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怎麼做才能抵禦住蒙古的入侵?

南宋政權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在強大蒙古進攻下存活下來?


謝 @張文亮邀——他竟然發現了我在寫這個回答……

這樣的問題當然是亂彈琴,但是和任何一種遊戲一樣要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才有趣。我想這其中的規則大概是這樣的:對於歷史的形勢要有比較周翔的把握,在這基礎上引入一些不切實際的變數,進而推測這些架空的變數對於總體的形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個回答大概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南宋的根本困難
(1)多線作戰的困境與主要經濟區的破壞;
(2)中央財政長期面臨空前壓力,地方財政長期處於崩潰邊緣;
(3)科舉制與文官政治的內在困境;
(4)職官體制、政治文化與基層武人中的信任危機。
——只寫到這裡……

第二部分:南宋的有限生機
(1)蒙元戰爭機器的固有局限——從阿里不哥到襄樊;
(2)1300或1330年以後蒙古戰力的衰退——世界史中的蒙古征服。
第三部分:南宋的奮起——虛擬世界的開啟
- 誰將挽狂瀾於即倒?誰將扶大廈於將傾?
- 誰將持節淮上,飲馬洛水,淚撒汴梁百年家國?
- 誰將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再續趙宋千古一夢?
請讀大結局:仕官吧,在野武將!」

!本文為在野武將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形式轉載。

第一部分:南宋的根本困難

從長線程看(1230年代至1350年代——如果南宋可以堅持下去的話),南宋主要面臨四個問題。

(1) 主要經濟區(四川、兩湖)面臨嚴重的破壞,被迫陷入多線作戰;

南宋與金的對峙,大體圍繞著秦嶺漢水淮河一線,如下維基圖:

對於南宋來說這一防線有兩大天然的優勢:一是秦嶺也即蜀口的山脈,二是淮河一些的河道網。二者都可以有效的遲滯騎兵部隊的推進,尤其在江淮之間的地域構成了南宋彈性防禦戰略下的伸縮空間。在這一大背景下,南宋國家大致以如下模型展開:

(余蔚老師的博士論文:《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第191頁。)

這一攻防體系大致以三個相對獨立的「攻防區」為基礎,對應西線秦嶺蜀口、中線襄樊漢水、東線淮南江北三個主戰場。駐軍大體集中在各個防區的北部,而防區中南的州軍則提供財政支持。我們以其中功能最完善的西線防區為例:

(李瑞川的碩士論文:《南宋時期四川軍政政策研究》)

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北線的興州、興元、金州都統司集中西線的主要兵力,其數量在滿員的情況下有七萬人左右的正規軍:

(我以前填的表……)加上弓手,在蜀口的駐軍超過了十萬。而相應的,四川腹地事實上並沒有正規軍駐紮,即使連弓手都很少有部署。下表告訴我們四川腹地的駐軍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基本都是民兵(militia):

(Chen Song的博士論文:Managing Territory from Afar,第54頁。表格還更長一些……)

但南宋防線的基本特點已經很清楚了:

對西線防區而言,由於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大理不構成實質軍事威脅的前提上,主戰部隊完全集中在北線。即使如此,這種布防格局已經對防區內財政構成了極大的負擔。一旦蒙古軍穿過吐蕃、征服大理,基於吐蕃大理陝西對四川腹地構成三面包圍的局面之後,漢中平原、成都平原絕無可守之理。換而言之,如果繼續將主力駐紮在蜀口,被包圍乃至全殲庶幾隻是時間問題。

因此宋廷必須相應地調整戰略:

將主力從秦嶺蜀口收縮至川東、重慶一帶。由此,整個富饒的成都、漢中都將成為戰場,成為西線彈性防禦體制的一部分。這是說:宋軍不可能輕易地讓出這些地區,但也無法計較此間的一城一地。這些地區無法繼續作為宋軍的糧食供應基地,僅僅作為遲滯敵軍行動的緩衝區而繼續存在。蒙宋釣魚城之戰標誌著這一格局的形成:

從長線程看,一旦蒙古完成對大理的征服,構成對四川的包圍之後,南宋新的防線只能以合州、涪州為中心,而不是早先沿秦嶺展開的利州等。西線的收縮會對全局造成連鎖反應,如兩廣、湖南南緣也可能成為新的前線,宋廷必須分兵南下。由此圖也可以看出,宋廷的核心區已經龜縮了長江中下游緣江的地區,兀良哈台的南路軍即使不能長驅直入,也會使整個大西南成為戰場。在失去經濟重鎮四川的情況下,又必須新開防線,這就構成了對南宋財政的空前挑戰。

(2)中央財政長期面臨空前壓力,地方財政長期處於崩潰邊緣;

表面上看,南宋的財政收入在增長。下圖反應的僅僅是南宋的錢幣收入,可以窺視出大致的趨勢:

(圖片來自包偉民:《南宋地方財政史》,第90頁;)

但這種增長絕不是什麼好兆頭,其推動因素不是經濟的增長,而是來自開支的壓力,以及對於地方的壓榨。下圖僅包含兩宋的一項開支,即在京師的吏與兵的日常工資:

(來自包偉民:《南宋地方財政史》,第87頁)

南宋的總支出大體因收入而變,即時人所謂「支數僅亦相當」。以下是淳熙年中(大概1180年)的數據:

(汪聖鐸,第693頁,但這是一個粗略的狀況,許多收支都未包括在內。)

中央財政之所以還可以維持自身的基本收支,完全依靠對於地方的不斷深入地壓榨。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財政就陷入了困境。就負責大區塊的轉運司而言,這種狀況已經很明顯了:

(包偉民:《南宋地方財政史》。)

轉運司要解決自己的虧空,只能把壓力轉嫁到下屬的州的身上,而州只能再把稅額攤牌到縣的頭上。個中過程,包偉民老師書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就不再展開了。

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總體性的觀察:

在蒙軍攻滅大理之後,四川、桂州、廣西乃至湖南都有可能暴露在敵軍面前;而其機動部隊本來就可以對湖北、淮北緣邊予以騷擾,勢必將嚴重地破壞南宋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同時,由於中央地方財政均以處於極限狀態,宋廷面臨著空前的財政危機。而在這樣的狀況下,還需要投入新的戰鬥力量,以應對來自西南後方的新的軍事威脅。這是宋廷所面臨的根本性挑戰。

打一個比方:

譬如「羅馬全面戰爭」的mod,蒙古全面戰爭。南宋這個政權,幾乎所有的城都在實行極高稅收,絕大部分統治區出於藍臉狀態,一些已經進入紅臉模式隨時可能發動暴動。即便如此,財政只能做到勉強收支平衡。一支又一支軍隊,戰鬥力不高維持費用卻很高,駐紮在北線,依靠大量城塞勉強防守。然而這個時候,突然一支敵軍出現在自己的側後方……這是什麼狀況……有一種中盤崩潰的感覺?大致感受下吧……

再這樣依靠下,只有依靠官員群體奮起了吧?這些自幼苦讀勵志報國的士人,靠他們的精神力量?這實在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3)南宋科舉與文官政治的內在困境;

南宋大概一共有五萬一千人及第。這些人可以說是相當幸運了。但其實對於其中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他們的悲情的一生的開始。王瑞來老師寫道:

此外,即使是這五、六萬幸運兒在金榜題名後的命運,也並非個個都是風光無限。大量通過千分之一高倍率的激烈競爭及第者,在此後的仕途上遭遇到更為激烈的新一輪升遷競爭。特別是在南宋,員多闕少日漸嚴峻。儘管南宋政府保證了科舉取士的正常進行,卻不得不在選調的葫蘆口死死卡住。在政界缺乏背景的普通及第者儘管可以成為低級官僚,由於制度上和人際關係上的因素,卻幾乎無法掙脫出通向成為中高級官僚的瓶頸。科舉難,改官難,嚴酷的現實讓對仕途絕望的士人與主流政治產生疏離,導致士人流向多元化。

葫蘆是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考中了進士,只是進入下層文官的行列,進入了葫蘆下端的這個囊里。要進入中高級文官的行列,真正為國家貢獻力量,還需要通過中間的一個瓶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一生都沒有辦法穿過去。因為這個過程中主要看當事人是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所謂靠山,所謂有沒有人撈你一把。這會形成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簡單說是派系。

這裡的所謂派系其實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路。比如,一個小青年在進士及第的那一刻就知道如果在政治上想要有作為,就需要有人罩著。等到有一天他成功了也會繼續罩著新的小青年。這樣,一個派系就生生不息了。由此會產生兩種更加深遠的影響:首先,有能力的年輕人要脫穎而出便更加困難。派系是一種人際關係網路,總有人更擅長經營人際,其他方面的能力則有所不足。他們首先會脫穎而出。由於核心的位置非常有限,他們的存在就已經排斥了一些其他人了。又由於他們所引領的那種風氣,也會使一些有能力的個人選擇其他的生存道路,比如經營地方產業、公共福利,而與主流政治疏遠。這對於國家而言則是另一種損失。更為重要的是,決策者很有可能會把本派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得帝國的決策能力大大下降。我們非常容易想像這樣的場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的實際決策者為了打壓異己,錯過了布防的最佳時機,甚至,對於不服從自己的某城某軍,放任其被蒙元輕易摧毀。

如果文官是靠不住的,只能依靠武人了。哎,這實在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4)職官體制、政治文化與基層武人中的信任危機。

我實在是寫不動了。
之後的部分,嗯,發現有人轉載我就不寫了。沒有的話我繼續碼一點……


被邀請過來吐槽排名第一的答案,呵呵~
(補充一下為這位答主科普後的感想——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 ̄Д  ̄)┍)

首先亮清自己的觀點,南宋要擋住空前強大的蒙古,就是維持現行戰略,然後趁蒙古分裂內亂時求個劃江而治。至於這種能對峙局面維持多久,屬於建立在架空上的架空,就不是你我能夠想像的了
具體的決策錯誤,例如賈似道應該親自出督襄樊、不應重用呂文德守襄等等,反倒都是其次的。

【吐槽開始】

外交上做到忍字頭上一把刀,跟金國拋棄前嫌,結成兄弟一般的盟友。金國就算腦殘手癢打過來,也要一忍再忍,再忍三忍,堅決保留金國的軍事實力,讓他們跟蒙古人死磕。

——宋金之間可能「結成兄弟一般的盟友」嗎?這個腦洞的基礎是不了解金國滅亡前是怎麼做死的。
蒙古西征後,留給金國一個修養的緩衝期。但當時金國上下腦洞大開,決定「取償於宋"——換句話說,知道蒙古打不過,那就靠侵宋延命吧~
然後金宋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南宋最後擋住了金國的入侵,金國僅有的兵力也損失巨大,史稱「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盡喪」。
如果按照答主的第一計行事,會有這樣的情況:金國確實延命了,但是放棄跟蒙古死磕,直接把南宋滅了。

一路使者由東南沿海阿拉伯商人組團,跑到埃及,這不是剛剛馬穆魯克軍把蒙古遠征軍打得全軍覆沒么,趕快利用阿拉伯人兄弟一般的感情,打包僱傭過來。缺錢沒關係,把福建廣東都封給埃及蘇丹作報酬。埃及蘇丹可以完全掌控海上絲綢之路,悶聲發大財,而南宋有了阿拉伯封臣,面子上也風光,也為以後的領土要求打下伏筆,雙方合作共贏。

——這一計的錯誤有兩個 ,一是分不清大元政權與四大汗國的關係,是以為馬穆魯克是蒙古騎兵的天敵。


在埃及戰敗的蒙古人是什麼?——是旭烈兀伊兒汗國勢力的一支偏師,而旭烈兀是四大汗國的一支,四大汗國則是從統一蒙古分裂出來的西征各大王公的勢力。說這個為偏師的偏師,並不過分。
馬穆魯克為什麼擊敗了蒙古偏師?——因為開戰前,蒙哥汗死在了釣魚城,旭烈兀率領西征主力回師奪位。雙方總兵力大致相當,1萬多人,但蒙古方只有數千蒙古騎兵,其他絕大多數是當地的偽軍。
老實說,這點規模的戰鬥,真不夠宋蒙戰場看的

一路使者由刺客組團,跑到波斯,把那裡會製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匠統統刺殺,把會操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程師統統刺殺。然後找到阿薩辛總部,遞個帖子,拜個碼頭,表明自己南宋分會的身份,然後大家一起行動,把中東地區所有能製造投石機的工匠都幹掉,延緩回回炮這個大殺器出現在襄陽的時間

——波斯工匠冤啊,蒙古人明明是從中亞回回人那裡得到拋石機技術的

一路使者由工匠組團,跑到克羅埃西亞,觀摩一下匈牙利國王躲藏的小堡壘,看看為什麼屁大的小堡壘蒙古大軍就是攻不下。順便到中西歐逛一圈,學習西方先進築城技術,回來趕緊改造襄陽城。

——有這功夫還不如跑去朝鮮學習,為什麼沒有被元寇攻陷?
啥?你說宇宙第一大國是鼻屎國家,蒙古根本看不上?代表金將軍將你犬決!

一路使者由嘴炮手組團,跑到日本去遊說幕府:如果我們滅亡了你們一定哭死,還要編幾句順口溜擠兌我們子孫,與其這樣嘴賤瞎編排,還不如派點人幫幫老大哥。忽悠點很會守城的武士過來。

——買日本武士有附送神風嗎?沒有?你說個毛啊?
一個常識,宋元之際日本的戰爭水準極低,野戰流行的是「一騎討」,壓根沒有面對集團作戰的經驗。北宋時一群有組織的女真海盜登陸九州,日本武士大為驚詫「納尼?打仗還能分成刀兵槍兵盾兵弓箭兵?納尼?打仗不亂糟糟上前沖,還能編成小隊大隊?」
至於說「很會守城」,鎌倉時代早期的日本武士對守城的理解大致停留在三隻小豬中老大老二的層次,就是圍繞草房子木房子怎麼抵禦大灰狼,你請他們過來,還不如談談怎麼從甘比亞借兵反攻大陸呢~
======================================================================
答主@jo jo 的反擊——

艾因賈魯蒙古聯軍有25000人,馬穆魯克聯軍只有12000人,蒙古軍是馬穆魯克軍的兩倍多,啥叫差不多啊?蒙古聯軍只有幾千蒙古人,馬穆魯克聯軍里最多也只有幾千馬穆魯克奴兵這個也是常識了。蒙古建立不同的汗國,不代表他們軍隊的戰術就馬上分家了,這個也是常識。蒙古是偏師,忽都斯也是阿拉伯世界的偏師,這也是常識了。這麼多常識都不知道,╮(╯▽╰)╭,尷尬。

首先明確地說,百度百科害死人~

馬穆魯克聯軍12000是蒙古方面史料的記載,那麼同樣蒙古方面史料對蒙軍的記載是多少呢?

所以有的人乾脆認為蒙古軍只有幾千人。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僕從軍的情況,一萬多人是可以接受的假設。

那麼,蒙古人25000的記載是從哪裡來的呢?——十九世紀英國人霍渥斯的作品History of the Mongols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蒙古人兵力為「兩個萬人隊」,確實可以推出25000;但是關於馬穆魯克的兵力,這位老爺的記載是120000——12萬!

那麼問題來了,你確定要繼續跟我提蒙古人25000人?那麼,咱們就要談談蒙古如何在5倍於己的馬穆魯克包圍中力戰不敵了~
====================================================================
@jo jo 繼續反擊——

呵呵,12萬在西方軍事學上已經公認是翻譯的錯誤,還拿出來繼續嚼。

沒錯,你所謂「蒙古人25000」的來源,就是出自這部有翻譯錯誤的近代譯著。剛才自己還嚼的興高采烈,這就忘了?
其實,我不認為你有心故意選擇性摘選史料,只不過是隨便百度了一個結果。而偏偏這個結果,是有人刻意選擇了對馬穆魯克兵力最小化+蒙古兵力最大化的兩種不同史料,加以糅合的結果。
而對裁剪過的史料,沒有起碼的辨析能力,這是你的硬傷

回回是中原人泛指中亞一帶的人,波斯人就是回回的一部分,這麼簡單的常識都不知道?太讓人驚訝了╮(╯▽╰)╭。亦思馬因就是波斯人這也是常識,不知道?尷尬。

又是百度的錯~
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來,告訴我們,旭烈是波斯境內哪個地方啊?

蒙朝中聯軍和日本軍在陸地上打了那麼久,日軍憑藉石牆以少打多,十來萬蒙朝中聯軍始終無法突破,最後才有神風的。這是常識中的常識,你也不知道?尷尬。╮(╯▽╰)╭

建在岸邊阻礙登陸的石牆,還能做「守城」解,大開眼界~

日本人沒見過大軍呢?

這個更簡單了,上史料——
「四月二十五日,賊合戰每人持盾,前陣者持鉾,次陣持大刀,再次陣弓箭者,箭長一尺余許,射力大猛。各人手持盾,最前列鉾隊,最後列弓矢隊,一陣約計二十隊編成。」
雖然面對的不過是女真海盜,但這樣的分兵種集團作戰,在當時的日本是引以為奇談的
=====================================================================
@jo jo 繼續繼續反擊~

你永遠守不住自己的論點的,你還真以為這個石牆是建在海邊防波的?幾萬日本官軍加民兵靠破爛的石牆擋住十幾萬蒙朝中聯軍一個月,打得蒙朝中聯軍損失慘重,注意!是陸戰。破石牆都守得住,高大的城牆反而守不住?

繼在艾因賈魯特戰役中誇大蒙古軍兵力之後,文永之役中蒙軍數量又被誇大也不足為奇了

首先,蒙軍第二次征日,分為兩支軍隊——
東路軍從朝鮮出海,攻佔對馬、壹岐後試圖從博多灣登陸,兵力4萬。
江南軍從江南出海,直指平戶島,兵力10萬。
《高麗史?卷二十九》「茶丘忻都率蒙麗漢四萬軍發合浦、范文虎率蠻軍十萬發江南」

本位面的歷史如下——
5月3日, 東路軍從朝鮮出海
5月26日,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兩島
6月6日, 東路軍試圖從博多灣登陸九州,因為日軍所築石牆,找不到合適的登陸場;當日攻佔博多灣上的小島志賀島,停泊船隻
6月8日, 日軍爭奪志賀島,雙方爆發戰鬥;次日東路軍撤出志賀島。
6月9日, 東路軍返回壹岐島等待江南軍合兵
6月中旬,江南軍出海,目標平戶島
7月2日, 日軍糾集數萬大軍,登陸壹岐島,對東路軍發動總攻擊
7月初, 東路軍放棄壹岐島,試圖與江南軍回合
7月中旬,東路軍與江南軍回合在平戶島
7月30日,蒙古軍遭遇颱風

因此,得出了與 @jo jo 所說,截然不同的幾個結論——
1、石牆只起到了阻礙登陸的作用,日軍依靠石牆抵抗的戰鬥幾乎沒有發生
2、志賀、壹岐島兩次較大的戰鬥,日軍是進攻方,蒙軍是防守方
3、參與陸戰的蒙軍,始終只有4萬東路軍,而10萬江南軍還沒參戰,直接就遇上颱風了

這個人的水平大致如此~ ┑( ̄Д  ̄)┍

負責任發個言,會死嗎?


南宋抵禦蒙古入侵不難,難的是要做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其實說起來這是個戰略決策的問題。

抵禦蒙古入侵,目的如何?

你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才是核心的問題所在,任何戰略決策都有目的,沒有目的的決策是不成立的,因為目的決定了手段。

如果僅僅是說,在忽必烈確定了其統治地位之後發動的南征中,南宋政權如何保持其政治上的獨立性。

那麼這個問題很簡單,清洗~

賈似道是個弱勢總理,以外藩的身份挾軍功入中央,但其政治基礎並不穩固,權力基很大程度上依靠政治聯盟,他的統治集團也不牢固,很難集中國家的力量與蒙元進行戰略競逐。

賈似道在襄樊戰役期間,屢次猶豫不決是否出督漢上,其中有一個根本原因,他忌憚自己一旦以宰臣出督軍事,則有魏了翁之前例(宰執出督,彈劾不得自辯,需主動辭職等待裁決,這是一個政治遊戲規則)。

事實上,襄樊陷落之後,鄂州又陷,賈似道不得已出督江上,後兵敗丁家洲,於是吩咐殿帥韓震(韓震者,蜀將韓宣之子,為賈似道腹心)以避難事,「又手批諭殿帥韓震,命之促三宮渡海」。

但是後來韓震被朝中大臣們誘引至殿中,以錘擊腦打死,死前還說「相公不當為此」,之後就是大臣們罷黜了賈似道。

由此可見,賈似道之前在襄樊戰役中首鼠兩端,既想加強前線軍事力量的整合和管理,又不敢輕率的親自出督,這種猶豫是其來有自的。

所以,要統一朝廷中的意志,貫徹堅決的抵抗的意志,賈似道必須首先進行清洗,而且是大規模的清洗。就如同紹興十年要統一朝廷中的意志,貫徹堅決的投降的意志一樣,不來一次大清洗,是辦不到的!


在軍事上沒有長久抵抗的可能性,南邊打不過北邊,何況最北邊打最南邊。騎兵快速機動和色目人的攻城戰術與工具,怎麼看這硬打硬扛都拼不過。
我們不要用什麼上帝視角和事後全知來設想這事,咱站在當時人的視角和知識上看問題才比較實際。所以聯合馬木魯克汗什麼的,我也要醉了。
我們基於實際的SWOT分析,宋蒙之間還是有可拼之處的,只是不要把格局做小,不要把視野放窄。
首先我們看蒙古的優勢:
1.大規模的機動性和攻擊力都很強的騎兵部隊。滅金後其步兵部隊的戰鬥力也很強大。
2.廣闊的戰略腹地和經濟支撐,近乎無窮的後勤兵源支持。
3.軍事技術的先進性。鐵制兵器,火器,攻城器械……等都全面或部分地強於宋。
4.軍事貴族統治集團內部足夠穩定並且具有優良的軍事素質。
其他的就不說了。總之蒙古就是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集大成者,而且還有農耕民族的後勤與戰術支持。
我們再看一下蒙古的劣勢:
1.離開了騎兵的機動性就缺乏戰鬥力。
2.水面上就不行了。
3.內部統治不太穩定,軍事高壓統治不能持久啊!自古如此。
4.蒙古人的文明程度不高,文化上很容易被高級文化征服。
其次我們看下南宋的優勢:
1.南宋有優勢嗎?有。南宋水軍還是可以一戰的,如果著力發展之更有實力。
2.南宋的海上貿易比較強大,東洋到日本,西洋到阿拉伯,南到整個東南亞都有溝通。在國力上的支撐也是足夠的。
3.南宋有民族團結和文化統一的優勢。
南宋方面的劣勢就是蒙古的優勢方面。

綜上,我們理智的分析下發現以步軍打騎兵,打不起。以江南片隅對整個亞歐大陸,耗不起。以城防戰對運動戰,戰不起。 在適宜騎兵機動做戰的陸地上真心玩不起。即使有大江南嶺的存在,在北方漢人和色目人的支持下也無可阻擋。如果硬拼國力人力消耗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避免步兵打騎兵,守城與人死磕,硬打消耗戰。
歷史都是有必然性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蒙並宋沒有什麼意外可能。題主問說如何抵禦?其實備註里說的如何存活才是更實際的。
在所有的戰爭中都要以己之強攻敵之弱,讓戰爭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設定打才有可能勝。宋之強在海,蒙之弱也在海,那還是在海上玩比較合適,所以要存活還是要向海外突破。
我們在宋時就已經知道有台灣,琉球,呂宋,瓜哇,渤泥,婆羅,馬六甲……的存在。當蒙宋初戰時,就應該備著一手。從金滅到宋滅有三四十年時間。宋可以有數年時間來發展海外基地,有足夠的時間來經營一塊地方。比較實際的是佔領和發展台灣並外居呂宋琉球以為掩護。即便在宋廷失去大陸後也可以延續族血皇脈,文明之光,確實有存活之義。當然台灣離大陸近,及忽必烈鼎盛之時未必安全,故像我們委員長一樣,也應在呂宋南洋留下備份的備份,實民以拓荒,布文明於野蠻。比及安南,緬甸,海洋之上沒有本地有力政權的阻擋和強勢民族的競爭,埴民與發展還是低成本的。
在當時的視野下,這樣做主要的障礙就是安土重遷的傳統。如果是整個南宋統治集團和文官政府能把能跑多遠就跑多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的策略執行到底,有高宗在前,就要有海外之備。
就這樣是不是符合題主的想法呢?


說實話,無論如何也打不過,蒙古當時的科技,戰術,領導人能力,甚至後期的水軍,都遠勝南宋。如果說機會的話,唯有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汗的四年中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修築城防。不過延命而已。除非岳飛轉世,否則的話,南宋做的已經很好了。


聯金抗蒙是最後的機會,等金被滅了,南宋也就沒機會了。

宋朝皇帝一貫善於作死,在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向是選擇作大死的玩法繼續玩下去。


第一次,聯金滅遼,後被金滅。

第二次,眼看燕雲可復,居然把岳飛召回去,最後居然還給殺了。大好的反擊機會啊!!!

第三次,聯蒙滅金,後被蒙滅。


哪怕作對一次,國祚也會大大不同了。


宋朝皇帝各個號稱文藝青年,看來不怎麼讀史書的,如果多讀幾遍《三國志》就應該知道,弱弱聯盟才能撐得久。多看看秦如何滅六國就知道,強弱聯盟死得快。

如果討論宋在金滅以後如何能夠獨立抵抗蒙,只要回看三百年就知道,沒有希望。以遼,金的實力,遠不如蒙,宋居然可以割地賠款幾百年,從來不曾大舉反攻(除了岳飛),就知道宋朝的皇帝真沒這個能力。


之所以沒有被遼,金滅,除了遼,金本身實力有限,還包括遼,金內部本身的腐敗(就是貪財了),那些遼金貴族,拿著宋的賠款,可以過得很舒坦了,因此也可以保證暫時的和平。


但是大宋的終結者,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對手。人家見過大世面,不在乎小錢,與其要賠款,不如拿下整個大宋更加划算。而且成吉思汗的兒子和大將們各個驍勇善戰,都是靠軍功來拿封地的,哪有放著打大宋這麼大的軍功不搶的。可以看到打宋的時候,蒙的各個方面軍都是非常拚命的,蒙哥都把命給賠掉了。


因此,到了宋獨立面對蒙的時候,滅國已不可避免。


駱駝騎兵和槍兵克蒙古騎射手。


阻止丘處機去牛家村


最好的辦法是-----經營南海,甚至是封建南海,在5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依靠南宋強大的海軍,以經商為餉,以北方失地難民之眾,開拓南海,並建立封建諸侯或直屬殖民地。靠大量掠奪的南海財富支持北方防線硬頂死熬,熬垮異族。
歷史上南方政權如果丟失蜀地,沒有哪個是可以安穩的。
但是南宋也並非沒有辦法,依靠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與海上絲路的繁盛,經營南海,
打通注攆三佛齊的貿易隔離,甩掉了中間商後,南宋海上貿易的利潤將更大,除了能夠解決南宋的財政困難問題,還可以接納大量因北方戰爭導致的失地難民問題,甚至主導漢人的民心所向,新開發的南海勢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北方生活在異族統治水深火熱中的漢人,無論是被異族作為奴隸出賣,還是自家出逃,都會削弱北方政權的實力。
從歷史軌跡看,北方的蠻族政權是不能長久的,如果能夠和南北朝時期那樣,
熬到北方蠻族政權的衰落,即使大量國土淪陷,但是只要漢人正統旗幟不倒,未始不會有機會匡扶天下,要知道南北朝時的晉、宋、梁都是非常有機會收復失地的,可惜......


回復 jo jo :你對日本評價太高。第一當時日本幕府名存實亡,是外戚北條執政跟探題在指揮九州四國武士,基本是一盤散沙。
第二日本陸戰是敗勢。有流傳下來的屏風為證據。當時沒有攝像機,為了向執政報功一般請見證,有錢的請畫師記錄下自己在戰場的英姿,突入敵陣的名次---就是日語所謂一番乘的。可以想這樣的軍隊多麼落後混搭與奇葩。所以打起來也就是日本的頑強與蒙古軍隊不在平地可以說僥倖。不然一個衝擊日本軍隊估計也完了。根據記錄日本完全處於下風。蒙古人的火器弓箭戰術馬術無一不是物資貧乏的日本人沒有想到的。因此完全處於下風與混亂。但范文虎乃南宋降將不敢登陸。不是颱風,日本這樣重視個人武勇,完全靠恩賞郎黨(同族家丁)維持的鬆散編製,即使面對范文虎這樣的弱將與降兵,依然凶多吉少。
第三,日本守城戰術在這個年代之後。最早的千早城是由楠木正成搞的。而楠木正成是滅亡鎌倉幕府與北條執政的功臣。當時北條執政下的武士是完全不懂城---確切的說是兵寨的重要性的。而中國南宋的那樣用石頭與土夯實的大城在日本要等幾百年才出現。那已經到足利幕府時候了。
第四,雖然蒙古因為颱風損失慘重。但丟個十幾萬人幾百條船對於蒙古九牛一毛。范文虎無病無災富貴終老。鎌倉執政沒花什麼代價逃過一劫。但蒙古來襲依然被史學界認為是鎌倉執政滅亡主因之一。因為打的是防禦戰,又修築石堤,徭役兵役的花費使得盡忠的日本武士破產。武士們認為是他們奮戰的結果,而執政認為是自己把錢投給寺廟,祈禱有效果才兩次降下神風----當然我個人覺得要是神風晚一點,執政的日子會好過很多。因為蒙古人會報銷大量的日本武士。執政因此不願也無力恩賞,北條執政憂慮成疾英年早逝,剩下的更無法維持因此激起霜月騷動。結果大量武士淪落為盜匪,打劫執政的稅收。楠木正成就是這樣的野武士,最後敲響了北條執政與鎌倉幕府的喪鐘。一個執政靠最小的代價贏了兩次亡國之戰卻因此崩潰,只能說日本統治極為脆弱,而且利益關係赤裸裸,所以個人覺得賈公似道輸光了才死,真值。
總之,日本贏得很偶然靠天數,即使如此代價也很大。不過這地方就算蒙古人打下來也會陷入無限的一揆中,除非全屠了。這樣的生態與勝利從條件到結果都難以複製。請日本武士那群窮瘋了連本國老大都不認了的豺狼來對付蒙古人,真不是什麼好主意。日本武士要是打死了還好說,打不死那就好看了。
絕對因為恩賞而翻臉,就算中立也是倭寇提前幾百年橫行沿海。


南宋的防禦不可能抵禦住全盛時期蒙古的入侵。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先來分析蒙古軍隊戰鬥力來自哪裡:

1,蒙古草原騎兵。(但是持久的後勤供應不足)

2,華北平原的步兵。(步兵、糧食供應)。慚愧,滅南宋的元軍首領是真定人,是我們天下第一庄的。

3,金、南宋、中亞地區技術支持,你沒瞎眼,南宋和元一起攻打金朝,給過蒙元技術支持。

而北方到南方是有兩道放線的:

1,一防線,上圖黑色圓圈,邊關要塞圈。農牧分界線地區。

2,北方平原無險可守。

3,二防線,秦嶺淮河一線,南北關隘要塞區。水旱田分界區。

4,南方地形單元支離破碎,難以形成合力,戰時經常被動挨打。

5,再往南出了長江流域基本別想返攻回來。

歷史上中原混亂:

1,正面突破黑色關隘區,直取北方的北方民族政權不少。

2,正面突破黑色關隘區,直取全國的北方民族政權只有元清。

歷史上中原穩定:

正面突破黑色關隘區,直取北方的北方民族政權根本沒有。

正面突破黑色關隘區,直取全國的北方民族政權根本沒有。

蒙古騎兵戰鬥力不變的話,在蒙元佔領北方情況下,南宋只能被動挨,一旦在蒙元找到缺口,大迂迴戰略下,滅亡只是遲早的事。

所以,要想不被滅亡:

1,只能不斷進攻,直到收復北方,才能不被滅亡。

2,沒有缺口,使其找不到缺點。

…………………………………………………………………………………………………………

第一種方法:不斷進攻。

方法:

1,廢除科舉,施行軍功授爵制。科舉是發展經濟之舉,不是戰爭手段,亂世用兵家。

2,施行戰時經濟,全國所有經濟活動圍繞軍事作戰,大搞義務兵役。

3,實行人民戰爭策略,提倡全國依照山勢修建民用堡壘,

4,進行宗教化聖戰思想教育,使得人民不畏死。

5,允許地主鄉紳組建民眾性武裝,鑄造兵器。

6,與北方草原民族作戰主要依靠騎兵。

戰役部署:

1,秦嶺西路,襄樊中路,江蘇東路。分三路不間斷北伐。

2,西路出秦嶺,以收復易守難攻的關中為主要目標,全力進攻關中地區,主要是潼關。

3,中路出襄樊,步步為營,遇到敵人主攻就採取守勢,吸引火力,配合攻取潼關。

4,大別山和合肥地區派出小規模步兵、騎兵進行佯攻,採取守勢吸引火力,配合襄樊行動。

5,東路沿海地區採用海陸並進措施,以騎兵和海軍為主力,對山東地區進行戰略進攻,牽制敵軍主力。

6,若敵人主力採取不顧山東,只顧陝西,則以山東方向為主力,收復潼關以西,黃河以南地區。

如果能達到這種地步,就繼續大力發展騎兵,步兵進軍山西,騎兵進攻河北,進行長期消耗作戰。

作戰關鍵是:

1,南宋處處民眾自發修築的城池和預警系統,進行堅壁清野,不給越過據點進攻的元軍物資補給,並可以發動各地的地主武裝,將小規模入侵的軍隊包圍殲滅,大規模入侵進行牽制、消耗。

2,南宋專註訓練並保有幾隻強大的騎兵隊伍。在淮河以北地區進行戰略牽制。

3,南宋方面要有強大的重裝步兵出襄樊。步步為營,進行戰略壓制,逼元軍步兵與其在西部平原與山地交界地區進行攻堅戰,消耗其步兵與騎兵力量。

4,建造強大的海軍,用以登陸北方各地沿海,進行騷擾。

5,蒙元入侵時封閉邊關,禁絕貿易,使對方意識到作戰就沒有貿易;戰時間歇進行互市,除了戰略物資外,均可買賣腐蝕蒙元士兵作戰意志;不斷派出商隊攜帶大量物資對蒙元貴族進行收買,收集情報。

6,對新開拓的中原以外地區封藩王,拱衛中原。

7,貴州、兩廣對四川進行戰略支援。

草原民族佔據農耕地區,遲早會被分化瓦解,只要守得住,訓練的出騎兵,遲早可以返攻回去。

…………………………………………………………………………………………………

第二種方法:守勢反擊。

1,全國總動員,興團練,廣積糧,高築牆,大修兵器,實行戰時經濟。

2,興武舉,限制科舉,宣傳民族主義,

3,大力發展火器,剋制蒙古攻城器械,組建火器軍隊。

4,訓練重裝步兵,剋制敵方騎兵,同時訓練騎兵。

5,大力發展水軍,用水軍進行補給。

戰略部署。

1,在出四川和襄樊,步兵為主,攻擊潼關。

2,在大別山到襄樊一線以築堡壘的方法推進,引誘其攻堅作戰。

3,合肥到山東一線則以步步為營的方式逐步向北進行軍屯堡壘戰,牽製作戰。

4,不斷派出遊騎兵和攜帶物資支援北方反元勢力。

5,進行商業貿易,腐化北方戰鬥意志。

6,對新佔領的地區進行封王,分封諸侯對抗蒙元。

總之:要不停往北堡壘推進,以步兵數量優勢引誘其在各個戰場攻堅,同時用遠程武器破壞其攻城武器。

戰略目的:

1,消耗掉蒙古騎兵。

2,收復陝西到黃河一線。

3,最後統一全國。

楓哥哥的世界觀_新浪博客


南宋嘉定十二年之前,與金國和談,外聯花剌子模,結成統一戰線,共同迎擊蒙古。
馬,花剌子模有。
兵,金國有。
錢,南宋有。
就差一個可比張儀蘇秦的說客,現在鄙人手頭上有幾個穿越的名額,不知道知乎上有沒有朋友願意當此大任,成不世之英名?
現在預定穿越,可以享受富二代或官二代大禮包,還特別贈送一年的意外險喔~


把長江鑿寬,駐萬里江堤擬長城之制,或可拒氈虜於萬一


作者:龍威廉

鏈接:南宋怎樣才能避免滅亡-月光博客

歷史上,南宋是一個商業極為發達的朝代,商業繁榮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海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異常發達,在政治上,南宋也是歷朝最開放的社會,南宋的知識分子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還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從來沒有聽說知識分子因為言論被誅殺的例子,然而這樣一個優秀的朝代,卻被野蠻的蒙古滅亡了。

蒙古入侵南宋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總共歷時長達50多年,遭到無數次挫折和失敗,甚至蒙古大汗也命喪南宋的石炮之下,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強大的金不到30年就滅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則更明顯了,可見南宋的戰鬥實力還是非常強,可惜最終還是沒有辦法避免滅亡。

1279年,南宋的殘餘勢力被蒙古軍隊逼到了廣東崖山一帶,在這裡發生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總計50萬,結果南宋慘敗,海上浮屍10萬,經此一戰,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徹底消滅,陸秀夫帶著年幼的小皇帝投海而亡。

實際上,南宋的滅亡並不是註定的,如果策略得當,南宋完全有另一種方法來避免最終的滅亡。

定都南京

北宋定都開封就有很大的爭議,而南宋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就更是錯上加錯了。

古代國家選擇首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首都需要位於交通樞紐處,這樣既有利於對全國的政治控制,同時又保證對首都的經濟供應,並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適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禦外部的侵略行為,最後首都附近要有一塊能生產糧食的平原,以保證首都糧食供應。

北宋建立之後,定都開封。但趙匡胤經常有遷都的想法,因為開封這地方非常不易於防守,周圍都是大平原,打起仗來四面受敵,因此很多人認為應該遷都到洛陽,最好是選擇有山川之固的長安做為首都才是正解。

冷兵器時代的中國,從軍事防守上看,長安的確是最佳的首都建都地,幾乎四面都是高原,東有黃河天險以及易守難攻的潼關天險(函谷關),東南是武關,西南是大散關,西北是蕭關,內部的關中平原自然條件好,糧食供應充足,長安位於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防守得當的話,外敵根本無法入侵。

圖:長安地形圖

可惜,長安與洛陽在唐安史之亂之後,均遭到了很大破壞,幾成廢墟之地,而開封位於水陸要衝,交通便利,在漕運上則已無黃河天險,大大縮短了與江南的距離,通過汴河運來的漕糧足以維持開封百萬人口的生存以及宋朝的運轉,因此北宋在開封建都也有一定的考慮,可惜開封易攻難守,北宋最終亡國也是因為都城開封被攻破導致。

北宋之後的南宋繼承了前任錯誤的建都理念,與金對峙的南宋本應該選擇建都南京,南京既在富庶地區之內,其地理環境又前據大江,南連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自諸葛亮說「金陵,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以後,歷代帝王更是認為南京是最合適做首都的地方之一,但宋高宗卻躲到更偏安的杭州,這種定都策略顯然已經完全放棄了收復北方領土的考慮。

開發台灣

南宋因為商業發達和富庶,因此並沒有注意到台灣的戰略地位,當時的台灣仍舊欠缺開發,缺少耕地,無論在資源上或是在環境上都並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以及其駐軍作為根據地,這與數百年後鄭成功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之後由於閩南移民屯墾、海盜屯墾以及荷蘭殖民時期的開發等活動,後來的台灣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移民社會和屯田基礎,可以做為南明的根據地。

歷史上南宋之所以往廣東方面撤退而不是選擇台灣,就是因為台灣當時尚未開發,沒有足夠的糧食,而廣東也無險可防,從戰略上看,廣東不可能成為北伐的根據地。

因此,南宋應該在建國之初就加強對於台灣的開發,定期向台灣移民,經過南宋一百多年的移民後,南宋末年台灣應該已經開發的差不多,具備了做為南宋最後根據地的條件。

發展海軍,發展科技

南宋的海軍實際上一直都是很強大的,在南宋後期,應該逐步將海軍遷移到台灣,並建立一些海軍港口,建立起初步的防禦工事。

在海軍的武器發展上,努力發展軍事科技,如有可能,儘早開發出裝有火炮的風帆戰船。

在中國歷史上,火銃問世後發展很快,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朱元璋成功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游牧民族雖然騎兵很厲害,但那是在冷兵器時代,面對火槍火炮,再強悍的游牧民族也只能甘拜下風。

在航海、海軍科技以及軍事科技的投入和發展,對於抵禦蒙古的入侵具有重要意義。

退守台灣

從歷史上看,中國北方蠻夷雖然善於陸戰(主要依靠騎兵),但都不善海戰,包括後來的滿清也是一樣,以日清甲午戰爭為例,日本以較為弱小的海軍完勝裝備精良的大清北洋艦隊就是最好的例證。

和長安一樣,台灣的地形也十分險要,台灣海峽本身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天險,即使在現代,面對強勢海軍進行強行渡海作戰依然是非常冒險的行為。

圖:台灣地形圖

因此,南宋雖然陸戰無法與蒙古軍隊抗衡,但可以從海上撤退到台灣,利用台灣海峽的天險以及海軍的優勢來抵抗蒙古,這方面從後來的一些戰爭可以驗證這個策略。

明末時期,南明就在台灣建立了反清的根據地,雖然因為大漢奸施琅以及鄭明自身的問題使得其最終投降,但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思路。

民國末年,蔣介石採取了同樣的思路,從海上退守台灣,當年解放軍曾經嘗試從海上登錄佔領金門島,結果在金門戰役中全軍覆沒,這也是內戰中解放軍唯一次全軍覆沒戰鬥。金門戰役尚且如此,大規模渡海作戰就更具有極大的風險,一旦失敗,就有可能是全軍覆沒。

南宋的造船術非常先進,海戰絕對強於蒙古,可以預見,南宋海軍會在台灣海峽就將蒙古的艦隊擊潰,即使蒙古人登陸,因為沒有後勤補給,軍隊人數也處於劣勢,打起仗來軍隊只會越打越少,最終的戰鬥結果應該和金門戰役類似,登陸部隊最終全軍覆沒。

蒙古的海軍

蒙古是個內陸國家,不善海戰,對於海軍作戰更是一竅不通。歷史上蒙古皇帝忽必烈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東征侵略日本,蒙古的兩次侵略均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是由於兩次侵略過程中元軍的船隻都遭遇風暴,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補給。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於蒙古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導致朝鮮半島、華南沿海兩地,對於戰事的準備與造軍艦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朝鮮人工匠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最終導致失利。

反攻大陸,恢復中原

蒙古帝國在中國殘暴的統治只持續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朱元璋所推翻,可見蒙古軍隊也並非不可戰勝的。

試想如果當年南宋退守台灣,並繼續發展自身經濟實力,提高科技發展,依靠台灣海峽的天險可以成功抵抗蒙古從海面上的入侵,即使蒙古軍隊登錄台灣,也會因為缺少後援而最終全軍覆沒,那麼幾十年後,相信南宋的科技發展已經達到了不錯的高度,應該擁有先進的火炮戰船以及火槍,這時候從海上反攻大陸完全有可能,想想當年鴉片戰爭中英國僅僅四千火槍兵就把滿清打的滿地找牙,如果南宋能夠倖存下來,並大力發展科技和經濟,那麼依靠火炮戰船的機動性以及火槍兵強大的火力,一定可以在朱元璋之前成功地反攻大陸,並將蒙古人趕出中國,恢復中原,從而改寫歷史。


割地賠款,俯首稱臣。拿蒙古當爹都行。

反正以前也不是沒幹過。

然後劃江而治,權當附庸。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鑒於蒙古人在軍事上的強勢和南宋後期經濟疲軟,能想點辦法的也就外交和科技了。

外交上做到忍字頭上一把刀,跟金國拋棄前嫌,結成兄弟一般的盟友。金國就算腦殘手癢打過來,也要一忍再忍,再忍三忍,堅決保留金國的軍事實力,讓他們跟蒙古人死磕。

趁金國和蒙古人死磕的時候,趕快派出小分隊西天取經。

一路使者由東南沿海阿拉伯商人組團,跑到埃及,這不是剛剛馬穆魯克軍把蒙古遠征軍打得全軍覆沒么,趕快利用阿拉伯人兄弟一般的感情,打包僱傭過來。缺錢沒關係,把福建廣東都封給埃及蘇丹作報酬。埃及蘇丹可以完全掌控海上絲綢之路,悶聲發大財,而南宋有了阿拉伯封臣,面子上也風光,也為以後的領土要求打下伏筆,雙方合作共贏。

一路使者由刺客組團,跑到波斯,把那裡會製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匠統統刺殺,把會操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程師統統刺殺。然後找到阿薩辛總部,遞個帖子,拜個碼頭,表明自己南宋分會的身份,然後大家一起行動,把中東地區所有能製造投石機的工匠都幹掉,延緩回回炮這個大殺器出現在襄陽的時間。

一路使者由工匠組團,跑到克羅埃西亞,觀摩一下匈牙利國王躲藏的小堡壘,看看為什麼屁大的小堡壘蒙古大軍就是攻不下。順便到中西歐逛一圈,學習西方先進築城技術,回來趕緊改造襄陽城。

一路使者由嘴炮手組團,跑到日本去遊說幕府:如果我們滅亡了你們一定哭死,還要編幾句順口溜擠兌我們子孫,與其這樣嘴賤瞎編排,還不如派點人幫幫老大哥。忽悠點很會守城的武士過來。

等到蒙古人自相殘殺完,把金國滅完,一路殺到襄陽城下,等待他們的是塔樓林立的大號襄陽城堡,城上站滿了本土的強弩手,哇哇亂叫的日本武士,城外埋伏了馬穆魯克重騎兵。

蒙古人沒有回回炮,只能人肉爬城。先被弓弩手射成糖葫蘆,剩下爬上城的被日本武士切西瓜,等到蒙古人傷亡慘重,軍心渙散時,馬穆魯克衝出來,瞬間把蒙古人包了餃子。蒙古大汗急火攻心,剛要御駕親征,穩定軍心時,突然腦後一個陰測測的聲音說到:萬物皆虛,萬物皆允。然後脖子一涼,被刺客會的導師抹了脖子。

話說蒙古軍被全殲於襄陽城下後,南宋軍大舉北伐,中央軍地方軍僱傭軍第五縱隊一擁而上,直搗哈拉和林,收復全中國,歷史為之改變。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感受到這段新的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巨變:

教科書上沒有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大宋綿延800年,最後君主立憲,改國號為民國。

我們去杭州遊玩的時候,在西湖可以看到岳王廟和蘇丹廟隔岸相望,導遊們述說著兩位傳奇性愛國將領的故事。

襄陽城堡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景點,全世界的遊客來到此地,體驗了浪漫和宏偉結合的美妙感受。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千里迢迢趕到這裡舉辦世紀婚禮。而新天鵝堡由於無人光顧無錢修繕而被迫關門。

廣東早在500年前就改革開放,廣州成為了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南方出現了大量中國和阿拉伯的混血兒,網上的地域攻擊帖再也不能說南方人又黑又矮了。

有了阿拉伯兄弟的關係,中國人擠掉印度人,成為迪拜頭號打工仔。

中國代表團在聯大義正辭嚴地抗議以色列野蠻的侵略行徑,表明了西奈半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於我嘛,上網的時候終於不用看到崖山之後無中華這種奇葩言論了。

-----------------

好吧,本來是純搞笑來的,但是很多人一定要嚴肅地反駁我。


也行,不過要嚴肅地吐槽開玩笑的人,那你至少知識要比開玩笑的人要豐富點吧。我雖然吐槽,但常識點都是符合史實的。請嚴肅反駁我的人首先常識不要出問題。比如說 @紅茶魔術貓 :


艾因賈魯蒙古聯軍有25000人,馬穆魯克聯軍只有12000人,蒙古軍是馬穆魯克軍的兩倍多,啥叫差不多啊?說什麼馬穆魯克有12萬人?這個是翻譯過程中誤加了一個零啊,這個也是常識。蒙古聯軍只有幾千蒙古人,馬穆魯克聯軍里最多也只有幾千馬穆魯克奴兵這個也是常識了。蒙古建立不同的汗國,不代表他們軍隊的戰術就馬上分家了,這個也是常識。蒙古是偏師,忽都斯也是阿拉伯世界的偏師,這也是常識了。╮(╯▽╰)╭


回回是中原人泛指中亞一帶的人,波斯人就是回回的一部分,這麼簡單的常識都不知道?太讓人驚訝了,搞回回炮的亦思馬因就是波斯人這也是常識。就好比我說蘇格拉底是希臘人,他說不對,蘇格拉底是歐洲人,汗╮(╯▽╰)╭


蒙朝中聯軍和日本軍在陸地上打了那麼久,日軍憑藉石牆以少打多,十來萬蒙朝中聯軍始終無法突破,最後才有神風的。這是常識中的常識。說一百遍日本人不懂戰術都沒用,擋住蒙古聯軍一個月,打得蒙古聯軍傷亡慘重的事實就在那裡。當然啦,有某種奇特的觀點認為守得住簡陋的石牆的軍隊卻守不住更高大堅固的城牆,這個…我也沒有辦法了。╮(╯▽╰)╭


所以說,要嚴肅認真,請看完書確定自己的常識夠了再來認真:)?

-------------------

某人 @紅茶魔術貓一開始的論點是日軍的戰鬥水準極低,沒有見過大市面。所以呢,他要拿出的論據是日本軍戰鬥力極低的論據,他現在拿出來的論據都是日軍在陸上很能打,把蒙古軍打回船上的例子,蒙古人到底算不算市面?呵呵,論點論據又是自相矛盾。


我的論點當然是認為他錯的,這種「宋元之際日本的戰爭水準極低,壓根沒有面對集團作戰的經驗」這種說法是錯的,日軍的水準一點都不低,事實面對大規模的陸軍抗得住。


然後我最開始的原話呢是:「日軍憑藉石牆以少打多,十來萬蒙朝中聯軍始終無法突破,最後才有神風的。」我說的是無法突破,請問石牆阻礙登陸算不算憑藉石牆,讓蒙古軍無法突破?這位朋友一路貼論據,都是來證明我的論點,笑,還是找點證明日軍水準極低的論據吧。


當然了,他的論點是一路漂移的,從他的日軍很差,沒見過市面-到我的反駁日軍不差,跟蒙古軍陸戰沒被擊破-到他的納尼?原來還有陸戰,趕快去百度,然後論點轉移到日軍不是防守的,是進攻的,日軍不是站在石牆後防守的。這和他最早的論點有啥關係?偷換概念了而已。


不如大量複製傳播馬瘟……


元滅南宋最直接的原因是什麼?

是哲別那一路西征軍從中東帶回了『回回炮』,一種加強版的投石機,史料記載能打260步。襄陽的護城河才150步寬,南宋野戰打不過,又沒有對抗『回回炮』的武器,只能眼看城破。

要破『回回炮』也很容易,如果穿越南宋,不用組建黨支部,只要看過電影『淮海戰役』,就知道土共用鐵皮桶做的『沒良心炮』,射程260米。製作簡單,就是20斤黑火藥做的炸藥包,通過發射葯投送出去,殺傷力巨大,炸不死人,也能把人震死。把這玩意兒擱在城牆上,就可以學小鋼炮來一句「還有誰」了。

只要稍微知道一下二戰歷史的人,穿越回去破了騎兵都不是事兒。


怒答!當時那麼多仁人志士捨生忘死用生命去求索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豈是你千餘年後在知乎提個問和幾個人探討一下就能得出結論的?


全力開發牛痘技術,宋軍全部種痘。然後天花病人組隊出動,蒙古軍跪舔宋軍痘疤。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都聊了些什麼?
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意被稱為「倭」?

TAG:歷史 | 戰爭 | 宋朝 | 蒙古國家 | 蒙古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