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作品都表達了什麼?為什麼不少人都很懷念她?

在微博見人貼出三毛的照片,文字,豆瓣里也是,請問三毛曾經的作品都表達了什麼?貌似總是懷念三毛,原因何在?


三毛的作品主要是記錄她的生活,童年,出國求學,和荷西結婚,定居沙哈拉沙漠,後來移居迦納利群島,荷西死後回台灣開始到處遊歷。看過三毛作品的人都可以感覺到文章中所散發出來的親切感,很自然,很舒服,沒什麼深刻的哲理,她只是通過她的作品告訴了世人人可以這麼活!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到什麼就去做,為了心中的夢可以不懼怕任何現實,即使是沙哈拉沙漠那麼艱苦的生活環境她也堅持了下來,而且還過得很洒脫,很開心,我覺得這是我最佩服,也是最喜歡她的一點。

至於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她,我覺得有幾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她當時的影響力真的很大,作品一經刊出就轟動了整個台灣,後來還蔓延到了大陸,那時候年輕一代對於三毛的狂熱是絲毫不亞於現在的當紅明顯的。轟動的原因上面也說過了,在那樣一個年代,能有幾個女人能夠活得想三毛那麼洒脫,無拘無束,無畏無阻,她記錄的那些生活中的事情在中國的讀者看來吸引力也是很巨大的,再加上三毛那彷彿女兒紅一般越釀越醇的文筆,轟動只是一種順其自然。

其次,三毛的一生其實是很坎坷的,小時候自閉症,沒什麼朋友,逃課輟學,身體不好,體弱多病,後來初中畢業就獨自一人出國求學了,後來還去了沙哈拉沙漠那種地方定居,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愛情方面,第一個想要託付終身的人結婚前一天的晚上突然死了,第二個託付了終身的男人結婚六年後也死了,荷西的去世應該是三毛整個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相處了六年的丈夫突然離去對於三毛精神上的打擊是空前巨大的,此後直到去世她也沒能真正走出那段陰影。
這裡要補充一點,三毛三歲開始看書,涉獵很廣泛,中外經典名著,言情小說,歷史地理,武俠奇幻,而且她記性很好,看過的基本就不會忘。但是這裡有一個弊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是要強於普通人的,而精神上的打擊對於她的傷害也是比普通人深的,三毛在感情方面是非常敏感的,不管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荷西死後她對於感情的敏感已經非常突出了,所以三毛在這前後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相差很大,對於身邊人的愛她變得特別小心翼翼,生怕一不注意就會飛走,就像荷西離開她一樣,讓她觸不及防,不知道未來該如何堅持下去。

個人總結上面兩個原因使得三毛在中國文壇上變得獨一無二,後來的女作家很少有她那麼真,那麼洒脫的,那麼貼近我們的生活。


來源:心瓊有約(公眾號)

那一年,我生,你死

三毛,一個神奇的平凡女子,如詩如夢又如風。


我愛上她的時候,她已逝世與我年齡一致之久。


她離世那年,我剛好出生,命運安排我們同一天生日。


我沒有追過星,不曾試過在明星身上找到自己的共同點是是一種怎樣的興奮,可是發現同生日的這個巧合時我是真的覺得這是緣分,以至於我難以置信並反反覆復地查找資料以核實。


我沒有活在你最風光無限風靡大地的時代,但註定活在你永恆的經典之下。小時候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甚是流行,我卻沒有看過,但是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三毛就是那個三毛。


可是,該遇見的還是會遇見,該愛上的還是會愛上。這一切發生在我十八歲那年。

你的文筆,闡述了我無以言表的內心

十八歲那年,我高三。苦悶,壓抑,躁動,不安。每天的生活三點一線,常年埋在一堆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背後,暗無天日。那時候也不知道是誰先看的三毛的書,總之就是迅速掀起一陣小風潮,看過的人說我也喜歡看,沒看過的人說我也想看,一傳二二傳三,同一本書排起了隊伍等著看,宿舍里每天午飯後午睡前的十幾分鐘就成了「三毛專場」,討論得不亦樂乎。就是那樣的中午,某一天我夢到了三毛,如同找到了故鄉。


時間如沙漏,慮走浮華,留下真愛。生活回歸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節奏,但是三毛在我的生命鑿開了一條河流,我開始溯源,甘之如飴。


在那苦悶壓抑的歲月里,禁錮著渴望流浪的自由之心,心裡充滿了對未知世界、對遠方的無限嚮往與想像。是三毛,讓我明白這一切不是奢求,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實現的,並且平平淡淡而非轟轟烈烈,只要心志堅定不需弄得雞飛狗跳。


她是個傳奇女子,不可複製。可是有些話,我說出來就是狂妄,她說出來就是浪漫。我愛上她,就等於愛上自己。從此無法自拔,也不打算自拔。

那段歲月,青春作伴,夢裡不知身是客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可以盡情地讀三毛了;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從此自由浪跡天涯了。


但是我沒想到,我還有第二個高考,身邊不再有那群一起讀三毛的人。


高三高考結束,我去了大城市打暑期工。完美的劇情應該是打工攢錢然後旅行流浪,可是劇情總會被現實打成碎片。


暑期工提前結束,回去復讀。我高四了,帶回去的行囊中,有我人生中第一本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


在那段邊打工邊等待高考放榜的時間裡,一有時間我就去書城看書。炎炎夏日,書城裡有空調,找到三毛所在的區域,席地而坐,撒哈拉沙漠開始在我眼前無限鋪展開來,那些時光,安靜而美好。


三毛的書看了大半,以前從未想過命運會安排我回去復讀。結了工資收拾行囊準備回校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新的背包,去了一趟書城買書。匆忙一月,這片絢麗的書海又要與我無關了,我仍然未到看「閑書」的時刻。我選了一本三毛的書作為代表,陪我回去走一條高四的路,就是那本《撒哈拉的故事》。

我的整個人生態度、性格心態、人生格局,都在高四那年有了極大變化,高四成為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也是我日後無限感激可以擁有的一年。漫長而難熬的歲月,我變得堅韌、寬博、有理想,並且不再害怕孤獨。身體重新被牢禁一年,可我的心靈與思想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自由。那個被我自己幻化的三毛的影子,從此開始陪伴我年年歲歲。我看過了她的書,熱愛她的文字,有再三回讀而不厭的篇章,也有不太喜歡的篇幅,對她的感情沒有上升為個人崇拜,而是提取出一個如精靈一般的靈魂,在我的思想里永生。從此我的人生過得快樂而輕盈,因為面對苦難我學會了排解與釋懷,面對幸福我倍懂感恩與珍惜。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有人說我像三毛。我欣喜,也不欣喜。


我踏踏實實地過了高四這一年,背著沉甸甸的歲月厚禮,向高中校園告別。

離別時,我把那本《撒哈拉的故事》送給一個在高四幫助過我許多並愛三毛不弱於我的愛書的女子。喜歡三毛的人,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江湖兒女心。


我知道我即將擁有一個三毛的大世界,而不再局限於書與文字。

讀你,我像你,又不像你,我終究不是你

我上大學了,越來越多的人說我像三毛。我知道他們說得有道理,但是我知道自己配不上,而且,我也沒想過要成為另一個你。


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傳奇,無法複製。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愛上你。


可能是因為我越來越來越文藝,可能是因為大學的我留起了人生第一次長發,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坐在台階上拍照……當我開始在社交平台用自己坐在台階上的長髮照片自己配上文字的時候,開始好多好多人說我「有點兒像三毛」「很像三毛」。我不敢承認,又不想否認。還希望遠在天國的你,可以寬宥我。

可是真正讓我有那麼一點點像你的,是因為我愛流浪吧。


我愛流浪,但沒想過去天涯海角,沒想過去撒哈拉。我的流浪,就在身邊。我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的行走,一個人去熱愛生活,在每一片熟悉的熱土,發現一些感動,在每一個陌生的角落,發現一點驚喜。我缺錢,缺方向感,缺勇氣,我懦弱,矯情,嬌氣,生活局限在讀大學那個城市裡,可是我仍舊開始了無拘無束的流浪了。在一個公交地鐵就能到家到學校的安全範圍內,我開始了各種自由自在的尋尋覓覓,去一個文藝的小島,去一個沒去過的地鐵站,逛一條沒逛過的街……廣州那座城市熱鬧而繁華,文藝而又生生不息。因為有三毛與我靈魂作伴,所有旁人眼裡的我的孤寂,其實都是我一個人的狂歡。

氣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外貌,從而才有人覺得我像三毛。


三毛打小就有「拾荒夢」,在別人夢想當科學家與人民教師的時候她說想去撿破爛,而我讀大學時喜歡去家附近那個鮮花批發市場「拾荒」,把被遺棄在地的花苞花蕾撿回家自己插花,寫文章,儘管那時我只是一個沒人送花的女孩子;


三毛打小就愛看書,幾歲就讀紅樓,厭學的她逃課躲在墓地里看課外書,只因為墓地僻靜沒人可以打擾她。我羨慕那些自小就看過很多書的人,有傳奇讀書經歷的人,但我始終是太平凡,沒有傳奇在我身上發生。好像也愛看書,但是看的書實在太少;

我愛三毛,但不是因為她的愛情故事,我嚮往長久與平淡,她與荷西終究緣分太淺只有短暫六年,其實她的文字我最喜歡的是《夢裡花落知多少》,一遍又一遍看她失去荷西時悲痛欲絕又不得不堅強的文字,心痛得要窒息。我不想轟轟烈烈,熱烈而短暫,我只想平平淡淡相伴終生。


三毛不可複製,我也不願意成為你。

紀念你,願你在天國不再孤寂

今天是2016年1月4日,三毛逝世25周年。也意味著我即將二十五歲了。


其實我更習慣於在三毛生日那天紀念她。她誕生,她死亡,她的一生我都不曾參與,可冥冥中我與她的牽連卻千絲萬縷。從我知道與她同一天生日起,每年生日我不太習慣狂歡,但喜歡靜默一陣子。


我不喜歡在微博朋友圈高調喧嘩慶生,卻唯獨喜歡用來表達對她的思念。每年3月26日,我都在社交平台發一條動態,以前是微博,後來是朋友圈,對她說:生日快樂,我想你。那個時候的我是真心虔誠地在與她對話,儘管單薄的文字幾秒就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我與你同一天生日,是我的榮幸。


除了生日之外,我的中秋節願望也變得單一、重複。


以前我不熱衷於許願,不願做那些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的事。我被一次許願感動,那就是你。


好像也是中秋節或者什麼節,荷西要你許願,你想了好久,從不屑到熱淚盈眶再到哽咽難語,你的願望有千千萬萬字,你許了千千萬萬個: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


可是後來,荷西逝世,在中秋節。

造物弄人,有些生離死別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後來的後來,你還是隨他而去了。

你可知道,如今的中秋節,我的朋友圈願望與祝福都只有一句:但願人長久。


世間總是充滿苦難,充滿離別。只要愛的人在身邊,健全,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圓滿。


三毛,我已經過了動不動張口就說愛的季節了——儘管我就沒經歷過。


可是,我仍在心裡,為你留著一個祭奠的位置。


你我素不相識,陰陽相隔,可我總覺得,我與你,是生生世世,前生今世。


願你在天國安息,與荷西相聚,長伴,無寒。


謹以此文,紀念親愛的三毛。


三毛粉。
最初是無意中看到她的書,覺得什麼事都能娓娓道來,文章淺顯易懂,似小河淌水。
後來一個文章一個文章的讀下來,發現了好多故事。那些看起來是三毛親身經歷的故事。大約是我本身對無病呻吟的虛假幻想故事沒有感覺(童話神話傳說除外)。讀著讀著,我發現她所寫的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感觸,我總能從中讀出似曾相識的感覺來。
到最後,我喜歡三毛,因為覺得自己也像那樣活著的人。我好像先喜歡了她這個人,再順帶喜歡了她所講的故事,到最後才是喜歡她的文字。
那之後,文風受她的影響,只會寫自己身邊的人和物。
至今不會寫虛構的小說,大約說的就是我罷。
有多少女子,因為世俗纏繞,曾經有她那樣一顆洒脫敏感的心,到最後變得疲憊不堪,丟了自我。
三毛,就是青春的自我。夢想中的自我。


影響我最大的作家有兩個, 一個是金庸, 說的是俠義, 俠之大者, 另一個是三毛, 說的是自由, 無拘無束. 我相信生活中的三毛可能不是那麼可愛的一個人, 敏感, 自閉, 偏執, 但她的文字里有多少的自由和快樂啊. 而這種輻射是單向的, 她自己始終在陰影里. 也是一種義吧.
另外三毛叫做Echo, 和上面那位很像, 我猜不是巧合.


我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當時還小,對於三毛整本書的背景、文化元素都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但是已經被那個率真而又敏感的三毛深深地打動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意識到自己內心渴望能夠像三毛那樣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合乎自己意願的選擇,
自由不羈,勇敢而善良。於是乎,我買了三毛的全集。

前一陣子剛讀完《萬水千山走遍》,這主要是三毛的中美、南美及中國大陸的遊歷紀行。我看到了一個博學、充滿包容、體質弱但意志力超強的奇女子。順著她的牽引,我的靈魂也在中美和南美那廣闊的土地上經歷了一場蕩滌和洗禮。尤其是厄瓜多紀行之一——藥師的孫女,這個蘊含當地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的故事,將我的淚腺一次次擊潰。還有阿根廷紀行——情人這篇中的那個「高裘」賈莫拉,他對三毛一見鍾情的愛在三毛的描寫之下更是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回老家祭祖和兒時在金陵生活回憶的那一段也是讓人唏噓不已,但是更讓我看到了一個看似遠離世俗實際上卻最離不開世俗的女子,此非「大隱隱於市」也,而是在世俗中修行,尋找靈魂的歸宿。

閱讀三毛的作品時,時常讓人忍不住在腦海中勾勒她的形象(我從來沒見過三毛真實的照片,而是希望她能按我的「要求」去成型)。或許她早已成為一個符號,在滾滾紅塵中給我最悠遠、最安靜的啟示。


她在那個年代~
可是卻說出了很多現在的女孩子在想的話~
她在該認真的時候認真~該開心的時候開心~該玩耍的時候玩耍~
最重要的是。
她真的非常遵從自己的內心~
所有的事情都聽從內心的旨意~


她的文字是那種不華麗,但在平實的文字中卻流露著小感動,讓你只覺心暖。她講著自己的故事,實則在說她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她談人性,卻又不直接說出人性一詞。她時而幽默,時而悲傷。她愛世界,愛親人,愛丈夫,但沒有磨礪和苦難的人生又怎叫人生。(看《撒哈拉的故事》時我讀高二,在課堂上看得欲罷不能)


我第一次看三毛的書是研一呢,呵呵。
嚮往成為這樣的女子,洒脫卻很懂感情與人心,可能與其知識涉獵廣、過早離家有關。喜歡她在撒哈拉期間的故事,風趣幽默,條件雖然艱苦,但是與愛人在一起,生活在理想中的地方該是多麼幸福。說到為什麼懷念,至少三毛的作品能帶給我快樂,會愛上故事裡的「她」,反思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後期的作品風格感覺確是差異較大,如上所說的過於小心翼翼,不過也是歷經打擊與滄桑的女人該有的反應吧,只能說命途坎坷、紅顏薄命。


不知道別人是什麼原因,但我是真的喜歡她的,大概是因為她讀過太多書,走過太多路,感情卻也是敢愛敢恨,不失自我,我欣賞她的洒脫,欣賞她的博識。荷西走後,她的文字簡直都能讀出眼淚來,誰又知道寫下這一切的她是有多痛苦,我甚至覺得這些書她都是不願寫的,而這些文字卻恰恰觸動了許多人,願她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她生來就是一個旅行者,世界只是她途經的一站,而她來的目的或許就是以真實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本就來匆匆去匆匆,何必用自己本不愛的事物填補一生。


看了三毛的書的人都想成為她那般的人。


三毛作品的傳世原因是溫度,而非價值


Echo絕對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她能將西方的熱情,奔放,洒脫與東方的內斂,知性,溫柔捏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三毛。我一直無法相信她是自殺的,但是她選擇自己送自己去尋荷西,又不是說不通。畢竟她是如此洒脫,如此活得像自己。她在《親愛的三毛》這本書中,回信無數,總是提到的恰巧也是「你都有勇氣去死,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甚至她在1991年的新年還祝福著各位讀者和書迷,但是最終她還是...讀完這本書,我真的快要無可救藥地愛上她了,但是正如三毛於本書所言:愛(喜歡)有很多種。 可能我這種「愛」更多的是共鳴,是談得來。「談得來」,這可真是難得可貴。我一直都在想:為什麼我的身邊就沒有如此談得來的朋友呢?哪怕在微博上有一二好友著實是「談得來」的,可惜卻都不在身邊。如今我又遇到一位,便是三毛,可能她在我身邊呢。


說起三毛,現在作為一個純理科生,真的很懷念當時通宵達旦的看三毛這些書的高三時光。是如果問三毛的故事,是在表達什麼。我像三毛之所以能夠被這麼多人廣泛的喜愛,一方面是她筆下的傳奇讓人神往,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的的生活嚮往,另一方面,你會發現無論如何讀三毛的哪一本書,都會讓你覺得這個人是如此的親切,跨越時間和地域的來和你交談。

自己看三毛的書,確實是她最故事最傳奇的開始---《撒哈拉的故事》。上過一些評論網站,看了那些問三毛的書應該從何看起,回答最多的便是這一本書。這本書是抓住我的最大原因,從開始的神往,中間驚心動魄的故事,到最後的絕望呼喊。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像樹根一樣又慢又穩的扎進你的心裡,即使生活是那麼絕望,也不要忘記自己心裡的「撒哈拉」。是的,就是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個「撒哈拉」,所以我們都愛上了三毛,愛上她的那種自由洒脫,愛上她字裡行間的那種無微不至的真實。

客觀分析三毛的作品另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滿了風沙味的流浪。。「為了遠方那棵夢中的橄欖樹,到處流浪。」看完《萬水千山走遍》,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會想,她怎麼生活,錢夠嗎,家裡人呢?這樣平庸的可悲的回答。不敢說三毛就那麼傳奇,沒有這些顧慮,但是在這些文字里,只能看到她對她夢中的橄欖樹的一份執著。有意思的事,這樣傳奇的執著,到後面也會化為平淡。如果你才剛開始讀三毛,我是不建議你去看《親愛的三毛》的,那裡的她看上去更像你的鄰居,哦不對,可以說是一個調皮的鄰居大姐姐。那個時候的三毛已經孤獨的很嚴重了,她把自己最後的一點快樂擠出來,細心的平鋪再這樣的文字里,像黃油麵包,沒什麼味道,但是配上你自己的苦咖啡,能愜意的在陽光里安慰一個下午,這大概就是三毛作品從前到後的獨特味道。

倪匡再後來的評價里說到: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對於三毛的死去,讓這個世界欠了這位傳奇女子一個謝幕禮。

自殺可能對平常人來說,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做法,但是真正到了痛苦的邊緣,這會是一種解脫。有人批判三毛的自私,不顧他人,我不能跳起來反對,因為我也知道生命的責任有時候並不是只有自己的快樂,但是我相信三毛的文字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她愛荷西,愛身邊的人,也愛這個世界。但是她已經用盡了力氣,需要用另一種方法去活,去尋找自己的橄欖樹。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麼自然的消失過去。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三毛 《雨季不再來》

快樂斯如青春,有著一日會逝去,儘管無可奈何,卻不與時間爭鬥,做好自己。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三毛那麼讓我們神往懷念的原因。


距離三毛辭世已經26年了,那年今日我才一歲多,萬萬沒想到十幾年後這個生於重慶,一生漂 泊於西班牙,撒哈拉,後又定居台灣的女人竟成了我青春時代的精神導師。回想當初抱著她的書如獲至寶般閱讀,無時無刻不被書里描述的那些信馬由韁的自由生活心生神往,被她字裡行間的真誠,樸實,有趣所吸引。

三毛一生追求自由,不只生活上,精神上也是如此。她宿命般執著地前往撒哈拉,認定自己就是屬於北非那片廣袤沙漠的「異鄉人」,她在那裡定居生活,幫助當地人,送葯治病,在自家客廳辦女子課堂教當地孩子識字念書,環境雖艱苦,但她卻摯愛著這一切。也是在這裡,她的丈夫荷西,一個西班牙大鬍子男人,為了陪她去這個她夢中的應許之地,毅然辭職陪她奔赴沙漠,在這裡度過了幾年的新婚生活。

英國作家毛姆先生曾經寫過一段話,他說「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在了特定的環境里,但他們總是對不知在何處的家鄉戀戀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徑,或者曾在其中玩耍過的熱鬧街道,都無非是人生路上的驛站。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同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些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也許正是某種藏得很深的尋根意識,督促這些天涯遊子重返他們祖先在湮遠的太初便已離開的故地。有時候,人會偶爾造訪一個地方,卻神秘地感受到這裡就是他的歸宿。這裡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儘管周邊的環境他從未見過,儘管當地的居民他素未謀面,他卻願意安頓下來,彷彿這些都是他生來便熟知的。」我認為毛姆所說的這種人里一定有三毛,或許她對撒哈拉的執念就在於這裡是她的故地,她的歸宿。

以前讀她的書時,市面上剛好出了一套她的作品精裝集,出於對她一生漂泊,精神流浪的崇敬,我盡所能地從不同城市的書店買她的書,並且在書的尾頁蓋上當地書店的章,寫上購買時間和地點,私以為這樣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精神流浪,為的僅僅是與這位偶像距離近一點。當時痴迷寫摘抄,在心愛的筆記本上一筆一畫認真抄錄她作品裡的那些句子。以前只覺得喜歡她的書,喜歡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愛情。過了很多年才偶然發現,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生活的態度,對於愛情的觀念其實或多或少被她影響,又或者是與她的觀點不謀而合?或許這就是閱讀的樂趣所在吧。我想起李安導演曾經說過一句話:「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什麼。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其實文學作品也一樣,我們閱讀,我們在書里看到了自己,閱讀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收穫自己。三毛的書,讓自由,詩意和遠方在我腦子裡開始逐漸形成一個模糊且神秘的概念,她特立獨行的個性和對於世界獨特的見解對我年少時三觀的建立影響很大。

所以對我來說,她不僅是個文學家,也是一個夢想家,生活家,以及我的精神導師。謹以此文獻給一生愛自由愛浪漫愛遠方的善良有趣的三毛,祝你在天堂跟你的先生荷西安好。

一個書迷寫於二零一七年一月四日


高中三年翻來覆去看了三毛寫的所有東西 現在很懷念當時對讀書的熱情。如果要問三毛的作品在表達什麼,我只想從我自身角度說她的文字對我的影響。

我覺得三毛的書更多的是在記錄生活,在傳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她很少直接告訴讀者該怎樣去生活怎樣待人,但會讓人從她描述的自己生活的姿態中心生嚮往。相比於她寫的一字一句,我愛的可能是其中流露出的她獨立自由愛憎分明的人格,在困境中懂得品味與欣賞生活的態度,愛父母與朋友的那份真誠。

所以三毛改變了我什麼?

大概是性格上追求更獨立和堅強,不依賴不退縮。喜歡上到一個陌生城市之後漫步在街道上細細觀察身邊美好的人與景,有了一個不時挑挑揀揀小玩物用心布置自己住處的愛好。漸漸懂得真心朋友難尋若有幾個便是幸運的道理。

如今還在學習發現與欣賞藝術的美,還在體會怎樣對待愛與被愛。

如果問為什麼三毛會被人懷念?

三毛的文字點滴滲進了我的思想才有如今的性格。我不知道怎麼不懷念她。

現在在美國讀研,走了小几個風景。只等哪天踏上南美,如你般萬水千山走遍,去那青鳥不到的地方。


小時候,家裡有幾本三毛的書。隱約記得是1992年出版的,三塊錢,那本書名是《萬水千三走遍》。

曾經好奇的拿起來看過幾頁,覺得很無聊,就把書丟一邊了。

初中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聊起三毛,說三毛自殺的時候很詭異。她是在醫院裡用絲襪上吊自殺的。詭異在於她身高一米七幾,上吊的地方才一米六幾。三毛是彎曲的身子,遷就著那一米六幾的位置自殺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歷史老師要對還是14歲的我們講那麼恐怖的事情。反正我記憶猶新。

到了高三,我逛書城的時候,無意中看見了三毛的一本逝世20周年紀念本。這本書的名字是《三毛1943-1991》。我懷著對三毛的好奇,買了這本書來看。

這本書裡面訪問了許多三毛的親人和朋友,可以比較側面的了解到三毛的生平。


自從荷西死了以後,三毛經常跟她的姐姐說,她想死去。人生太無聊了。我最愛的人已經走了,而我這輩子想做的事情已經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遊,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這輩子過的比別人三輩子都要多,我覺得夠了。可是我不想你們傷心,放不下你們。所以,我還沒死。

三毛當時的語氣是很冷靜的,沒有悲傷。就覺得死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好像一種解脫。

我看了這一段,非常的不理解。怎麼有人不怕死,還對死亡有這種態度?


我把這個疑問埋在心裡。


有一次,我看志雲飯局這個訪談節目。陳志雲訪談沈殿霞。

沈殿霞說,當時張國榮會經常找她聊天。

會跟她說:人生很無聊呀。我想做的都做了,我都不知道我要幹嘛。

沈殿霞就勸張國榮想點其他事情做,安慰了一番。


我想起了三毛跟她姐姐說的那段話。

「人生很無聊,我想做了都做了。」


竟然如此的相似。


後續的許多年,我帶著兩件事情,時不時跟朋友討論,想弄清楚:覺得人生很無聊的人,究竟是怎麼想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參加創業比賽,去澳門的船上,認識了一個深大心理學的研究生學姐,就把這兩件故事告訴她,想跟她討論一下,為什麼三毛和張國榮會覺得人生無聊,想死呢。


她問我:你知道佛洛伊德嗎?

後來的一個多小時船程,我基本沒聽懂她在講什麼。


今年,我跟朋友借書看,他恰好有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經過十幾年的鋪墊,我終於真正拿起三毛寫的書,看了起來。

有種「我終於要認識你」的感覺。很奇妙。


沒看三毛寫的東西之前,我以為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

三毛不止在一篇文章里說過,她和荷西結婚,是因為總要和人一起過日子,遇到覺得這人還可以,就結婚了。

這段婚姻一開始不是熱烈的,是冷靜的。

他們的婚姻生活,充斥著財米油鹽醬醋茶。在他們結婚之後,荷西一直為找工作而煩惱,後來找到工作,又為跟了一個爛老闆而煩惱。

三毛說要去撒哈拉沙漠,她覺得她前世就是在這個沙漠里生活的,這世一定要去。

荷西二話沒說,就讓她去了。而且過了幾個月,荷西跟隨著三毛的腳步,來到撒哈拉沙漠生活。

在撒哈拉沙漠里,荷西和三毛一起經歷了搶劫,戰亂,逃亡……

那種冷靜的愛情,因為這些經歷從「湊活著過」變成了「我愛你」。

在三毛的筆下,荷西是善良的,可愛的,頂天立地的男人。

看完,就算直男的我,也難免會臉紅害羞,想拿著小粉拳錘荷西的胸口。


看完三毛寫的東西,我才明白為什麼當時在台灣會掀起「三毛熱」。為什麼三毛都已經逝世二十多年了,還有那麼多人懷念她,看她寫的散文。


三毛太真摯了。

看了三毛的散文,你就像認識了三毛。

這個對人真誠,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好奇的女人。誰不想和她做朋友呢?

三毛其實長得不算好看。某種程度算大塊頭了。

可是看她的照片,她散發的自信和氣質會讓你覺得她好看。

可能才氣真的能添加一個人的魅力吧。


我後來又看了三毛的《溫柔的夜》和《稻草人手記》。

我覺得沒有《撒哈拉的故事》好看。

可是哪又有什麼關係。

僅僅這本書,就讓我喜歡上三毛了。


太浪漫的文人,生活總不會好過。

三毛在她人生的後半段,過的並不開心。

看了她的書,我隱約了解到,失去荷西的痛苦。

我隱約了解到,三毛確實已經完成她這輩子想做的了。


人生很無聊,可能是:

就算我過的再豐富,沒有你的陪伴,那我又怎麼會快樂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我瞎猜的。

無所謂了。


可能當荷西死了,三毛就已經死了。

可能不是這樣,但是我願意這樣想。

既然他們已經離去,那就讓我來編個理由,讓他們的離去更浪漫吧。


荷西死了。

三毛死了。

可是我們還在。

三毛的文字還在。

好像這樣就夠了。


三毛的書大都是對自己生活的記錄和感悟。

我們從三毛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寬容和可貴的同理心。
撒哈拉的故事裡,面對不算開化,甚至有些野蠻的撒哈拉威們的各種無理舉動:撒哈拉威在三毛屋頂拴羊結果羊啃掉她沙漠中的寶貝植物,還數次從房頂的天窗掉下來驚嚇到她,撒哈拉威無休止的只借不還的借東西的行為,借東西時理所當然的態度……她總是以理解和寬容的態度來看待。
親愛的三毛中,三毛在專欄里開解疏導著各式各樣的人,有青春期的少年,有遭遇不幸的少女,也有生活瑣事纏身的主婦。面對各色問題她都以溫柔理解的筆調予以回復。
我們懷念那個敢作敢為百轉千腸的三毛,溫情親切的三毛。


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一生難忘
三毛,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她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樂觀,積極,對待朋友淡如水,對愛人,濃於血,她其實也是十分脆弱的,有人說過其實她過的一點也不幸福,確實,就生活而言,艱苦的環境,個性的使然,讓她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但她精神的世界,她可貴的知足,讓她亦活亦樂,在旁人看來也許苦難折磨著她,在她看來苦難確實最大的幸福。


高中開始接觸。當時還是盜版書。後來開始攢錢買各種全集。大概是被她強大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吧。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的近代中國第一沒品文人是誰?理由是什麼?
余秋雨先生的這兩句話是否有語病?

TAG:文學 | 三毛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