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崛起的時候如果碰到的是全據長城防線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會如何?

假如面對的不是金或者宋這樣的殘疾王朝,而是漢唐之類的全據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天下無敵的蒙古人還能有那麼大成就么?


金朝,是個統治集團非常粗暴而頭腦簡單的王朝。說白了,他們在入主中原之前文明程度不但落後於漢人,更連草原上的舊勢力突厥語各部落、蒙古語各部落都不如。金朝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動輒十數萬眾。這些農民起義,進一步拖延了金朝對南宋的戰爭,也使得金朝陷入泥潭無法像遼朝那樣經略蒙古高原。

在宋金基本處於虛假和平的對峙階段,金朝的農民起義、造反簡直如家常便飯,讓人不由得想起了草原民族第一次試著統治中原時期的北魏:

1160年,契丹人撒八、耶律窩斡與庫莫奚人起兵,最盛時兵馬十餘萬。

1161年,單州杜奎起兵。大名府王九郎起兵,最盛時兵馬數萬。濟南府耿俊起兵,最盛時兵馬數十萬。太行陳俊起兵。

1166年,冀州張和起兵。

1169年,契丹人外失剌起兵。

1171年,歸德臧安兒起兵。

1172年,鄜州李方、同州屈之、北京曹貴、冀州王瓊起兵。女真人納合七斤起兵。

1173年,大名府和尚李智究起兵。

1178年,獻州殷小二起兵。

1179年,密州徐通、濟南劉溪忠起兵。

1180年,契丹人老忽起兵。

1183年,女真人馬和尚起兵。

1195年,契丹人陀鎖、德壽起兵。

上面這些都被鎮壓了,雖然很多起義和造反都秘密聯繫南宋,但南宋卻只敢隔岸觀火,導致華北人民對南宋最終也失去了信心。就在金朝如打地鼠一般鎮壓起義和叛亂時,蒙古人在1206年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統一了。而這之後的金朝的起義軍和造反軍,就有了新的去處了,既然南宋不管我們,我們可以去投蒙古嘛!

1211年,楊安兒起兵,發展出聞名天下的「紅襖軍」,其殘餘勢力由李全率領,由於多次向南宋求助無果,於是投降蒙古,最終成為蒙古漢軍一大勢力。李全之子李璮在忽必烈時期起兵反蒙被鎮壓,紅襖軍才最終消失。

1212年,耶律留哥等人起兵,耶律留哥歸附蒙古,其餘人不從。耶律留哥率軍聯合蒙古將其擊敗收編。

1213年,永清豪強史秉直、史天倪率眾投蒙。

1214年,錦州張鯨聚眾十餘萬起兵,並接受了蒙古派遣的監軍和成吉思汗封的官職。雖然宋朝不搭理他們,但張鯨一直心系宋朝,密謀率軍南下投宋,事泄被殺。部下張郅率軍反蒙,被蒙古鎮壓。

1214年,行唐人邸順、興中府石天應、大寧府李守賢王珣等率眾投蒙。

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起兵,並迅速投靠蒙古,然後趁機自立建立東夏國,後為蒙古所滅。

1215年,藁城董俊率眾投蒙。

1218年,定興張柔率眾投蒙(滅宋的張弘范、保宋的張世傑都是這一家的)。

1120年,長清人嚴實率眾投蒙。

1226年,歷城張榮率眾投蒙。

上面這些都是起兵反金,但最終不得不投蒙的。以及對金朝一直不爽,看到蒙古崛起,就拖家帶口拉一支隊伍主動跑去蒙古求前程的。

而免費獲得了這麼多兵源的蒙古,對金朝來說算不算碾壓呢?

而且,成吉思汗還專門組建了一支用於做前鋒的精銳部隊——黑軍,黑軍有三支,一支是史天倪的漢軍、一支是石天應的漢軍、一支是契丹人石抹也先率領的金朝降兵。作戰時陣於前列,說好聽些叫精銳,說難聽些就是炮灰。

其中,石天應就是為蒙古勇敢作戰,被金軍殺掉的。

而說實話,金朝和花剌子模,這兩個當時全世界全強盛的國家,還真像GM給人民幣玩家成吉思汗專門設計的BOSS……都TM千瘡百孔外強中乾。

所以說,有句老話叫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只要你自己強,總有機會的。


大一統王朝不會讓蒙古崛起

蒙古崛起可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統一草原各部落的過程的。而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對草原部落最拿手的並不是武力征服,而是運用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拉一派打一派,使之在內耗中無力威脅中原

如果真的是強盛時期的漢唐那樣王朝,鐵木真還沒來得及統一半個蒙古草原,其他部落就會找中原皇帝求援,然後共同消滅他了

而游牧民族的崛起往往也出現在強盛的中原王朝衰落之後,由於中原王朝無力干預草原各部落之間的兼并,從而產生一個統一而強盛的游牧民族政權。


不會。

游牧部落戰士精於騎射,吃苦耐勞,是古代很好的戰士,但是分屬無數部落,彼此互不統屬,內訌頻繁。

草原游牧部落要崛起,首先必須打破舊的部落組織,建立全新的組織,最高首領對各級屬下都要有絕對的支配權,做到令行禁止,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而血腥殘酷的。成吉思汗征戰十幾年,以殘酷的手段統一漠北各部,塔塔兒部高於車輪的男子全部被殺,蔑兒乞部多淪為奴隸。成吉思汗徹底打亂了草原原有的部落組織,設立了新的萬戶、千戶,各級首領都是自己的親戚和親信;還徹底打破了草原的老規矩,戰爭中所獲得的財物要及時上交,戰後按照功勞平分,在這過程中其他各部落的首領階層多半被殺光。所有的蒙古人都變成了成吉思汗按照軍事化編製的部下。

這個過程是充滿了血與火的,絕不是浪漫牧歌式的。大批部落首領戰敗暫時投降仍然有蠢蠢欲動之心,在南下攻打西夏和金獲得巨大勝利、憑藉空前的威望成為草原無可爭辯的共主之前,內部始終有著巨大的不穩定因素。成吉思汗將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全部滅掉,王罕、札木合、太陽汗等人都死了以後,才出兵西夏和金朝的。

在這十幾年裡,金朝幾乎一直是在坐山觀虎鬥,說不定金朝邊將看見經常擾邊的塔塔兒部被殺光心裡還高興得很呢,再問成吉思汗買幾個塔塔兒部的人頭,還能冒功領賞呢。

成吉思汗統一漠北的戰爭絕不是一帆風順的,上來第一仗十三翼之戰就遭到慘敗,後來合蘭真沙陀之戰被王罕打敗,只有19人殺出重圍。

如果成吉思汗在和王罕、札木合作戰的時候,金朝突然背後翻臉,或者在合蘭真沙陀之戰以後出兵草原,成吉思汗就危險了,很多暫時臣服的部眾懾於形勢,未必還會重新回歸。

後來,明末清初的時候,準噶爾崛起。准部有火槍,有文字,有宗教信仰,噶爾丹在僧格被殺之後從西藏還俗回來奪取政權,在奪權後也建立了鄂托克、愛馬克的組織,與在拉薩掌權的桑結嘉措關係親密。

當噶爾丹出兵喀爾喀的時候,一路勢如破竹,裝備落後、組織渙散的喀爾喀人根本不是準噶爾人的對手,但是這個時候康熙出動大軍,御駕親征和噶爾丹正面對決。烏蘭布通之戰打了平手,但是準噶爾人撤退途中遭遇瘟疫,損失慘重,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乘機自立,哈薩克也乘機襲擊後方。

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滅和碩特汗國,企圖控制藏傳佛教的宗教中心。康熙又力排眾議,派兵入藏。戰敗之後,哈薩克又乘機襲擊後方。

如果噶爾丹遇上的不是康熙,而是對長城以外不聞不問的大萌,坐視噶爾丹征服大漠南北,整合蒙古各部,後面還真的難說。


首先,不大可能成功崛起。

如果中原王朝大一統,且擁有長城防線(意味著和北方部落直接接觸),不會任由北方部落統一坐大。從鐵木真十三翼戰到蒙古統一,大約用了22年。這22年間,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例如代理人戰爭、或者直接出兵等等。畢竟,草原上同時存在3-5個互相吃不掉對方的勢力,才是最符合中原王朝的利益的。

歷史上,北方部落大一統的事件全部發生在中原勢力無暇北顧的時候。比如:

匈奴崛起——楚漢爭霸

突厥崛起——南北朝對立

契丹崛起——五代十國

滿洲崛起——大明流寇四起(1626寧遠大捷中明軍已擊斃了努爾哈赤,可惜1627陝西王二起義、1628王嘉胤、王大梁、安塞、高迎祥、張獻忠起義、1629李自成起義徹底拖垮了明政權)

其次,即使成功崛起,也有多種成熟策略可以打擊。

北方部落民族成分複雜,相互之間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甚至很多時候人種都不一樣(例如鮮卑、大月氏等是白種人,契丹、蒙古等是東亞北亞人,匈奴至今搞不清種族)。在強力下有可能統一,但內部矛盾非常多。分化利誘、拉一打一,很容易使之分裂。

例如匈奴最終分為南北,漢庭聯合南匈奴擊潰北匈奴,隨後又盡逐匈奴;突厥在隋文帝挑撥分化及軍事打擊下分裂成東西兩部,隨後被大唐分別滅亡。

最後,即使成功崛起,以征服為目的進攻全據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必以失敗告終。

蒙古滅金,歷時23年、3位大汗,最終還需要借道宋境,聯宋才能滅金;蒙古滅西夏,歷時22年。

秦、漢、隋、唐、明這樣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比之漁獵起家、一時爆發、處在文明底層的女真政權,比之強人政治、人口稀少、沒有文字的党項政權,其生命力、穩定性、韌性會強出許多許多。北方部落聯合體政權根本不可能征服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中原拓邊雄主和精英武將出塞擊敗北方部落才是歷史常態。

史書中記載了非常多的胡人寇邊,這些行為的目的主要是劫掠而非征服。由於地理和人口分布的原因,這些行為難以預防。打個比方,熊孩子打破你家玻璃,你很難真正預防;但如果熊孩子拿砍刀到你家客廳面對面搶劫,你家五個壯漢就可以默默掏出AK了。當然,收拾了這個熊孩子,過幾百年還會出來別的熊孩子,誰讓我們北邊是世界上最出熊孩子的地方呢。

歷史上,我們送走了匈奴、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等等等,他們是一波一波的不同民族,我們還是我們。

最後,別提靖康,那是智商掉線了。。。

歡迎關注三九先生,獲取更多有趣文章

東亞人群的特徵、及其在人類演化中所處位置的討論

淺談中國人的信仰


歷史不能也沒辦法假設,一定要玩腦力遊戲的話,可以參見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第14章第3節「早期征服」中的一段話:

即使具有軍事天才和精良的武器,如果不是恰好出現在適當的歷史關頭,成吉思汗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的征服者。若在漢朝或唐朝,團結強大的中國能輕而易舉地制止他;最強盛時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阻止他。然而13世紀初期,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卻完全不同了。中國這時已分成三個小國:統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西藏党項人建立在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國的西面,是建立在綠洲城市如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基礎上的喀拉汗國;喀拉汗國西邊,奧克蘇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國花刺子模,再往西就是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拔斯王朝這時均處於衰落時期。

這說明啥,說明蒙古的征服不過是適逢其會罷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持續了數百年,各路逐水草而居的蠻族驚濤駭浪般一次次衝擊著羅馬帝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公元5世紀的匈奴人,但即使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也沒能力終結掉風雨飄搖中的西羅馬帝國。回顧一下中國歷史同樣如此,從來沒有哪個中原王朝單純是被外部勢力征服的,即使最孱弱的南宋豁出命也能地跟蒙古人死磕幾十年。農耕民族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沙塵暴一樣的游牧民族,而是他們自己。所以,題主的問題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蒙古的征服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最後一次征服——起碼對歐洲而言是如此,至於中國歷史中的明亡清興則要具體分析。滿清其實算不上游牧民族,而且,明也不是亡於滿清——那之後,由於火器在歐洲的廣泛應用,騎士的甲胄、蒙古的弓箭以及中世紀的城堡都漸次退出了戰爭舞台。


雖然是關公戰秦瓊,但還是忍不住答一下

參見匈奴,強盛之時對面遇到的時剛剛步入大一統進程的西漢,老劉家各種忍辱負重,就是為了養精蓄銳最後懟死你的那天!

參見隋唐時期的突厥,如果強大如匈奴就罷了,如果是已經開始走向內訌(都用不著衰落)的北方民族,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譬如,如果鐵木真此時還未來得及統一蒙古諸部,正常點的中原王朝都知道想辦法給你內部搞分裂,那基本上也就沒什麼蒙古崛起的時候了。

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唯一可惜的就是,明末對女真部落搞分裂給玩脫了~那還不是自己作的!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早在戰國早期,大軍事家就勸誡魏武侯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可謂一陣見血。這裡的德指的是君王之德,不是個人私德。何為君王之德,就是萬民(貴族)把天下交給你執掌,你要對得起人家的信任,照顧好他們的利益,做好你君王應該做的事。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王朝開國之時,上下同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到了末年積弊叢生,衰敗而亡。大明一直到滅亡都是牢牢控制著長城一線的,可是後金還不是繞過長城燒殺搶掠,就是因為晚明從上到下都離心離德了啊,皇帝不信任武將,文官集團黨同伐異,即使出現了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個別英雄人物又有什麼用呢?


蒙古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崛起的草原政權,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強大。

一個直接的證據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戰爭,忽必烈主要依靠中原的漢人世侯擊敗阿里不哥的。
而忽必烈時代應該是蒙古軍隊最成熟、最強大的時代。
忽必烈征服中原的原因是政治的勝利,中原無法整合為忽必烈提供了機會。
當然在冷兵器時代,蒙古軍屬於最頂級的軍隊之列,只是沒必要過於誇大。


長城並不是無敵的,參考明朝,明朝始終握有整個長城,還不是常常被八旗突入關內。

長城固然能大大的提高對游牧民族的防禦能力,但只有在政通人和的情況下,長城才能成為不可逾越的存在,長城畢竟只是城牆而已,他需要人來防守,需要一整套體系來運轉,在朝政太過腐敗的情況下,整個長城的防禦體系會變得脆弱,變節防禦長城的守軍會很容易,而蒙古軍隊不僅僅擅長軍事,也很擅長通過陰謀離間收買敵軍。

蒙古滅南宋用的可不就是漢人嘛。政治腐敗的時候長城的守軍你能指望他們有多少忠誠嗎?

///////////////////////////////////////////////////////////////////////////////////////////////////////////////////////////////////////////

看到有些答案說大一統王朝不會讓蒙古崛起,這裡有些異議,大統一王朝當然不會願意蒙古崛起,但蒙古會不會統一,會不會崛起,卻不一定是大統一王朝能控制的,比如明是大統一了吧,還不是看著後金一步一步崛起,漢朝也是統一的吧,還不是看著匈奴崛起,所以說如果是大統一王朝蒙古就不可能崛起,會被搞分裂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遼一開始對女真地區採用的就是分化羈縻機制,後來被女真滅了,女真建立了金,金一開始對蒙古地區用的也是分化羈縻機制,但還是被蒙古給滅了。你能分裂別人的前提是對方有足夠分裂的矛盾,對方沒有這個矛盾你怎麼分化別人?反而別人會趁著你有矛盾有破綻來滅了你。

說到底誰會勝出還是要看雙方的政治運作機制和獎勵機制。游牧民族的政治周期短,容易分裂,但不代表隨時隨地都會分裂,蒙古正崛起的時候也是他凝聚力最強的時候,這種時候說分裂蒙古是不現實的。而面對全據長城放線的中原王朝是否能夠取得成就,這就要看這個中原王朝的政治機制和獎勵機制了,如果她的政治已經嚴重腐敗,獎勵機制已經失效,那麼長城對於蒙古並不能構成太大的阻礙,如果中原王朝政治穩定,獎勵機制有效,那麼蒙古是完全沒有進入中原的可能性的。


把蒙古當普通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歷史大無知。南宋抵抗的實際上是幾乎已知的文明世界全部,而不是什麼草原帝國。蒙古是先西進後南下的,先幹了西遼;然後懟中亞最強大的花剌子模;然後主力在呼羅珊屠城屠得丘處機都看不下去;偏師進南俄草原,這一把就干到阿拉伯、歐洲了。這還僅僅是第一波西進。你們自己說,對蒙古來說,長城有意義嗎?即使後來滅無險可守的南宋,蒙古名將兀良哈台也是從南往北打的。

即使遇上大一統中原帝國,也難扛蒙古鐵騎,可能多打幾次,但總體進程難改。以前有個笑話,說亞歷山大西來,長城擋得住嗎?我覺得用在這裡合適。中原相對蒙古,沒有大洋神風阻隔,基本相當於無險可守。不過,金字塔的寂寞、阿基米德的沉默、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火、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野蠻消滅文明也是常態。野人崛起也就一把,最多一代,胡人無百年之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何必爭一時之長短。那時與蒙古硬扛到底打,從呼羅珊到党項,多少文明進了垃圾堆,而中華文明不過翻了個身,就血洗大都、一網打盡捕魚兒海啦....

題目是想拿長城說事,可是金對蒙古,不但有漢長城,還修了金長城、塹壕,都在今蒙古境內了,有什麼用?金應對蒙古的崛起也做到了極限,每年在草原上實施減丁政策,凡見高於輪子的男子一律殺之,有什麼用?

我還看到很多答案拿漢騎說事。金的鐵浮屠、拐子馬是東土重騎的巔峰,什麼隋的甲俱、漢的騎兵根本沒法比。也就是陳和尚的忠孝軍靠著東土最強騎贏了幾仗,但完全沒有希望改變歷史進程。蒙古騎射,玩弄歐洲移動城牆、板甲騎士尚於股掌之間,漢騎真的有用?

對付蒙古,南宋其實已經作到最好了。一個是機動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孟珙在襄樊機動防禦中斃窩闊台汗的闊出太子,贏得第一次蒙古伐宋的勝利就是明證;一個是堡壘防禦戰,釣魚城獨擋大軍,贏得第二次蒙古伐宋的勝利可做證據;一個是科技的力量,靠火藥、水師...超遠程斃蒙哥汗,襄陽近五十年屹立不倒...南宋為世界的抗矇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並且是當時世界主流文明之中是最後一個跪的,已經說明一切!


蒙古只是無數北方游牧民族中恰好運氣爆發的一支罷了。
就好比病毒和細菌無時無刻不在包圍人體,趕上抵抗力強的就灰飛煙滅連名字都留不下來,趕上弱雞就能生存擴張傳染帶一波節奏。
所以游牧民族碰上了大一統的王朝時,對方武功高就會被平推,對方文治強就會被分治或被同夥賣個好價錢。
對方自身弱就會入主中原一把。
前兩種情況不絕於史,有些運氣不好的也是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長城作為軍事防禦的功能更多的是起個示警作用,破關破關,只要突破一點整個長城防禦線就被突破了。所以長城更大的意義是經濟封鎖,東北的遊獵集團和蒙古高原的游牧集團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象長城內的農耕民族那樣自己自足,明朝通過長城對蒙古的封鎖使得蒙古人從早期裝備火器的軍隊退化成連弓箭箭頭都無法用鐵器而只能用獸骨。而長城要起到這個作用就必須修到新疆,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徹底隔離,在漢朝就有這個思想了,漢軍通西域,則斷匈奴右臂。而滿清雖然不修長城,但是也極力隔絕蒙漢,使得蒙古終滿清一世都馴服無比。明朝是修長城最厲害的時期,作用也很大,只是後期朝廷控制能力減弱,山西商人甚至邊關守軍直接與滿清貿易,使得長城經濟封鎖功能形同虛設,使得滿清裝備超過明朝正規軍,比起漢軍在長城經濟封鎖下,「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真是天壤之別。so,回到題主問題,蒙古崛起如果碰上大一統時期的朝代,只要長城經濟封鎖功能還在,蒙古人即便崛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蒙古人可以贏得每次戰鬥,但是善戰的一兩代人故去後,就又恢復到一盤散沙相互攻戰的狀態,因為就像一句阿拉伯諺語所云,如果我們無法搶劫他人,我們就搶劫我們的堂兄弟。


你是說葛爾丹?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


蒙古崛起的時候是金正面防禦的,如果金是大一統的王朝,就不會有大量軍隊浪費在與南宋和西夏的對峙上,就不會在蒙古在討伐乃蠻部的時候無所作為,就不會讓蒙古從畏兀兒人那裡獲得提升文明程度的知識和人才,就不會讓汪古部倒向蒙古人,從而獲得進攻燕薊和遼東的前進基地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游牧民族崛起的時候對應的都是中原王朝大分裂的時期。中原王朝統一的時候,蒙古人是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的。


那就沒有蒙古的崛起

我爬過野長城,從城裡到野長城哪要一個多小時,從野長城那邊到草原要一個小時(這個是現代化的一級路,而且還有隧道)如果拿到古代,從草原民族的地盤到長城邊,至少是一天的路,之後險峻的山嶺之間破關而入是幾乎不可能的

中原王朝只要不在內部出現問題,北方少數民族想南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朱棣(明成祖)_百度百科

朱棣從當燕王開始主要的工作(娛樂活動)就是帶著人和邊疆的少數民族打仗,而且是罕有敗績。當了皇帝之後又親自率兵五次北征。真正強大的中原王朝真心比塞北的少數民族強大太多了


前提有點籠統,就算是一個王朝,每個階段還是有很大區別,假設鐵木真隨機穿越到隋唐,他有可能成為成吉思汗,吉利可汗,安祿山,第一種概率最小,即使算上隋唐交接時中原的混亂,但你要在楊堅,李世民兩代雄主找到間隙統一蒙古,完成積累,征服中原也是很難的,需要一個很好的時間節點和很好的運氣。成為吉利可汗或安祿山的幾率對半,但以他的才華,顯然結局會好很多,但也就那樣了,他可能在跟扎木合的內鬥階段遇到李靖或者蘇定方,以他的判斷力,會選擇妥協,歸順,當個官,考能力混到節度使沒問題,然後過度為安祿山,但由於缺乏積累,沒有整個草原做後盾,也沒來得及建立某種國家民族意識,會讓郭子儀更艱難,但也鬥不過重新整合的勤王軍隊,團滅也是必然的,他存活的後代會成為佣軍,會在後期的亂世中很活躍,直到遇到柴榮,老趙。。。


凈瞎扯,全盛時期的帝國會讓蒙古部落崛起?


如果碰上英主,成吉思汗的下場不會好於葛爾丹。。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語出《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推薦閱讀:

岳飛用兵究竟好在哪裡,憑藉文獻資料能大致了解和比較歷代武將指揮用兵的優劣嗎?
豐臣秀吉與拿破崙開戰,哪邊會贏?
為什麼只有劉鄧大軍以領導人名字命名,而四野之類的從不這樣?是否劉鄧是解放軍序列最著名的軍事家的原因?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戰爭 | 蒙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