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外文電影/電視劇里的中文字幕「接地氣」現象?

大量使用中國網路用語,比如「賣萌」、「地溝油」,還有中國本地辭彙,比如「趙本山」、「小瀋陽」之類。


首先在影院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字幕必須儘可能減少這種現象,在能保證整體字幕質量和與原文的切合度的情況下或許能起到畫龍點睛之筆,但是眾口難調,尤其是對於買票進場的用戶先做到「信」「達」才是最重要的,做到了再提「大雅」「小雅」都無妨,另外就是要看片子的類型、觀眾群等等,比如像功夫熊貓這樣的翻譯稍微詼諧幽默一些也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如果隨性妄為我覺得是對觀眾權利的侵害。

而對於字幕組作品來說。字幕組應當都是非營利性的,所以他們在不侵害他人權利(對於製作字幕的行為與作品之間是否產生版權問題,這裡不討論,也與題目無關)的情況下想怎麼翻都可以。字幕組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全片吐槽,一樣會有受眾,可以10%原意+90%腦補,只要沒有損害他人權利。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學習分享交流。

而從觀眾對於字幕組作品的角度來說你有選擇看高質量的字幕組作品和低質量的趕工作品的權利,不過字幕組應該有所提示比如該字幕是趕工嘗鮮作品,該字幕含有大量網路辭彙,大量吐槽之類的,尤其是在公開發布和可能會有很多觀眾觀看的情況下。這不是義務,但是有利於避免欣賞字幕的觀眾產生反感的情緒和受騙上當的感覺。

總結一下字幕組在不損害任何人的權利的情況下,愛怎麼翻怎麼翻。如果有觀眾認為哪裡不好或者很爛可以和字幕組交流,提出建議,而對於網路辭彙等「接地氣」的現象則完全是看譯制者綜合水平和觀眾審美情趣和取向的事了。

略有離題,但也表達了相關看法,懇請指教。


首先

  • 不要把影片大熒幕翻譯人與義務勞動的網路字幕組搞混。

其次

  • 某些翻譯人員需要考慮影片受眾與「地氣字幕」受眾之間的差異。
  • 某些翻譯人員 需要考慮觀影環境(家中影院)對受眾心態的影響。

就像講笑話一樣,不擅長就別勉強,耍幽默也要看場合,免得大家都尷尬,又影響人觀影。


-
完全不能理解這種行為。

1、
你翻的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總是很辛苦,不是?
你總希望你翻的東西,流傳愈廣,流傳愈久,不是?

但,你在裡面拚命加進一堆無聊的時事,不說遠,比如「郭美美」「我的爸爸是李剛」「寧可坐在BMW後座哭泣」,再過幾年,試問,有誰還能記得?

2、
各位辛苦的翻譯者,隨便一套拚命譯來的影集,哪個不流傳十年八年?
當你的翻譯中,充斥這種玩意,只能讓你的勞動,迅速變得過氣而過時。

不信?舉例:豪斯醫生,2004年第一季,恍如昨日吧?
誰還記得8年前在流行什麼下流玩意?「老鼠愛大米」?

威爾森:「豪斯,又躲在廁所幹嘛?」
豪斯吞了一顆維可汀:「我?拉屎呢!沒聽我正唱著『老鼠愛大米』?」

若是真這樣翻來,過八年後今天來看,除了搖頭,誰能真心笑的出來?

要再舉例否?

friends,老友記,第一季1994年,那年金日成死了,linux問世,24個台灣遊客在千島湖被搶匪燒死,大連萬達足球隊,拿到a組冠軍,同一年還發生中國第一例搶劫運鈔車案,轟動全國。

這些都是當年的大事,在沒有網路的1994年,大街小巷都在議論的大事,

現在再去看,有誰還能覺得有趣?

3、
中國人有個老名辭,把這種「和時事結合」的「創作」,稱為「媚俗」。

誰看過杜甫李白,把唐朝當時的屁大時事,寫進他們要流傳千年百年的詩裏去了?
(也許有吧,但絕對不多)。

當然,我上面說了一通,多以翻譯電視劇為例,但,電視劇如是,翻譯電影,更如是。
沒理由,能進歷史,能成為史料的電影,它的翻譯高度,反而不如網路流傳的盜版美劇?

電影翻譯,那譯文作者,還擁有著作財產權呢,電視劇,誰理你?

把屁大的社會新聞弄進自己的辛苦作品中,其實,正是對自己工作的最大破壞。
只因,從你寫進去的那一刻開始,你的文字,已經跟那些時事,捆綁在一起,
時事會成為舊聞,你的文字,也會變得落伍異常。

總之,可以把我的話,當作是建議、提醒,而不要視為批評、責備。

我們是取用之人,別人為我辛苦免費的勞動(尤其是面對字幕組的諸君),
說到底,我們這些享用者,除了感恩,哪有說三道四的資格呢?

我只是希望,諸位翻譯者的努力勞動,能夠流傳更久,影響更多的,未來的觀眾呢。
-


關於字幕惡搞這個事,我覺得反正大家都是娛樂,就不要放在心上了。
更別說本來就是義務勞動,你有啥立場啊。
但是某些惡意字幕,我還是要挺身而出的。
熱帶雨林,人家原作畫面上是一水的SEGA遊戲機,對話的也是SEGA話題,不幸被字幕組某位任豚看到,修改為SEGA的世仇NINTENDO的廣告了。


我認為那是在強姦我的自由意志。翻譯工作者可以在正確翻譯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加工,但是憑自己的喜好,不嚴謹地添加原來臺詞中沒有的東西那是很不對的。

比如,在搞笑的氣氛下,主角說了「What the fuck」,翻譯成了「坑爹啊「。這尚在能接受的範圍內(我還是挺心胸寬廣的),但是我也看到過」你當自己小沈陽啊「,這個我就要怒了。
我看電影,還得看你這土了吧唧的字幕,我找虐啊。雖說你外文好,有娛樂意識並且有著深深的深深的幽默感,可能不能尊重一下觀眾的感受呢。
我們要的字幕其實好簡單,表達準確不死板,也不能過分加入你自己的個人意識。

看電影產生的個人見解,是一個很隱私的享受過程好伐?

-------------------------------
感謝@張運政 朋友的提醒,附註上幾點:
1.我內心一直是感謝字幕組的勞動成果,他們憑興趣做事,很不容易。
但是我也堅持自己的觀點,加上個人取向的翻譯要適度,這很可能引起觀眾不適,既然做了這項工作,就要考慮到工作成果最終是要面對觀眾群的,要對他人負責。
2.我作為影迷,不希望自己的觀影體驗受到他人觀點的影響,更別提強加於我;我作為電影從業者,作為編劇,希望自己的臺詞一字一句都到位,以後若有機會被翻譯成外文,當然更希望他國字幕組尊重我的創作。
3.知乎是我很喜歡的問答平臺,大家心平氣和些,說話溫婉些,有不對的就告訴我,我肯定是聽從正確建議的,要互相尊重。偶爾得了便宜再賣個乖,不傷大雅。

------------------------------
再修改:
1.既然那麼多人認為」強姦我的自由意志「言過其實,那這句話就僅對我有效吧。
2.@聞拙 我不討厭網路語言本身,」朱小文愛朱大文「,這是我的新浪微博。發了兩千多條,隨處可見網路語言,我一點也不排斥,甚至還挺喜歡。
3.」被強姦「是突發性事件,就像是我舒舒服服地在家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一彪形大漢按倒在桌上爆了菊。可能這比喻有點兒過,但是看電影看地好好的,忽然來一句那樣的翻譯,我就有種受到驚嚇的感覺,反而一點兒也感受不到幽默。
4.觀眾想要的就是原文,至少是最接近原文的意思。
」you r the apple of my eye「,正常翻譯是」你是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是我此生至愛」、「你是我最關心的人」等等。但是我就親眼見過坑爹字幕組翻成:」姑娘,我耐屎你咧」。
5.盡可能將原創作者的文字翻譯地接近原本意思,然後根據本國語言進行修飾調整,這就是字幕翻譯的最佳了。還請@聞拙 先生不要鉆牛角尖,我說的是上述第4條中的情況會讓我被」強姦「,我相信你很明白我的意思。
6.如前文提到過的,觀影過程中產生個人見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至少於我如此,我不希望被突如其來的任何因素所打斷思緒。正常情況下,我能接受大部分字幕的。

選點例子吧。

阿瓦達索命咒。。多麼嚴肅揪心的時刻啊!!!

有意思嗎?


「接地氣」這事兒,適度是好,過猶不及。
某種情況下贊成「接地氣」,最典型是在娛樂片中,人家說到本國某著名人物,但這人物咱都不熟悉(例如大部分的脫口秀明星),字幕換成咱這兒的同類人物,讓人易於理解,總比寫出原名後加一串解釋好,沒等看過來就下一句了,這樣的翻譯我贊成換。
推廣開來,要說原文的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則可考慮換成本地同類型事件。
這活兒還真不好控制,有的翻譯者喜歡老擱著別人原話不翻譯,硬要塞進自己編的笑話,這就讓人反感了。我想大概一句原話原意超過一半的人不能理解的話,可以考慮「接地氣」翻譯。
另外上面提到的時效性,個人認為不是問題重點,如果原文中提到的事件本來就是件隔年大家都會遺忘的那種,就算美國人看十年前的劇集也會碰到許多已經遺忘的,那換成國內同類型事件跟這所謂「時效性」沒半點影響。
最後一個原則,「接地氣」翻譯只能限制在娛樂片中。我此生看過最噁心的翻譯是一個哈佛公開課「公平」第八集,在講師的話里硬插入大量網路語言,看了一半就關掉了,感覺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翻譯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翻成什麼樣都會有人罵。對於翻譯接地氣我沒有什麼意見,我倒覺得過於死板的翻譯會扼殺影視作品的魅力。拿90年代的很多「譯製片」來說吧。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土鱉,看過這些作品後,我產生了一個印象:外國人說話的邏輯和中國人是不同的,是很難理解的。後來大學期間看了很多原聲電影,才消除了這種誤會。我回頭想想,應該是翻譯不靈活導致的問題;另一種可能是製片廠故意醜化西方人,也許是意識形態不同使然吧。(不信你現在找一部90年代的央視譯製片,裡面的女人說話都是嬌喘咻咻的,資產階級婦女啊。。。)

但是接地氣得有個標準。我覺得這個標準就是讓國內觀眾的心理反應和國外觀眾大體相同。這個分寸很難拿捏得好,可能在兩種文化里不存在完全等價的類比物,比如說美國人心中的卓別林和中國人心中的趙本山一樣嗎?恐怕未必;但是「他比劉德華還帥」可能要比「他比布拉德皮特還帥」更好些,因為國內很多觀眾並不知道皮特是誰,而這些人是字幕的主要受眾群,而不是懂英文看原版的那些人。

另外一點就是翻譯者本身的態度問題。很多「接地氣」的字幕其實是翻譯者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是為了在作品中凸顯翻譯者的存在感,所以出現了很多嘩眾取寵的用詞。我在字幕組混過一小段時間,對這種心理深有體會:有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耍點小聰明,想把原台詞再加工一番。但是翻譯就像舞台的後勤人員(燈光、布景),他們最好的工作狀態是讓觀眾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但是要是其中有人想過戲癮,跑到台上客串個演員,就會出亂子。翻譯也是一樣,要有專業精神。


1、字幕組義務勞動值得尊重。雖然我認為這與問題無關,但為免被挑刺和保證態度正確,必須寫上。
2、我的觀點是有些接地氣譯法用的很好,但總體上不宜過濫。原則上來說,如果不是確有必要,則不宜如此。因為此譯法確實易出現拉齣劇情和受眾不廣、生命力有限的問題。尤其在非喜劇中,更需慎用。
3、各種字幕都有愛好者,百花齊放才是春。就象有人喜歡譯人名,有人不喜歡。製作者最好能醒目告知這是吐槽版、搞笑版,以免誤導使用者,被罵了也給自已添堵。如果真的因此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也有愛好者跟隨,那就堅持做下去吧!


所謂「接地氣」這種事情,很多情況下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那些「接地氣」的用語,其存在都有很強的時效性,也許幾年,甚至幾個月之後就不會在被人使用了,而影視作品卻又很長的生命力,兩者之間的不對等會導致理解上的困難。其實規範的中文本身就有很強的表達效力,如果雙語表達的功力和轉譯技巧夠強的話,不需要藉助那些逗一時之樂的流行語,也可以做出恰當的翻譯,也更經得起推敲。


這個就過度"歸化",歸化在所有的翻譯行業中都是允許的.但是現在的網路資源的歸化問題也是值得讓人詬病的.因為它已經忽視了正常翻譯中"異化"的地位,一般說來,只有異化達不到一定程度上的翻譯效果的時候人們才該去使用歸化.而這種歸化的本身是應該也含有本民族文化和亞文化中的普遍性的.現在的字慕組所給的翻譯大都來自網路中的不規範用語.是當今社會文化所無法控制或說是抑制的一種現象.
現在的大學生一代以及80,90後亞文化圈.不能沒有這種獨立於世界的亞文化讓自己滿足於在社會中地位相對低下的現狀,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種保護自我獨立精神文明的產物.出於自我保護,也就像當時火星文當時的流行一樣.另外,這也涉及到我國的網路環境和中文教育也是不能忽視的社會原因,我們的大學生在目前來說都是語文修養較差的.你所談到的那些字慕組的翻譯成員就個人臆測也是這樣.他們是屬於英文較高但語文水平又不怎麼好滴的人.況且現在的美語文化也和我國的正式漢語脫節,成了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這不僅僅來自於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水平,也來自兩種語言本身的差異.
就像之前本身就提到的趙本山和小瀋陽,他們倆的東西我是一向不看的,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他們的大部分作品說的是貼近民眾,走一種符合普通民眾的.他們的作品是民眾,尤其是東北民眾真心喜愛在"民間藝術",這種民眾的喜好就是市場.而事實是並非如此,他們的大部分作品主要反應的是我國農民在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他們的生活中雖有小打小鬧,但最後還是以美滿的結局收尾.但事情並非如此,我國打部分的農村生活並不像他們的作品所反映的那樣,只不過是借這來順便歌頌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和村鎮以及上級幹部們的英明領導.他們的作品總的來說還是符合我黨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的.這裡不再多吐槽本山大叔他們了.字慕成員的翻譯走向就是要符合這樣的喜好才如此做的吧.你可以自己想想自己或你身邊的一些人對字慕組的作品有種特別的喜好才對美劇愛不能休的吧.
現在的人們看美劇就是一種精神的消遣,很少有人在主觀上是本著探索兩國文化差異去深探其文化內涵的.說白了就對一種異國文化的好奇罷了.但這種了解本身並無害處.只是它對我們的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但對我國人民對美國至生活的美好嚮往確實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的.所以我希望提問者不必過多吐槽.你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爭取早日可是只看英文原文字慕乃至達到無字慕觀賞的水平.並根據你的審美和文學喜好來進行字慕的創作.文化交流與探索是條很長的路,與君共勉.


要看具體情況,無法一概而論。不過很多情況下這是一種翻譯上的偷懶。


前幾天在電影院看了《馬達加斯加3》
那字幕……簡直讓我想把爆米花扔熒幕上!
什麼趙本山,周杰倫、地溝油都出來,感覺非常不倫不類。
正常翻譯然後適當地加入自已的理解,或是微調成能讓國人解理的幽默就好。
刻意而為之,感覺像把觀眾當小丑一樣。


1、首先要分清楚「接地氣」與「爛俗」的區別。接地氣,是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喜聞樂見的東西,如趙本山精闢的小品,而爛俗,則是指例如裸大半身去購物搏出位的行為。轉嫁到翻譯里,接地氣就是在恰當的範圍內把語句適當地歸化,而爛俗則是過度網路化。例如,《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有一幕是不停地說:Oh dear oh hear的,翻譯成有層次的「救命,噢,我去,額滴神,我滴親娘,我滴二舅老爺~」,在那樣的情景之下,是顯得非常傳神的,把人物當時的神態及心理恰當地轉化為中國人在那時候的心態——這是接地氣。但是,如果把這一連串的「oh dear」翻譯成「春哥啊救我」什麼的,就是過度網路化。


2、yolfilm的觀點,並不是說字幕組想流芳百世就不能加那些有時效性的網路用語,我個人贊同他的這部分觀點——即,優秀的影視作品能存在於人們的視野中許多年,如《老友記》從94年上映到現在已有18年,但仍有一大批粉絲(包括我自己,近段時間又重溫了一遍),而字幕翻譯如果隨意添加翻譯當時流行的一些句子、詞語或片語,不但不能令人感覺到字幕組的幽默或別的什麼,反而,甚至非常有可能導致連本土觀眾自己都無法理解原意。

3、作為一名資深美劇及歐美電影觀眾,也曾在某字幕組義務勞動過,深知翻譯的不容易,劉星馳所說的都是事實。我對字幕組的工作辛勞表示理解並尊重。但這不是能隨意自作聰明的理由。劉星馳自己也說了——只是走錯了道而已。那麼,就回到軌道上來吧。並且,在字幕組剛開始接受測試和實習時,所受的指導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請不要過度翻譯。

4、字幕組不該低估觀眾對歐美文化的認知度,試問,如今的網民,有幾個不知道facebook的,非要翻譯成「開心網」什麼的嗎?


大部分這麼乾的字幕組都是拿無知當有趣畫蛇添足。

但是也有必須這麼翻的時候,即本身就是美國俚語,直接按照字面上內容來翻反而不好理解,而中文正好有對應的意思。
比如這種我覺得就很不錯。。。

字幕組立功了。。。。還有這種情況。。
我一開始以為是字幕組亂吐槽,查了下字典發現不是,雖然學了個新單詞,但是想想覺得好悲哀。。。。


不認同@yolfilm 和 @朱小文 的觀點。

可以把@yolfilm 的觀點拆分一下,就是下面這個邏輯:
1. 所有和時事風俗結合過密的文化產品都是短命的;
2. 字幕組都希望自己的的翻譯作品流芳百世;
3. 所以字幕組在翻譯中加入大量時事內容是不可理解的。

看出來問題了嗎?為什麼字幕組的翻譯一定要流芳百世?
這是替字幕組預先設置了一個價值取向,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了。
況且從實際上來說,字幕組希望自己的翻譯流傳廣可能確有其事,但是流傳多久就未必了。

經典的電影自有其成熟和獲得認可的翻譯,而近年各種線上線下字幕組翻譯的美劇英劇以及各種電影,很大部分也不過只是英語世界的流行快餐。本身壽命就不長的文化產品,靠漂亮的翻譯又能苟延殘喘多久呢?
不過是在這個娛樂至上至死的文化市場再增加點娛樂罷了。把外國的快餐翻譯成本土化的快餐,博觀眾一笑,自己也有成就感,何從非議?把「WTF」翻譯成「坑爹啊」也挺傳神的,好像於信達雅的原則也並無牴牾吧?

至於@朱小文 所說的「強姦自由意志」什麼的,如果只有原文才是觀眾想要的意志的話,那麼任何的翻譯都在強姦觀眾的自由意志,還附帶把作者的意志一併強姦了。
如果帶著自由意志隨時會被強姦的緊張感看電影,那真是能把文藝片都看成驚悚片了。那又何必看翻譯呢?那又何必看電影呢?

恕我不負責任地推測,不喜歡字幕組把對白翻譯成網路語言的朋友,大概是不喜歡網路語言本身吧?但是,自己有陽春白雪的文化品位和追求,真的不妨礙大多數人在通俗的文化產品中自得其樂啊。

如果是電影進口的官方字幕,當然要盡量照顧所有觀眾的口味,這個也自有電影公司關注,不煩普通觀眾勞心。不過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原作里的很多 梗 笑點, 有很多時候確實是很不好翻譯
按照原作的字面意思翻譯, 會顯得生硬,不知其所云
這個時候借用 "接地氣" 這樣的方式,表達出原作的神韻
這沒有什麼不好
甚至惡搞的翻譯,只要能傳達原句的神韻, 那也是挺好的

但是 惡搞,原創 到了扭曲原句意思的程度, 就是很不負責任的
不過我覺得很多時候翻譯者也非有意為之
只是自己想的 笑點 沒有有效地傳達出去

yolfilm 的回答部分贊同, 但也沒必要這麼上綱上線, 上帝視角
可能是我太敏感了..

然後 管策 的觀點完全不能苟同
就我知道的 很多字幕組翻譯包括我都是憑著激情 來做這個翻譯的事
沒有覺得 我給你翻譯了所以你欠我點什麼 這樣的想法

況且大部分字幕組都要翻譯完再校對
品控還蠻嚴格的
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字幕組, 太離譜的翻譯不太可能出現

以上


首先,我尊重字幕組的勞動,不過翻譯的結果我個人是否欣賞,至少是拿到了別人的勞動成果。

我是不反對這種接地氣的行為的,這是字幕組的同學在工作的過程中的創作,我是尊重的。但是翻譯始終還是要符合「信,達,雅」的準則才更能被人們接受。

其實有很多字幕組具有很深很深的幽默感,在表達原意的基礎上,也暗指了某個含義,這樣的翻譯我是喜歡的。比如@薛況之 所說的《美食、祈禱、愛》翻譯為《飯、禱、愛》,讓人看了會心的一笑。或者哪怕譯文稍稍偏離了原意,但是字幕組很有幽默感,也能被人們接受,甚至是津津樂道,比如眾所周知的泰坦尼克號的捷克斯洛伐克。

但是也有一些翻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 忽視了原文的意思,還有一些翻譯確實是緊密聯繫當時的社會事件和熱詞,但是似乎距離「信」和「雅」有一定的距離,這樣的翻譯我就不喜歡了,同時也影響了我繼續看電影的慾望,一般我都會馬上換個字幕。

ps:看到這個題目我就一下想起來我看的一版翻譯的機器貓,裡面的大部分翻譯還比較忠於原著,但是很多人名都換了。原著裡面印象深刻的星野等影星的名字,都被改成了劉德華,郭富城什麼的,感覺格格不入,看得我異常痛苦啊……


非常討厭...每次看到都讓人倒胃口不想繼續看了


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反對。

翻譯本身不就是本地化和接地氣的過程?

這裡面有問題的是某個譯員的某條翻譯在技巧和度上的把握不周,跟採用網路語言本地化這個大的行為無關。這種行為如果可以幫助人去理解原文或是在不過度曲解的前提增加樂趣,為什麼不可以使用?還有電視劇、電影、紀錄片本身的屬性,是喜劇?正劇?悲劇?譯員網路語言的使用也會根據翻譯內容的性質不同有所改變,怎麼就那麼不堪,甚至無法忍受,一竿子打死?

拿喜劇TBBT舉例,下面圖裡,如果按原文翻譯成《美食、祈禱、愛》或是《一輩子做女孩兒》不了解的人是不是就錯過這個笑點了,真的讓看劇的去Wiki一下Eat, Pray Love??(我自己也不清楚笑點在哪裡 囧rz)但是按下圖,翻譯成了《飯、禱、愛》,跟原文不是神型兼似?難道不是給看劇的人帶來了樂趣,按照上面很多人的觀點,這一定是要受譴責的啊。

再舉一個滿地亂跑的"What the fuck"丫是一個感嘆詞,跟」啊啊啊」「擦擦擦」意思差不多,翻譯成「坑爹啊「(網路語言吧)難道不貼切?全部翻成」他媽的"不覺得是對譯員想像力的扼殺?最後翻譯這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的東西自然有市場,扣了再大的帽子,網民也還是喜聞樂見。自己看的高興最重要,如果覺得有疑問自己去補習裡面的知識是好事兒,如果懶按照譯員的解釋獲得了歡樂又有何不可?你可以不喜歡,但你知道有多少人喜歡么?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男神約翰尼德普被傳家暴的事情?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美國產生了那樣體量級的電影工業?
《12猴子》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大多120分鐘左右,亞洲方面的大多90分鐘左右?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TAG:電影 | 字幕 | 好萊塢Hollywood | 美國電影 |