有:輔導團隊申請工作仔細/粗糙,各種出錯;老師文書寫或者改得好/老師文書不負責任不好好寫或者改;老師CV幫我寫得好或者有Native Speaker幫助/老師英語不行,錯字語法錯誤連篇;老師幫我準備材料詳細認真高效/老師各種拖延耽誤申請。現在想來,這樣差異巨大的評論的主要原因,個人覺得,首先是訴求和給予的不一致。

在申請季,當我們被英語考試,GPA,科研等等榨乾了大部分精力之後,回到宿舍打開電腦一邊看著一畝三分地的申請大神帖,一邊看著那永遠載入了一半的學校網站以及上面那密密麻麻的洋文,不免會讓人發毛。大量的信息湧進腦子裡難以消化,引出一系列問題:如何選校?如何陶瓷?如何寫PS?問題會進一步引申出更多的問題。最終讓人望而生畏,希望有人能夠幫助自己完成申請。至少我當時是這麼想的。

我在中介、DIY還是BBY之間遊走過,問過學長學姐是走中介還是DIY。在做最後的決定之前,我思考了如下問題:我需要什麼樣幫助?以上機構能夠給我什麼樣的幫助?我自己能完成什麼任務?

我需要的幫助:

選校,CV寫作,PS寫作,表格填寫,這些是表面上的東西。在這之下隱藏著我更需要的東西:我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專業?我的能力到底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我作為一個申請者我的潛力在哪裡?

中介能夠幫助我搞定CV,搞定PS,搞定申請表格填寫,同時他們能夠告訴我根據他們的經驗我能夠申請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專業拿到錄取可能性比較大。對於我自己,我能夠自己填寫表格自己把關,我能夠自己去國外的網上專門尋找修改CV的機構(這些人都是美國人,且有長時間的改簡歷經驗),同時也有專門的機構幫我潤色文書的語言。所以最後剩下的就是那些申請材料列表以外的東西,也是組成文書靈魂的東西。中介一般的做法是,根據以往的數據對我列出來的素材進行評估,然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交到我的手上,通過文書。他們的對你的了解來主要來自於你和他們分享的素材。可是,這些素材自己也未必完全認識透徹,即使認識透徹,還可能有一些事情其實很重要,但是自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

我在申請季的時候有挺長一段時間腳踏兩條船:同時和中介與BBY接觸著。最終促使我下定決心跟BBY的契機是我認識到在申請季時,我最需要的是認識自己。只有認識自己,接納並認可自己的時候,寫出來的PS才是有靈魂的。我算幸運,接觸到的中介很負責,然而「自我認識」的天花板讓中介的顧問老師很難寫出超越自己的文書,他們的文書更像是一群長得貌似是我的人的集合體,而非我本身。我當初對於自己一篇好文書的判斷標準:當自己提交文書的那一刻,自己是否充分相信並認可這篇文書中描寫的自己。如果自己看著自己的文書都覺得變扭難受,要怎麼讓招生官認可文書筆下的自己?同時我認識到,我對於自己的發掘和認知能力還不夠,需要有人去引導我。而這是BBY能夠提供的。

我在BBY的前兩個月是比較「慘」的,一直在經受所謂精神的「追問」甚至說「拷問」。自我發掘的過程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還是對於過去一些自欺欺人的揭穿。我本想申請免疫學的PhD,基於我對於微生物學以及免疫學的興趣。

Q:「你到底喜歡免疫學的什麼?」

A:「我喜歡XXXX疾病的發生機理以及該病原體在我們人體和我們的免疫系統互作過程。每當我從閱讀論文或者說教材中了解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都會很高興。」

Q:「你日後嚮往工作是什麼樣子的?」

A:「我希望我以後能夠將我學到的知識傳播出去,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這些事情我一直在做,而且我感到非常高興。」

Q:「你對於這個領域有什麼想要解決的問題么?」

A:「我一下子想不出具體的問題,但是我想我還是繼續學習這個領域吧。」

Q:「學習傳播知識,相比於創造知識,你對哪一個更感興趣呢?」

A:「我……」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在不斷的追問下,我逐漸意識到我對學習知識的動力掩蓋了我對於創造知識的思考。你可以說學習知識求知是PhD的重要素質,但是PhD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現今的知識領域最前沿進行開拓創造並擁有一席之地。遺憾的是,這並不是自己最喜歡且擅長的地方。

BBY的小夥伴們最經常做的就是所謂QCS,其實正確的順序應該是:CQS,comment/question/suggestion。在你的陳述完畢之後,首先聽取你的陳述,總結一個旁聽者聽了陳述者的敘述之後對該陳述者的印象;其次,對該陳述中不明確的地方進行提問;最後,針對整篇文書可以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議。這背後的目的是:第一,通過總結,讓陳述者認識到自己有沒有正確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有沒有在讀者眼中走樣;第二, 通過提問,指出陳述者文書中邏輯或者思維不自洽及含混不清的地方,讓陳述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回應;第三,在陳述者思考的同時,給出一些引導性建議。例如如何表述會更清晰等等。這一套方法論將陳述者置於一個思維上毫無遮蔽的空曠地帶,逼著陳述者去面對自己文書中不清晰,想要一筆帶過的地方。將這些問題一個個回應透徹之後,再進行新一輪的寫作。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讓陳述者不斷思考自身,不斷去回應自己思維中的矛盾並進行整理,最終達到自洽。這不是一個自我麻醉自我催眠的過程,因為對方並不會給出答案對你進行肯定或者否定,我們無法從他人那裡得知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確。且自欺欺人很容易在他人的追問下露出馬腳。這也就回答了自己曾經的疑惑:為什麼BBY的培訓師不輕易給人以判斷,他們做的更多的思維的引導。確保你不走歪,而不是告訴你終點在哪裡。還記得欣旖曾經跟我說,他們也很想給我們答案,如果有的話早就拿出來了,可是每個人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我到底擅長什麼?」「我應該去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會在未來不斷出現,即使現階段解決了,隨著自己的知識閱歷積累可能會推翻自己過去某個時間節點上的論斷,逼著自己反覆思考。也就是在這一個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免疫學PhD也許並不是我最適合的,比起在未知的生物醫學領域中拓展,我更希望能夠進一步吸收知識,同時運用自己的知識去協助優化現有的公共衛生資源分配,去幫助那些需要的人。並將這些知識分享給他們。這成為了我進入全球健康項目的契機之一。

在美國研究生院學習過程中,老師不會再給我們每個人提供明確的方向,導師的存在不過是協助我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給我一個答案。他們可以告訴我哪裡更可能找到相應的實習,但是卻不會直接給我指派一個實習。一個最經典但有頗令人頭疼的問題:「What do you want?」我在研一春天開始找實習的時候,就再次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到底喜歡以及擅長什麼樣的工作?」我曾經跟著大流去尋找所謂的數據分析,但是接觸之後卻認識到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形式。相比於專精類單打獨鬥的工作,我後來發現自己更適合綜合性的團隊類的工作。現在我從事的衣索比亞HV調查,要求我用到來自統計,流行病學,微生物學,政策,衛生項目評估等多個領域的背景知識,同時我還要孤身一人來到一個種族、膚色、語言、文化截然不同的環境中,學著在對方的文化語境下和對方進行溝通協作並起到連接好JHU和當地研究機構的橋樑作用以推動項目的進行。至少現在,我很滿意自己目前手頭的項目。而這,都是在不停的思考中逐漸明確的。

在我們前往國外求學完全置身於那種沒有答案自己尋找答案的思維環境中之前,BBY其實人為地為我創造了一個緩衝圈,逼著我去面對自己過去思維中一些不願面對或者自己還思考得不夠清晰的地方。這樣的訓練,看似在寶貴的申請季中繞了「彎路」,但卻讓自己提交的文書思考更清晰,更有力量,而不是簡單地重複CV上面的內容。同時,這樣的方法論也不僅僅適用於申請季,至少在研一的時候它幫助我通過了五輪面試找到了實習。

這個過程總讓人想起蘇格拉底的關於「真理的助產士」的言論:很多時候真正的答案往往只能由自己發現,他人能夠給予的幫助是不斷地引導,不斷鼓勵自己去思考,去批判。同時這個過程不僅對思考者是一種「折磨」,對引導者也是一種折騰:下了課出了實驗室就往BBY跑,寫到計程車開夜表,同一個班的小夥伴還有自己的培訓師就這麼陪著自己折騰。一邊吃著外賣一邊互相批對方的文書,每天打賭是不是整棟樓最晚熄燈鎖門的辦公室,大半夜拼車回家看著漲得心驚肉跳的計價器,這一種小小的回憶也就成了申請季之後大家聚在一起津津樂道的談資。回過頭想想那幾個月在BBY改文書改到吐的日子,可能是我當時申請季時候繞過最遠的「套路」了吧。


利益相關:17fall學員,低GPA,申請結束了,可以暢所欲言。

其他答案不敢看,看一次心裡留一次血,就說一件事兒。

我的背景是北京某211,GPA低(均分75),語言成績和實習經歷還可以,這個從一開始就和機構說了。

申請的第一志願是布里斯托的公共政策專業,到了後期把改好的PS交給第二個培訓師(哦對,我們中間還莫名其妙換了一次培訓師,空降了一個新的,對我們的申請有沒有影響見仁見智),從『上海總部』得到的反饋是,『申請布里斯托應該沒問題』,文檔我現在還留著,隨時可對證。因為不放心,又在一次大boss(就是BBY創始人)的workshop上問了大boss本人,可能當時大boss忙,也沒走心,跟我說了句『英國前十沒問題』,傻了吧唧的我就當真了,所以定計劃的時候就把布里斯托和愛丁堡放前兩個,巴斯和約克保底。

低GPA一直是心裡的一塊石頭,所以當時也沒全聽BBY的,又去JJL諮詢了一次,不問還好,一問簡直嚇哭。JJL顧問非常直白的表示『根據GPA,你選的這幾所學校基本是不可能的』,然後從英國排名30往後的裡面給我挑了幾所。

當然了,所有中介都有自己的偏向性,所以最穩妥的方法是直接給學校去郵件。我分別給布里斯托,巴斯和愛丁堡的項目招生郵件地址發了郵件,簡單闡述了自己的背景,巴斯和布里斯托秒回,大意是別試了,工作兩年再來吧。

天知道當時這種回復對我的打擊有多大,原本的plan翻車了,一下子沒了底,整個人沉浸在失學的恐懼中。

當我拿著學校的回復再和BBY argue的時候,對方的態度就變得很微妙了,什麼『很多事情你認為不可能,那就真的不可能了。。。』

最後的申請結果是什麼:我又重新花了1w5,找了JJL,通過JJL報了格拉斯哥大學的預科。這事兒上真的很感謝媽媽,之前BBY的21500我自己出的錢,到了JJL我是真沒錢了,媽媽一點也沒有為難我,就幫我出了,說不想看到我那麼焦慮痛苦,只是讓我下次選中介的時候稍微穩一點。當然來這邊之後發現預科確實是太簡單了,成績還可以,所以前兩天用預科成績提交了愛丁堡,希望有個好結果。

在這裡想說我並不是在給JJL打廣告,之間我就說了,每個中介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負責多少看良心。但選中介有一點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訓,就是一定要選【拿到offer再付款的】,這是一種制約!我和JJL簽的合同是,申請不到全額退款,所以直到我拿到簽證那一天,JJL的服務態度都特別好。現在有很多機構,不止BBY,都是先收錢,然後再也沒有任何保障條款了,拒收有命,offer看臉。這種付款方式一旦把錢打給對方,就真的沒有任何制約了,對方划水你一點辦法也沒有,三思!

直到現在如果有BBY的公關在刷知乎的話,我拜託你們少花點心思在宣傳上,對學生的態度認真一點。貴機構能開幾年我不知道,對於每個學生,包括我們這些三圍沒有那麼硬,不在你們跪舔範圍之內的學生,申請季只有幾個月,無比寶貴。我們結果也是結果,我們的未來也是未來,行差搭錯一部,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


利益相關:本人BBY15年學員。

先劃重點:我的申請結果達到預期 - 英美商科混申,英國拿了G5的一所,美國拿到了綜排15,商學院20左右的一所。

我當時是9月臨時放棄保研,轉戰申請,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緊迫。先聊了幾家主流中介,諮詢老師連學校的名字都念不對,給的定位低於我的接受範圍。我朋友正好在BBY,所以我就順便去做了一個30分鐘的諮詢,第二天就直接簽約了。

當時選擇BBY的幾個原因:

  • 價格低。中介英美混申的價格基本都是4萬左右,拿到g5或者美國top20還要再加錢。BBY反正就交學費,想申幾個國家幾個學校你自己定。
  • 諮詢師靠譜。30分鐘諮詢裡面我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而且明顯感覺BBY的老師比中介聰明。
  • 半DIY模式。我當時接觸了中介以後,就決定不可能把申請這麼重要的事情全權交給別人做,但是完全自己DIY又沒有經驗,怕搞砸。所以workshop的形式符合我的需求,有經驗的老師給我信息和指導,具體的事情我自己來做。

準備材料的三個月非常痛苦,比我準備任何考試都辛苦。不過我是相信投入越多,拿到好結果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申請這種事真的沒有回頭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BBY有大量的作業,像自我挖掘這些東西,紮實地做了這些工作,確實幫助我最後寫出更有深度的申請材料。

Workshop這種形式是比較自由的。如果自己不主動,那收益就低。你不認真寫作業,沒人會追著你。但是如果自己願意努力,BBY給的還是很多的。我剛開始寫PS的時候,一個星期寫了13版PS,每一版我的諮詢師都是會跟我討論意見。當然他不會幫我寫,甚至都不會幫我改,但是他會告訴我他讀完這版的感受,然後我再去衡量這個是不是我想塑造的我自己。這個過程是必須自己去完成的,再有經驗的老師,也不可能幫你去詮釋你自己。我很感謝BBY的老師不斷要求我去打破重來,我最後寫到了30多版PS, 交第一所學校的時候,米總陪我和另外一個學員,熬到早上5點。我覺得很難找到一個老師,能對自己的事情這麼上心了。

如果你願意為申請付出努力,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我會推薦BBY給你。


我也來說說吧。我是15年7月班的學員。當時加入bby真的是因為便宜,沒有其他原因。我加入之前是去了一個中介諮詢(不點名了)。真的被價格嚇到了,4w的申請費還要從我第一年的獎學金里抽20%。哪尼???我是申請cs phd的,一年獎學金怎麼也要2w美金吧,這樣里外里要給他們將近7w,我的內心是強烈拒絕的。bby我很早就聽過了,抱著試試看都態度做了一個免費都諮詢,覺得還不錯,就報名了。現在想起來還挺慶幸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在網上看了一些評價,那我就針對這些評價來聊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評價1: 「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

我的看法:這位同學,你說的很對。但是我認為的這裡的「錢」並不是鈔票,應該理解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申請是自己的事,不能指望花點錢就讓別人代勞,自己做甩手掌柜。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別人最多起一個輔助作用。如果你敢把自己的前途命運交給另一個人,那你就要做好翻車的準備。

評價2: 「沒人幫忙改文書,就是讓大家互相討論」。

我的看法: 這種抱怨也無可厚非。申請的過程中大家都非常焦躁,脆弱甚至希望誰能幫著把文書寫了。(這裡一定有個但是)但是,文書沒有成功的模版。一個不了解你都人寫出來都東西只能是模式化,這種文書怎麼能脫穎而出?想申好學校更是沒戲。還有就是你真的這麼相信別人嗎?你要相信絕大多數都文書輔導老師是申請不到你要申都項目的。反而可能你的同學還比較厲害。我們班當時的氛圍很好,大家互相幫助,相互討論。互相改文書。最後結果也都挺好的。在班裡還交了幾個好朋友。雖然散落在美國各個角落,我們還保持一年至少聚兩次,比心。

評價3: 「交費前一個樣,交費後一個樣」。

我的看法:bby可能這方面做的是比較好的了。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從申請到結束,我的培訓老師和顧問都是非常上心的。我那時候基本上每天都去bby報道,一呆就是一天。有問題及時討論,中午飯都是在那點個外賣。帶我們的是金光閃閃的米總。每天陪著我們,真的是很感人。確實也聽說過別的班有學員在吐槽,但我始終覺得,申請這種事需要自己上心。在申請比較忙的階段,我採取了上班截下班堵的戰略,只要米總有空,我就把ps遞過去求意見。現在想起來自己挺push的。但是這也算是努力的一種吧~

評價4: 「不同的培訓師情況差別很大」。

我的看法:這個情況是存在的。不僅在bby存在,在哪裡都是一樣的。我不敢說bby的培訓師都好。我只能說帶過我的培訓師和顧問都是非常棒的。楊帆,米總還有一些已經離職了的顧問都是對工作非常有熱情,對申請很有經驗的。她們不僅在我申請上給了很大的幫助,對於我整體能力的提高也是幫助非常大的。

評論56789。。。

在這裡我不能把所有評論列舉出來。只是說,申請這個事情,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bby能夠幫助你的就是:幫你團結一些水平很好的同學一起奮鬥,有一個有經驗的培訓師給你做宏觀的把握,還有一個仔細的顧問幫你把關材料。剩下的事情,你自己做吧。畢竟是你自己的人生。


現在快8月中旬,申請季馬上也快到啦。作為14年BeBeyond的學員 ,我先說說我的體驗吧

我記得不錯應該是14年6月份的時候加入的BBY,其實在此之前本來在猶豫要不要簽另外一家中介了(不點名了),BBY首先吸引我的是價格,基礎的價格倒是差不多,但是其他中介升到前多少名的學校會加很多錢,讓人覺得很坑。其次我本身對於中介不是特別信任,假設用金錢激勵的方式能夠激勵中介升到綜排前十的學校,如果我是中介的話也不會有動力繼續努力往前升或者升個冷門專業,雖然中介也會有行業口碑的顧慮,但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我始終不能接受全包式的文書中介。當時也有同學在bby告訴我這邊很累不過經過培訓以後文書的寫作思路改變,我覺得申請也是一件人生大事,不論多謹慎辛苦都不為過,所以主要是這幾點促使我當時選擇了bby。

說實話,參加Bebeyond留學培訓最直觀的就是我申請戰績不錯,當時除了沒申的那幾所學校其餘的學校基本都橫掃了,感觸最深的是培訓師工作非常盡職盡責(一會再具體說),這裡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所中介機構,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申請季一天十個小時的泡在一起,相互激勵相互督促,那段時光對我來說不能說不難忘。除了申請以外收穫的當時是一批好朋友啦,除了個別堅持不下來的,大家在美國後來基本也都會經常聯繫見面一起玩,再聊起來這段日子也都唏噓不已。當然我身邊還有人收穫了愛情,可惜我就沒那個福氣啦。

題主有提到

又到一年留學宣傳季。各大留學公司都開始瘋狂宣傳,搞各種校園宣講會。

其實BeBeyond在校園做的最好的還是宣講會和諮詢小座談,而不像傳統中介在網上鋪天蓋地的散布軟文和推廣鏈接,之前參加過一些諮詢小座談,收貨還是蠻大的,顧問會面對面幫你解答一些實際的申請困惑。

下面說說具體的培訓在做什麼,我覺得總體分兩個大階段吧,第一階段是前期的培訓讓你慢慢了解文書到底應該怎麼寫怎麼改,小組怎麼配合,第二階段就是不斷的寫和改文書以及essay。前期又分為分版塊的自我挖掘和綜合的文書寫作教學。我覺得兩個階段的收穫並不相同。要說從文書的成型對於最終申請的影響,第二階段肯定是決定性的也重要一些,但是要說改變對自己的認知深入挖掘自我,還是第一階段比較有收穫一些。一方面很多事兒包括你具體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具體的優點缺點你就不能模稜兩可的去回答(模糊的答案一定會被批),然後直面了這些問題之後深度挖掘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你,另一方面因為第一階段感覺時間上也更加緊迫一些,所以ddl卡得都比較緊所以對於一些良好的習慣的養成也更加有助一些,比如高效的工作,提高執行力辦事不拖拉啊這些習慣基本都是那個階段養成的。

培訓過程中培訓師還是很犀利的但也很負責,聽起來也有點矛盾,這種矛盾的特質也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犀利在於工作上犀利,中國學生普遍習慣於用一些模糊的用語,但是模糊用語在BBY這裡是絕對通不過的,比如說你覺得自己適合從政,他們就會跟上一串問題為什麼覺得適合從政,哪些特質讓你覺得適合從政,你有過相關的經歷嘛,你和其他人比優勢在哪,如果連先關經歷都沒有你憑什麼說自己喜歡。我在前期培訓的時候每次因為習慣了模糊用語每次展示的時候都被challenge的下不來台每次都暗下決心下次決不能在這樣了,但是往往是事與願違,尤其是在大家相互熟悉且習慣了這種氛圍之後,大家就都變得很直接且富有「抬杠精神」,這種氛圍搭建起來了,學員們便也能教學相長,培訓師就可以讓學員自己去反思去挖掘了。但是犀利之後培訓師也很nice很負責。他們在你確實努力了的情況下並不會放任你自生自滅即使沒有對你作出任何申到綜排多少名學校的承諾。我到現在都記得米總在我文書due的前一晚陪我一起加班到凌晨五點多然後睡在辦公室的情景,

在說說培訓安排,日程非常緊湊,也像極了我現在的工作,基本上每個主題的自我挖掘培訓都是以周為單位,說實話要在某一個方面改變自己對自己的固有認知和慣性思維是一件很難的事,把這樣的事壓縮在一周以內完成就更難了,加之申請的同學多數還在考t考g還有實習,這麼大的工作量稍微一拖就會影響下一周的進度,這邊強制的ddl還是蠻影響我的。我自認為不是一個幹活會拖拉的人,但是有時也會想拖一拖,但是ddl和ddl之後的懲罰就擺在那裡只能咬著牙趕完,說起來miss ddl工作量就double的懲罰措施還是我提出來的,當時常常有會種作法自斃的諷刺,不過嚴格的執行還是更加塑造了我堅決不拖拉的良好工作習慣,我不太愛熬夜,如果沒有幹完就估計一下要多久幹完,第二天早點起來接著干,早起的好處除了生理上的,也會防止你熬夜坐那磨洋工,因為離ddl的時間就那麼多不是縮減睡眠能改變的。

以上就是我報名和參加Bebeyond留學培訓的體驗,需要對你有幫助,有疑問可以私信我或在評論區,看到我會回復的。


推薦閱讀:

男朋友在美國讀書,我想去歐洲,應不應該為了男朋友去美國?
如何看待此次11月sat泄題事件?
藝術留學,作品集最重要的是什麼?
留學的你,還記得跨出國門第一天的感受么?
我想申請美國本科的珠寶設計,請問該怎麼做?

TAG:留學 | 留學申請 | 留學中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