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和藝術最高的品位是什麼?古典還是先鋒?

======================================================================

補個刀
大家一致的回復都是認為音樂品位沒有高低之分,或者說至少不在流派上。可能是因為我錯誤地把音樂本身的質量與品位掛鉤了。前面這些問題也就沒什麼討論的價值了。那麼我換一個問法不知道可不可以?
好的音樂有什麼特質?時間是最為公正的檢驗工具嗎?
再次為自己的無知抱歉了哈,不過畢竟就是因為無知才要求知嘛。
還想問一下,是不是一定要具備理論知識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和資格?比如說,在聽某一首歌的時候莫名的感動和喜愛,對一首歌感到移情和共鳴,或者是對某一偉大的作品的感知,對其神性的敬畏感到底算是什麼(如果不是基於理論分析而是單純的感性感知)?那麼聆聽音樂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提高賞析能力還是為了獲取愉悅?或者說,哪種指向更加尊重音樂呢?


======================================================================

首先想聲明一下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初衷僅僅是為了探討人類藝術探索的精華最高的高度究竟是怎麼定義的。在這裡我暫且把「品位」的高低籠統地劃分為流派討論。如果說將聽國語流行和聽歐美流行的人群品味劃分的依據是語言障礙、國際視野和製作etc., 那麼搖滾、爵士、民謠、靈魂、鄉村和世界音樂呢?這些音樂流派在品位高低的門檻限制有多大的區別呢?電子音樂又算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古典音樂就是音樂品位的巔峰了嗎?

聽classic rock的總是瞧不起聽pop rock的,是因為時間的洗禮讓好的音樂沉澱而越來越有味。那麼除了時間呢?音樂內核所表現的精神如何成為分級的依據呢?比如psychedelic,alternative和punk rock,又或者是grunge和Britpop,到底哪個對聽眾的素養要求更高呢?


如果說古典音樂/藝術高端是因為時間把經典和精華都篩選出來,那麼前衛音樂/藝術呢?這些基於前人的探索和經驗的嘗試照理來說不是應該更高端嗎?為什麼當代沒有超越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的音樂呢?是真的沒有,還是同樣需要時代的檢驗?(或許現在的好音樂過了千百年又是以後的古典音樂?)電子合成器做出來的音樂有可能超越古典器樂的嗎?

還有一個小眾和大眾的問題。為什麼小眾容易給人高端的感覺呢?是因為有能力欣賞的人少數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pink floyd,david bowie在他們的時代會那麼流行呢?品位這種東西到底是天生的還是習得的?比如,一個從小學習樂理知識了解各種名曲的音樂生真的就「懂得欣賞」音樂嗎?一個對音樂理論知識一點都不懂的人對於古典音樂莫名的喜愛算是「欣賞」嗎?說白了,「欣賞」指的到底是懂的理論分析還是純粹的喜歡——作品本身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呢?

問的問題比較多,還請海涵。


認真和@圭多達萊佐 討論了一些問題後前來回答題主。點贊請給圭。
首先我們可以把音樂中的不同流派看作是書法中不同的字體,古今中外從甲骨文到哥特體,從柳體到微軟雅黑,各類字體不勝枚舉。
那麼微軟雅黑比草書品位高尚嗎?
大概沒有這回事兒,頂多是某些人覺得雅黑好看或者草書好看。這便涉及到個人審美。而審美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心理活動,並無高下之分。誰都可以有自己喜歡寫的字體。
那麼什麼事情有高下之分?當你有錯別字的時候。不管一個作家文筆如何優美,文風如何另類,要想有人讀,首先他需要寫對文字。錯一個也許不要緊,錯多了產生歧義,再錯多一點就沒人能看懂了。藝術分析,便是在一定邏輯和結構下挑錯的行為。也是人從內向外解讀藝術的方式。
當你用越抽象的字體寫越長的文章,你就是在用普通人最費力解讀的方式給他們講儘可能曲折的故事。又或者你用最古老的字體寫文言文,那麼你就是在挑戰讀者的知識量。但這些困難妨礙一部作品成為偉大成為經典嗎?與難易度和字體有關係嗎?所以樂曲用何種方式何種風格構寫,編製是宏大還是簡樸,不是考慮樂曲是否「經典」的量級。但是卻是影響你作為欣賞者是不是能輕易理解一個作品的重要原因。所以有知識的音樂生一定是比什麼都不懂的小白更能夠接近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而這個思想贊同不贊同是另一回事。如果做不到這些,就無從談欣賞,一個人能欣賞流行或者搖滾不能欣賞嚴肅音樂只是說明他無法理解更高難度創作的音樂但是能理解流行和搖滾而已。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字體」具有它的時代特性,而一個時代總是有一個時代的道德觀,當你動用感官審美的時候,你總是會受到普世觀念的影響,假設你穿越到古代用簡體字和人通信,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類比當代音樂,在音樂之外的層面上,是價值取向的脫節導致普通人還無法欣賞當代音樂。而題主如果僅以時間為軸來梳理藝術,那幾百年再幾百年,流行就會變經典,小眾就能變大眾,也實在是太菲薄。時間背後是時代,時代背後是一個時期的人,人背後則是各種觀念的集合和變化。(附答題「現代藝術為什麼越來越讓人不解?」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948062/answer/35931594)
那麼最後什麼是品位?
想像一個人參加葬禮,用鏤空娃娃體寫了一幅火星字的輓聯。
這就叫沒品。
有品是你用端端正正的楷書給長輩回信,用浪漫的花體字給伴侶寫下莊嚴的我愛你,用卡通字體設計幼兒園海報,用簡練的黑體給老闆回E-mail。
有品位首先要得體。當一個人能欣賞併合理的使用更多的字體把文章寫得漂亮,這就是一個有品位的人。
(建議各位去看看圭大角蟲的評論區,關於音樂有更專業的解讀)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695771/answer/29028611另一位知友關於「音樂怎樣改變人感受世界」的回答,視野開闊,很有啟發性


好的音樂有什麼特質?時間是最為公正的檢驗工具嗎?

好的音樂沒有共通的特質。時間是相對公正的檢驗工具。

是不是一定要具備理論知識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

不一定。

比如說,在聽某一首歌的時候莫名的感動和喜愛,對一首歌感到移情和共鳴,或者是對某一偉大的作品的感知,對其神性的敬畏感到底算是什麼(如果不是基於理論分析而是單純的感性感知)?

算是感動、喜愛、移情、共鳴、敬畏。

那麼聆聽音樂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提高賞析能力還是為了獲取愉悅?或者說,哪種指向更加尊重音樂呢?

終極目的是獲得生命的大和諧。音樂不是人,它沒有自尊心,不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尊重的是音樂的創作者。無論妳抱著提高欣賞能力,還是獲取愉悅的目的聽音樂,都是對音樂創作者的尊重。

在這裡我暫且把「品位」的高低籠統地劃分為流派討論。

不可以。流派在今天是一種商業概念,它存在的意義是爲了更好地把音樂賣出去。它對於達致良好的品味有負面作用。

如果說將聽國語流行和聽歐美流行的人群品味劃分的依據是語言障礙、國際視野和製作etc., 那麼搖滾、爵士、民謠、靈魂、鄉村和世界音樂呢?

如上,妳不能用流派來劃分品味。很多時候妳可以用一個人厭惡流派的程度來劃分品味:越厭惡,擁有好品味的可能性越高。

為什麼當代沒有超越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的音樂呢?

假設妳說的「超越」是「達到同等水平」的意思:有。Miles Davis、Stephan Micus、Autechre、ABBA 的部分作品都做到了 。不只她們。

是真的沒有,還是同樣需要時代的檢驗?(或許現在的好音樂過了千百年又是以後的古典音樂?)

同樣需要時代檢驗,但這個「時代」的尺度在縮短。三十年在今天足夠了。

電子合成器做出來的音樂有可能超越古典器樂的嗎?

假設妳說的「超越」是「達到同等水平」的意思:有可能。Jean Michel Jarre 做到了。

為什麼小眾容易給人高端的感覺呢?是因為有能力欣賞的人少數嗎?

是的。高端本來就包含人數少的意思,但初級邏輯可以告訴妳這不意味著人數少就是高端。

如果是這樣,為什麼 Pink Floyd,David Bowie 在他們的時代會那麼流行呢?

因爲有的時代比別的時代更重視藝術中的創新。

品位這種東西到底是天生的還是習得的?

是習得的。

比如,一個從小學習樂理知識了解各種名曲的音樂生真的就「懂得欣賞」音樂嗎?

不一定。但這不應該成爲妳抗拒樂理知識的理由。

一個對音樂理論知識一點都不懂的人對於古典音樂莫名的喜愛算是「欣賞」嗎?

算。沒有什麼比「莫名的」喜愛更「算欣賞」。


尊重自然規律。


卸腰。

題主更新了,我也更新個。

」是不是一定要具備理論知識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和資格?比如說,在聽某一首歌的時候莫名的感動和喜愛,對一首歌感到移情和共鳴,或者是對某一偉大的作品的感知,對其神性的敬畏感到底算是什麼(如果不是基於理論分析而是單純的感性感知)?「


不是。從純粹審美的角度出發,任何人都有能力和資格欣賞音樂,任何人都有權喜歡或者不喜歡任何類型的音樂,任何人都有權說某個音樂好聽或不好聽。你對任何音樂產生的任何情緒體驗、情感體驗,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事實上,只要你對某個音樂產生了任何審美層面的反應(喜歡,不喜歡,激動,愉悅,傷心,等等),那麼就可以說,你」聽懂「這個音樂了。


那麼聆聽音樂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提高賞析能力還是為了獲取愉悅?或者說,哪種指向更加尊重音樂呢?「


聆聽音樂沒有終極目的。每個人聽音樂的目的都可以是不一樣的。沒有人有資格告訴你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目的來聽音樂。也沒有人有權規定用什麼樣的態度聽音樂。但是,關於「尊重音樂」,我只想說一點:如果你沒有音樂理論的專業知識,當你評價音樂和音樂家的時候,只說自己「喜不喜歡」,不要說這個音樂作品或音樂家「好不好」。這就是對音樂最大的尊重了。

"為什麼當代沒有超越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的音樂呢?"

看這個問題描述,沒看到這句時,還在認真分析,認真思考應該怎麼回答。看到這句,我就怒了。類似的問題之前也回答過,這裡真的懶得再回答。這句話也暴露了題主的問題:「聽得太少而想得太多。」所以,估計我說多了你也聽不明白。給你的建議就一條:先去多接觸音樂吧。別想太多這些沒用的,找你自己喜歡的音樂,認真聽兩年,再回頭來看你這個問題。


問題太多,不一一答了,就說下看完問題後的感受。

先鋒 我覺得題主指的肯定不是Avant-Garde這種線性傳承的特定的、俠義的先鋒/前衛派,而是指具有先鋒實驗精神的東西,比如經典即興、電聲即興、噪音甚至聲音藝術等。

這個先鋒肯定不會擁有題主所說的「藝術最高成就」,他們永遠不會「成功」,就像一場永遠不會成功的革命,但他們擁有光榮,就像法國的五月風暴革命,只有那些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成功的才擁有的光榮。這種先鋒不是形式,而是對吃風格利息的唾棄,對以權力取代權力的厭惡,對體制的棄絕,對原本的窮朋友變成既得利益者的心安理得。

門檻 聽者沒有門檻,但鑒賞還是有一定門檻的,或者說對於樂評人、記者等執業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這種要求是跟歷史相關的。這種門檻對明確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樣的音樂的音樂人也同樣適用。 中國是音樂上的土鱉國度,沒有經過完整的音樂傳統洗禮,接受的只是西方破碎的音樂美學片段。音樂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有著集體的遺傳記憶,西方人從胎教時就知道什麼是DJ,誰在抄襲誰,誰是誰和誰的混血。可惜國內沒有這樣的記憶,吃不透傳統,就沒有出發點, 你玩即興,思維還停留在搖滾樂,那麼頂多到sonic youth那一層。你只是在用新的方法論陳述著原來的音樂美學。


音樂有好壞,每一個流派,都是少數菁英多數媚俗。但文無第一,沒有人可以設計一個權威、完美而又簡單的標準來檢驗所有的音樂。我在熱情洋溢的讚美青草的時候,不能保證對面的您恰巧是一隻羊而不是一隻狼。音樂本就是私人間的情感轉移,如果某天全世界的人們口味變得一樣,那才是最可怕哩。創造是美好的,選擇是痛苦的。


學音樂,也修過美學和新媒體藝術,理論了解得不多,只能說感受過一二。
贊同已有答案的中的很多專業觀點。不過個人覺得藝術品味還是有高低區別的,否則為什麼會有「高雅」和「低俗」,「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呢?舉個例子,不能硬說聽巴赫跟聽鳳凰傳奇品味一樣吧。

但是任何品味都不應該相互鄙視。
見過好多聽流行的說聽古典的裝逼,聽古典的說聽流行的傻逼。
有意思么?

自己在哪個圈子,就同這個圈子的人交流分享。要是對其他的藝術形式感興趣,就從小白做起,虛心學習,也沒啥不好意思的。
就像我,不是很喜歡一些近現代音樂作品,欣賞不來許多裝置藝術,也不喜歡大部分流行歌曲。但是我對那些能感受到它們的美的人,都抱有敬意。

去主動學習藝術,欣賞藝術,本來就是一件很有品味的事情啊。


哪種藝術形式的受眾相對有錢,哪種藝術形式就是「高端」的了。
藝術形式本身到無所謂,藝術家把靈感呈現給世人的媒介而已。
我說的這除了音樂,在其它藝術領域也相通喲。


聽鳳凰傳奇的都是哪來的low B?要是我媽敢去聽這個跳廣場舞我直接走人,丟臉。
聽東尼大木、色情網站、Na2CO3 Green的,你們羞不羞?都2016了還那麼落伍。
聽雷迪嘎嘎、錢婆、啊射什麼的,你們是不是以為自己一天到晚在泡夜店呢?私生活肯定很糜爛!
聽背多分、摸揸忒、小棒的,你們以為自己是藝術家?裝什麼高端?還不是屌絲一個。
聽小日本的歌的,南京大屠殺都忘了?死漢奸。
還有那些帶「金屬」兩字的,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好東西,吵不辣雞的這也能叫音樂?一聽就知道是那些不讀書的小混混搞的辣雞玩意兒。以後我兒子敢聽這些歌我保證打斷他腿。
隔壁老梁的兒子聽說上了大學玩樂隊了,玩的吉他,四根筋的,還是插電的。真不怕死,萬一觸電死了他家人不得哭死?聽說又抽煙又喝酒的,學什麼不好盡學些沒用的,他爸也不管管,都什麼家人。聽說玩的叫什麼「核」?他爸給我看了他的表演視頻,這他媽是音樂?吵得跟打樁機一樣,唱歌的還瘋了一樣一直吼,整個精神病似的。看他整個長頭髮不男不女的,瘋子一樣甩來甩去,台下的觀眾又打架又甩頭,這是邪教吧?反正我兒子以後敢這麼整我絕逼把他打進醫院。
聽佛經的精神有問題吧?這東西聽個幾十分鐘都沒瘋掉還說沒問題?
這世界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你們都不懂音樂?你們耳朵都聾了吧?還是BIGBANG的歌最好聽,TOP又帥…


按風格分不太科學啊,風格之間沒有高下的。如果把創作曲子看做是解數學題的話,風格就僅僅是約束條件而已,約束條件的不同,你能說有三十個約束條件的題就一定比只有2個約束條件的題高端?不同風格有不同的約束條件,但是做題的質量僅僅由解題人的水平決定。

然而在風格內,確是有優劣的,比如同樣作為流行歌曲,張惠妹陳奕迅等等這類大牌的曲子就明顯比髮廊里放的網路流行歌質量高,因為前者無論從詞,曲,編配,混縮乃至母帶上,都比後者要精良,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後者多。

有人覺得聽古典,聽先鋒,聽實驗就是高品味。這種錯覺其實是混淆了創作門檻與作品品質的關係。古典,甚至巴洛克,浪漫,印象,這類音樂的創作門檻確實比流行歌曲高,要創作古典,需要有專業的音樂知識如和聲,對位,配器,曲式等等,而要創作流行,只需要知道一些簡單的和聲套路便可開始。然而,音樂的品質是有個體差異的,古典里也有寫的一般般的作品,而流行也有十分優秀的作品,比如富田惠一,森俊之,坂本龍一,皮亞佐拉,安東尼裘賓等的「流行」作品。

而至於先鋒和實驗作品,舉個簡單例子:假如在其他藝術(如美術)里,先鋒-實驗或者現代作品真的代表最高審美的話,那麼美術館裡展出的都是應該都是抽象晦澀的現代作品,但是別忘了盧浮宮裡最珍貴的作品可是一幅非現代的油畫作品《蒙娜麗莎》。音樂也是一樣,如果現代音樂代表審美的最高點的話,貝多芬莫扎特這些人就該隨意他們的作品退出歷史舞台了,而斯托克豪森,潘德列茨基的作品改被捧上神壇。而現實並非如此。相反,我覺得之所以很多人覺得現代派,先鋒,實驗這些東西品味高,是因為欣賞不了,而籠統地覺得凡是先鋒的都是逼格高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誤區。現在很多地下樂隊打著「Experimental」,「Vanguard」的旗號,以自己的小眾為榮。實際上,所謂的Experimental無非也就是用合成器扭各種噪音而已,而論樂隊實力,實際上和一線的流行樂隊差距還是很大的。悲哀的是有些音樂「逼格發燒友」就是喜歡花錢去聽這些地下樂隊的噪音,忍受著演出照完相發朋友圈來標榜自己音樂品味的獨特與高端。同樣是扭合成器的電子音樂,同樣是噪音,扭Brostep的那些音樂人無論是波形的調製,節奏的變化,聲音的控制,混音技術都比普遍國內這些打著「Experimental」旗號扭各種散亂奇怪的噪音的地下樂隊好太多了。而我覺得真正的實驗音樂,先鋒音樂一定得有創新性,是真正的「先鋒」,比如音樂的多媒體交互,更新穎的演奏技法等等,而不是把噪音當做「先鋒」。

總之,個人認為風格是沒有品味的高下之分的,只有欣賞的門檻的高低。在同一種風格里,不同的曲子從技術上看是存在著高下之分的。不要用平均水平,或者是一邊高一邊低的水平做風格之間的橫向對比,要對比也要用同等水平的曲子進行對比,比如你流行和古典,不能用周杰倫去和肖斯塔克維奇去比技術上的高低,要比也只能用尼古拉斯凱帕斯汀和肖去比,而且你會發現,其實每個風格里最優秀的作品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不會太大(排除某些風格有技術上限的)。


提問的東西有點多,我就不一條一條回答了,只從比較籠統的角度說說我對音樂的理解,因為每個人的都不一樣。不關題的廢話有點多,看完需要一點耐心,有意交流哈~


我覺得音樂是在語言之上更高級的「語言」。 這裡我把「高級」定義為信息量更多、更加多元化、自由度更高。遠古人類使用壁畫表達意思,畫出來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信息量就在那裡,意思就只有畫出來的意思。文字更上一層樓,寫出來的東西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腦中浮現出的畫面也不一樣,因此相對於畫圖來說可以被理解的信息量更多,所能表達的情感高度就更複雜,但是無論表達的意思還是對其的理解依舊相對固定,不會出現文字寫著大象,讀者腦子裡出現貓的情況(好吧,舉例不太合適,大概就這意思)。而音樂更加抽象,同一首曲子,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聽者感受到的「畫面」也是千變萬化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每一次聽可能都有新的理解,但是所要表達的最根本的「意思」卻不會變,只是更加寬泛,自由度更高。這種多元化同時造就了更高的信息量,使大家各取所需。有時候會覺得一首曲子能表達出語音所不能表達的複雜情感,人可以用語言去表述一個圖畫(不是畫作),但無法描述一個音樂。期中當然有形式不同的原因,但是從思想和情感上來說,也是一樣的。


我覺得音樂確實是有分等級的。這裡的貴賤之分並不是流派之分。關於音樂我都沾點邊,學過樂器、學過一點樂理,同時也算是個小燒友(現已退燒),也研究音樂製作包括錄音、混音、MIDI之類的東西。我除了死亡金屬、rap、黑嗓這類音樂之外,其它絕大部分音樂都會聽。所以也一直在從不同的角度(比如音樂的形式、表達的情感、演奏的技巧到放出來的聲音好不好、錄音、混音如何(古典不混音))去探索到底什麼是好音樂,怎麼算好音樂。也有過 「一首曲子演奏很棒但錄音超爛,另一首曲子演奏過得去,但是錄音質量高到聽得內流滿面這種情況下,哪一個音樂更好」 的迷茫,嗯今天不是來討論這個的有點跑題了 - =。

在聽了那麼多各種各樣的音樂之後,不看歌詞、不看聲音質量,就從音樂本身來說,我個人對於 「怎樣是好音樂」 是這樣分級的(越往後越高級):

1. 最基本的,這首歌或者曲子旋律好聽(廢話)- = 。。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吐槽有些流(kou)行(shui)歌,存在的意義就是副歌的一兩句的旋律,曲子剩下的比念經還乏味。我說寫歌的能不能有點才啊,一首歌就只能蹦躂出一句好聽點的旋律么?!還有那種聽起來就是為了把感人的歌詞塞進伴奏里的音樂,你寫的好歌詞要表達情傷沒人愛有緣無分什麼的配不好曲就不要寫成歌了好嘛,去寫現代詩吧多適合啊!! 關於這類旋律好聽的音樂呢,New Age比較多,最經典的班得瑞啊、之前的神秘園啊、馬克西姆跨界啊之類的,可以去感受一下。

2. 有情感的表達。因為說這裡的音樂本身就是音樂,所以用歌詞來表達情感的不能算 - = 。這個也應該很好理解,最簡單的比如一首曲子聽起來是悲傷的還是快樂的,更簡單的來說是否能夠引起聽者的共鳴。這類曲子很多就不舉例了,相比於上一個階段的那些,你會發現有些旋律好聽的曲子真的沒情感,特別是MIDI、合成器+各種Loop弄出來的音樂。

3. 營造一種氛圍。這個就比較抽象了。。聽著這種音樂你看出去的世界感覺會有變化。它不一定是要多麼朗朗上口的旋律,但是會營造某種特定的感覺,只是一種縈繞在身邊的氛圍。直白來說,這音樂聽著很帶感,無論是讓人想要輕輕搖擺的爵士樂還是咖啡館裡的藍調,也可以是能夠讓你戴上耳機就能在人群紛雜的街道上平靜下來獨自觀察這個世界的音樂。這類音樂境界開始具有特點了,有演奏者或者作曲家特有的印記或者風格,也就是無法被完美複製或者翻奏。特點就是一聽就知道是某個藝術家的音樂或者是誰演奏的(比如李雲迪的肖邦)。這類具體的例子硬要說的話,Ludovico Einaudi的音樂對於我來說非常具有代表性。好了,絕大多數稱得上好的音樂都可以歸進前3類里了,往後就比較高(zhuang)端(bi)了。

4. 通過音樂,能見到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這也是最近才想到的,通過李斯特的旅行歲月系列當中瑞士篇的歐伯曼之谷(Valée d"Obermann)這首曲子。曲子比較長,大體講述了李斯特遊歷一個叫歐伯曼的山谷(其實並不真實存在)所經歷的坎坷、所見所感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解說起來信息量有點大而且我的理解不是唯一的理解,又有很多大神在,最好沒有誤導別人、班門弄斧。所以就稍微展開一點,不想看的話就直接跳過吧。其實這首將近15分鐘左右的曲子要說主旋律,其實也就幾個,要說主旋律有多好聽,其實也不是最好聽,但是它所營造的不是一個氛圍,是一個山谷、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剛開始獨自出發時的孤冷,跌到谷底的不見天日的迷茫與慌張,到見到陽光乍現的欣喜狂然,到經歷暴風雨的無力與絕望,忽然又雨過天晴之後感受到的恍然隔世,風雨過後陽光灑下的那種大地般溫暖,到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的感嘆,這所有的情感匯聚到一起最後突然煙消雲散只是空夢一場(結尾是個人的理解,並不一定對 - =)。這一首曲子讓人身處一個被營造出來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感受的是人生百味。每個人聽時所想像到的世界不一樣,所感受到的也不一樣。曲子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多元化遠不是其它前幾層的音樂所能企及的。所以我覺得音樂也可以看作是裝載情感、信息的容器。不同形式的音樂容器的容量不同,容量越小,等級越低因為聽者感受到的信息總量越少。這就是為什麼古典音樂相對稍微高(zhuang)級(bi)一點,不但是因為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淘汰,同時古典音樂形式和體系所體現的容量相對可以更大,信息量更大導致聽起來很容易乏味,覺得很無趣、聽不懂、無法跟著節奏鼓點愉快無腦的搖擺起來。但是如果靜下心聽下去、多聽幾遍,就會禁不住不停得去品它,因為每一次都有更多元化的理解、不同的心情、更多的感悟。

最後,當音樂從開始的旋律好聽,到有了情感,再到營造了氛圍,然後慢慢擴展見識了包羅萬象,經過這一長串的精神等級之後,就要回到一切的根源:自己。。在聽了許多音樂,感受到更多情感,經歷了大千世界、人生百味、洗凈浮華之後,在你心裡沉澱完所保留下的是你所追求的最讓你心動、感動的東西,是你對人生的感悟。這個只屬於你,這也是讓你的音樂、你的氣場獨一無二的東西。在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當你有幸能夠演奏音樂來表達什麼的時候,聽到的人就算以前從來沒聽過,也會說:一聽就知道,這是你的音樂。


那麼搖滾、爵士、民謠、靈魂、鄉村和世界音樂呢?這些音樂流派在品味高低的門檻限制有多大的區別呢?電子音樂又算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古典音樂就是音樂品味的巔峰了嗎?

毛澤東同志說過:「對於某一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你所列舉的搖滾、爵士、民謠,儘管它們的內容與音樂的曲調、節奏、和聲等有密切聯繫,但它們都不能單獨挑出來用於評定音樂品味本身。電子也是,古典也是,相當於放在一個籃子里的蘿蔔白菜,這就不能一概而論。

到底哪個對聽眾的素養要求更高呢?

每個人都有權依照自己喜好尋找符合自身氣質的事物。你說的素養包含著理性和非理性方面。專業人士與業餘人士對同一首歌的認識在理性方面上肯定有天壤之別,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專業人士看不起大俗歌的原因;但是在非理性層面,誰說專業人士不會在某一個階段特別理解一首不入流的小曲?
後面的問題都是在反覆討論何者為品味一.一 我還是覺得不能一概而論
還是請題主先多看些樂評再說
--------------------------------------------------------我是暫停線-------------------------------------------------------
剛剛沒吃飽飯,不知道在胡謅什麼....

我個人認為,音樂欣賞最終還是態度的問題。

你覺得小蘋果庸俗,俗不可耐。但你沒有陪你的外婆去過廣場,你沒有融入她們那種歡聲笑語的氛圍,你把自己與她們隔絕在外,你不理解她們。

你覺得狐狸叫純搞笑,天馬行空,胡言亂語。但你沒有參加學校跨年晚會,沒有聽到樂隊激情澎湃的嘶吼和台下觀眾熱烈的浪潮,你不在那裡。

你聽到路邊大叔老掉牙的手機鈴聲,會心一笑。但我知道我們高中時候宿舍里早上起來,廣播里放的是宿管大媽精選的《甜蜜蜜》,《走進新時代》以及等等。(大清早的「夢裡有個你,夢裡有個我」 「在哪裡,在夢裡見過你」簡直不讓人起了。。。「你不會懂得那種又恨又愛的感情。

你漫步大街,聽到「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話說要不是音樂鳳凰傳奇火,火得讓人膩,也不至於討厭這類歌。

還有當時去KTV,我弟弟不知怎麼喜歡江南style,於是有人點了,循環了三遍!!!。。。然後那小傢伙又唱又跳的可不樂壞了。。當然大家也都很高興。

這些歌曲應時應景的出現不會招人厭惡的吧,如果有人把傷不起真的傷不起下載手機里戴著耳機聽的那才叫有病吧。
音樂愛好者應該有顆包容心,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音樂如果是種語言,每個人都有用以表達的權利。至於矯揉造作者不在討論之列= =


第一次回答問題~多多支持~

姑且就不說結論了。如果你把我說的看懂了,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_=

鄙人認為,音樂是有高低之分的,但是這個高不是樓主以為的高,這個低也不是樓主以為的低。

當你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比起兒歌和jazz,我想你一定會更偏愛兒歌,為什麼呢。什麼jazz當時根本就聽不懂好不好,還是跟我一起唱,「小鴨子,嘎嘎嘎」吧~
但是,兒歌聽多了,一定會膩,不是兒歌不好聽,而是太簡單,以至於你開始不屑於聽它了。

這就是欣賞水平提升,你開始聽一些稍微「高級」點的歌曲。開始欣賞一些流行歌曲。

所以。這個高低,完全在於音樂的複雜度而不是到底好聽不好聽。複雜的音樂一旦你的欣賞水平達到了,你就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開始不屑於聽那些簡單的音樂。也不是不承認簡單的音樂不好聽。但是你那些音樂太簡單了,表達感情太單一了,太直白了,沒有那些複雜的音樂更有內容了。

因此。當你聽的還比較少的時候,我只能這樣說,你並沒有能力欣賞某些所謂高雅的曲子,我再多說,你也不會理解那些曲子所帶來的震撼。姑且讓我用兒歌的比喻,問主試圖類比一下吧。

還有,這種高低也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沒有什麼看不起或者怎麼滴的~

少數人,也正是因為聽的多(聽的多大部分是那些有錢的,正常花銷不愁的),所以欣賞水平高,去享受更大的震撼。

但是,大多數人,他們整天忙於生計,哪有那麼多時間享受啊=_=

這就導致了受眾面不一樣。所以,問主(少數人就是高雅的)這個結論是錯誤的=_=

沒有什麼為了什麼而怎麼做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我聽多了,自然膩了,也就開始欣賞一些古典音樂了。就這麼簡單。

求贊求支持~


流派是工業社會唱片商業鏈的一環,越主張這個的越平庸、商業化、被殖民化。
雖然高分回答是不錯的,但我主張的卻接近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我在生活里是極端經驗主義、休謨派的。但我在藝術方面越浸得深越感到不可說。這裡面絕沒有什麼理論、概念和神秘在,就因為沒有神秘,所以音樂太神秘了。當我去分形中發掘音樂可能性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分形音樂如此糟糕的時候,我就知道理論改變不了什麼音樂的美、正義、前瞻性和永恆。

好的音樂有什麼特質?時間是最為公正的檢驗工具嗎?
時間並不是,說說政治吧,無處不在之物。假若中、德、日永遠不反思本民族的極權,或新元首又誕生,那非正義豈不是永遠是古典、公正了么?
對其神性的敬畏感到底算是什麼(如果不是基於理論分析而是單純的感性感知)?那麼聆聽音樂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提高賞析能力還是為了獲取愉悅?或者說,
哪種指向更加尊重音樂呢?

請自悟!
探討人類藝術探索的精華最高的高度究竟是怎麼定義的這些音樂流派在品位高低的門檻限制有多大的區別呢?電子音樂又算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古典音樂就是音樂品位的巔峰了嗎?
沒有那麼多定義!巔峰是話語塑造的歷史,可以重估!電子樂大部分糟糕,前衛電子好。

聽classic rock的總是瞧不起聽pop rock的,是因為時間的洗禮讓好的音樂沉澱而越來越有味。那麼除了時間呢?音樂內核所表現的精神如何成為分級的依據呢?

完全不是!69年技術、意識好,假若不是69而是29、99,也一樣。今天再也沒有69的政治自由氣氛和前衛政治的宣言、衝動與理想了。技術是大話題,我這裡不展開,但40s的吉他技術比60s高,到prog是最高,之後就完全不堪一看。


為什麼小眾容易給人高端的感覺呢?是因為有能力欣賞的人少數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pink floyd,david bowie在他們的時代會那麼流行呢?品位這種東西到底是天生的還是習得的?比如,一個從小學習樂理知識了解各種名曲的音樂生真的就「懂得欣賞」音樂嗎?一個對音樂理論知識一點都不懂的人對於古典音樂莫名的喜愛算是「欣賞」嗎?說白了,「欣賞」指的到底是懂的理論分析還是純粹的喜歡——作品本身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呢?

小眾是因為發現者的眼光不同,大眾則屬於懶惰與接受性為主。若常常自動陷入而非裝作陷入小眾,那麼你會發現你聽的都有前瞻性,而不會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這樣判斷力也會獨立起來。在後現代,流行就是一切,不流行就是邊緣;可是邊緣人才是文化的創造者。品味在行百里路半九十之內是習得的,我就是這樣;但在最後的半路,必然是天賦,是最長的路。這裡提魯迅先生對前衛藝術的看法,他很早就知道那些小眾地下實驗小說,翻譯了、介紹了很多繪畫。這是同時代美術界做不到的。這就是天賦。欣賞:很多科學家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在理論化方面能耐也高,但就是在其他方面蠢,如政治、藝術、倫理……所以要分開,千萬別認為聽音樂聽的高深了就一切牛逼。

請循其本:雖然說到底,藝術絕對有一些比較有公意的尺幅,比如大部分迷幻流行樂完全不前衛先鋒,看似先鋒的大眾音樂完全不能成為古典;古典有古典的好處,爵士有爵士的好處;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徵和擅長。無樂譜或異樂譜(如中國)的國家則有不同妙處。您一旦預設了這些,您聽的就不再是音樂本身,而是」逼格「、」群體認同「、」宗教體驗「、」意識形態「等必然變成政治-鄙視鏈式的東西了。

所以還是回歸」道「的嬰兒狀態吧:每次聽,都相當於重聽。和什麼外部評價一概無關。


「少數人會嘲笑多數人的品味低,因為他們特立獨行,自封高冷,然而多數人根本就不會理會他們」


唔,又是這種問題。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這點沒有人反對吧,但是音樂又是藝術門類中最難以量化界定的,因為音樂是耳朵聽的。這麼說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簡單解釋一下。
其他藝術門類都是有形的,能用眼睛或其他儀器觀察到的東西人類就可以說他是有形的。但是音樂是完完全全無形的,反映出來就是波段而已。無形的東西你說怎麼界定。
所以音樂這玩意兒可以說是完全主觀的,而越是主觀的東西就越"玄"。
音樂的好壞絕大多數情況下全憑聽者的主觀感受,這就造成了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因此對於音樂好壞的評價基本上就是對於聽眾自身的評價,樂迷容易相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一點。此所謂隔山打牛,哈哈,玩笑。
所以題主你的第一個問題答案就是不需要專門學習也能欣賞。專業理論的學習是學方法論,但世界觀還是在每個人心中。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個人理解的音樂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調動你的身體,廣義的人體。無所謂軀幹或者靈魂,不論是積極還是負面的(你們應該懂我說的負面是哪種負面,有時候玄的東西就是不能說破),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那就是這首曲子成功了。

放一下私貨,其實我一直思考如何能讓音樂有形化,前幾天聽到秋田昌美的一段實驗給了我一點啟發,有興趣可以去聽下,名字就叫music concret

分享Merzbow的單曲《Music Concret》http://music.163.com/song/26082393/ (@網易雲音樂)


個人覺得最好的音樂就是夏夜深山的里的蟲鳴鳥叫。


古典和先鋒只是風格概念,或者形式概念,沒有高下之分,不存在最高品味問題。因此是個偽問題,概念混淆了


補個刀
大家一致的回復都是認為音樂品位沒有高低之分,或者說至少不在流派上。可能是因為我錯誤地把音樂本身的質量與品位掛鉤了。那麼我換一個問法不知道可不可以?
好的音樂有什麼特質?時間是最為公正的檢驗工具嗎?
再次為自己的無知抱歉了哈,不過畢竟就是因為無知才要求知嘛。
還想問一下,是不是一定要具備理論知識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和資格?比如說,在聽某一首歌的時候莫名的感動和喜愛,對一首歌感到移情和共鳴,或者是對某一偉大的作品的感知,對其神性的敬畏感到底算是什麼(如果不是基於理論分析而是單純的感性感知)?那麼聆聽音樂的終極目的又是哪個呢?


高端的前衛總有一天變成古典。


個人認為音樂的最高形態就是先鋒實驗派了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香港樂隊組合「大懶堂」(Lazy Motha Fucka)?
如何評價 Babymetal?
搖滾樂隊中的鍵盤手的技術能不能和一個鋼琴演奏家媲美呢?
如何評價 Bon Jovi?

TAG:藝術 | 音樂 | 搖滾樂 | 品位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