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篡漢和司馬家篡魏有何區別?為何貌似普遍認為司馬家道德敗壞罪有應得而對曹家無過多批判呢?

題主太祖腦殘粉~無任何偏見。
不知有沒有犯了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錯誤,但看各種論壇還主要是對司馬家的鄙夷和批判更多。
除了司馬家弒主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我之前寫過一個答案,搬運下如何評價魏晉時期的司馬家族? - 知北游的回答

總結一下:司馬氏以陰謀當國,對天下的功勞和曹操削平四方根本沒得比,曹魏對漢室以客禮相待,漢獻帝的下場還是不錯的——曹丕即位,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謚號為孝獻皇帝。(原文見下方引用資料)——而司馬氏對曹髦做的事,狠毒未之有也,奪位之後的作為又太差,把好好的天下給折騰的亂七八糟。對外,曹操分割南匈奴,北擊烏桓,揚威塞北,而司馬氏,能作到五胡亂華這個地步,真不談了。

「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後漢書》)。

「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三國志》)。

曹魏青龍二年(234)三月,劉協病逝,享年五十四歲。魏明帝曹睿聞訊後,「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制」,並宣布大赦天下。八月,劉協被安葬于山陽國,陵曰禪陵,置園邑。諡號為孝獻皇帝。

在歷代所有皇族中,司馬家族,是我最為不齒,最最鄙視的一族。
無大功於天下,以陰謀當國,光天化日弒殺君主,晉朝因這份原罪再不敢提倡所有封建王朝都要提倡的「忠」字,只敢言孝,也算他們還有點自知之明。奪位之後作死不已,憑曹魏數十年積累,一旦偶得天下,就腐敗不堪、酒池肉林,王愷石崇相互炫富,載之正史,武帝司馬炎還親自參戰,幫助王愷,如此朝廷,也配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朝廷!?這還不夠,殺完了外人自家內部還要互相吞噬,八王之亂、自相殘殺,耗盡中原幾百年元氣,使神州大地一片生靈塗炭,蠻夷戎狄紛紛入主中原,華夏的尊嚴第一次被踐踏的徹徹底底。然後屁股拍拍,跑過長江繼續醉生夢死,江南風流繁華地,竟然成為了這幫人渣廢物最後的庇護所,江南恥之!

《漢晉春秋》日: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王經日:「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詳。」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日:「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率童僕數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日:「事急矣!當云何?」充日:「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


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己出,情不能安,有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從僕射李昭等發甲於陵雲台,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沈、業馳告於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天子知事泄,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日:「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

——(晉書.文帝紀)

「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第一次有這樣令人髮指的事情,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弒君,惡及後世,夫子著春秋而使天下亂臣賊子懼,而晉,君主本身即亂臣賊子,天下是非黑白都由此顛倒,上古以來的千年到魏晉僅存的一點好風氣都算被司馬家族敗光了,罪莫大焉。

晉明帝時,王導、溫嶠一起謁見晉明帝,晉明帝問溫嶠前代是怎麼得到天下的。溫嶠還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王導說:「溫嶠年輕,還不熟悉這一段的事,請允許臣為陛下說明。」王導就一一敘說司馬懿開始創業的時候,誅滅有名望的家族,寵幸並栽培贊成自己的人,以及司馬昭晚年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晉明帝聽後,掩面伏在坐床上,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能長久呢!」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明帝聞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安得長!」

這是司馬家族的後人,聽說了當年的事,發出的感嘆「若如公言,晉祚安得長!」
弒君罪大,但司馬家族真要是明君輩出,立大功於天下,尚可挽回其臭名。唐太宗殺兄逼父以得皇位,但是太宗確實是千古明君,以大唐皇帝加天可汗之名君臨四方,擒突厥可汗獻俘於長安,萬國來朝渭水東,貞觀之治冠絕古今。以此功績,尚且惴惴不安於玄武門之事。而司馬家族呢,德既不堪,有罪無功,晉武帝揮霍不已不提,大肆分封諸王,給天下埋下動亂的伏筆。晉惠帝更是有名的大白痴,「官私蛤蟆」,以及那句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真是貽笑千古。至於圍繞在司馬家族身邊的外戚宗親,更沒一個好東西,八王之亂你殺我我殺你殺的不亦樂乎,把天下折騰的亂七八糟。

臣自涉州疆,目睹睏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晉書·劉琨傳》

魏武昭烈這些英雄們,若知道他們奮鬥一生的偉大事業,到最後天下卻被這樣的一群奸詐小人奪到手,還折騰成了這副鬼樣,該要氣的詐屍吧!魏武帝若知道當年他出塞擊烏桓,揚威塞北,短短几十年後,竟然被這群司馬豬折騰到整個黃河兩岸都是戎狄,不知該作何感想。

「至洧倉,又為勒所敗,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沒於賊。」看見司馬氏幾十個王全被石勒殺了個光,讀史至此,反而心生無比快意。給他們這些渣滓逃了一部分到江南去還活了那麼久真是蒼天無眼!要我說就該統統被牽到黃河淹死!


使天下無有曹孟德,也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現在有了司馬家,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了。


之前的諸位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再補充兩句個人淺見吧

首先,曹魏和兩晉期間發生的一系列變故可以看作秦漢帝國崩潰後一段時間裡道德法統全面崩潰的組成部分。這期間可以勾勒出整個文明消沉瓦解的過程——東漢末年一系列政治動蕩、皇權旁落和外戚宦官互相殘殺導致了黃巾之亂和董卓事變,「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過去的傳統和繁榮到這個時候已經被破壞的很嚴重了。

曹魏蜀漢等可以看作是舊日傳統的餘暉——曹操劉備等人畢竟還是帶著理想試圖再造秩序的,漢室已經被證明無法延續了,漢獻帝從登基開始就是個傀儡,某種程度上是曹操的存在才使得漢朝可以繼續維持,「設使天下無有孤,不值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言不虛。篡漢的曹丕也是個有理想和抱負的政治家,並且對漢獻帝和忠於漢室的臣子也是比較寬容的——楊彪這樣拒絕出仕的人仍然能得善終,漢獻帝也可以繼續享有萬戶封地,直到明帝時期才去世。

司馬氏就大不相同了,他們用殘忍的方式廢立(齊王芳)弒君(高貴鄉公),對不肯出仕乃至政見不同的臣子大加殺戮(嵇康呂安何晏),與曹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徹底破壞了秦漢以來所有的道德體系和社會規則,毀滅了所有可能的底線。

曹魏時期皇室之爭最多只停留在曹丕不許曹植留在洛陽這樣的層次上,並且曹氏家族可謂人才輩出。然而到了司馬家就全都是昏君暴政,八王之亂兄弟之間自相殘殺到了極點了,舊日的綱常到這裡全部棄之不顧,也可算作是證明。

我個人認為,這是東漢以來中國古典文明漫長衰落的一部分,大趨勢是隨著一個又一個標誌性事件,舊有道統被破壞殆盡,手段越來越殘暴計劃越來越陰險社會思想越來越沉淪,而司馬家在其中可謂「功不可沒」。到了南北朝就已經登峰造極了——晉時劉禪孫皓等人至少還可以終老,但宋朝軍人出身的建立者劉裕將晉朝末代國君用土活活悶死,宋朝末年兄弟父子相殘的醜劇不斷上演,殘酷程度已經到了讀史者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步,齊朝的創建者蕭道成想要制止也無能為力了,他死後齊朝照樣一片混亂。

到了南北朝末期,號稱繼承王朝正統的南方政權已經墮落到了皇室相殘、軍閥干政、士人每天只想著服散,建康江陵屠殺政變不斷的慘狀了,世道至此可謂是已經黑暗到了極點。這一文明的集體墮落最終由北方胡漢結合的政權畫上了句號——新秩序即將到來。

這是歷史整體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是其中還有些值得注意的小細節與變數,司馬氏帶來的慘劇或許是可以避免的,在此處僅舉一例——如果曹丕(40歲終)曹睿(沒活到40)中有哪怕一位能活到曹操的歲數,也許事情就會有改觀吧,至少司馬家的陰謀不可能有施展的餘地了。讀史至此,總不免產生這樣難以排遣的惆悵和遐想。


謝邀

司馬家除了弒君篡位還有一個問題,不稱職。

其實西晉的外患根本就不嚴重。曹操時代的北征將烏桓的威脅消滅在萌芽當中,曹操甚至能將匈奴大單于軟禁做人質。曹家的威名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曹操一句話,左賢王就得把蔡文姬送回來。

可是司馬家自八王之亂自相殘殺時就大量僱傭胡人參戰,讓他們得到了自由、武裝和組織,壯大了胡人,司馬家這幫王爺們又壓制不住、致使漢人丟掉了半壁江山。

看一個政權不能只看他的內戰水平,對外硬不硬才是關鍵。


玩過一款類似大亂斗的三國志11MOD,叫血色衣冠,其中對晉朝司馬家族的評語是「表現平平」。表現平平這個詞,用的真是巧妙了,以至於直到現在我還記得。

歷史上對司馬懿乃至於整個司馬家族發跡的評語不少,其中最精髓的,應該是石勒的話。石勒說,如果我遇見了劉邦,我就北面而事之,和韓信、彭越爭先,如果我遇見了劉秀,那也可以逐鹿中原,大家拼個你死我活也算是楚漢2.0版,但是大丈夫做事,應該堂堂正正,不能學曹操司馬懿一樣,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以狐媚取天下。

我說石勒的話精髓,指的是「狐媚」這個詞用的精髓,但實際上,這句話對一半,錯一半。以狐媚取天下,司馬懿確實是這麼做的,但是曹操不是。

黃巾之亂先給了東漢一記重拳,董卓入政又再給東漢添了一把火,從那時候開始,東漢其實已經亡了。那時候的天下是怎麼樣的呢?軍閥割據,盜匪橫行,流民遍布,大抵就是如此。

是曹操,一步一個腳印,開始了統一和復興之路。到曹操死之前,東漢的十四個一級行政區,曹操統一了十個半: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司隸校尉部、雍州、涼州還有半個荊州。這十個半里,哪個是狐媚取來的呢?以狐媚來評價魏武,不免顯得貽笑大方。

而且,曹操做的可不僅是統一,他清除了貪官污吏,肅清了盜匪,根治了東漢宦官外戚黨政的頑疾,這裡哪一件不是對天下有益的事情呢?當然他確實也干過屠城之類的缺德事,這我不否認。

曹操欠漢朝的,無非是「天子的名義」這樣東西,這樣東西,在曹操統一征戰過程中可是幫了大忙,但相應的,曹操也給了漢朝一個相對體面的結局——沒有曹操,漢朝皇帝被軍閥們當成玩物驅逐追趕也說不定,傀儡雖然不爽,總比玩物要好些。

曹操的天下,自己赤手空拳打出來的,曹丕稍稍厚厚臉皮接走了,沒啥大問題,如何稱得上狐媚呢?倒是董承這種人,狐媚曹操玩政治陰謀,才是應該為人不齒的。

再看司馬家,司馬家的天下,可不是司馬懿赤手空拳打出來的。沒有曹操,漢也亡了,沒有司馬懿,魏卻未必會亡。

司馬懿打過仗的,還打的相當漂亮,孟達公孫淵,這都是司馬懿掃平的。但漂亮歸漂亮,說到底這都是局部戰爭,和曹操的統一中原不可同日而語。至於內修政治,安定民生什麼的,司馬懿就更沒有干過了,那是荀彧毛玠陳群崔琰這些人的功勞,和司馬懿沒有關係。

那司馬家是怎麼取天下的?狐媚。

先是媚曹操,深夜辦公加班加點啥的也就算了,以軍司馬之職,親自喂曹操騎的馬,這不是狐媚嗎?莫非「軍司馬」就是負責「司馬」的?

於是曹操原本對司馬懿有點疑心的,也就沒有再去深究。

司馬懿也媚曹丕,從魏王世子媚到死。到曹丕死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是託孤重臣了。託孤重臣有四人,除了司馬懿,還有曹真曹休陳群。曹真漢中擊敗高翔,涼州討平張進,江陵擊破孫盛,資歷足夠軍功赫赫。曹休是在討伐東吳三路大軍中唯一取得大捷的統帥,曹操評價為千里駒。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影響中國歷史幾百年,更是一代名臣。司馬懿此時沒有平過孟達,沒有打過公孫淵,究竟何德何能和這三人並列託孤?無非是狐媚罷了。

明帝上位,司馬懿才多多少少拿出了點真本事,孟達公孫淵確確實實是漂亮仗,無可辯駁。對諸葛亮,雖然沒有什麼戰績,但總歸不至於一敗塗地——反正曹真以前也拿諸葛亮沒辦法。

偏偏這時候司馬懿又有黑材料出現了,曹操屠城不假,司馬懿平了遼東之後,卻也濫殺了近萬人。曹操干過的事,司馬懿現在也幹了。屠城之外,曹操對自己人還是挺大方的,司馬懿卻不是,遼東寒冷,士卒請求把打公孫淵得到的諸多棉衣戰利品暫且借給他們取取暖,司馬懿不肯——這種事曹操沒幹過。

明帝死了,司馬懿又開始玩狐媚了,這次是狐媚曹爽,裝病喝不了葯聽錯地名啥的,拿不了影帝真是可惜。最後高平陵政變,劇情陡然轉折,要內心戲有內心戲,要戲劇衝突有戲劇衝突,奧斯卡確實很喜歡這種橋段。

司馬懿掌權之後,曹爽一族被誅,李勝、桓范、丁謐、畢軌、鄧颺、何晏等曹爽黨人,每個人也都被族誅。然後夏侯玄、張緝、樂敦、劉賢等人被族誅,再然後王凌、令狐愚、曹彪等人被族誅。

這裡我不厭其煩的翻閱資料把每個人名都列出來,就是想看看到底司馬懿有多狠,最後列完我自己也被震驚了,上面的每個人,死亡都是連誅了三族,可以想見當時的曹魏政治場是多麼的血雨腥風。司馬懿,太狠了,不止像狼一樣回頭,也像狼一樣殘忍。

從赤手空拳到執掌大權,曹操是靠著自己的本事一點一點打出來的,司馬懿是靠著自己的狐媚一點一點偷出來的。兩者相提並論,真是對魏武最大的侮辱。而且這還只是司馬懿和曹操的對比,曹家篡漢,到曹操死,就已經結束了。而司馬家篡魏,司馬懿死了,還有司馬師,司馬師死了,還有司馬昭。弒君這種事,司馬家都幹了,還有什麼他們干不出來的呢?

魏武英雄一世,一時不察,被司馬懿的狐媚忽悠了,真是歷史一大遺憾。

晉明帝司馬紹,後來問王導:晉朝是怎樣取得天下的。王導一一講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故事。明帝聽完,只能說:晉祚豈能久乎?

讓自己的後代都為自己感覺到羞恥,這就是司馬懿父子三人乾的事情。


對曹家無過多批判?魏太祖武皇帝表示如果可以一定要把羅貫中殺了,把《三國演義》列為禁書。再過個一千年,曹操在戲劇的形象還是白臉,你信不信?只要劉備、諸葛亮、關羽一天沒有走下神壇,曹操就要繼續當最偉大的反派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會在老百姓心中走下神壇嗎?我自己每天早上醒來都要燒香給祖先、土地和關公,覺得並無不妥。

曹魏篡漢,「尺土一民,皆非漢有。」無恥是無恥,但卻是事實,獻帝一生顛沛流離,是曹操平定各路諸侯,讓行將就木的東漢王朝續了三十年命。每當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我只有一個感覺,東漢是時候亡了,但曹丕何德何能可以登上帝位?要當皇帝應該也是曹操吧。但事實就是如此,曹丕通過和士族徹底妥協,得到了士族的支持。登上帝位,不過你曹丕可以這樣做,別人也可以,於是幾十年後「尺土一民,皆非魏有。」天道好輪迴,報應不爽。

不過,這一次,我只讀到了無恥,司馬一家何德何能可以脅迫皇帝?不要以為你是《火鳳燎原》的主角,你就可以洗白。哪怕《火鳳》為徐州屠城洗白,但泗水為之不流的事實我還是知道的。

為什麼我對司馬家評價不高?不是因為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些破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表示我怎麼可能想得到?純粹就是因為司馬家奪權的時候,簡直讓我無語。

司馬懿對魏國立有大功,沒錯,確實功勞很大,但是立功的資本都是曹魏政權提供的。漢獻帝除了一個名分之外,給曹操提供了軍隊嗎?提供了錢糧嗎?
曹植在《與司馬仲達書》里寫道:「今賊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區區之吳爾!無有爭雄於宇內,角勝於平原之志也。故其俗蓋以洲渚為營壁,江淮為城塹而已。若可得挑致,則吾一旅之卒足以敵之矣。蓋弋鳥者矯其矢,釣魚者理其綸。此皆度彼為慮,因象設宜者也。今足下曾無矯矢理綸之謀,徒欲候其離舟,伺其登陸,乃圖並吳會之地,牧東野之民,恐非主上授節將軍之心也。」是不是覺得司馬懿有點養寇自重的味道?

高平陵政變,確實很精妙,但是曹爽最後聽信陳泰的勸說,是因為司馬懿保證不殺他,後來,司馬懿誅滅曹爽三族。蔣濟都表示看不下去了。你能想像曹操會對著楊彪、指著洛水保證不殺董承?

冤殺夏侯玄、嵇康被殺,入世的名士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出世的名士嵇康被司馬昭殺。你河內司馬家以詩書傳家,以禮教治國。對付這種不聽話的名士則以禮教殺之,一如曹操殺孔融。我沒意見。

但賈充弒君之大罪,你怎麼不以禮教殺之?
《魏氏春秋》:帝之崩也,太傅司馬孚、尚書右僕射陳泰枕帝屍於股,號哭盡哀。時大將軍(司馬昭)入于禁中,泰見之悲慟,大將軍亦對之泣,謂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大將軍久之曰:「卿更思其他。」泰曰:「豈可使泰複發後言。」遂嘔血薨。

不提弒君,那就說一下司馬家是如何對待自己君主的葬禮。
《漢晉春秋》:丁卯,葬高貴鄉公於洛陽西北三十里瀍澗之濱。下車數乘,不設旌旐,百姓相聚而觀之,曰:「是前日所殺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臣(裴)松之以為若但下車數乘,不設旌旐,何以為王禮葬乎?斯蓋惡之過言,所謂不如是之甚者。

正如曹操要成為劉備、諸葛亮的反面,司馬懿不也成為諸葛亮的反面嗎?

我們看看同為託孤大臣的權力鬥爭,李嚴和曹爽的下場是如何天差地別?李嚴貶為庶人,其子仍然得到重用。而曹爽被滅族,秦伯南(曹真生父)、曹真父子二人對曹魏皆有大功,子孫竟被誅滅。

再看看二人子孫,《三國志》: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諸葛瞻、諸葛尚父子二人後來戰死綿竹。
司馬懿的子孫?天下哪有世襲的託孤大臣?


謝邀。

曹丕篡位前的大漢是曹操花了一輩子打下來的,子承父業,拒西蜀,退東吳,這叫眾望所歸。

司馬篡位前的大魏是被司馬家給禍害成那樣的,臣弒君主,叛八王,亂五胡,這叫眾矢之的。

至於樓下說大魏也是司馬家三代心血,其實不然,如若曹氏夏侯氏掌權,曹魏境內未必會有多少人叛亂,這些人叛亂自然不算什麼好鳥,也不一定是曹魏的忠臣孝子,但倘若曹氏親族在位,他們就沒多少理由叛亂了。

至於防禦姜維——我覺得夏侯霸還挺厲害的,他幾個弟弟也不菜,陳泰郭淮未必不會傾心幫忙——司馬代魏前後,朝內朝外多少人在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可曹丕代漢呢,青徐那邊也沒怎麼很鬧起來吧?

我只敢用未必,歷史不容假設。


現在我們評價皇帝時,道德並不是第一標準,楊堅、趙匡胤欺凌孤兒寡母、朱棣趕跑侄子,李二更狠,連爹帶兄弟一塊整了。
但人家有能耐啊
曹總力挽狂瀾南征北戰,給大漢留了最後一絲體面,曹丕、曹睿也可圈可點。
司馬氏除了臭不要臉還有什麼拿出手的
——————————————————————————————————————
一直以來,曹操才是奸臣的第一標準,比如袁世凱當年就被滿清大員稱為活曹操,搞笑的是北洋軍歌,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合著活曹操也喜歡趙雲啊。
可後來,曹操被太祖看中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這是多麼推崇!

1954年夏,太祖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
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1957年4月10日,太祖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說:「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8年11月,太祖在接見河南安陽縣委書記時談到曹操,他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還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同月20日,太祖在武漢召開的座談會上又談到曹操,他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三國演義》把曹操當作奸臣來描寫,《三
國志》則把曹操當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他還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可是因為《三國演義》又通俗又生動,所以看的
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台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這一點可以說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說曹操是奸臣,那
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1958年12月,太祖讀《三國志集解》中盧弼對《讓縣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時,針對盧弼對曹操的指責,寫了這樣一段批語:「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李太白云:『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此為近之。」


  1959年2月,太祖讀了《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翦伯贊寫的《應該替曹操恢複名譽》一文後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的兩晉統一鋪平了道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是繼承司馬遷的傳統,而是繼承朱熹的傳統。


  1959年4月23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北京大學教授吳祖緗寫的《關於〈三國演義〉(三)》(案:《關於〈三國演義〉》之一、二,分載於1959年
4月9日和15日《北京晚報》第三版)。太祖讀後,即於吳文發表的第二天,即1959年4月24日,太祖專門請辦公室秘書林克找來吳文《關於
〈三國演義〉》之一、二來看一看(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第219頁)。他對吳文中關於不能因為《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正統歷史觀,就
否定它的民主思想的觀點,十分注意。此次太祖雖然沒說什麼,但聯繫他此前此後對曹操的評價,亦可將此列入他評曹操的範圍。


  1975年,太祖談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時說:「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


  1976年,太祖為了說明在實踐中才能增長才幹的道理,還舉曹操沒有上過大學的例子加以說明。

所以說,誰還敢黑曹操?誰還能黑曹操?給曹操翻案,才是主流輿論。
易中天在太祖教導下成長,吹魏抑蜀也是順理成章。
至於司馬懿?文人墨客都懶得理他,中國歷史上這種窩裡斗的篡位者多的是,沒什麼好扯的。
現在論壇上流行批司馬家,則是被」三國真正贏家是司馬「這種大行其道的小白觀點噁心出來的。


看看另一位篡位者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

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夾帶私貨翻譯一下:晉宣帝司馬懿此人,文治武功,略不世出,百日滅公孫,旬月擒孟達,牛逼哄哄,天下側目。誰承想遇上諸葛亮,被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受本性徹底暴露。兵多將廣主場坐鎮,皮鞭滴蠟花式蹂躪,不忍看啊不忍看。好容易熬死了孔明,衝出去要洗刷死宅名頭,末了被證明寶典尚未練成,繡花還需努力——你丫個渣受!想想好基友曹丕是咋待你的?生生把你個通房大丫頭拉扯成正宮。好基友剛上四十蹬腿去了,你丫也不守個三年喪,立馬和好基友他娃攪基有木有!攪基也還罷了,他娃居然才活了六六大順啊有木有!你丫命中克夫!可憐基友睿氣息奄奄,見不到你丫就是不肯閉眼,還讓小娃抱著你丫的脖子各種撒嬌——雞湯指數秒殺永安宮!可瞅瞅人家大耳朵和村夫是咋孔雀東南飛的,你丫又幹了啥?基友墳頭還沒幹利索,你丫就吃碗面反碗底,呲牙咧嘴奪人家財謀人性命,噁心,實在是噁心!活該被蠻子開嘲諷模式,灰孫子都不認你個祖宗!以為搞了晉宣部,天下人就不知道你丫是個渣受了?圖樣圖森破!別看你丫鬧得歡,後代自然拉清單——完蛋了不是?團滅了不是?報應吶,報應!

即便屁股完全坐在漢朝一方,也不得不承認曹操至少是個奸雄,貶到極處,不過竊國大盜。再看看司馬 仲達,不過一家賊而已,即便於篡位業界,亦遭同行鄙視,遑論其他?原本如李二一般逆取順守,倒也能一俊遮百丑,可司馬家偏偏逆取逆守,奇葩爭艷,群魔亂舞:論政治,二代坐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論文化,死宅扎堆,嗑藥風度,娘炮當紅,終於把大好河山玩兒成了殘山剩水,讓中原百姓險些成了珍稀動物,如此一渣到底,千古奇觀,還望洗白乎?


蘭尼斯特家族的弒君之罪
佛雷家族違逆賓客之禮,製造血色婚禮的無恥
波頓家族的兇殘
小指頭的陰謀詭計
對了,還有拜拉席恩家的五王之亂

司馬家居然一個都沒錯過,他們也是夠拼的


補充一下樓上答案:
其實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晉朝在中國所有王朝里算是最不堪的一代了,腐化墮落,同室操戈,異族崛起,江山半壁,苟延殘喘。。。。 能把其他所有朝代的毛病集中到一個朝代身上也真不容易。

如果晉朝能打造出漢唐盛世,對司馬家的指責會輕的多。


得國不正,守業無能。


這都可以放在一起對比,簡直強盜邏輯!無理取鬧!!!
漢末之亂是曹家引起的么?是曹家在平亂!
司馬家是幹嘛了?耗子扛槍窩裡反!


區別僅僅在於一點,西晉治理的太噁心…

背信棄義漢高祖定約即毀約
殺兄逼父李世民忠孝全不佔
黃袍加身趙匡胤一樣是竊權

但是人家打仗行啊,但是人家治國行啊
你瞅瞅西晉是個什麼鳥樣子…


區別非常大。
曹魏代漢,是在第一帝國崩潰之後,軍閥、士族和地方豪強在試圖建立新的秩序。僅從對漢室的態度來說,曹魏的手段是相對溫和的,但制度變革是翻天覆地的。此處請參考武帝紀和二荀傳。
司馬代魏,是同一個利益集團內的人事更替。手段是聳人聽聞的,弒君之罪在當時是無可饒恕的。然而西晉初期幾乎全盤繼承了曹魏的政治格局和軍事路線,從這個角度說,魏晉之間的繼承關係清晰到了極點。

我個人不太喜歡「司馬氏罪有應得」這個評價,司馬氏罪當萬死,但天下黎民何辜?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天下承平不過數年,就又迎來史無前例的大分裂,這口鍋只能讓司馬氏來背,但這鍋司馬宣王和他的子嗣們能不能背得住,是個問題。
再反過來說,唐太宗和房玄齡站在後來者的角度評判魏晉之際乃至於南北朝的功過對錯時,是不能對這段歷史進行完全公允的評價的。逝者已矣,生者當如斯。只有讓「道德敗壞」的司馬氏承擔這個罪責,才可能從過去的痛苦和憤怒中得以解脫。從這個角度上說,無論司馬氏能不能承擔得了這個責任,他們都必須順理成章的「道德敗壞」並且最後「罪有應得」。

然而當兩晉隋唐乃至於宋元明清都成為過去時,我們作為現代人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不該被前人的評價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同樣有謀害親兄的惡名,隋煬帝和唐太宗為何形象懸殊如此之大?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算半個開國之君,所以前者無論做什麼都是道德淪喪,後者則似乎另有苦衷。
把天下興亡的原因歸結於君主的道德高下,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觀,能讓只接受過初級歷史教育的普通人也能迅速的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變革,並且實質上契合了我國歷史上對道德和法統的認知。然而認知只是認知,觀念只是觀念,它們能作為歷史學習的參考,但不能作為全部。

PS:對曹家的批判顯然是有的。比如說《三國演義》。


其他很多答案都是從所謂的正統和司馬氏之禍來展開論述的,私以為這並不是其根本...

我個人認為司馬氏與曹魏的最大區別在於權力結構的不同,而這些不同則是後來司馬氏之禍與不得人心的根源。

中國自秦漢以來都是皇權與士族門閥之間的平衡,而皇權占絕對優勢,歷次朝廷衰敗都是皇權衰弱的表現,但是司馬氏的晉卻有所不同,他篡位之前為了能夠上位,勾結部分士族門閥給予過多的好處,這導致的並不是皇權絕對優勢,而是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

而這種局面一旦形成,皇權對於士族門閥只能一再讓步,因為皇權不讓步則容易導致幾個士族一聯合則全局崩盤,因而晉的統一是表面的,其實質依然是分裂

這種局面想必大家是熟悉的,有點類似民國,表面看似統一的但是實際上是軍閥林立,這樣的政權不腐敗是基本不可能的,自然各地民眾的經濟命脈是在各個士族門閥手裡,而且中國的基層組織是以宗族為基礎的,在這種局面下自然人心是渙散的,從而不斷地弱化皇權最終導致徹底的崩盤

簡而言之,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實質上的分裂和統一


司馬師殺張後、廢曹芳的時候,總體評論還是曹家活該遭報應,大快人心的吧。

三國演義列了好幾首詩歌頌此事:

當年伏後出宮門,跌足哀號別至尊。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

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毛批(毛綸、毛宗崗父子):

今人讀董卓之廢漢帝,未有不怒者也;讀司馬師之廢魏王,未有不喜者也。今人讀曹操之弒伏後,未有不怒者也;讀司馬師之弒張後,未有不喜者也。

批判曹家的實在不要太多。

當然後來司馬家乾的事比曹家更惡劣許多……

然而樓主問的似乎是現在中文論壇的狀況?曹粉多多呀,司馬粉少,自然罵曹家的少,罵司馬家的多了……

那麼樓主要接著問為什麼曹粉多呢?這還用說嘛,曹操本身也確實雄才大略,三曹的文采啊故事啊也確實很吸引人。咱們國家的教育啊宣傳啊輿論啊肯定也是有影響的,直接把曹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印象從白臉奸臣翻案成了奸雄,亦正亦邪的更有魅力好么!什麼你沒感覺到國家宣傳的影響?這才是宣傳的高明之處啊,潤物細無聲地讓你以為那本來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隨便搜一篇文章看看毛太祖的影響:毛澤東眼中的「三國」:堅決主張為曹操翻案--文史--人民網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說,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由於《三國演義》又通俗又生動,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按《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台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這一點可以說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兩千年也要翻。

史學界聞風而動。郭沫若、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紛紛發表文章,從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為曹操翻案之風。

1959年8月11日,他在廬山會議上又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也恢複名譽。好的講不壞,一時可以講壞,總有一天恢復;壞的講不好。從此,曹操被恢復了歷史名譽,京劇舞台上的白臉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紅點,以示是好人。

利益相關:本人漢粉,曹丕粉(小眾吧……),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還算比較中立吧……


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黑曹老闆最狠的一題


因為政策原因房產證上掛了漢的名字,但是一磚一瓦都是曹家蓋起來的。


魏武掃清六合和司馬氏弒君竊國沒有可比性,後面還一大家子窩囊廢導致中原生靈塗炭了數百年簡直就是渣透了。我不管玩哪一代三國志都必須殺盡全部司馬氏。


推薦閱讀:

諸葛亮是不是和孟獲對戰很多次,互有勝敗,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八擒諸葛亮?
《軍師聯盟》這部劇這樣歪曲事實,真的不會教壞小朋友和不懂歷史的人嗎?
陶謙為何不讓劉備居下邳而居小沛?
關羽張飛只是屠戶和販棗的,為什麼軍事才能這麼高?
顏良文丑,人如其名嗎?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