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有「潛規則」嗎?

個別肯定有,是普遍現象嗎?


瑪麗蓮夢露自傳:「對,我跟製片上床,大家都那樣,你不照做,門外就有另一個女孩等著。還有一句。我不記得多少次蹲下拉開他們的拉鏈。。。


我目前的工作就是做好萊塢電影視頻處理技術的開發引進,最近幾年經常往洛杉磯和舊金山跑,了解的算比較豐富一些了
潛規則問題,在好萊塢不僅有,而且很多、很悠久。

都看過經典老片《肖申克的救贖》吧,裡面讓男配角RED沉迷流連、讓男主角Andy用大幅海報做掩護挖了越獄通道的Rita Hayworth,是好萊塢40~50年代的著名艷星,她就是通過上哥倫比亞公司老闆科恩兄弟的床,成為一線藝人。

美國好萊塢和中國娛樂圈一樣,也有一大堆空有一副標誌漂亮的好皮囊,沒文化,上大學沒出路,整天做明星夢的少男少女。不過,美國的電影市場和電影的分級體系發展相對成熟,比如說不單是內容作為審核等級的標準,還有一個重要參量是投資成本和發行渠道。
在這種標準體系下,好萊塢每年還拍攝大量B級片,基本是一個低成本、小院線發行的爛片市場。所以說,千萬不要看過幾十部進口大片後,就覺得美國電影的技術力量多牛,那是中影、華夏兩家負責引進的公司專門挑出來的大投資製作。好萊塢照樣還有更多的爛片,不會被引進而已。

B級片演員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經常要為了向上努力,而不得不對大公司的製片人做出某種妥協和屈從。還有好多B級片演員乾脆就轉行到Porn film,徹底成為Adult star了。

好萊塢各種性醜聞也是時有發生並被曝光。但是因為美國整體的聯邦司法和各州還有無孔不入的州法,再加上私人偵探行業特別發達。所以好萊塢的「潛規則」有一些特點,比如說好萊塢的潛規則都有一個很合法的外衣,為性交易的雙方提供合法安全的保障,那些為了出名上床的女孩,要麼得到機會,要麼得到錢財(就是嫖資),總之不會空手而歸。反過來再來國內,是各種打著「導演」、「製片人」的的騙子,各種吹牛逼騙炮,睡完了就翻臉說話不算數,比如說多年前鬧的沸沸揚揚地「張鈺訴黃建中對她潛規則」就是這樣,當時網路上有人調侃,說是「睡功不好」,讓人白睡了,張鈺撕破了臉,乾脆把事都捅出去。

好萊塢搞潛規則,施行一套在法律框架內、讓交易雙方都得到保障的經紀人制度。歐美這個經紀人制度,在美加澳生活的一定時間的人都了解,好多行業的生意,買賣雙方不能直接對話,必須通過經紀人(比如中國財主這幾年在美國加拿大投資買房)。
主要也是因為美國的法律制度的懲罰眼裡和商業上要提防的注意點:比如說美國警察經常搞釣魚執法,美國的大媒體和更多的獨立調查記者也會故意撒出魚餌,誘惑那些大人物、公眾人物上鉤。而性醜聞一旦被曝光,是接連不斷的官司、巨額的賠償和身份形象的貶損。
正因為美國這套司法體系和新聞輿論特徵,所以好萊塢的大人物如果有「漁色」的慾望,最穩妥的方式是通過經紀人介紹。
在好萊塢,就專門有一幫從事介紹潛規則的經紀人,讓年輕的女孩、剛能夠在一些B級片中拋頭露面的青年演員認識那些有權勢的大製片人、大投資人。雙方通過經紀人達成契約,這個契約為雙方都提供各自的需要,不會失效違約。
美國年輕女孩照樣好虛榮,年輕漂亮的為了物質需求,照樣找乾爹包養(在這種交易中,女方叫Sugar Baby,乾爹叫sugar daddy),B和D為了各自能有保障,同樣也希望能有一個即靠譜又低調的經紀人在中間。當然,這個生意的範疇就不止在演藝娛樂圈了。

另外,還有幾個特色,我簡單說兩句:
1、就是好萊塢做這個的經紀人、或者咱們直接說就是拉皮條的,規則是「男接男活、女找女色」——就是說介紹女孩認識大老闆的經紀人,都是一些善於交際的老辣女性,比如著名老鴇子Heidi Fleiss、Michel Braun、BiBi SAM等等;而介紹男孩的,也都是一些Old devil。


2、性暗示。潛規則中和性交易、行賄賂有關的流程,通常都不能明說,難以啟齒,不能一上來就挑明了,這點在中國如此,在美國也如此(美國民風一點都不開放,有些內陸州或者基督教徒,性格風氣還特別保守、排外)。即便有經紀人制度,也需要通過暗示的方法,委婉地傳達信息。比如說在中國,所謂男性成功人士,在某次社交活動中對某個年輕女孩很有感覺,經常看到的方法是單獨請對方(比較文明、有風度);或者乾脆假裝喝高了在酒席上講黃色笑話,試探對方的反應;或者在上述商務活動、公司講話、談判會議中經常用一些與性有關的東西,在展示自己粗暴的男性野心,試探對方是否反感。
在美國,也有一些暗示的方法,有些和國內類似,比如說也會在講話中夾幾個性行為性器官的動詞。再有一個方式,是南方誇讚女方漂亮迷人,或女方在對話(郵件、電話里)用一些裝嫩、裝嗲的自稱。這裡面最常見的sweetsweetheartsugarhoney...(這也算是美國人的一種惡趣味,尤其是吃,特別奢甜,超市裡各種甜食,什麼東西都放糖,連帶這稱呼人也如此)。這些對年輕女性的稱呼,都必須是特別親密的關係,比如說父親稱呼自己的女兒,才用sweet、honey。那麼當事業有成的成年男性也用這種辭彙去稱呼另一個與他沒有親緣關係的年輕漂亮女性,語氣就特別曖昧了,基本等同與輕微的性騷擾。如果被稱呼的對方不表示反感,且樂意接受這種口吻的稱呼對方或以此作為自我介紹時,這就意味著試探已經進行,基本有譜了…


總之,好萊塢有潛規則,而且雙方必須經過經紀人在中間撮合,不能甲方直接找乙方;同時,經紀人保證雙方的各自利益。女孩上床,是單純為了錢,還是說有什麼更複雜的要求(當演員、當名模),和經紀人說明,由後者推介給那些有錢有勢的老男人,對方如果覺得條件可以,那就DEAL。但只要你敢不承諾,經紀人和對方女孩就會做出一些對你不利的事情。可以說,好萊塢的潛規則是有序有保障的潛規則~

抱歉,沒時間了,還有一些特色沒空寫,就先寫這麼多吧


當初《變3》來中國宣傳時,一個空姐發微博說看見羅茜·惠丁頓和邁克爾·貝在頭等艙纏綿。有一條留言我記憶很深,應該是某位知名影評人說的:這事兒在好萊塢根本不叫潛規則,就直接叫做」遊戲規則「。


如果你說的是,新人入行需要跟相關人員上床,或投資人親友當明星之類,肯定不少。

前些年,在一本類似《少男少女》的雜誌上,其中列舉了數十條成名秘訣。其中一條是。

無論你是女男是女,性取向如何,你必須時刻準備著讓為了事業開道的任何人私下覺得高興和有樂趣。(未翻譯暗示更明顯)

最近的一本美國雜誌,更加明了化。

相當明星,一路睡上去。

who do you have to fack to get a break in this town?
我該跟誰上床才能在這個圈子打開突破口?

這句精彩的台詞出現在一部描寫演藝圈內幕的《製片人》中,1986年電影,2005年重新翻拍。

影視明星的悲劇(換種看法,也可以稱幸運)就是,所謂演技,並沒有絕對客觀評價標準,接克萊蒙當年初出茅廬便因為《羅伯茨先生》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他幸福的跑去告訴紐約的表演課老師。老師指著跟他們擦肩而過的人,跟他說,剛才走過的人中,可能6個人演這個角色都不會亞於你,你跟他們最重要的區別是,你獲得了這個角色,他們沒有。
不是說演技完全不存在(不然就不會有花瓶這個詞了),而是演技中有太多虛的成分了,表演出色也未必能嶄露頭角,傾城傾國之貌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每個國家,都有不少要相貌沒相貌,要演技沒演技的當紅演員。演員的成功,機遇是非常重要的。換言之,渠道很重要。

影視明星的幸福(換種看法,也可以稱競爭來源)就是,成名之後,將帶來巨額的收入,打開福布斯名人榜(哎,不專業,又一次廣告植入沒收錢,免費幫福布斯打廣告了)(2012年榜首周杰倫,1億6千萬),就算其中最低的,也有千萬上下的身價,如此高收入,除了高風險要求很高能力的的創業(無論是發達國家經濟商業管理技能還是發展中國國家攀關係拉人脈賄賂技能都不是很簡單的事),相對其他普通收入的職位,有著太大的誘惑力,君不見如雲美女美男考中影中戲。

競爭壓力大,目標誘惑大,競技有太依賴渠道。如果你是一個出道不久,小有演技,長相不錯的青年演員,你希望成名,躋身一天幾十萬元的行列。但是,有成千上萬人跟你有相同夢想,競爭者同一個角色。那時,你該怎麼辦?你可以說,求求你,我一分錢不拿也願意。但隔壁一位說,我不僅一分錢不要,還遠給你捐一萬元。(這種付錢給製片方換角色的辦法,我國還真有不少)。或者某些出資人要求自己親戚女友擔當女主角。(楊冪當年說被擠掉,就是如此。中國的很多明星,家裡有權有勢,想辦法找個角色入行,也不是難事)
但更多的入行者沒有錢財和背景,在和很多其他競爭者比情況下,怎麼獲勝呢。
大量好萊塢明星傳記顯示,他們多數來自窮人家庭,很多連中學都沒念完。只有這樣的孩子才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他們沒有富爸爸為他們用金錢開道。他們唯一可以交換的東西就是他們的身體。他們沒有別的工作技能和知識。如果不成功,也許只能去餐館當服務員。他們沒學過博弈理論和金融學,但他們懂得。白白獻身換取一個演出機會,是非常有【未來價值】的一件事。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人都是這樣,有些人出演競爭力不是太大的角色,結果出其不意的紅了。有些人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正人君子。有些人才華橫溢,雄踞千百競爭者之上。都是有可能的。

天真純潔的少女為了追求理想,慘遭好色淫亂的導演的沾污以及道德敗壞環境的摧殘。
——拜託,這不是電影。
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是無意中跌落這個陷阱的。在詹姆斯狄恩(美國電影行業女性從業者,和男同性戀都不少,潛規則對男演員也適用,可惜我的小正太)的傳記中,他的朋友警告了某些導演所作所為後,毅然決定去導演加參加派對,進門時,其做出一個豁出去又有些頑皮的表情。他能預感發生什麼,誰都知道這個派對意味著什麼,其他比如導演深夜請你到其住處說戲,或者演員要求去導演房內要求特殊指點。這裡面有風險,但沒有受害者。現在值不值,當事人心知肚明。將來值不值,就要看運氣了。

如何克服這個情況。

我一向以正人君子自居,作為與整個世界對抗的保守分子。我本能反感厭惡更絕對不會做出潛規則的行為。我從不相信那些為了潛規則從業的導演,製片人更有多高的水平。

1,引入內部經紀制度。
中國沒有要求經紀和製片業務必須分離,盲目干涉市場經濟的派拉蒙法案。事實上,在中國版權不受重視情況下,很多影視公司已經轉為經紀業務為主,影視業務造星的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與演員簽訂長期合同,雙方長期合作共贏。就可以克服短期接觸造成的潛規則事件。公司能共享成名後帶來的好處,自然也有動力選舉更優秀人才。

2,引入科學民主選擇制度。

演技難以量化,不代表演技完全不能量化。
正如yolfilm前輩所說

在表演理論中,最常見的,第一個要克服的難關,就是所謂的「雙重動作 double action」。

比如,你一邊在作「甲事」,另一邊,在作「乙事」,這是「成為一個演員」最重要的訓練。

若多加一個不相關的動作,難度立刻上來了。因為你要分心,同時處理曱,又得同時處理乙。兩件事情不相干,會讓你兩頭焦灼,不知以誰為主才是。

好的演員,會在這種衝突矛盾中,自己用自己的辦法解決,也許是「有趣的暫停點」,也許是「將兩件無乾的事,自己塑造其相應的聯結。」

我們一般導演,在挑選演員時,同樣兩個美女帥哥,最後怎麼決定?其實就是用類似的辦法來找,立刻能找出演技比較好的那一個。(或,至少比較聰明)


其他辦法,比如找一些有資歷專家,為演員演技評分,民主無記名投票,都是防止私下潛規則辦法。

另外,美國有明星商業增值計算辦法,可以計算出明星對影片票房影響,雖然未必準確,但也可以參考。

除了名氣和演技,就是氣質和相貌了,比如說是不是符合角色的形象氣質,從這幾個方面,民主選擇演員,限制製片人導演權力過大潛規則事件。

3,引入公開的選拔系統。

比如各種選秀活動,各種模特大賽,用這種公開辦法選擇演員,不但可以在演出前就增加一些影片的名氣,更可以保證其沒有潛規則。

(參考書籍: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


高曉松在《曉松奇談》中提到,他認識的一個美國的拍MV的小導演,就有無數次搞女人的機會。只要導演對面試女生說給一分鐘機會展示自己,女生馬上解扣子脫衣服的概率很大。(具體細節我可能說錯了,請大家去看最近高曉松談好萊塢的兩期)。高曉松不止一次講到美國女演員出賣肉體換工作機會。從男女關係上講,演藝圈就是臟很多,連自由民主法治的美國也是如此。(當然,不排除個體意義上的演員潔身自好,總有人出淤泥而不染)

——————————————————————————————

為什麼演藝圈的女性更傾向於用「賣身」換機會呢?我可以給出一個解釋。

我們可以從兩個因素看一個行業:(1)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收入差別是否達到「數量級差別」;(2)該行業人士成功與否的偶然性強不強(與該行業是否高度倚靠硬技能有一定關係)

我們來舉兩個例子:女外科醫生、女演員。

如果一個女生要當好的外科醫生,她就知道這一行要靠超長期的苦練,首先要考上一所不太差的醫學院,可能還需要讀研究生,然後去一所好醫院埋頭苦幹。天賦好不好外加是否願意吃苦,已經大體決定了一個女生是否能夠干好這一行,偶然性不大(相對於演藝圈不大)。還有,優質的外科醫生與平庸的外科醫生,收入差別達不到「數量級差別」,月收入一般不會超過十倍。這就決定了兩點:(1)外科醫生之間收入差別不是太恐怖,沒有必要「賣身」;(2)外科醫生的成功更多靠天賦加苦練,「賣身」也沒有用。

演藝圈恰好相反。我承認當藝人也需要一些硬本事,但是藝人成功與否的偶然性確實很大(肯定比當外科醫大多了),換一句話說就是需要更多的機會。而且藝人之間的收入差可不止十倍,而是百倍千倍萬倍,成功者簡直可以僱傭不成功者者當家僕了。這就決定了兩點:(1)演員與演員之間收入太懸殊了,不成功者覺得為了收入增加一千倍有必要」賣身「;(2)演員成功的偶然性比較強,依靠「賣身」博取機會也許真的有用。

總而言之,如果一個行業的成功偶然性比較弱而且成功者的收入並沒有在數量級上碾壓失敗者,該行業的風氣就相對淳樸踏實;如果一個行業的成功偶然性比較強而且成功者的收入在數量級上碾壓失敗者,該行業的風氣就很浮躁,大家會傾向於採取見不得光的手段上位。

——————————————————————

插一句,為什麼理工男、理工女(泛指一切技術性強的行業的男男女女)成為保守、踏實、守規矩,甚至木訥的代名詞?那是因為工程師這種技術性很強的行業符合我說的兩個特點:(1)好工程師與水貨工程師之間的收入差別不是很恐怖,薪資有十倍差距已經很了不得了;(2)要當一個好工程師沒有捷徑,只能靠天賦加苦練。


在全世界的演藝圈裡,這似乎都不算是「潛規則」了。其中的細節和道理,排名第一的回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這種事情,可以八卦當做談資。但對於電影觀眾來說,我覺得沒有意義。不必在乎這些製作過程中的細節和幕後,只需要消費自己想要消費的東西即可。


潛規則在英文里有專有名詞casting couch(角色選派過程中的性交易)

好萊塢女明星在成名前後有不少會接受到casting couch的「邀約」,不過有背景或名氣的當然有底氣選擇獨善其身,而對那些妄想一夜成名的小演員小模特來說,潛規則是通往星光大道最好的捷徑。傳聞Rachel McAdams也是睡上去的,是不是有種心碎的趕腳?


不要以國別來界定人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當然有啊!

比如

某天 在一個朋友家, 和另一個朋友一起談洛杉磯哪兒的烤鴨最好

我推薦了santa Monica 的眉州東坡, (因為我吃不起啊,於是眉州東坡的地位就升高了啊. 雖然我在國內有眉州東坡的 VIP, 還存些錢給父母在眉州東坡的使用餘額啊. 在美國都是淚.)

他為了表達感謝,說"一直以來,發現你不喜歡和亞洲 mm 聊天, 我估計你喜歡白妹子"

我說,其實我就是木訥而已.

他說,不像.

我說好吧, 你說的差不多. 然後目光撒向天空無窮盡處, 深深吸了一口他給我的萬寶路.

於是,哥們就說, 晚上和我去趴體吧, 今晚在西好萊塢山頂我哥們那兒, 應該有許多 chick.

你喜歡哪種, 金髮,紅髮?

我說redhead.

於是他說, 我幫你約兩個, 你只要不挑雀斑就行(答主注: redhead 比較容易滿臉雀斑), 然後你挑一個,今晚帶回家, 說辦就辦, 你是我的朋友, 肯定沒人拒絕.

我說不行, 我是信主.

他說, 信主就不能擦 B 了嗎?

我說, 差不多, 婚前肯定不行.

然後深深吸了一口萬寶路. 目光撒向天空無窮盡處

他說你再想想.

過了一會兒,他就走了, 準備晚上活動去了.

8pm, 他發來簡訊, 說, 你來吧.

我說我不去了.

他說,因為基督教? (他是猶太人)。

我說差不多, 內心不平安,主並不會喜悅那個作為。

他說,就沒別的原因了嗎.

我說,我穿的是 crocs 和大褲衩子, 不符合 dress code.

於是他發來:

意思是, 哥們你丫回去換下衣服不成么?

我晾了他一個半小時再回復的 裝作電話沒電了

丫就不理我了

-------------------------------------------------------------

他是某著名電影studio的41歲director,不結婚,不生育.

-------------------------------------------------------------
我有時候挺想搬到明尼蘇達的, 或是德州. 保守地方適合我.


星光大道的盡頭就是一張床


兩個MM,身材、長相、演技都差不多。
為什麼用你而不用她?總得有一定的規則!這叫「明規則」,不叫「潛規則」。

你付出了很大努力,床也上了。終於被定為女一號。這叫明規則。
戲要開拍了,導演突然改變決定,把女一號換成了領導的女兒。這叫潛規則。


別說好萊塢有沒有潛規則,連奧斯卡都有潛規則。

發一篇公號上(江湖夜雨不熄燈:jhyybxd)的文章:奧斯卡和它的「潛規則」

演員想贏得一座小金人,最需要的什麼?很多人會說,是演技

沒錯,演技是第一位的。但放眼奧斯卡歷年提名名單,有哪一位演技不好?誰能捧得小金人,拼得僅僅是演技嗎?

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當演技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的時候,最終要得獎,拼得必然是其他什麼東西。

很多時候,功夫在熒幕之外。

聽上去,好像一副「陰謀論」的樣子。的確,奧斯卡歷來以公平公正、尊重藝術著稱,很難想像,在那個絢爛華麗、一塵不染的舞台上,會有一些除了電影、除了藝術以外的東西。

但是,聚光燈前面,永遠是一片光明,燈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陰影卻一直存在。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剛落下帷幕,各個獎項塵埃落定。小李子「不負眾望」加冕影帝,拿下了夢寐以求的人生第一座小金人。

讓我們在一片可喜可賀的歡樂氣氛中,談一談在好萊塢式浮華的背後,奧斯卡那些影影綽綽的「潛規則」。

文章有點長,大家慢慢看。

一、「純白」奧斯卡

奧斯卡評獎最「明」的一條規則,是匿名投票。

6000多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評委投票,最終決定「鹿死誰手」。評委都是些什麼人?奧斯卡稱成員由「在電影領域最成就卓著的男男女女」組成。

實際上,如果給這6000名評委做一個肖像描述,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白人、中老年、男性。

《洛杉磯時報》的一份調查表明,評委中有94%的是白人,77%的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2歲。

可以這麼說,這是一個男人的世界,是一個白種男人的世界,是一個老年白種男人的世界。

亞裔、非裔、墨西哥裔以及女性的觀點?對不起,靠邊站。

這解釋了為什麼奧斯卡影帝的平均年齡接近45歲,為什麼牌正條順顏值高的男演員難獲青睞,發福、禿頂、扮丑的更可能得獎——每個人看電影,最終都是在看自己。歷經苦難的中老年男性,更能引發評委的共鳴。

這也解釋了為何連續兩屆頒獎禮都是「純白」奧斯卡——提名的最佳男主、女主、男配和女配四大類獎項共計20個演員,全部都是白人。

▲第87屆頒獎禮提名,「純白」奧斯卡

美國黑人導演斯派克·李說:「連續兩屆,獲表演類獎項提名的20名演員清一色全是白人……難道我們不會表演嗎?」眾多黑人明星也公開抵制本屆奧斯卡。

不管你抵制或不抵制,「規則」就在那裡。要獲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是——迎合中老年白人男評委的口味。

正因為此,衍生出了一種電影,處處朝評委G點而去,專門為沖獎而生


二、奧斯卡「特供」

我們熟悉賀歲檔電影,暑期檔電影,但未必熟悉頒獎季電影。

這類電影有一個顯著特點——務必順著評委口味來。

題材是評委喜愛的,劇本是嚴格挑選的,要邊緣,要深刻,要尖銳,要文藝小眾。主流商業大片怎麼會入學院派的青眼?沒比先輸了一半;

情節是精心設計的,便於演員發揮,要展現苦難,要人性掙扎。為了角色,要爆肥,要枯瘦,要茹毛飲血吃生肉。

好萊塢男影星生生被逼成了「橡皮人」,貝爾《機械師》和《鬥士》中枯瘦如柴,又在《美國騙局》中挺著大肚腩出場,馬修和萊托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雙雙變成紙片人,小李子在《荒野獵人》中瘋狂扮丑、花式自虐。

▲忽肥忽瘦的蝙蝠俠貝爾

這叫甘為電影犧牲,一切以藝術之名。

可實際上,這是製片公司和演員聯手炮製的一杯「奧斯卡特供」,且等評委一飲而盡。

既然是特供,自然不在乎票房。許多頒獎季電影根本沒有上線,卡著評獎節點新鮮製作出爐,送給評委們先行鑒賞,誠意滿滿。

待到評獎將近,網上「意外」出現了泄露的資源種子,於是大眾們也得以一睹影片,順便營造起輿論和口碑。

既得聖意,又贏民心,一箭雙鵰。

那泄露了以後還賺錢嗎?頒獎季電影,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的。但是,也沒人會真干賠錢的買賣。

各方都已經盤算好了:藝術電影博名,商業電影獲利。

大牌演員需要藝術肯定,電影公司需要口碑和影響力。各司其事,各取所需。長線放遠鷂——賺錢的還在後頭呢。

大家深諳其中道理:不管是好萊塢,還是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名和利,永遠攜手而至、形影相隨。


三、公關的力量

提起公關,不得不提到韋恩斯坦影業。

這個LOGO出現在無數知名電影的片頭片尾。而無數的奧斯卡獲獎電影,都離不開韋恩斯坦影業的幕後推手。

讓我們簡單數一下近幾年與韋恩斯坦有關的奧斯卡影片——《模仿遊戲》、《藝術家》、《國王的演講》、《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林肯》……

這些背後的推手,都是來自叫「奧斯卡背後的男人」——哈維·韋恩斯坦。這個拿下了幾百項奧斯卡提名和幾十座小金人的男人,把奧斯卡獎項玩弄於股掌之間。

▲有段時期,奧斯卡幾乎要跟「哈維」姓

韋恩斯坦公關的方法並不鮮見——操縱媒體、遊說評委、抹黑對手。說白了,買軟文、雇水軍、舔評委

在他運作下「做掉」對手獲獎的案例不勝枚舉,《美麗心靈》、《社交網路》……最知名的當屬1999年,《莎翁情史》幹掉11項提名的《拯救大兵瑞恩》當選最佳影片,被稱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大冤案」。

就這樣,「跟著韋恩斯坦有肉吃」,成了又一條奧斯卡「潛規則」。

史上第二年輕的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甚至在獲獎感言中半假半真地「打趣」說:「感謝哈維幫我幹掉所有對手上位。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四、奧斯卡,也是一場戲

奧斯卡,終究還是屬於電影的獎項。

電影賣的是什麼?是幻覺。在熒幕上,演員把虛假的故事用最真實的方式展現出來,讓你沉浸其中感受喜怒哀樂。

好萊塢賣的是什麼?是電影。但說到底,好萊塢兜售的是夢,是功成名就的夢,是萬人仰視的夢,是高峰跌倒低谷、是從無名小輩到超級巨星的夢。

奧斯卡頒獎禮作為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年度彙報演出」,也是一出扣人心弦的大戲。

當馬修麥康納從「專註露肉二十年」的銀幕花瓶到憑《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捧得最佳男主角,劇本上寫得是「脫胎換骨」

當梅爾·斯特里普時隔29年再次捧起小金人時,劇本上寫得是「寶刀未老」

當大表姐勞倫斯22歲就捧起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劇本寫得是「少年得志」

當小李子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沖奧卻此次鎩羽而歸,劇本寫得是「求之不得」

它是一個得失只在一瞬、人性濃縮展示的舞台。每一個成功都無比值得讚揚,每一次失敗都無比值得惋惜,喜極而泣的眼淚來的比熒幕上更加真實,低頭落寞的一瞬也要比以往更讓人唏噓。

它是一場無比真實又被無數看不見的手精心操縱的一場華麗真人秀。一切都被包裝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戲碼里,被明星、公關、製片公司和媒體聯手呈現在人們面前。

奧斯卡是一個頒獎禮,但又遠遠不只是一個頒獎禮。因為在它身後,關係著一個數百億美金的巨大產業和眾多傳媒娛樂帝國的興衰命運。

在藝術背後,它還有一套自己的名利規則和商業邏輯。

這便是奧斯卡和它的「潛規則」。

————————————————

更新:這屆奧斯卡男主女主沒有太大懸念被卡西和艾瑪奪走,男配女配被阿里和Viola 獲得,這屆金像獎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說自己不是「純白」奧斯卡了。

P.S. 《月光男孩》最佳影片,第一次頒獎嘉賓錯念給《愛樂之城》......求陰影面積


對大多數願意被潛規則的人而言,潛規則不是問題,是否兌現或能否兌現才是問題。


個人有比較深的演藝圈背景,這個背景指的是家裡人,潛規則貌似這裡指的是男女關係?我發現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貌似特別容易忘記自己在討論什麼樣的人在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潛規則這個東西並不分地域,有或者沒有取決於導演想幹嘛。或者說的假大空一點就是這個導演是為了藝術,理想還是為了生活拍戲。

為了理想拍戲的導演是痛恨潛規則的,不點名說誰,認識一個導演曾經痛恨潛規則到不是萬不得已他甚至不願意用自己知道被潛過的演員,自己更不會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首先我不能相信你的履歷,其次我不能相信你的人品。他自己不潛也絕對不是因為品德高尚,而是這個人略有點神經質,完美主義的過分了。他想要的就是完美,不能讓任何事情干擾自己拍戲時候的判斷。

問題就在於,為理想拍一兩部戲的人多,為理想拍一輩子戲的人少。而且為理想拍一輩子戲的人絕對不會是所謂的名導,他們會因為這個得罪太多人,人際關係會因為這種追求被徹底破壞。所以演藝圈和每一個圈子一樣,有底線是好的,但是不能過分固執,不達到底線需要適度妥協。

到最後,這個導演還是潛了,而且潛的特別凶,說白了就是自暴自棄了。說這件事情的點就在於我的認知中能阻止一個導演潛演員的只有導演自己的理想,那麼多男男女女躺在紅沙發上等著你來那啥,能忍住的不多。但這種理想看似偉大其實沒有市場。

並不是說你得潛規則才能如何如何,也不是因為有理想才能所以被如何如何,很多時候大家鑽進一個牛角尖,我特立獨行所以被一二三四五,那算了,別人怎麼辦我怎麼辦吧。他不會去想到底是不是自己因為有理想而不被接受,或者自己不需要放棄理想,只要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候換個方式就行。

心理變態的人很少,你有理想所以我煩你,這種人不多。如果這些固執與理想的人年紀大一點想法會很不一樣,但是天才很少有很大年紀才展露頭角接觸骯髒事情的。

這種官不究民不舉的事兒,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到哪都一樣。


--

『一切行業都有堅守的道義和無法拒絕的理由』


性交易弄不好變成性騷擾或性侵的案件,國內有張鈺國外肯定也有,但好萊塢好像很少這方面的官司,印象前幾年有個歐洲導演因為性侵案件回不來美國還是回不來歐洲忘了,查查大牌演員的緋聞史也能管中窺豹。但是國外法律風險比國內高很多,睡不出來難免不出個魚死網破的洋張鈺。科比的性侵案件據說就是仙人跳,差點斷送了前途。


第二,有些不能算是性交易,你說鞏俐是睡張藝謀睡出來的,他們之間還是有感情在一起好多年,行業內的戀愛婚姻,日久生情很正常,不等於潛規則,這個行業潛規則不比其他行業少,但也不會其他行業高太多,記得有個導演說,潛規則也不少容易的事情,你跟其他導演製片或投資方睡了,完了上其他人戲睡不睡?名聲臭了很難混,另外,還有觀眾買不買賬的問題,張x這種,睡也睡不出來,長相普通,演技沒有,觀眾看什麼吧,不可能去睡觀眾吧,在一個相對充分競爭的行業,競爭本身也會遏制潛規則的尋租空間。


曉松奇談某期談好萊塢近代最牛掰的幾位製片人/導演,直接說出了大表姐Jennifer Lawrence與鬼才製片剪不斷理還亂的love affair,久聞娛樂圈是個大染缸,沒有把不到的妹,只有不肯花的錢,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轉自小說《教父》


圖片來自《曉松奇談》20160610期。

矮大緊在圈內浸淫多年,果然有很多八卦(???ω???)


有。

二戰時期,好萊塢的大量主要studios都和政府有密切的合作。當時的美國戰時情報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r OWI)是一個存在了三年多的,扭轉了好萊塢在二戰時商業版圖的一個強悍機構。比如說,光是華特迪士尼公司,在1942年中之前,就有96%的製作是基於政府合同的。好萊塢在二戰時期,將自身納入羅斯福的「總體戰」策略中,美國在自身參與二戰時期,窮盡了國家的所有力量參戰。為了二戰建造出來的許多個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or MIC)堪比各種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型項目。

迪士尼在戰時大量製造愛國動畫,擴散反法西斯的信息。很多電影/動畫製作精良,往往攜帶了大量有宣傳色彩的信息。這裡用一部動畫來舉例。

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 (1943) 是一部普及空戰常識和「正常化」、「卡通畫」空襲的迪士尼動畫。這部動畫於迪士尼的第一步動畫長片《白雪公主》上映6年後開始製作,《白》是美國電影史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其實這說明「動畫長片」其實在當時是算是比較新的概念(相當於現在用VR做宣傳?)。

這部電影不僅使用了動畫手段來「淡化」空襲帶來的驚人損毀,還使用了動畫+真人結合的方式(當時流行的動畫形式)來向觀眾說明納粹和日本如何如何站在人類文明的對立面。

電影結尾是一段轟炸日本的動畫(裡面的轟炸場景沒有出現平民。使用了高空視角。看過《螢火蟲之墓》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地面上的日本人在美軍的輪番轟炸下經歷了怎樣的九死一生)。電影結尾還有雄鷹(美國)和黑暗章魚(日本帝國)的打鬥,簡直get到了美國戰時宣傳電影的每個典型。學習文化史或者看興趣的的朋友們可以去youtube搜來看看。是非常有價值的史料。


上圖(抱歉像素實在太低了……)


轟炸日本「工廠」 —淡化、掩蓋轟炸日本平民和城市的事實。

代表美國的雄鷹:


推薦閱讀:

銀行業有哪些潛規則?
考駕照可能遇到哪些需要注意的「潛在規律」?

TAG:好萊塢Hollywood | 潛規則 | 美國電影 | 好萊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