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選擇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價賣出去產品是處於什麼考慮?在這種不怎麼賺錢的情況下為什麼商家還樂意做?

是不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價賣出去產品,商家也是會很樂意的?
商家主要考慮哪些方面,因為他沒賺錢啊。有可能因為這些客人還損失了其他正價購買的量


我們日常見得比較多的,應該是渠道在出貨拉銷量。

生產商和渠道商是合作關係,但是利益訴求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生產商最關心產品銷量,因為銷量越大,固定成本攤得越薄,相應的成本就能夠越低。而渠道商固定成本不多,主要關心銷售的批零差價,這是傳統渠道商掙錢的主要來源。不難看出,生產商希望薄利多銷,渠道商希望提價、保證利潤,這裡面有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有了生產商向渠道商返點的政策。例如,渠道商如果賣掉100萬的貨,除了批零差價賺錢之外,還可以額外從生產商處獲得返點10萬塊錢;如果賣200萬的貨,返點就能給到22萬,諸如此類。這是生產商適當向渠道商讓利,激勵渠道商多賣產品的一種手段。
有了這種政策,渠道商就開始搞降價促銷。只要返點激勵足夠,降價以後在批零差上的損失,會通過生產商的返點給掙回來,甚至還要掙得更多。在必要的時候,渠道商完全可以平價不掙錢、甚至適當負利潤的走貨,來提升銷量,享受更高比例的返點政策。最後的結果是生產商實現了自己的目的,渠道商也不虧,大家雙贏,非常巧妙的商業合作模式。

渠道管理政策除了返點之外,還有很多更精細的模式,各行各業也不相同,這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希望知乎上的專家們繼續補充。


Walmart商品定價策略之一:屬性定價法,將所有商品分為敏感商品、一般商品、衝動商品三類。

敏感商品:大眾熟悉容易比價的,如日用品,用「超低價」策略;一般商品:同類很多不好比價,用「成本+利潤」定價且做競爭比價追蹤;衝動商品:價格彈性大或不熟悉,如時尚類,則結合營銷時機和地點來定價,通常高於平均市場價格。

這就是天天低價的「秘密」:20%的熱銷商品低價競爭走量,20%的金牛商品做利潤,60%的長尾商品平價做布局。

如果只是短時間內平價,那麼就有以下幾種考慮:1.同類或不同類商品捆綁銷售,以平價衝量,薄利多銷;2.通過部分降價商品吸引客戶,引導客戶購買其他商品;3.新品上線或新店開張,樹立物美價廉形象;4.為了打壓競爭對手;5.清理庫存。


我能想到的幾種可能性就是,
1. 加上物流銷售等成本之後商家不堪重負,有可能會為了降低庫存開銷來平價或者低價出售產品。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倉儲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的行業,比如蔬菜水果批發。
2. 商家目前急需資金或產品更新換代,清空庫存。資金缺乏很經常出現,而減少庫存是最容易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更新換代的情況一般出現在高科技產品上,比如蘋果。
3. 產品屬於試投放階段,需要快速地測試市場反應。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快速消費品和食品上,比如可口可樂的維他命水,在2009年初次投放日本市場的時候就是先在街頭免費贈送,再拓開市場調查。
4. 產品具有激發後續消費的能力。比如大量的網頁遊戲,免費遊玩是完全不能收回開發的成本的,但是通過銷售道具和金錢可以使商家通過運營贏利。
5. 產品有較高附加值的附件或服務。這種產品的明顯例子就是噴墨印表機,雖然印表機成本完全沒有體現在機器售價上,但是後續的墨盒購買是可以贏利。同樣,在日本常見的免費手機也是一樣,手機本身雖不要錢,但是通話費是需要每月達到議定數額的。
6. 產品的投放目的在於打壓競爭對手的同類商品。這種屬於惡意競爭的手段,在某些國家可能會成為犯罪行為。一般來說是企業規模化經營或低成本經營來降低自身成本,再壓低價格。將整個產業的整體利潤率降低,從而把高成本的競爭對手強制出局。但由於高成本的對手往往在創新投入上做得更多,這種做法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最終玉龍混雜,卻缺乏革新性的產品。雖說手段很惡劣,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山寨手機行業,電動自行車行業。


單說淘寶。
凡是有這種行為的99%都是刷銷量,做原始數據,DSR,好評,帶動關聯銷售,目的就不是為了賺錢,只要前面有一項好起來,都是賺,所以不一定是現金,換句話說,是為了將來賺錢做準備。
所以你才看到有6.5一條的內褲包郵,9.9一條打底褲包郵(實際上因為便宜,顧客一般會買幾條,所以也是賺了,只是利薄)等等。
有人問還有1%在幹嘛?還用問,清倉唄,比如一款產品成本都是50+,賣29.9還包郵——賣出去收回20塊成本——因為壓了幾千套,收回就是5W+,否則一分都沒有呀。

還有其他理由??有沒有搞錯?!其他理由商家都是賺錢了,只是你以為別人沒賺而已。


我知道一個就是用來跑業績的,流量大了,上游的供貨商會更優先考慮你


1.客流量拉動廣告商投放廣告
2.從經銷商處得到返點,可以用這些返點適當進行負利潤銷售,以達到流量上漲
3.庫存成本過大時,割肉既是控損
我完全不懂經濟學的,大概也就能理解到這麼幾點了,以上各位領域內專家已經都解答了


做一下補充,沒全部細看,如有重複請見諒:
1.資源效應:騰回資金、渠道、市場布局,為下一輪的布局做準備;
2.營銷效應:打擊競爭對手、佔領市場、通過讓利獲取消費者重複購買行為、其他可以是組合營銷中的一個環節,例如上面兄台提到的超市這種商業業態。


商家收益等於毛利率*資金周轉率 現金流策略一種~
零售對商品動銷率要求較高,因為需要較大的現金流~
毛利率可以很低,周轉率必須快~


原因主要有4個
1、市場佔有率很重要
2、業務量帶動的成本攤薄很重要
3、流動資金很重要
4、資金是有成本的
通過以上運作,你看到的平價可能實際已經有了很好的利潤空間


我在汽車4S店工作的時候曾經聽我們銷售經理講過的,為什麼全國的經銷商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依然經常搞團購特惠廠家價格,他說廠家生產這麼多的汽車,如果放著賣不出去那麼一台虧4萬款錢,若能賣出去了那麼就是一台虧4000塊錢,廠家考慮到的是日後在售後配件方面把成本和利潤攤回來,而經銷商在售賣汽車的時候還會考慮精品和保險的利潤來源以及最最主要的是廠家返點。


平價拋售情況好多的。
1,資金流。
一部分商品的快速流動變現,是相當有必要的。即使沒有利潤產生。
貨幣一直是相對貶值的存在。
有經驗,必定會運營快速套現商品,作為自己流動資金的儲存庫。
當其他資金鏈出現短缺,平價套現是最常見的,虧本套現也是正常。
2打壓對手進入市場的成本。
當產品利潤豐厚。
有就會有新晉資本進入謀利。
如果此時採用平價銷售,沒有利潤,新晉資本往往難以繼續,進入資本比拼,從而退出,形成壟斷,壟斷才是利潤最厚的。
是最常見的價格戰手段。
3通過市場槓桿壓縮原材料價格。
生產有生產的利潤,銷售有銷售的利潤。
當生產銷售一體時,產生了綜合利潤。
平價,拋棄銷售利潤,必然會有更大的利潤存在。
商品一家走低,必然會帶動市場整體走低,原材料供應也會承受壓力而走低。
此時使用平價資金流套現來囤積低價原材料謀利,也是很常用的手段。
4通過配套附屬產品,高利潤銷售彌補利潤差價。

我在遊戲里是奸商,


不賣出去的話,就只能放在那裡慢慢貶值了,長期來看,虧得更多。


生產商:消化庫存,為上新品留出空間,保持合理的庫存結構;
渠道商/銷售商:像超市、團購這種就需要依靠平價產品吸引人流或流量保持銷售規模;
電商平台:順應大多中國人的網購習慣,網上買便宜,庫存和尾貨變成網路暢銷品;但這種模式就像吸食鴉片,沒有盈利的商業不是好的商業模式。


很贊同羅璞的觀點
我覺得還可以從機會成本及生產者剩餘來考慮。


很簡單。刷量有返點。

最簡單的零售渠道,amazon,批量購買amazon直接返現。
更何況分級代理的小鎮,誰說下成本價多少?據我了解,一般商品的物料成本占售價的5%都沒有。我指最終是生產商,並且所有配件都是自行研發生產的情況。


我這裡補充一個原因,很多商品是廠商先打貨,賣場過段時間再結算的。這段時間你獲得的現金是有租賃空間的。尤其是在銀根緊,民間利率高的時候。記得某年長虹電視就因為這個原因被某大賣場甩賣過,還記得這件事詳情的歡迎補充。如果你說的是廠商的行為的話,@李淼分析的很詳細了。


推薦閱讀:

TAG:市場營銷 | 產品運營 | 市場 | 銷售 | 消費心理學 | 效果營銷 | 營銷渠道 | 庫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