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辛德勇的論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

北京大學的教授辛德勇的這篇文章反駁了田餘慶、閻步克等人的看法,對資治通鑒的可信度也有討論,如何評價這篇內容 以下是文章鏈接
http://www.zggds.pku.edu.cn/004/001/254.pdf


辛文硬傷確實太多,行文泥沙俱下,也是個人特色。

韓樹峰一文對《通鑑》與呂祖謙的評價,那是車軲轆話,循環論證,意思不大,最多從《通鑑》的內部批評角度入手肯定了《通鑑》的記載不是不合情理(循環論證,就意味著訴諸站隊,而不是有效地做好了對史料的內部和外部批判工作,最後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當下材料不足,怕也確實很難完全令人信服地對《通鑑》西漢特有史料作內外角度的批評審視,沒有新材料出現,只要還想討論這個話題,先要為此站隊,怕是免不了);韓氏對王益之《西漢年紀》也批評過頭,那句標明據《漢武故事》修的文字確實最早出自《漢書》,但基本可以相信也是出自《漢武故事》(它當然也是根據《漢書》罷了),不必一棒子打死。
《通鑑》先秦至秦漢時段的特有史料的價值,我仍然持懷疑態度,《通鑑》的材料顯然不出於出土文獻,但很多文字也不知具體是來自何處,此處記事文字出自《漢武故事》的可能性不能說鐵板釘釘,倒也確實不算縹緲之說,所以即使要用《通鑑》的西漢特有史料,審慎些的話,也最好在沒有外部可靠材料(兩漢傳世或出土材料)的支持的情況下不要拿來直接作為論證所依靠的核心史料(《西京雜記》也是類似;《三輔黃圖》因為是紀錄城市、建築等事物而不是紀錄人物言行的,其材料獲取相對可以不太受限於所記錄對象當時留下的文字材料,所以還是比《西京雜記》之類大致相似時段出現的材料更顯可信得多)。

對漢武帝晚年有沒有做出上升到路線高度的政策轉向,持懷疑態度,現有材料不依賴《通鑑》特有史料的話,完全得不出這個結論。但對於具體的特定行事的撥亂反正之舉,相信還是做了的,辛文否定得有些過死,怕也未必全然。

至於文中其他各種猜想,辛先生又開始開腦洞了,沒有很硬的材料,可以備一說,不必奉為圭臬。


製造漢武帝 (豆瓣)

我沒有讀他的論文,但是讀了他的那本書,感覺確實言之有物。。
至於是非嘛。
——
我覺得有些是很明顯的。
1.巫蠱之案是不是因為衛太子的政治思路,還是單純的武帝個人的喜愛轉移。這一點,我覺得作者說的是很對的。中國的文人素來喜歡哀憫死者,偶爾一兩句「」太子素善文「其實離事實很遠。我們若把這當做父子相殘的原因,未免把政治想得簡單了。
2.武帝後期有沒有稍稍改變自己的進取策略。肯定有啊。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太子的死,更多是國內反對意見,物資軍力的下降。


總體來說,作者也許寫得太過。但是基本意見是對的。只是矯枉過正,讀來讓人覺得難堪了。


至於後面對資治通鑒司馬光修改史料的看法,。。我不僅想起我們鼎鼎大名的孔子。。
這種事,細節我們不問,但肯定有。至於對錯。只怕人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李峰的文章《《漢武故事》作者及史料價值探析》指出《漢武故事》一書是書成眾手,而非王儉所獨撰;該書至遲在東漢中期就已經出現,後迭經學者續補,至南朝遂成定本。考慮到頗多西漢史著作曾在漢晉間流布,而張衡、潘岳又曾引據該書所載的史事,可以推斷該書中的許多敘述定當淵源有自,故不可武斷地斥其絕非信史,但是由於其中虛枉、錯訛之事甚多,引據之時要加倍謹慎小心;《通鑒》所採錄武帝與戾太子紛爭史料並為王儉所杜撰。


我覺得他有點為了私貨而私貨了


我覺得辛德勇先生的文章說司馬光有「重構」或許有所偏頗,應當說是闡釋更為妥當。辛文的立足點就在於認為資治通鑒截取了漢武故事的記載,如果這一點不成立,辛文後面的所有觀點都很難立住腳。但是從辛德勇先生羅列的史料中,似乎看不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更多地以類似的描述為根據直接進行合理推測,恐有不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耳陳餘由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

TAG:資治通鑒書籍 | 歷史學 | 漢武帝劉徹 | 秦漢史 | 田餘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