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表?

請根據史料而非演義來評判。


&>v&<

腆著臉不請自來。
誰也別攔我,我要聊這個話題~

請拋開以往在各類文藝作品以及遊戲中,對劉表的印象吧。
基本上,那些說他無能軟弱優柔寡斷沒戰略眼光無進取心的描述,都不過是戲台上的臉譜。
人是很複雜的。
劉表是什麼人?一個很厲害的書生

隨著陳某一部漫畫的風靡,人們也特別喜歡重複陳某一個觀點。
就是「能成為一軍上將的人怎麼可能真的是無謀匹夫」。
那麼按照這個思路想一下吧,能佔據一方四戰之地,在亂世偏安十八年的軍閥,會是一個笨蛋嗎?
事實上,就連公認暗弱無能的劉璋,都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有城府。

劉表是漢末四個最有影響力的宗室之一,這四人分別為劉虞、劉焉、劉表、劉寵。
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劉寵被袁術刺殺,劉焉兵敗李傕兩子皆亡憂心而死。
劉表在曹操發兵攻荊州時背疽發作,病故。
這四位宗室分別象徵了漢朝的四種方面,他們的依次隕落奏響了輝煌帝國末日的序曲。
最後的落幕則由劉備來完成。

許劭給曹操的評價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曹操聽到後喜形於色,這是有原因的。
簡單講,他有能力在治世與亂世兩種舞台馳騁,而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那麼劉表呢?他至少符合這句話的前半截,治世中的能臣。

走進漢朝人力資源部看看劉表的檔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年輕時參加過太學的學生遊行,抗議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過於緩慢。
在黨禍時遭到迫害,逃亡跑路才得免一死。
當時與劉表齊名被相提並論的都是什麼人?李膺、張儉、荀昱、陳翔。眾望所歸的天下才俊們。

三國亂世揭開序幕的時候,我們並沒注意到劉表的身影。他去哪兒了?荊州。
董卓篡權的時候劉表擔任北軍中侯,統領禁衛軍。
可巧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董卓就把這位名滿天下的宗室解除武裝打發到荊州做光桿司令。

董卓是個純粹的軍人,在日後南北朝時期湧現的各種軍人政權都和董卓的西涼軍無比相似。
到了北魏末年的爾朱榮,乍一看都和董卓充滿共性,甚至死亡的方式都在模仿這位前輩。
而軍人總是不大了解讀書人的。

董卓就不了解劉表,也不了解他的能量。
當時荊州的混亂程度不亞於北方,地方官互相敵對,地方豪強四起。
蘇代、貝羽擁兵自立,宗賊橫行江南,袁術屯兵魯陽虎視眈眈。

假設一下,一個現代人,空降到一個混亂不堪的村落當村長。
村裡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幾位老同學,而村內好幾家地頭蛇勢力縱橫交錯。
如果你是這個村長,你能不能搞定這個村子?又要用多長時間?

劉表面對的是整整一個州七個郡,並且強敵環伺。
他只有一個人。
袁術擋住了大路,劉表只能單騎入宜城,會見地方豪族代表蒯氏、蔡氏。
一個孤單的中年書生騎著一匹馬,走入一座城池,要爭取兩個家族的支持,鎮服七郡一百多個縣。

劉表完美的完成了他荊州刺史的任務,肅清江表,擁兵十萬戰艦千艘。
用時一年
當然對整個荊州徹底的統治要在反叛的長沙太守張羨死後。
但安定局面在荊州立住腳,消滅所有可見的反叛武裝,將一盤散沙的荊州攢在一起,只用了一年。

他第一樣武器是威望。作為李膺、張儉那一批名滿天下,令人仰慕的清流三十五人之一。
劉表對各個地方的大族名士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劉表的名望為他博取了知識分子蒯氏的青睞。

第二樣武器是魅力。劉表身長八尺,姿容偉壯,文質彬彬,談吐儒雅,滿腹經綸。
於是娶了蔡瑁的姐姐做繼室,與當地豪族聯姻。把自己和豪族綁到了一起。

題外話,這位蔡夫人倒並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般淺薄狠毒,實際上是位厚道善良的好女人。
劉表有種文人氣的小心眼兒,很多時候不能容人。
當他惱恨韓嵩想要將之處死時,蔡夫人勸諫道:「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

劉表的長子劉琦是原配陳氏的孩子,劉琮是否蔡夫人所生無可考。我個人偏向不是。
而劉表本來是想要立劉琦為繼承人,在劉琮娶了蔡夫人侄女後才改主意。
根據《魏武故事》估計,劉琮的才能是強於劉琦的。又娶了地方豪族的女兒,延續了劉表的聯姻。
只是嫡長子的繼承權有法理可依,就多出了好多事端。劉備也利用了這一點。皇叔政治智商滿分。

說回正題。劉表的第三樣武器,自知。
劉表在荊州的十八年只有第一年出兵剿滅地方叛軍,隨後除了打防守反擊,沒再主動大舉出征過。
許多人對劉表的評價都是不長於軍事,事實上劉表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不輕易動武。

有人是治世良才,有人是亂世奸雄。曹操這樣能兩者兼顧的屬於奇形種。
孫策曾經說太史慈非縱橫之才,料定他沒有自立山頭的心思。
劉表亦如是,非縱橫之才,卻是守土牧民的治世能臣。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

他靠著這種自知,第一步肅清荊州萬里,安撫豪強,招降叛軍。
先示以弱勢,誘宗賊五十五家首領,一舉斬殺,收編其眾。郡縣自立者解印逃散。
如果是孫策,做完這些後,就要開始圖謀北上。如果是袁術,做完這些後,就要開始謀劃稱帝。
但劉表是個標準的儒者,做完他刺史的分內之事後,他開立學官,博求儒士,撰寫《五經章句》。
奢不僭上,儉不逼下。這是劉表奉行的中庸之道。
其性格內猜忌多疑、狹隘不容人的缺點,也得以被控制在不會害人害己的範圍。

劉表治下的荊州十八年,是百姓安樂,豪強悅服,學子欣欣向學,黎民安享太平的十八年。
這是一個亂世的奇蹟。
在這樣的荊州,天下奇才諸葛亮學習成長,終成一代漢相。

考慮下荊州的地形吧,那是一塊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根本就是一台大型絞肉機。
但劉表牢牢地守住了這裡,並將其建造為一片動蕩中唯一的太平樂土。
而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需要的是什麼呢?

諷刺劉表不曉軍事,只圖自守的人,顯然不了解劉表。
說句實話,你們又覺得劉表有和曹操、孫策、袁術一較長短的能力么?
連一個長沙張羨,都是久攻不下,得等他自然老死才打下長沙。
劉表真敢帶人去跟曹操找茬,必然死無全屍。他為何要去冒這個險?

張綉也好,劉備也罷。劉表很清楚,他要的就是一個守在北邊看門的。
所以任憑苦口婆心,怎樣也不會出兵北伐。
東邊有黃祖和劉磐,保住荊州一方太平就夠了。

他知道自己沒有縱橫之才,一輩子就沒有過那些圖謀。
每一次出現動蕩,別人眼裡激動萬分的戰機,對劉表都沒有意義。那本來也不是他追求的。
他知道自己要做的只是勤勤懇懇地為一個落日王朝守土牧民。根本不想要的東西,又何談錯過。

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已經做到了最好。
而對天下大勢的攪擾終究無法視而不見,在一次次驚嚇與狐疑中輾轉。
到底要不要偷襲許縣?到底要不要發兵交州?我有那個能力嗎?我會不會錯過了什麼?
萬幸的是劉表經受住了這種被時代拋棄的折磨與誘惑,得以將自己的道路貫徹至生命終點。

蒯良:「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
蒯越:「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這是另外兩個書生蒯良和蒯越給他的意見,劉表都做到了。
先治貪暴,再行仁義。愛民養士,圖存於虎狼之間。

劉表的仁義,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在亂世中開闢一方樂土,為飽受荼毒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
但是很可惜這種桃源鄉無法長久存在。
沒人能在滾滾洪流中獨善其身,早晚都會被時代的漩渦裹挾。
在很多時候,仁義也會成為罪行。劉表的罪,就是不知道,或者不願接受,凜冬將至。亂世來了。

三國時期有四種人。
一種是西漢人,兢兢業業在個人德行的完滿上,無可指摘無可挑剔,卻不合時宜。譬如鄭玄。
一種是東漢人,瀟洒華美,相信盛世的輝煌可以重塑,舊世的種子還能長成參天大樹。譬如荀彧。
還有一種是亂世人,穿透暮氣深沉,摧枯拉朽般踏碎冢中枯骨,開闢新天新地。譬如曹操。
最後一種是苟且人,順應大浪載沉載浮,沒有自己的信念與堅持,抓緊機會恣意狂歡。譬如孫權。

劉表是第二種,東漢人。

賈詡對他的評價是:「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若果早生五十年,在太賓士世,劉表想必可以作為一代名臣,輔國理民,造就繁華盛世。
而一個不曉軍事胸無甲兵的中年書生,在亂世又能怎麼樣呢。
只知道說劉表「虛有其表」的人,是不懂得牧民之德的。

如何評價劉表?

當之無愧的荊州牧,有自知之明的軍閥。
標準的儒學士人,最後的守土名臣。

╮(&>x&<)╭

P.S.
其實黃祖也不是一貫印象中那個不學無術的急躁莽夫啊。
兢兢業業保民安邊的老太守,出身良好的正經士人,看不慣甘寧那種土匪從良的混混。
除了軍民被擄掠,一直死守住江夏。而且有擊殺孫堅的戰績,遊戲里的數值實在是太低了。


知乎首答,不當之處煩請指出。

劉表其人,能力上,正如沃大所言,攻不足而守有餘,能坐斷一方保境安民,但爭鋒天下非其所能。如果只是在矛盾較少的地方,只是履行守職的話,難以擁有更高的評價。而荊州則是四戰之地,天下覬覦,劉表穩握荊州十餘年,並非一般的牧守可能勝任的。

安定荊州之難,不只在於其地理位置兇險,更有劉表本人的背景問題,及因此引起的政治困境。

漢末,能在亂世之中發跡,坐有一方者,不外有幾項重要的條件。先以家族、鄉黨或部伍勢力為班底,進而在數年間擁有州郡,獲得當地士族或外來士人的支持。

諸如,曹操以夏侯曹家族和衛茲、張邈(鄉黨)的資助,起陳留而後擁有兗豫,獲得當地士族支持。袁紹憑藉家族背景,外派渤海為守,進有冀州(鄉黨和部伍),得當地士族支持。

而相比之下,劉表雖然身為名士,但是背景卻較差。首先,劉表的父祖兄弟,史上無載;其子侄不是能力一般(劉琦、劉磐),即使年幼(劉琮),難以倚靠;因此,其家族實力難以支持其起兵。而劉表出任荊州,正值靈帝駕崩,董卓奪權。作為何進的舊部,沒有中央的支持,外派到荊州獨自面對亂局。劉表單騎入荊州,正是缺乏背景的寫照。

然而,弱勢的劉表進入無序的荊州,很快找到了出路。曾經同為何進部屬的蒯越,出身荊襄的名族。劉表因此獲得荊州幾大士族蒯家(蒯良、蒯越)、蔡家(蔡瑁)、可能還有龐家(一般猜測劉表派遣說降江夏的龐季出身此家)的支持。因此迅速平定了荊州。

不過局面的迅速打開也引發了新隱患。在政權之中,主君缺乏自己的班底,將難以制衡外部支持者勢力的膨脹。劉表沒有自己的班底,無力制衡共同構成政權的荊襄士族,導致其在很大程度上反受士族的影響。劉表和蔡氏聯姻,幕府以荊襄士族為主構成;劉表末年,以蔡氏支持的小子劉琮為後,也有士族的影響。以此相比,劉表頗似後來建立東晉,與士族共治的晉元帝司馬睿。

而且,荊州內部,並非所有荊州士人都是一心,同是荊州人的張羨和桓階,在南部長沙數郡掀起的叛亂持續數年。外部,北方的曹操同時崛起,劉表與江東孫氏政權的結仇。在如此環境下,大批本地或南來的士人,不是北逃(杜襲、趙儼),就是持不合作態度(桓階、和洽、裴潛)。即使是政權內部,在劉表生前,就已經有親曹傾向(從事韓嵩和別駕劉先勸劉表歸附曹操)。當然,大批士人的不支持,也有因劉表本人的態度較差和能力不為認可所導致。但是同時也更為表現,劉表政權基礎不穩。

正因此處境,表現了劉表的政治之才。劉表拉攏來張綉和劉備的部隊,在荊州北部駐守,既是北方的屏障,也是面對內部士族壓力的外援。而劉表也不讓外來勢力在政權中坐大,即是劉備,也只是一直以客卿和邊將的身份參與進來的。而士族也對劉備等人的參與,頗為忌憚。劉表展現了其高超的制衡之術,不似司馬睿為了削弱琅琊王家的急進,而引發了王敦之亂。

雖然劉表以此維持了對荊州的統治和穩定,但是,劉表班底的缺乏,及後繼無人,更有外部環境惡化的施壓,導致劉表的政權只能維持在生前。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未嘗沒有同年曹操徹底消滅袁氏政權後南征,和江夏的倚靠黃祖被西征的孫氏政權所殺,這兩件大事的影響。劉表死後,荊襄士族,以蒯越、韓嵩、王粲、傅巽為首,大批幕府中堅迅速勸說劉琮,幾近裹挾,投降了曹操。而劉備集團則奉不被士族認可的劉表長子劉琦為首,南下組織對曹操南征的抵抗。劉表的政權,即在其死後迅速分崩離析。

無論劉表是否擁有競爭的野心,其背景的弱勢、班底的缺失導致了其政權不穩的先天不足。而其生前建立自己的政權,並長期掌控,則展現了其過人的政治能力一面。而亂世之中,作為離亂人,被更為成功的雄才的光芒所掩蓋,這是劉表的悲哀。

以上。


從初平元年接手荊州後,絕對不能說劉表是一座談客,縱有運氣,凡人不可能單身一人就擊退當時強大諸侯之一的袁術、對霸主曹操也互有勝負且有主動出擊。他也不甘安於自保,雖然不是派兵攻取,但也以私署刺史、太守的手段拓境。沒錯,他不是霸王之才、多疑無決,也駕馭不了劉備,但劉備這梟雄是連超世之傑的曹操也控制不了,何況劉表呢?對比起劉璋或袁術、李傕輩,劉表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相反,不要忘記劉表曾經在戰時提供一個樂土予廣大百姓,也不能忽視他創立的荊州官學在中國學術史上所有的地位。可惜他生錯時間,若是太平盛世他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地方官吏,但在亂世他只能白白浪費荊州這帝王之資,成為群雄眼中的肥肉,但在曹操和孫家夾擊下能苦撐近廿年,也屬不易。

詳文也寫過一篇,太長就不貼出來了,有興趣可參考一下:

閑說劉表_三國志吧_百度貼吧


雖說沃金老師已經答得很多了,還是忍不住要來答幾句,提供一點不一樣的思路。

劉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言以敝之,他是個看不清時代的人。

這種看不清主要表現在他的所作所為,都與時代主旋律相悖,也表現在他自始至終心懷僥倖,以為能夠獨全。

三國是什麼?三國是一個殺伐攻據的亂世,是兩漢大統一時代崩潰的序章,而劉表,他始終以一個兢兢業業的地方牧伯的身份,在亂世自處,而亂世不需要牧伯,亂世要的是軍閥,甚至土匪。

劉表並非不精明,劉表並非無才,他治境荊州,空手收豪族,剿宗賊,拒袁術,納劉備,坐擁兵甲,周旋袁曹間,他的資本和能力都是一流的,他這一手牌,擱在任何一個野心家手裡,都能打得天花亂墜。

然而劉表缺的恰恰是野心。

亂世的規則是你不消滅別人,別人就會來消滅你,劉表沒有看清這一點,抑或,他不知從何著手,只能小心翼翼地守著自己的地盤,看著袁曹大戰,中原打成一片血海。

其實沒有野心,亂世也有一種活路,那就是投靠某個強有力的領袖。試想劉表如果真和袁曹中的一方合作,或者在官渡戰後,聽從手下人的建議,全面倒向曹操,那將會怎樣改變歷史的進程?

可是劉表既無進取之心,又放不下裂土一方威福自操的快感,始終徘徊猶豫,直到生命的盡頭。

我相信劉表直到臨終前,也未必能夠平息內心的矛盾不安。

————————————————抒情預警————————————————

郭嘉說出"表,座談客耳」的時候,這位曹營第一謀士不會想到,預言雖中,他卻再也無緣看到;

劉備駐屯新野,眼望北方已成赤土,空懷抱負無從施展的時候,他會怎樣暗中嗟嘆自己的不幸,而不知道,數年後將迎來驚天的轉折,他的生命與時代競相燃燒;

劉表疲憊地踞坐荊襄城中,享受著這最後的和平安詳氣氛,春日高歌,鳥雀飛舞,彷彿能保持永久;

﹝桓公﹞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劉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荊州,烹以饗士卒,於時莫不稱快。——世說新語?輕詆

這是寓言。

亂世中,豈容你,雍容優雅。


不邀自來。
@沃金 大酋長的回答已經十分詳盡了,本來也有「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感,奈何看到這題目實在技癢,也就不揣冒昧,隨便寫幾句了。

很多人,包括同時期以及後世,都對劉表有過評價,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卻出奇的一致。

曹操:「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

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和洽:「荊州劉表無他遠志,愛人樂士,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沃金:「(劉表)非縱橫之才,卻是守土牧民的治世能臣。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

嗯,大部分人的一致意見是,劉表是一個沒有四方之志的人。在群雄並起,軍閥們磨牙吮血,個個像餓狼一般,恨不得把土地當做活色生香的鮮肉囫圇吞進腹中的三國時代,劉表卻不爭不搶,一邊牢牢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邊好整以暇,安安靜靜地看猴戲,哦不對,是看狼戲,然後——等到狼群決鬥中那隻僅剩的最兇狠的餓(曹)狼(操)終於走到自己面前,他微微一笑,乖乖引頸就戮。


我想了想,覺得這個故事真是詭異到少兒不宜了。所以,我決定不顧歷史公論,駁他一駁。

我以為,劉表未必是一個沒有四方之志的人,他的所作所為只是時勢使然。
嗯,那麼接下來請看我如何蒼白無力又無理無據地自圓其說。

事情要從劉表單騎入荊說起。當時世道崩壞,軍閥混戰,原來的荊州刺史被孫堅所殺(你看這才是荊吳糾葛相愛相殺的根源啊),劉表因為素來的名聲被推薦繼任。而朝廷其實已經是形同虛設,劉表得到一紙任命文書,卻發現根本無法上任。其時,「江南宗賊盛」,荊州的地盤被草頭軍閥所瓜分霸佔,更有袁術在旁虎視眈眈。此時劉表如果書生氣一些,那就是帶著文書印璽趕赴荊州,登高一呼:「俺是新刺史。」嗯,然後被哪個草頭王一刀斫下頭顱,化作了亂世的煙塵。如果劉表圓滑一些,那麼就索性掛著刺史的名不去赴任,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反正那個時候掛個虛職不做事的多了去了(劉豫州你怎麼來了,這就是你的雌雄雙股劍吧看起來好鋒利的樣子,喂喂喂你要幹嘛……)

但是,劉表選擇了另一條路。

一條在我看來只有心懷四方之志的人才會走的路:上承皇命,下濟黎民。

他竟然就那樣一個人隱匿名姓到了荊州,然後長袖善舞,施展個人魅力,聚攏起了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破郡縣,殺宗賊,一步一步完成了對於荊州的實際控制。
單槍匹馬,深入敵腹,運籌帷幄,殺伐決斷——這又哪是我們印象中那個居平求穩,溫吞恬靜的劉景升。

而在完成了對於荊州的控制之後,劉表終於有了足以爭霸天下的資本,就像是我們玩《三國志》一樣,首先得有塊地盤吧,於是玩家劉表經過一番辛苦,算是可以開始遊戲了。但是劉表很快發現不對了,他所經營的荊州,其實根本是塊燙手山芋啊。此地易攻難守,是四戰之地,更兼周圍群狼環伺(所以你看三國中後期,荊州走馬燈似的換主人,魏蜀吳輪流坐莊),依照我們說書界的說法,這地方就是無主凶地,命格淺的人是絕對震不住的(咦,關二爺你怎麼也把青龍偃月刀拿出來了,有話好好說啊……)。

看起來談論爭霸天下還為時尚早了。他的當務之急是想辦法保全自己,不被亂世所吞噬。由此,他的野心,我是說如果有的話,依然得小心收斂起來,他得裝作誠惶誠恐,一副胸無遠志的樣子,找一個像樣的老大罩他,然後他就北連了袁紹——嗯,由於袁氏在漢末四世三公的地位,當時天下的兩大陣營是袁紹和袁術的對立(至於曹操,那時他還未壯大,只是,或者裝作只是袁紹的小弟),於是,他得到了天下最大諸侯的庇護,而代價則是不得不與屬於袁術陣營的近鄰孫堅交惡。兩袁冷戰的鐵幕在滾滾長江徐徐降下,而這也為後來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然後就是一直以來被人們所詬病的劉表的不作為了。曹操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漢晉春秋》則記載,曹操征柳城之時,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聽,事後則後悔不已。這些,都是劉表沒有四方之志的直接證據了。


但是,我們忘了的是,荊州是四面受敵的無主凶地啊,劉表可以偷襲許都沒錯,但是別人也可以趁荊州空虛黃雀在後地偷襲荊州啊,尤其是大江東邊,那個孫家小霸王一直磨刀霍霍,惦記著國讎家恨一起算呢。

所以,由於荊州的地理位置原因,在所謂的「最好的時機」,劉表其實一直是受到多方面掣肘的。這和有沒有四方之志其實無關,因為劉表壓根還處在努力自保的階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更何況,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

我以為三國時代紛亂的諸侯爭霸,其實是和打麻將異曲同工的。那些諸侯們圍在一桌打麻將,手上開始握著一副命中注定好牌或爛牌,有的人詐胡了(袁術:咳咳……),有的人自毀好局了(台下的袁本初君你的小臉怎麼那麼紅),而有些人,隨著回合的深入,他手中的牌變得越來越好了,可是,他們知道,他們要胡,必須等到那一張牌。

就像是,諸侯們也要等到他們需要的人。

你看,曹操在等,他等來了荀彧,他說「此吾之子房(張良)也」,但其實他一直把荀彧當蕭何用,於是從此曹操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他可以安心施展他的兵法雄才,橫掃天下。

劉備在等,他等到了諸葛亮,加上他原有的好到讓人嫉妒的武將陣容,劉備再也不用四處奔逃做喪家犬了。

孫策在等,他等來了周瑜和張昭,從此小霸王席捲江東,天下震怖。

而劉表,他也要等。他,加上手下的蒯良蒯越,他們在治理地方方面的才能已經好到溢出了,但是開疆拓土,麾軍千里,足夠寄託劉表四方之志的那個人,他始終沒能等到。
他一度等到了張綉,為他在宛城豎起戰旗阻擋北地的煙塵,可惜,不久張綉便投了曹操。他又等到了劉備,但他不敢用,這位連上個廁所都要感嘆髀肉復生的劉豫州實在看起來比劉荊州自己更有鞭撻宇內的人主氣概。於是,他終於還是沒能等到那個人(別說黃祖了,你看他後來連江夏都沒守住)。

所以,一是腹背受敵的處境,二是始終找不到足以寄託大任的軍事人才,這兩個客觀原因導致劉表註定沒法主動出擊,征戰四方。而他那也許存在的四方之志,也終於隨著他的病入膏肓,一同埋葬在了亂世的荒煙蔓草間。

所幸,荊襄的山高水遠,倒是看慣了人世的壯志未酬——屈原如是,賈誼如是,劉表么,或許也如是。

當然我知道,為了特地標新立異,其實我解釋的有夠勉強。大概有人會這樣質疑:假設劉表真的有四方之志,那麼即使客觀條件再如何不利,總是會努力有所作為的吧,像這樣子在開疆拓土方面幾乎完全無為,齎志而沒,會不會活得太窩囊了一些,而且,這根本不符合光輝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啊!

嗯,也許窩囊吧,但是,理性來講,其實是沒有用的,再是如何垂死掙扎結果還是一樣的。

不信么?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一直沒有等到那張牌,卻六次試著去胡牌的男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家都很熟悉了,叫做諸葛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劉表在另一段歷史的倒影了。

陳壽對於諸葛的評價,極切要害:「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諸葛確實有逸群之才,可是在將略上卻並非長項。但是,他卻火急火燎的,好像知道自己根本等不到那個軍事方面堪當重任的人才似的,把國內的事情交給了費禕、蔣琬(嗯,他們是諸葛亮摸到的刻著「主管內政」的兩張牌),自己則親自帶軍出征了。

他就這樣了走出了祁山,一次,一次,又一次……

這是以智慧和理性著稱的諸葛亮一生做的最不理性的事了吧,而固執地六出祁山的背後,是他沉重的背負。

白帝託孤的時候,劉備對諸葛說過:「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御下有方的劉備彌留之際給諸葛下的最後一個套。須知在那樣一個貴族平民貧賤等級森嚴的時代,這簡直是亘古未有的知遇了,作為以儒家仁義自守的諸葛能做的只能是以死相報。劉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便徹底把諸葛的所有退路堵死了,從此諸葛的下半生便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只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為了這個我發誓我一生都是劉備腦殘黑!)

所以諸葛亮不會去等誰,他只能以及之短,攻彼之長。因為那個死掉的人留給他的目標太大,太難了,他必須分秒必爭。

而我也常常會想,如果諸葛不出征,而是全副精力用於治蜀,那麼憑他的「理民之干」,天府之國又將是怎樣一副盛世美景——可惜了,我們永遠沒法知道了……

好的,回到問題(咳咳……)
諸葛做了劉表沒有做的事情。相比於荊州,蜀國並沒有腹背受敵的後顧之憂,諸葛的才幹也遠勝劉表,而結果呢,六出祁山,不過一場大夢。
所以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幽幽喟嘆:「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這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所謂天命,不過就是客觀形勢。

而劉表沒有諸葛那樣的背負,所以既然形勢不允許,他就不會去做了——他的理性已然足夠支撐他去做這樣一個決定了(想想他的單騎入荊吧)。

於是,我的自圓其說到此為止。回到結論,劉表未必沒有四方之志,他只是被形勢所迫。

再,劉表掌握荊州之後,撫恤人民,招納流亡,更兼在各諸侯勢力間的巧妙斡旋,使得荊州一直免於兵燹之災。而荊州也成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三國亂世唯一的凈土,在北地戰火紛飛,流血漂櫓的時候,荊州百姓得以歆享如世外桃源般的安寧。要評價劉表的話,光是這一點我想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他始終沒有忘記,他是大漢王朝的荊州刺史,守土一方,愛民如子。

而也就是那個時候,原豫章太守諸葛玄,厭倦了北方的紛亂與戰事,帶著他的兩個侄兒跑到荊州避難。


諸葛玄帶來荊州的其中一個侄兒,名亮。

是為,歷史的輪迴。


我印象先帝這種跟誰反誰的革命先鋒,到新野趴了差不多8年當看門狗吧,這也說明了劉表的魅力與水平吧


孤身入荊州,白馬入城好風流,博得一州牧。
老來無壯志,兩子相鬥難整飭,為人作嫁裳。


簡單說就是

有資格覺得劉表平庸的,也就曹操這個級別的能說出這個話來了

反正在他眼裡天下英雄就這幾個……

就好像也就中美俄等少數國家能說出「日本這種小國」這種話來……


平世三公才也


青衫白馬安鄉侯,扇兒輕搖,賊寇俯首,逾年平荊州。
勵精圖治安居樂,文儒盛行,百姓安樂,期年育武侯。


三國志評曰袁紹劉表座談客耳,吾以為未必。袁本初,坐擁四州;劉景升,割據荊襄,豈庸人乎?雖無魏武之能謀善斷,然終本初、景升之世,內安百姓,外鎮土地,誠一時之豪傑也。無奈承繼者盡豚犬耳。


「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 --阿瞞。

荊襄人傑之鄉,富庶之地。西拒巴蜀有險道,東臨江左有天塹,南顧諸郡無強敵。北進兗豫,或取東西二都,或窺青徐二州。然則,西涼河北皆虎狼,北進只可徐圖,不然輕起戰端,合兵不可攻,分兵不可守,自取禍也。如此,荊襄即戰略之要衝,諸侯所窺視。景升既非雄主,螢火燭光,不思北逐中原,當思退守。廣畜士人,累積兵糧,而廢長立幼,內外失度,空慕虛名,至幾世基業,一旦而下。外無效死之兵,內無分憂之臣,自守而不得,直一賊耳!
--我跟阿瞞的票,舉爪。


劉表其實蠻厲害的 守土之臣


呵呵,劉表的基盤是蒯氏,蔡氏,黃氏,這些地方豪強。不可能與中央政權為敵。孫策還要為自己攻打劉繇辯護。連孫權那麼牛的人聽說曹操來了,他的託孤重臣張昭都勸孫權投降朝廷。只是周瑜一句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才頂回去。其實孫家因為對抗朝廷,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日子不好過。主要靠下層出身的武夫跟老臣維持。劉表那群手下守土都不足,讓他們去打曹操,不臨陣倒戈不錯了。曹操一來,荊州滿地帶路黨。

劉表想殺韓嵩,退鄧先是什麼意思。不是心胸狹窄。而是在敲打某些人。他能收養劉備,何一書生不能容忍。他就是想搞平衡。但是平衡隨著時間推移很難維持。所以就扶持抗曹派,與袁紹交好,敲打親曹派。

寫了一個劉表評價

劉表弱么?
單騎平定荊州
單騎入宜城。宜城是襄陽的一個小縣。荊州治所先在江陵,大郡是南陽。為啥進宜城。因為袁術在南陽,江夏賊張虎、陳生拒守襄陽。
為啥荊州成為這樣?因為長沙太守孫堅討伐董卓,殺了前荊州刺史王睿,借口是討董,而是示威,帶一些私怨。
因此荊州盜賊蜂起,完全陷入混亂。而戶口百萬的南陽落入袁術手中。劉表新到,能控制的只有一座小小縣城。他的處境,跟以後的劉備差不多。但他用蒯氏兄弟的謀略,誅殺了五十五(一說十五)名豪強,一舉而定荊州。
這一段描述看似簡單,但能在亂世中割據一郡的,都至少是嚴白虎,李通那樣的人精。武力70+的主。劉曄一人誅殺了一個豪強鄭寶,李通誅殺了同郡兩個豪強,正式控制一郡,都被正史大書特書,當做智謀勇猛之士。
一口氣殺了五十五個,卻沒有走漏風聲,沒有反抗,計劃之狠絕周密毒辣果斷徹底使人咋舌。要知道蒯氏兄弟也就豪強大姓而已。
可以想那天的鴻門宴更叫人膽戰心驚,血流成河,並且料定事後絕對不會有報復,這份謀劃與情報工作,恐怕連曹操都自愧不如。他殺個呂伯奢都要叫: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

當然這是亂世的非常手段。從道德,權謀,人性上可以討論,但無論如何,也與無能無關。
劉表能用這樣的計策,能用這樣的臣子。他不是個善茬。

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蒯氏兄弟料事如神,荊州其他官僚聽之膽寒,掛印逃跑的不少,剩下的宗賊也是一勸就降,並沒有反抗。於是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來萬的荊州大部分,被劉表一年就平定了……一年……以荊州之廣闊,當時的地理條件,戰亂不休,從河南走到湖南,都要走上半年。一年以一人一騎能定一州者,亂世里劉表是唯一一個。
難怪以後曹操得了荊州,說,我不喜歡得荊州,我喜得異度——只有奸雄才喜歡得到有實力權謀厚黑之臣。可以說劉表得到了蒯氏兄弟,蔡家,黃家,就等於是得到了荊州。

而劉表,只是微微一笑,說,荊州那個蒯氏兄弟,水平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我還在宜城就跟他們談笑風生,悶聲發大財。
所以劉表,得州之正,計謀之周密,時機把握準確,政治手法之高,那水平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
這樣的人要是覺得弱,那估計評價者的水平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計殺孫堅,智退袁術
(黃祖是安陸黃氏,也非常有實力,打不過孫堅?這也能說事?當世有幾個人打得過孫堅?孫堅是關東聯盟唯一一個對關西董卓戰績能看的。連曹操都被偏將徐榮打得基本全軍覆滅。孫堅卻打得董卓覆軍殺將,遷都逃跑。戰爭從來都是看結果,為何孫堅腦袋都被打破了。黃祖,呂公說不定還在笑,孫堅有勇無謀,不識兵法呢)
孫堅有多厲害,歷史演義都寫過。他作戰能力在當時是絕對的一流。別說在相對文弱的江南,就算對於涼州羌胡,幽燕北方,他也是一出馬就戰勝的存在。年紀輕輕就是以戰功封為烏程侯。這還是東漢威權尚存,不是後來關內侯爛羊頭爛大街的時候。很多名臣一輩子都封不了侯。
但被劉表部將,呂公(一說是呂介)設伏,殺死在硯山。這種偷襲設伏斬首戰法立竿見影,孫堅軍立刻就喪失戰意,崩潰了。
劉表為啥不進取消滅孫堅?因為孫堅地盤長沙已經在他控制之下,江東那地是劉繇,王朗等人的地盤。他不可能去打朝廷命官。孫家從孫堅死後成為一支沒有根據地的附庸軍,投靠袁術,消滅之就要與袁術徹底翻臉。真是不划算。

袁術並沒演義遊戲里那麼弱,演義遊戲那樣表現是結合的一生的歷史,也有主配角的需要。而袁術,在討董與被趕到揚州前,絕對是當時歷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
他連接公孫瓚,陶謙,孫堅,佔據南陽,兵精將廣,實力強大。號召力絕對在十萬以上,初平年間的十萬兵士什麼概念?說威震天下,舉足輕重一點也不過。講這段歷史,都說董卓跑路後,從初平到中平,關東只有兩個集團,一個是袁紹集團,一個是袁術集團。而劉表,公孫瓚,陶謙,曹操,不過是他們的小弟而已。
他的聯盟與劉表,袁紹,曹操等人死磕。袁紹,曹操等人都沒演義里那麼厲害,至少開始沒有。袁紹甚至想交出郡守的位置,向公孫瓚求和——因為白馬將軍威名在北方真是無敵的存在。鮮卑烏桓這些游牧民族見白馬就迴避。誰都沒想到曲義會逆天,開創了步兵破騎兵的羌人戰法。
而曹操,慘敗給徐榮之後,才知道自己以前不過是紙上談兵,於是四處徵兵,恢復實力,走上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前景似乎很慘淡。期間袁紹很拉了這個小弟幾把,在鎮壓黃巾之後入主兗州才找到一點自信。

劉表略施小計,斷了袁術的糧道,就把袁術從南陽趕到大亂後兗州,與曹操決戰。這當然是個聰明而省力的計策。
袁術能敗擁有徐州的劉備,揚州牧劉繇等,割據揚州,稱雄一方,其軍事實力,真不算弱。拿新定的部分荊州(最大的郡南陽,戶口百萬,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家鄉,在袁術手中)跟他打顯然不合算。(他也是被遊戲演義黑慘了的人物,他算二流群雄,個人認為他巔峰時候與馬騰,公孫瓚類似,被董卓認為要奪取天下非殺不可的人物,只要不碰到曹操,他基本是勝的,他的問題在於驕橫奢侈與內政不修,再就是打不過曹操。不過當時曹操在赤壁前,也就吃過袁紹,賈詡,徐榮的虧。其實軍事上,真算是實力強勁的群雄之一)。
敗了,那自然好,作為袁紹的盟友,他的荊州肯定安定。袁術勝利了,那也離開了他的荊州,轉而爭奪安撫北方,與盟主袁紹死磕去了。
這樣穩賺不賠,老辣周密的算策,不費荊州一兵一卒,就把當時最大勢力的袁術逐出荊州。真是高明無比。從此荊州開始了自己安居一方的戰略。

安定荊州,跨蹈漢南
劉表並非消極無為。他一方面與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朝廷交好,(這點無可厚非,因為朝廷是朝廷,而受制於國賊也是朝廷,當時大家都這樣搞),獲得高官,荊州牧的任命,取得統治荊州的大義名分。一方面,有嘗試能否趁劉焉病死,暗弱的劉璋繼位,撈點好處。
罪名是什麼?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孔子在經學鼎盛的東漢,是一代素王。拿我老師的話來說,是教皇。比一般的皇帝還牛逼,可以賦予帝王正統性,神性的王中王。劉焉覺得自己像孔子,那就是想稱帝了。劉焉也的確很不老實,所以說他以聖人自詡,就是造輿論,要取代朝廷,自立的意思。
朝廷接到上書,查有實據,就派劉璋去勸劉焉。
這樣劉表就有大義名分。於是煽動劉璋部下謀反,但顯然益州土著並不歡迎新的領導。劉璋雖然暗弱老實,但好控制,也能給益州大族更多的好處。所以,這次煽動兵變很快失敗,只是甘寧從益州跑來投了劉表。
說劉表不能重用甘寧——您又拿遊戲數值來說事。
我問問您,有個人,力氣大,勇敢,自己的命不當回事,生活奢侈,愛惹事,曾經有犯罪前科,而且還反過前老闆,您用不用?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用。
就算用也提防著用。

前一種是劉表的選擇。後一種是黃祖。
更毒一點的,是不能用,就要殺之。比如袁紹,曹操。只要居功自傲,違反法度,什麼人都殺。而黃祖終究是凡人,沒殺甘寧,留下後患。
甘寧這人,非孫權這樣壓制士族,重用武人,不惜放任其違反亂紀的勾踐一樣的雄主能用。從記錄與歷史文獻來看,百姓在孫家生活下,真不如在劉表治下舒服。潘璋,甘寧,呂蒙,這樣的都是兵痞,流氓,殺人犯,擾民禍害一方的主。甘寧前噴張昭,後來跟孫皎搞不好關係。屬於鋒芒畢露,主上不保就准出事那種。他就三個優點,不怕死,能打,熟悉黃祖內情。就這三個優點,要了黃祖的命。黃祖精心布置的防線就被敢死隊衝破,自己也掉了腦袋。
劉表這樣重視秩序喜歡儒生,不用很正常。
換個角度,甘寧其實是個很重視自我,不懂回報的人。跟呂布差不多。
別說劉表不用甘寧,劉備,曹操這樣重視法治的,也用不了甘寧。甘寧在審美上很帥,是因為我們離得遠,沒有利害衝突。但是在亂世,你絕對不想跟這樣的多相處。說不定哪天自己對待遇不滿,就把你賣了。劉表閱人無數,豈能不知。

獻帝出逃,他又進獻了不少物資,想要修復洛陽,給獻帝一個落腳之地。作為宗親很合格,作為奸雄,還沒想到挾天子。應該說,劉表很厚道。是一個宗家長輩的分內作為。

另外,又有長沙人張羨起兵造反,劉表忙於平定漢南。無暇他顧。平定之後,又想染指交州。
所以說劉表沒野心,也是不對的。
至於說平定江東……
得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簡單的說,劉表想制定平定江東的戰略,除非他腦袋都灌了漢江的水,可以養魚,不然不可能。

為啥呢?
漢末群雄割據,合法正統性怎麼來的?第一是朝廷任命,第二是朝廷任命,第三還是朝廷任命。
孫策平定江東,那基本屬於,怎麼說?非法的。因為他是接受袁術的命令,去攻打朝廷命官。本質上與張純,黃巾賊這些人沒區別。所以士族大家基本不鳥他。不光不鳥他,還要報仇。所以孫策是很被動的,劉繇戰敗後也發信質問過他,為啥替袁術賣命。他不得不拿些私人的理由,說明自己不得不脫離袁術才攻打他來搪塞。而孫策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收留了劉繇的遺孤劉基,劉基在孫權做官做到大司農。
吳國這個政權,與世家的矛盾很深,可以說孫權一輩子,都在調和他哥哥造成的這些致命的矛盾。在世家掌控一切的魏晉時代,一個政權失去了世家的支持,那就是個孤家寡人。

所以孫策攻打劉勛,劉繇這些人,劉表不光不能趁火打劫,他還有救助的義務。實際上,他起兵救過劉繇與劉勛。所以,不平定江東,完全屬於政治正確的行為。
曹老闆怎麼平定的中原?擁立漢室,消滅黃巾,國賊李傕郭汜遷都等等,才能合法佔據那些州郡,才能獲得合法性,獲得士族的支持。
就是因為報私仇,攻打徐州陶謙,引得田楷,孔融,劉備,邊讓等人,救援徐州,兗州反亂,弄到差點亡國。不是荀彧這些人死守了三個縣,曹老闆就GAMEOVER了。
當時老闆慘到什麼地步?
只剩下三個縣的地盤(一郡一般都是十個縣左右。三個縣也就是不足三分之一的郡,兵糧也吃光了,掠奪縣內,得三日糧,頗雜人肉,戰士逃亡不少,打陶謙之前起碼有五萬大軍,等兗州反亂,根據程昱的描述,能戰之士,不下萬人,損失了80%,可以說幾乎崩盤)
田楷,孔融,邊讓這些人的軍事能力很一般。對曹操虎狼之勢,簡直是送菜。但他們在崇尚氣節與道德東漢末年,很有號召力。打敗他們不難,可攻殺賢良士大夫的DEBUFF,就要跟自己一輩子。
所以中華民族,看似柔弱的一些東西,卻是違反不得的。哪怕你才華蓋世,百戰百勝。
曹操這個黑點,被陳琳寫進了檄文里,成為討伐他的罪狀之一。兗州之亂,也是曹操最大的危機之一。
曹操,從這事學到了不少教訓。畢竟他前期太順,從此他做事,狂放任性私人的成分少很多,而動輒以朝廷為名,擁有大義,成為主流。

而劉備,卻因為救援陶謙,撈足了政治資本,這個織席賣履的劉家小兒,也能跟士族大家一樣合法佔據州郡
。諸葛亮,當年還未成年,目睹了曹操的殘暴。流落到荊州。而二張,也死心塌地南下,輔佐孫策,成為實際上江東的管仲。
可以說,曹操這個舉動,咎由自取,自己逼出了個三國鼎立的將相君主,還把自己差點弄到絕境。
所以劉表這個老官僚,本身就出身皇族,與士族名流交往的幾十年的宿學大儒,對士族規則那是非常了解,吃撐了才師出無名去攻打朝廷命官,去挑戰這些當時的世俗底線——這不是打遊戲。不是一出征就能解決的。那些也不是空地。劉表敢殺五十五個非法佔據州郡豪強的狠絕人物,沒我們想得那麼傻。他是權衡了利弊的,才做出這樣拒守荊州的策略。
要十字軍之王的遊戲來比,就是你要有一個政治借口,一個宣戰理由,不然你就是非法的私鬥,不義戰爭。打贏了也得吐出來。
像袁術那樣,不顧一切的打,打完了自己吃掉,然後還稱帝,什麼下場,什麼結果?被諸侯圍攻。

劉表去打,恐怕兵還沒點齊,叫的,喊的,哭的,尸諫的,扣頭不許的,反亂的就一堆。劉表的統治基礎就完蛋了。
曹老闆什麼能力,手下什麼水平,打徐州都搞成這樣。
曹操好歹征伐徐州是屬於報父仇,從當時社會倫理角度說,是站得住腳的。(題外話說句,復仇之風在漢代,是經學中被肯定的,屬於東漢倫理中,孝的重要表現之一。《公羊傳·庄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因為齊國的九世祖被紀國國君進讒言,被周天子丟到鼎里煮了。所以齊國消滅紀國之戰,就成為一場復仇之戰。為了表明自己是父仇的君子,而不是貪圖土地的小人,當時齊國攻佔紀國領土之後,還扶持了一個紀國國君祭祀紀國的宗廟。所以曹操這舉動看似發瘋,卻有深刻的社會倫理背景支持,因此才能出動那麼多軍隊。而經學,就是公羊穀梁傳這些,就是當年的聖經,有時候比國法還大的。另外,比較諷刺的是,曹丕等人繼位後,竭力阻止民間復仇之風,甚至出了復仇者,夷三族這樣的法律。)
所以孫策能以3000兵力平定江東,還能穩定江東,屬於怎麼說?可以說這是個奇蹟。當時人都覺得他不太可能。郭嘉更是很輕蔑的說,孫家這政權,一個刺客都可以搞定。孫權花了很多精力,才把江東整合好。所以應該說孫策,孫權才能與運氣超群,才能比較穩定割據江東幾十年。
當然,期間江東的禍亂也不小。孫權也有過幾次很大的危機。

劉表有什麼借口?他不去趟這渾水,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正常。屌絲才需要非法逆襲。
劉表說:要我征伐江東,師出無名啊。你們啊,圖樣圖森破。

野心,要跟能力成正比,也要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不然,就是妄想。
——————————————————————————————————————————————
先發一部分,為筆者每次都選的劉表正名。
個人劉表的能力:
統御:75 (演義里擊敗以伏兵擊敗了孫堅玉璽爭奪戰。與曹操較量過一次,不會太差)
武力:38
智力:85 (一句話招降張綉,豢養劉備,沒吃過什麼虧)
政治:95 (割據一方,將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是南北朝時候的典範之一)


劉表年少時就有名望,為「八俊」之一,長相也很英俊,軍事方面,袁術孫堅一起打劉表,劉表軍射殺孫堅,當長沙太守張羨背叛劉表時,劉表卻連年圍攻不下,直到張羨死,其子張懌領太守時才攻克,決斷方面,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大戰時,袁紹想尋求劉表援助,劉表答應了袁紹卻不派兵,也不幫曹操,靜觀其變,為人也是多疑,劉備歸於劉表然而不用,按照三國志來說,「袁紹,劉表,咸有威儀,器觀,知名當世。外寬內忌,好謀無斷,有才不能用,聞善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因此劉表不算是一個明主,虛有其表,能力也僅限於守住荊州,在亂世中必敗無疑!


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劉表的出身以及他因為出身所獲得的資源,加上年輕時就稱為八駿,獲得了一個很好的聲望,在他入荊州的時候已經48歲了,是朝廷命官,名正言順,當地官員肯定也要聽命於他。這個年齡在那時候已經算是高齡了,不是毛頭小伙,而之前他已經在大將軍何進手下做過北軍中候,經過官場歷練,也有一定人脈資歷,進入荊州前肯定也對當地勢力有一定了解,其中可能也達成了某些協議,後來聯合當地士族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商議,聽從建議,擺下鴻門宴,來了個借刀殺人,利用蒯越等人的勢力把為首的宗賊全殺了,群龍無首之後,對他們的手下進行安撫。從而平定了荊州。

但是平定荊州後,劉表再軍事上並沒有獲得太高的成就


不在亂世,或者不作為割據政權他是個好官


劉表身處四戰之地,只要一動便有後顧之憂,前方敵人沒打下來,後面老家就會被抄,關羽沒處理好這一層,身死敵手。身後歷任荊州長官,以劉表成就最大,結局最好。


就說沒有這三把刷子兩把剪子能出來吆喝嗎


他為荊州之長是因為他是一代名士,他庸碌無為是因為他只是一代名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諸葛家族?
分析下,三國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人是誰?
三國時期,魏諷謀反案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厲害還是司馬懿厲害?
如何評價《真?三國無雙》系列對於三國歷史人物的洗白?

TAG:中國歷史 | 人物評價 | 三國 | 三國人物 | 劉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