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是怎麼獲取蔣經國的信任的?

李登輝加入過舊日軍,入過共產黨,最後加入國民黨。感覺其就是個標準兩面三刀的政客,沒有政治目標,口號喊統一,實則搞分裂,後來更導致了國民黨的分裂。現在被開除退休後,依然發表媚日言論。蔣經國當時沒有別的選擇了嗎?怎麼就看走眼了呢?


-

我要是蔣經國,我大概也會選李登輝。

一、

李登輝接位,是早有預見之事。

早自中國宋朝以來,中國政治就有個好習慣,就是作為國家重臣,一定要有一個階段性的「職位」:也就是得作「京兆尹」。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有「首都市長」的資歷。李登輝在台灣政壇出人頭地,其實是早自他當「台北市長」開始。

台灣早年只有兩個官職,是作為國家重臣的重要歷練。一是台北市長(直轄市),一是台灣省長。前面說了李陳馬(台北市長),去看看台灣省長(省主席)吧,連戰、宋楚瑜,當然,也有李登輝,林洋港。

換言之,沒有這兩個職位歷練(李登輝是少數兩個職位都擔任過的)而能登大位者的,台灣歷史,迄今一直沒有。(也許蔡英文會成為第一個,但是我抱一定的懷疑。)

談台灣政治,一定不能忘記,台灣是個堅守中華文化傳統的地方,有些事,外面的人(比如大陸網上的鍵盤俠們),是說不到重點的。我們想這些事,可以溯及千百年前。

台灣人(如我者),會笑著跟你說,包拯(包青天)是不存在的。
若他作了開封府尹,為什麼沒作宋朝宰相呢?那不合理。
同樣的話,拿來戲說李登輝,馬英九和陳水扁,一一相合,不也是契符歷史邏輯?

不信,再多廢話一句:蔣經國,作過上海「地下」市長,諸位該懂這其間的奧妙了吧?

(再不信?江胡習等諸位省長市長,不也一樣跟台灣領導人,以類似的資歷,隔海相證?)

二、

李登輝並不是接班人的唯一人選,那個時代,包括林洋港也是其中之一。頁面很多說說李煥、郝伯村,包括很多人不知道的王升,其實都是扯淡的幻想,理由就是我上面說的第一點。

林洋港其實資歷比李登輝更好,作過台灣省長(早年是省政府是「合議制」,也就是所謂的「省主席」),省長的位置,李登輝也坐過。但林洋港還作過內政部長(當時李登輝在作副總統虛職),以同期比較,其鍍金度,較李登輝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林洋港有個重大問題,老土。

他不像李登輝,李登輝的國際視野,林洋港望塵莫及,李曾留日(日本帝大),而且還留美(康乃爾),台灣政界,同時留學兩個國家的人,屈指可數(那可是二戰前後,兩個時代,留學兩大強國的可怕機緣呀。)。最重要的,李登輝還有共產黨背景(和蔣經國有共同語言),最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李登輝是台灣少之又少,真正的農業專家。

李登輝的農業專家地位,在國際上是有數的。不信,可查。

相較之下,林洋港就是個酷吏(法務部長任內,惡名極多)。

頁面有許多答案,把林洋港說到天上去。其實呢,蔣經國還培養了「謝東閔(省主席)」,一般大陸鍵盤俠們,你們不知道吧?在我們台人心中,那個才是接班人,只可惜被台獨份子炸斷了臂膀。

加工出口,這筆生意是誰發明引領的?正是謝東閔,他發明了一個口號:「家庭即工廠」,讓工廠在不擴大的前提下,直接把貨物發到民間家庭去加工,開創了艱難處境下的台灣,真正經濟發展的源頭,他是我們台人心目中的偉大人物。

至於孫運璿?

拜託,連市長省長都沒作過的人,就一任行政院長,接班人個頭。

求諸位,別把鐵血論壇的扯淡,包括某「宇宙時報」的屁話,全拿來當真了。
鐵血論壇、宇宙時報磚家們扯淡,一堆不明事理的人叫好轉文,結果網民們全當作真理來了。

有時我在一邊看了,真要氣的鼻子冒煙。

三、

上面兩點,簡單總結:

蔣經國在台灣刻意打壓所謂的太子黨、二代黨,拚命扶持的台籍政界人士(台灣人戲稱為「吹台青」(某台灣電視主持人的諧音)),所以,每一個新生的台籍政界人物,都是他可能的接班人。

因為政黨有延續問題,有生命力問題,有存廢問題。一代領導,一定要扶持他的下一代。更不要說,蔣經國晚年重病,目前傳出來的病情,包括「前列腺手術失敗」,和大兒子蔣孝文一樣,「糖尿病晚期」垂危(眼盲腿殘,傳聞中的中風,以及心梗)。有一定年紀的台灣人一定記得,最後幾年,蔣經國在閱兵大典,包括國民大會備席時都是坐輪椅出來的(而且無法全程)。

是的,他選的副總統李登輝,隨時有接位可能。

別看頁面上一堆胡扯,說什麼蔣經國培養兒子接位,放屁香百里。(不信?查查蔣孝文啥時候死的?讓個半死病人接位?還有三兒子是中興集團老闆,純汁商人,連個黨代表資格都沒有,加上二兒子流放在外。簡直胡說八道到死。偏偏還有自稱台灣人的年輕小孩不解舊事,無腦附合,看的人血冒頭。)

回頭說這些台籍人士,要看個人重要性(猜測蔣經國的選擇),一定得看履歷,但凡只作過黨務、政務的人,一定是第二梯隊,真正第一梯隊,必然是「封疆大吏」。台灣太小,夠格說是封疆大吏的職位,只有「省主席」和「台北市長」(勉強加上高雄市長)。

再加一點,台灣以前一直搞地方自治,地方縣市首長民主選舉,唯二的兩個是由國民黨政府指派的,就是省主席和台北市長。(高雄市長太南部,太地區性,不在討論范圍)。

換言之,這兩個位置,就是我所謂的「指標」。

沒有作這兩份工作,不管你是台籍、外省籍,再是光芒耀眼,要說「接班可能」,那叫扯淡。

四、

還有一點,李登輝的獨子死的極早,沒有後代,無法再作「父死子繼」的惡事。
這一點,也是很多人推測的,蔣經國選人的重點之一。

這個,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相比什麼「信奉基督教」,拜託,「沒有後代,可以為惡」,才是真正的重點。

五、

是的,李登輝,我知道他在大陸很多鍵盤俠的眼中,如同屎尿一般。

我也很討厭他,我承認。

但我討厭他,是因為他的「權謀心」過盛,而且呢,沒有作好民選總統應有的榜樣,退位不退政治圈,戀棧權利滋味。(當年他對全島同胞承諾,退位後 ,要到山上作牧師)。

包括他為了政爭,亂改憲法,取消了國民大會,把孫文的兩院制設計,變成了立法院獨大,還弄了個四不像的總統制,包括為了控制立法院,走捷徑,向黑金傾斜……等等等等。

我有我自認堅實的理由。

包括退任後一堆失格的台獨言行。(此處不展開說了)

但至少,我認為李登輝在任上時,是作了一些有益於台島歷史的大舉措。
至少,他努力地把台灣朝兩黨政治推動,沒有繼續維護國民黨的一黨獨霸。

以結果論,放馬後炮,真說蔣經國眼瞎了,選錯了人?

老實說,我不大能接受。

換作我,我大概也會選他作接班人。

-


高票答案已經寫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僅寫一些個人見解,也算是補充吧。
我認為李登輝和其他國民黨大佬,諸如李煥,林洋港,郝伯村等比,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沒有派系,或者說是強大的背景(他的背景是妥妥的減分項),也就基本不存在謀權篡位的可能,這是蔣經國非常看重的一點。(確保他的權力鞏固,蔣介石被桂系捅的那幾刀估計給他留下很深印象)
還有一點,雖然李登輝獲得了蔣經國的信任,但與高票答案不同,我不認為蔣經國是把他當接班人培養。李登輝的農學才能是很不錯,但這對政治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若蔣經國真的欽點李登輝的話,憑他的政治手腕,又豈會有他死後國民黨發生的那些政爭和分裂?而且,李登輝那不光彩的背景在中國的政治圈中是硬傷,在注重道德的儒家文化圈裡,諸如李登輝這樣的有多次叛變經歷的人不太可能被選為繼承人。提拔李登輝當副總統,蔣經國估計是看中他沒有背景,對自己不構成威脅這一方面。最後,蔣經國時期的副總統,一向由台籍人士擔任,以拉攏民心,與接班人沒有什麼關係(應該說兩蔣的副總統都基本是擺設)。
最後還有一點,李登輝個人的權術與陰謀。雖然我很厭惡李登輝的為人,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卻不可否認。無論是蔣經國死後與郝伯村,李煥等人的鬥智斗勇,還是掌權後與某前國家主席的博弈,這一切都體現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至少比後三位台灣領導人強。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之前一直都是以一副政治小白的形象示人,不結黨,也不爭權,這有沒有騙過蔣經國我不知道,但多多少少給不喜拉幫結派的蔣經國留下一些好印象則肯定是真的。現在想一想,李登輝的上位過程似乎跟赫魯曉夫有一點相似,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建豐同志將崩,傳眾臣於近前,有人問:誰能繼承黨國大業?答:你等會……。卒!


都是共產黨叛徒啊
李登輝在為自己即將出版新書《新.台灣的主張》所召開的推銷會上明確表示:蔣經國當年破例拔擢他,他自己也感到很驚訝,雖然沒有確切證據,但他認為:蔣經國應該是很欣賞他的「日本特質」。
蔣介石特別是蔣經國為何在幾年之內棄台灣眾多的高官功臣的反對於不顧,而堅持把一個毫無從政經驗的平頭百姓李登輝提拔為副「總統」,進而確定為接班人,一直是台灣之謎,人們曾百思不得其解。
現在,當事人李登輝的一語道破天機!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與人們的猜測相反,不是李登輝的騙術有多高;而是蔣家王朝的陰謀政治太弔詭---兩蔣心甘情願地將台灣交給李登輝,正是看中了李登輝的媚日特質和台獨傾向。
李登輝的這番話,無異於扇了蔣記粉絲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同時,李登輝也一語驚醒夢中人。現在回看當時的歷史,真相大白,種種疑團都煙消雲散了。一切都表明:李登輝的話一點都不假,蔣介石、蔣經國火箭般地提拔李登輝,的確是別有用心!
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1970年4月24日之前,蔣介石、蔣經國和李登輝毫不相干,已近半百的平頭百姓李登輝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屁股會和台灣的「總統」寶座沾邊。
一切都緣於蔣經國訪美期間遇到的那次暗殺經歷、、
1970年4月20---24日蔣經國訪問美國,期間發生了台獨分子黃文雄,鄭自財在布拉薩大酒店暗殺蔣經國的事件。蔣經國大難不死,逃過了一劫。
之後,蔣介石和特務頭子出身的蔣經國操縱台灣情治部門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了徹查。結論是:黃文雄,鄭自財是狂熱的台獨分子,他們的刺蔣行為完全是台獨分子策劃的政治謀殺案件,經費和武器也是台獨團體提供的。
這時,一個改寫台灣歷史的人物出現了!
調查顯示:正凶黃文雄,鄭自財和一個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士,剛剛回台灣的老男人李登輝打得火熱,年齡相差近二十歲的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而且鬼鬼祟祟。
進一步調查顯示:這個李登輝是台灣日據時期的大漢奸李金龍的兒子,共產黨的叛徒,國民黨的異己和死敵,目前和日本極右翼勢力有著非同尋常的密切聯繫,與台獨勢力也有所交集---但不能肯定他是否直接參与了謀殺蔣經國。
出乎常人的意料,殺人如麻的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了解到這一切之後,不僅沒有按照他們「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既定國策大發雷霆,進而對黃、鄭、李大開殺戒,反而如獲至寶,興奮難耐!
於是:
通過外交途徑,蔣家父子懇請美國政府無罪釋放了刺殺蔣經國的兇手、狂熱台獨分子黃文雄、鄭自財!
而對於李登輝,他們更是決定要破格重用!
蔣經國回到台灣,就發生了下列離奇弔詭的如下一幕:
1970年某一天的大清早,李登輝正在家裡和老婆曾文慧親熱,突然有人敲門---當局的白頭盔憲兵找上門來啦!
李登輝曾因為惡毒攻擊國民黨,在1960年被拘留四個半月,後來,通過曾文慧託人行賄才被放出來。這次,憲兵大清早六點鐘跑來敲門,頗有點來偷雞摸狗殺人滅口的味道,李登輝心裡有鬼,擔心自己這回可能是一去不能回了,於是先把家裡的存摺等等統統翻出來交給老婆,支票一一簽字,這才跟著憲兵去---「慷慨赴死」!
然而一星期之後,他不僅沒死,而且是活蹦亂跳的出來了、、、回家後它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喜悅,悄悄的告訴曾文慧:好運氣來了,蔣家父子要重用自己啦!
果然,剛出來沒幾天,李登輝就被加入了他早年一貫狠毒批評、一貫主張打倒的國民黨;
一年後,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李登輝被延攬為「政務委員」,主管農業。李時年49歲,是「政務委員和各部會部長」中最年輕的一位;
1976年11月李登輝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委員;
1978年,李登輝被任命為台北市長;
1979年12月,李登輝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常委,踏進權力核心;
1981年,李登輝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
1984年,李登輝被蔣經國欽定為「副總統」。由於李登輝資歷太淺,升得太快,使各界人士跌破眼鏡;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組」成員,後接替嚴家淦任總召集人,研擬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當天繼任「總統」。在宋楚瑜的幫助下,李登輝壓住宋美齡等元老派與非主流派的進攻,使自己順利當上國民黨代理主席;
1988年7月,國民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李登輝正式當選為國民黨主席。從此,李登輝不負兩蔣重託,開始帶領台灣走上了和大陸分裂,最終要「回歸」日本的「台獨」邪路!
李登輝從平頭百姓到被加入國民黨再到當台灣的部長,僅僅用了1年的時間;
從部長到被確立為接班人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它被兩蔣提拔的速度的確是風馳電掣,比火箭還快!
那麼,深得自己的「師父」、七朝(清政府,英、法租界當局,孫中山的民國,北洋軍閥,蔣介石的民國,日本鬼子等都把黃金榮奉為國士或者座上賓)政治不倒翁、「現代聖人」(蔣介石親封)黃金榮「流氓政治」真傳的蔣中正及其兒子蔣經國為什麼會把日本餘孽,另類「台獨分子」李登輝迫不及待地培養為接班人呢?
原因有五。
1,蔣介石和李登輝的祖輩都和日本人有扯不清的關係,是否有直接的血緣基因關係現在無據可考,但至少在文化和思想基因方面---他們都是日本人。
他們都曾經留學日本,都當過日本「皇軍」;都對中華民族充滿蔑視甚至仇恨;都對日本從政治體制、思想文化到生活細節的各個方面崇拜的五體投地!
可以說,李登輝就是蔣介石的影子,而蔣介石則是日本人的「孝子賢孫」;
2,蔣經國和李登輝都是共產黨的叛徒,同病相憐,臭味相投---他們能夠鼠首一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3,蔣家王朝的終極目的,就是要用日本文化統御和改造中國,使蔣家王朝成為日本領導下的中國世襲罔替的「二天皇」。
早在抗戰時期,蔣介石就想投降日本。但是,日本人根本瞧不起他,加之它想當「中國二天皇」的要價太離譜,日本人不可能答應他投降。蔣介石投降無門,只能通過「抗戰」來提高身價,以期得到日本人的認可。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強行「自願投降」了日本!
同樣是大漢奸的何應欽在南京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竟然向投降的戰犯岡村寧次鞠躬致敬,那情景好像投降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這一事件導致舉國震驚,後來通過補拍和油畫方式糾正了何應欽的醜態,才平息了國人的震怒。
事件是平息了,但蔣介石、何應欽趁機投降日本人自願當鐵杆漢奸的意圖卻是絕對真實的。因為日本天皇一宣布投降,蔣介石在如喪考妣般地大哭了一場之後所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何應欽儘快找到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並妥善保護,決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它。在日本投降的最初幾天,何應欽一直伺候在岡村寧次左右,期間蔣介石還不遠千里,到南京拜訪過岡村寧次並請教了關於剿共的若干問題。
在此背景下,何應欽在受降儀式上向岡村寧次鞠躬致敬,就絕不是什麼失儀而是發自內心的下意識動作。
蔣介石趁日本人投降毫無拒絕機會的天賜良機,自願投降了日本,並將那個日本侵華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認作「乾爹」。它還將一大批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人聘為「國策顧問」,當成左膀右臂,以期用日本文化改造中國,實現自己的「中國天皇夢」。
然而,這個夢還剛開頭,他就被稀里糊塗的打到台灣來啦!
來台後,他們仍賊心不死,痴心不改,依舊要在台灣做自己的天皇夢,而且要一代一代地做下去。
一代不成二代,二代不成三代人接著做、、、
但是,由於蔣家的第三代的男丁全是五毒俱全的惡少,有的遭天報早早就翹了辮子,剩下的全是扶不上牆的臭狗屎,頂風臭八百里高衙內,可以預期的短命鬼。情勢逼得兩蔣不得不另尋接班人。
在這種情況下,和兩蔣同志、同質的李登輝被選定為接班人並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因為只有李登輝這樣的人,才能繼承他們「台獨歸日」的「尾大事業」;
4,兩蔣打心底里蔑視甚至仇恨中華民族,對共產黨更是恨得要死,怕的要命---原因在於他們都是靠共產黨的傾力培養和協助起家,然後又背叛了共產黨並恩將仇報,殺了無數共產黨人,雙手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他們自知自己罪孽深重,對中華民族,對共產黨人犯下的罪行天理難容---因此,他們寧可相信地球倒轉、太陽從西邊出也不相信共產黨的中國會饒了自己。因此,想讓兩蔣帶領台灣和大陸實現治權統一,實際上就是開車上樹捉鯰魚---異想天開的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大陸進了聯合國,台灣的兩個主子美國和日本相繼和中國建交。蔣家王朝反攻大陸,日化中國,當中國「天皇」的幻想成為了泡影。所以,策動台灣獨立,最終把台灣送給日本,成了它們心中的不二的選擇。
其實,讓台灣獨立並不是蔣家王朝的目的,讓台灣復歸日本才是它們的本意。但是,當時日本的現狀根本不可能允許它接手台灣,所以,縱容台獨成了兩蔣的權宜之計。在它們看來,只有讓台灣獨立,待條件成熟了再讓台灣復歸日本才是唯一可行的路線。
所以,蔣家王朝對接班人的選擇非常困難。
當時,台灣不乏台獨分子,但是,這些「真台獨」是不可能被選為接班人的,因為他們不能保證將來獨立後的台灣會全須全尾的「回歸日本」。
所以,具有「日本特質」的李登輝,成了兩蔣炙手可熱的寶貝---它既能將台灣帶入獨立,又可能將台灣完整地獻給日本,從而完成自己的夙願。
這是兩蔣對李登輝著力培養,火箭提拔的根本原因;
5,日本極右勢力的介入,
蔣家王朝和日本極右勢力打得火熱是世人皆知的事。蔣介石敗退台灣也沒忘了將「乾爹」岡村寧次帶到台灣來,以便伺候左右,早請示,晚彙報。繼而他又網羅了一大批侵華鬼子組成所謂的「白團」作為智囊,為自己的決策提供服務。
可以想見,當兩蔣要重用同樣是「日本人餘孽」的李登輝時,蔣介石的「乾爹」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決策意見,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可以說:策動「台獨歸日」是上世紀70年代之後蔣家王朝的夙願;日本極右翼勢力為實現兩蔣的目的起了決定性作用。
你不得不服氣日本人的韌性和耐力,經過幾十年的深耕,日本勢力在台灣已經蔓延坐大。如今的台灣,日本間諜無孔不入,可以呼風喚雨,左右政壇;日本文化廣泛傳播,根植在台灣人特別是台灣年輕人的心裡。
你只要看看大漢奸蔡潔生的女兒、李登輝的「小蜜」和接班人、日本人的新爪牙蔡英文在台灣的受歡迎程度;再看看那些那些媚日小台獨們在反課綱過程中說到日本時那種媚日的奴才相和聲淚俱下的醜態就不難明白如今的台灣離日本化還有多遠!
如果中國大陸不趕快警覺並採取果斷行動制止,那麼,兩蔣「台獨歸日」的垂死願望就會通過李登輝、蔡英文和媚日小台獨們的手,一步步走向現實!
蔣介石父子和日本右翼「台獨歸日」的陰謀籌劃多年,所缺的就是日本的強大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如今,日本軍國主義已經在安倍手中復活,「台獨歸日」萬事俱備---也許只等蔡英文的臨門一腳了。
希望善良的人們千萬不要再對兩蔣以及他們的國民黨抱有任何幻想,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中。
蔡英文曾經一再提醒國民黨的大佬們:在對付中國大陸的問題上,要多學學蔣經國!
國民黨的大佬們聞風而動:
1,當中國和日本因為釣魚島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大陸本希望台灣會念及骨肉之情出手相助,但是馬英九當局卻趁機和日本簽了《漁業協議》,在背後狠狠地捅了大陸一刀;
2,當大陸和日本因為印尼高鐵項目爭到白熱化的時候,又是國民黨當局公開宣布:台灣將與日本合作開發高鐵項目---又在背後捅了大陸一刀!
考慮到許多台企與中國高鐵項目有交集,可以說:這一刀捅得太陰了、太狠了!
3,台灣地區候選人洪秀柱先生僅僅因為強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僅支持者寥寥,國民黨還猛打橫炮---這幾天正鬧著要換掉她呢!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你還對蔣介石的國民黨抱有幻想嗎?
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蔡英文正在日本和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的安倍首相秘密會見哩、、、
不知他們在談些什麼?
附帶說一下:一說到兩蔣搞台獨,許多蔣粉就***讓蠍子蟄了心。他們一定會羅列出「2,28事件」和「美麗島事件」來證明兩蔣不是台獨。
我想告訴你的是:
(1),「2,28」是政治事件,陳儀認為是共黨作亂並報告蔣介石,蔣介石才決定鎮壓!
現在查明,鎮壓的規模遠沒有人們喊得那麼大,精確的統計是死了821人,多是中共地下黨和進步群眾。
(2),「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蔣經國又認為是中共所操縱,所以才下令鎮壓,逮捕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人們熟知的許信良、呂秀蓮、陳菊等。但,當蔣經國得知事件是台獨鬧事而不是中共操縱後,不久就把逮捕的人全放了,而且這其中的許多人隨後還得到了蔣經國的重用。
這麼說吧,台灣立法院的檔案等資料顯示,兩蔣統治台灣的近40年期間,累計殺害的所謂「共諜」---也就是它們懷疑的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至少有20萬!
請問:
在此期間,兩蔣真正殺過一個台獨分子嗎?
更確鑿的證據是:現在橫行台灣,以台灣獨立為綱領和最高目標的台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就是在蔣經國統治台灣的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公開宣布成立的。蔣經國不僅沒有阻止,而且在民進黨成立的第二年,就把20%的民代席位讓給了民進黨。
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心臟功能衰竭去世。當日發表了蔣經國遺囑。遺囑由台灣當局「副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長」俞國華、「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林洋港、「考試院長」孔德成、「監察院長」黃尊秋及蔣經國第三子蔣孝勇簽名。是日晚,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常會,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台灣社會進入後蔣經國時代。此時,如果說國民黨內各派對李登輝順理成章地繼任「總統」尚能暫時達成一致,那麼,國民黨「主席」一職的空缺就成了各派爭奪的對象。於是乎,國民黨開始最長的一天。
蔣經國逝世當天,國民黨內「開明派」和「官邸派」爭奪最高權力的角斗即開始。當時,國民黨召開緊急中常會,首先討論李登輝繼任「總統」的問題。官邸派當時欲阻止李登輝,可又礙於「憲法」,因此,李登輝繼任「總統」但有驚無險地通過。「官邸派」對李登輝繼任「總統」無可奈何,只好把目光轉向「國民黨主席」一職。他們幾次提出,「主席」一職應等喪事畢後,在7月7日召開的國民黨十三大上解決(7月7日召開國民黨十三大系蔣經國生前所定),未被人理睬。「官邸派」之意想讓「行政院長」俞國華出任「黨主席」一職,實在不行由抬出90歲高齡的宋美齡。與其相反,國民黨內主要傾向是由李登輝「代理本黨主席」。於是,雙方「地下活動」加劇,互拉選票。1月18日,以趙少康為首的39名國民黨籍「立委」聯署公開發表聲明,要求推李登輝出任「代理主席」,「以維護全民信心」。這一頗具分量的聯合聲明,對國民黨上層好象一股政治颱風,無法抵擋。使「官邸派」出乎預料的是,台灣朝野出現了一股強大的「擁李潮」,這股潮流無法阻攔。向以保守著稱的俞國華也只好「知難而退」,轉而願意推李登輝出任「代主席」。26日,國民黨中常會竟成了推舉李登輝出任「代主席」的準備會,只待次日會議作形式上的通過。是日下午,一封專函從士林官邸(原蔣介石住所,時為宋美齡居住)送到李煥辦公室,提出國民黨主席繼任問題應依黨章處理, 要求等到7月7日國民黨十三大選舉。信函的落款用毛筆寫著「蔣宋美齡」4個顯赫大字。李煥是蔣經國一手培植起來的「新人」,長期從事黨務工作,身兼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主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1978年因「中壢事件」去職,出任中山大學的校長。自從1983年王升外放後,再次被起用,並進入中常委,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一度被視為「開明派」的首班。李煥看到這封信,頓時茫然,面對送信人蔣孝勇(蔣經國第三子)半天說不出話來。蔣孝勇走後,李煥急忙用電話與俞國華、余紀忠(國民黨常委,《中國時報》董事長,「開明派」)聯繫。俞、餘二人都是中常會輪值主席,余紀忠力主如期提出,而俞國華則表示是否給他兩天時間緩衝一下去說明士林官邸的宋美齡。並認為在蔣經國喪事未畢前不處理繼任問題也符合中國傳統,等喪事辦完,於31日再舉行臨時中常會通過也不晚。遂決定27日的中常會不提代主席一事。希望蔣經國奉厝之後再提,而非宋美齡所期待的延至國民黨十三大議決。
商議之後,70歲的李煥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27日凌晨兩點,突被電話鈴聲吵醒。電話是從士林官邸打來的,對方是蔣孝勇。蔣孝勇代表宋美齡詢問李煥,明日中常會不提代主席一案是否都通知了各位常委?早上的中常委會會不會再提此案?希望李煥一定要把此事辦妥。顯然宋美齡已經得知李煥與俞國華、余紀忠商討此事時的不積極態度。李煥只好用電話挨個通知30多名中常委,一直撥到早上5時左右。與此同時,士林官邸也是徹夜燈火通明,蔣介石親信、被稱為國民黨「文膽」的秦孝儀、蔣孝勇及宋美齡的秘書同時用三部電話代表宋美齡分別與每個中常委通話。通話內容雖未涉及李登輝的名子,但「理直氣壯」、「氣勢磅礴」,義正詞嚴,猶如排山倒海,彷彿在極力挽救國民黨命運。
27日凌晨,一夜未睡的李煥迫不及待地到達俞國華家中,再次深談此事,看看還有沒有轉圜的可能。如前所述,李煥雖由蔣經國一手提拔而起,與宋美齡卻無淵源,關係淡薄,所以不敢要求宋美齡收回成命。俞國華雖系老官邸出身,卻無法與沈昌煥、秦孝儀這些蔣介石親信相比,而且自從宋美齡前年由美返台後,只去探望過兩次。他只對蔣經國效忠,很少到士林官邸請安。所以,俞國華自然也不好出頭去見宋美齡。俞、李二人均感無奈,只好起身赴中央黨部參加中常會。這時,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開明派青年幹將宋楚瑜早已等候在辦公室,當他從李煥口中再次證實此次會議不討論推舉代主席後默默無言。不久,這次會議的執行余紀忠也提前趕到,與李煥等人再次談論此事。李煥既是「開明派」幹將,也是國民黨幕僚長,在這種敏感時刻,以不便表示具體主張而迴避。余紀忠認為改變了預訂計劃實在不妥,可還要尊重提案人俞國華的意思,作為執行主席,當日不推舉代主席之事還得從他口裡說出。當然,最為矛盾的還是俞國華。
俞國華原籍浙江奉化,其父俞鎮臣(俞作屏)系蔣介石少年時的同學,後到廣東與蔣共事,死於1924年的東征之役。這時年僅10歲的俞國華由蔣介石撫養,與蔣經國、周宏濤等一起就讀於奉化城裡的「錦溪學堂」(後改為第一縣立中學)。1934年,剛從清華大學政治系畢業的俞國華就被蔣介石委任為機要秘書。此後,一直隨蔣介石歷西安事變,出席開羅會議,出訪印度,極受寵信。1944年,俞國華又被保送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後轉倫敦政治經濟研究院專攻財政專業,獲學士學位。1957年俞國華被召回台,先後出任「中央信託局局長」、「中國銀行」董事長。1967年出任「財政部長」, 兩年後升任 「行政院政務委員」 兼 「中央銀行總裁」。蔣介石逝世後,俞的升遷未受影響,1977年蔣經國把「行政院」 財經小組和經濟設計委員會合併成跨部會的 「經濟建設委員會」,旋由俞國華兼「主任委員」。此時,俞還是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經濟專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為名副其實擅長理財的財經大總管及蔣氏家族的「帳房先生」,被台灣財經界尊為「俞老總」。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總統」,翌年圈定俞國華為國民黨中央委員。1984年5月出任「行政院長」。俞國華出任「院長」不久,相繼發生「江南命案」和「十信案」,但他的地位未受動搖。他以謹慎的個性和可靠的背景經歷,獲得蔣經國信賴。也正是他的資歷、輩份,穩健有餘、開創不足的作風,使其成為「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俞國華受蔣家兩代「知遇之恩」,如今很難對宋美齡的囑託置之不理,然而,他又不是原國民黨內聯署「推李登輝為代主席」提案的領銜人,現在自己再否定這個提案,既不能為黨內諒解,也勢必遭到各界的指責,甚至會懷疑他有意染指「主席」一職。俞國華的心情真如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經片刻沉默,俞國華慢慢地說,夫人這麼堅決,倘使不予理會,後果難料。不如這樣, 今天暫時不提,何況本來也沒有列為議程,再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了解與斡旋,等下次會議再提出。對外就說,等到30日經國先生奉厝之後決定,比較妥當。這時與會人員已陸續進行會場。執行主席余紀忠按照議程逐一處理,通過對蔣經國的統一尊稱;通過7月7日召開十三大;通過奉行蔣經國遺囑決議……。當通過第六個議案,會議接近尾聲之時,坐在執行主席一邊的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宋楚瑜突然發難。宋楚瑜大聲質問,推舉常務委員李登輝代理主席職務,全體中常委都已有了共議,且都連署了提案,並由俞國華領銜,本來已決定在今天會議上提出討論通過,為什麼又改變主意,不提出來?李登輝出任主席是全會的一致希望,如果這個時候不提出來,國民黨的形象將置於何地,全世界怎麼看這個問題?宋楚瑜愈說愈激動,最後沖著俞國華開炮:「我以一個黨員的立場對俞國華同志今天這樣的表現感到非常失望,現在我就退席!」言畢,拿起桌上的文件包揚長而去。
這種突如其來的場面,對在坐的老中常委來說也是平生僅見,全場愕然,面面相覷。倒是執行主席余紀忠打破了會場的死寂:「宋副秘書長剛剛一席話,表現了愛國家的精誠與確保本黨團結形象的赤忱, 令人欽佩,本人深有同感。現在各方面都在注視著推舉代主席案的發展,今天的會議不能不對這個案做出決定。」余紀忠這番話,使全場氣氛再次驟變,「開明派」立刻雀躍起來,原來決定不討論推舉案轉眼成為全場的熱門話題。更出人意料的是,一身被人認為是老宮廷派的曹聖芬首先發言,明確表示支持李登輝擔任代主席,並且主張這次常會就予以通過。接著,吳伯雄、李國鼎、張建邦、王惕吾、辜振甫相繼發言,均主張立即推舉李登輝。俞國華見「官邸派」的防線已潰決無遺,也無可奈何地起身作了如下說明:本人是31名中央常務委員中的一員,對推李登輝任代主席職務一事並沒有不同意見,而且也簽名聯署,準備提案。但後有人反映,希望將本案延到十三屆全會召開時再依黨章選舉,經協調後考慮是否延到經國先生奉厝之後再提出比較合適。如今,既然大家都主張應該在今天常會提出討論,我也支持。余紀忠看到局面在望,遂趁勢將原由俞國華領銜的提案取出宣讀, 10點55分,正式通過由李登輝代理國民黨主席。驚恐萬狀的國民黨最長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李登輝繼任「總統」並接任「國民黨主席」一職,沒因幾個國民黨資深元老的干預而改變,說明建立黨政一元領導體制是國民黨內的「共識」,也說明蔣經國逝世後的台灣政局仍堅持「法統」地位,謀求黨政合一的集權統治。
這場政治風波,是蔣經國逝世後「開明派」與「官邸派」的第一次較量。在鬥爭中,3個「開明派」人物起了關鍵作用,即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副秘書長宋楚瑜和中常委兼《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李煥首先幫助俞國華跳出「官邸派」的泥沼,鼓勵他在推舉李登輝為代主席的文件上第一個簽名。實際上,這個文件出於李煥、宋楚瑜和余紀忠之手筆,俞國華只不過是台前表演而已。尤其宋楚瑜即席發言,成為該案得以通過的「催化劑」。再看「官邸派」,俞國華、沈昌煥、秦孝儀雖同出身於「官邸派」,但在這場風波中表現不一。俞國華處事一向謹慎,立場平穩,因此,當「官邸派」推他出任代理主席時,他不僅無特別動作,而且在李煥的「引導」下成為推舉李登輝的領銜人,為李登輝出任代主席掃清了道路。「官邸派」另一大將「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起初主張由「官邸派」出掌黨務大權,當形勢驟變之時,他亦順水推舟,不再堅持。這樣,只剩下少時就進入官邸,有數十年大內煉歷,被稱為國民黨第一「文」的秦孝儀。他在蔣經國去世後召開的緊急常委會前,曾兩次要發動推舉俞國華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後來又提出延緩到國民黨十三大召開,均遭到「開明派」拒絕。這樣,「官邸派」被「開明派」個個擊破,決定了這場最高權力爭奪戰的結局。從此,台灣進入「後蔣經國時代」。
李登輝抓到「總統」和國民黨代理黨主席大權後,開始了鞏固權力與政治清算的鬥爭。他一是鞏固「擁李派」的權力;二是削弱「親蔣派」的權力,消除對他實行獨裁統治的威脅。在這一場實質是國民黨內蔣經國去世後的權力大轉移中,李登輝運用「本土化」「民主化」策略,一步一步將「親蔣派」徹底擊垮。
李登輝主導中常會大改組
李登輝鞏固「擁李派」權力的第一步,就是利用中國國民黨「十三全大會」提升自己的統治地位。1988年7月,國民黨「十三全大會」召開,正式推舉李登輝為黨主席。
李登輝正式當上中國國民黨主席,也開啟了將國民黨撕裂和台灣社會引向動蕩的先河。此說並非虛言。國民黨「十三全大會」召開時,李登輝一是嚴把黨代表關,出席會議的大部分代表必須是切斷蔣家臍帶、能夠支持李登輝的人;二是嚴把中央委員關,李登輝通過對半數(180名)中央委員候選人的提名及操控選舉,控制中央委員會的目的已經達到;三是嚴把中常委關,親蔣的中常委中有12人被換掉,這是中國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以來中常會規模最大的一次改組。
眾所周知,李登輝接任「總統」時,「行政權」掌握在「行政院長」俞國華手中,「黨權」掌握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手中,「軍權」掌握在「參謀總長」郝柏村手中,「國安會」掌握在「國安會秘書長」蔣緯國手中。面對蔣經國留下的「接班四人幫」格局,李登輝從削弱國民黨實力和鞏固自己在黨內地位的角度考慮,必須加以摧毀。要實現這一目標,李登輝在正式出任黨主席之後,利用「組閣」鞏固和擴大「擁李派」權力。
國民黨「十三全大會」召開一周後,7月20日召開中常會,根據李登輝提議,通過了內定的「行政院」改組名單:俞國華繼續留任「行政院長」,施啟揚為「行政院副院長」,許水德為「內政部長」,連戰為「外交部長」……在新「內閣」中,有施啟揚等9名本省籍「閣員」。李登輝利用不強勢的俞國華的「空頭院長」以減少對「總統」權力的牽制,把「內閣」成員儘可能換成親李派,實現對「內閣」的控制。並且以此為基礎,加快了黨務、政治、軍事及意識形態各個領域的全面「本土化」的步伐。
親蔣勢力出現極大分化
通過以上人事結構調整,可以看出國民黨的政權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一是,李登輝的最高領導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他繼任「總統」是靠接收蔣經國的政治遺產,代理黨主席險遭封殺,但此次卻是以「十三全大會」形式選舉為黨主席並主導會議,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肯定。
二是親蔣勢力出現了極大的分化。變化最大的是蔣經國原設計的集體接班格局出現重大裂變。最有代表性的是,集體接班中最為關鍵的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倒向李登輝。蔣經國生前安排李煥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目的就是維持派系均衡。然而,他先是放任宋楚瑜,使李登輝順利抓到代理黨主席大權;在「十三全大會」上,支持李登輝打壓票選;而後,又急於排擠俞國華「組閣」。多年追隨蔣經國的李煥尚且如此,另一個深得蔣經國信任的宋楚瑜更是充當倒蔣與擁李的急先鋒。
第三「本土化」趨勢十分明顯。國民黨「十三全大會」正式決定由本省籍人擔任黨主席,在中常委中本省籍成員首次超過半數,中央委員中本省籍成員首次超過1/3。「本土化」開始於蔣經國上任之初,是為了緩和省籍矛盾。而李登輝的「本土化」,著眼點是把國民黨視為「外來政權」,為了改造「外來政權」,必須以本土勢力來取代外省籍,鞏固權力基礎。
俞國華最先被趕下台
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後,李登輝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鞏固,他開始全方位、多層次打壓黨內的所謂非主流派勢力,國民黨內從此不得安寧,台灣政壇從此不得安寧。「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是蔣家兩代重臣,也是宋美齡寵信之人,一直控制台灣的「外交」事務。1988年10月,李登輝借故逼他辭職,安排親信李元簇繼任秘書長。
李登輝的目的是要逐漸清除「接班四人幫」。當他的權力得到相當的鞏固後,把清除親蔣派的目光瞄向了「接班四人幫」中當時處境最不樂觀的俞國華。親李派不斷出面製造「俞國華是國民黨的負債,而非資產」的假象的同時,又利用「立法委員」吳春晴質詢俞國華涉嫌早年曾包養酒家女的緋聞引爆風波。萬般無奈之下,俞國華於1989年5月17日向李登輝提出辭職報告。5月26日,李登輝順水推舟,准許俞國華辭職。
國民黨「十三全大會」之後,李煥「組閣」的慾望特彆強烈,可以說是志在必得,非要擠俞國華下台。可以說,俞國華下台既是國民黨內爭權奪利的結果,也是李登輝打壓蔣經國集體接班構想與排除蔣家勢力的結果。
親信宋楚瑜控制黨務系統
俞國華下台後,李登輝提名李煥繼任「行政院長」。5月31日,國民黨方面宣布李煥「內閣」成立,6月1日,李煥轉任「行政院長」,登上仕途的巔峰。李登輝主導的第二次「內閣」改組,以同意俞國華辭職、提升同為「接班四人幫」成員的李煥的形式,不露聲色地「冷凍」俞國華,使得蔣經國安排的集體接班成員先失一將,這為李登輝從更深層次考慮權力基礎和人事組合創造了條件。
李登輝更深的考慮是,在打壓「接班四人幫」的同時,完成黨政軍系統的改造,擴大自己掌權的政治基礎。他之所以拿出「行政院長」職位,是因為「行政院長」是官場重臣、「顧命大臣」們求而難得的職位,可以以此為誘餌,進行調虎離山,實現鞏固權力計劃,調升李煥就是如此。李登輝收回了李煥控制的黨務系統後,任命其親信宋楚瑜接替中央黨部秘書長職務,對黨務系統進行了徹底改革,全面清除親蔣勢力,推行「本土化」。


因為小蔣也加入過蘇聯紅軍、秘密加入過GCD,最後才加入KMT,你說,人生軌跡還能再一樣嘛?


宋楚瑜:是我的錯
李渙:我的錯
郝伯村:我都錯
林洋港:我都錯
蔣孝文:我死得早
蔣孝武:我手欠
蔣孝勇:我腿斷了


當時的蔣經國正為台灣農業生產存在的大量問題而憂慮,尤其是糧食產量過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和土地過於便宜等,而李登輝初次見面即能談清如何解決「肥料換谷」制度的種種弊端,這讓蔣經國對他刮目相看。然後,李登輝並逐漸隱藏自己的政治野心,騙過蔣經國奪取台灣政權,一手結束國民黨統治,推行台獨。

蔣經國晚年犯決策性失誤 錯選李登輝接班

蔣經國在台灣執政的最後幾年,糖尿病晚期癥狀愈見嚴重,從1973年開始就頻繁出入台北的榮民總醫院。到了1986年,病體沉重的他不得不以輪椅代步,身體狀況已至危境。蔣經國自知來日無多,開始抓緊一系列他認為有必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的事情,諸如開放黨禁、結束戒嚴、充實「中央民意機構」、蔣氏父子地方自治法治化和開放大陸探親等。當然,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和國民黨的繼任人。如果說蔣經國前幾項決策都是被人認可的政績的話,那麼,在接班人的選擇與確定方面,他卻犯了一個決策性錯誤。


黨齡不足10年的李登輝浮現政壇


  蔣經國的決策性失誤,最早體現在1984年3月,當時蔣經國正在競選連任台灣的「第七任總統」。在事前不做任何鋪墊的情況下,蔣經國竟在國民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出人意料地提名此前在台灣政界沒有資歷和威望的李登輝出任他的「副總統」搭檔。李登輝既不是國民黨大陸執政期間的文職官員,也不是蔣介石時代參與軍事作戰的高級將領,甚至,他的國民黨黨齡還不足10年。在台灣國民黨文武高官雲集的政治舞台上,資歷如此淺的學者型政客怎麼可能成為蔣經國晚年尋覓多時的接班人呢?


  事實上,早在1978年蔣經國就任台灣「第六任總統」時,就已在為自己的繼任人煞費苦心。最初他也想如其父蔣介石一樣,把國民黨的繼任人確定在蔣家子嗣上。當然,那時可供蔣經國選擇的子嗣十分有限,長子蔣孝文多年前就患有不治之症;三子蔣孝勇在台灣商界打拚,馬上讓其進入政界顯然有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只有次子蔣孝武在其考慮之列。蔣經國也的確曾為蔣孝武順利進入接班程序做過許多實質性鋪墊,例如他授意蔣孝武執掌台灣的情治機關,直接插手重要的黨務和人事等,不過就在蔣經國眼看次子逐步接班並向國民黨政權峰巔循序漸進的時候,竟意想不到在美國舊金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江南遇刺事件」。台灣無法控制的國際媒體真相披露,使蔣孝武涉嫌「江南行刺案」的內幕曝光於世。因為事件發生在美國,遇刺者江南又是美國國籍,美國政府出面干涉,蔣經國不得不忍痛將兒子蔣孝武外派新加坡,世襲交班的計劃從此胎死腹中。


  為了挽救蔣家政權可能大權旁落的危局,自蔣介石歿後始終生活在美國的蔣氏大家長宋美齡,曾在「江南事件」發生後不久飛回台灣。根據宋美齡身後披露的大量史料表明,她專程返回台灣的主要目的有三:一為參加蔣介石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二是對重病纏身的蔣經國正在台灣實施的「返憲改革」遊說國民黨元老派人物,力求對蔣經國提供幫助;三是為蔣氏政權將要結束前夕可能發生的交班障礙就近指點運籌。

  但是,宋美齡縱有良苦用心,蔣經國卻無意採納。「江南事件」後的台灣政局早已不允許蔣經國再做「傳子」之夢。早在宋美齡返台之前,他就對美國《時代》雜誌的記者公開表示了蔣家人不能繼續「世襲」的態度。他說:「由蔣家人士繼任一節,本人從未有此考慮。」


  蔣經國不但對媒體這樣鄭重申明,還在一系列行動中對接班人問題做出了部署。大量事實表明,蔣經國在接班人一事上已經開始走「本土化」、「年輕化」和「務實化」的革新路線。為了安撫那些當年隨蔣介石來台的國民黨軍政高層人物、黨內耆宿和軍事將官,蔣經國採取一切可能採取的措施加以安撫與照顧,另一方面他又開始以「年輕化」為由,大力將一批國民黨中生代人士提拔為國民黨的中常委,例如吳伯雄、李煥、施啟揚和陳履安等人。蔣經國這樣做的目的,意在讓這些忠於蔣家的青年精英牢牢把握國民黨的要害部門。與此同時,他又讓蔣介石時期就進入國民黨高層的一批元老,如俞國華、倪文亞、張群、嚴家淦等人,無形中形成國民黨的中央權力核心。蔣經國認為,有了這樣的堅固班底,即便將來因為身體原因猝然病逝,國民黨的政權也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因為這些人都是可以信賴的國民黨中堅力量。他自信有了這批乃父在世時培養起來的力量,「革命性」、「忠貞性」、「穩定性」的接班人三原則將可得到更為徹底的貫徹。


  在這種全盤考慮之下,蔣經國決定啟用毫無人脈基礎的李登輝。他認為只有像李登輝這樣依附他並受其提攜得以平步青雲的「平民官員」,才能起到沒有蔣家人繼位卻能讓蔣家人放心的作用,這也是蔣經國無法實現「傳子」計劃之後,唯一可以彌補蔣家的權宜之策。當然,那時的蔣經國絕不會想到,李登輝羽毛漸豐之後,竟成為蔣氏家族的背叛者與掘墓人。


李登輝韜光養晦騙過蔣經國


  追溯歷史就會發現,蔣經國啟用李登輝並非始於1984年「江南事件」之後,早在1972年蔣經國就任台灣「行政院長」時便對李登輝賞識並暗萌重用之心了。關於蔣經國啟用李登輝的經過,港台傳媒曾有種種臆測與傳聞,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媒體謠傳所謂李登輝上台系蔣經國身邊重臣蔣彥士、宋楚瑜等人舉薦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揣測。真實情況恰如李登輝本人所承認的那樣:他所以能進入高層,主要是「事出偶然,恰適蔣經國選人之機」 他只是一個意外的幸運者而已。


  從父親病重不能掌管台灣的實際權力時起,蔣經國就開始考慮扶持自己的黨羽,而台灣籍官員更是優先考慮的重點。台籍官員人數眾多,蔣經國卻均不放心,他不希望麾下部屬過多地擁有人脈勢力。於是蔣經國開始在中下層台籍公職人員中尋覓目標,此時恰逢有人推薦李登輝,李登輝又非常符合蔣經國的選才標準:既是台籍出身又沒有屬於李氏自己的小團體和私人勢力,同時還懂得治理農業。這兩點在蔣經國看來是極為難得的長處。


  李登輝當時剛從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歸台不久,在台灣「農復會」以農經博士的身份充任「技正」(技術閑職),還在台灣大學兼任教職,那時的他只想搞好農業,確無從政的妄想。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李登輝時來運轉,平步青云:一次出席友人的私人宴會,李登輝意外結識了蔣經國身邊的人。這次宴會的主持者是與李氏關係密切的王作榮,此人與李同為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系畢業,回台後在遠東經濟學會任職。宴會上還有李登輝的另一位農經方面的朋友楊鴻游,同時他又意外結識了王升(蔣經國親信,時任台灣政戰部主任)和李煥(時任國民黨黨部秘書長)。席間李煥和王升兩人與李登輝談到台灣農業問題,他們都感到李氏正是能助蔣經國解決台灣農業發展滯後問題的可用之才。嗣後,李、王兩人分別在不同場合向蔣經國介紹了李登輝。蔣、李因緣由此開始。


  不過李登輝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數月之後,突然有台灣警察總署人員約他到警署談話,而且這種沒頭沒腦的談話竟然接連不斷,警察每次都要談到他早年在台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李登輝為此大感恐慌。更讓李心中不安的是,警總的人約談不斷,有時在「農復會」談話,有時甚至派警車把李押到警總去進行詢查,李登輝無法了解這種審問式的談話背後究竟隱藏何種政治背景,他甚至以為隨著這些無休止的談話逐步升級,最後也許會遭受牢獄之災。直到半年後,他才接到行政院通知,蔣經國要李登輝陪同下鄉檢查台中地區農業情況。這時候,李登輝才恍然大悟,「警總」前期的審查原來是蔣經國將要重用他的一個考查程序。


  當時的蔣經國正為台灣農業生產存在的大量問題而憂慮,尤其是糧食產量過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和土地過於便宜等,而李登輝初次見面即能談清如何解決「肥料換谷」制度的種種弊端,這讓蔣經國對他刮目相看。李登輝在當時(1973年)尚不是國民黨員,可蔣經國居然破例允許他列席參加國民黨的四中全會。嗣後不久,王作榮又受上層之命,主動充當李登輝的入黨介紹人。在這些程序走過之後,蔣經國便決定提拔李登輝為行政院的政務委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農學家就這樣在蔣經國的刻意提攜下進入了台灣政界,而且還是台灣眾多從政者所不敢企及的顯赫要職。


  李登輝在6年「政務委員」任期內採取的韜晦策略是:從不在公眾場合張揚自己,但暗中不斷向蔣經國提供「農業調研報告」,因此深得蔣氏的信任和垂青。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以後,開始經常帶李登輝下鄉,兩人幾乎無話不談。一年後蔣經國又把李登輝提到「台北市長」的要位,要李替他解決台北市區經常堵車的問題。李登輝為此每天乘公交車或在早晚高峰期守候台北主要路口,最終想出辦法控制了主幹路嚴重塞車的現象。蔣經國初時對李尚有些不放心,他經常向部下詢問對李的評價,還經常親自出入李氏的辦公室或家中,每星期至少有兩三天在中午或者晚上親自來到李家,直接聽取他彙報當「市長」後每天決策的重大事情。有時蔣經國來到李家連正在廚房燒菜的李夫人也不知情,蔣便一個人坐在客廳里等候李登輝下班歸來。直到3個月後,蔣經國才放了心,告訴李登輝說:「下次我不來了,你做得不錯嘛,我很放心。」至此李登輝方明白,蔣經國親自來他家詢問情況,是擔心學者從政只會說話不會做事。

蔣經國去世前哀嘆:「我看錯了人!」


  蔣經國的失誤在於,他在相當長的考察與試用階段,並沒有真正看清李登輝的偽裝面目。他所看到的都是表象。而李登輝對台灣農業提出的許多合理化建議在實踐中獲得的短期效益,則讓蔣經國對他的才能與忠誠篤信不疑,特別是李登輝全部脫離農業和教育投身政務後,其事事躬親的作風頗得蔣經國讚許。蔣經國生前始終無法看清的,則是被李登輝的笑臉和恭維深深掩蓋著的政治野心及善於周旋於官場的巧妙為官之道。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猝然病逝。李登輝爬上台灣最高政治寶座之初,對蔣經國生前的許多重要政治決策尚能維護執行,力圖給人以民主、團結和尊重元老派的印象,尤其是對蔣家遺孤的慰挽之情,一度深得好評。對有恩於他的蔣經國,李登輝甚至情願偕夫人連續為其守靈半月,還大筆一揮給蔣經國的遺孀批了一筆錢,作為養家之資。然而他很快就露出了隱藏已久的兇相:先是為了爭搶國民黨代理主席,利用一批少壯派人物封殺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致使她為阻止李登輝奪取國民黨黨權的一封信胎死腹中;接下來,又將蔣孝勇排擠出局,甚至連蔣孝勇求見也屢屢拒之門外,最後讓蔣孝勇不得不遠走加拿大避禍;1990年蔣經國之弟蔣緯國見李登輝沒有絲毫功勞即搶走了國民黨的半壁天下,氣憤之餘聯手眾多國民黨內的擁蔣人士,準備利用台灣「大選」之機重新奪回軍政大權。李登輝發現形勢對他不利,便集聚身邊的少壯派勢力和國民黨的「八大老」對蔣緯國等人進行圍攻瓦解,最後還利用在日本任職的蔣經國之子蔣孝武,演出一幕「親痛仇快」的「大義滅親」鬧劇,終使蔣家徹底失去了再次問鼎台灣政權的機會。


  李登輝控制國民黨軍政大權後,暗中聯絡並指使素與蔣家為敵的陳水扁及民進黨,在高雄和台北等地大搞清除蔣家影響的活動。雖然出面拆除蔣介石銅像和摘掉蔣經國畫像的人是陳水扁(時任台北市長),可暗地操羽毛扇的人是李登輝。而李登輝對蔣經國身後的重要背叛,莫過於他與「台獨分子」的勾結。蔣氏父子在世時對主張「台灣獨立」的一夥反動勢力始終嚴厲打擊和鎮壓,李登輝上台不久,就把流亡美國的台灣最大「台獨」頭目彭明敏禮迎回台,並且單獨會見。彭明敏也為李登輝的上台和施政積極出謀劃策。兩人稱兄道弟,一時引起台灣政壇側目。正如美國一家有影響的雜誌在題為《李登輝如何繼承蔣經國遺志》的文章中所說:「李登輝從前文雅謙和的學者面目,在他執政後逐漸為強悍和霸道所替代了。他對蔣經國反 台獨 路線的背叛,將讓台海兩岸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在李登輝執政晚期,因其台獨」思想作祟,甚至公然背叛國民黨的切身利益,暗中聯合與支持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極右分子,致使「台獨」分裂勢力逐漸坐大直至擊敗國民黨奪取政權。1995年,面對蔣氏家族瓜果凋零的凄楚結局,蔣孝勇的遺孀方智怡女士曾向海外傳媒透露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信息,即蔣經國在病逝之前,曾對身邊家人哀嘆說:「我看錯了人!」


  蔣經國在台灣執政13年的功過是非,世人評說,各有千秋,但晚年提拔李登輝作為國民黨的繼任人,無疑是他運籌國民黨前途的一次重大決策性失誤。


據說經國先生在世時,李凡與經國先生同室,凳子只坐一半。若真如此,此君自我剋制力堪稱恐怖。


yolfilm的答案完全胡扯沒邊


「李登輝上個星期訪日,安倍在飯店召見李某,據日媒報導說:「李桑對首相執禮甚恭,不敢比安倍高...」。
不敢比安倍高?李的身高超過安倍甚多,怎會「不敢比安倍高」?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到這張『不敢比蔣經國高』的老照片(徐宗懋提供)我才恍然大悟。 via Li Junyu」 轉自 非死不可

說正事。

李登輝很真誠。
你看他都這麼一大把年紀了,對安倍算是上一輩也不為過,日台也沒有差距大到這個份上,仍然這麼諂媚,這完全是真誠的。

他就是小蔣想要的人。他的政策,除開後來隨機應變,都是小蔣希望的情況的延續。
台灣民主了,沒有流血,經濟沒有緊急迫降,國民黨還活著。
你還要怎麼樣?
你們只看到東亞幾個大國都是沒有流血,你們全世界去看看,這絕對是少數。前蘇聯,中東,南美……

換個人,就你看到的現在的換柱風雲,以那種做死的程度扔到八十年代現在國民黨還在不在都難說。
你以為是美國「盟友」就沒有巴列維卡扎菲的結果?
你又不是蔣經國,你怎麼知道蔣選錯了?

現在很多人,就像那些醫鬧的患者家屬一樣。上了手術台,「醫生請一定要想想辦法,什麼我都答應!不要怕花錢!保大人優先!」等手術成功,立刻翻臉「你們怎麼花了這麼多錢!好好地孩子怎麼沒了!這個口子怎麼這麼大!肛門怎麼被縫上了!」

呵呵


一個誤會
很多人認為蔣經國選了李做接班人
其實是不了解那段歷史
蔣經國沒有選李登輝做接班人
扶持李做副總統完全是出於安撫本省人的目的
副總統沒什麼權利也不會接班
蔣要培養的接班人還是他的兒子們
只可惜孺子不可教也
長子孝文作為蔣公的嫡孫
自幼受蔣公百般嬌慣
長大了欺男霸女 酒色無度 弄了一身病 早早出局
三子意外摔斷腿成了廢人 只能去財界發展了
二兒子孝武有心機有想法是能繼承大統的
可是自作聰明做了江南案得罪美國
只能送去新加坡避禍
本來蔣經國想等幾年後江南案風頭過了
再把他接回來繼位的
可是蔣經國卻突然暴斃
結果被李登輝利用國民黨內各派爭權的機會繼位了
這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馬上又要拆國民黨台參選總統的時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宋楚瑜


首先,小蔣是要起用部分本省籍的官員,李登輝作為一個技術官僚進入了小蔣的視野。選李當副總統的原因有:1、美國博士,技術官僚。2、本省人,多次發表反台獨文章,立場堅定(汗...)。3、基督徒。4、兒子早逝。小蔣本來的接班人是孫運璇,哪想孫突然中風,退出了政壇。然後小蔣決定他死後,國民黨改為集體領導,李登輝當總統,李煥掌黨權,郝伯村掌軍權,好像是林洋港當行政院長掌行政權。可惜李登輝利用九月政爭當上了黨主席,其中宋楚瑜出力甚大,再將郝伯村調為行政院長,削其軍權,後來又逼其辭職,讓小弟連戰接任,再進行修憲,這樣一來老李就集大權於一身。


我覺得可以參照東吳的模式吳國幾任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可參考2004年 李敖有話說《泄露天機 看看李登輝的叛徒嘴臉》


都沒說重點,關鍵是當時台獨勢力已成氣候,kmt根本無法壓制,血腥鎮壓的結果只能是把台灣推向內戰的邊緣。最好的辦法是拉攏台獨勢力,把這裡面的精英吸收進入kmt,避免台灣的政治直接崩盤。所謂「吹台青」,目的在此。


小蔣選李登輝為接班人?他腦抽了?自己有兒子,好幾個呢,不傳給自己兒子傳外人?某非岩里正男的真名是蔣正男? 某非他真的為了民主大業,甘願放棄家族延續?那他當年就可以不要接老爹的班。。。。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李登輝的副總統只是一個象徵性的位置,是為了安撫本土派、皇民牌、留美派而做出的政治安撫性的安排-----------本來么,副總統本來就是有名無權的位置,唯一的作用就是備胎,縱觀世界,有幾個副總統能接總統的班的?然而好死不死的,小蔣突然就死了。副總統一下子變得牛逼哄哄,直接即位。

總結:就是玩脫了啊~~~


我不懂台灣局勢,但是我看過一些常勝凱和蔣經國的傳記

蔣經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強的人。從內到外。

那一定是他綜合當時一切做出的他認為最好的選擇。


1,小蔣步入政壇是受其父蔭護,自己本身缺乏鬥爭歷練,所以缺乏大政治家必需的審時度勢和識人的能力。
2,國民黨其他大老權斗能力也不行。幾個大老都是在老蔣的獨裁下成長,缺乏政治能力的培養,正如暴力,獨斷的父親往往會培養出怯懦的兒子。李由於是本省人爬上去不容易,全靠自己權術,媚術,得到了歷練和選擇。這種政治能力上的差距導致小蔣死後,其他國民黨大老沒有察覺李包藏禍心,任其坐大,後來如夢方醒時為時已晚。
3,李詐術強,江湖手腕沒底線,在小蔣晚年諂媚無所不用其極。
4,人老了內心容易孤寂,困惑和不理性,容易被讒言迷惑。李當時諂媚無所不用其極。
5,片面仰慕民主,沒有預料到到台灣本土化後帶來的嚴重後果,所以對卧薪嘗膽的心獨人士缺乏嚴肅的戒備。
6,至於台籍人士占社會的主要人口,這是不是一個歷史必然,我不敢說。不知道如果沒有李和扁的十六年洗腦,台籍人士會不會仍然想台獨。


李和蔣經國都做過gcd.

其次,並沒有選錯,他任期內,
李登輝上台以來不管是經濟還是民主,都有很大進步。

我們肯定不支持他的台獨立場,但也理解一個受過n多皇民教育的人說自己是日本人。
而且他的確反覆無常,令人厭惡。

祈求來生不要生在殖民地,無奈又迷茫


這個問題猶如唐玄宗為什麼重用李林甫?不好說。


推薦閱讀:

台灣年輕人怎麼看待日本殖民史?
部分台灣人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TAG:政治 | 蔣經國 | 海峽兩岸中國大陸和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