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晉朝的歷史?


晉代歷史就這幾個重要節點:

1、宗室執掌軍權,高門壟斷選舉,釀成八王之亂。

司馬氏篡曹魏之皇位,很大程度上是曹魏的宗室勢力薄弱。所以司馬炎在建立晉朝後,採取司馬氏宗親重兵出鎮重要城市,裁撤地方州郡兵剝奪地方政府軍權的舉措。使得地方軍軍權完全掌握在宗室手中。但有一點要說明,西晉並沒有完全採取分封制,分藩的宗室王公的軍權在於「都督」一職,而不是其藩國兵力。

比如河間王司馬顒,就根本不可能依靠河間封國那點可憐的資源,而是以都督一職出鎮雍州,掌握晉朝的「西北野戰軍」。

比如成都王司馬穎,也不可能大老遠跑去成都,而是以都督一職出鎮冀州,掌握晉朝的「華北野戰軍」。

比如齊王司馬冏,大本營也不在齊國,而是以平東將軍一職出鎮許昌,掌握晉朝的「中原野戰軍」。

上面這三個王,就是八王之亂里兵最多、最凶、也最不屑於用腦子爭權奪利,而是直接用阿兵哥打人海戰術的三大土豪。他們的權力都來源於都督、將軍之位,跟封國並無關係。所以有些人說晉朝分封亡國,實際上是無稽之談。晉朝的亡國,還是因為在軍事上不夠集權而已。

高門壟斷選舉,這個大夥都一清二楚。上品無寒士、下品無高門、高門士族通過「九品中正法」壟斷選舉壟斷選舉輿論,寒門士人升遷及其困難,所以有野心的寒門士人和等級不夠高的次等高門子弟只能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通過合法途徑升遷,那麼就把自己賣身給有野心的司馬氏宗親王公,以圖在政變中獲取功勛打破階級壁壘。導致西晉一朝的人才,紛紛跑進宗親幕府出謀劃策,不是為了安定社稷,而是為了禍亂天下,以圖升遷。

比如河間王司馬顒的謀士李含,是隴西寒門出身,本來抱著秦王司馬柬的大腿一直混得不錯,頂多被高門士族出身的官僚排擠而已,但不幸司馬柬夭折。於是趕緊投靠司馬顒,整天給司馬顒出主意,為了毀掉晉朝不遺餘力。

再比如非常有抱負的民族英雄祖逖,也根本無法以正常途徑升遷,只能寄身長沙王司馬乂的幕府,在永嘉之亂之前,根本看不到他的人生有何希望。

而有野心的司馬氏宗親重兵盤踞要地,有野心的人才無法用正常途徑在朝廷出仕,只能給這些有野心的王爺當狗頭軍師,這樣的王朝,實在恐怖。

於是八王之亂就爆發了。

八王之亂,首先是晉朝的三路地方軍,河間王麾下的「西北軍」、成都王麾下的「華北軍」和齊王麾下的「中原軍」三支最強的地方軍,完全消滅了晉朝的中央軍。

接著,成都王麾下的「華北軍」,日翻了齊王舊部「中原軍」。

再接著,河間王麾下的「西北軍」和東海王請來的鮮卑人,日翻了「華北軍」。

最後,由於河間王優柔寡斷、多疑膽小,被沒啥兵力的東海王司馬越戰勝。東海王司馬越勝利後,晉朝幾乎是沒有一支像樣的正規軍隊了。


2、中央八王之亂,地方叛軍四起。

在中央搞八王之亂的同時,由於晉朝得國不正,選舉又被高門壟斷,連去宗室幕府當狗腿子都不能的其他寒門以及底層屌絲,在如此不穩的國勢前,便紛紛揭竿而起。

西北,氐人齊萬年聯合東羌、匈奴發動起義,被晉朝鎮壓。

西南,政治鬥爭失敗的賈后黨羽趙廞據益州謀反,由於西北戰亂,被曹魏時期強行遷徙西北的四川原住民巴氐人紛紛逃回四川,投靠趙廞叛軍。最終在巴氐人李特兄弟的帶領下,在八王之亂後期,巴氐人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脫離了晉朝統治。

中南,因為西南叛亂的波及,荊州地區出現了杜弢叛軍、張昌叛軍。最終被晉朝鎮壓。

東南,鎮壓張昌之亂的將軍陳敏,在東吳地頭蛇甘卓(甘寧的後代)的慫恿下在東南地區叛亂。最終甘卓出賣了陳敏,東南叛亂暫時平定,但東南地區完全掌握在了東吳各路地頭蛇手中。

華東,天師道大師君(教主)劉伯根(不是劉老根)發動宗教暴動,雖然很快就被平定。但天師道重要人物、出身高門士族的唯恐天下不亂的犯罪分子人格的猛男王彌逃入深山繼續堅持反晉活動,最終王彌在八王之亂後期,晉朝各路正規軍火併消耗殆盡的時候一舉崛起,成為中原地區最厲害的叛軍力量,並在永嘉之亂時第一個攻入洛陽。

華北,山西南部的南匈奴,原本依靠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穎死後打著為司馬穎復仇、匡扶漢朝的旗號,匈奴單于劉淵自稱漢王,後自立為漢朝皇帝,成了反晉盟主。

司馬穎的部下公師藩死後,公師藩的部下、著名黑社會老大汲桑的馬仔——羯人石勒崛起,並迅速和劉淵合流,成為在河北、中原轉戰的一路重要流寇。

就這樣,劉淵以「第四漢朝」的名義,成為反晉盟主,中原的王彌、流竄的石勒都在名義上歸附劉淵。晉朝經過八王之亂後,幾乎沒有正規軍了,流竄的石勒在苦縣殲滅了東海王司馬越拼湊的最後的烏合之眾後,晉朝就真沒兵了。接著劉淵繼承人劉聰的軍隊和王彌的軍隊殺入洛陽,劉聰在攻破依靠盧水胡(匈奴、月氏混血)部落和漢人民兵生存的長安後,西晉滅亡。

嗚呼哀哉,八王之亂前期,齊萬年叛軍接近十萬,一戰而勝,是由於晉朝中外軍實力尚存。結果等八王之亂鬧夠了後,晉朝無兵可用,長安的晉愍帝還得依靠盧水胡人才能生存……

五胡亂華從來不是五胡戰勝了漢人,支持漢人皇帝的最後重要力量其實也還是胡人啊。真正讓人痛心的,就是這個王八之亂。


3、中原高門猛龍過江,王與馬共天下

在司馬越取得八王之亂最終勝利的時候,司馬越和他的盟友高門士族領袖王衍已經深刻認識到晉朝已經一坨爛屎了,無藥可救了。於是在司馬越和王衍的謀划下,他們開始暗中奪取荊州、揚州作為最後的逃生地。在司馬越和王衍的策划下,王澄出鎮荊州、王敦出鎮揚州,用西晉最後的餘威為晉朝保留了東南。

結果司馬越和王衍沒算到他們遇到了苦大仇恨的純24K屌絲石勒,司馬越受驚病死,王衍被殺。然而司馬越和王衍生前的謀劃成功。在高門士族中門第最高的王衍家族即琅琊王氏的扶持下,琅琊王氏擁戴司馬睿猛龍過江,壓制江東地頭蛇,在東南建立東晉。由於琅琊王氏的絕對權力,人們將東晉初期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4、高門鎮上游、屌絲守國門

東晉開國之初,最重要的國土便是荊楚地區和東南吳越地區。而防備北方五胡的侵襲,就必須重兵把守荊楚和吳越地區北方的江淮。荊楚地區在地緣上獨成一體,極易產生軍閥,所以高門士族很喜歡這塊地。而江淮地區無險可守,是面對北方戰爭的真修羅場,是高門士族不願意去的地方。

於是在東晉政府的安排下, 荊楚地區被掌握東晉軍政大權的高門士族掌握,先後被琅琊王氏的王敦、譙國桓氏的桓溫把持,而王敦和桓溫,就成了東晉皇帝既離不開又畏懼的大軍閥。

江淮地區,成為北方難民的安置地,東晉政府安排北方難民為東晉小朝廷做屏障,前期難民南下時產生了許多著名領袖,如祖逖、祖約兄弟、蘇峻等人。後期難民被東晉政府編為北府兵。

在東晉朝的後期,荊楚地區的高門勢力和江淮地區的北方難民勢力展開爭鬥,最終北方難民勢力勝出,北府兵集團頭子劉裕取代了東晉。

從此,進入了北方難民形成的屌絲軍閥勢力暫時抬頭、高門士族在政治上的絕對輝煌不再的南朝時期。

取代劉宋的蕭齊,雖出身士族,但依靠的是山東難民的力量。

取代蕭齊的蕭梁,雖和蕭齊同族,但依靠的是關中難民的力量。

最終由於五胡完成漢化,北方胡人和北方漢人矛盾逐漸消弭。南朝喪失了北方難民這一重要資源,蕭梁被北朝碾成了糊糊。依靠南方洞蠻力量的南陳暫時為南朝續命,但南朝再也沒有跟北朝抗衡的力量了。


晉朝首先是漢朝體制的延續,晉朝不僅繼承了漢魏的禪讓統緒,而且繼承了兩漢「春秋決獄」以來的律法儒家化趨勢(泰始律張杜注律),繼承了漢魏政權應對亂世局面所採取的都督軍事出鎮要衝制度(東漢州牧-三國都督-西晉宗王都督),繼承了東漢以來的地方豪族逐漸升格為全國世家的趨勢並予以制度保障(占田制對豪族莊園經濟的優待、九品中正制的逐步變型走樣與東晉門閥政治)。更為致命的是,西晉作為曹魏的「換頭」政權,東晉作為西晉的「續命」政權,都沒有客觀機會與穩定高層去解決漢末的各種社會問題,以至於晉朝幾乎原封不動地繼承了東漢體制所不能克服的社會問題,且並沒有找出一個好辦法去解決。

如果說想要把握准晉朝的定位,就必須回溯到漢朝(尤其是漢末變局)的話,那麼想要理清楚西晉,就必須結合曹魏來看。或者說,曹魏西晉,實際上只是一個前後擁有兩個皇室的同一套功勛人馬的官僚集團,曹魏與西晉雖名為兩朝、歸屬兩姓,卻可以視為一個政權去看待。「三馬食曹」的政治鬥爭,只是一次烈度極小的改朝換代,司馬家即便打擊政敵,也往往及身而止,並未株連家族,這固然是司馬家篡魏本身多行不義之舉所致,但也反映了魏晉兩代君主普遍過於短命所致的皇權衰弱。曹魏雖有高壽的曹操,西晉雖有高壽的司馬懿,但他們以前朝功臣身份渡過了過於漫長的歲月,以至於真正「自作家門」的時間並不是很充分,再加上曹丕、曹睿、司馬師、司馬昭等英主的短命,使得魏晉二朝都把精力消耗在了營造私黨與高層穩定上,全無勘平亂局、再創治世的精力。魏晉南北朝諸政權所普遍存在的這種創業之祖「晚年營私」、二代之宗「短命不穩」,恰與秦隋這種創業之祖「經天緯地」、二代之宗「暴虐激進」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映襯出漢、唐、宋、明等長期穩定一統王朝創業之祖「南征北戰」、二代之宗「文武並治」模式的適宜。

具體到西晉的流變過程中,三馬食曹在高平陵政變的冒險投機之後,通過司馬家族掌控都督一方的軍鎮權力,配合坐鎮中央的司馬兄弟「霸府」,形成對北方局面的震懾,碾壓掉形同囚犯的曹魏親王、孤兒寡母的曹魏帝後以及心有不甘的曹魏淮南的反抗力量,進而完成篡代。但15年內就換了三次四人做主君,嚴重影響了主君的威勢,增加了司馬家主為了博取皇帝名位而向「魏臣」輸送各種政治妥協,以期獲得更多「晉臣」。這就導致了西晉不僅沒法兒解決世家勛臣逐步抬頭的趨勢,而且還需要養大一大批出鎮了的宗室王制衡外姓勛臣,進而影響了帝系繼承的穩定。換言之,西晉陷入了一種,宗室王防勛臣,皇子外戚在後的層層設防之窘境,這個窘境雖非西晉所獨有,卻因西晉立國以前之形勢與司馬炎的昏招與賈后的亂招而矛盾過速激化。

西晉開國之後,官僚集團的迅速分化固然肇因於司馬氏集團形成過程中所埋下的種種矛盾,但晉武帝一系列乖張的政治舉措無疑是矛盾激化的重要催化劑。儘管從表面上看,由於武帝的極力彌縫,在其生前,西晉官僚集團內部雖然大小矛盾不斷,整個官僚體制尚算運作良好,甚至有「太康之治」的不虞之譽。但如果縱觀武帝一朝的政治變遷,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矛盾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更好的化解,反倒因政治鬥爭的發酵作用而變得愈發嚴重,特別是關於齊王攸地位的爭論,嚴重破壞了西晉政治中的權力結構。武帝去世之後,繼位的惠帝司馬衷由於智力低下,缺乏掌控複雜政治局面的能力,失去了皇權的仲裁與平衡,原本尚能維持表面和平的官僚集團迅速捲入了瘋狂的內鬥當中。武帝苦心維持的政治平衡轟然崩塌,伴隨著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西晉原有的權力結構也隨之土崩瓦解。——《魏晉之際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司馬攸之人望,使司馬炎深懼司馬攸一系會取代自己的子孫。咸寧年間,晚年司馬炎為了排異司馬攸,不惜打破政治平衡,用外戚楊家主政與皇子王替代宗室王的手段,試圖堵絕皇權旁落的隱患。奈何,這種手段是一種自不量力的激進,試圖在皇權衰勢之下,排斥世家與宗王的參與,必然引起掌握軍鎮實力的宗王與掌握地方勢力的世家的不滿與反撲。

司馬炎一死,外戚楊氏就被賈后聯合宗王、勛臣予以誅除,挑頭的司馬瑋,也被賈后撲殺。這次政變連環殺,是矛盾的第一次激化,而後雖有張華輔政,卻也止不住賈后妒殺太子司馬遹這種嫡母誅殺嫡子的「宗法大亂招」。如果說,司馬炎是因為多有不得已的昏招庸招而留下禍根,那麼賈南風便是那種在關鍵風口胡亂拱火激化矛盾的悍婦,兩位主政者一前一後,將西晉的矛盾迅速激化,這才釀出了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所帶來的三百年亂世。

八王之亂如毛熊所言,不僅僅是一次宗室內耗,更是一次「野戰軍」的火拚,從曹魏都督區開始積澱下來的長安、許昌、鄴城三鎮兵力與西晉央軍全數耗盡,這就為在漢代便以內遷安置為歸宿的邊郡歸附北族有了從秦隴、三晉、幽燕等邊郡直入關洛鄴的可能。再加上司馬顒、司馬穎、司馬越等實力派宗王對不同內遷北族的拉攏縱容,直接為五胡「亂」華提供了合法的借口。質言之,所謂五胡亂華,除了屠各匈奴與羯胡是出於反抗而主動亂華,其他的鮮卑氐羌反倒是這些個西晉宗王們邀請進中原來禍亂異己的。

東海王司馬越最終取得了八王之亂的勝利,卻也看出中原的空虛與危機,便與其首席幕僚王衍趁早留了一手在南方荊揚,這就為日後的東晉續命留了一絲合法性。

世家王敦、王導借著王衍的地位,出鎮荊揚,司馬睿作為宗王代表跟著去了。東晉政權壓根就是西晉宗王與世家的聯手,司馬睿本身,若不是託了屠各與羯胡的屠戮,按照宗法就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而王敦、王導也需要藉助晉的名號來維持穩定,因此便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門閥政治。

縱貫東晉史的有三條主線,一條是東晉皇室與門閥世家共天下,一條是上下游之間的荊揚之爭,一條是南遷流民被東晉安置在江北作為抵擋或北伐的主力。三條線相互糾纏,皇室、不同的門閥、流民帥(北府將)相互內鬥與外戰,構成了東晉史的主軸。

門閥政治,具體體現在王、庾、桓、謝四大頂級門閥的不同主政風格與權力的轉移上;荊揚之爭則通過王敦、陶侃、庾亮、桓溫、殷仲堪、桓玄的坐鎮荊州而與揚州的不同掌權勢力抗衡;流民帥(祖逖、蘇峻)以及郗鑒、桓溫、劉裕三批次團成的北府兵,構成了荊揚之間以及晉帝與門閥之間的第三股勢力。三股勢力(皇室、流民、世家)與三處地塊(揚州、江北、荊州)共同形成三條主線,進而擰成一股東晉史的流變

具體地講,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是衝擊東晉早期政局的兩波事件,桓溫北伐與淝水之戰則是荊揚之爭烈度降低所帶來的東晉軍功鼎盛時期。但,桓溫的威勢與北府兵的強勁,為日後的桓玄、劉裕(本應是劉牢之的機遇)提供了顛覆東晉穩定的實力。且,淝水戰後,謝家全身而退,客觀上為會稽王父子擅權提供了機會。質言之,東晉中期的軍功反而為東晉後期的各方暴走埋下了伏筆

所以,淝水戰後,東晉不但未能匡複中原,反而陷入到更加激烈的內耗之中。會稽王父子代表皇室宗王勢力、桓玄代表世家勢力、劉裕代表流民帥勢力,先後搞出了一系列大新聞,衝擊了東晉門閥政治這一脆弱而勉強的平衡。再加上,盧循之亂從經濟上破壞了東晉中央與世家莊園的財糧根基:三吳兩浙,使得東晉政權徹底失去立足之地,成為北府強兵頭目劉裕的傀儡,走向滅亡。

以上,大致梳理完了晉朝的前因:漢魏與晉朝的關係,以及兩晉各自的流變。接下來,談談十六國與北朝。如果說東晉是西晉宗王與地方世家的聯合,那麼十六國就是西晉宗王引胡撕逼政策的延續除卻成漢、兩趙與冉魏是以反抗西晉壓迫而較早「反晉」,其餘各國無不是晉朝官方冊封的「王國」,這些「封國」無不是掛「擁晉」之名、行「逐鹿」之實,坐大以後再「抗晉不尊」。北魏也是其中之一,北朝便淵源自這裡,這是十六國乃至北朝與晉朝的關係。

北朝的對手南朝,則是東晉政治經歷會稽王、桓玄、盧循、劉裕四波折騰之後的產物,依然表現出「皇權+宗王+世家」的格局,三方各自強化自身利益並將其制度化,形成了脫胎於魏晉制度的齊梁變體。這種衍變配合北魏在河西與遼東搜羅到的典章制度,首先為太和改制提供了材料,又為日後唐朝的南朝化提供了素材,這是南朝乃至唐朝與晉朝的關係。

參考書籍教唆:

  1.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2.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3. 陳長琦:六朝政治
  4.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

如何理清我晉的歷史?我說個綱要吧。

第一個節點,我晉是怎麼上的台?答案是軍事政變。

第二個節點,我晉是怎麼統一的中國?答案是吳蜀也不想鬧了,統一了也沒啥。

第三個節點,我晉是怎麼締造了盛世?答案是解放思想,放手發展。

第四個節點,我晉的危機是怎麼回事?答案是,我晉的危機是東漢末年禁軍政變危機的繼續。我晉為什麼解決不了東漢末年禁軍暴動的問題?答案是,你司馬家靠的就是司馬師當中領軍時期拉攏的中軍軍官才政變成功的好不。

從歷史轉折中的高平陵說起吧,這是第一個問題。

司馬懿上位是怎麼上去的?你們看史書要仔細,不要覺得人家不是陰謀家,我就說個最基礎的吧,青龍年間,魏明帝在位時期,司馬師的妻子夏侯氏就因為聽到了司馬家人的密談被滅口了,對吧。那還有什麼可說的?魏明帝還沒死呢,這就算計上了,說明什麼問題?

第一,老曹家三代皇帝,其實在洛陽士族中的地位,也就那麼回事。曹操不說了,有名的不講儀軌風度,文學青年曹丕在篡位成功的第一時間抱著辛大人的脖子高呼勝利,軍事和決斷力都碾壓中國的曹睿同志,進一步發揚了他爺爺在女人上面的品味,被公開評價為老曹家就是喜歡賤貨,後宮搞性派對被老婆知道了,還乾脆弄死了老婆,這就是老曹家的光輝事迹。這樣的三代皇帝留下來的這樣的口碑,就足夠說明,曹魏的根基其實就是曹家人能掌握野戰軍,掌握不了就完蛋。

稍微懂一點政治的人都知道,穩定的政治在於,意識形態和暴力機關的高度一致。那麼你可以自己推理出,只依靠自己能打,能掌握軍隊的曹家天下就跟紙一樣脆弱。

(你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為什麼曹爽作為曹真的兒子,能夠當大將軍,因為曹真已經是曹家最後一個能指揮軍隊的人了。

所以說司馬家吸取了曹家教訓,讓諸王掌兵權云云,有是有的,但是高明嗎?是曹家不讓掌兵嗎?不是,是曹家能指揮軍隊的人沒幾個了而已。只是到了司馬家這裡,決定無論你是否能夠指揮軍隊,你都有兵權,無非是這樣。我是真不覺得後來的河間王,新野王,成都王和東海王有任何指揮軍隊的素質,事實上,八王之亂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叛亂的這幾位爺自己沒有指揮能力,不得不讓張方啊,陸機啊,劉淵啊,劉琨啊等人代勞。

這就是我所說的解放思想的本質。)

第二個是當時的士族普遍也沒有想法,有想法的是軍人,不只是司馬家有想法,諸葛誕有沒有想法?王凌有沒有想法?文鴦有沒有想法?甚至令狐家有沒有想法?都有的。因為他們都看出來了,曹家完蛋了。為什麼完蛋了?懂軍事的人沒有了。

去查一下司馬家,諸葛誕,王凌,令狐家,甚至賈充的背景吧,你就明白,這些人才是一類人,都是地方大族(並非洛陽世家)的後代,到中央當兵,最後沒有明顯派系,靠著強悍的帶兵能力,出鎮一方的軍人。

所以,司馬懿最終勝利後,淮南三叛是這些人,最終搞恐怖清洗的對象,還是這些人。換句話說,如果淮南三叛中諸葛誕同志勝利了,那麼最終統一中國的就是諸葛家,就這麼簡單。

好,第一個問題講完了。那麼有總結。

高平陵事變前後,一個很明顯的點是,掌握軍隊的皇族,和掌握輿論,土地,人脈的士族關係是非常疏離的。原本來說,東漢世家和劉氏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但是經歷了黨錮大清洗,曹操大清洗,曹丕大清洗,司馬懿大清洗,司馬昭司馬師的專政之後,這個緊密關係完蛋了,以前忠誠於漢朝的老世家也基本完蛋了,新士族對皇權是一點好感都沒有的,這構成了魏晉玄學的起源。

玄學是對忠這一帝國意識形態的思想反抗,這是玄學的實質。就跟你們左派不要覺得經濟學家胡說八道,這些經濟學家只要覺得自己在反抗馬克思主義就可以了,就爽到了,就成功了。

四百年的漢朝都通過黨錮逼反了世家,天怒人怨,何況是你幾十年靠兵法上位的曹魏,對吧。這一點,司馬懿比誰都清楚。所以一方面說,高平陵之變是醜陋骯髒的政變(特指後來殺曹爽三族),一方面,曹操和司馬懿只是把漢靈帝漢桓帝不敢幹也幹不成的事情都幹了,當年只是黨錮,不讓你出來做官和發微博,現在曹操和司馬懿沒這個顧忌,都是屍山血海殺出來的人,還怕輿論影響?發動大清洗多續幾年是正經。

整個漢末魏晉,中央的政治氣氛是非常壓抑的,曹操和司馬懿比漢靈帝要強勢多了,對於世家清洗毫不留情,人人朝不保夕,這就導致了,司馬懿很清楚,自己的同僚很軟弱,自己的同僚也毫無忠誠可言。軟弱可以保證他成功的政變,毫無忠誠則逼迫司馬懿繼續維持超過曹魏的高壓統治。

高平陵政變的起源,是士族厭倦了任用新人,排斥老同志的曹爽,希望迎來一個看起來更包容的司馬家。

高平陵之變的結果,是司馬家硬著頭皮吃下了這個地雷,並決定向士族索取更高的獎賞,那就是皇位。而上位的司馬家,對於曹家是怎麼玩蛋的,心知肚明,所以一方面行賄士族,許諾他們經濟特權,讓他們在政治上閉嘴,一方面寄出了法寶,王族掌兵並出鎮一方,無論他們是否能打仗。

漢魏晉之間的政治結構變化,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埋葬舊帝國的革命,就跟湯武革命一樣,這句話請記住了。

曹魏和西晉這種相對於秦漢的革命政權,想起漢朝之死,那是每天都睡不著覺的,這種恐懼導致了兩朝政治的極化。

理解了西晉的起源,那麼接下來的幾個節點是很容易領會的,我就不多講了,實在要讓我繼續講,你們還是老老實實投票的好。

好了,今天開始補充一個框架。

一些常識先要明確,戰國晚期的高動員力和相對平均的社會財富分配,本質上是舊有的貴族階層完蛋的結果,舊有的血緣貴族完蛋了,軍功小地主和自耕農崛起,秦漢帝國德興高地,為啥呢?很簡單,沒有軍功,就沒有社會地位,典型的美國早期狀態和歐洲封建社會早期狀態,沒有戰功就沒有土地,非常公平。想要土地?去印第安人(蠻夷)那邊搶啊。

所以到了劉邦建國時,賜爵人口達到了當時男人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說楚漢戰爭是秦朝煽動起來的人民去打仗,謀取軍功和土地的延續,西漢則是這場運動的最後成果。

所以中國最健康的政治生態是西漢,有諸侯國,有郡縣制度,有軍功集團,有專業的政府公務員體系,有游士,有遊俠,有刺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就是既嚴肅又活潑,即緊張又團結。

到了東漢,豪族+經學世家出現,兩漢生產力所保證的統治能力就管不了這麼大個國家了,怎麼辦?找代理人,士大夫階層從東漢開始萌芽,到了黨錮運動時期,藉助一場改良運動,實現了士大夫階層的階級自覺和政治自覺,中國進入官僚士族時代,這場革命的階段性成果是曹操篡漢,鞏固是司馬昭正式恢復五等爵制。

當然了,任何政治革命,都會走過頭,這就是八王之亂。為什麼八王之亂呢?因為統治階層還沒有發明科舉制,導致文化和政治的解釋權被快速崛起的士大夫階層壟斷了,大家只是某個三公舉薦的,並不是天子門生,這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會有過度擴張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最後底層人民被王爺們以利用,就暴動了。那麼王爺為什麼要利用底層人民呢?很簡單啊,你是司馬家,想想我一個將種,高平陵之變拉攏了幾個士族,就當皇帝了,這老曹家在常委眼裡就是屁,換你你也怕。

怎麼辦?就是要保證家族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八王之亂有個很有趣的情況,就是王爺們啟動了已經死掉的秦漢制度,號召全民參軍爭取土地,果然所有人萬里奔向戰場抱大腿,想從已經窒息的西晉經濟制度中翻身,這就是歷史的嘲諷。所以很多人說司馬家不接地氣,這是錯誤的,他們家是最接地氣的,要不然也造不了曹魏的反。真正不接地氣的是當時已經有了政治自覺的士大夫階層。


西晉:

西晉源自於曹魏。曹魏失國在第三君。第一君魏文帝曹丕是曹操之子。第二君魏明帝曹睿是曹丕之子。第三君齊王曹芳是曹睿之子。曹芳時代,司馬懿發動政變,擊敗曹爽,屠殺曹魏宗室重臣,掌握政權,史稱高平陵之變。高平陵是曹睿的墳墓,政變發生在曹爽出城祭祀曹睿陵墓期間。曹芳後來被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廢為齊王。司馬師立了曹髦為帝。據說,司馬師的眼睛長過瘤子,華佗給他開過刀。後來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病死,司馬師之弟司馬昭掌權。司馬昭殺了曹髦,立曹奐,名義上繼承魏明帝曹睿,所謂曹奐也被叫做魏元帝(基本沒人在意)。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所以曹魏雖然有五個皇帝,實際上只有三代君王。

西晉的歷史不算十分混亂。簡而言之,西晉歷史不過是三代人的事。第一代也是第一君,晉武帝司馬炎種下禍根,第二代也是第二君,晉惠帝司馬衷危機爆發,從第三君開始,只有晉武帝之子晉懷帝、晉武帝之孫晉愍帝兩個皇帝,他們兩個也不是父子關係。其中,晉懷帝是以洛陽為都城的,晉愍帝是以長安為都城的,兩人先後相繼,並且都是被匈奴攻殺。所以,可以說西晉是被匈奴滅亡的。西晉衰落於內戰,滅亡於異族。西晉滅亡的原因是內戰。司馬炎建國後滅了孫吳,他是西晉第一君,晉武帝。晉武帝鑒於曹魏削弱宗室最終大權旁落的教訓,給予宗室極大的軍政權力。接替他的是他的兒子,被稱為「白痴皇帝」的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初期,皇后賈后開展激烈的政治鬥爭,引發激烈內訌。很快,賈后被殺,晉惠帝政權的實權落入宗室之手,八王之亂進入高潮。這一期間,宗室諸王相繼發動政變、內戰。從賈后亂政開始,到八王之亂被匈奴反叛終結,晉惠帝期間先後有個八宗室諸侯王為動亂首腦。這些王並不都是無能之輩,有一些還是可以較好執政的。但是由於多次內戰,西晉軍力消耗殆盡。西晉軍力衰竭之後,內遷異族發動反叛,北方開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自漢末以來內遷作為僕從軍的匈奴乘機發難,首領劉淵自稱漢王。東海王司馬越毒殺晉惠帝以後,劉淵自稱漢帝。西晉多次派兵鎮壓均告失敗。劉淵反攻西晉,也未成功。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改稱趙帝,並迅速攻克洛陽(劉聰大將石勒殲滅晉軍主力),俘虜了晉武帝之子、晉惠帝之弟晉懷帝(晉惠帝此前被東海王司馬越殺害,晉懷帝是因為更早之前諸王對立而被立為皇太弟的。晉懷帝企圖逃往長安,失敗),兩年後將其毒殺。西晉在長安擁立了晉愍帝司馬鄴。當時西晉主力已被殲滅,關中地區早在東漢時代就多次經歷戰爭,很快匈奴劉曜攻克長安,俘虜晉愍帝,幾年後毒殺。

東晉的歷史如果看皇室是有點混亂的,但是不看皇室就簡單了。簡而言之,東晉歷史大體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王導時代的王氏家族執政階段;第二階段,謝安家族的謝氏家族維繫階段。第一階段,晉愍帝失敗後,王導擁立琅琊王司馬睿為帝,稱為晉元帝。王氏家族掌握西晉軍政大權,晉元帝父子兩代(晉元帝、晉明帝)都被王家的強大武力所脅迫。王導並不贊同王氏家族篡奪皇位,所以極力阻止、勉力維持東晉王朝。王導之兄王敦在晉元帝、晉明帝時代以荊州地區為根據地,多次武力進攻東晉。晉明帝時期王敦去世,王家軍事威脅解除。晉明帝在位時間很短,二十齣頭就死了,其子晉成帝繼位。晉成帝時代,晉明帝後族執政,王導一度被邊緣化。但是很快發生叛亂,叛軍攻克首都,後族遭到極大削弱(太后自殺)。王導堅守一段時間後也被迫逃亡,叛亂平定後又重新出山。晉成帝時代,王導去世。晉成帝在位十餘年,二十齣頭就死了。其子年幼,因此立其弟晉康帝。晉康帝年齡也不大,只不過可以繼續由晉明帝的後族輔政罷了。然而晉康帝在位時間也很短,死時才二十齣頭。其子晉穆帝繼位,才幾歲而已。晉穆帝期間,桓溫崛起,東晉滅了成漢,並一度收復洛陽。這時,由於謝家權臣相繼亡故、退出,謝安出山,開啟了謝安時代。謝氏家族在此之前就執掌軍事,到了謝安時代,更是以北府兵打贏了淝水之戰而名震天下。晉穆帝死後,晉哀帝繼位。晉哀帝是晉成帝的兒子,所以此後政權回到晉成帝系列。晉哀帝吃藥吃死了,無子,其弟海西公繼位。桓溫誣稱海西公陽痿,不幾年就廢黜了他,先稱為東海王,不久又降為海西公。這時,桓溫立宗室大臣司馬昱為簡文帝,意圖逼迫簡文帝禪位。簡文帝死後,孝武帝時代,謝安挫敗桓溫。並且,在孝武帝時期打了淝水之戰。值得一提的是,北府兵是謝家私兵。由於軍權太盛,謝安自己也一度被迫放權。謝家作為東晉的軍事憑仗,一直持續到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晉恭帝時代,孫恩盧循起義擊敗謝家為止。謝家失去對北府兵的掌控之後,北府兵出身的劉裕廢黜晉恭帝,結束東晉,建立了南北朝時代的宋朝。


司馬氏的崛起始於高平陵之變。239年魏明帝曹睿駕崩。遺詔宗室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249年司馬懿利用曹爽去高平陵(明帝陵寢)謁陵的機會誅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等,自此掌權。此後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到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時終於代替曹魏,建立了西晉王朝(265年)。

280年西晉滅掉孫吳完成統一。但統一的西晉王朝危機四伏。司馬炎看到曹氏由於宗室的力量薄弱,導致輕易被篡權,因此大封宗室子弟為王。更關鍵的是還讓他們兼掌地方兵權,釀成了日後八王之亂的大禍。同時,自東漢光武帝劉秀以來,大量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內附。主要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所謂「五胡」。這些少數民族與內地的漢人雜居,但一時又難以完全同化,為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即位的是他大名鼎鼎的弱智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大權落入他的皇后賈南風手中。由於皇后賈氏和楊太后一黨的矛盾,招致了八王之亂。先是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殺了太后的叔叔楊駿而掌權。接著楚王殺了汝南王。賈后又在張華等的幫助下殺掉了楚王。此後是西晉最後平靜的九年。300年趙王司馬倫起兵殺掉了賈后。齊王司馬冏又起兵殺掉了趙王。長沙王司馬乂又殺掉齊王。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又起兵殺掉長沙王。最終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擊敗了河間王和成都王。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中晉朝各支武裝力量自相殘殺,同歸於盡。各地的胡人趁機而起。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山西稱漢王;305年氐族李氏又在流民勢力的支持下割據蜀地。劉淵的兒子劉驄最終在羯族將領石勒等的幫助下於312年攻陷洛陽。316年在長安的西晉小朝廷又被剿滅,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的前夕,王導等人輔佐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南渡,取得了江南士族的支持。317年在建康即位,建立了東晉。東晉103年的歷史基本圍繞著這樣幾個主題:南渡士族和江南士族的矛盾;士族與庶族的矛盾;長江上游的荊州與下游建康的矛盾;以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爭鬥。

東晉初年王氏力量強大,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但是王導、王敦兄弟無意恢復,坐視北方淪陷。并州刺史劉琨(年輕時與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獨木難支,最後被鮮卑段匹磾殺死,晉在北方的力量被徹底消滅。祖逖、殷浩等人的北伐也相繼失敗。

此時的中國北方一片大亂。羯人石勒建立了後趙,與匈奴劉氏的前趙(原來的漢)東西對峙。後趙滅掉前趙,但石勒的弟弟石虎349年死後後趙內亂。漢族人冉閔趁機掌權,大規模屠殺胡人(不要誤認為是出於民族主義原因,更多的是擔心胡人不為己用)。但冉閔很快被從遼東地區興起的慕容鮮卑擊敗。慕容鮮卑建立了前燕,與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再次形成東西對峙的格局。最終前秦在雄才大略的君主苻堅的帶領下滅掉前燕,又相繼滅掉北方其他小的割據政權。到376年統一了中國北方。

東晉在王導死後政權先後掌握在庾氏兄弟和桓溫的手裡。桓溫掌握荊州後先是在347年滅掉割據蜀地的李氏政權,又在369年大舉北伐,結果被前燕大破於枋頭。此後桓溫頗有不臣之心,但在謝安等人的阻撓下篡位沒有成功,373年去世。謝氏掌握了東晉政權。

383年苻堅不聽其謀士王猛臨終的勸告,率領八十多萬大軍大舉南下,結果由於輕敵冒進,加之部隊民族成分複雜,軍心動搖,大敗於淝水。東晉度過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

淝水之戰後,北方空前混亂。苻堅很快被殺死,原來被苻堅壓制的各種勢力紛紛而起。慕容垂在鄴城(河北臨漳)建立了後燕;慕容德在山東建立了南燕;羌族姚氏割據關中建立了後秦。此外還有西部的後涼、西秦、夏國、南涼、北涼、西涼,遼東地區的北燕等等割據政權。但所有這些政權都是曇花一現,最終勝出的是來自代北河套地區,由並不起眼的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

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賀蘭部的擁戴下恢復了此前被苻堅滅掉的代國(後來改名魏),打敗了匈奴鐵弗部等敵對勢力,割據代北。395年北魏在參合陂之戰中大破後燕,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北方的混亂對於東晉本是一個機會,但東晉內部文恬武嬉又矛盾重重,錯過了這一時機。宮廷內部,宗室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弄權。在上游的荊州,桓溫的兒子桓玄也蠢蠢欲動。還有五斗米道的邪教頭子孫恩的叛亂,給長江下游地區帶來巨大破壞。

402年,上下游之間兵端再起,桓玄攻入京師,403年篡位自立。

此前為了抵禦北方前秦的進攻,東晉以南渡的難民為班底,組建了北府兵,成為東晉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它的統帥劉牢之在桓玄之亂中自殺,但其實力仍存。這時,在劉裕的帶領下北府兵發動起義,擊敗了桓玄。東晉的權力掌握在了劉裕手中。

劉裕掌權後一再北伐。滅掉了南燕和後秦,一度恢復長安。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420年劉裕篡位自立,建立宋王朝,東晉滅亡。422年劉裕駕崩,經過權力鬥爭,他的三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即位。

北方的北魏此時也迎來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424年即位的太武帝拓跋燾。他不斷東征西討,439年滅掉了北方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涼,統一了北方。南北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謝邀。
對歷史細節並不十分清楚,不太願意關注這個時代,也懶於查詢,所以回答並不能十分切題。只說觀感吧,憑感覺說吧,也算是個人的歷史觀。

東漢末年直至隋朝建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大倒退。緣由很簡單,東漢末年大動亂,人口損失幾乎可以超過80%。人口的急劇降低,動亂連連,甚至正常生產都難以保證,教育水平以至社會整體水平的全線降低。
不要說什麼三國謀略,牛逼人一大堆,生存殘酷,百分之二十上下的存活率,那是怎樣的一種自然選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吧。兩漢幾百年來建立的社會秩序完全崩潰,社會道德也幾乎蕩然無存。
這是晉朝存在的歷史大環境。
自秦以來的文官派遣制度幾乎難以實行,回到了戰國時期的地方軍事勢力逐漸做大的局面,甚至中央政府要依靠這種地方軍事勢力。司馬氏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崛起,也在這種大環境里走向衰落。
作為一個龐大帝國,地方做大,中央難以有效制約地方意味著一個帝國將要分崩離析,西晉註定是一個短命王朝,哪怕地方勢力是親兄弟。西晉就在這樣的同姓王內鬥中走向了滅亡。這不是中國的特例,查理曼大帝建立的帝國也是這樣,義大利德意志法蘭西至今都是三個國家,最初分裂出來的德意更是過了一千年以後才重新打破割據局面。

地方割據,文官派遣制度的難以施行。接著是官宦士族階層的固化,這個階層類似於戰國以前的貴族和歐洲中世紀的貴族。西晉滅亡之後,東晉將這種貴族文化發展到極致,這不但是一個拼爹的時代,還是一個拼娘的時代。假如你父親牛逼,你母親地位低,即庶出,依舊被歧視。連東晉皇帝都被根正苗紅的士族嫌棄,言語羞辱當朝皇帝:婢子生也。可見階層歧視到了什麼程度。
這是一個歷史大倒退的時代。雖然出現了魏晉風流等文化現象,但始終也是一個衰弱的政權,且社會發展水平極低。人口保有量就能說明問題,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人口不足東漢鼎盛時期的八成。說什麼科技先進、秩序良好卻養活不了足夠多的人口,也是笑話了。再次恢復到東漢時期頂峰人口數量,那至少是要到唐朝了。


我晉的危機是人口危機 難民危機 種族危機。
為什麼我晉可以安然南渡而不是被趕下大海?
是因為南方不存在如此尖銳的種族矛盾,沒有既成事實的異族人口、民族自治州和與之匹配的異族力量。
人口、人口結構是一切政治力量的土壤、政治問題的淵源。
什麼皇族、宗王、高門、寒門、異族、流民、五胡,有人則興,人少則衰,無人則亡,各種力量互相交織產生各種問題,根源都在人口。
倘使匈奴五十部,每部百萬人口,四胡都歇菜,偏安是囈夢。
高票答案無一例外旁徵博引、邏輯嚴密,論證方法強我百倍,奈何把主要原因當次要因素,把根本矛盾一筆帶過?


你這問題的第一句話就有語病,算得上統一的只有西晉。兩晉150多年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狀態,還是個被後人普遍看不起的王朝。


臨沂洗硯池晉墓主有檢測結果了。墓主可能是琅琊武王司馬伷的長子司馬覲,經過DNA檢測屬於C3南支-F3880+ F948+。司馬氏是C3南支,是C系的。難怪晉朝這麼差,大家還看你瑪的軍師聯盟。


西晉理清八王之亂就差不多了,東晉理清像什麼王導庾亮桓溫等門閥當權的內政外交,注意理清中央和地方軍閥,東晉與北方胡人政權的和戰關係,這就是晉朝歷史了吧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卧不動」。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直接懵逼了!

晉朝(西晉)是個腦臀分離的時代,士族跟司馬家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

司馬衷做為皇帝而言是合格的,智商真沒這麼重要!

司馬炎的鍋,惠帝是背不起來了!

王與馬共天下,皇室和士族選擇苟合,自然能多活一段時間!

可是士族沒兵,司馬家控制不住兵!

王敦、陶侃沒了,謝安再有能耐也只能呵呵!

江北流民成了最有戰鬥力和組織力的團體,當他們無法被收買的時候,自然也就能玩把大的!

劉裕來了,司馬家圓潤的離開了!

這就是晉朝,嘿嘿嘿


相對於三國的亂世,互相攻打。人民的民不聊生,統一的晉朝司馬政權,採取了於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等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措施。
諸如,興修水利、減免徭役、發展屯田。這些還是要值得肯定的,而在文化上,左思的《三都賦》、陸機的《平復帖》等等再地理醫學等等也是湧現了不少人才
晉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萬人,每戶人數6.57人,增長率為-1.00%
但它作為一段短暫的歷史,記入 了中華民族歷史的畫卷。晉太康年間,民族融合加速,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的歷史教科書,對於兩晉大都請價不好。一方面是因為太亂,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傻傻分不清楚,另一方面,主要是漢族思維覺得丟人,統一全國不過五十多年。而後五胡亂華,覺得太過丟人。再有就是覺得司馬家得位不正,一場高平陵政變太容易了。不像曹操百戰立國,所以覺得晉朝太慫。


自戰國大變革以降,維繫數百年的秦漢軍政府制度,到了晉代,在經濟層面實在是推行不下去了。

所謂軍政府制度,將國君奉為獨裁者與司法之上第一人,以嚴刑峻法的軍事管制組織加以籠絡全國。

隨著門閥,也就是各地大莊園主代表的生產方式的興起,土地不斷兼并,各地割據勢力實際成型,小農紛紛破產,中央的財權、兵源也紛紛枯竭,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一旦僅剩的權威——這道法理的遮羞布被人抹去,就是各種天下大亂,軍閥董卓大戰關東十八路軍閥聯軍……

門閥作為經濟政治的怪物混合體,中央既然無從削平,則中央政權動輒被各路門閥更替——司馬家篡了曹家這是成功模式,淮南三叛是失敗模式。

司馬家能怎麼做?統一天下後直接分封本家各路親王,用皇家血脈的勢力去稀釋各地門閥勢力。

這麼多實權向外攤派,很自然地,門閥未亂皇家先亂,八王之亂……胡人移民乘勢而起,五胡亂華。洛陽與長安兩倒霉皇帝先後被胡人擒拿殺死,倖存者南渡,總算與門閥聯合,搞了出王馬共天下的短暫蜜月期,也叫做貴族共和政體。

王家當然不甘心一輩子做門閥,司馬家也想削藩鞏固皇權,於是再度撕逼……不管怎麼撕逼,皇帝與宰相怎麼更換,這門閥政治是變動不得的,充其量更換代理人,哪怕淝水之戰後也是一樣。

門閥開始衰敗,東晉隨之覆滅,要等身為低級士族的劉裕崛起。宋武帝登基後因為門閥勢力猶在,生怕有人打廢帝的神主牌造反,指使手下用被子捂死了廢帝,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建議看看呂思勉先生的《兩晉南北朝史》,配合維基百科食用~


總的而言就是司馬炎是弱智,加速了晉朝的滅亡。

晉朝對外作戰遠比漢朝強,周邊的胡人不敢有秋毫冒犯,搶劫點錢,當地可汗就殺了犯人來謝罪。周邊蠻夷 鮮卑 柔然 胡人 高句麗 分分成臣,可以說 萬國朝拜,各地可汗都要到長安來進貢。

若不是司馬家族那幫弱智瞎搞,晉朝強盛時期不輸給大漢。


推薦閱讀:

魏明帝的「女裝癖」是否屬實,有哪些史料支持或反駁這一假說?
孫中山靠的什麼跟信徒洗腦一起推滿清。最後還是得妥協袁世凱呢?
蔣輸給毛是否是因為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有差距?關鍵的部分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司馬懿 | 晉朝兩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