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讓你自己看到後有孤獨感的畫作?
謝邀
想到的第一幅畫是一幅國畫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油畫的話,第一個蹦到腦中的毫無疑問是懷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這幅畫描繪的是懷斯的一位患有小兒麻痹症的鄰居,名叫克里斯蒂娜。摘一句評論:畫中的克里斯蒂娜身穿淺色的衣裙匍匐在草地上,抬頭凝望坡頂孤零零的房屋,心中的渴望被現實的處境無情制約,人與家園之間凝固了一段永恆的距離。
這是一幅我很喜歡卻不敢多看的畫,內心深處的孤獨總會被激發出來。
再貼幾張懷斯的畫
巴爾蒂斯的畫
人與人之間都是疏離的
接下來是一位國內的繪本作家郭婧的畫
她的作品《獨生小孩》
一個被父母獨自留在家中的獨生小女孩,因為太過孤單,看到相冊想念外婆,於是獨自去找外婆,在電車上睡著了,,做了一個長長的夢。
節選幾張其中的畫作
最後一位,是和我同校的畢業於魯美的一位學長的畫。
程勇
毫無疑問是它。毋須解釋。
安德魯·懷思《克利斯蒂娜的世界》
《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是安德魯·懷思的一副油畫,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現作為美國當代最具價值的畫作之一被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也是是懷思最著名的代表作,在31歲時畫的。
畫中的少女,依靠纖細的雙手努力的向上爬行,望著遠處的地平線,她的家看起來清淅得並不遙遠,只是對少女而言可能又是一場艱難的跋涉。
整個畫面正是秋日的肅穆,這個視角里的地平線極大的壓抑著,扭曲形體的少女與不言語的房屋,透著無力的孤獨和哀傷。
少女的原型是懷思的鄰居克里斯蒂娜,每次都去教堂做彌撒都需要艱難的穿過原野拖著身子爬行,因為她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無法行走。
懷思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吐露了這幅畫的真情:」那幅畫完全是虛構的。我絕不可能在那個地方支起畫架。我聽說克利斯蒂娜爬過那片原野去看正面的墓碑,但我卻從未親眼看見她這樣做。我是在高處俯視著她。"蛋膠粉、干筆,即用未稀釋的水彩顏料來作此畫,一筆筆地塗上去。這種畫法既麻煩又緩慢。他說:"這樣做可以使我深入進去。蛋膠粉是很麻煩的。我喜愛這種畫法,喜歡它的慢,喜歡它和畫水彩時的那種激動和快速畫法正好相反的情調。它具有一種持續的效果。倘若對象允許的話,我可以不厭其煩地用幾個月時間畫類似小山坡那樣的題材。用蛋膠粉畫,迅速而粗率地厚塗是不利的,因為蛋清粘不牢,會造成起皮脫落,必須象織布那樣逐步畫到表層。你安靜地坐在室內,一面畫,一面幻想,一面思考。"
放些局部:
最後,有個cosplay的哈哈,第一眼我還以為是原畫哈哈
答主藝術設計專業,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在大一的一節理論課上,全屏放大的《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投影在教室牆面上的時候,整個人都懵逼了,太震撼了。一種孤獨感瞬間把我抓進了畫面里,彷彿自己就是那個匐在草地上的女人,傾斜的身體背對著畫面,視覺焦點被引向遠處的房屋……這就是自己吧,不知道為什麼選擇了自己並沒有太熱愛的專業,也因為沒有意識到努力的重要而沒有用心讀書,百無聊賴的只是因為不想被扣學分而不得不上的藝術理論課,幾乎可以確定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過一種或幾種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瞬間因為一個偶然的觸發,內心積壓下的問題猛然一起出現在現實里,也因為所有問題得不到解答而匯成一種凜冽的孤獨感包圍了自己,那感覺真壓抑。
Goran Djurovic.
不管畫中有多少人,始終都只有你一個人。
你們閱片量只在是太少了,去搜一下德國畫家基弗。
wlop大大的很多插畫里,都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孤獨感。
是的,這種孤獨感並不純粹,而是帶著一種宿命的味道,帶著一種「我不需要被理解和同情」的孤傲。
你們覺得我會說這一張嗎?我非要說下面那張看上去熱熱鬧鬧的。第一張霍伯的畫只是形式上的孤獨,第二張的孤獨感高於第一張,是內心孤獨。千人聚會談笑風聲無人與畫家交流,只有左邊一對跳舞的人用獵奇的眼神打量雷諾阿:「我們在這兒開soirée ,那兒非有個要裝文藝的。」
那應該就是梵高的畫了
五月份的時候去看了「不朽的梵高」,場地很空,燈光很暗,人不少,置身其中時卻只覺孤寂。
「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透過人物或風景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鬱,而是真摯的悲傷。」
「其實,藝術有時候是做給那些你一輩子也見不著的人看的。如果你見著了羅納河岸邊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大約也能明白梵高為什麼會把羅納河上的星星給畫成那個樣子了。如果以前我想像的梵高是一種天才的狂想症,那麼現在我想說他是一種基於純粹的現實的沉醉。」
梵高生性孤僻,甚至被眾人認為是精神病,最後於1890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37歲。
必須得把我男神的畫推出去了。
王維的《雪溪圖》。當然,不一定是男神當年原作。而這幅圖片也是民國時候的影印版。畫作已經不知何處。
雪,雪地,白雪皚皚,雪夜。總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孤獨。古詩中那句最有名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讀來頗有寂靜孤獨之意。但是這句詩的畫面,和《雪溪圖》是不一樣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我覺得,它反而不是孤獨之感。是寂靜,凌然,帶有一絲「絕」的感覺。而結合後來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凌然絕世」之中,有隱隱帶有一絲超然的感覺。當然,我也不知道在被貶的境遇里寫下這詩的柳宗元,那個當下是什麼心情,只是說這詩給我的感覺。
而王維的雪溪圖中的孤獨,它不凌然,不決絕。它讓你看著看著,就想到自己。這種孤獨感,好像更容易被現代人感同身受。
白雪皚皚,四周空空。只有自己。他只給你描述了這麼一個畫面。至於到底是什麼情境中讓你感受到這種四下空空的孤獨。也許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許是夜深人靜獨處時……每個人都可以代入自己生活的維度。這畫很像是一句帶有普世性的偈,帶著普世性的禪意,適合當下的每個人服用。
王維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來看看這幅畫的構圖。《雪溪圖》是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平遠構圖。分為近、中、遠三景。近處拱橋、雪石、房屋,中景冰雪暗涌的河流,遠處看不見的樹林、雪坡一直延伸要畫面外,讓你感覺到它們彷彿是消失在這白雪皚皚之中。
這樣近、中、遠的構圖,首先就從視覺上加深了縱深感,形成了第一眼看到的那種縱深維度上,無盡的「空」。
其次來看看用墨。在王維之前,中國山水都還是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比如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他們的青綠山水線條繁複、色彩瑰麗。相比我們看到的水墨山水,似乎是很難有那種「空白感」去讓人感受意境的餘韻。
而從王維開始,性冷淡水墨山水畫才真正開始開宗立派起來。王維在水墨山水上有一個創新之舉,就是破墨法。破墨,其實就是一筆下去,墨跡未乾時再下一筆,用第二筆的墨去破開。
這樣的話,就會呈現出墨色暈染的層次。而這樣暈染的效果,就像鋼琴一個音符下去,「當……」久久迴旋的那種餘韻。讓你覺得無邊無際,覺得「空曠」。
明代董其昌給中國山水畫立宗派的時候,把山水畫分為南宗北宗。王維立為南宗之首。其實南宗北宗一直是有爭議的。但是大概來看,北派的山水比較堅硬、乾燥,南派的畫好像就是那種濕濕的、淡淡的感覺。相比之下,這種濕濕的、柔軟的、淡淡的畫,好像更能引起人們內心那些惆悵、孤獨的感覺。
構圖、墨法上已經說完了王維怎麼營造出「四周空空」。最後一個,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最能說明《雪溪圖》中孤獨是有普世性的一個原因,就是王維本人的性格。
很多人知道王維,都是從課本上的山水田園詩開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很清新,很白描,就像他的畫一樣,好像什麼都沒說,但是又有無盡的深意和味道。
但王維少年時可不是這樣的,他那個時候,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過「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影響,渴望入世,渴望建功立業。可是後來,恩師張九齡在同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勢。朝中楊國忠和李林甫又斗的不可開交。同僚慘死,仕途無門。
於是中年的王維開始逃離這個朝廷。自小家中佛學的熏陶好像在這個時候變為他人生的支撐,他彷彿看淡了一切,不再想仕途、功名,而是在藍田輞川置下了一棟別院,過起半官半隱的生活。
同是面對昏暗的政局,他和被逐出長安的李白,終年凄苦的杜甫不同。他逃離,但是並不「苦」,有衣食之足,有閑情雅趣。
除了晚年因為安史之亂時做過安祿山的官而帶來一時的風波(這次風波過去後,他反而做到了王右丞,得皇帝青睞。),王維的一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大災大難。比起寫「千山鳥飛絕」的柳宗元47歲死在被貶地柳州,他活到在古代看來達到「壽」的年紀,60多歲安然死去。
面對的是黑暗的時局,但一生卻又是還算平穩的命運和結局,再結合他根本上的親近佛性的淡然,所以你會看到,無論他的詩還是他的畫,都沒有糾結、偏激、痛苦、決絕……這些大起大落或者說很具體的情緒。就是淡淡的。淡淡的愁,淡淡的喜,不仔細體會,好像就會忽略過去。
這種從心性而來的「空」,才是剛才說的,普世性的偈,普世性的禪意。
所以為何我會說,王維的《雪溪圖》中的孤獨,是很適合現代人的孤獨。因為他沒有為你限定一個空間,你的何種孤獨,都可以相融在這種淡淡的「四下空空」里。
而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已經有了一個凌然的邊界,非到那種境遇的人,不能感同身受也。
夜間的露天咖啡座站在畫家視角就感覺所有人群都離他很遠,像一個孤獨的觀察者。
謝謝邀請。
在生活面前,任何藝術都中和孤獨。
作品《希望》
傳統媒介:
說到孤獨怎麼能不提到愛德華·給你孤獨症·霍珀(Edward Hopper)呢。。
鐵道旁的房屋,平直的鐵路旁邊獨自平白佇立的房子看似冷淡,屋裡會不會有在壁爐旁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呢,午後火車的喧鬧和人聲的嘈雜呢?從畫面里看不出來,畫家冷調的用色和平鋪直敘的表達,我看到的只有封閉和涼意。
冷酷夜色里空無一人的街巷,哦不,是只有自己的街巷。望著街角咖啡廳里的人氣溫馨,卻發現溫暖燈光里的他們,就算那對看似熱乎的情侶,實際也是空洞淡漠的。什麼啊,這世界,為什麼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特殊媒介:
不用說了吧。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是最能傳染給別人的孤獨,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能在某一時刻產生共鳴,希望我們的這一時刻都來得越晚越好。
卡斯帕·弗里德里希既詭異又孤獨的風景畫。
烏鴉群飛的麥田,梵高
前陣子騰訊公益的畫作,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看見的不是色彩斑斕的顏色而是一種莫名的孤獨,彷彿這些色彩都是黑白的調色,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
謝邀 @三江一月 額。。。但是我美術理論之類的好差。。
呼,八大山人吧,第一次接觸他的時候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偶然拿了一本他的畫冊,先看了一下他的生平,20歲明朝貴族(zou)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服,20歲後,惶恐半生,憂鬱半生。畫作多半是單畫一物,而且畫的鳥魚都是白眼看青天,解讀有很多啦,有什麼倔強啊,對命運的憤恨啊……
但是在我看來,畫作中有太多的幽怨和孤獨感了,他把自己也當做這世間的一物,畫畫就是畫自己,畫內心的孤獨與憂鬱。生平和畫貼到下面了,個人並喜歡也學不會分析畫作,就不作死分析啦。
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統 ,後名耷。為明江西弋陽榮庄王朱奠壏九世孫。生於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享年八十一歲。幼負性絕慧,早事諸生業。明亡,甫弱冠,佯裝喑啞。三十九歲,遯跡江西奉新山耕香院,從穎學弘敏大師學,薙髮為僧,釋名傳綮,曾藏八大人覺經,遂自號八大山人,或謂寓「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又謂其署名,喜以草書連綴筆畫,視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讀之,類哭之笑之,皆隱約有玩世之意。其它別號,尚有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驢漢、人屋、刃庵、拾得、何園、洛園、黃竹園、書年、書疾、八還等,不一而足。居山二十年,稱宗師,從學者百餘人。其後,清廷詔舉博學鴻詞,臨川令胡亦堂聞其名,迎入官舍,心不願就,佯發狂疾,走還南昌。自是常戴布帽,曳長袍,倘佯市肆間,履穿踵決,拂袖蹁躚,兒童後隨嘩笑,亦不之顧,與人不言不語。晚年,歸隱背雲譜,築寤歌草堂以居。死後,葬於新建縣中庄。江陰邵長蘅為撰「八大山人傳」。依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載,山人精書畫,又善詩。畫長於山水、花鳥與竹木,皆能不泥成法,脫出蹊徑,山水皴筆無多,意境幽邃,花鳥竹木水墨點漬,形象奇特,俱得古之破墨法,以簡省勝,筆情縱恣,墨趣橫溢,蒼勁圓晬,逸氣迥出。松蓮石固稱神品,蘆雁鳧汀、潛魚飛翼,亦無不極生物之致,洵非他人所可企及;書法初學董其昌,後出入魏晉,典雅蕭散,深得鐘王氣韻,狂草尤怪偉;詩原有集帙,惜未流傳,存世題跋如吉光片玉,古雅可誦。山人面色微頳,豐下而少髭,好飲而量淺,貧士山僧、市井屠沽、有具酒邀請輒往,往輒飲,飲輒醉,醉輒歔欷流涕,或備紙筆,牽袂捉矜索畫,則墨瀋淋漓,不經意揮酒,忽作雲山,忽作竹石,無所愛惜。故求其畫者,多索之醉中,且多就山僧屠沽之徒購得,若顯貴以數金易一木石,蘄不予,性情如此。又其為人襟懷浩落,慷概嘯歌,抗節高義,一生以明室宗裔,痛遭社稷顛覆、國土淪亡之變,悲憤慷概,汨浡鬱結,無所發泄,於是蹈隱高蹤,佯狂裝啞,哭笑杯酒,遊戲筆墨,以消磨劫後生涯,人目為狂,而不知其內心之悲苦,故發為書畫,正西人所謂血淚之交逬,感情之升華者,感人至深且巨,山人有自題山水冊,詩云:「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薍石枒杈樹,留得文林細揣摩。」足為其生涯與藝術交融之寫照。
都是孤獨
http://www.aronwiesenfeld.com/lo0gyranyah7dakwmxemrhu9tnbfg7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