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是一條怎樣的河流?為什麼除了楚漢戰爭時期,中國歷史上對它均很少再提及?
謝邀!
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國出於需要,兩次動工修建了鴻溝。鴻溝西自滎陽以下引黃河水為源,向東流經中牟、開封(大梁),折而南下,入潁河通淮河,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濮、獲、渦、沙、潁等主要河道連接起來。下圖為戰國時期的鴻溝主線。
隨著黃淮一帶人工運河的不斷開鑿,鴻溝水系形成,「鴻溝」一名成為黃淮之間人工運河的統稱。下圖為鴻溝水系圖
戰國時代,中原是各諸侯國爭戰的主要戰場。中原的河流大多是東西流向,而鴻溝是南北流向,溝通了許多條大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河漢界」中的「鴻溝」應當是狹義的南北走向的鴻溝,而不是廣義的鴻溝水系。下圖為楚漢鴻溝對峙圖
鴻溝在戰國和秦代都是非常重要的漕運通道, 但在漢初,因梁、淮陽、楚、淮南和吳等諸侯國割據在鴻溝系統流域,這些王國政治、經濟獨立,租稅往往不輸送京師,影響到鴻溝的漕運,同時,漢初採取休養生息政策, 漕運簡化,這樣使鴻溝的運輸蕭條下來,從而導致鴻溝的失修,漸趨淤塞和破壞。但危害最大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忽然在濮陽附近決口,向東南流去, 一直流到大野澤(故址在今山東巨野縣)中,又由大野澤溢出,順著菏水流入泗水, 更下流到淮水。不僅菏水和淮、泗受到了它的灌注,就是鴻溝的一部分也連帶遭到破壞。這幾條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本身不太深,由於黃河水所含泥沙的沉積,就日漸趨於湮塞。鴻溝系統有幾段雖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彼此聯絡的功用減弱了。漢平帝時,黃河水沖入鴻溝,淤塞更為嚴重。直到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景多次治理黃河並恢復鴻溝故道,但並未能恢復整個鴻溝系統(特別是開封以南段的鴻溝水運廢弛)。王景的這次整理,史稱「河汴分流」。下圖為三國時期的鴻溝故道
而成功得到恢復的那部分鴻溝主線,成為後世「汴渠」的西段,隋朝時又成為大運河中「通濟渠」的西段。宋朝時,鴻溝主線的南段更名惠民河。北宋以後,惠民河一帶經歷幾次政權更迭和黃河泛濫,也落得淤塞不通的下場。下圖為宋代惠民河。
鴻溝這個詞,作為地理概念,因漢代水系的淤塞而逐漸被人淡忘;但由於楚河漢界的故事影響深遠,以致鴻溝作為一種抽象概念流傳至今。
本答案作為第二部分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詳見:古地名的落寞——從崤函之險說起
雷池也差不多,廢棄的運河只能在名詞中出現,緬甸蟒蛇的英文名字,錫蘭茶,安南龜,暹羅貓
鴻溝作為古代的一條河流,到現在已經消失了。
推薦閱讀:
※當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请问有哪些高质量的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
※如何评价魏惠王迁都大梁这一举措?
※戰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叫襄子、桓子的?
※勾踐滅吳,後來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