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攝影技巧已經改變了事物的原貌,這樣的攝影有意義么?
個人很喜歡攝影,這麼多年也自己拍了很多照片,最開始用膠片後來用數碼相機,但是一直買不起單反,或者說養不起。後來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攝影師,出名的,還有很多攝影展上的照片很多跟事物原貌不符,卻屢屢因此獲得大獎!我的意思不是說攝影技巧不能用,而是從我的價值觀出發攝影技巧,或者說相機的功能是最大限度讓你拍攝的照片保持原貌,因為我的卡片機經常做不到這一點。而不是用所謂絢技巧去讓相片看起來很漂亮!我的攝影理念是,攝影者在充分熟練掌握拍攝技巧的前提下,能夠以獨特的視角拍攝出不改變原貌的相片,但是這些相片是你用心去尋找拍攝物,用心去構圖,用心去記錄而達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我發現我不能說服自己接受目前的攝影價值觀念,是不是我自己太固執?還是對這樣領域理解的不深刻?總之很難接受,您能幫我嗎?
攝影剛出來的時候,畫家慌了。
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技巧長久以來就是反應真實。但現在攝影出來了,馬奔跑的樣子都能拍出來,而畫家連馬跑的時候四條腿是不是同時離地都不知道。
我想,他們這時候內心一定在高呼:啊世界,炸裂!
這時候一位叫莫奈的人站了出來,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印象派。
印象派不反對攝影,這也是他們出現的原因之一。
他們同樣經過傳統訓練,熟知藝術史,他們和其他學院派的人畫的一樣好,但從印象派開始,他們放棄了一些一直傳承的對真實的追求;開始用光線和色彩來表達情感,來描述和創造氣氛。
他們拒絕使用傳統的明暗對比,他們發現陰影也可以由不同的顏色來組成。
他們用斷斷續續,短的筆畫,來描述我們看到的東西。
他們開始減少對傳統題材的繪製,開始用畫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與政治態度。
他們也迷茫過。
新印象派也渴望如攝影般的對真實的追求,然後畫出了抽象的圖案。
修拉的《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畫面布局異常和諧精密,但卻用的是點彩派這樣抽象的方式。
塞尚試圖還原印象派缺少了的物體的體積感/重量感,他關心物理世界的真實性,卻有同樣強烈的想法想去表達個人思想。
梵高想展示一個更好的世界,用顏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到了高更,他們已經不迷茫了,他們認為藝術並不僅僅是複製自然。
思索爾,蒙克更進一步,他們的畫作都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思想,而不是單單的去追求事物的原貌——或者對於他們來說,自己的內心才是真正真實的事物的原貌吧,拋棄了客觀性,擁抱主觀性;作品經常被用來表達負面的情感。
而這時也誕生了充滿活力的新藝術運動,充滿了對新世紀憧憬以及熱情;同樣,表達真實也不是他們的首要目的。
畫家們都是不斷地在進步的,這時候的馬蒂斯,已經開始把顏色與物理世界關係分割開來。
至於橋社,也開始大幅簡化細節,這恐怕是他們一百年前的畫家說什麼也不能接受的吧?
更有甚者比如亨利盧梭,則完完全全是自學成才,學院派的法則對他沒有多大影響——但也許他卻是這些人里最追求真實的,連葉子的脈絡都畫得清清楚楚。不過,我們還是認為他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追求真實只是手段而已。
到了畢加索,亞威農的少女,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標誌著立體主義的誕生。
這個時候,已經不會有人再對著畫家說:「你們畫的不好,因為一點也不像真的!」了。
攝影沒有摧毀追求真實的繪畫,反而催生出了一個新的開始。
攝影走的不也是這條路嗎?
人們最開始同樣在追求真實性,渴望還原事物本身的樣子。
不過真實性總是有極致的啊。一顆同樣的樹,如果只是為了拍下樣子,那麼能做的僅僅是用一台同時期最好的相機拍下樣子而已。
但如果攝影像繪畫一樣,追求對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情感的表達,則完全不同。
能夠以獨特的視角拍攝出不改變原貌的相片,但是這些相片是你用心去尋找拍攝物,用心去構圖,用心去記錄而達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
這本身就是個悖論,反映自己內心的主觀性,則勢必會丟棄一些對客觀性的表達。
所有藝術,到頭來都是對藝術家自己內心的表達。
與原貌相符,這是低層次上的一種對於技巧的追求罷了。
我們關注對照片的改變,不應該是著眼於是否一些技巧讓照片更漂亮了;而是這些技巧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表達出攝影師的想法,和照片的主題。
馬格南當年的相機,絕對不如題主現在的卡片機好,但這不妨礙他們的作品永世流傳。
假設您拿著一台相機出去旅遊一個月,但只允許拍一張照片。那一張照片您是選擇追求原貌,還是表達自己的內心呢?我想應該是後者吧。
有意義。
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這洞穴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往後看,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山壁,在他們背後遠方較高的地方有東西燃燒著發出火光,他們談論著火光產生的影子。這些人終其一生,眼前所看到的都只是倒影而已,然而他們卻深深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人生事物。
——柏拉圖·《理想國》第七卷
草稿里本來寫了很多,看到有人已經回答得挺完善了,就刪了,保留這個寓言。
(圖片來自網路,源不可考,文字翻譯取自《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改變了事物的原貌?這是一個偽命題。
這張神奇的照片拍自拉薩河西郊的拉魯濕地。為了更好地展現這神奇,攝影師特意將布達拉宮置於畫面的右下角,而將剩餘的大面積空間留給自布達拉宮身後升起的一道靚麗彩虹。彩虹像是一道神諭,照亮了布達拉宮和它所在的瑪布日山,但是暗淡了它後面的北山。從畫面上看過去,布達拉宮很遠很小,彩虹很近很大,其比例與肉眼所見正好相反。這是真實存在,但是單靠肉眼無法看到的景緻,我們的攝影師巧妙地藉助了長焦鏡頭,將一道在遠處升起的彩虹拉到了布達拉宮身後。面對這個畫面,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眼前的景色是長鏡頭造成的,身在現場的人看不到這種景象,那麼,這個景象是不是真實的呢?如果說以眼見為實為標準,那麼,這幅圖像就是假的。但是假如我們人眼的構造就像長焦鏡頭一樣,這幅圖像是不是就是真的呢?…………
鷹眼中的世界難道不是一個世界嗎?這個世界與人眼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但我們能說鷹的世界不真實嗎?顯然不能。它眼中的世界和人眼中的世界在所謂的真實性上是等價的,這樣就出現了兩個世界。其實有多少種生命的感知者,就有多少個世界,世界的模式是無限的。比如色盲者就有自己的一個世界,誰也沒有資格說真正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那個世界。「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只能在一群生理結構相同、文化相同的生物中談論。
一次在張家界,我們晚間在森林中趕路,林中一隻只螢火蟲閃閃爍爍。它們看上去很快活,好像在舞蹈,又好像在嬉戲或者集會。我在想,螢火蟲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樣的呢?
又一次,在馬來西亞沙撈越的一個洞穴,黃昏時分,洞內的蝙蝠蜂擁而出,像一股黑色的煙霧,向洞外裊裊散去。清晨時,它們又如此這般地返回。蝙蝠的夜晚世界又是怎樣的呢?「夜」是我們人類的概念,但它恰恰是蝙蝠的「晝」。
近些年,一些科學家開始關注動物眼中的世界,他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比如魚的眼睛好像廣角鏡頭,在魚的眼裡,世界變成了球體,各種事物之間的距離變近了。比如鴿子的眼睛可以分辨數百萬種不同的色彩。鳥兒眼中的圓錐細胞比人類的眼睛多得多,它們也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擅長分辨色彩的動物。可以想像,鳥兒看到的世界,其色彩遠比人類看到的世界豐富得多。
————單之薔《為什麼要探險》
有什麼樣的認知者,就有什麼樣的世界,假如你正好有一雙魚眼鏡頭或是廣角鏡頭一樣的眼睛呢,假如你有一雙X光一樣的眼睛呢?看到的世界肯定就會大大不同了吧。或許就像題主說提到的,相機的慢門,或者延時攝影,假如人類的視覺暫留被延長的話,那麼我們所認為的「原貌」不就能夠留下光線的軌跡了么?
題主所言的事物的原貌,不過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視角而已。而原貌,真正說起來也許根本不存在。人眼呈現出的視覺,只是視角之一而已。
而攝影技巧(甚至X光,鷹眼)所呈現的也是視角之一而已,豐富了視覺的體驗,又具備藝術價值,對於攝影師以及欣賞者而言何樂不為呢
—————————————————分割線————————————
多說幾句
即使是紀實攝影,沒有後期,用50mm定焦鏡頭,用最最接近人眼的方式也是所謂的【真實】嗎?
未必。
照片其實是最欺騙人的東西之一,表面上來看,刻畫了事物的原貌,但是殊不知,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包括在照片的選擇上)就已經有了作者的立場和情緒。也無法做到完美的真實,例子的話就像網路上流傳的謠言、xx事件,其調查結果可能就和配圖所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
————————————————————————————————————
一切藝術都是自畫像,都是在反映創作者的內心境界。欣賞者通過藝術作品和創作者達到溝通,從而一窺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所要表達的態度、情感、思考。
至於是否反映真實世界,刻畫原貌,相比之下也許就不太重要了。
ps:我對攝影其實也是一知半解,加上思維比較亂,胡亂寫了一點,以後慢慢補充。也歡迎指正
可是為什麼要有意義呢?
吃喝拉撒也不見得多有意義呀。
你的肉眼所見 也不是客觀事實 攝影和 繪畫 雕塑等一樣 都是主觀的人類的創作 難道事實就是一幅幾千萬像素的照片?我裁剪一下是不是又不那麼客觀了?你的大腦選擇的視點 是否又足夠客觀?
你看過畫展么
因為你P的不僅僅是圖,你P的還有你的回憶。
開始只是覺得
我看到的景色 的確就是那麼美
我只是還原真相而已
可是過後 我時不時的會把照片拿出來看 或者與朋友分享。
後來發現我的記憶也如那些圖片一般 被美化了
在我的記憶里
那片天就是那麼藍
那一天就是那麼的美好
一些美好的記憶被我們自己加了濾鏡
美化了很多次
人的記憶是可以被改變的,
那麼何不讓它變的美好一點?
自欺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
100%地 開心地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為你的幻想 就是你的真相
這個問題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
首先想說一句: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么?你所見到的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么?
然後就是:攝影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而已,最終,無論是攝影還是繪畫還是雕塑什麼的,最終還是為了在你的視網膜上留下一個影像,攝影只是工具就和畫家手中的筆和顏料一樣,最終呈現的影像才起的是決定因素。一張能夠改變事物原貌的照片在我看來和繪畫什麼的並沒有什麼區別,而還原一個事物的原貌也僅僅只是攝影一個小小的功能而已。
這是為了美,不是為了真實。
人是要穿衣服的;
女人一般是要化妝的;
房子是要裝修的。
就算做飯燒菜,我也是要放油鹽醬醋香料蔥蒜的。
您這是難過什麼呢?可以理解題住心裡的糾結,我告訴你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因為我剛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也是曾經有過像題住這樣的困惑。跟你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做的:
首先尋找問題的根源,題住糾結的根源只有一個:無法給自己所崇尚的理念在眾多的攝影理念當中進行精確的定位。
其實,攝影的話,可以分為兩個極端:左邊是嚴格忠實呈現的記錄;右邊是天馬行空的電腦創意。絕大多數的攝影作品都是遊走在這兩個極端中間。那麼,一張攝影作品,我們在後期的時候究竟進行到什麼程度的話就屬於電腦創意,界限在哪裡??!!
查看了一下資料,我決定以《美國報社對新聞攝影道德問題的規定》作為攝影和電腦創意進行區別的標準和界限,當然這個規定是關於新聞攝影的,也沒有任何資料和機構把這個作為攝影或紀實攝影與電腦創意的區分標準。但我這樣做主要是個自己心裡樹立一個界限,當像題住那樣對攝影的真實性產生困惑的時候,就可以參考這個標準來進行評判。所以,這個標準是主觀的、武斷的,所以在這裡不是要求大夥跟我一樣去參考這樣的東西,而是介紹一種解決困惑的辦法。是的,當我這樣做以後,就豁然開朗,無論是自己後期處理,或是評論別人的攝影作品,我心裡都有個底,自個的給它們定位。這個《規定》摘錄如下:
1, 不能布置新聞事件的場面件或者擺布被攝者,並且給讀者造成這是真實發生的事實的印象,攝影記者應該儘可能減小自己對新聞事實的影響;
2,
不能通過電子合成或者修改照片誤導,歪曲,改變新聞事實;
3, 不允許要求被攝者重來一次,或者按照攝影記者的要求布置畫面;
4,
不能因為採訪的需要讓被攝者改變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5, 不能用圖片去支持偏見;
6, 不能接受來自被攝對象的禮品饋贈;
7,
不能通過金錢或者禮品饋贈的方法,讓被攝者接受採訪;
8,
攝影記者拍攝到的照片就如同文字記者在採訪中記錄的筆記,不能以任何形式隨意在媒體上發表;
9,
未經主編的同意不能讓被攝者先於發表之前審閱圖片;
10, 報社的新聞圖片不能用於商業用途;
11,
報社僱員以及他們的家屬不能出現在新聞圖片中,除非他們本人是新聞事件中的相關人員;
12, 代表報社工作的時候時刻保持職業責任感。
所以,可以看到,我是認為新聞攝影才是攝影,越過這個雷池我都認為是電腦創意。是不是覺得很可笑?是的,但沒關係,自己知道就行了。
另:是不是給自己這樣一個標準以後就嚴格按照上面的來呢?很遺憾,我沒有,我在拍攝時和後期的過程中常常會對圖片進行很大變化的修改,儘可能的創作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而這些滿意的作品,根據上面的標準的話絕大多數都屬於電腦創意,但我一點都不介意!!是的,規則是用來服務自己的,用來解惑的,但不是拿來束縛自己的!!
以上,希望有幫助。表達了攝影者自己對美的觀點
鏡頭的凹透鏡,凸透鏡已經改變了光路,影響了成像;不同相機不同處理器,影響成像;不同光圈,感光度,影響成像;包括你手的抖動,你視角不同,你使用電子設備的顯示器,等等,都對成像做了改變。
你要拍原貌才是真正的攝影?
那麼什麼是原貌?你眼睛看到的?你眼睛看到的只是眼球晶狀體改變物體反射出的光線的一個倒立的像罷了。
這是事物的原貌嗎?
不是。
攝影是用設備展現光線的一種藝術。
在你使用不了更好的設備時候,急於做出否定是不對的。
打個不恰當比方,有人說,考上清華也學不到什麼。這句話只有考上清華用心去學的人,才有資格調侃,而如果是一個連一本線都過不了的人,是沒資格說的。
如果真的熱愛攝影,好好去學它。而不是固執己見。
攝影不僅有忠實記錄的功能,還有藝術創作的功能,以及玩兒。
攝影的本質在於是否表達,不是是否改變。
有意義,藝術並不單純是模仿。
我覺得吧,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悖論,我說話比較直接,不喜勿噴。
怎麼說呢,就像我之前做插畫設計,電腦繪圖之前肯定需要手繪做出大概的樣子出來,然後電腦構圖時還需要把握好各個方面的比例,色彩,線條等等,有的時候為了圖片盡善盡美,還需要p圖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能夠做出幾乎完美的作品。而中間的一切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採取的手段而已。
攝影不單單需要攝影師有高潮的攝影技術,就像婚紗照一樣,新娘和新郎站在一起,如果純靠攝影技術,沒有後期修圖,沒有拍攝技巧,那萬一新娘是個大麻子,難道就為了保持攝影的真實度,就要不管光線的明暗,不顧及模特的自身缺陷嗎?
我就是舉個例子,因為我本社也是一個攝影師,所以對於攝影方面的東西比較敏感,望題主不要介意經過一年的研究生生涯我突然覺得這個問題並不是我之前想像的那麼簡單!
受限何為真相?歐式空間看到的一切並不代表全部。引力波的發現證明這個世界是彎曲的,所以歐式空間不是都起作用,很多東西時通過視網膜或者是人類神經系統是構造不出來的,這個世界真奇妙!!!
問自己想要的是絕對真實還是絕對美感吧,或者是想在其中找到平衡?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我覺得相機是一種工具,怎麼用它是自己的事。
想到類似的,素顏與化妝哪個好?化了妝是虛偽嗎?顯然不是,只是追求美,沒什麼不對。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普通用相機拍照的大眾只是前者,攝影大師們前者玩膩了。
推薦閱讀:
※臉長的男生怎麼拍照好看?
※如何在家給寶寶拍出影樓級的效果?
※求推薦一本攝影技巧的書?
※如何拍出牛逼的黑白人物照?
TAG:攝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