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高層建築沒有東方建築風格的要素?
首先:
高層建築指高度在24m以上的建築,或七層以上的建築。
超過100m的,叫做超高層建築。大多舉例子舉的都是地標一樣的超高層建築。
可是在超高層建築中,不僅沒有東方元素,也沒有西方元素啊…╥﹏╥
哪個超高層上有多立克愛奧尼柱式,有拱券,有哥特尖頂洋蔥頭嗎( ????? )基本都奔著後現代主義的路子去了吧……
希望大家能回歸高層建築,已高層住宅為例,某些歐式小區確實是可以融入西方元素的:山花、拱券、尖頂、橫三縱五。
但是中式元素就很難。
或者說,融入了之後很不和諧。希望大家能解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當代高層的東方元素?
北京某前市長的去世,國外媒體的確有「別有用心」的報道,但這其間竟然也有建築網站的確挺出挑的——因為這位市長被認為是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乃至全國城市中的「帽子工程」的始作俑者。曾有業內的老人說當年北京的項目必須由他拍板的時候,項目會因為是否在天台加上一個亭子而決定命運。
當沙文意志綁架了文化卻僅僅尋求簡化直觀的表達時,結果往往是那麼的倉促和荒誕。1993年的北京西客站如是,17年後的世博中國館又何嘗不是。
「上海(or北京or天津or鐵嶺)的城市不該看上去像曼哈頓!」,這恐怕也是陳市長的心裡話,而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簡單有效的口號被越來越接受的時候,僅僅指摘落難官員的錯誤領導就太過容易了。所以在這個高層建築的話題上,作為建築思潮落後方但仍擁有行業興盛的我們的確該去猜測什麼是能夠代表自己的元素。
可能性1:泥古(作)
不湊巧地,洋和尚在這個話題里居然也沒有被落下。
意呆梨的RRC Studio最近在湖南長沙接了個超高層的案子,在陳述中提到了不少閃光的關鍵詞:可持續,生態,傳統元素。這是一個寫字樓和酒店混合的項目,功能被劃分在錯落的塊體里並包裹在一個統一的表皮下,用設計師的話是概念來自於「中式匣子嵌套著中式匣子」。這個說法反倒讓我好過了些:畢竟設計師沒有說立面上的花紋來自於對中國古代建築窗扇的模仿,而是老老實實地承認只是盒子上的花紋,那麼就像他們對雙層表皮的片面理解一樣(在設計說明裡設計師闡述因為高層風大,所以利用風和雙層表皮可以輕鬆的實現降溫,他們顯然忘掉了風速過高的風險,空氣本身的溫度以及室內必要的消防面積的考慮),設計師本就沒有打算讓這樣裝飾性意味深重的東西用來遮陽——而這才是這個元素的原始來源。
好笑的是,在他們另一個上海的投標案里,他們做了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
把一個以厘米(或『寸『)為單位的元素放大到數個樓層的大小在效果圖上看過去也許的確不錯,但所帶來的有可能是一系列反效果。這隻能算是嘩眾取寵的符號化,比同樣主打中式元素的家居裝修深刻不了多少。
可能性2:仿古(建)
相比對特殊符號的異常尺寸的運用,SOM在河南鄭州的這個高層就要高明一些。雖然建築師說「靈感」來源(沒辦法,在媒體時代,這是個很方便消費的詞)是經典的柱式(設計主管Ross Wimer給了相當少的解釋關於這個),但是從模塊化的外遮陽的層疊,大樓頂層突起的尖(定日鏡,用來向中庭引導日光)以及特意的內部中空的中庭來看,這個設計從外形上更類似於一個中式古建中的塔。
柱子也好,塔也好,SOM在這個項目上表現出對尺度的把握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形象真的就是東方元素在大尺度建築中應用的答案嗎? 也許,不遠的未來有東方元素的高層就是在城市裡簇擁的塔群咩?
SOM的這個項目也許更應該看成是略帶匠氣的個案,你甚至都可以聽到嚮往土豪金的甲方在嘟囔:「看上去一點都不光鮮啊。。。」
可能性3:古山水(畫)
說到光鮮,上海證大外灘的地王項目是個不錯的例子:上海外灘國際金融中心參與競標的七大方案(圖)
從第一輪的7家公司競標,到兩輪後Heatherwick studio和OMA的選中,再到福爵爺Norman Foster反客為主(海瑟威克方這個項目的合作夥伴)最後奪標之前,按照shanghailander(俞挺)的說法,最讓甲方心中長草的,也同時是他第一個這樣表述的,就是「山水城市」這樣一個宏大敘事的場面。
拋開由首輪競標隊伍變次輪專家組的俞挺和在這個項目里熬得心力憔悴的庫哈斯不說,從首輪就很搶眼的海瑟威克,這個在上海世博會上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其實從第一輪方案就敏銳的把握到作為一個沒有太多大型項目經驗(這在後來還是成為了問題)的小型設計公司(25人)如何從概念角度獲取金主的注意力。托馬斯(Thomas Heatherwick)也在選擇了一個他認為很東方的切入點:
第一輪他就給出了個「高山流水」的意向:
而在和OMA同時被圈定並大略了解了甲方的偏好以後,他的設計變成這樣子:
(很吃驚沒有在網上找到圖片,只能用這個概念推演圖來墊一下,別看這圖很草,這可是Heatherwick studio的人馬在Foster那裡做事時的熟人流出版,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而這,相較於符號化的花紋的放大使用,就是一流概念推銷者在高層建築這個命題里對應中國(東方)元素所找到的突破口:直面這種超常的尺度,引入古典概念並好整以暇地摻上點「天人合一」的忽悠。這樣的手法看上去相當有效且異常直接:用文人情節來去除匠氣。
嗚呼?是不是說我們不比在糾結什麼東方式的細節,如果我們能夠塑造散點透視一般的山水感覺?比如,高層建築的東方意味(元素)就該像MAD貴陽的這個項目?
這樣的「山水建築」有一個很大的弊端:海瑟威克在講標的時候一度跳躍地,沾沾自喜地提出可以在上海的那個山水建築上再加上幾個中國的亭子。他顯然不知道他這個創意的小點子早被北方的一位市長玩爛了。這裡暴露出來的一個關於文人情懷的心結:山水建築模擬的是中國國畫中的山水,如何把握現實和寫意的平衡是這種手法在實際項目中能否成功的關鍵。看看MAD的這個設計,結構的考量,線條的模擬,綠化的點綴,老實說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但是真的設想這樣一個東西出現在真實的城市裡日晒雨淋還會不會有一筆瀟洒的飛白後露出宣紙肌理的那種瀟洒的感覺?對古韻山水畫的致敬變成碩大的盆景,引以為傲的對高層大尺度的消化復又變成笨拙的模仿。
為什麼總有古?
我們第一位普利茨克獎的建築師也是一位崇拜文人的設計師,但當他無法就學生宿舍為什麼沒有陽光給出合理解釋的時候,他的局限性也表露了出來。建築畢竟是要經歷春去秋來,颳風下雨,廣場舞,大酬賓的東西,如何找到一個在這些條件下還能有所表現的方法,也許就是很接地氣的本地元素了。這很不古,這卻又的的確確的在傳統的古里有過先驗的記載,我們不介意使用老東西,如果它們不是被堂而皇之地像標本或是追求視覺欲的寫真集。在這個新房子里,當說它像國畫山水的時候國畫山水裡有濃淡氤氳的寫意,當用窗格的時候窗格的曲折能透著微風的氣息;當用瓦片的時候瓦片的弧度有著雨水的記憶,當提到天井的時候天井能握著一泓藍天,當說天人合一的時候天人合一的隔壁不是空調外機,當說道法自然的時候道法自然的內里不會是pm25或者甲醛氣體。這當然很難,這當然也是值得去做。
說不得,我們不能避開市場,這個在知乎專欄 里有過類似的討論。差點忘了,在躊躇滿志的山水構想之後,福斯特接手的上海地王最後會變成這個樣子。。。。。。
建築圈裡最賤的,就是那些言必稱「東方」的貨。扒拉到一點西方漢學家「重新發現中國」的書,就端出來給自己抹臉。最近,有位 Virginia Uni. 的廢柴,讀到亞當斯密說「荷蘭的經濟是非自然的,中國的經濟是自然的」,就敢拎出來裝情懷說:「這句話令人深思。」
深思你娘的破鞋。
中國與歐美的區別,不是中西之別: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其實就是,前現代與現代之別。
為什麼現代高層建築沒有「東方要素」,你怎麼不問為什麼火箭、輪船、火車、醫院,沒有「東方要素」?
自己晚了,就先跟上,有得「東方」可拽的,就知足拽拽;沒得,就知趣別拽行了。費得著那麼多屑屑瑣瑣,還一本正經的?我何嘗不知道 SOM 的金茂大廈,何嘗不知道賴特的路易斯安那保險大廈,只是,人家是本來就不差,本來就是關注問題本身,沒先想著什麼「東方」「瑪雅」。
現代高層沒你妹的東方要素才算健康。你以為不夠「中國特色」就是西方,那是你圈養太久了,不辨菽麥。必須說中國傳統元素融入高層很難,至少直接用應該是不可能的吧,需要有自己的理論來轉化傳統概念,但轉化的結果就是大眾很可能就感受不到了
貼個我目光所及的範圍內唯一符合這個要求的吧——王澍的錢江時代
網上沒找到特別好看的照片,和現場感受也很不一樣,大家湊合看吧,做到這樣我覺得也不能再高了
當時第一次見到這個建築,自己還只是一個沒有入這個行的高中生,王澍也沒有獲獎,直到他獲獎我才知道這個是他做的。
每次會經過的時候我都讓我爸特地開前面的橋過(有多座橋可以過錢塘江進杭州),還說要是能住在這裡面就好了
類比:
為什麼現代交通工具如汽車飛機高鐵沒有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要素?
或者
為什麼馬桶沒有痰盂罐的元素?
我省的台北101表示不服...
(其實還有宏國大樓,另外還有瀋陽的方圓大廈跟北京的盤古大觀)
以前曾經有不少同學寫過類似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築的融合/應用/研究…被老師直批偽命題,這倆根本不搭噶的東西,想結合起來基本上不可能。
並且中國傳統建築中根本沒有高層的概念,那得是什麼身份的人才敢建3層的房子?普通百姓或者達官貴人,了不起也就一兩層。
再看看現在那些偽造的明清商業街,動則是兩三層的一毛一樣的房子,就感覺這些人根本沒有用心研究過歷史。
東方元素運用起來似乎也很多講究,很多材料樣式的運用都是跟身份等級掛鉤的,這些元素運用如果運用到現代建築中,天啦,我已經開始想像那些開發商的廣告語了,貴族氣質帝王享受……總覺得太違和了。
(非專業人士打著「高位原則」的幌子來攙亂。)
最直接的答案是,現代建築缺乏一切傳統建築的元素。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 The Nature of Order 里討論過歐洲中世紀建築的 quality without a name。以及他在試圖把傳統風格組織成 pattern language 並應用於現代建築中的困境和失敗。你在現代建築中同樣找不到傳統德國建築,英格蘭建築,日本建築的影子。
最後說一下,恐怕很多人心裡是覺得:那些洋人有什麼所謂的傳統啊。傳統都在中國。恐怕這才是出現這個問題里特別出現「東方建築風格」的原因。現代建築的出現,我覺得是因為二戰以後的經濟原因導致的,人民沒那麼多錢搞那麼多裝飾性的東西,於是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登場,所以,起碼如果想要原封不動地把精緻的複雜的傳統元素直接搬過來用,只會格格不入.
高層就更困難了.中國傳統建築是平著發展的,層數不高,以佔地大為尊;不像國外的建築,一直想蓋到天上去接近上帝.所以,本來高層就不是中國人所擅長的,除了塔以外,很難找到別的建築形式來參考.
當然,如果覺得在高層上加個"中國頂"也算是東方建築風格的話,那還是很多的.
民國時期上海外灘有很多對中式塔樓有意義的嘗試,外灘23號的中國銀行大樓就是很典型的中式元素高層建築啊。
有當然是有的。最出彩的當屬上海金茂大廈。
個人建議:在問「為什麼」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
因為現代建築就是西方發展的。。。
想了一下還是寫一個長回答吧,文不對題的那種。
先說一件小事,上學期舍友設計中用到了木質黑色斜屋頂,結果在木質結構的lecture上tutor說了一句「估計除了xxx就沒人會用木質斜屋頂了吧,所以就不詳細講了。」
哄堂大笑。
沒錯,園林風就是low,不受待見,日本極簡主義就是高大上,扎哈就是走形式,等等這些都是圈子裡不成文的規定。
現代建築,由le corbusier,包豪斯學派等等發展過來,基本已經脫離了各種形式,注重功能與空間的表達,理念高於一切。(順帶一提現代高層建築是由芝加哥學派推廣的)所以,你不會在任何現代名作里發現什麼巴洛克,什麼哥特,更別說東方風格了。與現代文學,現代美術一樣,現代建築基本屬於你看不懂的東西了,什麼空間的割裂與轉換,什麼單元與整體,封閉與開發,虛與實等等這些東西成為了重點,到底長什麼樣子都是皮囊,無所謂的。安藤忠雄,藤本壯介大行其道,而注重形態美的扎哈·哈迪德經常被罵的狗血噴頭。(不過我還是喜歡皮囊漂亮的)
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古建築就是山水畫,巴洛克就是歐洲古典油畫,而扎哈的建築是高像素美女寫真,而成天圍繞著人,功能,空間展開的建築才是真正的現代主義畫作。所以題主的問述可以轉化成,「怎麼在現代抽象畫里加上山水風格?」
是不是有點逗?
所以東方建築風格的現代高層建築不可能成為主流,上不了檯面的。
本來到這裡回答應該結束了,但是有個地方還是要解釋一下,關於為何題主會提這個問題的一些猜想。
東方建築風格的現代高層建築這個概念,為何在行外這麼火?是的,這個東西不少,而且隨處可見,什麼最新樓盤雲山詩意火爆上市,x萬一平米,這個東西就是題主提到的東西。藝術品少不代表商品少,不僅如此,什麼巴洛克風格的現代高層建築,文藝復興風格的現代高層建築等等等等,樓市裡都有,名字可以叫啥醉金灣,情迷地中海之類的,中國特色嘛。
lecture上tutor和我們講,"日本只花了幾十年就成了世界建築的中心之一,而你們呢?"
看定義什麼叫東方建築風格了,就像日本設計師安藤、隈研吾等都是深受日本傳統建築影響的大師,但他們的建築里哪些又能被完全定義為日本傳統建築元素呢?難道極簡庭院加種竹子就是?
傳統東方古建築其實都不是高層建築(塔)除外,所以重檐斗拱這些形式的東西並不適用現代高層建築形態,現代高層更多是幾何的線條的,要體現傳統元素更多要從理念、邏輯上去演化,如正統宮殿嚴密的禮法,東方追求樸素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
台北101不就是東方風格的
我覺得更應該注重中式空間的營造,空間的尺度、光線、分量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內心,而外表皮只停留在看的階段上。建築是空間的藝術。
工業革命後,資本的力量橫掃一切。而資本的是追求利潤的,要獲得儘可能多的利潤,則投入成本儘可能少,產出儘可能多,效率儘可能快。
人類生活被資本主導,城市化在文明地區大範圍躍進,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便是現代「簡約主義」興起的根源。即不要一切多餘的、繁瑣的東西。無論東方的雕樑畫棟,還是西方的恢弘磅礴,都是不必要的。人們(或者說資本)在投入與產出中,無論是資金、時間、空間、人力、運輸……等等都需要儘可能的高效率低成本。於是摩天大廈這種空間效率最優、簡約無修飾的現代主義高層建築便大行其道。摩天大廈這種代表新興人類生活方式、新的秩序、新的力量的事物,反過來一定程度的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於是人們越發追求這種新時代的"工業美感"
現代高層建築源於且興起於美國,這正是資本力量+城市化+科技創新三者碰到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在東方,也重複了這一過程。發源於西方就是西方的風格嗎?下面這些才是:
從資本的角度看來,一切非常費工時、費成本、不容易養護、不實用的東西都是多餘的、不划算的,這在1970s之前的西方城市中心商務建築風格上體現的極其明顯和極致。當然這也不絕對,因為人類對美還是有追求的。只是在資本、效率、投入產出比、審美、人文追求這些項目中儘可能的找到平衡點。
同樣,東方的、阿拉伯的、印度的、日本的.....無論哪種古典藝術風格的建築,在資本主導的時代里,統統向效率讓位。
很簡單,只因為:不管承認不承認,整個現代主義建築發展到現在,根基都立於西方的古建築體系,跟中國古建築是半毛錢關係也基本沒有的。那麼現代高層建築又怎麼可能有運用恰當的中國元素呢。中國元素的建築,是一個已經很久都沒有得到過健康發展的概念了。所謂健康,是指不僅僅發展一些符號性的表皮,而是空間,精神,靈魂。
這樣?
首先說明,我不是學建築的~看到這個問題~也是興趣使然進來說說~~~
之前去蘇州的時候,參觀了蘇州博物館跟獅子林~~
以前對貝律銘先生的作品也是書上,電腦上看過;
真正看的時候,還是非常感慨的,蘇州博物館建造非常的現代,一切都是以現代化的方式來建造的;
但是我覺得它非常的古風,為什麼,我覺得是細節上;
參觀獅子林的時候看介紹,貝律銘先生小時候在獅子林居住生活過一段時間;
蘇州園林真的非常的精緻跟贊的;
古代匠人的心思真的很細膩;
而蘇州博物館抓住了一些細節,像窗子;
整個博物館有一種,雖無形,卻神韻在的一種古風;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
感覺東方建築更講究跟環境的融合,跟周圍植物,山水形成一種互動~~~~
摩天大樓這麼高~腫么接地氣啊~~
也許能跟小山坡一樣高~,但是腫么跟水互動啊~~抽上去的水能形成流動的感覺的么~~~
這麼說起來,沒準在將來有人能搞個瀑布大樓也靠譜的~不過沒有依山傍水,
會不會像一個巨大的水管漏水了~~~( ˉ □ ˉ )~~~~~
不知這棟建築符不符合題主所說的具有東方元素。這是王澍在杭州做的錢江時代,他把傳統合院建築形式搬到了這裡,一個用200個兩層院落垂直疊起的6棟100米高的住宅。每四戶居民共享一個院子,這裡的每個院子均可覆土植樹。現在的高層住宅大都忽視了鄰里之間的交流,建築師做這麼一個共享庭院意在喚醒傳統鄰里關係。
很多建築都有啊,不過現代建築起源於西方,而且追求非風格化的抽象美(要是說這也是風格,也說得通),基本上現代建築體現東方文化,都只是裝飾而已。
高層建築好的,就是金茂大廈了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上海時代金融中心會發生玻璃幕牆墜落事故?
※高層建築下層樓層是不是要承受它以上所有樓層的總重力?
※有哪些防雷擊的高層建築設計(含施工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