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應對夷陵之戰承擔怎樣的責任?

看到過幾種說法:
諸葛亮全力阻止但劉備不成功
諸葛亮為自己考慮未全力阻止
諸葛亮見識不夠也以為能取勝
……


我個人看法:擔個屁股責任
由此題還可以延伸:
郭嘉應對赤壁之戰承擔怎樣的責任?
先別急著笑掉牙,誰說郭嘉不需要為赤壁戰敗負責的?
曹操不都尊口一開赤壁之後指著諸位臣子的鼻子哀嘆: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你要不要負責?別躲在墓里不出聲,我知道你在家!你有本事柳城死,你有本事負責嗎?啪啪啪——啪啪啪——
好吧,目測郭嘉粉又要來抄我水表了,反正我已經被孔明粉輪過了。

為什麼你們看個書都喜歡開腦洞,開腦洞則罷,還開姿勢奇異的腦洞?
首先,諸葛亮要負什麼責?諸葛亮又不是夷陵之戰發起人。
我們題主說的三個論點。因為沒有具體的戰前事件記錄,我們只知道夷陵戰敗後,章武二年,夷陵大敗的時候,諸葛亮發了個馬後炮評論曰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的思想感情完全和曹操上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簡直就是異曲同工之妙。
其隱藏的意思就是:你們以為我不想阻止主上嗎?呵呵,我想啊,可我阻止不了啊,法孝直行啊,但是他死了啊,他要是活著就能阻止陛下了啊,就算他不能阻止也不會讓大軍輸這麼慘啊……現在東征輸了吧……輸慘了吧……哎哎哎。

君以為諸葛亮很支持夷陵之戰?
首先,諸葛亮是不支持的;好吧,你們又說他為什麼不去全力勸劉備
那就要扯到夷陵之戰前,發生了一件很尷尬的事,那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寫了一封語氣不算很友善的勸和書寄到了劉備手裡【注意,是勸和,不是求和】。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於群後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言下之意就是:我吳大帝侵取荊州又害了你兄弟關羽本來血海深仇,吶——是你不肯和談的,劉備殿下親,你這是小心眼子你知道嗎!所謂: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你到底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聽我一句話,就別再問你那些群臣了。你看你光想著私人恩怨,就把國家大計給丟屁股後面了,你說你到底是跟關羽親還是對先帝敬?你那屁大點荊州重要還是漢家天下重要?你好好想想吧!

我要是劉備我肯定撕了書信就指著東邊罵街:
當然是我兄弟關羽和老子的地盤重要了!居然有臉說我小心眼!?諸葛瑾!你這驢臉!當年可是你來我這商談兩家中分荊州的!看在你是我丞相諸葛亮的親哥哥份上我給你三分顏色你別給我這開染坊!你們吳大帝怎麼有臉入侵荊州還害我兄弟!!!老子打的就是見利忘義說話放屁之輩!
轉眼再看諸葛亮……
你要是諸葛亮你這個時候再跟主公來句:不宜東征……
你覺得你會是什麼下場?

作死不能這樣,這一封書信使諸葛瑾在孫權那裡賣得了一份人情,致使諸葛亮在劉備這對於夷陵戰事只能低調再低調……反正諸葛亮也是低調慣了。誰都能開口勸劉備不要東征(當然也是誰都勸不住劉備的,呵呵呵)然而諸葛亮此時是萬萬不能開口的。

首先,作為一個明白人,諸葛亮是知道自己是為劉備和蜀漢陣營服務的,最高利益就是蜀漢整體利益,而這個整體利益說到底還是主公劉備的利益。而主公的決策,下臣是不能忤逆的。

諸葛亮有沒有預見到夷陵戰敗不好說,因為那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是在戰敗後諸葛亮評論的,不能作為預測性發言。
然,諸葛亮的立場是很明確的,不支持不反對(因為不能反對也反對不了),如果讓諸葛亮做決策他絕對不會對孫吳開戰。
諸葛亮對於孫吳從來都是親善政策,這一點簡直就是不知道為嘛要對孫吳這麼親善……
(嘿嘿,其實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怕說出真相以後你們又要眼淚掉下來了)

從三國志記載,劉備在永安病篤(也就是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獨當一面封武鄉侯領益州牧又開府治事後實行的對外政治舉措就能看出來了。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因為我們先帝駕崩大喪了,就不加兵事了,還派了使者去訪問東吳,現場氣氛愉快而友好,兩國簽訂了互不侵佔友好條約。
話說……為什麼不給先帝報仇呢?雖然先帝是自己拉肚子轉雜疾後來越來越嚴重最後駕崩的,但是你怎麼知道不是被孫吳這群人給氣的呢? 要不是煙花要幾百年以後發明,曹魏那邊都快放煙花慶祝了。當所有人都以為諸葛亮會繼續先帝未完成的事業狠打孫吳那群人的時候……
萬萬沒想到諸葛亮居然在劉備大喪之時就和孫吳講和了!
因為這個時候,才是諸葛亮開始做決策的時代開始。

之前的夷陵之戰,誰能負責?諸葛亮法正都沒有任何責任,唯一需要對夷陵之戰負責的只有劉備和孫權。他們是決策人,也是發起者和負責人。
就像赤壁戰敗你不能賴郭嘉一樣。
這就是政治家的手腕,賴誰合適?你就賴個死人最合適,反正他也沒辦法從墓里爬出來跟你理論:這賴我啥?比如赤壁之戰的郭嘉,比如夷陵之戰的法正。
反正主公永遠都是不會有錯的!——這是真理。

你不能因為諸葛亮不能左右戰事就要諸葛亮負責,不帶這麼冤枉人諸葛亮的。


這類問題真心不少,還有比如就性格而言,趙雲比關羽更適合鎮守荊州,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還是安排關羽鎮守荊州? - 歷史,我後來仔細思考了下原因,可能因為在很多人心目中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介樣的:

」不好了劉備大人,曹軍一百萬大軍攻過來了/孫夫人昨晚又鬧脾氣了/的盧馬難產死了/師父又被妖怪抓走了「總之發生了一些列形形色色需要解決的問題。
劉備大人焦躁了:」要死要死要死,這可怎麼辦呢,軍師大人。「
然而我們無所不知萬能的諸葛亮依然一臉淡定」只需如此如此,比如花五毛買個幣就可以從我訓練已久的五員大將中選出一名將曹軍打得落花流水。「
劉備:」善。」
於是問題解決,皆大歡喜。
一代梟雄劉玄德,變成了一個遇到事大呼「為之奈何」,都得靠著手下籌謀獻計,自己不做任何思考,只會點頭的傀儡機器。

所以首先明確一點,劉備還活著的時候,不管是荊州留守人選也好,向東伐吳也罷,這些重大事項,都一定是他本人最終做出的決策。不管是諸葛亮或是他人,你或許可以提出意見,但劉備不一定聽啊?

回到伐吳這件事上來,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事前諸葛亮本身的意見以及事前是否勸阻過劉備,不過考慮到關於這件事本身就「群臣多諫」,以及後來的」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的感慨和後期對吳的外交態度,個人認為丞相併不是非常贊同拿上了大半的蜀漢軍力前去伐吳的,也提過相關意見,但也沒想到輸那麼慘。可最終這件事拿主意的還是劉備,所以並卵用。

安營紮寨這類具體的戰術方面,劉備表示「我是身經百戰了,見得多啦,你們要知道,那個曹操,他水平比你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和他談笑風生,煮酒論英雄。我還需要拿具體的安營部署來根你商量討論?「

最後戰爭持續期間,丞相基本上也就負責後勤事務,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後方沒有發生什麼問題,也並未見到有糧草補充不及時的記載。

所以丞相大人表示這個鍋窩不背。


當然是諸葛全責啊~

你看諸葛會借風,會觀星,會法陣,會六丁六甲之術
能帶兵,能治國,能舌辯,能畫策
活著能預知,死了能顯靈
劉備跟捧爹一樣捧著他
蜀漢全體人員都跟他的提線木偶一樣,不管什麼情況,刷的掏一個錦囊妙計就完事了

一個八卦陣就能困死陸遜
他不貢獻出來,讓劉備直接化身工程隊用八卦陣bunker rush到建業去
不怪他怪誰?


每天都在時間線上看見不同的人用各種姿勢來黑相父。

這個還算是比較有姿勢水平的黑法了。


馬謖其實還是挺能打仗的,做個幕僚很好,做大將就不行了;相父用人有失誤,但是也真是無人可用;除了馬謖,還能用誰呢?蜀中無大將啊!


襄樊戰爭,關羽負主要責任,劉備負領導責任,諸葛亮沒有責任。
而夷陵戰爭,諸葛亮的職務為軍師將軍,只有顧問權而無決策權。沒有實質責任。但諸葛亮在發動戰爭前也沒有明確反對。也許諸葛亮依然心存一絲希望,希望能收回益州,實現自己的規劃與理想。


我覺得沒勸住劉備去打孫權,算是武侯職業生涯的一個遺憾吧。

問題1,勸了嗎?勸了,這是一定的。儘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季漢以隆中對為綱領,這種違背戰略綱領的事情,在諸葛亮這樣的戰略家看來是要不得的,所以一定會勸。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他勸了,但力不從心。

問題2,勸住了嗎?沒有,事實在那裡。

問題3,力勸了嗎?沒有,這也是一定的。

沒有的原因1,孫權不想和劉備大動干戈,派出的外交官是諸葛瑾。直接牽扯到家事,不好勸。勸過了是僭越,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品格清高的人,國事家事必須分的很清。劉備對諸葛瑾的勸說很憤怒,那麼你是幫主公說話還是幫哥哥說話?本身就很難辦。

沒有的原因2,如果真是要死要活的那種力勸,主公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正史一定有記載,沒記載肯定就是沒這樣。況且武侯這種人,理智當先,肯定不是這樣的衝動分子。

沒有的原因3,諸葛亮當時的職位是,總政負責人,軍事參謀。軍事上你可以給意見,但是做決策的是劉備,劉備打孫權,除了給關羽報仇,也有想搶回荊州的意思。當時諸葛亮的位置,即使力勸,也不一定能攔住劉備。諸葛亮覺得打孫權不是時機,違反戰略,但是從劉備的發兵意圖,道義上勸不住,目的上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此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力勸。

沒有的原因4,劉備此前打下了荊州3郡,打下了益州,漢中打跑了曹操,信心爆棚,可不是隆中對的時候了。一個武將信心爆棚的時候,一個文官想勸住是很難的,諸葛亮很明白。

沒有的原因5,他沒想到會輸的這麼慘。武侯的戰略眼光,肯定知道是打不動的,即使能局部獲勝,劉備那2把刷子能把東吳滅了?開玩笑。最可能的結果是,打1-2年戰略相持,無利益放棄。如果可以開天眼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他一定會死勸。

沒有的原因6,個人猜測,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的意思本身就不是說法正在了就能勸住劉備,後面也說了,勸不住也不至於輸這麼慘。這句話的意思,我個人理解是,法正要在,他和法正可以一起勸。作為劉備集團的2個最高軍事參謀,一起勸有可能勸住的,他自己結合上面多種原因,基本勸不住。所以某些網文理解,這句話是劉備重視法正不重視諸葛亮,或者法正地位比諸葛亮高,純心扯淡。

最後,結論,沒有力勸的動機,勸住很難,勸不住正常,沒勸住略有遺憾。至於打了敗仗,武侯表示,這鍋俺不背。


立了功都歸諸葛亮,出了岔子全怪主公。


好吧,其實也不算錯。


推薦閱讀:

曹家篡漢和司馬家篡魏有何區別?為何貌似普遍認為司馬家道德敗壞罪有應得而對曹家無過多批判呢?
諸葛亮是不是和孟獲對戰很多次,互有勝敗,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八擒諸葛亮?
《軍師聯盟》這部劇這樣歪曲事實,真的不會教壞小朋友和不懂歷史的人嗎?
陶謙為何不讓劉備居下邳而居小沛?
關羽張飛只是屠戶和販棗的,為什麼軍事才能這麼高?

TAG:三國 | 諸葛亮 | 夷陵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