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于禁也算是五子良將?

于禁、很早就跟隨曹老大了。可是二爺水淹七軍時二話不說直接降了。連我大龐德都不如。龐德才剛剛投降曹操不久都能寧死不降、于禁好賴也算跟了曹操半輩子。。。個人覺得于禁沒有那麼厲害。


大龐德什麼龜。

整理了一下於禁的履歷,五子良將中,于禁和樂進為曹操的元從將,和其他三將不同的是,他們在曹操陣營里是從最低級的小軍官,一點點往上走的,軍司馬,雜號都尉,雜號校尉,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一步一個腳印。而徐晃、張遼、張郃三將,則是歸降後快速被封將軍,不能說全是實力所致,也有鼓勵後來者的意思。

但凡武將,憑藉軍功進身,而軍功者,又有從攻與擘劃之分。從攻的軍功,為服從命令,作戰驍勇果敢,指揮得力之功;而擘劃之功,則為獨領一軍或與其餘若干將並領一軍,完成指定任務。通常認為,後者較前者要高一個檔次。于禁從很早開始,就經常單獨領軍作戰。最早的單獨領軍作戰記錄,為193年,討伐徐州陶謙過程中,獨自領軍攻拔廣威(縣級行政規劃)。

之後的單獨作戰記錄(或與他將共同領軍記錄)有:破呂布二營,破高雅,斬劉辟、黃卲,斬橋蕤等四將,宛城遇襲後負責殿後,斬眭固,以二千兵馬守延津拒袁紹,甚至與樂進率少量兵馬,攻破袁紹幾十個據點,使得曹操在黃河北岸立穩了腳跟,為之後的曹袁對決打下了基礎;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階段打破僵局,平東海叛,降梅成,後督運糧草,奪朱靈兵。

216年,于禁封左將軍,假節鉞。假節鉞在戰時,是一個很實用的任命,戰時,假節可專殺兩千石以下官吏,假鉞則專征,可自主發動戰爭,無需請命。而在非戰時,假節鉞則是一個莫大的榮耀。我列一下整個三國時期,被假節鉞的人有: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關羽(219年),曹真(不明),滿寵(223年),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王凌(249年),司馬師(254年),司馬昭(255年),陶濬(280年)。

其中,顯然是自封的有董卓、曹操、司馬師、司馬昭;因事任命的有曹真、陶濬、諸葛亮(征伐前給節鉞);出於政治原因的有曹爽(託孤)、王凌(司馬懿試圖安穩人心);而單純地「假節鉞」以顯示其地位的有于禁、關羽、滿寵。而且,于禁是唯一一個被假節鉞的人(曹操)假節鉞的將軍。當然了在這裡不是說沒假節鉞的人都混得不如假節鉞的要好,比如姜維、司馬懿等人,他們不被假節鉞單純是避個嫌,不因虛名而處實禍而已。儘管如此,可以看得出,219年以前,于禁絕對是曹魏的頭號武將是已經被生供起來的那種。這個認識,有助於我們理解219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建安219年,樊城之戰,于禁被俘。這件事該怎麼看待,關係到了于禁一生的評價。曹魏投入在樊城之戰中的將領,有本姓將領中實力最強的曹天人,前後被假節鉞的于禁和滿寵,與于禁同為五子良將的徐晃。其時,曹仁守樊城,滿寵為其副,呂常守襄陽,于禁率精兵援救,徐晃率新兵守宛。由此也可以看出曹軍陣營中的地位高低。當時樊城被圍,曹天人苦苦支撐,國之宿將于禁率精兵七軍疑似五萬人(根據《三國志·吳主傳》 「羽以舟兵生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可知,七軍有三萬人以上,至於洪水淹掉了幾成,就看個人理解了吧 。感謝@澳大利亞 斧正)緊急來援,結果才剛紮營,五萬精兵就被暴漲十幾米的漢水所淹,近乎全軍覆沒,樊城的城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損害,龐德殞命,于禁投降。舉國震悚,曹仁險些打算突圍逃走,曹操幾乎欲遷都。

可以說這是曹魏政權自滅袁紹後在軍事上最為危殆的時刻,于禁之敗,險些導致了曹魏的國運之敗。要不是渣權背後反水助攻、破壞同盟、不宣而戰、劃掉不宣而偷襲,曹仁、滿寵、徐晃並不可能可以從二爺手上得到好處,尤其是曹、滿二位,很可能就追隨著龐德一波去了。七軍之亡,非于禁之罪。但無論是降是逃,只要于禁還能活著回到曹魏,總會有人把這戰敗苦果記到他頭上去的。

順帶說一筆徐晃。讀《演義》的時候總覺得徐晃在樊城之戰的表現很出彩,然而仔細查看樊城之戰的過程,發現並非如此。他的表現確實優秀,但絕對稱不上是神作。曹仁、于禁所面對的荊州軍與徐晃所面對的荊州軍完全不同:前者是正當其鋒,精銳無比,士氣百倍的荊州軍;而後者是人不思戰,漂泊無依,惶惶不可終日的荊州軍。以徐晃當時所率領的軍隊的素質而言,如果面對的是並無後顧之憂的荊州軍,即使奇謀得逞,也很難有實際的戰果。

==============================

評論區的可讀性也不錯。我致力於在自己的答案底下打造一個有閱讀價值,能理性平和討論的評論區。有被打臉的我都認賬。胡攪蠻纏或者極端low的我儘快不搭理。目前評論區中,除了grovert(現改名kibear)的評論以外,其餘皆有可觀。


這個問題告訴我們:晚節不保真可怕。

讓我們從定量角度看一下《三國志》中有關五子良將的記述:
《樂進傳》,約600字;
《張郃傳》,約700字;
《徐晃傳》,約750字;
《于禁傳》,約1600字;
《張遼傳》,約1800字。

再對比曹魏其餘重要武將的記述:
《李典傳》,約700字;
《許褚傳》,約800字;
《典韋傳》,約850字;
《夏侯惇傳》,約1300字;
《夏侯淵傳》,約1400字。

于禁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再看一下於禁自己指揮的戰役:

①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攻,勝)
②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選步騎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組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防,勝)
③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攻,不戰而勝)

④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大勝)
⑤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近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勝)
⑥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大敗)

除219年敗給關羽之外,于禁從軍三十餘年,幾無敗績。

但是人們最終記得的,不是治軍有法的于禁,而是那個奸詐自私的于禁;不是戰無不克的于禁,而是那個兵敗被俘的于禁;不是忠誠毅重的于禁,而是那個貪生怕死的于禁。

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
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
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
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孔平仲《於將軍》

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此定格。


在支援襄樊之前,于禁的官階是左將軍,假節鉞——這是當時五子良將中最高的一個,說他是五子良將之首都不為過。
左將軍即中央軍的常駐軍委之一,當初劉備見完獻帝深受器重,被封為左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左將軍為馬超——這足以說明于禁權高位重。另外,假節鉞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他于禁可以隨意斬殺自己認為該殺的士兵和將領,擁有生殺大權。左將軍、假節,這幾乎已經是非曹操親族的異性將領取得的最高職位了,張郃是很多年之後才苦媳婦熬成婆當上的左將軍——所以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陣營中,頗有識人之能的曹操會選一個草包並給他這麼大的權力?簡直可笑。
于禁從209年起已經是被放在後方當成精神領袖一樣的存在了。前期戰功多的說都說不完,而且此人在軍中威望極高,只帶貼身十幾騎就能平定叛亂,無人不服。他是曹操親自從士兵中一手提拔起來的,30多年深得曹操信任,在樊城之前可以說曹魏幾乎難找出一位比他水平、功勞都高的將領。
最後時運不濟,七軍被淹(根本沒有記載說過是關羽放的水)而投降,說他沒有氣節就算了,但是他前期光輝的戰績是不能否認的啊。三國志的評價已經很客觀了:「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人家投降了曹操都體諒他沒有斬他家人——綜上所述,題主你這問題根本不成立啊。


于禁的戰功其他幾位答主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題主既然這麼強調投降這事,那這裡就只針對這點說說。

-----------------------------------原帖----------------------------------

于禁投降,是放下武器做戰俘,這和投降後為敵人效力是兩回事

三國時期,放下武器投降做戰俘最有名的例子是于禁,那麼,投降後為敵人效力的最有名例子是誰呢?

哈哈!就是關羽關老二!他投降曹吉利後,帶兵攻打的正是舊主劉備所投靠的袁紹,斬顏良可是大功一件啊。

-------------------------------------------------------------------------------

另外,龐德不降關羽,看似忠義,但別忘了他的主子原本是馬騰馬超父子,龐德這是明知馬超在漢室陣營,仍然為馬超的敵人——漢賊曹吉利賣命,被俘後關羽給他個臺階下(你哥就在漢中),都不答應。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擔心家人的安危罷了,曹吉利可不像我大漢昭烈皇帝這樣寬厚仁慈。


我想從官職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吧,五子良將作為曹魏政權的外姓將領,不同於諸曹夏侯,官爵都是憑功勞得來的。

曹操時期

于禁封左將軍
樂進封右將軍
另外三位任雜號將軍
曹操時期于禁作為外姓將領就已經高居左將軍高位,而且是最先受封的,這可是憑功勞實打實賺來的。至於合肥戰神張八百,那個時候官職比樂進低,只能算他的副將罷了。

曹丕時期

樂進早薨
于禁因為樊城之戰投降遭到曹丕所惡,晚節不保,左遷雜號將軍
張郃先受封左將軍,後任征西車騎將軍
張遼受封前將軍
徐晃受封右將軍

張八百靠孫十萬送經驗刷等級,最後還是個雜號將軍,而且孫十萬這個人,親征基本也只能對付一下劉勛黃祖這種小角色,對付魏國的將軍們,誰上都是一樣送經驗。後來受封前將軍還是曹丕踢掉漢帝上位時心情好大封手下時給的,分量堪憂。

題主,少玩遊戲多讀書,要比也是拿于禁和關羽比。至於龐德,呵呵,算了吧。就說投降,怕是也玩得比于禁溜得多。


上班中,原諒我只能靠維基百科了,畢竟百度百科是啥玩意對吧?我仔細看了看,維基百科敘述基本源自《三國志·魏書》,龐德的生平和評論裡面提到的沒什麼出入,其實百度百科單單龐德這部分有提到的部分也沒什麼問題,包括後面那段關羽勸降的對話。

我就想問一下,看過很多書的朋友,馬騰不是被曹操殺了的?龐德不是馬騰的部將?原來馬騰還活著的時候叫龐德去跟他兒子馬超,龐德就不算馬騰的手下了。龐德又跟著馬超投奔張魯,沒跟著馬超投奔劉備,跟著張魯投降曹操,這就叫氣節?原來投奔張魯之後就跟馬超沒關係了,這就叫氣節;原來跟著張魯投降殺了前任主公的曹操,這就叫氣節;原來龐德跟隨曹操不久就突然醒悟,這個殺了他最早主公的人,代表人民代表正義,其他都是叛賊,這就是氣節。去看看被他射傷的二爺,那一生才叫「義氣」。

請不要說我為于禁洗地黑龐德什麼的,通篇,我只提到兩點:第一,于禁有能力,算良將沒問題,具體不再重複;第二、縱觀龐德一生,氣節?呵呵。所以得出結論,拿龐德和于禁比軍事能力,龐德不行;拿龐德和于禁比氣節,跟隨三主和被俘投降都跟氣節沒什麼關係。剩下的,是你讀了太多書之後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不要強加到我的頭上,因為我沒這麼說,謝謝。

以下是正經的回答。
************************************************************************

所謂魏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張郃、徐晃,其中張遼(原呂布手下)、張郃(原袁紹手下)、徐晃(原楊奉手下)都是降將,我大龐德同樣是降將。按題主的對降將的看法,看來只有樂進勉強符合。

于禁實際水平如何已經有很多答案告訴題主了,這裡我來說說題主所謂「大龐德」。

龐德(?-219年),字令明,亦叫作龐悳,東漢南安狟道(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人;三國時期為曹魏的重要將領。因樊城之戰時常乘騎白馬,故被稱之白馬將軍;官至立義將軍、關門亭侯,死後謚曰壯候。

早年
當時涼州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程球為貪官,士人怨之。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胡人北宮伯玉與先零羌人聯合起兵反叛漢,朝廷欲討伐叛亂。耿鄙征馬騰為軍從事,統領部隊,龐德為郡吏州從事。龐德跟馬騰攻擊反叛羌氐。後征戰有功,龐德升遷至校尉。馬騰提升為軍司馬。

果敢善戰
獻帝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討伐袁譚於黎陽,其弟袁尚求救,袁譚遣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及南匈奴單于呼廚泉等略取河東,曹操使鍾繇率關中諸將征討之。龐德隨馬騰之子馬超拒郭援、高幹於平陽,龐德為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親自斬下郭援首級。呼廚泉、高幹投降。龐德因功官拜中郎將、封都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張白騎作叛於弘農,龐德復隨馬騰往征,破叛軍於東西餚山之間。每次交戰,龐德常陷陣卻敵,勇冠馬騰軍隊。後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

跟隨多主
建安十八年(213年),龐德跟隨馬超起兵反曹操,被打敗後,隨馬超奔漢中依附張魯。馬超因受張魯部將排擠而轉投劉備,龐德仍追隨張魯。後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龐德也跟著歸順曹操。曹操久聞龐德勇猛善戰,於是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授命叱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侯音、衛開等人據宛城造反,龐德跟隨曹仁攻陷宛城,斬侯音、衛開,遂屯駐樊城,討伐關羽。因龐德堂兄龐柔時在漢中,樊城眾將懷疑龐德的忠誠。龐德為表清白,常說:「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龐德親自和關羽交戰,射中關羽額頭。龐德時常騎白馬,關羽軍便稱龐德「白馬將軍」,甚為忌憚。曹仁使龐德屯駐樊北十里。後因戰況不利,曹操派于禁率領七軍援救樊城,適逢接連十餘日大雨,漢水暴漲,水高五至六丈,龐德、于禁與諸將避水上堤。關羽乘機領水軍攻之,以大船包圍四面射向堤上。龐德被甲持弓,向關羽軍射箭,箭無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投降,皆被龐德處斬。自早晨力戰至中午,關羽愈攻愈急,箭矢耗盡,以短兵接戰。龐德對督將成何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龐德愈戰愈勇,然而水浸愈盛,軍士皆投降。龐德與麾下將領一人,五伯二人,遂乘小船欲逃往曹營。但小船翻覆,弓矢皆失,龐德抱船落入水中,為關羽所生擒。

隕身徇節
于禁投降。龐德卻直立而不跪,關羽向龐德勸降,說:「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龐德罵關羽說:「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關羽所殺。曹操得悉後為之流涕,嘆息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封其二子為列侯。曹丕即位,遣使往龐德墓賜謚,召策說:「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又賜其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邑各百戶。

以上來自龐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對龐德的平生敘述比較客觀。那麼從中可以看出來,龐德一生,先事馬騰,馬騰被曹操殺了之後,就跟著馬超,之後和馬超一起投奔漢中張魯。下面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馬超被張魯派去援救劉璋後投降劉備,而此時龐德在幹什麼?據說是在漢中養病。按說向龐德此等大義凜然之輩,應該棄張魯而去跟隨舊主馬超吧?然而並沒有。。。

隨後在曹操滅了張魯之後,「殞身殉節」、「寧死不降」的大龐德先生是怎麼做的呢?被勸降了,勸降了,降了。。。而且降的是誰?殺了他最早的主公馬騰半家子的曹操,在潼關被為父報仇的馬超和他打得割須棄袍的曹操,這叫氣節?這叫風骨?這比于禁能好到哪去?

最後說說大龐德先生是怎麼寧死不屈的,兵敗被俘,關羽勸降,大概情況是這樣的:關羽道:「你哥哥如今在漢中,我正打想用你為將軍,為什麼不早投降呢?」龐德大罵關羽道:「豎子,什麼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啊!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結果龐德為關羽所殺。這就是氣節,我龐德,找到了好老闆,你還想叫我回去投奔原來的主子?休想!

于禁跟了曹老闆幾十年,晚節不保;我大龐德甩了前任,寧死不屈。

最後套用一句知乎比較俗套的話:拿龐德和于禁比軍事能力和氣節,這大概是于禁在知乎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于禁不但是五子良將,而且是五子良將之首……
三國志里的位置是因為晚節不保,但是五子良將的名聲出現的可早得多


你如果是于禁你會怎麼做?自刎?戰鬥至最後一刻?哦抱歉,關羽全是水軍,你可打不著人家,你面對的是一張張強弓勁弩,軍隊已然潰敗,你逃不了,不能夠重整潰軍,因為被沖的七零八落,你只有選擇自己生死的權利,可你的家裡還有著妻兒父母,再出來打仗前你甚至說過要給孩子帶幾卷好書回去,所以,于禁或許連死的權利都沒有,他知道要面對長長的囚期,他依然選擇堅持,他不願歸附關羽,他的底線是做一名俘虜,來報答曹公知遇之恩。
死,有些時候並不是勇敢的表現;
苟活,有些時候也並不是懦夫。
畢竟,在從前,關二爺也沒有死。


龐德不也是降將嗎?我覺得那個年代寧死不屈固然值得誇讚,戰敗投降也不需要過分責備,誰不希望活下去呢?
另外上面某人說的五子之首是張文遠,不敢苟同,畢竟五姓家奴


五子說的是軍事才能,而不是忠誠度。

題主「……二話不說直接降了……我覺得于禁沒有那麼厲害」之間毫無邏輯關係。

若要以名節論將才,張遼歷仕三主,張郃臨陣而降,徐晃背君投曹,哪個是乾淨的?若說他們三個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那假如關羽最終直上宛洛,漢中王一統天下,于禁是不是就算棄暗投明了?

名節歸名節,驍勇歸驍勇。一碼是一碼。


于禁確實是曹營難得的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在魏書第十七回並傳,是魏國外姓將領的第一篇,就前期來說,張樂於最突出,而且順序還是很客觀的。張遼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樂進跟于禁無論是戰功還是地位都相似,是曹操起家以來最突出的兩個外姓將領,于禁是晚節不保,所以排在了樂進後面,而張郃徐晃是後期精彩,超越了于禁樂進,但前期並不太突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既然是一時良將,那就指的五個人都活著的時候,所以那時候的張郃徐晃無論戰功還是地位都應該排在張樂於後面。
另外,現在更多人是誇大于禁,甚至捧成曹魏外姓第一大將。關於五子良將能力戰功的對比,其實很簡單,大致想一下幾個人膾炙人口的經典戰績就知道了,張遼有合肥之戰、天柱山之戰,張郃有街亭之戰,徐晃有襄樊之戰,樂進也算有個合肥之戰,于禁呢?恐怕唯一有知名度的就是被水淹七軍了。
總之,于禁在當時無論是地位還是戰功都無懸念的外姓將領名列前茅,襄樊之戰的晚節不保也是他不可抹除的黑點,最起碼就差於張遼張郃徐晃一個檔次了。
不可輕視,也不可高估。

@關張 于禁【官渡之戰、平叛昌豨】怎麼能說得上經典戰役?經典就有他值得稱道非一般的亮點,正如《容齋隨筆&>所說「 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于禁是身經百戰,曹操的得力良將,但他就戰績來說,不如張遼張郃徐晃,比之樂進也不佔優。
樂進的烏巢之戰只是從曹操攻,並沒有展示他軍事才能的地方,怎麼能算代表戰?張郃的天盪山也沒有問題,得來的是劉備超高的評價、深深的忌憚和魏國日後委以西線的根本。張郃的死亡是意外中流矢,而不是敗亡。
如你所說,人人都有污點,但于禁的這個污點太嚴重,斷送三萬大軍,使魏國危於一旦,曹營里除了夏侯淵的敗績能媲美,也沒誰了。
另外,投降的問題,于禁幾十年功勛投降反而是驕傲了?深信曹操不會殺自己家人所以安心投降?這算什麼邏輯,他就是怕死,十年沒打過仗了,于禁早已不是當年的鐵血軍人了。投降是讓他晚節不保, 因為他的一生榮譽都是從曹魏得到的,龐德則不同,龐德是被曹仁坑了,他的榮譽不是從曹營得到的,戰敗投降也有理有據,但他沒投降,于禁則跪安了。
總之,于禁一生確實身經百戰,在曹營脫穎而出。但也確實沒什麼大亮點,甚至污點嚴重,他絕對夠資格並列另外四個,但也是墊底。

@科達 說曹操時期,張遼一直比樂進矮一頭,我不認為如此。
建安十年,張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
建安十一年,曹操向獻帝進表樂進、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分別加為虎威、折衝、蕩寇。
這已經是張遼這個降將地位齊平于禁樂進的標誌。
建安十二年,曹操遭遇蹋頓,左右皆懼,【徐晃也在】,張遼表現出色,曹操親授頭盔,一戰斬蹋頓,這是張遼超出眾人的開始。
建安十四年,陳蘭梅成之叛,于禁征討梅成被戲耍,梅成陳蘭兵力合一,據險而守,麾下諸將都說不能打【張郃也在】,而張遼力排眾議,勇往直前,一戰而勝,成為其軍事生涯經典的一篇。而此時的于禁?本來已經撤軍了,又回來送糧看張遼表演,從主力軍變成了打醬油。這一戰,曹操直說是張遼之功,給張遼【假節】,這是建安十四年,樂進沒有假節,于禁也沒假節,後來居上的張遼率先假節,這是你所說的矮一頭?這是張遼超越眾人的標誌。
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戰于禁表現不出色,此年開始,于禁被曹操雪藏了十年,直到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年,此前張遼樂進李典率七千兵力共同守衛合肥,本無主副之分。但是,張遼力排眾議,主戰,並且親自衝鋒,合肥城下,張遼、李典率800勇士讓吳軍奪氣,其中有一個小插曲「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這裡面就有李典,而張遼先戰而後守的主見和合肥城下的神勇,征服了軍心,包括樂進,這才會在孫權退軍時出現【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的情況,注意,是【遼率諸軍】,此時合肥誰主已經很明顯了。
合肥之戰後,曹操封張遼為征東將軍,注意,此時的于禁、樂進依舊是建安十一年的虎威、折衝。
這是張遼全面超過眾人的標誌。
到此為止,張遼這個後至的降將曾先後在徐晃、張郃、于禁、李典、樂進面前精彩的表演並「打臉」,曹操每次都大壯張遼,再次對他們「打臉」,無論是地位還是功績都完成了超越。


@關張 的問題,如何不能確定為樂進親斬淳于瓊,在這裡回答。
以三國志的記載方式,帶有親斬、身斬、手刃、單殺等字眼的視為親斬,如果只有「斬「的字眼則不視為臨陣單殺。
親斬的例子:
(龐)德為軍鋒,進攻援、幹,大破之,【親斬援首】。
(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呂)蒙勒前鋒,【親梟就首】
時山陰宿賊黃龍羅、周勃聚黨數千人,策自出討,【(董)襲身斬羅、勃首】
(黃)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

非親斬的例子;
(張)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這個不能視為親斬,斬單于蹋頓是這次戰役的戰果,而不是張遼的單殺戰績,在曹純的戰績也有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蹹頓。】的記載。)
(樂進)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于瓊。】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
(同樣沒有證明為親斬的字眼,曹操傳里有【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的記載)
(曹操)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丑】。
(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魏將王雙率騎追(諸葛)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同樣還有 @科達 提到的黃忠斬殺夏侯淵「(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也不能證明為親斬。


題主,雖然我書讀得少,但是我也覺得看最後的一次失敗就否定他前面所有的功勛,有點太過於片面了吧?而且忠誠度和軍事能力並沒有必然聯繫吧?


其他答案都已經很仔細地敘述了于禁的戰績,我從別的方面說一下。
從題主描述,「二爺水淹七軍的時候二話不說降了」,這事兒至少說明了兩點:
一、于禁是被曹魏所信任的,他在曹魏的地位和曹魏眾人心中的實力屬於能夠單獨領兵對抗另外勢力的大將的程度的。
二、關羽打敗於禁之後,名聲大雜訊震華夏,比之前更甚。
第一點,說明了曹魏眾人是肯定並且承認于禁的能力的。
第二點,說明了當時華夏眾人是肯定並且承認于禁能力的。如果關羽打敗的是一個趙括那樣紙上談兵的人物,為何會名聲更甚之前?
這兩點就可以說明于禁在當時的名聲和地位了吧,也能間接反映他的能力了吧?

當然題主是個人覺得他沒有那麼厲害,「覺得」那麼主觀的詞語,于禁就是厲害到飛起題主也完全可以覺得他沒那麼厲害,別人也逼不了題主不是么?

另,看題主的評論和描述,貌似很推崇龐德的樣子,那時候即使沒有于禁,五子良將也輪不到龐德。這裡我不評論龐德和五子或者當時其他名將的能力高低。除開能力問題,軍功是靠時間和資歷堆積起來的,龐德在曹魏待的時間那麼短,可能連完全的信任都沒有能得到,哪裡來的軍功?而且曹魏不缺少人才,龐德即使沒有死,要出頭也很難的。至於你說得龐德寧死不屈,龐德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跟著曹魏的。于禁作為曹魏老將,投降了,曹操可能還不會對他家人做些什麼;龐德一個歸順沒多久的,曹操明面上可能不做什麼,暗地裡搞死他家人,有誰會反對?反正和他不熟。而且蜀國未必是個好去處。馬超那一本爛賬還要算過呢。


于禁是五子良將中戰功最多,但是結果最慘的一個。

他打過的勝仗數不勝數,戰袁紹,平叛亂;前期為cc打下了半壁江山。在水淹七軍這場戰役中,於大將軍明顯輸在沒有扶老太太過馬路。關大爺除了野區單挑打得過於禁,戰略作用真的比不上于禁。

讓我們看看關二爺的戰績(只考慮獨立領軍的情況):

青泥戰樂進 (敗)

水淹七軍 (勝)

圍曹仁戰徐晃 (敗)

大意失荊州 (敗且卒)

唯一獨自指揮的大勝,就只有水淹七軍了。大家都是五子良將,關二爺敗了兩仗,很難相信他不是人品爆發打敗的于禁。(題外話:答主覺得,獨自領軍能力,五子良將完爆五虎將。由此可見諸葛之神。)


那麼,為什麼又說于禁最慘呢?

- 先來看看降後遭遇:先投降,遭蜀生擒;後蜀敗,輾轉成吳階下囚;最後在曹丕時期返回魏國。十幾年的牢獄生活,於將軍未曾戰一場,出一計。就算為了懲罰他吃敗仗,這些懲罰也該足夠了吧。好不容易熬到回國,本應受到優待吧,結果遭官二代曹丕壁畫譏諷,不堪受辱而死。一場天災,直接葬送了這位將軍的全部未來。

- 再看看與于禁際遇差不多的徐庶。同是降魏,一生未出一計。為何徐大才子是忠孝具備之人?歷史上投降,歸順的武將萬千,賈詡,龐德不都是換主效力? 為何獨罵于禁一人?一定要戰死才算忠烈? (開下腦洞,于禁被打敗後,效力劉備,那是不是在某演義中也成了識時務,良禽擇木而棲?成為後人傳唱的一代名將?)


-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三國志·曹仁傳》:「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


整個水淹七軍在歷史上的記載無非如下。

關羽攻樊城,曹仁據守。

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問題,龐德不是隨於禁援軍而來,而是早就在樊城裡面一直跟著曹仁守城了。從「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可知。

而《三國志·孫權傳》里有這一段「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等步騎三萬什麼概念?可能歷史上就這麼簡單,曹仁分了龐德一支部隊在城北紮營,于禁來救,突降強力暴雨,於是全軍被泡在水裡被吊錘。

「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可見這一仗,魏國更大吃的是軍隊機制的虧,本來北方軍就以步兵騎兵為主力,水軍一直是弱項,想必來增援的部隊和守軍也不會有什麼戰船,關羽最出色就在於他可以率領襄樊水軍,這方面可以說是當家貨物,完全不需要考慮就能立刻用,想像一下魏軍要麼被泡在城裡不能出來,要麼被淹在雨水裡掙扎,這時候作為三萬馬步軍的總頭領,你是要投降呢,還是要氣節帶著三萬兵馬在水裡被人家關羽一個個砍死射死?

龐德當時的情況更複雜,很可能壓根就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曹仁也不見得能分出多少軍隊來給龐德帶,水這麼一衝之下,估計僅有幾百甚至幾十騎部隊了,這時候也沒什麼顧慮了直接跟關羽玩命換掉一個算一個。

兩個將領面對的情況完全不同,怎麼能說于禁就是膽小如鼠,龐德就是大義凜然呢?

讀書不要死讀書,看明白前因後果,因為一個戰役就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優劣簡直是笑話。


湊個熱鬧答一下,我只從幾個側面佐證他是曹營外姓武將最牛逼的,如有錯漏請指正。

第一是作為官渡之戰前哨的于禁,是早期幾乎唯一的獨立帶兵作戰的武將(程昱,劉延這種純守城不算)何況是官渡這樣的大戰役,誠然,樂進張遼徐晃都沒這能耐和地位,竊以為夏侯淵張遼徐晃長於奔襲,陣地戰還是曹仁于禁更猛。

第二當然是因為他是外姓最早的四將軍和假節鉞(當然和樂進應該是同批),但參考季漢的前關羽右張飛左馬超後黃忠,基本確定四將軍是前右左後,也就是中央軍委四元帥于禁當時還是排在夏侯惇和樂進之後(當然這個沒有靠譜的歷史依據,只是個人推斷)

第三關於襄樊那次大會戰,確切的說屬於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類型,只因為投降搞得他就比別人弱了一大截,實際情況是,如張遼龐德黃忠甘寧等等,換主公時候還年輕,還有機會證明自己,而于禁已經把他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曹魏,誠然,按當時資歷,聲望,曹操之所以派于禁上前線,大抵也是因為當時論綜合名望,于禁足以匹敵關羽(後話當然是成王敗寇,就跟顏良一樣)

第四還是關於樊城之戰,水淹七軍只是演義說辭,正史雖然疑雲,不管是人工決堤還是發洪水,但和北人不習水還是主因,所以戰略戰術層面沒什麼太多好評說的,這裡還是要說顏良,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砍了,太突然了,固然可以說關羽的奔襲能力強和顏良的輕敵立足未穩,但不足以把河北名將的能力一棒子打死,于禁也同理。

第五還是這場戰爭,于禁開戰前是在河北督軍,別忘了曹操的家底青州兵于禁就是主要統帥,而且還督軍的是曹操鄴城為首的冀州大本營。帶去救援的所謂七軍,不說曹操的親兵精銳,也是一隻王牌戰隊,這地位,曹營沒幾個能匹敵。可惜了遇上了殺紅眼的關羽,加上第四條所謂水的原因。

總之于禁是很牛逼的,就是晚年命不好。


題主你覺得不厲害倒是列出個理由啊?只是因為于禁和二哥對陣被俘了,就否認他的軍事能力?

敢不敢先百度一下?

于禁在水淹七軍之前,官拜左將軍,假節鉞——曹操都覺得他牛逼,題主你覺得他不牛逼,你眼光比曹操還厲害?


哪個名將不是身經百戰,戰功赫赫?要不談生平就從結果看的話,于禁最後一仗輸了幾萬人不配叫五子良將,那抓他的二爺最後一仗不僅輸了幾萬人連國運都輸進去了反而封了武聖封了關帝爺那該怎麼算呢?

(蜀漢由盛轉衰就是從失去荊州這開始的,不僅破壞了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且荊州不丟關羽還在也不會有後來劉備的夷陵大敗)


小時候我玩遊戲,家裡人總是說這種東西玩多了降低智商,我一直不信,堅持認為玩遊戲可以寓教於樂,看了這個問題,原來他們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早期戰功無數,後來安居後方。當年的于禁,可是在魏軍中是作為戰神的精神圖騰存在的。那一摞摞戰功簿,拿出來足以閃瞎所有人的眼。那一場延津之戰,于禁以百倍只差的軍力拖住了袁紹,真真可以憑這一場戰功就鎮住所有後起的將軍。戰無不勝,勇往直前,曹操手下將士無數,于禁位於五子良將之首,不能謂不重視他。如果沒有那一場水淹七軍,于禁一直在後方朝廷里安居老死,可能在史書里,于禁是作為軍神傳奇存在的。可惜在後方偏安十年,于禁老了,整日都是手下的恭維,迎來的都是膜拜的眼神,到了軍營里,可能待遇就像劉德華周杰倫開演唱會一樣,這樣的生活,磨掉了于禁所有的戰鬥力。曹操沒想到于禁還有出山的一天,于禁自己也沒有想到,回到闊別已久的戰場,于禁還是以前那個於大將軍嗎,籠罩著軍神的光環,于禁的每一步都戰戰兢兢,生怕一場敗仗湮滅了他身上的光環。最後可惜還是敗了,也許敗不在於禁,但于禁還是降了。享樂了十年的于禁,對生的渴望遠超從前。晚節不保,功敗垂成。這樣的結果曹操沒想到,整個魏國沒想到,恐怕連于禁自己都沒想到。時光荏苒,很多人都被磨掉了稜角。君不見,連梟雄曹操都說:既得隴,復望蜀焉。。。誰敢想像這是曹操說出口的話。
年輕人,記住永遠不要耽於享樂,不要讓現實的安逸磨掉了你的鬥志。 與君共勉之。。。


你覺得是你覺得,人家就是。
陳壽是這樣說的,他清楚你清楚?
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知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口中的長安太守,京兆伊是誰?
為什麼在三國殺中,山包賈詡屬於群不屬於魏?
曹丕為何任命在孫吳集團混不下去的盧瑟王朗和華歆當三公?
感覺三國里,孫權才是最沒有資格稱帝的,為什麼反而是曹魏在這方面被詬病得比較多?
如何看待五子良將與所謂五虎上將?

TAG:三國 | 曹魏 | 于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