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中有哪些字因為避皇帝諱而改字的?如何恢復原樣?
最近在讀很多先秦史資料,比如相國其實是相邦,避劉邦的諱,陽貨是陽虎,避唐朝李虎的諱,夏開其實是夏啟,避劉啟的諱。
魏安釐王是避諱司馬遷的祖先僖字
但是這樣的似乎很多,那麼請問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名單,歷史上哪些漢字因為避諱改為其他漢字的,(最好包括地方政權,因為有些書在地方政權下轉抄也要避諱的吧)
陳垣《史諱舉例》節選
卷二 避諱之種類
1 第五避諱改姓例
2 避諱改姓之例甚多,俗說相傳,有不盡足據者。《通志氏族略》云:
3 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
4 奭氏避漢元帝諱,改為盛氏。
5 庄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
6 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
7 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
8 姬氏避唐明皇諱,改為周氏。
9 弘氏避唐明皇諱,改為洪氏。
10 淳于氏避唐憲宗諱,改為於氏。
11 啖氏避唐武宗諱,改為澹氏。
12 按《元和姓纂》一,弘氏避高宗太子弘卒謚孝敬皇帝諱,改為洪氏,非避唐明皇諱也。
13 《梁溪漫志》三云:「閩人避王審知諱,沈字去水為尤,二姓實一姓也。」然《吳志陸遜傳》有鄱陽賊帥尤突,則尤姓由來遠矣。
14 《聞見後錄》廿一云:「文彥博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晉諱,更姓文,至漢複姓敬。入宋,其大父避翼祖諱,又更姓文。」
15 《揮麈前錄》三云:「宋高宗中興之初,蜀中有大族犯御嫌名,而遊宦參差不齊,倉卒之間,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句濤也;加金字者鉤光祖也;加絲字者絇紡也;加草字者苟諶也;改為勾者勾思也;增而為句龍者如淵也。繇是析為數家,累世之後,將不復別。」
16 第六避諱改名例
17 避諱改名之例有三:一改其名,二稱其字,三去其名一字。
18 《漢書孔光傳》:「孔霸曾孫莽,元始元年封褒成侯,後避王莽,更名均。」
19 《晉書鄧岳傳》:「本名岳,以犯康帝諱,改為岳,後竟名為岱。」
20 《南齊書蕭景先傳》:「本名道先,建元元年乃改避上諱。」上謂蕭道成也。
21 《魏書李先傳》:「字容仁,本字犯高祖廟諱。」蓋本字宏仁也。
22 《魏書尉羽傳》:「名犯肅宗廟諱。」蓋本名詡也。
23 《魏書高佑傳》:「本名禧,以與咸陽王同名,高祖賜名佑。」右改其名。
24 《宋書王懿傳》:「懿字仲德,睿字元德,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並以字稱。」
25 《宋書孔季恭傳》:「孔靖字季恭,名與高祖祖諱同,故稱字。」
26 《宋書向靖傳》:「字奉仁,小字彌,名與高祖同,故稱小字。」祖下漏一祖字,應雲「名與高祖祖同」。
27 《宋書王景文傳》:「名與明帝諱同。」明帝名彧也。
28 《魏書崔玄伯傳》:「名犯高祖廟諱。」高祖,孝文帝宏也。《北史》作「崔宏字玄伯」。
29 《北齊書趙彥深傳》:「本名隱,避齊廟諱,故以字行。」高歡六世祖名隱也。
30 《北周書蕭世怡傳》:「以名犯太祖諱,故稱字焉。」太祖,宇文泰也。
31 《隋書文學傳》:王貞字孝逸,與齊王啟,自稱字而不名,曰「孝逸生於戰爭之季」,避隋文帝祖名禎也。
32 《新唐書劉知幾傳》:「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右稱其字。
33 《南齊書薛淵傳》:「本名道淵,避太祖偏諱改。」太祖,蕭道成也。
34 《舊唐書裴行儉傳》:「父仁基。」《裴光庭神道碑》避諱去基字。
35 《新唐書裴矩傳》,《宰相世系表》作世矩,蓋入唐後避太宗諱去世字也。
36 唐開元三年,《巂州都督姚懿碑》云:「公後娶劉氏,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以《唐表》考之,則懿三子,曰元景,曰元之,曰元素,其單
37 稱崇及景者,避玄宗尊號耳。
38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黔南節度使王肇。」本名建肇,避蜀主王建諱,止稱肇。右去其名一字。
39 第七避諱辭官例
40 有避正諱,有避嫌名。避正諱者,唐宋定製;避嫌名者,當時風尚也。
41 《南史齊文惠太子長懋傳》:「宋末轉秘書丞,以與宣帝諱同,不就。」宣帝,蕭道成之父承之,長懋曾祖也。范曄為太子詹事,以父名泰,辭不拜。當時習尚如此,非定製。
42 《北史敘傳》:「李延實授侍中太保,以太保犯祖諱,抗表固辭。」延實祖名寶,而辭太保,亦一時風尚。
43 《唐律職制篇》:「諸府號官稱犯祖父名,而冒榮居之者,徒一年。」《疏議》云:「府有正號,官有名稱。府號者,假若父名衛,不得於諸衛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長安縣職之類;官稱者,或父名軍,不得作將軍,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類。皆須自言,不得輒受。」
44 《舊唐書懿宗紀》:「咸通二年八月,中書舍人衛洙奏狀稱:『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號內一字與臣家諱音同按洙父名次公,請改授閑官。』敕曰:『嫌名不諱,著在禮文,成命已行,固難依允。』」《舊唐書賈曾傳》:「拜中書舍人,以父名忠,固辭。議者以為中書是曹司名,與曾父名音同字別,於禮無嫌,乃就職。」《新五代史劉昫傳》:「太常卿崔居儉,以故事當為禮儀使,居儉辭以祖諱蠡。」唐人風尚,相沿如此。李賀父名晉肅,時人謂賀不得舉進士,皆此類也。
45 第八避諱改官名例
46 《春秋左氏》桓六年傳,申繻對問名曰:「名不以官,以官則廢職。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杜註:「僖侯名司徒,廢為中軍;武公名司空,廢為司城。」此避諱改官名之最顯著者。後世有為國諱改者,一朝定製也;有為人臣家諱改者,則一時權宜之制也。
47 《晉書職官志》:「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晉初以景帝諱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
48 《通典職官篇》:「隋改中書為內史,侍中為納言,大業十二年又改納言為侍內。」註:「隋氏諱忠,故凡中皆曰內。」
49 又:「唐永徽三年,避皇太子名,改中允為內允,改中郎將為旅賁郎將。」當時太子名忠也。
50 《舊唐書高宗紀》:「貞觀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七月,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治禮郎為奉禮郎。」
51 《金史》五五《百官志》:「大宗正府,泰和六年避睿宗諱,改為大睦親府。」右以國諱改官名者也。
52 《新唐書》六七《方鎮表》:「天佑二年,賜昭信軍節度,號戎昭軍節度。」
53 據《舊唐書哀帝紀》:「天佑二年十月,金州馮行襲奏昭信軍額內一字,與元帥全忠諱字同,乃賜號戎昭軍。」蓋全忠祖諱信也。
54 《五代會要》十三載《唐長興四年九月敕》:「馮贇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台,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此文有關官制,而《歐史》不及,略也。贇父名璋。
55 右以人臣家諱,致改官名以就之者也。
56 第九避諱改地名例
57 《晉語》:「范獻子聘魯,問具敖之山,魯人以其鄉對,獻子曰:『不為具敖乎?』對曰:『先君獻武之諱也。』」蓋魯獻公名具,武公名敖,故申繻對魯桓公曰:「名不以國,不以山川,以國則廢名,以山川則廢主,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也。其後秦避始皇父庄襄王子楚諱,改楚為荊;漢避文帝諱,改恆山為常山,其例至夥。
58 《十駕齋養新錄》十一,有「避諱改郡縣名」一條可參據。唯其中避清諱,弘作宏,玄作元,胤作引,頗令人迷惑。如後魏獻文帝名弘,改弘農曰恆農,今《養新錄》弘寫作宏,則與獻文之子孝文混矣。因獻文名弘,孝文名宏也。
59 又北魏獻文以前,只有弘農,無恆農,而《廿二史考異》以避清諱故,於《續漢郡國志》、《百官志》,《三國志法正傳》,《晉書地理志》、《何無忌傳》,《宋書州郡志》等各條下,弘農字皆作恆農。《三史拾遺》於《漢書枚乘傳》亦然,不可不正。
60 朱希祖曰:「胡欽華《天南紀事》,昊三桂帝滇,諱襄為廂,諱三為參,諱桂為貴,遂改桂林為建林府,桂陽為南平州,桂東為義昌縣,又遙改襄陽為漢南府。」此書傳本尚少,附記於此。
61 第十避諱改干支名例
62 唐高祖之父名昞,故唐人兼諱丙,凡丙多改為景。如萬歲通天二年《石刻浮圖銘》,丙申作景申,丙寅作景寅,是也。晉、梁、陳、北齊、周、隋、南、
63 北八史,皆修於唐,丙皆作景。今本多回改為丙。其未回改者,《晉、隋書》、《北史》本紀仍作景,《陳、周書》、《南史》本紀則作丙,《北齊書》景丙互見,《梁書》皆作丙,而紀中大通四年二月景辰仍作景,則回改未盡者也。
64 《新五代史梁本紀》,開平二年三月戊寅註:「梁嘗更戊曰武,舊史悉復為戊。」《容齋續筆》六云:「十干戊字,與茂同音,俗輩呼為務,非也。吳中術者又稱為武。偶閱《舊五代史》:『梁開平元年,司天監上言:日辰內戊字,請改為武。』乃知亦有所自也。今北人語多曰武。朱溫父名誠,以戊類成字,故司天諂之。」吳任臣《十國春秋》亦同其說。
65 今《重修牆隍廟碑》,碑末書:「大梁開平二年,歲在武辰。」《金石文字記》五謂:以城為牆、以戊為武者,全忠父名誠,曾祖名茂琳。城,誠之嫌名;戊,茂之嫌名。《容齋續筆》謂以戊類成故改,其說非。
66 第十一避諱改經傳文例
67 據《隸釋》所引漢石經殘碑,《論語》、《尚書》邦字,多改為國,避漢諱也。
68 《梁書劉孝綽傳》:「眾惡之必監焉,眾好之必監焉。」此引《論語》,改察為監,姚思廉避其家諱也。
69 又《蕭子恪傳》:「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代。」思廉修史在貞觀之世,於太宗偏名可不迴避。此文改世為代,或高宗以後人轉寫迻易也。
70 《北史宇文愷傳》:「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此引《考工記》,改廣為博,避隋煬帝名也。下文引胡伯始注《漢官》,亦避廣,稱胡廣字。
71 《唐石經》:《毛詩》「泄泄其羽」,「桑者泄泄兮」,「無然泄泄」,「是紲袢也」,「俾民憂泄」,皆避世旁。「氓,刺時也」,「氓之蚩蚩」,「氓六章」,皆避民旁。
72 《新唐書》三四《五行志》:「乃取其五事,皇極庶證。」證即徵字,宋人避仁宗嫌名改。
73 宋高宗御書石經,避諱字多缺筆,唯《論語》「欽事而信」,「溫良恭儉遜」, 「商因於夏禮」,「得見有常者」。《孟子》「無辭遜之心」,「掊克在位則有責」, 「用下欽上」,則敬改為欽,讓改為遜或為責,殷改為商,然亦有不改者,蓋隨意所至,無定例也。《孟子》無唐以前石刻,此碑「有小民之事」,與今本作「小人」異,想唐以前古本如此。
74 第十二避諱改常語例
75 《顏氏家訓風操篇》:「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
76 《後漢書曹褒傳》:「父充,持《慶氏禮》。」《蔡邕傳》註:「太伯端委以持《周禮》。」《郅惲傳》:「理《韓詩》、《嚴氏春秋》。」或持或理,本皆治字,章懷避諱改。若《侯霸傳》「治《穀梁春秋》」,《吳良傳》「又治《尚書》」,則校書者轉改。
77 《後漢書應劭傳》:「夫時化則刑重,時亂則刑輕。《書》曰『刑罰時輕時重』,此之謂也。」註:「犯化之罪固重,犯亂之罪為輕。」據《漢書刑法志》: 「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固重,犯亂之罪為輕也。」說本《荀子正論篇》,此傳及注中化字,本是治字,章懷注改。《張奮傳》、《曹褒傳》「化定製禮」,《王符傳》「亂生於化」,「化國之日舒以長」,《仲長統傳》「亂世長而化世短」,「君子用法制而至於化」,「或以之化」,《爰延傳》「尚書令陳蕃任事則化」,皆是也。世改為代,或改為時,此傳「時輕時重」是也。
78 《史通因習篇》云:「范曄既移題目於傳首,列姓名於卷中,而猶於列傳之下,注為列女、高隱等目。」范史本題《逸民》,此雲《高隱》者,避唐諱,非誤記也。
79 《續漢五行志》:「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國二十九。」京師作京都,避晉諱也。《百官志》間有作京師者,乃後人妄改。
80 《三國魏志文帝紀》:「黃初元年,京都有事於太廟。」或稱京都,或曰京邑。
81 《晉書刑法志》,「令景」即「令丙」,避唐諱。
82 《南齊書王儉傳》:「天應民順。」民順宋本作民從,蓋避梁武帝父順之諱。
83 《南史到撝傳》:「隨王子隆帶彭城郡,撝問訊,不修部下敬,為有司舉免官。」按《三國蜀志》八,秦宓與太守夏侯纂書稱:「民請為明府陳其本紀。」晉人法帖,多有自稱民者,《南齊書撝傳》本稱民敬,《南史》避唐諱,故改稱部下。《劉凝之傳》:「臨川王義慶、衡陽玉義季,鎮江陵,並遣使存問。凝之答書曰頓首,稱仆,不為百姓禮,人或譏焉。」《宋書凝之傳》本作民禮,亦是避諱改民為百姓。
84 《隋書盧愷傳》「於是除名為百姓」,亦避唐諱改。《隋書》成於貞觀之世,其時二名不偏諱,而此傳及《酷吏田式傳》,並雲「除名為百姓」。
85 隋《趙芬殘碑》,《文館詞林》卷四五二全錄其文。以《詞林》與碑互校,多有異同。碑「十一世祖融,字稚長」,《詞林》作「十一祖融」,無「字稚長」三字。碑「公炳靈特挺」,炳,《詞林》作資。碑「治夏官司馬」,治,《詞林》作領。或改或省,皆避唐諱。
86 隋開皇十三年《東阿王廟碑》,「黃中」作「黃內」,避隋諱。
87 《舊唐書肅宗紀》:「上元二年,上不康。」本雲不豫,避代宗諱,改豫為康。《禮儀志》「上元年聖躬不康」,《文宗紀》「聖體不康」,「上不康」,皆豫字改。
88 《舊唐書源乾曜傳》:「恐代官之咸列。」代官謂世官,避諱改。
89 《通鑒》唐大中二年六月:「王皞曰:『憲宗厭代之夕,事出暖昧。』」厭代,本用《莊子》厭世語,唐人避諱改,《通鑒》因之。
90 《老學庵筆記》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遂書榜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今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即源於此。
91 第十三避諱改諸名號例
92 《通鑒》唐景雲元年十二月:「上以二女西城隆昌公主為女冠。」隆昌,《新唐書諸公主傳》作崇昌,史家避明皇諱追改。
93 唐顯慶二年,河南偃師縣《三藏聖教序碑》,末雲「奉敕弘福寺為招提寺」,蓋避太子名改。
94 《新唐書》七十《宗室世系表》:「代祖玄皇帝諱昞。」代祖即世祖,避太宗諱。唐之代宗即世宗,宋之真宗即玄宗,皆避諱改。明有代宗,又有世宗,其意義與唐殊。
95 《宋史》一○二《禮志》:「加上五嶽帝後號,中曰正明。」正明本是貞明,史家避仁宗嫌名改。《石刻中嶽中天崇聖帝碑》本作貞明,可據。
96 《宋史》一○三《禮志》:「秦將王翦鎮山伯。」鎮山當是恆山,避諱改。
97 《宋史方技傳》:「賀蘭棲真始居嵩山紫虛觀。景德二年,真宗作二韻詩賜之,號宗玄大師。」今石刻作宗真,則後來避始祖玄朗諱追改。
98 《朱子四書集注》,引白水劉勉之致中說,稱為劉聘君。乃和案:見《論語雍也篇》「宰我問仁」章。聘君即徵君,避仁宗嫌名改稱。
99 第十四避諱改物名例
100 《左傳》桓六年,申繻對問名,有「名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之條,曰: 「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
101 《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註:「雉也。呂后名雉,改雉為野雞。」
102 《鄴中記》:「鄴中為石虎諱,呼白虎幡為天鹿幡。」
103 《顏氏家訓》八《勉學篇》:「蔡朗父諱純,遂呼蒓為露葵。」
104 《隋書劉臻傳》:「臻性好啖蜆,以音同父諱,呼為扁螺。」
105 《舊唐書哀帝紀》:「帝諱柷。天佑元年九月,中書奏太常寺止鼓兩字樂器,敔上字犯御名,請改為肇,從之。」
106 《野客叢書》九:「錢王諱鏐,以石榴為金櫻。楊行密據揚州,揚人呼蜜為蜂糖。」
107 《本草綱目》廿七,薯蕷因唐代宗名豫,避諱改為薯葯,又因宋英宗諱曙,改為山藥。
108 有避諱改物名致二物混為一物者,《四庫全書禮記義疏》考證,椇榛註: 「羅氏:枳椇子一名木密。」說本《古今注》「枳椇子一名樹蜜」,而木密則生南方,別是一種。羅願宋人,避英宗嫌諱,改樹為木,遂與木密相混。
109 亦有避物名而改名者,《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詔曰: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使太師光奉太牢告祠高廟。」註:「孟康曰:平帝本名箕子,更名曰衎。箕用器也,故云通於器物。」
110 又《三國魏志》:「甘露五年五月,北迎常道鄉公璜嗣明帝後。六月太后詔曰:古者人君之為名字,難犯而易諱,今常道鄉公諱字甚難避,其朝臣博議改易列奏。」遂改名奐。此皆避物名而改名者。
111 第十五文人避家諱例
112 司馬遷父名談,《史記趙世家》改張孟談為張孟同,《佞幸傳》改趙談為趙同。范曄父名泰,《後漢書》改郭泰為郭太,鄭泰為鄭太。
113 淮南王安父名長,故《淮南子齊俗訓》用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語,為「高下相傾,短修相形」。
114 《新唐書肅宗紀》:「上元元年,山南東道將張維瑾反。」顏真卿書《元結墓碑》作張瑾,避父諱維貞,省維字也。
115 《新唐書司馬承禎傳》:「承禎謚貞一。」顏真卿書《李玄靖先生碑》作正一。玄靖先生父孝威,私謚貞隱,見張從申所書碑,顏書亦改作正隱。皆避其家諱,不得執碑以疑史。
116 《宋史韓維傳》,字持國,而司馬光《傳家集》稱其字曰秉國。光父名池,與持同音,故易之,不得據集以疑史。
117 《齊東野語》四:「王羲之父諱正,故每書正月為初月,或作一月,餘則以政字代之。王舒除會稽內史,以祖諱會,以會稽為鄰稽。李翱祖父名楚今,故為文皆以今為茲。杜甫父名閑,故杜詩無閑字。曾魯公父名會,避之者以勘會為勘當。蔡京父名准,改平準務為平貨務。」眉山蘇氏諱序,蘇洵文改序為引,蘇軾為人作序,改用敘字。
118 沈括《夢溪筆談》二十五述王君貺使契丹事,稱混同江為混融江,括世父名同故也。
119 然《史記李斯傳》「與宦者韓談」,《滑稽傳》「談言微中」,《司馬相如傳》 「因斯以談」,不避談字。
120 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天論》「三者錯」條及下一條,兩引《荀子》原文,皆作「三者錯,無安邦」。王氏父名安國,因家諱而改古書也。
121 第十六外戚諱例
122 蔡邕《獨斷》上云:「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御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馬陽平侯名禁,當時避之,故曰省中,今宜改,後遂無復言之者。」
123 《晉書虞預傳》:「本名茂,犯明穆皇后母諱,故改焉。」
124 《新唐書地理志》:山南道夔州,本名信州,武德二年改,蓋避唐高祖外祖獨孤信名也。又垂拱初,避武氏祖諱,改華州曰大州,華陰縣曰仙掌,華原縣曰永安,華容縣曰容城,江華縣曰云漢,華亭縣曰亭川。
125 《舊唐書崔玄暐傳》:「本名曅,以字下體有則天祖諱,乃改為玄暐。」《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思謙,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字焉。」則天父名士獲也。《魏元忠傳》:「本名真宰,以避則天母號改焉。」又《外戚傳》:「竇懷貞少有名譽,韋庶人干政,懷貞委曲取容,改名從一,以避後父諱,自是名稱日損。」後父,韋玄貞也。
126 《宋史石元孫傳》:「始名慶孫,避章獻太后祖諱易之。」《李繼隆傳》:「繼隆子昭慶,改名昭亮。」蓋章獻明肅劉皇后祖名延慶也。而徽宗時有保安軍人劉延慶,為鎮海軍節度使,死於靖康之難。又後父名通,天聖初改通進司為承進司,諸州通判為同判,通事舍人為宣事舍人。又改淮南之通州為崇州,蜀之通州為達州,通利軍曰安利,通化縣曰金川。
127 《宋史滕元發傳》:「初名甫,字元發,以避高魯王諱,改字為名,而字達道。」《鄧潤甫傳》:「字溫伯,嘗避高魯王諱,以字為名,別字聖求,後皆復之。」高魯王,英宗高後父遵甫也。《哲宗紀》:「元豐八年三月,令中外避太皇太后父遵甫名。紹聖元年二月,又詔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罷避高遵惠諱。」惠為甫之訛,遵惠,遵甫弟,見《外戚傳》,遵甫《宋史》無傳。《避諱錄》四以
128 滕元發、鄧潤甫之改名為避元懿太子旉名者,誤也。
129 第十七宋遼金夏互避諱例
130 《宋史夏國傳》:「李彝興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諱,改殷為興。」又:「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諱,改光為克。」
131 又李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范仲淹與元昊書,亦稱後唐明宗為顯宗。
132 《續通鑒長編》一四二;宋慶曆三年八月,西頭供奉官、合門祗候丁億,賀遼國主生辰;合門通事舍人李惟賢,賀遼國母正旦。詔惟賢權更名寶臣,億為意,以避北諱。
133 《宋史地理志》:紹興十二年,避金太祖諱,改岷州為西和州。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名,改光州為蔣州,光山縣曰期思。
134 《金史章宗紀》:「明昌四年,遣完顏匡使宋,權更名弼,以避宋諱。」並見《匡傳》。
《史諱舉例》《歷代避諱字彙典》,看完這兩本書基本上沒有大的遺漏。
江總,南北朝作家。工於文詞,長於艷詩。初仕南朝梁,後入南朝陳為僕射尚書令,故世稱為江令。後為陳後主寵愛,君臣日夜遊宴,不理政務,以至於國家滅亡。後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推薦閱讀:
※紅樓夢很多場景中姑娘地位比媳婦高,如飯桌上的坐次,出行的安排等。古時閨閣女子在大家族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守城戰?
※為什麼清末極少有漢人大員謀反?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