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瓜這麼甜卻沒人用它製糖?
其實我想問的是為啥歷史上沒人做這樣的嘗試。原來有用穀物做糖飴,西瓜里有現成的糖分,製糖要比轉化澱粉容易啊。當然現在種西瓜製糖肯定不划算,為啥在古代製糖技術還不完善的時候沒人試過?
之前一段時間對於科技史比較有興趣,了解到季羨林先生寫過兩卷《糖史》,現在算是趁著解答問題再翻翻書,也重新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內容,解答一下關於製糖的問題。
先總結一下大致的結論:
糖出現得很早,最早的製糖法,製作的是飴糖/麥芽糖,也就是這個:
呃……這個是結構式(圖片引自wikipedia.org 的頁面)
其實是這個:
(圖片引自麥芽糖 (豆瓣))
而最早出現麥芽糖的原因,是由於農業剛剛產生時,最豐富的製糖材料,就是穀物的芽。
甘蔗發現也不算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明確的記載。
西瓜五代時期才傳入中國。
相比麥芽熬糖、甘蔗榨糖熬糖,西瓜如果要用來製糖,一方面是材料不及麥芽、甘蔗來得方便、足量,一方面剛剛傳之時,產量有限,品質一般;再有,如果用西瓜製糖,至少要弄出果肉,去掉種子,工序也比已經成熟的製糖方式要麻煩;如果在含糖量、產量上沒有什麼顯著優勢,傳統的慣性之下,西瓜沒有成為製糖的原料,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另外,說「製糖要比轉化澱粉容易」——麥芽里的麥芽糖確實是澱粉轉化而來,但這個是麥芽自發的生理生化過程,並不需要人工干預;以此來說西瓜製糖更方便,也有些牽強。
------------------以下是詳細內容------------------
(圖片自亞馬遜《糖史》一書頁面)
據《糖史》一書,「糖」這個概念,不管是「sugar」(糖)還是「candy」(糖塊),對於歐洲而言,是外來詞,來自吠陀語和古典梵文的 ?arkarā / ??????,khandaka【n、d兩字母下有點,找不到怎麼輸入】,巴利文的 sakkharā。歐洲「糖」的概念和實物,是從印度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入的。
最早帶有「糖」這一概念的漢字,是「飴」,也就是飴糖的飴的繁體。
《說文解字》:
米糱煎也。從食台聲。
「糱」這個字,指的是穀物發的芽。根據這種說法,「飴」是用麥芽一類的東西熬煮而成的,也就是麥芽糖。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糖類製品。
之後出現了「飴」→「 」→「餳」→「餹」這樣的字形演變,前兩個讀「yí」,後兩個讀「táng」(可以參考「昜」和「易」是甚麼關係? - 練字這個問題,「木易楊」這種說法其實是錯的,應該是「木昜楊」)。
至於甘蔗,古籍中也有不少記載,出現得很早。三國兩晉南北朝已經有不少記載。
譬如曹丕的《感物賦》: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里,舍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乃作斯賦:
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冷冷。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南中八郡志》:
交阯有甘蔗,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數時,成飴,入口消逝。彼人謂之石蜜。
這應該是甘蔗製糖的很早的記錄,製法非常簡單,榨汁晒乾。
《晉書·顧愷之傳》:
(顧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齊民要術》:
甘蔗
《說文》曰:「薯蔗也。」按書傳曰,或為「芋蔗」,或「干蔗」,或「邯 」,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
雩都縣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餘縣所無,一節數寸長。郡以獻御。
《異物志》曰:「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家政法》曰:「三月可種甘蔗。」
中國制蔗糖很早,不遲於唐代。也向印度與西亞學習了製糖技法。
《新唐書》二二一上:
貞觀二十一年,(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於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甚遠。
以及《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對,就是唐僧)
並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東夏。尋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而敦煌的藏經洞殘卷中,也有關於製造「煞割令」(?arkarā 的音譯,漢文是「石蜜」)的記載。
此後中國已經有成熟的製糖技法。
製糖的原料倒也不限於麥芽、甘蔗這兩種,但其他的製法,很難成規模。
《雲仙雜記》卷八:
洗心糖
茅心經冬,燒去枝梗,至春取土中余根白如玉者,搗汁煎之,至甘,可為洗心糖。
這裡的糖就是茅根製作的,但規模和產量顯然不及穀物和甘蔗。
而西瓜何時傳入中國,多數資料指的是五代時期。
西瓜馴化並不晚。《槍炮、細菌與鋼鐵》一書有提到:
但參見西瓜從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 知乎用戶的回答以及 wiki 上西瓜的詞條 Watermelon:
The watermelon is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southern Africa, where it is found growing wild. It reaches maximum genetic diversity there, with sweet, bland and bitter forms.
西瓜在馴化前並不總是甜的。
傳入中國時倒是有甜味了。
胡嶠《陷虜記》:
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然而不能以今天的西瓜含糖量來推測它的製糖價值:現在的西瓜,是經過數千年選育而來,千年以前的西瓜,甜度無法與今天的相比。
傳入晚,產量低(當時而言),含糖量少,並且果肉當中有大量種子,處理起來多一道工序;相比已經成熟的製糖技法,西瓜其實毫無優勢可言。
《糖史》一書還有一大堆內容,不過此書重於考據,有些意見顯得想當然而不嚴謹。季羨林先生說要寫成中外交流史而非科技史,最後的成書也確實重於文獻考證,而輕於技術、工藝和辨別。
然而我是沖著科技史才有興趣買書的,說起來還是虧了_(:з」∠)_
賣西瓜比賣糖收益高。
舉個栗子:
竊賊偷價值17萬元飲料,倒掉後賣空瓶得115元。 西瓜製糖如同殺雞取卵。
西瓜又叫水瓜watermelon,94%以上都是水分。把糖榨出來剩下的水可就賣不了5毛錢一斤了。
一個10斤的西瓜,按西瓜便宜的時候5毛/斤,可以賣5塊錢。
含糖量按5%,優質白砂糖即使按8元/斤算,也就能賣4塊錢。
不算加工成本都還不如賣西瓜,何況西瓜好吃,風味佳,有情懷……
另一方面……糖的成分也不一樣……
西瓜裡面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部分蔗糖、果糖……(葡萄糖是粉末)
而食糖中蔗糖約佔90%……
紅糖是帶糖蜜的甘蔗成品糖,混合物;
白糖是分蜜脫色處理後的紅糖,純度較高;冰糖是蔗糖的結晶。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兩種作物的優產時的圖
有沒有感受出2D生長和3D生長的碾壓差別?
以上。題主你太天真了……你以為你現在看到吃到的香甜多汁的西瓜就是剛開始的樣子么?
幾乎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人為的慢慢培育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那樣有較好的食用和經濟價值~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都是歷史上的農民大叔們一代代的選育出來的~
另外……還要根據其中含糖量……西瓜雖然大但是其中水分含量過大……用來製糖無疑是買櫝還珠……
為什麼鑽石都是碳卻沒人拿來當煤燒?
因為做成的是西瓜霜?!
西瓜這麼好吃為什麼要做成糖
不經濟啊。。就算在南方,西瓜每年也就是種兩茬,甘蔗至少翻倍,而且糖汁濃度高。
水分多。有瓜籽。西瓜就應該抱在懷裡用勺子吃。
好吧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西瓜汁都那麼甜,榨成糖該有多甜?
為什麼說了這個話以後反而更想要試一下?
φ(._.)西瓜含水量多
喬丹這麼強壯為什麼不去搬磚
水多多
因為水多啊
我覺得用甜瓜更勝一籌
大概是因為水也很多吧。。。並且既然已經很好吃了,再做成糖了不一定有原來的那種好吃純天然的感覺了
含的水分太多了,不易操作
種植成本太大。同面積產出比不是一個等級。不是最有效原材料。最關鍵是沒人願意吃所有甜品和甜的菜品都是西瓜味的!
按這麼說,西瓜又甜水分又多,就可以分離開製作糖和水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