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含騎射手)打什麼年代的西方近代軍隊就比較吃力了?

打拿破崙時代的燧發槍兵能不能55開?


游牧部落的騎射手騎射戰術的戰鬥力其實經常被高估。

首先,游牧部落的騎射手裝備普遍較差,鐵器嚴重缺乏,盔甲、刀槍都要比定居民族的要差,只有弓箭的製作水平較高。

其次,游牧部落往往紀律性差,互不統屬,各路部落首領掛靠在某一可汗的旗下,有油水可以撈大家一塊上,碰到硬骨頭,誰啃誰傻逼,打了敗仗,反正俺們六條腿幾匹馬輪換逃得快,誰想斷後送死大家精神上支持。勝則躁進,敗則塗地。和紀律嚴明的正規騎兵作戰其實基本上都是會失敗的。

最後,由於武德過於充沛,常常會側漏,自己人之間經常為了一群牛羊或者戰利品或者一塊草場打起來,內訌頻繁,很容易被敵人收買。

游牧部落戰術的精髓在於機動性和突然性。對著敵人防禦薄弱的後方大肆殺掠破壞敵人後勤供應,不斷騷擾敵人翼側,乘敵人懈怠不注意的時候發起突然進攻。

騎射一般都是輕騎到敵人陣前大約二三十米的地方射箭,再遠的地方射箭殺傷力有限。理論上百步穿楊是可行的,但是能夠做到的人百里挑一,而且射了幾箭以後人就累的不行了。

羅馬和帕提亞的戰爭中,一開始羅馬人沒有見識過這種戰術,克拉蘇慘敗全軍覆沒。等到羅馬人對於騎射戰術熟悉以後,很快就摸索出了剋制的辦法,組建了輕步兵,使用弓箭和標槍,在軍團重步兵的掩護下保持隊形(這一點極其重要)和帕提亞人對射,騎射手和輕步兵對射根本占不到便宜,除非騎射手拿起刀槍發動衝鋒,可是羅馬人還會在地上到處扔鐵蒺藜來遲滯帕提亞人騎兵的衝鋒(這招歐洲人一直用到近代),等到帕提亞人攻勢衰竭以後,再以紀律嚴明的軍團步兵和騎兵配合對其指揮中樞發起致命衝鋒。帕提亞人和羅馬人的近兩百年征戰中,其實帕提亞是處於下風的,首都泰西封幾次被攻陷。

總體來說,游牧部落騎射手和西方的軍隊一直是有來有往。

十字軍東征時期,十字軍的後方翼側永遠被穆斯林的騎射手騷擾,不勝其煩,如果某個伯爵男爵忍不住一路追擊,不小心追進了山谷,那麼就只能GG了;而十字軍如果在比較狹窄的戰場上捕捉到穆斯林軍隊的主力,鐵甲騎士一個衝鋒,穆斯林軍隊就立刻土崩瓦解了;獅心王在行軍作戰中始終注意保持隊形,弓弩手和長槍兵下馬騎士混編,嚴禁無腦衝鋒,薩拉丁的騎射手始終拿十字軍沒有辦法,而獅心王也始終不敢讓自己的軍隊深入內地,大家事實上打了一個平手。

蒙古西征其實並不是光靠騎射手,蒙古軍隊是當時世界上軍紀最最嚴格的,除了輕騎兵還有不錯的重騎兵和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攻城武器,蒙古將領們經驗豐富,作戰指揮周密,各級將官嚴格服從命令,再加上游牧民族特有的長途越野生存能力,所以打遍歐亞大陸。

但是,蒙古人的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太多時間,很快蒙古人也逐漸腐化戰鬥力削弱。阿音扎魯特戰役失敗以後,伊兒汗國在和馬穆魯克王朝的幾十年戰爭中始終沒有佔到便宜。

14世紀以後金帳汗國與東歐國家的疆界基本上就大致定了下來,韃靼人已經不能夠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攻城略地了,只能保持對俄羅斯各公國的宗主權和南俄草原的佔領。金帳汗國的札尼別汗被弒殺以後,開啟內訌模式,但是韃靼人仍然依靠騎兵機動性在遼闊的原野上到處掠人為奴。

事實上,光靠騎射手,只能夠進行騷擾,解決戰鬥關鍵還是要靠重騎兵。在西歐戰場一般比較狹窄,多障礙物,不是特別適合輕騎兵作戰,但是在相對乾旱的東歐大平原上,從德涅斯特河到烏拉爾河,視野開闊,地勢平坦,非常適合蒙古、韃靼騎兵機動作戰。

1380年庫利科沃戰役,莫斯科大公國為此準備多年,還贏得很艱難,3年後新的金帳汗脫脫迷失大軍開到,莫斯科大公國失敗再度稱臣。

100年後的金帳汗阿合馬已經不敢獨自進攻莫斯科了,眼巴巴地在莫斯科郊外的烏格拉河邊等立陶宛的援軍,等不到就只能走為上策。20多年後末代金帳汗被克里米亞人所殺,金帳汗國徹底滅亡。

金帳汗國雖然滅亡,但是分立出來的幾個汗國,克里米亞、喀山、阿斯特拉罕、諾蓋、西伯利亞還都有一定實力,最強的是克里米亞汗國,16世紀幾乎每年從波蘭俄羅斯摩爾多瓦等國捕獲上萬人賣為奴隸,死者更多。

1572年克里米亞汗德夫來特·格來乘俄羅斯政局不穩,攻陷莫斯科,俘虜了15萬人,整個莫斯科屍骸滿路。但是當沙俄的政局穩定之後,德夫來特·格來汗糾集了更多的韃靼騎兵想再度攻打莫斯科就註定要失敗了。

這個時候,火繩槍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雖然操作複雜,但是能夠在100米的距離有效射穿盔甲。一群看上去又蠢又笨的傢伙訓練幾個月後可以輕鬆殺死身經百戰、苦練多年的騎射老兵,火繩槍兵和長槍兵混編,互相配合,游牧騎射手不論在遠程射擊還是貼身肉搏都處於下風了。而波蘭人的翼騎兵或者是hussar已經能夠在野戰中依靠列隊衝鋒輕易擊潰紀律渙散、裝備粗劣的韃靼人了。

差不多同一時期,葉爾馬克遠征西伯利亞汗國,800哥薩克把古楚姆汗的上萬韃靼人像攆兔子一樣完爆,如入無人之境。雖然古楚姆汗依靠民眾支持,打出伊斯蘭聖戰旗幟,最後靠游擊戰打死了葉爾馬克,但是再也無力抵擋沙俄的第二次進攻。

這一時期的俄國,雖然能夠在正面擊敗韃靼人,但是畢竟疲於應付,仍然需要建造長城來防範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入侵。伊凡雷帝時期,沙俄在圖拉、梁贊、別爾哥羅德、沃羅涅日等當時的邊境地帶都建造過長城,來抵禦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入侵。

葉爾馬克遠征西伯利亞

到了17世紀,歐洲的槍炮技術和方陣戰術越發成熟。土爾扈特部驍勇善戰不屈不撓,一路西遷打敗了韃靼人、哈薩克人、巴什基爾人、諾蓋人。在1643年土爾扈特汗和鄂爾勒克集中了整個部落的兵力圍攻阿斯特拉罕,但是仍然在俄軍的槍炮下慘敗,和鄂爾勒克戰敗陣亡,土爾扈特部被迫向沙俄稱臣。

1648年開始的烏克蘭哥薩克大起義中,克里米亞韃靼人乘著烏克蘭哥薩克大舉反抗波蘭人的機會,被烏克蘭哥薩克人請來當援軍,乘機在烏克蘭大肆掠奴,這以後克里米亞韃靼人再也難以做這樣的大買賣了。

就在雅克薩戰役前,沙俄兩次攻打克里米亞汗國。克里米亞韃靼人根本不敢還擊,只能放火燒毀草原,退守克里木半島入口處的彼列科普要塞,依靠奧斯曼土耳其的幫助,用城牆壕溝大炮來防守,雖然俄軍的進攻最後因為後勤補給問題而失敗,但是攻守之勢已經完全顛倒過來。烏克蘭和伏爾加河流域的哥薩克人實力越來越強,在大篷車的掩護下,哥薩克人也能夠依靠火槍和長矛在空曠的草原上打敗韃靼人了。到了17世紀後期,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奴隸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到了18世紀,燧發槍、紙殼子彈、刺刀普及以後,韃靼人徹底沒有了任何優勢。不論是遠距離射擊還是貼身肉搏,都被西方軍隊完爆。1735—1739年的第四次俄土戰爭中,俄軍強行穿越了沼澤地帶,攻陷彼列科普要塞,在克里木半島掃蕩了一圈。韃靼人的騎射手只能遠遠地跟隨,偶爾騷擾一下也是傷亡慘重,再也不能對西方近代化的軍隊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大學在軍校時,一直不明白天天進行的隊列訓練有什麼用,打仗難道是比誰的隊列走得整齊嗎?後來才明白紀律性是現代軍隊的基礎。
小時候覺得鴉片戰爭英國人靠先進的火槍火炮打敗了我們,要是近距離肉搏我們一定可以把英軍趕下海。等長大後看了史料才知道,英軍鴉片戰爭都是用刺刀衝鋒來結束戰鬥,100人左右的刺刀衝鋒可以擊潰上千人的清軍。到了2004年英軍20人左右小隊在彈藥不支被幾百什葉武裝包圍的情況下用刺刀衝鋒,以三人輕傷的代價擊殺20多名什葉武裝人員,然後全體突圍成功。
西方軍隊對抗游牧民族的轉折是出現了紀律嚴明的軍隊,而不是靠武器的代差。所以蒙古的騎射手在對抗任何裝備無代差且紀律嚴明的西方軍隊都不會有任何優勢。當西方軍隊的武器代差再出現後,那就是屠殺了。
用這個視頻告訴你們近代戰場上紀律嚴明的軍隊是什麼樣子,視頻裡面無論騎兵還是步兵都表現出了非常嚴格的軍事紀律。騎兵頂著步兵的齊射衝鋒前進,步兵被騎兵分割包圍陣形不亂。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2OTk2NjA=.html?sharefrom=iphone
這個視頻雙方排隊槍斃,最後互相刺刀衝鋒。雙方士兵面對面填裝彈藥互相開槍,從軍官到士兵沒有一個人慌亂。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0NTcyNzM3Ng==.html?sharefrom=iphone
至於現代化的軍隊紀律,大家看看我國的歷次閱兵就明白了。


兩個馬穆魯克騎兵可以輕鬆對付三個法國騎兵,因為他們裝備更好、馬匹更好、訓練更好。他們有兩對手槍、一支大口徑短槍、一支卡賓槍、帶遮陽的頭盔和鎖甲。他們每人有幾匹馬,還有數名步行的侍從。
但是,一百名法國胸甲騎兵不會懼怕一百名馬穆魯克。三百名可以打敗相同數量。一千名法國騎兵可以輕鬆擊潰一千五百馬穆魯克。戰術、紀律和陣法的作用就是這樣大。
拉薩勒和勒克萊爾與馬穆魯克對陣時,把部隊布成多條戰列。當阿拉伯人就要壓垮第一線時,第二線從左右協助。馬穆魯克於是停止並轉向,以對付側翼的新戰線。這個時機總能被我軍把握住,及時向其發動衝鋒,他們無一例外地被擊潰。
-- 蒙托隆伯爵 《拿破崙被囚禁中的回憶錄》第四卷

這是拿破崙回憶的征戰埃及時與馬穆魯克騎兵作戰的狀況。
1260年馬穆魯克騎兵戰勝蒙古騎兵。
到拿破崙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
這個時代的馬穆魯克騎兵的裝備已經領先與蒙古作戰時期一個時代,大量裝備熱兵器。
但由於近代軍隊相對於古代軍隊紀律性,組織力的差距,歐洲騎兵在戰爭中佔據優勢。
但就是這個時代的歐洲軍隊,騎兵也不敢跟線列步兵剛正面,滑鐵盧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戰例:
普魯士騎兵在面對東方式輕騎兵遊走騷擾時,卡賓槍比較多的使用。卡賓槍和密集衝鋒隊列的組合在7年戰爭中遇到了純正的亞洲騎射手:俄國人從西伯利亞深處帶來的蒙古卡爾梅克部落騎兵。他們的弓箭騎射無法對使用卡賓槍的西歐騎兵造成任何威脅,而他們輕騎兵式的自由衝鋒又不能對抗西歐騎兵紀律嚴明的持劍騎兵隊列。7年戰爭以後,亞洲草原民族的輕騎兵永久性的消失在歐洲戰場上。


關鍵是紀律,中世紀歐洲軍隊是封建采邑制軍隊,戰時由國王臨時從各封建主那裡徵召而來,集結的速度很慢,各個封建主的軍隊裝備後勤都不統一,作戰時各個封建主也往往自行其是,所以無法統一號令。

歐洲軍隊從14世紀開始便逐漸由封建采邑制轉向僱傭軍和國家軍隊,一旦有了國家常備軍,那草原騎射手就沒戲唱了。

沒有常備軍的情況下虐草原騎射手的情況有沒有?有,就是哥薩克。哥薩克是一種半農半牧的軍事組織,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他們之所以能吊打草原游牧民是因為技術原因,哥薩克來自於烏克蘭,與歐洲接壤,歐洲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他們都有,可以從歐洲引進更好的馬種。雖然是騎兵部隊為主但是馬下功夫也很好,槍法准,擅長使用火炮,還會挖壕溝築堡壘,可以說是全能型的選手。而且哥薩克由於食物供應比較充足,所以可以飼養更高更快的馬匹,人也更高大強壯,在東方式的草原游牧民戰爭中馬和個人的武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哥薩克一直打到土庫曼才有了真正的對手。


連朱棣的神機營都打不過,還聊什麼西方近代軍隊


參見沙俄與克里木汗國戰爭史


雙方實力反轉的當口大約出現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此時基本是沙俄主動出擊

到了1730年時,韃靼人就只能燒草原阻止俄軍推進了


之後1777年隨著土耳其戰敗,克里木被迫從屬俄國,1783年最後一個大汗被殺徹底亡國。


裝備和訓練落後於西歐的俄軍,普遍能以1萬軍力較為穩定的打敗克土1.5萬軍隊。

拿戰所在的1800年前後,面對野炮火槍的近代軍隊,韃靼騎手已經沒有威力了。


這個問題有兩個誤區。一來不可關公戰秦瓊,歷史上沒有交過手的軍隊,我們很難判斷打起來誰贏誰輸。二來軍隊作戰不是即時戰略遊戲的兵種對抗,不能單純用數據和操作,啊不,指揮官的水準去衡量。

戰爭是外交的延伸,與歷史大背景是分不開的。

我覺得都梁的《榮寶齋》中有一段描寫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站在英法聯軍陣地上的法軍主帥蒙托邦將軍從望遠鏡里發現,這些蒙古騎兵的攻擊隊形極為壯觀,色彩絢麗的各式軍旗獵獵飄揚,數千匹戰馬狂奔著捲起漫天黃塵,急驟的馬蹄聲響徹天宇,騎手們手中的冷兵器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蒙托邦將軍冷冷地笑了,這要是在一百年前,這樣的騎兵陣形能把對手嚇死,即使是在四十六年前的滑鐵盧之戰,這支剽悍的騎兵部隊也會讓對手膽戰心驚。可是今天已經是1860年了,先進火器的出現使戰爭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蒙托邦將軍的眼裡,這支還在使用中世紀騎兵戰術的古老軍隊簡直就是一堆碎肉,聯軍的來複槍和火炮可以把他們打得粉碎,只是可惜了這些優良的蒙古馬。

蒙托邦將軍的命令下,英法聯軍的騎兵立即分成兩翼護住主陣地上的輕步兵方陣,這些騎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法軍中的北非騎兵,有英國女王的龍騎兵,還有英軍招募的印度錫克兵,其軍服裝飾也十分龐雜。聯軍的輕步兵分為三排,前排卧姿,中排跪姿,後排站姿,前排先開槍,中、後排按序射擊。

戰鬥剛剛開始蒙古騎兵就遭到重創,英法聯軍炮兵發射的第一輪炮火在蒙古騎兵的攻擊路線上豎起一道死亡的火牆,英勇的騎兵們高舉著馬刀義無反顧地衝進火牆,但頃刻間被強大的衝擊波和密如飛蝗的彈片撕得粉碎,英法聯軍的陣地前像開了屠宰場,到處是鮮血和人、馬的屍體。蒙古騎兵們儘管遭受了重大傷亡,但仍前仆後繼,繼續攻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分騎兵捨命衝過火牆繼續向聯軍的主陣地進攻,鋒銳竟絲毫不減。這時部署在陣地前沿的聯軍步兵開火了,在聯軍密集的火力下,騎兵們紛紛從馬背上栽下來……

英法聯軍向清軍陣地發射了數百枚火箭,清軍戰馬未曾見過這種陣勢,大多驚駭地往回亂跑,沖亂了後面的步兵。


騎射手不論是對付東方還是西方軍隊的時候,佔優勢的情況實際上都很少。17世紀以前打仗主要還是靠肉搏兵種。

西征時期的蒙古軍隊依靠的是強大的動員水平、殘酷的戰爭手段、相對嚴明的紀律、相對高昂的士氣較高的組織度、出色的後勤水平(比如大量的馱馬)、優秀的裝備水平(比如相當比例的重騎兵)、大量適應其軍隊戰術的出色將領、大量的僕從軍隊(人員)、先進的戰爭技術(比如回回炮)才創造那種奇蹟的。蒙古騎兵很明顯不是靠騎射手贏得勝利的。

當然蒙古軍也有對手,比如對付同樣戰鬥力出色的馬穆魯克,整體來看明顯處於下風。同時,上升期過了之後,蒙古軍隊的墮落速度也是比較快的。另外離開大平原後,蒙古軍對於其他的環境並不十分適應,比如蒙古軍對付南中國的水網比較吃力;對付南越的叢林失敗;跨海征日本兩次失敗。但是無論如何,蒙古軍的主力並不是騎射手。

回到騎射手這個兵種,個人感覺這種兵種大概16世紀左右在戰鬥力上徹底淪為醬油(醬油都不如)。


火器發明吧,冷兵器時代騎兵幾乎無敵
金人的鐵浮屠,拐子馬打遍宋朝
成熟火繩槍,火炮出現,游牧民族就不那麼有優勢了
火器對游牧民族壓制,催生了俄羅斯大帝國,第二是壓垮了伊斯蘭,第三是中國徹底征服了蒙古新疆西藏,中國也是火器對游牧民族壓制的最大獲利者之一。如果沒有火器,滿清很難打敗准格爾,征服西藏。
但是火器有了優勢,騎兵也一直是戰鬥力很強隊伍,直到坦克出現才停止。


兩相對比,西方稱之「東亞病夫」雖是侮辱但是你無力反駁

關於八里橋之戰歷史文件

暴力打擊蒙古勇士

英法聯軍

颯爽英姿

八里橋,你值得細細品味蒙古勇士颯爽英姿

八里橋戰役發生在1860年9月21日,對陣雙方是以僧格林沁統率的蒙古騎兵為主、綠營兵及民團為輔的清軍,和英法聯軍。

戰役爆發背景是,當時天津大沽已經陷落,英法聯軍沿通縣進犯北京,僧格林沁首戰失敗,從天津退守張家灣,此外,在馬駒橋、齊化門以東至定福庄,也有清軍布防。防禦清軍總數約3萬,主力(也是之後主要犧牲的戰士)是蒙古馬隊近萬人。

9月18日,英法聯軍從天津出發進攻張家灣,以「火箭」攻擊蒙古馬隊,蒙古馬隊潰散,衝動後面的步兵陣腳,清軍整體敗退至八里橋。但是此時僧格林沁仍然信心十足,重新整頓了馬隊,利用八里橋附近灌木叢做隱蔽,埋伏蒙、滿騎兵將近1萬人。

在這裡僧格林沁犯了第一個錯誤,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構築工事而不是偵察敵情、勘探地形上,以冷兵器構築工事死守熱兵器軍隊進攻無異於等死。接著僧格林沁又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把實力最弱的勝保馬隊至於防線最前,事實證明勝保馬隊的崩潰造成了清軍防線的整體潰敗。

9月21日凌晨4時,英法聯軍發動進攻,7時八里橋戰役爆發。聯軍分三路進攻,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2旅主攻的南路是八里橋戰役的主要戰場,由法國人孟托班擔任總指揮。

戰役一爆發,清軍就立刻陷入被動挨打的境界,這和僧格林沁的指揮失誤是有重要聯繫的。騎兵優勢在於其高度機動性,正面廣闊戰場的衝擊儘管也有威脅,但是面對熱兵器的火力優勢無異於送死。

7時,清軍第一批騎兵列隊後發起衝擊,法軍以空心橫線陣型迎戰,「直排三列,連環槍發不絕」,騎兵紛紛倒地,法國人描述「每一發子彈都能打下一個騎兵來」。在這裡不得不承認面對排山倒海之勢的騎兵衝擊法軍步兵仍然能從容裝彈射擊,證明法軍步兵的素質仍然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優秀步兵之一。

特別是在部分騎兵已經衝擊到自己陣地四五十米的地方,法軍還是可以鎮定地保持陣腳不動,輕易擊潰了衝擊中的騎兵,老夫在此推測,法軍在此借鑒了滑鐵盧戰役中法軍鐵甲騎兵失利的經驗,當時英軍使用了一個橫線變方針的戰術,讓法軍鐵甲騎兵沖入自身陣地仍然被動挨打,無從發揮衝擊優勢。當然,使用這種變陣,對於兵源素質要求極高,特別是心理素質。

一小時之內,勝保馬隊第一批攻擊力量就損失殆盡,這個時候更嚴重的災難來臨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按時投入戰場的法軍炮隊終於趕到,更多的炮火傾泄在勝保馬隊頭上,勝保坐騎被炸死,勝保本人也受傷,勝保馬隊徹底崩潰,後撤的騎兵衝動了整個清軍防線。

法軍兩個騎兵連這時候已經攻到橋邊,部分漢軍綠營和民團跳出戰壕展開白刃戰,在騎兵衝擊下損失慘重,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清軍儘管配備了火器,當時質量太差,裝填工序太多,射速三分鐘才能打出一發,所以傷亡頗大。

僧格林沁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部署失誤,明白聯軍主攻方向不是西路而是南路。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表現堪稱英勇,親自指揮本部騎兵主動出擊,想對南路法軍和西路英軍實施分割包圍,同時命令本部步兵援助南路勝保馬隊。

上午9時,勝保馬隊已經全軍覆沒,僧格林沁的部隊也和英軍陷入苦戰,一路英軍已經迂迴於家集方向,對僧軍形成包圍之勢。僧格林沁只好主動撤退至朝陽門,英法聯軍攻佔了八里橋。

八里橋戰役,清軍馬隊損失慘重,在鎮壓農民軍起義中大出風頭的僧軍騎兵的屍體推滿了戰場,漢軍綠營和民團也被擊潰。

這場戰役輸得十分窩囊,清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騎兵的高機動性也能大大抵消聯軍的火力優勢,並且事先已經得到了準確情報:「拿獲姦細,據供: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

說得已經很清楚,不要正面突擊,而是要斜線攻擊,這是騎兵戰術中很先進的一種理念,就是騎兵呈斜線方向切入攻擊,能最大限度減少炮火齊射殺傷兵發揮騎兵衝擊力,可是勝保馬隊的進攻始終是在寬大戰場上使用橫線集團分批次衝鋒,最大限度讓敵人發揮了火力優勢。

此外,儘管英法聯軍的炮火給清軍馬隊造成重大傷亡,當時最終導致清軍防線崩潰的還是法軍騎兵的衝擊和白刃戰,在這裡老夫得說一句,儘管當時漢軍綠營和民團有愛國熱情,但是看到清、蒙馬隊崩潰後,漢人為主的步兵是否還願意為滿清皇帝拚命,確實是個問題。

而且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就是清軍馬隊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法軍防線,和法軍步兵糾纏在一起,這個時候清軍步兵卻沒有跟上,是漢軍步兵不願意跟著清軍馬隊衝鋒?還是清軍壓根就不信任漢軍不肯讓漢軍執行主要任務,結合漢軍步兵之後的大規模潰退,值得深思。

僧格林沁自稱斃傷法軍上千人,而法國人自稱只死亡12個,這裡面法國人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大家注意到沒有上文提到了「火箭」和法軍騎兵,這裡的火箭就是印度士兵發射的,法軍騎兵也是由印度騎兵構成的,所以,除了12個掛了的法國人之外,肯定還有印度兵的損失,但是法國人沒有提。

此外,僧軍和英軍也發生了激戰,英軍的傷亡數目不祥。不過無論如何,英法聯軍加上印度兵的損失,最多也就是傷亡近百人,而清軍的損失很大,第一批攻擊的3000馬隊只有七人生還,此後清軍防線崩潰,自相踐踏,傷亡肯定不小,不過考慮到近半的步兵以潰散為主,損失的主要是蒙、清馬隊,估計清軍傷亡在1萬到1.5萬之間比較合理。

無論如何,這次戰鬥,宣告了中國「胡服騎射」戰術在熱兵器時代的終結,此後,再也沒有哪支中國軍隊使用騎兵騎射的方式來抵禦外敵進攻了,一個原因是這種戰術確實無濟於事,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騎兵主力已經在這次戰鬥中損失殆盡。


史實是,根本等不到西方近代軍隊出手。沙俄都不太用得上正規軍隊,區區的少數俄國殖民者們憑藉著火槍大炮以及修築堡壘,就足以橫掃中亞和西伯利亞,吊打路上遇見的所有游牧民族,一直把勢力擴張到遠東黑龍江流域。
清朝的軍隊比起西方來落後的多吧?但清朝也憑藉著火槍大炮,掃平了準噶爾,征服了蒙古、青海、西藏乃至中亞地區一切敢於反抗的游牧勢力。
蒙古式的游牧騎兵最後一次在歐洲戰爭中出現那還是七年戰爭,還是落後的沙俄帶來的。戰後對這些騎兵的評價是基本毫無用處,最多當成斥候和打雜的。
再往前追溯,看看西班牙方陣吧。面對縱深20列,還有火槍作為遠程輸出的長矛樹林,你覺得蒙古騎兵會有任何突破的可能?

要說蒙古騎兵「打什麼年代的西方軍隊比較吃力」,估計得回溯到百年戰爭初期的西方軍隊去。


蒙古騎兵本不是很厲害 ,我覺得當時蒙古人的崛起均屬巧合,無論是東方還是中亞還是西亞那個時候都處於戰亂和分裂時期兩敗俱傷,給蒙古人創造了機會。如果蒙古人攻打的是弱雞北宋(先不考慮唐)都不可能有後來的崛起。


別說游牧了,就是奧斯曼的孤兒親兵,拳打大匈,腳踢波蘭,到了十七十八世紀也被西方近代軍隊秒的一比。英國軍隊其實士氣不高,鬥志也不昂揚,能夠在全世界到處逞能的原因就是他的軍隊制度優秀,作戰方式先進。

奧斯曼的親兵軍隊在之前號稱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但與近代的歐洲軍改後的軍隊相比,就顯得亂亂糟糟的了,成了歐洲列國士兵嘲笑的對象。近代軍隊拼的不是士氣也不是承受能力,拼的就是作戰方式和先進的軍事制度。

蒙古騎兵在僧格林沁指揮下曾和英國的錫克騎兵交手,但錫克騎兵們認為蒙古人騎射很好,跑的也很快,可是一旦被追上,蒙古人就不再是問題,很容易制服。


說的太多太長,火繩槍的廣泛使用使得一個只受過短期訓練的農夫可以輕易殺死一個訓練多年的精銳騎兵,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蒙古本來就是游牧民族,人沒有那麼多,跟農夫兵這樣換命是不合適的,這個時候就可以說開始吃力了。辛辛苦苦訓練的分分鐘死了,從此以後耗不起了。

到了18世紀初用卡座式刺刀的燧發槍,直接淘汰了保護火繩槍手的長矛手,這個時候蒙古騎兵徹底沒戲了,先要受到燧發槍的齊射,然後就要面對刺刀林,此時的西方軍隊可以在野戰把蒙古軍打出屎來。


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書.陳湯傳》
————
草原上的勢力並不是一直強的。輕騎兵對於訓練有素的步兵來說,並不是特別難對付的角色。可惜蒙古騎兵不是過去草原上的輕騎兵。

這種裝備的騎兵就是步兵的噩夢。


我來搞笑來一發

玩過文明3(由於這個遊戲的設定還算是比較靠譜)沒有,

蒙古騎兵面對火槍兵(火繩槍、燧發槍)就開始互有勝負,如果是火槍兵在山地、城池中駐防蒙古騎兵想衝下來成本其實是蠻高的

但是到了近現代,步槍手(現代步槍)的出現,蒙古騎兵基本上就基本上沒什麼勝利的希望了

嚴肅的答案可以去看排名第一的答案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蒙古騎兵(含騎射手)打什麼年代的西方近代軍隊就比較吃力了?


鑒於大家都是玩帝國時代長大的,總會有一種誤解覺得兵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大規模戰爭中,首先比後勤,其次拼紀律,再次看戰術,兵種只不過是實現戰術意圖的途徑而已。全站系列比帝國時代系列偉大就是因為引入了後勤、士氣、陣型等要素,讓古代戰爭模擬遊戲不再是雙方兵力血攻防代數和的計算題。所以這是個偽命題。


你是不是把蒙古想的太過了?同時代打到歐洲碰到強軍都打不過,還現代軍隊?


連八旗都干不過還近代軍隊?


推薦閱讀:

《史記》的真實性如何判斷?能舉例證明嗎?
如何清晰梳理古希臘、羅馬史?
關於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歷史上有哪些被冤枉誤會的人?
如果古代女性按現代方式化妝,嬪妃會不會因卸妝前後差異過大而被判欺君之罪?

TAG:歷史 | 軍事 | 武器 | 元朝 | 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