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比現在有些影視,遊戲原聲經典在哪裡?為什麼現在這些好聽的原聲獲得不了古典樂同樣的地位?

本人初涉古典樂,懵懵懂懂,平時喜好都是選擇旋律優美的。
就氣氛烘托,旋律渲染來說感覺有些影視,遊戲原聲已經超過很多古典樂了,為什麼有些人還是對這些原聲不屑一顧呢?在音樂上,為什麼這些聽起來大氣恢宏,旋律優美的原聲獲得不了古典樂同樣的地位呢?因為結構沒那麼嚴謹,不成篇章嗎?
Eg. 指環王,加勒比海,魔獸世界等等。


我不喜歡拿不同類型的音樂來比較,很多理念上有不同。

一種音樂被稱為配樂,它是根據功能來歸類的;古典音樂是按照時間、社會階層和本身的風格來歸類的,本身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不能否認在很多人心中古典音樂高於配樂,這是為什麼呢?首先限定一下我們討論的是管弦配樂。夢旅老師的答案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再來補充一下吧。

我們在音樂史上評判某位音樂家的地位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開創性。如今的管弦配樂基本上都是在古典音樂中汲取的養分,在管弦樂自身的發展方面現代的配樂家並沒有什麼開創性的推動作用。

但是現代音樂在音色上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比如與民族樂器的結合,與電子音色的結合,這些都得益於如今功能強大方便快捷的數字音頻技術,這也是古典音樂作曲家們辦不到的(尤其是在電子音色上)。

甚至我最近看到Brian Tyler在《速度與激情》的配樂里用到了汽車採樣的聲音,這使得配樂在使用音色的涵義上與電影的劇情和主題產生了聯繫,不失為未來配樂發展的一種新方向(也許前人有過這樣的做法,但肯定不普遍,還未成熟):
視頻封面《鋼鐵俠》配樂人 Brian Tyler 超炫工作視頻視頻

不過由於音樂家對音色的重視度大幅提升不過幾十年,大眾的思路肯定還會晚於這個時間,所以很多人在評價音樂的時候尚未將這個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

而我們從音樂結構和邏輯上來講,古典音樂里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它的深度是配樂沒達到的,尤其是以Hans Zimmer為代表的一類配樂。

因此,音樂結構和邏輯比不上古典音樂,音色又沒有收到足夠的重視,自然很多人會認為古典音樂高於配樂。

配樂為什麼會在這些方面落下風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 配樂是影視劇遊戲廣告等等主體的附屬品,它首先是商業的,其次才是藝術的。作為商業音樂必須要考慮成本與收入,既然我花一點點時間就能做出效果的配樂為什麼一定要花更多的精力時間寫得更有深度呢?不同的音樂從業者他的藝術追求有高有低,但是咱都是首先要填飽肚子啊!
  • 配樂作為附屬品,它不能太搶戲。比如在影視劇中它多用來渲染情緒,如果配樂不夠簡單,會干擾觀眾欣賞劇情的注意力。另外影視劇的聲音還有對白旁白,還有動效群雜等等,這些聲音影響著劇情的關鍵,而音樂肯定是要給這些東西讓路的。別說音樂了,就聲音為了能夠進入電影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戰,我推薦看一部電影叫《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可以大致了解無聲電影走向有聲電影的歷史;配樂在這夾縫中求得生存,肯定還是有許多犧牲的。

另外看了下評論樓再多說兩句題外話。題主之所以奉行「唯旋律論」,大抵是因為不清楚不了解音樂的結構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希望您不要把我的這種言論看做無禮的回應,因為音樂的結構層次複雜,未經訓練的人耳難以捕捉,要想掌握它也非一日之功可成。

其實音樂創作的終極意義還是把旋律寫好,但是這個地方的「旋律」完全不只是「單旋律」那麼簡單,它包含著多條旋律的配合,音樂整體結構上高低音聲部的旋律輪廓,旋律萬變不離其宗的變化,隱藏在伴奏聲部中的旋律片段等等……就像你我他都能泡個妹子一樣,但是要你同時泡3個泡4個還不被發現,這就有難度了。


古典音樂:一位作曲家在聽不到任何齊奏與回放效果的前提下僅用一台鋼琴寫譜子就能寫出來十幾二十分鐘的16聲部(甚至更多)的交響樂,並且還有貝多芬這種26歲之後全聾也能創作的可怕人才,想聽音樂只能看現場,還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能看得起的,包括看演出還有一大堆規矩和禮節,會欣賞古典音樂是貴族必修課~~
原聲音樂:若干位作曲家配器師在電腦的幫助下可以方便滴聽到回放效果還可以隨時修改,不會管弦樂編曲也沒關係,現代電影原聲遊戲原聲不一定非要依靠傳統管弦樂的曲式結構,然後把MIDI文件從軟體里導出成樂譜拿給樂手排練進棚錄音,無論買CD還是上網下載都可以很方便滴聽到這些音樂,聽不聽得懂都無所謂~~
古典音樂是主體,原聲音樂只是影片或遊戲的附屬品~~
一句話總結:創作難度和欣賞要求大不一樣~~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很久以前水魚淘碟上的一個帖子:When Soundtrax opens the fire~~~。當然,這帖子到後面就扯遠了,我摘錄部分相關回復放在這裡,順手 @Harrybocai

Action: 我一直都認為將傳統古典音樂和現代電影音樂比較本身就是荒謬的,就象非要在爵士和藍調之間比較水平高低一樣,沒有那種藝術形式真的可以是凌駕於其他藝術形式之上的。而審美水平的提升更不是某一種音樂較另一種音樂來說的。現在很多的配樂人還是缺乏一種沉澱,整個電影製作環境都在朝著更加工業化的方向走著,本來就已經被視為輔助元素之一的配樂,現在更加零件化和直白化,一部電影里塞得到處都是旋律碎片,而又沒有幾個人能真寫出宛如交響詩一樣結構完整嚴謹的作品來,結果就是熱鬧過後,腦子裡什麼都剩不下,現在的商業電影已經徹底失去了配樂本身也應該適可而止的留白之美。
soundtrax:俺同意進行比較,尤其在確實具有某些可比性的前提下。而這種比較的根本目的不應該是僅僅為了評出個高低貴賤來,而是在於對比分析、品評它們之間在很多藝術或技術層面可能發生或確實發生過的某些關聯。比如:JW的《帝國進行曲》有時候就愛被俺單拎出來與Wagner的《女武神出騎》進行比較。因為它們在各自的特定主題情景陳設下,效果目前來說都是舉世無雙的;它們的管弦樂表現手法本質上大體相似。而前者必然深受後者的啟發,只是反其意而行之。換句話說,《帝國進行曲》完全可以被認作是,John Williams站在二十世紀對Wagner那一則100年前的神作所給出回答。
Action:電影音樂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決定了它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曲家可以用任何一種技法進行創作,從古典到流行、從爵士到藍調、從搖滾到電子、從鄉村到民謠、從嘻哈到雷鬼...這也是電影音樂最別緻的地方,嚴格地說,它並非一種有著固定模式可言的類型化音樂,而是一種針對其服務的電影這一媒介而劃分出來的音樂。因此,把他劃歸到某個單一的音樂類型中進行比照,顯然是不合適的。和古典音樂一樣,電影音樂也自有評價它水準的一套獨特標準,除了音樂本身的那些共性之外,最特別的一個非常重要指標就是:它是否和整部影片的其他元素水乳交融成一個完整健壯的機體,有效提升影片的本身藝術感染力。這個不同於其他音樂形式的考量元素,也是電影音樂作為電影這門綜合藝術形式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的價值。如果將具有共性的某種音樂元素之間的比較一股腦兒上升為兩種音樂類型的比較,那就曲解了我的意思。其實無論哪種藝術形式,審美的標準其實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人們因對這種標準的認識程度不同罷了。對於純感官主義者來說,只要能刺激到腎上腺素,管它有沒有營養,夠味兒就可以了,以現在的配樂環境來說,絕大多數所謂的電影音樂愛好者以擠在這一層中的人為最多;對於嘗試分析者來說,最基本那種的審美本能已經不能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聽著過癮的同時,他們開始如庖丁解牛般把作品掰開來、揉碎了,只為找到這種審美的快感到底源於何處,不少愛探討原聲的朋友,差不多都是在這層里混的;對深度鑽研者來說,作品的認知已經不再停留在感性的層面,評價中的理性分析更加細緻專業,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層面,描述更為客觀精確,喜歡引經據典的老S和牛頓特有此范兒。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交響樂隊與提琴協奏曲目與其作曲家?
如何區分英國國家交響樂團、英國皇家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