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诸葛亮打算在刘备病逝后,篡权夺位的话,胜算几何?

对蜀国内部的派系以及权力分布并不太了解,所以来此提问。


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皇帝的汉室血统,很多人愿意为蜀汉效忠,看重的就是这个,希望可以像刘秀那样翻盘,这样自己又能封妻荫子,又能留下忠义美名

要是让外姓人当了皇帝,还不如直接让最强大的曹魏来统治呢,毕竟汉献帝毕竟做了个禅让的动作,比诸葛亮要更正统


看到这些言论有些哭笑不得,作为一个爱好者过来强答一下。

题主的问题:
“若诸葛亮打算在刘备病逝后,篡权夺位的话,胜算几何?”

回答:
哪需要“篡”?!篡:非法夺取。原指臣子夺取皇位,现指用阴谋夺取地位或权力。
权力从他人那里用阴谋夺过来的才叫“篡”,正常移交权力哪称得上是“篡”?
这提问本就不成立。

==================以下正文:
我看有些答主要不就是什么“汉中-关陇集团”,要不就是“阴谋论”、“派系之争”,不看题目的还以为在讲被带跑偏的隋唐政治格局呢。

我觉得吧,只要读一些《三国志》,有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少看一些什么“厚黑学”,对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回到史书。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病笃,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看重点,白帝托孤的时候,刘备是特意把葛公从成都召到永安来的,和当时正好在永安的李严根本不是一回事。
如果说葛公是正牌的顾命大臣、不,权力继承人,那么李严就是顺路凑数的(已经代表地位很高了)见证者。

有些人就要来怼我,说这是刘备最后试探性的诛心之言。
往往在这个时候,我都要悲叹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因为自己平庸而无法相信有的人能不像自己那么利己,而是为了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对此不由想起初中的课文: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回到正题,当初白帝托孤是一个什么局面?
是一个精锐尽丧,内忧外患,可以说“几近亡国”的局面: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都快亡国了,还想着窝里斗?
凡人庸才当然如此。短视,看见面前的权力的挪不开眼睛,却不知之后便是穷途末路。就不用说未来的什么南宋、南明,就说同时代的袁本初、刘景升。都是病逝后的夺嫡之争,最后留下些什么了?
但是你把凡人庸才的例子去套非凡人是不是太天真了?
更何况作为亲历者、参与者的刘玄德难不成不清楚吗?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人生的最后,玄德公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回想起了他半生戎马,起兵涿郡。
或许想到了陶谦陶恭祖。
或许想起了四处流浪却无立业之基,只能拍着大腿看着赘肉的出现的心境。
或许想到相与那时还年轻的“卧龙”相遇的场景。就是在这个年轻人的帮助下,他明白了自己的前路并为之奋斗,最后终创下了一份基业。
或许……
然而这些在此刻,一切都已经过去,奋斗大半个人生的事业也已经像是飘零。
所以我们只能得知的是,在白帝城的最后时刻,玄德公他恢复了一个作为优秀政治家的出色头脑,展现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气魄。
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为了他那份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选择了最为正确、也是最有可能的的选项:
“白帝城托孤”。
因为情真诚挚,所以义重如泰山。
所以葛公这样回答: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并不是那些庸人们认为的“臣子”该有的回答,而是更近乎于革命同志的回答。如果用当时时代来形容,那就是:战国遗风、秦汉气魄。

题主,我问你。
葛公在白帝托孤之后所作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君主又有何不同?既然如此,那哪来“篡”这个词?
何况他本人也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对于那个“顾命大臣”李严暗戳戳的暗示时,葛公是这样回答的:

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正是如此坦荡,所以光辉如此照人,所以令那些名人豪杰为之叹服。
只是这光辉或许不适合那些对光过敏的心灵,所以才会有种种非议。

================
觉得以上的史料就足够解决有些什么“利益集团、派系之争”的回答了。
至于什么“拿姜伯约来说事,说什么葛公道路身后就改弦易辙。”
我只想说,是不是费祎就这样被无视了?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


这个你得去问曹丞相。

——2.21更新——
我是本题第一个答主。
本以为这种没深度的话题抖个机灵过去就行,没曾想还是碰到了可怕的亮吹。

就我这个回答中的寓意不就是:曹操这种身居魏王、架空汉廷、属下名臣良将无数的权臣,他生前都不敢篡位,遑论诸葛亮?
(答主明显是低端亮黑)

我问诸葛亮拿什么篡位?
某答:遗诏!
(嗯嗯,遗诏远胜魏王。)

我也不知道这位朋友是不是想在三国话题里炫一下自己对晋史了如指掌。
把桓温跟诸葛亮相比,这是要黑诸葛亮吧!

这位朋友说自己的“三观刷新”了,还用上了嘲讽“贴吧”的技能。
贴吧怎么了?贴吧咬你了?
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解读出“地盘资源就是德行的评判标准”,这算“立靶打靶”吧?
亮吹都知道“诸葛亮溢美之词多”,都知道诸葛亮是“先贤”了。
是哦,诸葛亮能耐大到都可以篡位了,但他“明明可以做皇帝,却偏偏不做”,所以真是个圣贤啊!
——是不是这样才对你们亮吹的胃口?

你们就真不怕给诸葛丞相招黑吗?


有的人真是在强答
第一 刘备死后诸葛亮什么地位?
答: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来自你们的宽厚仁爱葬太子,大智如愚次妃嫔的刘公嗣,而诸葛亮得到这个权利的过程一点动荡都没有,某些纯利益论者这时侯就以为一个死了的刘备一句话就能压住所有人?刘禅先不提,诸葛亮要是真像某些人眼中那种政军两界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主,别说刘备遗命,就是刘邦遗命也是顶个球用。
第二 李严能否制衡诸葛亮?
答:这个问题,压根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们的李正方将军为了自己的巴州牧奋斗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让丞相加个九锡,指望李严压制诸葛亮?那他老人家的巴州梦还做不做了?
第三 簒位成功率大吗?
答:篡位成功率是零,但禅让嘛……


好多年前在天涯写过一次蜀汉。

先说观点,胜算0

刘皇叔与诸葛亮最终妥协了,一旦打起来,浓结二人心血的蜀汉集团就要分崩瓦解了,谁也讨不到好。

刘备估计此时也没有重头再来的意思,兄弟没了(当兄弟没了才体会到兄弟的好处,不知道刘皇叔此时后不后悔关羽的死),天下也没了,刘皇叔大有看破红尘之意。

或许,他心中唯一关心的就是史书上如何记载他这个乱世草头王和他在成都的家眷,也许只有在成都的这几年刘皇叔才体会到家的温暖、家的意义,早年有家没事业过的不愉快,只有这几年算算得上愉快,贵妇出身的吴皇后又岂是那些乡间民女所能媲美的~~

当年丧家之犬的情况下,刘皇叔都能做出怀抱美人把玩玉人的风流佳事~更何况现在??不愉快在多次出征的情况皇叔能连生2个不~~??,————跑题了。刘备此时关心的是刘禅太子的命运与成都家眷的结局。

站在权利高峰的诸葛亮的日子不好过,此时的诸葛亮冷静下来后早已没了二心,凭着他对刘备的了解,如果他敢妄动,刘备不介意把初生益州打残,更何况汉中还有个反骨仔魏延,益州内部的东州帮在两位大佬领兵在外的情况下也有些小心思。而本土帮则想,你们外来人慢慢打,最好同归于尽。黄元的叛乱让诸葛亮明白本土帮不只是想叛乱,他们还有实力叛乱。

到底是成为霍光伊尹这样的名相,还是成为王莽这样的三分钟先生,估计自己连王莽都不如,毕竟王莽还是个中央集权,自己只能算割据一方的小诸侯内部叛乱,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把握能站住脚,一旦失败灰飞烟灭,这是要青史留名的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况且,刘禅控制在自己手里,现在当不当皇帝也没那么重要了,名份的问题而已,况且,目前的大义还是要姓刘。你刘备爱待哪待哪,最好永远别回来哦~

就这样,在僵持中斗争,在斗争中妥协,日子一天天的过下去,最后刘皇叔等不下去了,对娇妻幼子say goodbey了,一世枭雄病死白帝城,不知道他下去后见到关张二人怎么解释这一切。我们不知道其中影藏着什么故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刘备死后的五年内,诸葛亮一直忙于平息各地的叛乱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局势不妙,蜀汉集团到底姓刘还是姓诸葛并不重要,从后面的蜀汉政权的和平过渡我们可以猜到,刘备与诸葛亮的交易大概有以下几点

1 拥立刘禅为皇帝,确保刘家的安危(诸葛亮未统一前还需要大义的名分)

2 大权交给诸葛亮与荆州帮(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好像没刘禅什么事)

3 李严驻守白帝城(刘备都死了。李严还带在白帝城干嘛?诸葛亮如果违约就挥师成都)

4 赵云回成都保护刘禅(一生的保镖啊!!!)

5 告诫刘禅不要起其他的心思(你老头都玩不赢他你就别挣扎了,老实享乐吧)

至于什么托孤那估计是荆州帮的文人在为诸葛亮的以后造势,有曹操的先例在前,荆州帮彷佛看到一条康庄大道。诸葛亮与曹操最大的区别就是曹丕称帝了,而蜀汉完了。让从刘备入川到病逝这几年的蜀汉在内斗中的损耗。

我们就不拉出来了刘禅时代的官员表了,权利都在丞相手中,你皇帝的官员真不算那回事。看什么?看刘禅即位后封的侯,官员不值钱了,那用什么表明身份?封侯!!


小boss 刘禅

丞相 武乡侯 益州牧 诸葛亮

尚书令 中都护 都乡侯 李严

皇帝都没用了,何况尚书令,刘备生前的愿望和美好,希望再扶持一个法正,可惜你刘备已经没威望了,中都护是什么官?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军方第一人啊!!可惜门道再后面~留镇永安,给你官了?权利?门都没有,刘备不是让你在白帝城割据一方吗?你就老老实实在永安盯着我!!永远别回来!!

卫尉、中军师、后将军 都乡侯 刘琰

(新培养的花瓶,此时,也表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统一了荆州帮与北方帮,绿帽王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护军 都亭侯 赵云

(此时赵云到底姓刘还是姓诸葛不知道,但是被刘备打压一生后,在刘禅时代仍旧是保镖,而北方帮,也彻底融入荆州帮)

中部督 都亭侯 向宠

(荆州帮二代子弟中崛起的新秀,他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的盯着刘禅)

丞相长史 都亭侯 王连

(总管蜀国军政的诸葛亮太忙了,刘皇帝在的时候还有个丞相搭把手,诸葛皇帝在位了总要拉个人帮忙撒。什么?王连职位不够,名不正言不顺,OK,封侯!!别个职位比不上你,但是爵位比你高!!)

江州都督 都亭侯 费观

汉中都督 都亭侯 魏延、

关中都督 都亭侯 吴懿

蜀郡太守 关内侯 杨洪

(本土帮终于有人进入核心了)

太常 关内侯 王谋

(本土帮精神领袖)

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而江夏费祎、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这个诸葛亮集团的核心,就不说了。

刘备入川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董和 法正 马良 糜竺 马超 黄忠 许靖

刘备称王 :诸葛亮 董和 许靖 法正 刘巴 关羽 马超 张飞 黄忠 魏延

刘备称帝 :诸葛亮 许靖 马超 刘巴 张飞 赵云 李严 费观 魏延 吴懿

刘禅称帝 :诸葛亮 李严 刘琰 赵云 王连 费观 魏延 吴懿 杨洪 王谋

看到这个列表,多少蜀汉迷哭晕在厕所,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刘备最后心灰意冷的选择病死白帝城,关羽、张飞、董和、法正、马良、糜竺、马超、黄忠、许靖、刘巴加上叛逃的孟达、黄权,从公园215年到公元223年,短短的8年间,刘备集团第一批核心仅剩诸葛亮一人,第二批核心仅剩诸葛亮、魏延两人,也就是说这8年间,总共有20人入选刘备集团的核心,其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了9人,存活率不到百分之六十。最后连老板也挂了。

蜀汉篇 诸葛亮时代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他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皇帝成年的情况下,执掌军政大权一直到死,并得以善终的权臣,对,我们只能用权臣来形容他。对于诸葛亮这个人我们就不做评价了,吧里那么多大神这么多年都没有得出个结论来,更何况我,诸葛亮这个人我们也不用多说,一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反正这个人争议很多,争议很大。争议他的意义不大,毕竟事实摆在眼前,什么事实?那就是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不管他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蜀汉属于诸葛亮的。我们可以把诸葛亮时代分为三个节奏,第一个节奏,诸葛亮统一蜀国内部时期,第二个节奏,诸葛亮权威最大化时期,第三个节奏,诸葛亮后期关于内部接班人的问题。

让我们先看万众曙目的辅臣之争

辅臣之争?谁和谁争?不用我说估计大家都知道——李严,其实,个人认为,把李严当做诸葛亮的对手,简直是对诸葛亮政治水平的一种侮辱,一辈子呆在白帝城最后被个莫名其秒的原因分分钟废了,纵观蜀汉历史,从早期握军的关羽张飞,到后期的魏延姜维,都没有李严这么怂过,除了早期依靠刘皇叔给他留下的精锐让诸葛亮忌惮了那么一下下,中期在诸葛亮统一蜀国内部势力后就纯粹打酱油,我们不能说李严太孬了,只能说,与诸葛亮相比,李严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那让我们先了解下李严这个人。

李严南阳人,年轻的时候是个人物,在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公元213,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结果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前期的李严确实是个人才,连续三个老板都赏识他,在进入刘备集团后,凭着从龙之功加上东州系和荆州系双层身份,起码,当时作为外来客人的刘备和诸葛亮需要李严这个双层身份的人物从中周旋(类似人物如董和、费祎)。李严还参与了《蜀科》制定,这可是种荣耀,起码预示着李严在刘备集团属于第一梯队,这样一名干吏后来率领五千郡兵平定了地方叛乱,这就不得了了,乱世什么最重要?文武双全的人才!!

长期在地方上任职的李严很顺利的躲过刘备集团前期的几次政治风暴,并误打误撞的和刘璋的死扯上了关系,在东州系大佬的连续垮台后,第一梯队的李严就这样跃升为东州系的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好运的李严再次迎来了人生的契机,夷陵之战蜀中精锐随时大半,在非荆州系被诸葛亮瞬秒的情况下,犍为太守李严被刘备招进了白帝城,然后开始了一段直升机的旅程,火线提拔为尚书令,被皇叔直接培养为益州“反诸葛”的带头大哥。 在刘备死后,升为中都护,也就是蜀汉军方的扛把子,统管蜀汉的内外军事,镇守永安!!!(搞笑),在刘备的政治遗嘱中“亮正严副”的蜀汉第二人。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掩藏着难言之隐,虽然贵为蜀国第二人,但是被刘备死死的框在永安。看似手握重兵其实在诸葛亮善待刘备家眷的同时,也就没有意义了。毕竟,“带头大哥”的前提是“诸葛反”,而且,他的身边也有个陈到盯着在,陈到是什么人?刘备隐藏在暗处的一生的保镖。

我们说是诸葛亮与李严的辅臣之争,倒不如说诸葛亮一个人唱独角戏。刘备在提拔李严的同时,对他并没有多大的信任,给李严留下了一系列的条条框框,皇叔也只是利用东州系与荆州系的矛盾来保住刘家最后的一点根基,这也帝王权术中的帝王生存之道。于是,李严只能在永安看着诸葛亮一步步的瓦解分化蜀中的敌对势力,一步步的统一蜀中派系。在永安,你李严是个人物,不在永安?你什么都不是!!可以说,诸葛亮知道有陈到和白耳军在永安盯着李严,只要自己没有反意,李严这个辅臣就是个废物,还真不当盘菜。

曾经贵为辅臣的李严也并不是完全辜负了皇叔的寄托,后来尝试着和诸葛亮争下以后我们会说的,简单举个例子,李严曾今试探的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收九锡(也就是称王),挖坑给诸葛亮跳,政治水平日益娴熟的诸葛亮怎么可能上当,于是直接拒绝了。“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耶!”。悲剧的李严简直是倒帮了诸葛亮树立贞操牌坊

感觉到自己与诸葛亮的差距的李严,所以此后十几年就一直龟缩在永安与江州,虽然官职一路上升,期间还上表朝廷请求开府,但是一直无法染指成都朝政和汉中北伐大营。而诸葛亮对付他的手段很简单,不理你,反正你出不来我也不进去惹你。这就好比两个人solo,一个不停的补兵刷野怪升级买装备,一个只能在塔下干看着,等到对方神装已出,管你有没得踏,直接越塔秒你!!后来,缓出手诸葛亮就开始对付李严,建兴八年,刘备留下监督李严的陈到病逝,诸葛亮怕李严失去控制,就提拔他为骠骑将军。借口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命令李严率领二万人赶赴汉中。同时任命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负责李严所留的事务(典型的当XX立牌坊)。诸葛亮要把李严调到汉中,大约就怕自己北伐,成都空虚,被失去空竹的李严占据朝廷后尾大不掉。这是诸葛亮对李严的一次试探,结果被直接拒绝了。见一计不成,羽翼已成的诸葛亮干脆一了百了来硬的,直接找个督运粮草的借口直接废了李严。多么简单了劈,多么粗糙的借口,完全不打李严当政治对手来看,哪有点政治斗争的黑暗!!

公元234,诸葛亮病逝,善于准备后事的孔明兄为永绝后患,毕竟李严托孤大臣的名分在那里放着在,直接让人弄死了已经流放在梓潼郡的李严。这便是李严与诸葛亮辅臣之争的故事。李严就是被诸葛亮温水煮青蛙煮死了,到了后期,整个蜀国都臣服于诸葛亮,也就到了李严的死期。

关于李严运军粮事件,套用一句网上流传笑话,强力戟将攻防超80功智也不赖刘备军事托孤大臣你给他改成搬运???高翔李丰表示幸灾乐祸。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马上篡位绝对是死路一条,但是在诸葛亮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嘛,还是有一定成功率的

我个人认为刘禅其实是不喜欢诸葛亮的,诸葛亮要篡位这种事情,刘禅绝对是想过的

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冬十月,大赦。

庞统都追谥,就是不提诸葛亮,也许是我内心阴暗吧,我觉得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真的没有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嚎啕大哭

至于篡位不篡位,这个很多时候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要看上头的意思和手下人的意思,多少人是被猜忌而反,多少人是黄袍加身
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啊

ps:不过以诸葛亮之聪明,应该知道篡位也没有啥好下场而极力避免的吧,又不是打游戏,还人人都有皇帝梦呢?打个比方,那个什么刘虞,袁绍把皇帝的印绶都递他手里了,他什么反应?宁愿跑匈奴去也不当这个鸟皇帝,因为他知道这不是好事
诸葛亮篡位对他自己和家族也绝对是祸事
事实上魏晋之前,中国人篡位还是有点藏着掖着的,到了后来,那篡位跟不要钱似的,最后大多结局不好
南北朝,五代十国就是实践啊


勝算是0

剛剛病逝的那個時間點

首先,托孤大臣是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
在永安,李嚴是地頭蛇,尚書令+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隨劉備所在的尚書令,掌管機要。
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為劉備帶來的中軍的最高統帥,統領永安一帶的一切軍事力量。
李嚴是諸葛亮繞不過的一個坎。
此時實質上形成了二元權力政治局面,成都的皇帝劉禪和丞相諸葛亮,永安的軍方巨頭李嚴。
李嚴的履歷和諸葛亮一直不是一條線上的,諸葛亮無法靠革命情誼收服他,只能是靠地位更高慢慢磨了。

第二,成都的軍事力量
我云妹此時是有用的,相信我云妹是死忠阿斗小盆友的。

第三,此時,劉禪後媽——長樂宮皇太后的哥哥吳懿,護軍、關中都督,是軍方重要人物。吳懿同家族的吳班是永安軍中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第四,部下
此時諸葛亮門下有私人可用嗎?

第五,人脈
蜀漢政權的人事基本盤是荊州人,尤其是南陽和南郡人。
雖然諸葛亮優勢比較大,但是他可不是絕對核心。
李嚴完全可以站出來一較高下,雖然李嚴一直是益州地方官,不過他的籍貫是南陽。

如果要篡权夺位的話,中樞兵變的方式是首選,諸葛亮此時各種因素都缺,兵權、威望、部下。
以第二、第三條來看,諸葛亮在軍方的人脈明顯遜於劉禪。

此外,此時的蜀漢政權內憂外患,內有叛亂,南有將來的大叛亂,東有剛死磕過的孫權,北有宿敵魏。諸葛亮這時候敢作亂,整個政權四分五裂迅速狗帶的可能性非常大。
此時諸葛亮的有利因素僅僅是:幼君即位,托孤的丞相權重。


以上,頭幾年是不可能了。
多過幾年,【幼君即位】這個因素不存在了。
諸葛亮死前,李嚴已經搞定,權勢足夠大了。不過到這個時候了,還圖啥呢?
掌權就好了,沒必要篡位改變名分。
到了有如此重權的時候,如果想要篡位,一定不會是圖個痛快,一定是要有充足的把握和後續的長期規劃作為支撐的,一定是要把位子傳給兒子的,不然你傻逼啊?
然而老來得子的諸葛亮,親生兒子尚未成年。

完。終其一生,諸葛亮是傻逼才會篡位。倘若諸葛亮壽命與司馬懿比肩,事未可知。


人生的际遇啊,除了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对吧。

历史上,有足够的威望和行政力量,去废立皇帝的,都是什么结果呢?

有足够的威望和军事力量,足以另立中央的,都是什么结果呢?

好像要么果断废立、成王败寇,要么就被皇权肃清、身死族灭。伊尹、霍光如何?操莽、司马如何?

这一切,都不依赖于臣子是否忠诚,而是因为皇权结构天生的不稳固所造成的。臣子的罪,从来就不在于是否想造反,而在于是否能造反,否则韩信、徐达这样的肱骨怎么会无法善终。


曹丞相为汉室毕生奋战,最后还是背上了王莽的骂名,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手下是群什么人?刚刚收附、形同诸侯的地方豪强,树大根深盘根错节的氏族大家,居心叵测屡次背后捅刀子的各路阴谋家,功勋卓著引人嫉恨却又老得打不动仗的老战友们,图样图森坡的文艺青年儿子们........他如果不作出制度上的承诺,确保红旗可以一直扛下去,那么死后不免人亡政息,分裂和内乱必然死灰复燃。除了承担骂名,夺取正统皇权,他已经别无选择。

司马宣王所作也无甚奇特之处,只是吃相过于难看而已。后世的李二赵大,有了前人的经验,就轻车熟路多了。


回到诸葛武侯的话题,白帝城不是个好时机。

如果他没有早死,而是步步为营,真的占据了关中,则篡逆就无法避免。

这个不是他自己是否忠诚的问题,而是他控制着一个庞大的战斗力集团,远离成都中央。这个集团的利益,又和蜀中有着各种微妙的差异,最后无论他自己是否愿意,都会被黄袍加身————否则整个集团都会因为被成都猜忌而死无葬身之地。

姜维后来为什么跑去屯田,远离成都中央呢。诸葛丞相的后人,看起来继续了他的策略,但是仔细看看,能够调动整个蜀中资源去北伐的汉中-关陇军事集团,已经不复存在了——————相比什么复兴汉室的伟业,消融身边潜在的威胁才是皇权更关心的事情。


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奋斗实在是无力回天。

死得早与死的晚,何者更不幸,实在难说。同样是内心无比煎熬,至少觉得壮志未酬的诸葛丞相,要比万念俱灰的曹丞相,可能还更幸福一点呢


诸葛亮弄权欺幼主
刘阿斗定计诛强臣


当然是北伐成功之后啊!

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要灭蜀汉之后


题主你是不是看《大众脸也有春天》看多了……


十成,很奇怪吗?掌丞相事,常年在刘备出征时主持整个政局,参与荆州后所有重大决策和军事行动,入蜀掌管军民两务的第一元老托孤大臣。开设相府主管一切军政人事大权,作为统帅先后平定蜀地叛乱,南中叛乱,主持北伐战事,长年主管军事。刘禅一个幼主,外有强敌,内有叛乱,又没有强势外戚辅助,更缺乏威信能力,几个弟弟比他还有,成年王室一个没有。吴太后可不是他生母,人家甚至和刘备都没儿子。就这条件一对比,想想恒玄,萧道成,宇文护,杨坚这些人,有这条件省多少事?司马氏都要到司马昭时代才有这种威势,李严之流比淮南三叛,曹爽,尉迟迥,王僧辫等人可好对付多了,势力也差远了,这条件历代篡权者也没几个有这么好的局面的。


几乎没有胜算,去多读几遍三国志,你真的以为刘禅是蠢猪?


不可能成功,曹操势力架空皇帝,篡位时候,满朝文武都是曹操家臣,不听话,杀得杀,跑的跑,诸葛亮呢?身边所有人都是跟刘备的呀。


我的看法是,诸葛亮要是图谋篡位,还是能做到,但是能不能坐稳,恐怕也很难。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列举了很多人,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不是虚的,刘备当年不肯抢刘琮地盘,又不忍抛弃百姓,险些把自己也打进去。荆州人都是看在眼里,赤壁之战后纷纷前来投靠,直接形成了蜀汉的官僚集团,对刘备感情很深。而刘备也都是亲自考察官员,陟罚臧否都是刘备做主,诸葛亮只是提意见而已。诸葛亮是不用篡权的,因为权力刘备已经全给了,但要篡位,就不得不把他们除掉,何况益州本地人,效忠刘备的也是很多,除掉他们,谁来干活呢,就算换成仅仅效忠诸葛自己的,需要时间,而且对国家打击肯定也很大。

说李严作用有多大基本是想当然,李严的所用压根就不是限制诸葛的,要限制诸葛,托孤给国舅爷吴懿不是更好吗?诸葛亮弹劾李严时,说乡里说“难可狎,李鳞甲”,还说总有大臣觉得诸葛亮给李严待遇太高,这说明李严人缘很不好,只是能力强,刘备让他就是配合,如果不配合,就地拿下也很容易。指望李严限制诸葛还是算了,诸葛要篡位,他不当帮凶,就是被除掉,指望他起兵勤王,还不如指望魏延。

而且蜀国当时南方叛乱,和东吴尚未合好,魏国又压在头上,刘备给了诸葛亮摄政的权力,是真怕努力了一辈子的事业毁于一旦,这个事业也是诸葛亮的事业,就算假设诸葛亮狼子野心,图谋篡位,蜀国钢板一块,方能存活下去,历史上蜀国也基本没有大规模内讧政变什么的,如果诸葛亮费要篡位,就是成了,恐怕蜀国也没几天了。

(手机答得,凑合看吧)


丞相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为什么后世总有人yy我要篡权夺位?


这种问题不太好说啊,毕竟历史没有发生,我们就不能主观臆断。
现在回答问题。首先我想问的是,那个“之后”是多久?
如果诸葛在刘备咽气一刹那,就宣布独立,是个人都知道这不可能。那么此时几率为0。
刘备先前以相父为名把儿子交代了诸葛,刘备声泪俱下,还说“君才十倍曹丕”之言,诸葛也承认竭股肱之力,在不辩解刘备是否真言的前提之下,这确实令人感动。什么?我大武侯无视尊严,不讲信誉?好吧,你硬是造反,子龙何在?尚书令李严何在?→_→
这时候机会来了。刘备一死,咋们的阿斗封诸葛为丞相,武乡侯,兼益州牧。这下权势可大,蜀国不过益州汉中之地,这说封就封了。资治通鉴也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评论。好吧,姑且我们的丞相包藏祸心,这时候谋反,胜算算是比较大了。
优势如下:
1.刘备新亡,后主年幼,自己又有权,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2.丞相苦心经营蜀地多年,老百姓还是蛮看好的,得民心不成问题。
3.咱卧龙那么机智,遇到些变故也能化险为夷。
4.说不定自己这么干吴魏还能帮一把。
5.支持孔明的人不少,直接洗脑说服。
但劣势也不少:
1.先帝德高望众,死前不得留一手?
2.我丞相年事已高,“尝自校簿书”,主簿还劝过,万一哪天把腰闪了……
3.刘备临死前还有个自命不凡的人,叫黄元,不服诸葛亮直接来杠,结果很快被消灭。这事一是诸葛并不讨所有人的好,在一个这家伙反叛的时机也很好,可结果呢?血的教训啊。
4.刘备托孤还留了个副手尚书令李严,那尚书令在三国时候官可不小,你造反咱李平当吃瓜群众?
5.当年诸葛和刘备入蜀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大佬不服。现在你不是反了吗?咋们就搅合搅合。
6.呵呵,孙权曹丕那么好心帮你?看着你们斗吧,咱好开疆阔土。
总的来说,当时虽然时机不错,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内忧外患之际,作为一个智商满满的卧龙,干这种事情恐怕几率不大。
那么以后呢?那就更不可能了。刘禅的合伙人一出来,相父啊,您就代劳我北伐吧!
所以我的观点是,几率很小。至于多小这不好说,历史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作为我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也不会造反的吧。
欢迎各位大佬的指正
—————————————————
好好说话,不要斯逼


我来答一波,个人观点,诸葛亮胜算在三成,理由有三:
其一:刘备之子刘禅被严重低估,
理由1、在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过程中,后方安定无乱,可以看出刘禅的能力其实不弱。
理由2、亡国之君与亡国之臣,尤其是死忠的亡国之臣很难善终,但是,阿斗做到了。
理由3、诸葛亮死后,蜀政权平稳
理由4、对于张飞和关羽的谥号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其二:刘备留下多重暗手限制诸葛亮,
这个就很多了,比如说什么李严啦,魏延啦,不管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虽然最后都差不多被诸葛亮一换五了……
至于说什么白帝城托孤时,让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什么的,本答主就两个字,不信
理由就是,前有汉宣帝时期的霍氏集团,后有王莽的教训,在近一点是我们的孟德兄,事情干得太漂亮,刘备不得不防……
所以答主认为,刘氏皇帝多出演帝,刘备更多的是试探。
但是诸葛亮的优势就是个人能力很强,全方位碾压刘禅,完全可以学习霍光啦,王莽啦,甚至曹操啦这种成功的例子。
从此处判断,诸葛亮与刘禅的胜算是在五五开
其三:朝堂乃至民间的支持
背景是大汉帝国(虽然日暮西山了)
汉帝国四百余年的统治,带给民众的是强烈的归属感
所以刘焉和刘璋统治的基础,后来刘备带病入川打的旗号也是“刘璋暗弱,刘备同为宗室取而代之,合情合理合法。”如果换一个姓试试……
以上是民众基础,诸葛亮没有这方面优势,他只是一个臣子……
最重要还是乱世!如果如同隋文帝,赵匡胤那样携天下之势一统天下那样,自然是跪着唱征服了……
看到很多人将蜀汉朝堂分成若干派系,实际上完全不需要,就两个派系!
本土派与外来派
刘备是外来的……
刘备为稳定士族之心娶了一寡女也就是后来的穆皇后。
中间省略掉刘备平衡朝堂吸纳不少的本土士族……
而刘备死后,作为象征着本土系的穆皇后自然会和刘禅紧紧的靠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多说一句,汉朝是两宫制,没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即使是汉武帝也是杀母留子。
所以,诸葛亮在朝堂上真正的死忠很少,具体看,在诸葛亮死后,其势力很快被刘禅清理掉就可以明白……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如果真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刘禅如此无能,为何还有很多人效忠?
诸葛亮真正火起来还是罗贯中帮的


最后遗憾的是,刘禅虽然心机手腕不差,但是没有其父刘备的魄力,与进取心……


『虽不是帝王,却行天子事』

且不说琅琊诸葛的小有名气,孔明老丈人的家族在荆州的名望相当于江左的吴之四姓,再看刘表跟孔明老丈人的关系,再翻下刘表的简历,就可看出孔明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时刻想要飞龙在天。如果还嫌证据不足,再看托孤后的言行,此处且不论如何打压同为顾命老臣的李平及其益州利益集团,九次北伐刘禅哪次没同意?劳民伤财、三国只有蜀国人口负增长。荆州被夺,刘备因此而死,诸葛却还要连吴抗魏,孔明此刻可曾想过刘禅的感受!诸葛死后,以荆州集团的蒋琬、费祎行中军师,益州集团已无人可用,孔明可曾考虑过蜀国未来!不是后主无为,实在是孔明太强势,野心一直很大。话说回来,备也不太信赖诸葛亮,刘备称王後,把魏延调任汉中,是拂诸葛意的,也是不愿看到荆州集团过于做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看你咋得理解了


别再为难诸葛亮了,你看不得人家好么


推薦閱讀:

沙僧的法杖和西方的魔杖有關係嗎?
關於品三國,用閱讀的方式還是看百家講壇的方式更好?
南宋怎麼做才能抵禦住蒙古的入侵?
如何評價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

TAG:历史 | 三国 | 中国古代历史 | 三国人物 | 三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